第一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检查情况的通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检查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天津市、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根据《关于对保障性住房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建办保函
[2009]811号),除浙江、新疆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他各省(区、市)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和检查工作,并上报了检查情况。在此基础上,我部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进行了实地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各地高度重视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工作,把规范管理作为推动事业发展、促进工作进步、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完善政策、优化机制、加强监管,努力建设科学有序、办事高效、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制度建设。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各市县基本建立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基本实现对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并逐步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绝大多数市县编制了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了财政投入,建立了责任考核制度,加强了业务培训、档案管理、监督检查,住房保障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天津、上海、黑龙江、广东、广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市)分别制定了住房保障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内容、标准等具体考核措施。北京、天津、内蒙古、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省(区、市)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省(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范围。厦门、深圳两市加快住房保障立法工作,《厦门市社会住房保障管理条例》作为第一个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规已经实施,《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已经提交当地人大审议。
(二)管理服务。各省(区、市)基本明确了住房保障工作机构和职能,部分市县建立了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及具体实施机构,设立了对外服务的办事窗口,人员配备得到充实,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北京、天津、上海市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住房保障事务管理中心,作为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在街道(乡镇)设立了住房保障或社会保障科,建立了受理服务窗口。河北省所有地级城市、海南省所有市县组建了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并设立了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长沙、银川、青岛、广州等城市成立了专门的住房保障局(办公室)。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加强了保障性住房入住后的管理工作,注重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三)实施程序。各市县均建立了住房保障准入审核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复核程序,加强了准入审核。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市实行了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制度。上海市成立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通过政府相关部门信息比对,核实申请家庭的收入、财产状况,提高了审核效率和准确性;重庆市在住房保障初审阶段,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对申请家庭收入状况进行评议和听证;深圳市建立了九查九核机制,通过民政、公安、房产、金融、保险、证券等相关部门,对申请家庭的收入、财产进行全面核查。部分城市建立了事前咨询制度,通过办事窗口、电话、网络等接受群众咨询,扩大了政策宣传覆盖面,减轻了后期审核压力。
(四)动态管理。各省(区、市)建立了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统计报表制度,完善了住房保障档案的归集、整理、保管、使用制度,部分地区研究开发了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区、市)建立了统一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网上办公。北京、上海市实行了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市、区县、街道三级联网。天津市通过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实现了与住房产权产籍、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专业数据库的系统链接,适时对申请家庭收入、财产状况进行核查。
当前,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住房保障申请审核程序有待规范。各地审核流程、审核形式及审核标准各有差异,收入、财产核查相对困难,核查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全面的信息比对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二是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健全,住房保障电子档案没有完全建立,没有实现与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整合。三是住房保障机构有待健全。不少市县没有设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和实施机构,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人员多为兼职,经费无法保障,不能适应住房保障工作需要。
二、下步工作要求
2008年四季度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后期管理任务日渐繁重。规范化管理作为基础工作,关系分配结果能否公平公正,关系住房保障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各地要结合这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水平,尚未达标的地级以上城市要在2010年底前达标,其他城市(含县城)要在2011年底前全部达标。今年底,我部将组织开展达标验收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要不断健全符合当地实际的住房保障体系,探索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的多种途径,进一步落实资金、土地、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
(二)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审核程序。要根据《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等规定,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审核程序,明确审核内容,增强审核效力;建立住房保障申请家庭信息比对机制,畅通信息采集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方便收入、财产核查。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实行动态管理。要研究建立适应审核程序要求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增强系统的便捷性、可操作性,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联动,满足电子政务要求。建立符合规定的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实行住房保障工作动态化管理。
(四)健全工作机构,提高队伍素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工作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充实基层人员力量,落实工作经费。通过专题培训、以查代训等形式,加强住房保障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五)强化检查考核,确保政策落实。要根据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考核相关规定,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探索建立与资金补助相挂钩的奖惩机制,促进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关于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检查情况的通报
关于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检查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天津市、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按照我部《关于对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建办保函
[2010]820号)的部署,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认真组织开展了检查工作,并上报了检查情况。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没有上报检查情况。我部对上海、重庆、福建、四川等省市进行了抽查。从检查情况看,各地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工作,通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监管,保障性住房管理逐步规范,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座谈会部署和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有关文件要求,实行建管并重,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管理工作,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地普遍建立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根据《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措施,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山西、浙江、广东、海南、四川、陕西等省市,以及宁波、郑州、广州、深圳、海口、昆明、黄石等城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山西、吉林、河南、湖北、海南等地出台了加强廉租住房、经济
适用住房管理的政策措施。广州市颁布实施了《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办法(试行)》。
二是管理服务逐步到位。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立了住房保障工作机构,部分市县组建了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及实施机构,设立了办事窗口,充实了工作人员,逐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城市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住房保障工作机构,在街道设立了住房保障或社会保障科,建立了受理服务窗口。河北省各地级城市成立了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成都市开展了住房保障进社区上门服务,并为保障家庭提供户籍迁移等服务事项。
三是实施程序逐渐规范。多数地区建立了房管等多部门对住房保障对象经济状况审查的协作机制,实行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审核公示程序,严把准入审核关。上海市成立了住房保障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中心。重庆市建立了公共租赁住房对象审查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北京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由“暗补”变“明补”,明确市场租金标准,同时根据保障对象收入水平计发租赁补贴,有利于促进住房保障的合理退出。
四是动态管理不断强化。各地按要求建立了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统计报表制度,完善了保障性住房档案的归集、整理、保管、利用制度。北京、天津、上海、山西、吉林、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建立了统一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网上办公。河北等省建立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库,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吉林、江苏等省出台规范住房保障档案相关规定,加强基础档案管理。
当前,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适应住房保障工作的新形势,需进一步研究解决。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有的地方没有按要求组织规范化管理检查考核工作。二是审核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收入(财产)核查的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核查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审核难度较大。三是动态监管不到位。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手段,不能及时监测保障性住房使用和保障对象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四是机构队伍不健全。部分市县没有设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工作机构和实施机构,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人员多为兼职,工作经费落实不到位,不能满足住房保障工作需要。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并投入使用,住房保障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各地要充分认识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立科学有序、行为规范、办事高效、公开透明的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各地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逐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要学习借鉴深圳、厦门的经验做法,加快住房保障立法进程,为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法制保证,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二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要加强部门协作,健全住房保障、民政、公安、金融等机构和社区协作配合的保障对象经济状况审查机制,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审核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住房保障工作局面。
三是强化动态监管。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对保障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违规使用行为;对住房保障对象进行定期复审和不定期抽查,根据保障对象经济状况变化情况,调整实施住房保障。
四是健全档案管理。2011年,要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档案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健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制度,形成建设项目、房屋使用、保障对象等档案体系,确保住房保障档案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
五是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机构和实施机构,明确工作职能,充实管理人员。要通过集中培训、行风建设、学习交流等各种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推进住房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部、监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租售管理和后期使用监管不力的地区,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和问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日
第三篇: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全国建筑节能检查情况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全国建筑节能检查情况
全国新增节能建筑14.4亿平方米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通报201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通报显示,2013,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方面,2013年,全国新增节能建筑14.4亿平方米,可形成13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88亿平方米,约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的30%,共形成80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方面,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排2013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计划1.9亿平方米,截至2013年年底,各地共计完成改造面积2.24亿平方米。
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公共建筑能源审计1万余栋,能耗公示近9000栋建筑,对5000余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试点。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27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4亿平方米,建成及正在建设的光电建筑装机容量达1875兆瓦。
在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方面,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1446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1.6亿平方米,其中2013有70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为8690万平方米。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4.04.25 宗边
第四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推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
荆杰
本报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重大意义,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各项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要健全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确立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文件。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定本地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和机制,研究制定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完善促进 城市节水的水价竹理办法和污水、垃圾处理费用征竹机制。加快北方地区供热计量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同时,强化节能减排日标责任评价考核。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卞竹部门要研究建立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日标责任制和问责制,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事件。
第五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城函[2010]166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海南省水务厅、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水务局,重庆市市政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的要求,推进城镇减排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行的监管,我们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工作中有何问题,请与我部城建司联系。
联 系 人:毛联华 章林伟
联系电话:010-58934757(兼传真)
010-58934352
附件: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考核。
第三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水务厅(局)、市政管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内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
第四条 考核采取日常监管、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 考核指标主要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处理设施利用效率、污染物削减效率以及监督管理指标。
第六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每年5月前,对上一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3月前完成上一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自查报告并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查内容除考核指标外,还应包括城镇污水处理规划编制和执行、城镇污水处理监管制度和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污水处理水质监测、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
第七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制定考核评分细则,具体评分细则参见附件。考核结果采用百分制记分,分为优(≥85分)、良(<85分,≥70分)、中(<70分,≥60分)、差(<60分)四个等级。对考核结果为优的将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为差的,认定为未通过考核,并给予通报。
未通过考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30天内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做出书面报告,并提出限期整改措施。
第八条 对在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和造假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要严肃处理。
第九条 本办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
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污水处理考核评分细则
一、考核总分计算
考核指标包括:设施覆盖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处理设施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削减效率和监督管理指标。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总分为各项考核指标分值之和。
二、考核指标分值计算
(一)设施覆盖率(25分)
设施覆盖率分值按所辖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成率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所辖市县设施建设情况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二)城镇污水处理率(20分)
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本数据;其它设施污水处理量和污水排放总量依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上一数据。考虑到污水处理率统计的复杂性,可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率最高得分作适当调整。
(三)处理设施利用效率(20分)
处理设施利用效率分值按不同运行负荷率对应的实际处理水量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A:运行负荷率≥75%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B:70%≤运行负荷率<75%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C:65%≤运行负荷率<7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D:60%≤运行负荷率<65%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E:50%≤运行负荷率<6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F:30%≤运行负荷率<5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G:运行负荷率<3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运行负荷率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四)主要污染物削减效率(20分)
污染物削减效率分值按不同的污染物削减效率的削减总量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A:COD削减量≥30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B:250mg/L≤COD削减量<30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C:200mg/L≤COD削减量<25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D:150mg/L≤COD削减量<20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E:100mg/L≤COD削减量<15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F:50mg/L≤COD削减量<10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G:COD削减量<50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主要污染物削减量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五)监督管理指标(15分)
监督管理指标分值按“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上报分值和水质化验管理分值加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监督管理分值=数据上报管理分值+水质化验管理分值
1、数据上报管理分值(9分)
数据上报管理分值=在建项目分值+运行项目分值
其中,上报率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2、水质化验管理分值(6分)
水质化验管理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上报率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取各指标项实报期数与应报期数之比。
3、在专项检查、抽查中,发现上报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的,每一项扣3分,直至将总分15分全部扣净。
附件2:
36个大中城市污水处理考核评分细则
一、考核总分计算
考核指标包括:设施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处理设施利用效率、污染物削减效率和监督管理指标。除设施覆盖率外,其他考核项目均按市本级污水处理数据评价。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总分为各项考核指标分值之和。
二、考核指标分值计算
(一)设施覆盖率(10分)
设施覆盖率按下辖县(县级市)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县(县级市)占全部县(县级市)的比例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二)污水处理率(25分)
污水处理率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其它设施污水处理量和污水排放总量依据上一《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考虑到污水处理率统计的复杂性,可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率最高得分作适当调整。
(三)处理设施利用效率(25分)
处理设施利用率分值按不同运行负荷率的实际处理水量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A:运行负荷率≥75%的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B:70%≤运行负荷率<75%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C:65%≤运行负荷率<7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D:60%≤运行负荷率<65%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E:50%≤运行负荷率<6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E:30%≤运行负荷率<50%的项目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F:运行负荷率<30%的实际处理量(万立方米)
运行负荷率数据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四)主要污染物削减效率(20分)
污染物削减率分值按不同的污染物削减效率的削减总量加权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主要污染物削减效率分值=COD削减效率分值+NH3-N削减效率分值
1.其中:
A:COD削减量≥30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B:250 mg/L≤COD削减量<30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C:200 mg/L≤COD削减量<25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D:150 mg/L≤COD削减量<20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E:100 mg/L≤COD削减量<15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F:50 mg/L≤COD削减量<10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G:COD削减量<50 mg/L的COD削减总量(吨)
2.其中:
A:NH3-N削减量≥20 mg/L的NH3-N削减总量(吨)
B:10 mg/L≤NH3-N削减量<20 mg/L的NH3-N削减总量(吨)
C:NH3-N削减量<10 mg/L的NH3-N削减总量(吨)
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五)监督管理指标(20分)
监督管理指标分值按数据上报管理分值和水质化验管理分值加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1、数据上报管理分值(12分)
数据上报管理分值=在建项目分值+运行项目分值
其中:
其中,上报率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2、水质化验管理分值(8分)
水质化验管理分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上报率依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取各指标项实报期数与应报期数之比。
3、在专项检查、抽查中,发现上报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的,每一项扣5分,直至将总分20分全部扣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