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研究型学习总结
我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名称为《文科生如何才能通过化学会考》,选择该课题的初衷在于当时正面临着会考的压力,而且文科生的化学成绩总体不容乐观,所以便和身边的同学讨论,是否研究一个与化学会考相关的课题,这样既可以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成绩,也可以为今后文科同学在面临化学会考时提供些有价值的意见,帮助他们顺利通过化学会考。因此,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在于,让我小组的同学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化学成绩,顺利通过化学会考。
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我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以研究化学会考考题为基础,结合考纲和书本知识,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式抽象概括和条理化整合,掌握化学会考的核心与脉络,实现通过化学会考的目的。方法确定之后,我们对小组分工进行了讨论,以发挥所长为原则,对12名成员进行了如下研究细则分配:
吴梓嫣、朱安妮、陈莎莎、叶贝贝收集并完成会考题
彭钰意、冯腾霄、牟韬、戴文达整理并研究会考题型
陈宏成、周家华、符巧媚、李凌霜分析并总结会考易错题
在明白各自研究任务之后,各成员分别就自己的研究范围与任务开始着手研究,并定期对课题展开研究活动与成员汇总。课题活动时,大家积极参与,按时到达,并就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到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一会考必考点时,牟韬同学明确提出这是一个会考难点,很多同学在这种题型中极易失分,应对这一考点着重研究。起初大家对此表示怀疑,觉得阿伏伽德罗常数不一定就会考到,而且也未必像牟韬说的这么难,于是大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牟韬同学拿出自己的整理的会考题型以及对这一题型的见解说服了大家。于是,我们对阿伏伽德罗常数展开了细致的研究,汇总了大量的会考题和模拟题,保证了这一提醒的正确率。
在长达一个学期的研究中,我小组对《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三本书进行地毯式的复习与研究整合。
第二篇:研究型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课题:校园气象观测及天气分析和预报
课时:1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潜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树立对社会的职责心和使命感。
透过气象观测活动引导了解科学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掌握常见的搜寻信息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必须的调查研究的潜力,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
【基本设计、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第一步:学生按必须比例进行分组,然后由各小组轮流进行常规气象观测,分析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讨论探究方向。
第二步:老师讲解探究方法和要点。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组课题进行活动,透过翻阅气象要素数据记录本、气象观测日志、书本、气象资料、上网查寻、向老师请教、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书籍和文献,搜索数据和图片,整理数据和材料,构成本组代表的发言搞,并制作成幻灯片。
第四步:探究成果汇报:程序:观测数据、观测天象→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科学探究→得出结果→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三、探究问题:
解释:各种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
应用:对观测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进行分析对日常生活提出具体推荐
洞察:为何紧邻的三天气象要素完全不同?
神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自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四、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分析:
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教学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内涵
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教学重点: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天我们上的是研究性学习,同学们看一看我们这本教科书是不是与其他学科的书有所不同?学生答:是的,我们不明白这门课将学资料。是阿,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看书就明白学的是什么资料,你们拿了一这本书是不是感到很含糊,究竟是学什么呢?同学们,看看这本书,它是研究性学习的背景材料与示例,所以说它不是一门学科,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好好的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把它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去,从而提高我们学习效率。这种新型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那么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研究?(深入细致的钻研)
学生答:略。
举例:研究生
虽然我们不会象研究生、科研人员一样深入的研究,得到惊人的成果。但是这种研究的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是很有用的,我们要掌握它的方法和步骤,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这天我们就以南京外国语校园初二年级师生的研究为例,来学习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展开: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1、课题的选定和研究的背景
课题的选定是必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确定的,它是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人们都感兴趣的事、人、物等等,同是也具有可研究性的资料,并不是随意的确定。例如:外国语校园确定的课题是:为残疾人朋友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它是在南京政府关心残疾人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物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等方法为残疾人的权益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但这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仍不相适应,而且建成后的无障碍通道被占、被毁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建设功效齐全、美观漂亮的无障碍通道,如何管理和维护已建成的无障碍环境,如何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那么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建设和保护中应发挥什么作用?这在种状况下,他们确定了这样的研究课题。
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我们这个地方你们想确定一个怎样的研究课题呢?
学生讨论,提出研究课题。
当我们确定了研究的课题以后,我们该怎样做呢?
2、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1)查询有关资料和文献,为课题研究与学习积累知识基础
方法:去图书馆查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对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访谈。
进而再把查询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2)调查:
方法:A、问卷法:(最常见的一种调查方法)
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多而全面的信息。
缺点:较难得到十分可靠的答案。
采用无记名的形式。
举例:期末时的学生评教。
B、访谈法:单独进行的交谈,需超多的时间和精力。它却有更多和典型性和具体性,毕竟各人的想法不同,对某一典型的深入研究更加有利于对总体的分析。
举例:学生座谈会
C、实地考察法
举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D、网上调查法: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隐蔽和真实,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更加容易无所顾忌,更加容易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得到的调查的真实可信程度自然会更高,而且在网络上问卷是全社会开放的,所以不会拘泥于自己选定的调查对象,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想念得到的答案会更加客观。
(3)状况分析:
参照例题进行分析。
(4)探讨对策:
参照例题进行分析。
3、学习和研究的成果:
透过大家查资料、调查、分析、探讨,辛苦地劳动,总要把研究的结果颂出来,让大家明白透过你的劳动,获得的成果。能够撰写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论文或心得体会。
4、学习者的体会
透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收获。
二、总结:
1、请学生谈谈,透过这天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2、教师总结
教学后记:
这两节课上,对示例的研究,同时确定一个相关的课题,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透过学生的热烈的讨论、比较,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成长幸福指数调查研究
讨论:
1、这个小组同学在完成这个研究课题与我们同学完成平时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两者有什么区别?(做什么谁决定?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类型(有无已知的标准答案))
2、根据你自己的实际状况,你觉得在这个课题的研究活动中,你能够胜任哪块工作?哪一块觉得自己不能胜任?
3、学好某门学科,最重要的是什么?做好1个课题,最重要的是什么?
4、大家觉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大致能够分几个阶段?
(设计理念: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在看案例的过程中面临1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这贴合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模式——抛锚式教学。同时本环节透过比较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帮忙同学们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说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以及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好处。
1、教师呈现学科科目的学习特点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的比较表来说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2、教师介绍多元智能结构与情商理论,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所承担和完成的具体的任务不同,体现了学生情商和智商方面不同的优势!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能发展完善你的智力结构,还能培养你的情商。(教师能够举例说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某几个操作过程对学生具体哪几方面的潜力的培养)。
展示以前学生做课题的体验:教师注意从“四”个方面强调此课程是从填鸭式接收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主动选取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
(1)“研究什么”——由学生选取(发现问题——自然、社会、自身生活)或学生与教师合作
(2)“怎样研究”——由学生自主设计(可能的解决方案,实施的计划?)
(3)“研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去实施、去经历、去体验(实践、探索)
(4)“研究成果”——由学生自己去总结、去展示、去交流(解决问题——答案)
理论背景一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潜力。
理论背景二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构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五)这门课程的相关状况介绍
1、学分认定:三年共15分(需要开设五个学期)。认定方式以平时所做的工作《研究性学习活动记载册》和指导师的评价,以及最后的课题报告来确定。
2、要认真记录《研究性学习活动记载册》,小组的每一次活()动都要有专人记录。
3、课前“一分钟”,每组上台介绍组队过程、研究步骤、个人思想过程、研究方向、体会等。
4、每一次外出的活动需要带相机,随时进行记录。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课题:噪音的污染与防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了解控制,减少噪音的措施。教学重点:了解噪音的危害和减弱噪音的途径,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生活中控制噪音的方法,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引入:作为学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课堂纪律很好时,我们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较为好,如果这课
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课堂纪律较乱时,这节课的所讲效果也个性差,仿佛对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印象,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安静的环境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吵闹的环境(噪音)分散人的注意力
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明白什么是噪音吗?
学生活动:二人一组,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拿出所查资料。明确:噪音即噪声,通常指那些噪杂、刺耳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提问:我们透过讨论,明白了什么是噪音,那么噪音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污染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讨论、辩论,看有关资料,弄清以下二个方面:噪音和其他污染不一样,与人的主观愿望有关,与人的生活状态有关,与人的主观评价有关。同样一种声音,各人的感觉不一样,同一种声音在不同时刻的感觉也不一样。
噪声也不像我们前面所了解的各种污染,它是局部的、暂时的,在空气中传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噪声不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那样,能够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噪声停止了,危害和影响也就消除了。
提问:你们明白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讨论后学生明确
交通噪音:汽车、火车、飞机
生产噪音: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噪声影响,在夜晚,尤其令人厌烦。生活噪音:为了招揽顾客,在店堂前大声播放音乐,家庭娱乐时电视机、音响的声音过大,吆喝声、吵闹声,甚至家庭厨房中的排油烟机的轰鸣声,这些声音包围着我们,构成了一首不和谐的“生活交响曲”
提问:噪音的强弱我们如何区分呢?
学生活动:看课本
提问:噪音的强弱可分四级,哪四级?
学生回答后填好课本表格
你们明白噪音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吗?
学生活动:学生各自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室内的噪音或声响到达或超过30分贝时,就会使人无法安心工作,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难以入睡。噪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但影响人的听力,而且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分散人的注意力,甚至导致记忆力衰退。
提问:我们如何控制和防治这种污染,大家透过调查和查资料。此刻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活动:提出预防和控制污染的措施(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进行小结,再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上减少噪音的小窍门的有关知识。
保护城市绿化带以阻隔噪音的传播
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能够减弱噪音
调低音响音量,控制噪音声源
改善临街建筑窗户的隔音效果
课堂小结:我们在这堂课堂了解什么是噪音,噪音的特点,噪音的来源,认识了噪音的危害,了解了控制和防治噪音的方法,从今以后,我们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噪音,构成防噪控噪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和身边的人一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人,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逐步构成环保意识。学生写“我的体会”下一节课交流。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城市公共绿地的调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公共绿地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及环保意识。
2.透过讨论植物对空气净化,噪音污染的作用,引出城市绿化的必要性。
3.透过,对城市中绿地面积的了解,与绿化作用的理解,收集资料,讨论出关于城市绿地建设的推荐。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绿地的作用,学会环保。
2.认识绿地建设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学生们如何收集到全面的资料。
2.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资源、图片。
2、学生准备:调查表
教学方法:
上网、实地考察,参观访问
教学设计:
第一步:提出问题:
1、师:绿地是否对我们城市有美化和净化的作用?
2、学生收集资料
“公共绿地是反应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空气有净化作用能阻挡飞扬的灰尘”……
3、提出疑惑:
研究问题二。
第一步:提出问题:
1、师:绿色植物对噪音污染是否有作用?
2、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研究问题三。
提出问题:
1、我城市绿地建设的面积现状调查。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参观访问,上网。
三、关于城市绿地建设的推荐:
学生对这种调查类型的设计,接触比较少,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具体指导。
成果展示:
生1:生2:生3:
成果展示后,让一个学生出演调查对象,回答其他小组设计的调查资料。也能够证实该小组设计的调查方式是否可行。
四、谈谈收获、总结全课
多建广场、绿地、小游园、风光带等来绿化城市,规划设计艺术特色要强,风格和手法要多,要让树成荫。
课后作业:
1、调查小区绿地面积是多少?
2、准备一个水果切开观察变色状况。
板书设计:
三、城市公共绿地的调查
发现问题
调查探究
绿地的作用
绿地现状调查
对绿地建设的推荐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家庭物品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整个活动中,透过交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透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体现教师的指导者、支持者。
2、在交流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促使同学们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团结协作。
3、在调查汇报和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
家庭生活物品能够按什么分类。让学生初步体验将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如:食品、衣物、餐具等。
教学难点:
分类的方案。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每人一张分类表,透过交流填写调查表。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设计:
出示图片,透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知整齐的美感,凌乱的坏处。T:前写天,老师拍到了这样一些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看了有这些有什么感受?
T:那就应如何处理这些物品呢?
总结:原先将物品分类摆放整齐会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具有美感,让住在这儿的人情绪舒畅,拿东西也方便。分类摆放会更整齐。如何分类呢?
过度语:那让我们一齐走进我们的家吧。出示很多用品。
二、学生们分组讨论该如何分类:
小组讨论,汇报。
有:学习用品分类生活用品分类储藏物品分类装饰物品分类师:说说他们这样分类是否合理。
小组交流.评价
三、出示爸爸的用品和妈妈用品和孩子用品图。
T:还能够按什么分类呢
能够按家用物品的使用人员分类。
四、小组讨论如何按人员使用物品分类,汇报
五、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拓展延伸:
师:家庭用品能够分类,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整理归类呢?
作业:
1、为你的家庭按这天的分类方法分类摆放物品。
2、思考:火锅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研究性学习教案 授课人:王成方
《鲜花如何保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花保鲜的方法。
2、了解不同液体对鲜花寿命的影响。
3、了解影响鲜花保鲜的因素对鲜花的影响。
4、会制定研究计划。
教学重点:
如何操作实验,实验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实验具体步骤,做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鲜花若干、清水、漂白水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引言:
很多同学都买过鲜花,尤其是在母亲节或教师节时候,但是鲜花缺很难持续新鲜,过几天就会凋谢枯萎了,怎样能延长他们寿命呢?
二、小组讨论:
讨论资料:鲜花为什么会那么快凋谢,和什么有关?学生汇报
三、想想花朵很快凋谢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四、用什么液体能够延长花的寿命呢?
学生们猜想:
白糖,咖啡,啤酒,营养液,洗米水,肥皂水
五、分组讨论,填写研究计划32页。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猜想:
实验用的保鲜液体:
实验资料与步骤: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结论:
六、汇报计划
七、实施计划
八、汇报结果,撰写报告,结论
作业:
1、尝试:鲜花是否能够用桔汁保鲜?
2、家庭物品能够怎样分类。
第三篇:研究型学生学习参考(写写帮整理)
研究型学生学习参考
丁和根第1次编订
(2012.12.29—2013.2.6)
一、打牢基础
第一阶段(大二至大三,共31种)
新闻传播类(5种)
《新闻学概论》(第3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等,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文学艺术类(11种)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楚辞选》(马茂元或金开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牡丹亭》(汤显祖,徐朔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版。
《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版。
《鲁迅选集》,人民文学版1983年版。
《人间词话》(王国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版。
《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哲学伦理类(7种)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老子新译:原文对照》(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以上两本2选1)历史文化类(3种)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
《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中国文化概论》(第2版)(张岱年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其他方面(5种)
《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赵明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二阶段(大四至研一,共46种)
新闻传播类(5种)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埃默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文学艺术类(15种)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见《罗念生全集》(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神曲》(但丁,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浮士德》(歌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莎士比亚全集》(第8-9册,莎士比亚,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悲惨世界》(雨果,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变形记》(李文俊译),见《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等待戈多》(贝克特,余中先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丁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学·诗艺》(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版。
哲学伦理类(12种)
《苏菲的世界》(贾德,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形而上学》(亚里斯多德,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理想国》(柏拉图),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君主论》(马基雅维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论自由》(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规训与惩罚》(福柯),三联书店2012年版。
《正义论》(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西方哲学史》(罗素,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宾克利),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历史文化类(6种)
《资治通鉴选》(司马光,王仲荦等编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下册),(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西方的没落》(上、下,施宾格勒),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中华文化史》(上、下,冯天瑜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吴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经济法律类(4种)
《国富论》(斯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经济学原理》(曼昆,梁小民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其他方面(4种)
《心理学原理:选译》(詹姆士,唐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奈斯比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教育漫话》(第2版,洛克,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三阶段(研二至研三,共16种)
新闻传播(4种)
《大众传播通论》(德弗勒、丹尼斯),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霍尔等),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哲学伦理(6种)
《判断力批判》(康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小逻辑》(第2版,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资本论》(第2版,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释梦》(弗洛伊德,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福柯),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历史文化(4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杰姆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经济法律(2种)
《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胡代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二、熟悉规范
1.阅读(2种)
《学术规范通论》(叶继元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建议大二至大三的暑假中阅读)《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8版,巴比),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建议大三至大四的暑假中阅读)
2.学术沙龙(定期举行,时间待商)
①汇报读书进度 ②研讨读书方法 ③传授治学规范 ④解析研究个案 ①凝炼研究方向 ②积累研究资料 ③参与研究实战 3.尝试研究
三、聚焦前沿
1.关注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定期查阅以下期刊: 《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记者》(文新集团)《当代传播》(新疆报业)《中国记者》(中国记协)《传媒观察》(新华报业)2.关注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基础之上的可选模块
(待补充与完善)
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业务模块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新闻论争三十年》(甘惜分),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2版,童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西方新闻界的竞争》(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普利策传》(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无冕之王》(哈尔伯斯坦),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世界名记者》(黄罗怡等),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海顿),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南振中),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钱塞勒),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全能记者必备》(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
《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新闻写作教程》(密苏里新闻学院),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编著),长征出版社1985年版。
《中外优秀新闻作品鉴赏》,(谢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最佳新闻写作.1998》(斯坎兰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1949-1999》(系列,郭超人主编),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西行漫记》(斯诺),三联书店1979年版。
《经历》(邹韬奋),三联书店1979年版。
《报纸编辑学》(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新闻职业道德》(董炜),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媒介文化研究模块
《媒介通论》(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大众传播通论》(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传播理论》(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媒介社会学》(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权力的媒介》(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电视与社会》(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刘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跨文化传通》(萨瓦姆等),三联书店1987年版。
《东方学》(萨义德,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全球化与文化》(汤林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媒体与民主》(基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媒介经济、媒介经营管理模块
《媒介经济学》(皮卡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传播政治经济学》(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营销学原理》(第12版,科特勒),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消费者行为》(所罗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战略品牌管理》(凯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管理学》(第9版)(罗宾斯等,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管理:任务 责任 实践》(德鲁克),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科学管理原理》(泰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管理思想的演变》(雷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竞争战略》(波特),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竞争优势》(波特),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人力资源管理》(德斯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丁和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丁和根),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第四篇:化学工艺学学习总结
化学工艺学学习总结
摘要 本文主要是关于芳烃转化过程的综述还有学习心得。主要从芳烃的来源与生产方法,芳烃的转化,C8芳烃的分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了解这个课程的研究目的,研究范畴还有研究作用。了解到关于化工生产原料资源的加工开发,生产工艺流程,反应条件的影响等化学工艺基础。
关键词 芳烃转化 芳烃生产 芳烃分离
芳烃的主要来源于焦煤和石油。由于各国的资源不同,裂解汽油生产的芳烃在石油芳烃中比重也不同。芳烃裂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和萘。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增塑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香料、专用化学品工业。化工行业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生产不同的产物,来适应市场需求。
芳烃的生产可分为焦化芳烃生产和石脑油芳烃生产。前者是在高温作用下,煤在焦炉碳化室内进行干流是,煤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生成大量焦炭外,还副产粗煤气,粗苯,煤焦油。粗煤气经初冷、脱氨、脱萘、终冷后,进行初苯回收,再对初苯进行分馏,从而获得有用的芳烃。
石脑油芳烃生产可分为三种方法,催化重整生产芳烃、裂解汽油生产芳烃、轻烃芳构化和重芳烃轻质化。催化重整芳烃包括环烷脱氢、五元环异构脱氢、烷烃异构加氢裂解等反应需要用热稳性好的贵金属元素做成的催化剂,在425℃~525℃进行。裂解汽油生产芳烃需要对裂解油进行预处理除去C5馏分,再对其进行加氢。一段加氢将使易生胶的二烯烃加氢转化为单烯烃以及烯基芳烃转化为芳烃。二段加氢在较高温条件使单烯烃饱和,并脱除硫氧氮等有机化合物。轻烃芳构化是利用世界过剩的低价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为原料,经催化脱氢、齐聚、环化和芳构化生产芳烃。重芳烃轻质化主要利用重整生成油、裂解汽油和焦化器由中的C9重芳烃来生成增塑剂、树脂等产品。
由催化重整和加氢精制的裂解汽油得到的都是芳烃与非芳烃的混合物,由于他们的碳数相近,容易形成共沸物,一般的蒸馏方法难以将其分离。在工业上主要运用溶剂萃取法从宽馏分中分离苯、甲苯、二甲苯;用萃取蒸馏法从芳烃含量高的窄馏分中分离纯度高的单一芳烃。
芳烃转化是为了解决生产中原料供需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异构化、歧化与烷基转移、烷基化合脱烷基化等反应,获得生产需要的原材料。使用的催化剂主要为酸性卤化物和固体酸。
芳烃的脱烷基化反应将烷基芳烃分子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烷基在一定条件下脱去。在热力学上分析可以知道,当温度不太高,氢分压较高时可以进行得比较完全。但是时间足够长,会深度加氢裂解成甲烷,所以无法在热力学上抑制副反应。从动力学上,温度不宜太低不宜太高,氢分压和氢气对甲苯的摩尔比较大,能防止结焦、对加氢脱烷基反应都比较有利,但对抑制加氢副反应的发生是不利的。脱烷基化在工业上生产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催化脱烷基制苯和甲苯热脱烷基制苯。工业上采用较多的是hydeal法催化脱氢制苯。新鲜原料、循环物料、新鲜氢气和循环氢气经加热炉加热到所需温度后进入反应器反应,气体产物经冷却器冷却后对液气混合物进行闪蒸分离,部分氢气直接返回反应器。一部分作原料,其余送到纯化装置除去轻质烃。液体芳烃经稳定塔除轻质烃和白土塔除去烯烃后送至苯精馏塔,塔顶分的产品苯,重馏分送再循环塔循环使用。
另外pyrotol法催化脱氢制苯的特点是能将裂解汽油中的芳烃全部转化为苯。甲苯热脱烷基制苯主要有HAD法,这种方法与催化加氢脱甲基流程相似,但是他在柱塞流式反应期的六个不同位置加入分馏塔闪蒸出来的氢,从而控制反应温度,因此副产物较少,重芳烃产率较低。不过反应温度较高,需要合理利用热量。
芳烃歧化是指两个相同芳烃分子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一个芳烃分子上的侧链烷基转移到另一个芳烃分子上去的反应。烷基转移反应是指两个不同芳烃分子之间发生烷基转移的过程。副反应主要是二甲苯二次歧化,产物与原料或副产物的烷基转移,甲苯的脱烷基和生成稠环芳烃。生产中必须借助催化剂,原料的杂质含量、C9芳烃的含量,氢烃比、液体空速对反应也有较大影响。工业上主要有二甲苯增产法(Xylene-Plus法)、Tatoray法,既可用于歧化,又可用于烷基转移;低温歧化法(LTD法)专门用于歧化。
C8芳烃的异构化是以不含或少含对二甲苯的C8芳烃为原料,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转化成浓度接近平衡浓度的C8芳烃,从而达到增产对二甲苯的目的。C8芳烃异构化反应的热效应很小,因此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不大。动力学上,曾在SiO2-Al2O3催化剂上对异构化过程的动力学进行研究,与连串式异构反应历程相符,即邻二甲苯可逆生成间二甲苯可逆生成对二甲苯。乙苯异构化反应中以Pt/Al2O3为催化剂,研究乙苯的气相临氢异构化,得知其异构化速度比二甲苯慢,而且温度影响显著。整个异构化过程包括加氢、异构和脱氢等反应。低温有利于加氢,高温有利于异构和脱氢,故只有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使乙苯异构化取得较好的效果。二甲苯异构化的工业方法分为临氢和非临氢两种。临氢异构广泛采用贵金属作催化剂,因为能使乙苯转化成二甲苯,对原料适应性强,原料不需进行乙苯分离。非临氢异构采用的催化剂一般为无定性的SiO2-Al2O3,但选择性较差,高温反应下积碳快,不能使乙苯转化为二甲苯。C8芳烃异构化的新技术(MHAI工艺)据称是当今最经济的二甲苯异构工艺。特点是产物中对二甲苯浓度超过热力学平衡值,减少了二甲苯回路的循环量。
芳烃的烷基化是芳烃分子中苯环上的一个或几个氢被烷基所取代而生成烷基芳烃的反应。工业上主要用于生产乙苯、异丙苯和十二烷基苯等。较宽的温度范围中苯烷基化反应在热力学上都是有利的。当温度过高才有明显的逆反应。工业上,最佳操作点是乙苯收率尽量大,苯的循环量和多乙苯的生成量尽可能少,而且要用酸性催化剂进行催化。乙苯的生产可用液相烷基化法和气相烷基化法不论工艺流程上有何差异,反应机理基本是一致的。苯和乙烯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乙苯。异丙苯生产工艺有固体磷酸法、非均相三氯化铝法、均相三氯化铝法。
C8芳烃(主要为三种二甲苯和乙苯的混合物)的分离技术难点在于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的分离。邻二甲苯沸点最高,可用精馏法分离。乙苯沸点最低,但与关键组分对二甲苯的沸点仅差2.2℃,精馏分离较困难,但也可选用络合萃取法或者吸附法。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沸点只差0.75℃,难于用精馏方法分离。工业上可用深冷结晶分离法、络合分离法和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法。深冷结晶法需要深冷至-60~-75℃,熔点最高的对二甲苯首先被结晶出来,但是不可避免包含一部分C8芳烃混合物所以工业上多采用二段结晶。络合萃取法利用一些化合物与二甲苯异构体形成配位化合物的特性达到分离效果。其中最成功的是日本的MGCC法,用BF3作为配位剂,溶液上层为烃层,下层为HF层,是分离过程大为简化,是有效分离间二甲苯的唯一工业化方法。但缺点是HF有毒,且有强腐蚀性。吸附分离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二甲苯异构体的能力不同而进行分离。吸附剂要求价格低廉易得,性质稳定,与C8芳烃沸点有较大差别。模拟移动床法的工作原理是模拟移动床中固体吸附剂不动,液体对其做相对运动,并反复进行吸附和脱附的传质过程,要求被分离物质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要有一定差异。主要有Parex法,Aromax法和MX-Sorbex工艺。
芳烃在化工原料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技术发展受到广泛重视。芳烃生产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为扩大芳烃原料来源,工艺革新提高技术水平,就适用性和新用途对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对新技术发挥更大作用,开发新技术和改进老技术。
关于工艺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在于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还有与组员共同合作制作学习内容的PPT,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将上课所忽略掉的细微知识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相关书本了解到了。这次这个关于学习内容的总结,又重新再回忆查找书本,补全了在做PPT时没有认真细看的而忽略的课本知识。此时,我能深刻体会到,知识不是看一遍就可以牢记的东西,需要反复看,反复记忆,还要归纳总结,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参考文献
[1]米镇涛,化学工艺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孙宗海,瞿国华,张溱芳.石油芳烃生产工艺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3]高荣增,顾兴章.化工百科全书.第四卷,135~149,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4]周立芝,王 杰.化工百科全书.第三卷,881~899,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5]柴国梁.中国化工信息.1998.45:6 [6]库咸熙等.炼焦化工产品回收与加工.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7]王兆熊等.炼焦产品的精制和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8]华东化工学院等.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修订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第五篇:XX化学学习总结
XX化学学习总结
范文一:XX化学学习总结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应该从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化学现象入手,诠释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了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化学,以一种更从容的态度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我选了《化学与生活》作为我的选修课。
《化学与生活》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生活坏境中的物质,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我们吃的酱油、喝的酒,是由粮食加工和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更多的物质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如化肥、农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它们形形色色、无所不在,使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放眼四顾,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可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处处显化学。
我们都知道肚子饿要吃饭,因为粮食有营养,而营养从何而来?植物接受阳光照射,然后经过光合作用,水分和无机盐便成了淀粉储藏于粮食中。而在今天,粮食从地里种出就少不了营养液和肥料。各种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的使用,使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在虫害季节,农药也必不可少。加上人们医病的药品,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起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具有驱除蚊蝇的功能,这些都是化学为人类带来的利处。
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也和化学紧密相连。例如吃水果可以解酒。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还有,打开碳酸饮料的瓶子会有气泡冒出。原因是,人们在制汽水时常用小苏打(碳酸氢钠)和柠檬酸配制,当把小苏打与柠檬酸混溶于水中后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瓶子已塞紧,二氧化碳被迫呆在水中,当瓶塞打开后,外面压力小了,二氧化碳气体便从水中逸出,形成气泡翻腾的景象。
同样,化学也为工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例如,二氧化硫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二氧化硫在食品中可显示多种技术效果,一般称它为漂白剂,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有色物质作用对食品进行漂白。另一方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性褐变。
在医学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观看足球赛时,有时会看到绿茵场上,正在拼抢中的足球运动员,由于受伤突然摔倒,有时还抱着大腿痛得翻滚。为了让他能继续拚搏,医生跑过去,拿着一个小喷壶,向受伤部位喷射一种药,再用药棉不断地揉搓、按摩,稍待片刻,受伤的运动员重新站立起来,又投入了比赛。原来喷壶里装的是氯乙烷(C2H5Cl),这是一种没有颜色、极易挥发(沸点℃)的液体。当把它喷到受伤部位时,立即挥发。在挥发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皮肤表面温度骤然降低,使感觉变得迟钝,因而起到了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冷冻麻醉”疗法。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化学其实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也可以说,没有化学,就没有人们生活的多元化,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见化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
生活中涉及化学方面的具体知识不胜枚举,只要大家留心,多观察、多发现。化学的发展将会突飞猛进,我们生活中的奥秘也将进一步被发现,生活将会更加方便、舒适。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在食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化学为人类源源不断的提供新材料、新知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学还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提供愈发关键的帮助。
范文二:XX化学学习总结
在中学阶段打下一个好的化学基础,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受益无穷。
古人云:“两军相逢勇者胜”,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大家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受同一位老师教诲,但效果却不尽相同。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更不应有太大的悬殊。
因此,我们应调整好心理状态,对化学保持一种“我能行”的稳定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为自己加油鼓劲,对自己充满自信,不以一时胜负论英雄。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实的基础是塑造化学大楼的关键。对于化学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真正理解,并牢记于心,在使用时才会应用自如。只有了解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片式就能很好的解决各种化学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现象与推论都是在实验中获得的。所以,在平时的实验中,我们应敢想敢干,但决非是毫无科学性,胡作非为的蛮想蛮干。只有灵活运用各种化学知识,在实验中仔细地探索研究,一定可以有所发现。
化学是一门具有许多趣味性的学科,把化学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必将发现其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