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本着使我国高新企业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地分析,进一步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也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加加大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因此对当前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现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的更改与创新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关键字:财务管理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在这种前提之下,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跟上步伐,也努力进行着创新,努力在各行各业的大军中激流勇进。同时国家也对一些高新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高新企业的发展。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却不能适应其飞速的发展,下面我们就目前我们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一、当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弊病
现行财务管理模式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其投资率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低。传统工业企业是现在财务管理的前提,而传统工业企业的筹集是以物质资本来实现的,比如说货币、实物等等,虽然说应用了一些核心的技术,但是却跟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脱节,它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说有一下几点:
1.资金不流通
现如今,营运资金管理是现行财务管理的主流管理方式。而不管什么企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所得资金可以足够支付平时的一些花费,而不是在额外的进行一些补贴。而高风险的投放不可避免的会对资金的运营情况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企业相对于管理和资金又对资金的管理比较注重,于是就造成了现在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
2.缺乏效率
集中控制的管理模式是造成效率缺乏的主要原因。这种管理模式,将所有的权利集中起来,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去执行,也就是说他们控制着企业的所有资金的使用权,但他们并不能完全实现对只是进行一些简单资金结算的基本单位的控制,其中的连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痕,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各部门不同程度的缺乏效率。
3.企业资源调动受阻
现在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统收统支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以前的传统企业的基础上建
立的,它所针对的都是那些独立掌控的企业,并不能满足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需求,已然在企业资金的使用与分配上扯了后腿,也就无可厚非的使企业的经济灵活性降低,随之也使财务经营活动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4.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一个企业发展的速度是跟这个企业的领导以及所有这个企业的员工的素质密切相关。试想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素质与技术都是一流的,何愁这个企业发展不会迅速吗?而现在的企业管理人员却不太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导致了员工素质普遍的不高,这将会大大制约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在对员工素质的提高方面加大力度。
二、创建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两个主要管理模式。两种模式都由企业的负责人统一领导,但是在管理上却迥然不同。相对于后者来说前者注重的事集中管理,对各使用单位各项经费的使用由财务部统筹的安排,虽然在资金使用效率上得到提高,但是却降低了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而后者虽然避免了降低各部门的积极性的这个弊端,但是它的管理是以财政划分为依据,又产生资金不能统筹利用的问题。这两种模式单一的进行也是不能满足企业管理模式的需要,我们可以把他们结合起来,即统一领导,在管理方式上采用分级管理,但是在核算上分别进行核算,同时集中开户。这样可以扬长避短,使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财务决策进行及时地调整,对预算进行分别单独地计算,从而反应不同水平的不同的估计,方便管理。
2.对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增加关注,企业的价值评估不能单一的有形资产来决定,应将企业的关注点分散开来,全方位的来做出评价。
3.对各项指标的预算进行加强,同时需要有一些相应的风险监控机构来监控。对企业的在职人员增强他们忧患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分配模式采用利润分配模式,把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三、应对财务管理模式弊病的策略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要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制定的一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不能墨守成规,而是以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原则,在财务的管理上进行及时的创新,确保企业的业务管理与财务资源配置达到相辅相成的默契,也能加快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早日实现。针对软件管理模式的弊病,采取的针对性的策略现举例如下:
1.独立的财务管理理念
研发活动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它在企业发展与生存的中占着不可估量的位置,而研发成功的基础则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研发活动的成功进行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企业建立与研发活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建立,必须要摒弃过去适应传统企业模式的一些无效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创建出真正的适合自己企业的独一无二的管理观念。为了使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在管理上要严格起来,“丁是丁,卯是卯”,一步一步的按制定好的政策执行,同时要对各个部门资金的核算进行统一,推动企业的更高更快的发展。
2.加强人员风险意识
每个在企业工作的员工都希望企业能够给自己加薪或者说给予一些更多的福利。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一些人在企业拿着高薪做的工作却创造不出同等的价值,这样的就会延缓发展。所以对所有人员风险意识的加强是很有必要的,人人自危,处在这种环境氛围面临这种企业内部的竞争必会激发一些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所产生的效应将毫无疑问的加速企业的前进。
3.建立有效的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平稳的发展就需要对其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怎样有效管理才能够保证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运行呢?首先要对市场调查,尽可能去搜集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与时代接轨,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投资,从而以减小风险的发生。也可以关注一下国家的政策,如果能利用好一些国家的优惠政策对风险进行分散,会使风险发生概率进一步降低。再者,可以与其他的企业进行合作,这将会缓解企业的一些燃眉之急,诸如企业资金不足,企业的技术成果研究与转化风险难以化解的问题等。此外,想更好的规避风险,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信息进行定期的收集,通过这些也可以及时地对风险进行新的分析与预测,确保能够有效地运行财务管理。
4.进行准确的定位
高新企业的特点是回报很高,因此企业额投资需要紧紧跟上市场的需求。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财务管理,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投资,于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命脉与命运将会直接与企业的投资挂钩。所以在投资时,应站在企业的长远的利益上去思考,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企业的而且切合实际的投资计划,从而加快企
业向一线发展的进度。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研发,而研发的基础和保障是财务管理。所以想要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成功率,就要避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同时要跟上时代的节奏,使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前进一大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参考文献:
[1]弓锋伟.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选择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2]田丽娜.企业技术创新财务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16~19.[3]龚光梅.王小宁.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企业家天地.2005.10.[4]敖翔.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0(9).
第二篇: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培训资料
高新技术企业培训资料
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初审与复审需掌握基本政策;二是初审与复审各项指标口径及考核要求;三是关于研发费用的账户设置;四是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注意事项。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初申与复审需掌握基本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国科发火[2008]172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2008]116号),一是人员比例。科技人员、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及人员资质须符合政策规定要求;
二是研发费用比例;
三是高新产品(服务)收入比例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占高新产品(服务)收入比例等;
四是高新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及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应技术说明及自主知识产权。申报企业提供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在企业申请前已实际拥有,申请认定时已受理但尚未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得计算在内。申报企业提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权属人必须为申请企业(独占许可除外);
五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归集的研发费用与税收上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差异。但各位务请高度注意,只有财务核算健全
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才能申请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初审及复审会计处理掌握要点
(一)人员比例,主要包括两个指标
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企业当年职工总人数≥30% 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中的研发人员÷企业当年职工总人数≥10% 注意: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范围大于研发人员,更不将与研发人员中的技术人员相混淆。
1、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岗位口径
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一般对科技人员的界定为只要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员,企业必须提供这部分科技人员的姓名、工作岗位情况、学历证书。
大专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①研究人员:是指企业内主要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一般是指在企业技术部门任职的人员)
②技术人员: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下述工作的人员:
——关键资料的收集整理; ——编制计算机程序; ——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
——为实验、测试和分析准备材料和设备;
——记录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编制图表;从事统计调查等。③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
2、计入人数的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人数确定口径
①必须取得大专(含)以上学历证书;(只要取得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承认学历的各类大专学历均可)
②其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符合上述规定的一种或几种情形;
③必须是与企业签订了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的,对于未签订了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的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全年须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
④未同时满足以上个三个条件的人员,不得计算为科技人员人数。
3、职工总人数确定口径
①必须是与企业签订了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的;
②未签订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的,但全年如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的人员,包括兼职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应包括在内。
劳务派遣人员: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第7条规定,“实施条例第92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所称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
4、认定职工总人数标准口径
科技局、国地税局结合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件精神,商讨后一致决定,对初次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人数据均以企业认定前一年的数据为准。如企业要认定为2011高新技术企业的,上述数据应取自2010年。
5、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人数审核:
①提供清册。由企业提供当年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清册,清册中必须列明人员姓名、工作部门、具体工作、学历、有否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全年累计工作时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②学历审核。对照清册审核上述人员是否具有大专(含)以上的学历证书。
③岗位审核。对照清册审核上述人员的具体工作部门、所从事的工作是否符合上述要求。
④合同审核。对照清册审核上述人员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情况,具体审核其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是一年以上,并随机抽查该部分月份工资清单,查看这部分人员有否发放的工资单中。
⑤时间审核(对上款的补充)。对照清册审核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兼职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的全年累计工作时间,要求企业提供证据证明其累计工作时间超过183天以上,如不能提供翔实证据,则不计算在内。
6、职工总人数审核:
①由企业提供当年除已计入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清册外的其他全部从业人员清册。包括兼职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劳务派遣人员。
②对照清册审核上述人员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情况,具体审核其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在一年以上,并随机抽查该部分月份工资清单,查看这部分人员有否发放的工资单中;
③对照清册审核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兼职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的全年累计工作时间。
7、比例审核:
根据审核情况分类汇总科技人员(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人数比例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8、存在问题:
①人员与学历不对应。由于企业工作人员流动性频繁,人事管理部门又没有及时对清册进行更新,造成实际工作人员与清册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造成人员比例不达标;也有企业存在大专学历以上企业科技人员、研发人员和企业其他人员(如生产工人、销售人员)不能准确界定问题。对于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企业员工,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都可认定为其是科技人员;对于大专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如果其在企业技术部门任职的,一般不受人数限制,如果在其他部门任职的,通常情况下,应有合理的人数制约。
②缺乏证据证明临时外聘专家或技术人员达到规定时间。企业无法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其在企业全年累计工作时间达到183天以上。
③职工总人数认定标准有误。不少企业存在着以社保参保人数作为职工总人数的现象;以及将临时外聘专家、技术人员认定为累计工作时间达183天以上,却没有计入企业职工总人数。
(二)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1、具体规定
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①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②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③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比例:3年合计研究开发费用总额÷3年合计销售收入总额 比例判定:以最近一年销售收入为准。
2、数据来源
①以企业认定前三年的数据为准。如企业要认定为2011高新技术企业的,其数据分别取自2008、2009和2010年。
②应以实际发生数为准。国税发(2008)116号第四条规定,其在一个纳税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3、三年合计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确定口径:
是指近三年企业围绕每个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研发费用,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总额。研究开发项目是指“不重复的,具有独立时间、财务安排和人员配置的研究开发活动”。具体而言,不管是上级立项还是企业自行立项的研发项目,企业必须说明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相应的细化领域。譬如某计算机公司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则必须资料说明其立项的研发项目符合第一条“电子信息技术”第一款“软件”中的第一项“系统软件”。
4、三年合计销售收入总额的确定口径:
指企业近三年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收入明细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数,也即销售收入总额范围与产品销售收入范围一致。截止目前为止,销售收入口径范围与产品销售收入范围一致。
举例:某企业2008-2010年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1000万元、6000万元和4000万元,企业2008-2010年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40万元、250万元和240万元,问企业的研发费用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
企业三年来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总额=640+250+240=1130万元 企业三年来“主营业务收入”总额=21000+6000+4000=31000万元 比例=1130÷31000=3.65% 因为企业2010年(最近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000万元,按标准不得低于6%,所以虽然企业单个的研发费用比例均符合标准,但三年来的平均比例只有3.65%,达不到6%的标准,仅此一条,该企业就不得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反之,还以上述为例,如果将2008销售收入与2010销售收入互换,则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认定比例。
对初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只要近三个会计企业合计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达到规定比例即可,其认定比例按最近一年销售收入为准。
5、可以计入研究开发费用的八大类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规定的8类费用。①人员人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人员费用归集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研发人员是指前面所指的三类人员(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
B、研发人员通讯费补贴通过工资科目核算的,可以计入“人员人工”类项目;通过其他科目核算的,应计入“其他费用”项目。
C、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可以作为研发费用中的“其他费用”,但不得加计扣除。比如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四险一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D、工资薪金是指企业当年实际发放的工资额。
国税发(2008)116号允许加计扣除的人员工资只限于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②直接投入: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此项费用应与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口径一致。
A、原材料的投入必须建立详细的领用、出库、耗用记录,必须由企业技术部门人员领用,按照研发项目制作材料领用、耗用明细清单,并附有领料单、耗用情况说明,同时企业仓库部门要能够提供相应的材料出库单。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材料耗用清单将此归集到“研发费用—材料”科目中。
B、通常情况下,归集为研发费用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都是试制新产品不成功的情况下而形成的材料费用,因此,这部分材料最终将会体现一定比例的废料,所以,对于这部分废料产生的原因、废料金额的多少、废料的最终处置这三方面企业必须提供合理的情况说明和相关财务处理凭证。
对照申报企业研发费用的起止日期、金额与企业的成果转化证明资料,投产后发生的费用应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不得作为研究开发费。
C、水、燃料和动力费用要设有单独的计量器具或使用合理的方法分摊。如按耗用材料法、工时法等。
③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此项费用应与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口径基本一致,但116号文件不包括长期待摊费用。
④设计费用: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⑤装备调试费: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
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⑥无形资产摊销: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国税发[2008]116号:
(一)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⑦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认定过程中,按照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国税发[2008]116号无此规定,但必须提供受托方的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第六条明确,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八)其他费用: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
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可以作为研发费用中的“其他费用”,但不得加计扣除。比如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四险一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可以加计扣除的八类费用:
一是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二是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三是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四是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五是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六是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七是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八是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因此,比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列举的研发费用和国税发(2008)116号归集的可加计扣除的八类费用两者有一定差异。可以计算比例的研发费用应当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规定归集,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应当按《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116号)归集。《指引》只适用于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扣除办法》适用所有已有立项研发项目的企业。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比例
1、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比例50%以上。
2、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定口径:企业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与技术性服务收入的总和。
总收入的确定口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收入明细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合计数。
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审核:①企业必须写明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相应的细化领域或提供查新报告。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必须提供专利证书等证明材料。
3、认定数据口径
上述数据均以企业认定前一年的数据为准。如企业要认定为2011高新技术企业的,上述数据应取自2010年。
4、对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收入记账要求
①企业必须对每个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取得的销售收入单独设立销售收入明细帐;未单独设立销售收入明细帐或设立的销售收入明细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混合的,税务机关不予认可。
②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必须做到做帐与发票产品名称一致、收入金额一致。
三、关于研发费用的帐户设置
根据《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第十条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规定的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1、企业必须在管理费用账户下就以上八类费用项目设置单独或多栏式“研究开发费用”明细帐进行核算。(研发支出也可为研究开发费用)
①计提或摊销项目的帐户设置。企业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工资”,在“应付工资”科目下设“应付工资—研发人员工资”。
计提时借记“管理费用—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工资”,贷记“应付工资—研发人员工资”科目。发放时借记“应付工资—研发人员工
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就可以按“应付工资—研发人员工资”借方数额归集。
企业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研发支出—折旧费用”、“研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和“研发支出—无形资产摊销”。计提或摊销时借计“管理费用—研发支出—折旧费用”、“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和“管理费用—研发支出—无形资产摊销”,贷记“累计折旧”等相关科目。
②实际发生费用的帐户设置。企业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研发支出—材料”、“研发支出—设计费用”、“研发支出—装备调试费”、“研发支出—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和“研发支出—其他费用”,实际支出时,借记上述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研究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相对应的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也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段支出两部分,但无形资产的确认,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及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从研究阶段已经发生的情况看,由于其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探索性、不确定性,其发生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应将其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
但新会计准则将于2012年始在全部企业推开使用,因此,对已经遵照新准则会计科目名称进行研发费用核的企业,可对照上述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税收处理须按照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注意事项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与国税发(2008)116号
差异。《指引》规定的八类研发费用与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中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异同:
1、前七类费用项目口径基本一致,即既可以计入研发费用,也可以加计扣除;但人员人工中的其他支出及直接投入中的长期待摊费用须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待。
2、其他费用类略有差异:一是《指引》规定有为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其他费用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的比例限制,而加计扣除无比例限制;二是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不包括通讯费补贴)、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人员的差旅费等可以计入研发费用,但不得加计扣除。
(二)研发开发活动税务要求
企业从事的研究开发活动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要求的规定范围、技术先进及成果要求外,尚要对几种特殊情况加以注意:
1、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2、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也就是说,委托方、受托方不得重复享受税法规定的加计扣除政策。
3、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4、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费用分傩,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母子公司间提供服务支付费用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86号)规定执行并开具符合规定的发票。
5、企业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
计扣除。
6、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7、企业应于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规定的相应资料,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8、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三)研发项目费用归集审查
1、企业用于归纳研究开发费用的项目须按规定要求自行(上报)立项,且该研发项目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应内容; 企业上报的研发费用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规定的8类费用并单独设立明细账进行核算。
2、企业上报的研发费用同《纳税申报表中》填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必须说明正当理由。否则,税务机关可不承认相关费用。
3、企业上报的研发费用必须确实用于正在开发的研发项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费用的起止日期、金额与企业的成果转化证明资料,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研发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后,投产后发生的费用应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不得作为研究开发费;二是审查研发费用的起止日期、金额与企业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日期,一般情况下,企业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可认为研发活动已基本结束,若企业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后继续发生研发费用,企业应说明正当理由。
6、研发耗用材料必须真实合理。研发材料的领用须记载企业研发部门(人员)领用的相关凭证。如果是生产部门(人员)领用的材料则不得计入研发费用;研发耗用材料及形成废料的比例,须有据合理。
7、注意折旧费用和长期待摊费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应严格执
行提取折旧的机器设备或相关设施确实用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划分不清的应提供合理的费用分摊方法。
第三篇:浅析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浅析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许多同行对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摘要 1 1.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1 1.1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1 1.2财务管理模式的概念 1 2我国企业现行三种财务管理模式介绍 1 2.1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1 2.2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2 2.3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 2 3.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 3.1 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 3.2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 3.3 融资存在的问题 3 3.4 管理问题 3 3.5 会计信息失真 3 3.6 会计人员素质低 5 4.加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5 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5 4.2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6 4.3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素质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许多同行对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1.1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财务管理是通过一个标准化控制企业的控制和监督财务活动的手段的使用的具体方法,措施和程序,确保实现财务目标。它是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评估,财务分析等方面形成的基本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涉及到融资的内容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财务管理主要用来管理各种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支付应用,以及报销收付款信息,如一次性付款,付款的订单,借款单,费用和报销应用程序。1.2财务管理模式的概念
是指存在于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框架内,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等项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母子公司之间重大财务决策权限的划分,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根据企业财权配置的不同方式,理论上将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混合型财务管理模 2我国企业现行三种财务管理模式介绍
“模式”是指标准样式可以参考或引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形成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活动。当前经济社会、团体会员单位内的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式和分散式型三种。2.1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的金融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母公司决策部门关注的金融子公司,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是母公司作为子公司业务扩大的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的部门或分支相当于母公司的母公司为整个集团的子公司绝对控制和统一管理,严格控制了大部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包括子公司的外国投资和融资决策,资本的决定改变,资本配置,投资收益分配决策,财务人员行为绩效考核的方式统一管理的母公司,子公司享有的决策权,一些短期预算,只有一小部分的日常财务收支管理。
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容易安排,统一指挥和财政政策,以减少管理成本,有利于母公司的财务监督职能,统一集团的财务目标,母公司的有利影响金融专家,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操作风险;转移资金,有利于统一集团为了确保财务状况,降低资本成本。其缺点: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当局的母公司运营商他们的热情,灵活性和创造力抑制附属公司的附属公司,高度集中,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附属公司的风险,但公司专注于女性的压力,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2.2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分布式和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中,财务管理模式决策是分散在每个单元,有足够的财务管理权限,管理间接子公司的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集团的基础上间接的母公司,子公司积极鼓励扩大市场份额,参与市场竞争,透出子公司财务自主权,包括外国投资和融资决策的代理和附属公司的附属子公司关系管理、资本的决定改变,分配投资资本的分配决策,财务人员任命、绩效考核。母公司在前提下,宏观战略实现的附属公司,独立,自我风险,最终由公司的父母的性能评估和评价。
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权力下放,每个子公司的母公司管理人员开始操作,不再关注集团的发展战略管理;财务决策指出,短周期和授权母公司的子公司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直接做出决策,以减少信息水平和水平的报告和通信链路,避免上下沟通的失真或遗漏的信息,提高决策的效率,市场的附属公司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反映子公司的有利于培养管理、其附属公司的调动积极性。缺点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子公司大型金融决策和管理自主权,右边的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的金融公司,不利于调动各子公司和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资源共享;容易不和谐的和操作活动,子公司的子公司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张,公司规模,进一步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子公司,很容易有“自私”,该公司专注于我们公司的利益,而缺乏大局意识,不利于集团的整体利益 2.3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合的典范。当“专制”,两种财务管理模式“放权”,显示了很多缺点,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已经出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了相应的缺点。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分权的基础上适度集中,设置预算,投资,财务,运营,配送等管理为一体,集中和分散模式并存是比较适合的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特别是是按照行业,产品,服务,位置区,不同的组分为不同客户群体的事业部和其巨大的经营自主权授予,一方面,作为部门本身根据市场情况不同,自治决策,自自负盈亏。在另一方面,母公司及本集团保留其顶部的管理和决策,重大事项,包括定制的人事任免,薪酬,如兼并和收购的决定。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这种模式将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监管职能,激发积极性和其附属公司的创造力,并能有效地控制运营商和次要危险性,有利于克服过度集中的缺陷或权力下放,有利于集中和综合优势下放,但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度”。如果母公司的附属公司的日常运营干涉太多,会破坏子公司的正常运作;同时公司在三权分立,也容易导致无视全球子公司,在自身利益的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或整个集团利益受到损害。在现实中,在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很多商业团体,没有把握好“度”是关键。3.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理念,管理,管理工具等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工程,以及监管手段的弊端等方面更加突出,全面提高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势在必行水平。企业资金流向脱节和控制,人为因素更严重的体外循环,预控疲劳,事后走过场审计监督,缺乏一个可行的评估方法。企业监督薄弱滞后。监管不力,缺乏前进的,严格的监督。目前在企业,企业,亲子企业,各基金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所有者体育监管不力的现象,即使在人为控制的患病率。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还开发了各种监控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3.2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可以有助于提高开展,以降低经营风险和企业财务风险的事业计划;促进合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减少冲突和矛盾;提供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以方便评估,加强内部控制。然而,建造业工人的实施效果并不好预算管理,在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缺乏对企业战略的预算明确的指导。从事没有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环境,重点将是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适合在编制弥合预算贫困预算管理往往是把车前的状态阶段,,季度和月度预算执行情况不利于长期的发展目标,如预算管理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2)预算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公司经常搞一个封闭的心态预算,市场调查与预测,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忽视,很多预算指标与企业外部环境不兼容,该指标体系的整个预算是很难被市场所接受。受不了预算制度的市场考验,很难在企业中有效地实施。此外,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市场,这也使得预算难以实施建筑工人的应变能力。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激励机制在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估和实施奖励措施,已成为受内部预算目标的重要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企业预算管理流程,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人员,并评估激励的执行结果时,他们方太注重影响的活动的表现客观因素的评估,故意回避主观原因,评估当事人往往感慨太个人化的评估是评估方,使考核过程在“有色眼镜”的行为;在评估或没有匹配的激励机制后,缺乏激励机制,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预算目标结合整个预算的流失效应可能要名存实亡工作。3.3 融资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体现在:(1)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基本完成整体管理由国家来管理自己的业务转型,国家拨款不再是有效的融资渠道,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市场开拓资金的有效来源,以应付生产经营的需要。
(2)在使用信贷资金开展业务,一旦有其它恶意的,势必会带来风险的企业。这种风险融资是:风险不能及时付款,付款以相对集中的情况下的时间,公司不得因得不到及时支付现金;降低了企业信用评级的风险,对方未能及时支付范围内的在规定的时间风险,未来资金产生不利影响将。3.4 管理问题
(1)管理僵化,过时集权是一个商业领袖,缺乏理解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无论其责任,未经授权的行为,造成混乱,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财务控制不严。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但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和管理质量管理能力差,管理思想落后。基于自己的理由业务经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缺乏有效的机制,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管理概念
(2)管理方法和工具背后
许多公司仍然坚持过去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的口头报告,以反映业务及财务状况,为任意核算,编制财务报表不实,再加上人为因素的方式不规范,有时合并财务报表还掩盖的子企业和突出问题,财务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实际经营状况。
(3)忽视财务管理
多年来,该公司专注于会计,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花费在会计上、会计准则在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它忽略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融资将成为会计工作的次要组成部分,处于次要地位,企业资本管理一样的使用监督基金的合法性,是一种有效的调度、物流、较低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但并没有真正站出来负责各自负责的领域。因此,金融部门对经济的作用仍然停留在业务的账户后来反射,或之后监督经济活动。阻碍人员知识渊博的财务信息质量(4)监测,控制,评价效果不佳
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动脱节,事前控制乏力。对企业投融资公司,支付,对外担保或显著决策负债,利润分配等主功能不全,投资决策武断的资金余额。加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走过场带动非营利性社会审计,很多时候只能由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单,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会计领导会附和”弱财政监督滞后。3.5 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规则制定滞后
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权,随着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所导致的会计环境的频繁变动,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难以满足现行的经济环境,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的缺陷使得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这些都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2)会计工作的失误
会计工作失误是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无意识错误。会计工作失误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工作原因。错误的理解和应用了会计核算制度。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或者因某项经济业务或现象比较复杂,难以把握特征,而应用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而导致不能准确的核算该经济业务,至使信息披露错误和不充分。会计工作的错误有:账户分类错误;数据计算与书写错误;会计估计错误;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的错误;漏记了已完成的交易业务;漏对了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进行调整等。
(3)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的源动力是利益的驱动。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和最基本的造假动机,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和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非法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单位负责人不懂法,也不学法,为追逐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或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生活的追求,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当这一切通过正常渠道实现不了时,就公然违犯国家法律政策,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做假账,编制假报表,依靠做假账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
(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可能出现计量出上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而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乏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会计人员如不重视继续教育,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而缺乏会计核算管理知识,或对有些会计业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求于一知半解,而错误地处理会计业务,至使会计资料误差较大,由于业务水平低,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既容易又复杂的实务问题。说它容易,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们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最大限度的享受权力和利益,在主观上具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强烈动机。随道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信息的披露更为严格和透明。总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内外联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逐步推进,才通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6 会计人员素质低
会计信息是决定用户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信息,是确保用户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但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现代企业管理的信息管理,企业必须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本流动。但是,目前企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集成。企业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不知道下面的情况。说真的,各级企业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弥补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准确,不真实的声明中,合并财务报表有时隐藏下属单位的实际操作条件。
随着企业业务,会计队伍的迅速扩张,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的发展,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资质,通过订立会计团队人际关系人员,留在会计岗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充分信息的快速准导向。设置法人金融机构应该是更少的管理层和中层管理人员,敏感,高效,快捷的特点,设置法人金融机构是一个金字塔,中间水平,缺乏创新和灵活性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滞后,缺乏金融知识,后面的所有金融法服从领导的习惯,缺乏知识的主动性和掌握,缺乏创新和创造力。这是所有相去甚远知识经济,严重阻碍了信息,知识,财务管理流程的时代。加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4.加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有。我们揭露矛盾,查找问题,目的是解决矛盾,解决问题,不断进步,使企业财务管理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从以下以个方面加强和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体制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崭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实践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面,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命。由此言之,企业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片面认识,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是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 第一,国际财务管理策略的概念。财务管理是符合国际公约的企业在顺应国际环境经营战略规划的国际化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融资,自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
第二,资本多元化的概念。资本市场自由化,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将进驻中国,向中国市场大量输入入的外国资本。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
第三,人本化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以确定不仅在股东应占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利益,以及时代归属地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员工和客户,他们是专门为企业投入的资本,向企业,分享企业剩余权的其余部分贡献。
第四,金融概念的风险。风险投资将成为知识经济和投资内容,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4.2升财务管理的层次
一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不好,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分企业规模和员工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大型企业,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越是高层管理人员,越认同这种现象。具体的财务工作,突出的矛盾是伴随着建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财务人事管理分析能力和需求存在差距。相当多的财务人员只会算账不会看张。因此,“发展”的关键是依靠“改变”,和“改变”的首要任务是“改变”的概念“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转变。
二是从制度着手、正确处理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避免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财务和会计实际操作的功能边界不清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目前,企业是主要的营运资本管理在财务管理的日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融资和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投资和低比例的财务分析,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也无论是在内地和沿海还有待改进。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系统入手,解决系统的实际情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目前,企业的具体做法是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部门,只有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摆脱财务管理的重与轻的情况,会计集中核算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本单位的质量,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3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素质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没有现代化财务业管理团队的现代化企业,想促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不可能的。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使用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科学的财务管理知识武装广大财务人员,千方百计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使企业财务人员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加强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不仅会记账,会计、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知识,熟悉产品知识、业务流程、培养捕捉的能力,衡量风险,避免风险,开发使用会计信息有预见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只有财务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提高了、改善财务管理可以成为现实。4.4 加大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投入。
对于企业来说,包括智力资本在内总资本市场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通过传统方式管理的有形资产是难以适应的,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第一,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有宽广的经济和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律,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广泛,灵活多样,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分析,制定财务战略。第二,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扩大业务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的范围发展。
第三,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融资风险等。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的第一资本,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才资本存量的迅速扩大是构成国家财富的最终基础,所以,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必然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各类财务管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采用多种形式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优化人才结构,增加人力资本的价值。要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用事业、工作环境和制度吸纳、稳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选派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国内和国际深造。以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现代经济财务管理要求,与国际财务管理接轨。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集约化、体系化的基本要求,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财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将引起管理科学的革命性创新。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使之有机地融合在整体性管理体系中,以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跟上当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向市场化、经营化方向发展,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经营的实际需要,构造一套与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而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我国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加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1] 欧阳峣等:《中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06月 [2] 周德文,张建营,张振宇:《中小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05月 [3] 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01月 [4] 曾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05月 [5] 颜光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变迁》,上海财经大学,2006年08月 [6] 邹健:《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实务》,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 [7] 徐良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与创业板市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8] 章兴利:《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01)[9] 王桂莲:《谈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1)[10] 李祯:《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导报,2009(09)
第四篇: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亦将国际化,大中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的推动和支持下实施战略改组,通过联合,兼并,控股,参股等资本经营手段将企业培育成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形式甚至跨国界经营的,具有强大经济规模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这对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益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如何规范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处理集团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如何实现集团内部资金融通,如何制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如何强化集团财务监控及如何分配集团利润等。下面将针对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如何建立作具体分析。一 现有企业集团管理模式 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定义: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集中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作出决策,而成员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财务决策权。优点:A :便于指挥和安排统一的财务决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B :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
C :有利于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了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D :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保证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缺陷:A :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 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B :高度集权虽能降低或规避子公司某些风险,但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定义:指按照重要性原则对集团公司和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和决策权进行适当的划分,集团公司只是专注于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
特点:在财务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更大的财务决策。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优点:A:子公司有充分的积极性,决策快捷,易于捕捉机会增加创利机会。
B:减轻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
缺陷:A: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母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的利益。B: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
C: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造成“子公司内部控制人“问题,挫伤广大职工积极性。二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内容繁杂,涉及面广。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既包括集团内各个企业财务管理,也包括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及集团内各分支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本身具有强制性——非强制性相结合的特征。
强制性是统一性的要求,要使众多所属企业克服自身利益倾向,对一些重大事项如大额贷款投资项目,考核等实行集权,强制各所属公司或分支机构实行。从而实现总体利益,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决策,则不必要强制执行,只可以担一些建设性的发挥。三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
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的设计。
1,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目标2。
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组织要素,使组织运行的更有效率,这是任何组织设计的共同要求。对于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既有利益一致性又有利益独立性的成员企业的利益关系,统一各成员企业的财务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集团它的整体优势这就是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目标。3,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设计的原则。
(1)集权,分权适度原则。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权过多,会影响子公司的理财积极性,但分权过度,也容易出现先失控现象。通常的选择是首先保证集团公司财务总部集中必要的财务管理权限,特别是重大财务管理决策权,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当的分权。
(2)权责利均衡原则。分权能否达到目的,与权责利关系处理密切相关。给予子公司,分公司的权限大,但承担的责任小,就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反之,给予的权限小,但承担的责任大,则不利于调动子公司,分公司的积极性,因此权责应是对称的,均衡的。
(3)机构的设置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的原则。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哪些职能部门,应与享有的财务管理何承担的责任相适应,这也是财务部门履行好职责的重要保证。4,企业集团财务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
一个理想的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应该是集权分权适度,权责利均衡,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所谓多级分层分口控制系统,从纵向看在成员企业间存在着“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的多级控制关系;而在每个成员企业内部存在着“公司总部+分公司(或事业部)-分厂(或车间)”的分层控制关系;从横向看,在每一控制层级中又按其职责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资金,成本的归口管理和控制。
具体讲,第一层级控制设在集团公司财务经理直接领导下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负责整个集团的资源分配,资金适用,投资管理等,总体计划的安排。财务总部为履行职责至少要设置如下职能部门。
融资策划部。主要职责是研究,策划企业集团的筹资方式,筹资渠道,投资方向,投资方式等战略问题和重大财务决策问题,是企业集团的投融资中心。
成本策划部。负责集团战略性成本管理,主导产品的成本策划工作,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同时对分工协作单位(子公司,分公司,关联公司)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
财务预算部。负责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和分析,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等。
营运资金管理部。主要负责集团公司与外部及内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一般成员企业间的往来结算,贷款事项及运营资金收支平衡的管理等。
二级控制一般设在集团公司的有独立的对外经营权的分公司及控股公司,它们属于企业集团的利润中心,在集团公司总体计划内安排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
第三控制级在作为生产单位的分厂,车间或站队及其它费用单位,它们一般属于成本控制中心,对本单位的责任成员负责。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5,核心层企业的财务管理。
对一个企业集团来说,领导、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尤其是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更是如此。选择合适的财务领导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财务领导体制一般有一下三种类型:
(1)财务总监负责制。
即由董事会授权,由董事长直接委派财务总监,再在财务总监指导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优点是:直接体现董事会的授权,代表着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缺憾:财务总监直接插于企业财务工作,容易造成新的所有者代表和经营者权责不清,同时权力过于集中于财务总监,也容易影响经营者特别是财务经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体制适合于核心企业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再改造,建立了公司法人制度的企业。(2)总会计师负责制。
即在总经理下设置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分管企业财务工作,在总会计部门。优点: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专业性与决策中专家的意见的权威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明确在职权上总会计师与副总经理平行,但客观上给人以”专家”之衔而非职位之感,因而其实际享有的职权容易因总经理的意愿而定,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受到影响。
(3)财务经理负责制。
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在财务经理下设立财务会计部门。其特点是财务经理具有和其他副总经理平行的、同等的甚至更重要的决策,对上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直接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对下直接向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从而成了由总经理挂帅的企业资产运营和内部经营管理系统。6,紧密层企业的财物管理。
紧密层由核心企业掌握绝对控制权的成员企业组成,核心企业的子公司是组成企业集团紧密层的主要成员。紧密层是企业集团的独立控股企业,具体分为控股企业(子公司)和租赁、承包企业两种。其中,控股企业的大部分资本被核心企业所控制,但在经济上仍然自负盈亏。承包、租赁企业虽然与核心企业没有产权关系,但因经营权转移到了核心企业及其子公司手里,核心企业也掌握了它的绝对控制权。
7,半紧密层企业的财务管理。
半紧密层由核心企业不掌握其控制权但具有产权关系的各参股企业组成。半 紧密层企业是企业集团的独立法人企业,对其采用受控制的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即由企业集团总部间接的通过对半紧密层企业活动环境的影响二控制半紧密层企业的分散决策,但半紧密层企业拥有独立的财务决策权,并实行独立核算,其财务活动不纳入核心层企业统一财务计划,也不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
8,松散层企业的财务管理。
松散层企业不掌握其控制权,但具有契约或协作关系的成员企业组成,松散层企业是企业集团的独立法人企业对于其采用完全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即松散层企业完全分散的行使财务决策权,进行独立决策、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分散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正常的运行,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1,授权任免制度。
授权任免制度是实现财务管理决策机制的保证和基础。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集团公司及其财务总部处于支配地位,子公司的财务领导体制采取何种形式,子公司的财务领导采取何种方式任免,哪些财务管理权限集中于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哪些财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都应通过授权任免制度作明确规定。
2,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贷款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投资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分析、考核制度,财务检查,及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及规避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等若干规章制度。作好上述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其自我决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风险防范及规避机制重要保证。3,激励约束制度。
要使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集团核心企业对一般成员企业的吸引力问题,二是核心企业对一般成员企业的控制力问题。解决上述俩方面问题就是要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为了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上的最佳激励效果,在制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就应突出激励内容,如把经营目标和预算约束与成员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奖罚分明的业绩考评制度等。
4,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
企业集团是由众多成员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组织,为了发挥集团的整体组合优势,统一各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应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和监控制度。因此,一方面,能够使集团企业公司总部得到全面、及时的财务成本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各成员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家进行监控;另一方面,作为集团的一般成员企业,由于他们与整个集团存在利害关系,也需要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集团公司要通过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它们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接受他们的监控。5,企业集团各项财权的配置。
(1)资金管理权的配置。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集团公司设立资金部。集团内部有银行存款帐户的各独立核算单位,除在银行保留一个费用结算户外,其他帐户在资金部.资金部通过内部融资功能对资金实行有尝使用。对资金实行计划管理。
制定一整套资金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做好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2)投资决策权的配置。
母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有重大投资决策权,子公司的投资决策应适度给予,如果不给予子公司任何投资决策权,尽管母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也不利于子公司的自我发展。
A,从整体上平衡集团的投资安排,将资金投入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B,运用专业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预测,将资金投入到收益经可能高的项目上。C,对投资项目的实施跟踪监控。
D,对投资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确保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3)资产管理权的配置。
集团公司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整个集团集团所有资产的运行配置进行宏观管理。(4)成本费用管理权的配置。
成本费用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成本费用管理权由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监控。财务部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成本费用分类及核算内容予以严格规定。财务部从预算执行的正负差异中分析原因。财务部对各独立核算单位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情况制定具体的监督检查,批评办法,定期监督检查.(5)利润管理权和分配权的配置。
在利润管理上企业集团实行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的财务计划管理。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按出资比例享有受益分配权。子公司有权按《公司法》的规定,在弥补以前亏损后的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后,按一定程度对不可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四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新方向——网络财务 集团企业网络财务的必要性。1,网络财务强调集权式管理,2,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调。
3,基于互联网的会计核算系统,4,大量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从企业内外从关系直接采集,瞬间沟通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5,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快速性,6,信息处理集中性,信息公相性的特点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网络财务应注意解决的问题。7,努力完善财务软件功能。
软硬件的充分发展是网络财务推行的技术前提,由于集团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硬件提供了稳定高速的支持,但软件方面则功能不足。网络财务软件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软件,它要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以财务会计系统为核心,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预算和控制。
8,加强网络财务安全管理。
财务系统作为其企业经营内部核心,应注重其数据的安全,无纸化的信息虽然带来了会计信息沟通和财务分析上的方便,但应注意信息安全,保证信息不被修改和损毁,推行网络财务后,应采用先进的防火墙,访问控制、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注重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9,克服集团企业结算中心现有模式的不足。过去集团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企业资金,无论是“收支两条线”模式还是“内部银行”结算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控制下属企业财务收支,提高资金效率,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网络财务应用后,应注重发展基于银行网络的企业资金结算中心,使集团内部各个企业的资金结算权限控制资金调度置于财务网络管理之中,不仅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方便快捷的帮助企业内部资金结算和资金拆借,节约社会资源,而且能够使结算中心摆脱大量繁琐的出纳业务,减少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四 网络财务系统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首先,应建立物理上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即把整个集团内部帐套建立在一个服务器上;其次,建立逻辑上相对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即整个集团采用同一个帐套,进一步提高决策能力;第三,在改进过程中应充分配合EPR的实施,做好系统的有机衔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注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涉及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需要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具备高级网络财务管理人员顺利实施网络财务的主要因素,集团企业无论是从组还是策划上市,都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按照以上要求完成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就可以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特点优化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与优化
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为对象,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观念;目标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有5 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的99.6%,我国大企业是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是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所有企业销售额的58.9%,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家GDP的58%左右,新产品占全部新产品的82%,解决的就业人口占城镇净增就业人口的3/4。在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一些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越发展,财务管理就越重要,重视财务管理将有利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信用等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融资和筹资;有利于企业投资,提高投资收益率等。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融资渠道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支持。因此,深化财务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乃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在一定财务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对象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整合以推动财务管理活动有效、合理运行的一种管理状态。财务活动中所采用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行为、财务管理手段等的综合体现,其实质是对企业资本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
标。财务管理模式的设计应考虑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业务类型等因素,要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财务管理模式由财务管理理念模式、财务管理目标模式、财务关系模式、财务权责模式和财务运行模式等几部分构成。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经济化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一般处于开创或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理念多奉行简单化和节约化。如对财务活动的预测、财务计划的编制,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额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的决策往往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决策;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上着重考虑成本的节约。
(二)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往往同时就是经理,企业任何财务活动的决策都由业主——经理人做出。他们没有必要像大型企业的经理那样一切为了公司市场价值的提高,全力追求物质目标。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除了有物质方面的目标外,还有精神方面的目标,有时精神方面的目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比物质目标还要大。
(三)财务关系简单化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出资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资金来源基本靠内源型融资方式取得,企业很少有大的债权人;企业除了与国家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外,与他为数不多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交易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等,财务关系的处理相对简单。
(四)财务权责集中化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尤其是“家族型”企业。项目投资、资金划拨、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收支等财务管理活动都是由企业主要领导亲自审批的,财务管理权责比较集中。
(五)财务运行架构简单化
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狭窄,其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因此,财务的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设置主张简单实用,而且综合管理职能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中不乏“家族型”企业,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保持对财务的严格控制,设置的控制幅度较宽,组织层次则较少。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司、活动、任务”方面,而非“顾客、流程、结果”。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有效地克服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带来的弊端,促进企业更深层次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切实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还应树立人本化、多元化的风险理财观念,以适应新的理财环境。
(二)确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确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既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客观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理财行为的约束。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既能体现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能体现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并注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统一。具体来讲,作为企业进行有效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当符合以下特征:可计量性、一致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财务信息的沟通能力
提高财务信息沟通能力,主要从提高信息公开化与透明度入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沟通能力较低,究其原因是财务信息披露的对象和范围都十分狭窄,因此,应扩大财务信息的披露范围,对内实行财务信息共享化,使与财务信息相关的主体都能拥有该信息,对外也可适当公开化企业的财务信息,如对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主体适当公开企业正面的财务信息,可获得对方的信任,有利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正确处理财务管理权责
对于财务权责关系的选择,绝对不是在集权或分权的决策模式中进行简单的取舍,而是要对“权”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调剂有度、协调有效。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权责过于集中的现象,应合理设置财务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选择与企业管理机构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只对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并且把权力与责任对等化,切实做到谁执行谁负责,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由于权力下放,使财务人员由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的参与者,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财务决策权过于集中的弊端,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抓住那些突如其来的商机。
(五)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我国中小企业在健全和完善财务组织机构时,应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一是界定财务组织机构的职能,合理设置财务组织机构和岗位,实现管理提升的平稳过渡;二是与业务流程相衔接,整合会计核算流程,在完整的流程中明确会计核算的地位和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而明确财务人员、各级业务人员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责权,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率、效果;三是制定财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工作。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对其进行调整时应从财务管理模式的内容入手,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
式,同时应根据经营战略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朱元午.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 陆正飞.企业财务管理为什么要集权[J].财会研究,2001(4):25-27.[3] 汤谷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若干矛盾性问题的思考[J].财会论坛,2007(3):12-14.[4] 李心合.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江苏企业管理,2008(6):39-43.[5]李海波,刘学华.企业管理概论[J]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