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
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多部门办学的松散格局 : 我国特殊教育管理现状透析
(一)管理模式,又称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它既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又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制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即指特殊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不可否认,特殊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私人和慈善的工作、社会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 18 条明确规定 :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残疾人教育条例》第 5 条则明确指出 :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残疾人工作。”这样,在具体运作中,涉及特殊教育的不仅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而且有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私人组织,从而形成多部门办学的松散格局。(二)现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的松散格局。1、在教育系统,除了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特教班外,还有特殊学校学前班、幼儿园中的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中等专业学校及职业高中和培训中心、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2、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机构。此外,残联系统还资助建立学前和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聋儿康复、肢体康复、言语障碍矫正站、门诊部、中心、医院等。
此外,还有社会力量和民办的特殊教育机构。包括民办的特殊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与国外基金会或友好团体合办的函授盲校等等。显然,这种多部门参与办学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体现了特殊教育“医、助、教”三者合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其缺陷愈来愈明显。
(三)现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缺陷分析。、从决策高度看,资源分散,不利优化配置与整体规划实施。在农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方式是面向过去,重视经验和做法;在工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方式是面向现在,重视技术和市场;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必须面向未来,重视目标和战略。百年之计,教育为本。受社会现实的限制,国家用于特殊教育的人、财、物毕竟有限②。分散使用资源,使得原本薄弱的特殊教育更难在教学质量、职业培训、师资建设科研攻关诸环节系统规划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从具体运作看,多头负责,不利规范运作与同步发展。尽管教育部在全国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评估诸方面都有统一的规定,但各部门的情况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些必然影响特殊教育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衔接、评估与监督。结果,不仅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同一部门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且同一层次的教育在不同部门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从发展成因看,部门分割,有碍信息及时、充分、有效的交流、整合与提高。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赢得信息就赢得一切。部门分割,必然影响师资、教学、科研的交流、竞争,影响特殊教育的后续发展和总体提高。一方面,好的信息、人才得不到有效交流和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不好的信息、人才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有效整改。这样,特殊教育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二“医、助、教”三者合一 : 历史与现实成因分析
(一)从特殊教育自身发展看,“医、助、教”三者合一的管理模式是历史形成的。古代,受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残疾儿童被看成是“恶毒的精神”、“祖宗缺德”的表现,其生理上的异常被宣布为“上帝的惩罚”、“老天爷的惩罚”;尤其在欧洲,一些法律规定了从肉体上消灭有各种残疾儿童的条文,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让那个不准养活任何一个残疾儿童的法律生效吧”。因此,那时,残疾儿童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受教育。当然,在某些地方(如美洲印第安人中),智力残疾儿童则被认为是神的孩子而得到良好的供养 ③。随着医学等科学的发展,人们得以正确地解释和理解儿童出现缺陷的原因,科学地认识缺陷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18、19 世纪的特殊教育多为医生参与和与治疗结合起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一些国家建立了各类残疾教育的研究或师资培训部门。不过,早期的特殊教育学校大多是私立的、非赢利的,创办者也多为医生和神职人员,后发展为教会、慈善组织、医院等各类组织。解放前夕,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属于宗教或慈善性质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受外资资助的特殊学校,收回了特殊教育主权;消除宗教对特殊学校的影响,改变特殊教育的慈善救济性质。1951 年 10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这样,特殊教育作为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纳入新中国教育体系之中。国家教育部设立了主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二)从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征在于 : 政府管了所有的事情,包括该管的、不该管的、管得了的、管不了的;管得很死、很深 - 一管到底;所用的指令性行政干预手段也很“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1、微观上的盲目干预弱化、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仅不该管的乱管,而且该管的管不好。其中,以决策、规划上的失误最为严重。2、职能上的错位、不科学的管理手段造就不民主的作风、官僚习气及僵硬的行政体制。“屋里拍脑袋,会上拍胸脯,会后拍屁股”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 这两句话正是对那种不科学、不负责任的领导决策方式及其官僚作风的准确写照。3、职能上的越位、错位同样弱化、虚化、损害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过多的行政干预、不民主的领导作风及民主渠道的不畅通使老百姓养成了服从、观望、依赖的社会习惯,同时阻碍了各种社会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完善,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补作用与良性运作也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看,我国现行特殊教育管理模式正是这种“超能”、僵硬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反映。
(三)从转型期政府行为特征看,传统计划体制下那种僵硬的行政体制并没有因经济体制的先行突破而相应取得质的变化,政府并未真正实现“三个”(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转变。同时,社会利益分层格局的形成、社区建设与 NGO(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全球化的冲击与应对; WTO 的加入与运作;这些又给政府各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包括教育管理改革)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三、美国和俄罗斯 : 两种典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就世界范围的特殊教育看,各国一般依据本国的条件、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教育体制。一些国家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教育机构体系;有的地方,这类机构的建立或解散由地方行政当局自行决定;有的地方仅有小学水平的特殊教育机构,无所谓体系;有的地方根据某一类原则或学者的建议正在形成着体系。美国比较特殊教育专家马祖苗克(Kas Mazurek)和温泽尔(Margret A.Winzer)收集了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材料,依据教育的范围、层次、水平、方式等因素把它们分成 5 类 : 有限的特殊教育、形成中的特殊教育、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接近融合式的特殊教育和融合式的特殊教育。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与俄罗斯两种模式。
(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地方分权管理制度。州负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主要
通过教育立法和有关条例、联邦拨款和各种信息渠道(包括讲座、调查报告、科研成果、总统文件等)来实现。、完备、适时的法律体系。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一般通过财政拨款来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内容,并随时间的变动经常进行修订和补充;联邦和地方的特教法规很多,一切工作均以法律或法规为依据。比如,在法案中确定了“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的教育安置方式,制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 IEP)、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简称 IFSP)、个别化过渡计划(简称 ITP)等一系列措施,使残疾人在身体的社会的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回归主流”
(Mainstreaming),实现“正常化”(Normalization)、“一体化”(Integration);同时,将特殊教育的起止时间和内容向上下延伸,使特殊教育的发展高新化、永续化。3、运作规范、民主、公开,注重专家、家长及相关组织的参与、咨询与监督作用。在 PL94-142 公法中,提出为特殊教育的研究及示范方案成立专家研讨小组,规定家长在评定、诊断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中的权利,指出州按规定成立的残疾儿童教育顾问委员会(State Advis oryPanel)中的成员必须包括残疾者、残疾儿童教师、残疾儿童家长等各方代表;在 PL99 一 457 公法中,指出州按规定成立的全州机构间协调委员会中的成员必须至少有 3 名残疾婴幼儿的家长、至少 3 名公立或私立早期干预机构的代表、至少 1 名州议会代表、至少 1 名特教师资培训者的代表以及其他有关的代表。显然,这种地方分权制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对特教的关心,有利于因地制宜兴办教育。但是,各地经济差异、制度纷杂,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还存在教师不稳定、种族隔离等问题。(二)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中央集权管理制度。俄罗斯联邦政府 1993 年决定的《俄罗斯联邦教育部章程》中明确规定了教育部的职责。、多部门分工、协作。教育部门侧重领导和管理幼儿园和学校,重点是教育教学机构;卫生部门领导和管理有较大成分医疗、诊断、疗养性质工作的机构,这里同时也进行教育工作;社会保障部门偏重于有社会救助性质的孤儿和重残儿童的教育工作。、强调缺陷补偿(Handicap Compensation)和劳动教育管理。主张设立特殊教育机构以更多地满足某一类儿童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专家委员会和科学院的究机构。这是俄罗斯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四、对策分析
显然,在管理模式上,我国更多地受前苏联(俄罗斯)的影响。那么,在特殊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进一步发展和结合的今天,如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特教的需要真正构筑一个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灵活、开放的良性运作管理体制呢 ?(一)在战略规划高度上,强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显然,市场体系和社会团体的干预并没有削弱政府的作用。相反,不断扩大的压力使政府的管理(服务)活动越来越多,尤其在公益领域,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殊教育是残疾人得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政府的责任,除了多方面的特别扶持外,主要在于制定与实施规划,使特殊教育的发展高新化、永续化,并真正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方面,可以借鉴、参考美国的经验与作法。
(二)在战略实施方面,突出教育部门的主管功能,集中整合、统一管理。1982 年,联合国第 37 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规定,对跨部门、多学科的残疾人事务,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应在总体范围内处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 :1、我国实行“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办学模式。因此,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普通教育优势成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2 特殊教育的“前倾后延”现象要求对政府投入及各种社会资源集中优化整合,以真正提高特教水平与办学层次。以教育部门为主,更有利于发挥整体示范效应、有利于“特教特办”。3、教育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职能,做好统筹、协调、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三)在运作机制方面,在现有的“公办”为主的特殊教育领域引入竞争、责任机制,发展和培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④。1、倡导通过项目的形式获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对项目管理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申请、启动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管理、整体评估等环节)予以规范化、透明化、责任化。2、从观念、舆论、政策、法律上鼓励民营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给社会办学留下发展的空间。刚刚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就明确规定,保护办学者合理的收益。3、确立优师优教、优教优酬的竞争机制。建立一支富有爱心、高素质、稳定的特教师资队伍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基石与保障。这里,引入竞争、激励与责任机制,确立优师优教、优教优酬的管理制度是吸引、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终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根本途径。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立法报告书》,北京 : 华夏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98 页。
②据 2003 年 7 月 24 日 《参考消息》(第 5 版)报道,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百分比是 4.53%。
③ 吕千飞 : 《世界教育概览》,北京 : 知识出版社,198。年版,第 127 页。
④ 多元化办学并非多部门办学。它强调发挥各种公民社会力量,包括境外力量。—笔者加。
参考文献: 朴永馨 : 《特殊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法)夏尔·德巴什 : 《行政行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 吴中仑 : 《当今美国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 5 高凤仪 : 《当今俄罗斯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6(法)卢梭 : 《爱弥儿》.人民出版社,1978.
第二篇: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874年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第一所盲,1877年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第一所聋校。从那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也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一些成果。
1.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和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逐步完成,普及特殊教育的层次将随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1987年,我国特殊学校只有286所,到了1997年则达到了1440所,特殊儿童也从29673人增长到了34.06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以特殊学校作为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多,基数大,且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等国情,提出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现在,以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为体干这样一种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基本上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也在更进一步发展。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如上海从1997年起,允许全市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本科段的特殊教育专业学历培训,比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培训至少提前了至少5-10年,学历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是老师的专业按能而更广。目前,中国大陆,有的城市确定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首先要具备普遍教育的能力资格,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特殊教育知识学习和特教技能培训,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要求。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育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分使用,助听器具、助视设备、假肢以及计算机等在更多特殊学校得到使用,一些更新的帮助聋人听声音、帮助言人和低视力人看书、写字、看图形的工具逐步普及,从而更加有利于残疾人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2.一体化教育正在大力推进
过去,中国的特殊教育在安置上重隔离,特殊儿童局限于特殊教育学位,儿童福利院等隔离性机构之中,随国际上特殊儿童回归主流邉拥拈_展和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也逐步受到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
首先,特殊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称特殊教育对象为残疾或残疾儿童,后来改称为特殊儿童,发展到今天则统称为特殊需要儿童。这表明特殊教育对象不断得以扩展。如今,许多自闭症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和情绪障碍儿童等也受到极大的关注,超越了原有的三大类特殊教育对象的属限。同时,新的特殊儿童定义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儿童的“特殊性”,而更加关注特殊儿童与常人的共同性。
其次,特殊教育的安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对特殊儿童主要采取隔离式安置政策,把特殊儿童隔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现在对特殊儿童的安置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采取的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全纳安置方式,体现于:(1)在正常班级安置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正常班,(2)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级安置在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通常是在严重障碍的儿童或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被安排在普通学校设立的特殊班级,根据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特殊教育。(3)各地适当地保留或新建改建了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当地特殊教育的教研、科研和资源中心。特殊教育立法的完善。
3.特殊教育体系一步完善
我国在下大决心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的基础上,正在遂步完善特殊教育的体系,现在,特殊教育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特殊教育受教育的机会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4.特殊教育立法得到加强
我国目前正在致力于特殊教育的法律建设,力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教育法律体系,这一体系既有从《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的纵向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有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横向结构的联系,包括残疾人教育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的关系,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已基本形成体系。
2。你认为我国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特殊教育将继续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进步。中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时,中国的特殊教育还要有一股勇气,那就是勇于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诸多的不如意面前,勇于解部,勇于改革。
首先,我们要更新归的观念,纠正错误认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许多阻碍都来自于人们观念的陈旧,来自于人对人类自身平等性认识的不足,来自于人们过多地以功利性的视野去看待特殊教育。纠正错误观念是我们改革的首要任务。
更新观念井非是观念的主观的强加,更应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系统的理论加以纠正。树立大特殊教育观便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大特殊教育观是指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条件下,与普通教育密切结合的,与小区服务相互配合的开放的特殊教育。大特殊教育在实践上表现为:编制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学校以儿童为中心,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教育教学;改变学习的环境,提供各样的辅具,以生态化观念为指导,使环境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要求;建立支持系统,提供相关服务,强调教师和家长给学生提供行为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包括自然支持和社会支持。大特殊教育强调把所有特殊儿童看作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更加强调其与正常儿童的共性,安置上实施零拒绝方案,让担任基础教育的学校具有接纳全体儿童的能力。大特殊教育观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所有儿童,是以儿童为本的融入了人本主义的思想脉络,抓住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内核,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
其次,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多元文化取向。特殊教育研究应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能偏执一方。同时,特殊教育是一种边缘性学科,涉及医学、教育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其研究也要涉及多种学科和领域,综合多方面的科研成果来深化研究。(2)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成果,同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仍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因为国外的特殊教育历史校长,水平也较高,值得借鉴的经验多,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比较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一味照搬,而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有我国自己的特色。(3)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实验研究力度。特殊教育研究不能只限于描述、观察,而要有必要实验研究和其它实证性研究。(4)加强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增加经济投入、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国际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可以为我国特殊教育飞快发展提供更多经验,也能提高我国学者的研究水平。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特殊教育立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特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如果没有合作配合,就难以形成稳定的管理系统和教育机制,这些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各部门的职责。我国应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加强地方立法,拉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距离,制定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第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要解决当前特殊教育师资整体水平明显劣于普通教育师资的现状,需在师资培养上做出长期的努力。关键性的工作是要大幅度的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1)建立井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制定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制度。对于承担随班就读教育任务的师资进行轮训,对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培训,作为各类师资培训的公共必修的内容。(3)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及培养制度。,有计划地为各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力争在 “十五”期间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秀,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
第五,大力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提高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把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让学生掌握易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
第三篇: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
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2000 - 2015 年)———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
张亚珍1,张宝辉2,卜凡帅2(1.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5;2.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升特殊教育教与学的质量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及内容分析法,对15 年来的相关文章的文献数量、文献类型、信息技术支持听障、视障和智障等进行梳理,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教与学研究现状,并从法律法规建设、通用学习设计和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通用学习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 - 8700(2016)01 - 0052 - 08
一、问题的提出
据2013 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有368103 在校残疾学生,特殊学校有1933 所,在校学生和学校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如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是目前特殊学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软件被应用到有特殊需要人的生活学习等领域中,信息技术对改善特殊需要人群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09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强调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软件开发与应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主要应用于哪些特殊学生,信息技术从哪些方面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困难,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教与学? 这是信息时代特殊教 育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综合梳理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人群的教与学研究文献,分析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需求人群学习的现状,从技术支持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力争为更好地发展信息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做出参考。
二、研究设计(一)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文献进行归类统计,根据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阐释研究结果。(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全面分析我国技术支持特殊教育应用情况,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 中以(2000. 1. 1———2015. 12. 21)刊发的论文为对象,以主题检索的方式进行模糊检索。根据初步阅读文献和与同行的交流,确定检索关键词为“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或 “辅助技术”与“教育”、“信息无障碍”与“特殊教育”或“数字化资源”与“特殊教育”或“多媒体技术”与“特殊教育”或“教育技术”与“特殊教育”或“福祉技术”,共得到文献“721”篇。在“721”篇文献中,首先通过浏览文献标题删除一些比赛通知、公告等文章。第二,通过阅读文献的摘要,剔除一些无关文献,如计算辅助技术、生育辅助技术等。第三通过阅读全文,判断文章是否研究相关特殊教育的辅助技术应用、信息无障碍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等内容,最后得到中文学术文献341 篇。(三)研究编码体系
为更系统地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本文对341篇文献内容按照中国残疾人分类标准对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研究内容根据教育技术学研究分类[1]和美国威斯康星- 密尔沃基大学[2]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内容分类,结合特殊教育研究内容进行编码。见表1 和表2。
本研究运用 Excel2013和EndnoteX7对文献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进行展示。在分析过程中,对341篇中文进行通读全文,按文章发表日期’文献类型和杂志类型以及研究内容建立Excel数据库对研究内容的分析,根据表2 编码,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用图表展示研究结果#在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确定与归类,通过合作者多次集体交流’修改和编码,直到意见达成一致,本文数据的获取’分析由第一作者完成,第三作者检验并确认。三’研究结果和发现(一)文献时间分布
论文时间分布情况如图 1,我们发现在!2006 年之前关于特殊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研究文献不多,较少得到大家的关注,而自!2006 年之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研究文献逐年上升,!2013年文献发表量到 39 篇,而在!2014--2015 年文献最不多.主要因为第一是国际上关于残疾人法律法规,例如美国1998 年《康复法案》(Section508),修订后的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机构所开发’维护’采购和使用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不能对身有残障的联邦雇员和社会公众构成障碍,确保他们能与健全者同等地访问和使用信息。第二是自 2001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会议召开.如,2003年 8月 11 日,建设数字大连!!残疾人信息无障碍论坛开幕,2003 年12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长春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确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五年发展目标。此后,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第四,在 2008 年中国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残疾运动会促进了大家关注信息技术对特殊需要人群的补偿和支持作用,特别关注信息无障碍建设。2008 年4 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标准。第五,相关软件的开发与使用。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文本阅读软件对于视力受损’有阅读障碍或者有其他学习障碍的人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蔡奕渔教授针对自闭症,研究并开发粉红海豚项目,辅助沟通系统促进自闭症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第六,2004年 3 月,特殊教育领域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多媒体课件竞赛,以赛促教,促进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他们的课堂中。
(二)文献类型分析
1.发表刊物分散,针对性不强
研究样本中的341篇文献共分为期刊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三种类型。其中期刊论文有294篇,占86.22%。主要分布在觑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乡、《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等学术期刊,如图2所示。从图2发现,目前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研究文献主要是集中在特殊教育相关杂志和教育技术杂志,这也说明国内目前主要是从事特殊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的人进行这方面研究。第二,国内现在没有专门针对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这样的杂志,像美国针对特殊教育领域中使用技术的实践经验和观点,开办专门杂志《特殊教育技术》(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 JSET)杂志。
2.相关学位论文较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文献中,硕士论文39篇,占11.44%,一定量的硕士学位论文说明有研究者正在系统性地分析和讨论信息支持特殊教育的相关问题。硕士论文主要分布在东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校,如图3所示,这一分布情况与特殊教育研究地区分布情况相吻合。这主要原因第一,东北地区较早地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二是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联合教育学院结
合,招收残疾学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这些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无障碍的研究和信息资源的利用.3.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
基于方法论或科学范式来分,有定量研究和定义性研究研究。根据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定义,我国现在关于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即描述性研究,比率为83.87%,如图4所示。而关于某项技术应用于某类特殊人群中的定量很少,有55篇论文,比例为16.13%,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25篇)和实验研究法(16篇)。这说明了我国现在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理论研究结果,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的
干预研究还很缺乏。第二,我国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深入地应用在特殊教育中,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应用效果分析和应用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少。现阶段我国需要积极关注特殊教育中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在201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发挥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继续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
(三)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根据表2和表3进行分类整理文献,得到关于信息技术在各类残疾人应用情况和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研究内容,如表3和表4。
根据表3,我们发现,第一,我国关于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非常笼统,大部分文献没有针对不同障碍人群进行分类,全部在特殊教育为研究对象,文献占63.34%,缺乏针对哪些技术适合哪类障碍人群的研究。第二,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听障人群中的研究占26.39%,相对来说较多,主要原因是聋教育在中国起始时间比较早,1987年,由中国 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招收盲和聋哑学生。同时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研究结果研究,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于视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性正是符合听障学生依靠视觉易于直接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第三,对视障和智障的研究文献(4.69%和4.11 %)较少,特别是其他障碍类人群的研究更少,关于精神残疾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没有看到。这说明我国关于其他障碍人群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深度开发。
从表4我们发现,国内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无障碍设计、辅助技术、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研究涵盖了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分析不同种类技术在不同残障研究情况,本文对三类的障碍(听障、视障和智障)进行具体的分析,表5一表7。
1.信息技术在听障
通过表5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听障研究的文献有90篇,比例为26.39%,其中最多的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数量达44篇,在听障领域占48.89%。主要因为自2005年,在特殊教育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和生存的技能,到2009年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整合成为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焦点[[A]。而与语文是整合的最多学科,有16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占36.36%。一方面是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建议聋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引导聋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语文,使聋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表现语文内容,具备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补偿听障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听障学生的支持作用和补偿作用。如袁瑛[[9]、高琳琳[[I0]分别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很好的促进听障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聋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研究,对听障学生的学习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有6篇文章,相对较少。崔玲玲[o}」就现在目前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从学校的环境、激励制度到资源的建设提出提高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通过对听障领域的信息技术分析,在听障领域使用的最多的技术有语音识别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早在1999年,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应用在聋哑学校,训练学生的发音[o z}。十多年过去了,目前国内多媒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和电子白板技 术在听障学生中应用,还只是对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听障者更好的理解和记忆[00。现在国内外针对特殊教育己经开发很多的APP,如Ga-rageBand可帮助提高失聪和重听学生的听觉理解能力,如何利用这些APP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无障碍交流,为特殊需要者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信息技术在视障(盲)教育领域应用
在视障(盲生)领域文献只有16篇,主要是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对视障学生的作用,如表6所示。从文献分析来看,大部分文献是从信息技术补偿作用出发,而自2015年9月2日,全国第四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展示与交流活动,从大家交流的作品,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在视障中的应用将从功能演示向提升认知的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和主题学习网站,结合声音,提高盲校的教学质量[Dal 目前关于视障的相关技术主要有屏幕阅读软件、盲人电子阅读机、视觉信息扩大技术(针对于弱视人群)、文本一声音转换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视障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和互联网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视障学生学习还是停留在文本一声音信息的转换上,而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待开发。
3.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教育应用
根据文献研究,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的研究的文献(14篇)与我国特殊学校智障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统计智障在校学生83918人),如表7所示。通过文献分析,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吴晓蓉介绍日本针对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设计出“儿童认知能力综合训练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对认知障碍儿童进行训练,教学效果显著。王海民在《封每花朵朵开》课堂中,在专题学习网页的支持下,学生利用动态相关的教学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在智障领域应用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但是目前国内针对智障的相关技术还较少,在教学中应用更是凤毛菱角。国内主要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和演示相关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己经出现很多新技术、新软件,如lOS的单词预测功能可帮助有阅读和认知障碍或者正在学习英语的学生提高其词汇量和构词能力,所以在今后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帮助障碍学生进行无障碍学习。
信息无障碍的研究文献有33篇论文,占9.68 %。信息无障碍的研究说明特殊学生也走进了互联网时代。2001年陈云英等提出特殊教育要跟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为特殊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00。可见互联网对特殊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无障碍设计及互联网无障碍标准就是重点内容。主要代表由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领导团队,发表相关论文14篇,占信息无障碍领域42.42%。孙教授团队根据视障学生的特点和认知障碍,主要从无障碍设计(理念)、网站无障碍技术标准、网站导航、课程学习网站的开发、网络学习环境、教育资源、颜色、图片、跳转设计、无障碍辅助(站点地图、无障碍键盘使用、站内搜索)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与开发,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盲人数字图书馆,对促进我国信息无障碍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Dsl D97 Czol。在2015年第十一届信息无障碍论坛中,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指出目前国内各级政府及单位完成了信息无障碍系统建设,实现了基础无障碍服务,使中国政务信息无障碍建设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每年信息无障碍的论坛召开,关于信息无障碍的标准和建设逐渐成熟。
5.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必须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环境。关于特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献有28篇,从文献分析来看,目前有部分学校在硬件环境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这些学校结合国外特殊学校信息化建设思路,建立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优化特殊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建设和发展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研制特殊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导纲要)指导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特殊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上,从课程内容·课程活动的设计、课堂交互、交流软件的使用等各方面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机会,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特殊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有21篇文献,主要探讨无障碍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江苏师范大学陈琳教授团队针对聋生的认知特点,开发了一些手语动画,改变了手语教学形式,提高了手语学习效果。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发了全国特殊教育资源库,收录了视障版、听障版和智障版等资源,现己形成容量多达500GB的资源,有DVD光盘、VCD光盘和教学资源网站[[25]。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特殊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6.辅助技术的研究
辅助技术研究文献有29篇,辅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辅助技术的定义及发展、辅助技术评估、辅助技术专业设置。重庆师范大学郑俭教授团队针对辅助技术教师素养研究、辅助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美国辅助技术法律法规的研究、辅助技术服务模式、辅助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回。而目前国内关于辅助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高校目前设有辅助技术专业只有一两所高校(北京联合大学设信息无障碍辅助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培养国内辅助技术相关人才,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辅助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国内的发展及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
7.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研究
从表4我们看出我国关于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的研究还很薄弱,只有6篇文献,而且大部分是介绍国外辅助技术法案的内容及发展过程网囚,而关于国内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法律研究较少。这一结果与我国现在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研究文献数量相统一。因为法律法规是技术支持特殊人群需要的有力保障,只有良好的法律,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应用于特殊需要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由于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关于技术支持特殊需要人群的资源建设更多地是凭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技术相关研究工作者的热情、兴趣、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研究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还是以视障、听障为主,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应用于更广泛的特殊教育需要群体的研究亚待开展,如学习障碍、精神障碍等。研究内容方面,大部分集中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模块,主要是从功能性方面介绍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呈现和传递作用,关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笔者提出技术支持特殊人群教与学的建议:
(一)加强国家特殊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和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建立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然而法的层面上相关内容还很不健全,仅靠上述政策性文件还很难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出台。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重修工作即将在2015年年内完成,目前《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进一步强调政府对于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机制,特别是对随班就读给予资源支持。这对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和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结合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Learning De-sign)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课程有机整合在现阶段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是以修补式的设计和呈现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消除学生接受信息的障碍。学习通用设计则采取预防式、包容式的设计,注重多元价值,基于公平、弹性的立场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今后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时,结合通用学习设计理念,创设灵活的学习情境或虚拟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具身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测评中,要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用小组作业、语音作业、手工作品等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加强无障碍学习环境设计与建设,保障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拉近特殊学生与常规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学习,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功能无障碍教室和无障碍资源,从而有效保障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我们无障碍学习环境创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特殊教育智慧教室,盲生利用信息技术或网络拓展认知,聋生利用声音一文本互换技术来拓展人际,以学生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和共享。在教学资源的设计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设计符合残障人群的活动和使用方式,促进残障学生的学习与交流,促进信息资源无障碍获取与输出,真正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学习,提高他们社会认同感。
(四)加强教育技术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提高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特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影响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能够用,恰当的用,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目前国家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有相关比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但是对于大量的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移动导航、3D打印机技术、基于手势学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在课堂中应用新技术,促进学生无障碍协作交流和学习教师的难题,对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迫不及待。在这方面高校负有重要的责任,加强教育技术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应用新技术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应用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深度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开花结果。
(五)鼓励特殊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支持的特殊教育实证研究,以科研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果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以日常教育实践为主题开展专题研究,改革那些不能满足学生特殊需要、阻碍学生发展的教育现状,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地引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尝试,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一条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支撑科研的螺旋上升路径。这就要求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扎根实践的同时努力培养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如教 育实验法以及特殊教育中常用的单一受试法等。通过这种研究意识的提升,促进特殊学校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研究局限
本项研究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维度对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了解目前国内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由于笔者主要是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可能有些会议文献没有收录到CNKI,文献数据可能不是很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样本文献数量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单凭笔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难免存在欠细致、缺乏 深入剖析的问题。
六、展望
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软件工程和生物科技等方方面面。虽然目前国内从特殊教育信息化会议、信息无障碍论坛及特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各方面重视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跨学科进行研究,从技术、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理念、信息无障碍标准,多角度进行融合,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教学实践,实现所有学生无障碍学习与交流,保障随班就读。【参考文献】
[1」杨丽霞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日]现代教育技术,2007 , 17(9): 43一47,60
[2] Edyburn DAVE一L.2003
in Review A Synthesi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Literature }I}.Journal of Spe-v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 2003 :57一81
[3]樊戈Wel}无障碍建设:价值、现状与对策研究田」四川大学,2006
[4」李克东数宇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日」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一49
[5] Yiyucai.Noel K.H.Chia } DanielThalmann } Norman KN.Keel JianminZheng and Nadia M.Thalmann.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Virtual Dolphinarium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日]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13.VOL.21(2):208-217
[6」章小霞辅助沟通系统对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的干预及方法要素研究田」重庆师范大学,2012
[7」张宝辉,林苹苹,田党瑞理解为残疾人学习的教育技术福社技术—访谈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约翰·卡斯特兰尼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6, 19一24
[8]黄慧芳,俞树煌,胡艳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3):70一76
[9]袁瑛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高琳琳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田」曲阜师范大学,2010
[11崔玲玲聋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田」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特波迈向教育现代化—访上海ICJ行启音学校日]现代特殊教育,1999(3):3
[13]徐静语音识别技术在高校听障生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田」重庆师范大学,2007
[14」孙帆信息技术支持下日本视觉残障教育研究及启示田」东北师范大学,2011
[15」吴晓蓉,王培论日本特殊教育视域中的教育技术日]电化教育研究,2009(4):116一120
[16」王海民《梅花朵朵开》—培智学生校本课程教学案例日]学周刊,2014(22):159
[17]陈云英,刘洪沛,叶青沉互联网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前景日]教育研究,2001(10):52一56
[18]陈子健教育网站的无障碍设计与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9]孙祯祥,文剑平中文网站无障碍评价模型探析日]图书情报工作,2008(9):17一20
第四篇: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总之,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最早起源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迈向了新阶段。英国的社区照顾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工作的一个范例。它作为一种运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亦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至70年代,社区照顾在英国各地已相当普及。
“社区”是我国社会学者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的概念,其后,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含义,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又赋予了它地域性的含义。1933年,燕京大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被看成是最为经典的“社区研究”之作。
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是从以关注城市基层特殊民政对象的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开始的。1987年9月起,全国各地民政部陆续开始了社区建设的探索。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展,社区服务的概念已无法涵盖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的开展,自2001年起,民政部着手构建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之前,我国的社区建设通常只限于城市社区。但实际上,以社区自治为内容的社区建设早在90年代初就在农村地区开始了。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一)上海模式。上海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① 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构成。② 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
③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
(二)沈阳模式。从1998年下半年起,沈阳市在和平、沈河两区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条块关系,构建了新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沈阳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 明确社区定位。沈阳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
② 合理划分社区。沈阳市将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的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③ 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构成。“
(三)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制实践的经验。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没有把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它的主要做法有:
① 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
② 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③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区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④ 责任到人、监督到人。主要指为保证区街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到位,不走过场,根治过去那种“遇见好事抢着做,遇见麻烦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顽症,建立“责任到人、承诺到人和监督到人”的实施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整个社会格局正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制”正日益向“社会制”演进。从微观角度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人们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以及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先决条件。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它还是政府和公民的一个交流平台,是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护网”,也是防止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火墙”。
公共12340128
褚世昆
第五篇:我国特殊教育的财政政策
我国特殊教育的财政政策:历史、现状与发展
姓名:李玢皓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学号:20***)摘要: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一定的手段,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特制的教育,使他们在人格形成,性格品质,生活能力和精神思维等方面得到弥补与完善,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样值得重视。但我国的特教财政仍存在着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的一些问题,如投入不足,在教育总投入中比重偏低,地区之间投入严重失衡,政府财政投入缺少法规政策等强制性规定,来自社会方面的资金不足,投入途径缺少灵活性等。因此,必须明确特殊教育中政府的责任,制定合理的相关财政政策,形成更为完善的财政体制。关键词:特殊教育;财政政策;经费投入
The Fiscal Policy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its History,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Binhao Li(School of economics
ID:20***)Abstract:Education funds investm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nd speci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s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of special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to provide them with more knowledge, skills,perfect their personalities, strengthen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ies, and give them useful talents for society, thus the money is also worth attention.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pecial-education finances in China,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low proportion of total input in education, unbalanced input, lack of laws, regulations in policies related to mandatory provisions of 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insufficient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with single direction, etc.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t clear what the government's fiscal responsibility is in special education,and to formulate reasonable and relevant fiscal policy, thus to form a more perfect financial system.Keywords:special education;fiscal policy;funds input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简介
(一)历史发展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真正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于1951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决议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瞽目等特种学校,对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年,施以教育。
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二部分指出: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20世纪80年代前,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数量很少,主要由省市两级政府举办。
出于普及残疾人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需要,随班就读工作在80年代末得到迅速推广。朴永馨,顾定倩所编《特殊教育词典》中指出:我国的随班就读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实践。整个90年代,随班就读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除此之外,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特殊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得到了初步发展。1985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发出了高校招收残疾青年和毕业分配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录取优秀的残疾学生。随后又多次具体改变了对残疾学生入学设置不合理障碍的高校体检标准。进入高校的残疾学生逐年增加。并且很多院校已开始培养特殊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开始培养高学历的康复人才。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二)现状概述
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在《2016——2022年中国特殊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中给出数据:2008年,我国启动了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00多所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1853所,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从10万左右增长到37.88万(其中随班就读或特教班19.9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以义务教育为主,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延伸到了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职业高中)。与此同时,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截至2012年底,学龄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2.1%;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从2001年的38万下降到2012年的9.1万人。
201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933所,比上年增长80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5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60万人,比上年增长278人;在校生36.81万人,比上年减少1.06万人。特殊教育毕业生5.07万人,比上年增长0.21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50万人,在校生19.0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12%和51.84%。(详见下图)
2004——2014全国特殊教育招生数
(图来源于 《2016——2022年中国特殊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统计过程中的某些限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及社会机构关于残障儿童的统计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可能存在高估。
二.我国特殊教育财政概况
(一)经费总量
从特殊教育经费总量来看,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长。从绝对数据来看,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这两项经费在2006年均突破20亿元,在2008年均突破30亿元,在2009年突破或接近40亿元,2010年则突破或接近60亿元,2013年则达到96.10亿元。
(二)经费来源
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五个部分,分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以财政预算内经费为主)、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从总体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收入主要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来源在特殊教育经费的占比逐年增长,2009年已达到97%以上。而社会捐集资收入在特殊教育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足1%。并且,由于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中阶段全免费,学杂费在特殊教育收入来源的比重迅速下降,目前在整个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已经极小。(详见表1)
(表1)2005~2009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单位:万元)
根据2005~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三)经费使用
从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项目来看,我国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事业性经费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事业性经费支出在特殊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较大,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98%、97%,而基本建设支出所占比例仅为2%~3%。
事业性经费分为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以及家庭补助支出三部分。在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个人部分的支出2008年为2109577千元、2009年为2409845千元,占特殊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是68.3%和61.6%。这些变化说明了特殊教育教职工的待遇与过去比较有所提高,通过提供奖贷助学金的方式也使得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在公用部分和基本建设部分的支出说明的是特殊教育经费在公共事务和建筑设施这两个部分上的投入情况如改造危房、新建校舍、购置设备等。虽然基本建设支出在特殊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很小,但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见表2)
(表2)2006~2008年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情况(单位:平方米)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从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地区来看,在每年的总经费投入上,东部始终高于中部,中部始终高于西部,且三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中部地区2011的经费总投入与东部地区 2007 的总投入相近,西部地区 2011年的总投入仅为16.75亿元,与东部地区 2006 年的投入相近。
而在10年内的增长幅度上,东中西部增长率分别为 354.79%、390.75%、632.54 %,西部地区的经费投入增长幅度最大,接近于东部地区的两倍。
经统计,平均经费投入由高到低 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直至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平均经费投入分别为为 5.25 亿元、2.60 亿元、1.48亿元,西 部地区不及东部地区的 30%。
2010年特殊教育总经费投入出 现较大增长幅度,各地区的经费投入也随之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总经费投入净增分别为 8.93 亿元、7.04 亿元、7.55 亿元,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201 3 年我国特殊教育总经费投入为 96.10亿元,其中东部占了其中的 6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费总和少于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经费投入均高于中部或西部经费投入的两倍。其中,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最多,为12个省,但其所投入的特殊教育经费最少,仅为全国总经费的19%。(见表2)
2007和2013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投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
数据来源:《近十年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及地区差异分析》—— 魏怡鑫,齐培育,赵斌
(四)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情况的描述,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着一些问题。1.经费投入总量少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十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问题上的重视与进步,这一点从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上能够看出。然而,将这个数据放在全国的教育资金投入甚至是政府总支出中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见表3),2005~2007年依次为0.28%、0.27%、0.25%。与普通教育相比,国家在普通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是特殊教育的10倍之多。由于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太少,再加上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窄,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表3)2005~2007全国教育经费与特殊教育经费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经费投入地方差距大
对比国家对各地区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不难发现,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对西部内陆地区的经费投入,这反映出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异。而问题在于,东部本身发展条件优于西部,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在这种情况下再投入更多的经费,从某种角度上看就相当于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由于教育经费的极度短缺,对于西部省份来说每年购置基本教学用具都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一年都没有添置任何新的教学用具。在基本教学条件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更不用说教育水平的提升了。
我国的特殊教育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拨款,但是由于政府财政存在一定困难,在经济落后或欠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就表现得日益严重。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政府拨款只能基本维持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并且与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发放25%的特殊教育经费相比,在这些地区只能发放到15%,除了这些之外,政府再没有提供其他任何的拨款。因为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无法得到弥补,导致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直接表现为学校的校舍严重不足或危险校舍得不到及时维缮,图书以及基本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短缺,此外还会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
3.经费利用不合理
由于特殊教育正式形成的时间较短,特殊群体数量有限,再者社会上还存在歧视眼光,特殊教育管理的独立性还较弱,并且随着管理层级的递减而减弱,也就是说越到基层,特殊教育管理就越缺乏独立性,所以各地的特殊教育管理一般都是附属于普通教育管理部门。由于缺乏专门机构与法律条款等硬性规定,特殊教育经费管理的独立性也相应地缺失了,由此衍生出经费使用时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特殊教育经费使用的违规违纪、腐败现象。如《中国电力教育》总第266期专题报道披露:为了平衡预算和发放工资等目的,会出现原本属于特殊教育的社会捐资集资款或某些专项补助款被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学校挤占、挪用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地方教育局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分以特殊教育名义募捐而来的捐款的事情,更为严重者,有的地方教育局完全将捐款占为己有,挪作他用。通过募捐筹集方式为特殊教育得到的捐款难以实现专款专用,导致了特殊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低下,特殊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五)解决对策
1.政府应加大在特殊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力度
作为占比最大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变化将给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若能增大这一项经费投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第一,特教经费的投入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包括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公平,东部特教与西部特教发展的公平,以及对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个人发展的公平.第二,特教经费的投入能在软硬件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与保障。在硬件方面,基本教学设施的配备,旧校舍的维缮和新校舍的修建,以及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相关的文体设施的购置都依赖于经费的投入;在软件方面,对高素质特教教师的培养及先进特教思想与方法的引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第三,特教经费的投入能促进特教事业在全社会的发展。除了上面所提具有针对性的促进作用之外,经费的增加还能扩大特教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譬如增大对特殊教育的科普与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到发展特教的队伍中来,也能间接地呼吁公众为特教筹资募款。
2.政府应扩宽特殊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渠道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在短期内只依靠国家财政性投入来大量增加特教经费是不现实的。
一方面,对一部分社会公众来说,特殊教育是一种行善性质的活动,属于纯消费,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来源于社会方面的筹资。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投资特殊教育和投资其他领域一样,也会得到一定的合理的收益,从而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个人和企业参与特殊教育的办学,进而增加特殊教育的经费总量,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我国特殊教育的经费使用存在途径单一,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规划和制定科学高效的财政计划,并设立专门部门来统筹管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3.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经费的监督机构,提高特殊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
专项资金的贪腐现象在我国一直较为严重,而在缺乏独立性的特殊教育上体现更甚。因此要做到科学管理特殊教育的经费,必须建立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监督系统,如果只有决策、执行两个系统而缺乏监督,则必然会导致不能科学的论证决策,不能检查和监督执行的情况。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监督:第一,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条款,使经费在每一项具体事务上的使用有理有据,避免以各种名义被削减,挪用;第二,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专业监督人员的培养,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使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专门化,透明化,可控化。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2010.11 【2】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6——2022年中国特殊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2016.3 【3】田志磊,张眉,郭楠,钟未平.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2014.10 【4】王爱桃.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建议;2013.7 【5】魏怡鑫,齐培育,赵斌.近十年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及地区差异分析;20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7.【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8.【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9.【11】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 题及未来选择 :中国特殊教育;2011.3 【12】赵小红,王丽丽,王雁.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2014.10 【13】欧桃英,王凤玉.对策与建议:美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与 使用的探析及启示 ——奥巴马政府2013年特殊教育经费改革计划解析;2013.1 【14】]朴永馨,顾定倩.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