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虽几经改革,但是大致上都是运用行政手段来决定工程建设过程的经济问题与工程技术问题,而忽视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相互联系,未按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建立起符合我国实情的系统化的服务体系,从而导致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不可持续化,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对我国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涵义、现状以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学术意见。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当前在我国,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地一门新兴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证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有益于提高效益、缩短工期、控制成本、提升质量和发挥综合效益等优势。因此,项目管理在我国业界被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一方面,项目的成功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项目成功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推动我国的项目管理对我国的建设工程、以至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及模式的涵义
1.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定义是项目的管理者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运用系统的方法、观点、和理论,对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为止,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等方案的实施,以实现项目达成目标。
1.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从项目开始直至项目结束,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等程序,使项目的进度目标、费用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空间范围是决策和实施阶段,其中决策的标志是立项,实施包含设计准备、设计、施工、动用准备、保修等几个阶段。其中核心任务是使项目的目标得以控制,这是工程管理的一阶段。
1.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简介
1.3.1融资模式
融资模式(BOT)是指项目的发起人为投资人,通过一些手段,通过某一个国家的相关政府行政部门使其获得该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相关权力,再独立连同合伙人组建项目公司,负责完成该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和经营的一个过程。在特许期内,通过项目经营获得相关利润,随之项目公司使用该利润偿还公司债务。在特许期即将到期时,该项目紧接着由项目公司以无偿或以极少的价格的特殊方式移交给本地国家政府或企业。融资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该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样也会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为拓宽融资渠道扫除了障碍。
1.3.2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
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PMC)指的是代表业主委派项目管理承包商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权负责,对项目进行的从始到终全方位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包括了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承包商等,且包括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但不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这些阶段的工作当中。项目
管理承包商模式大致上体现出的思路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相分离,且施工图设计正式进入技术竞争领域,但施工图的初步设计是通过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完成的。
1.3.3设计-采购-建设模式
设计-采购-建设模式(EPC)别名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指在项目到了决策阶段之后,从设计开始经招标、委托一家工程公司对设计-采购-建造进行总承包的模式。通常情况,业主在采用这种模式的前提下,能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总价或可调总价的方式,管理以及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安全、费用、质量等相关项目交付于相对应的工程公司负责,以合同内容为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2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2.1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十分迅速,但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仍然滞后,落后于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进程。在大力建设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发展缓慢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而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脚步。
2.2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理论研究的不透彻
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大多数在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的局限范围中,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我国建筑行业现状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当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未展开整体统一的深入研究。所以在当前,我国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依然没有一定的高度,进而各种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概念、内涵、特点和适用条件等方面的说明上还不够透彻,有待于深层次的研究。
2.3我国建筑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还未能完全适应我国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全部需求。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基本上都是采用直线职能制,而且企业的组织架构不随工程项目的变化而变化。然而这种直线职能制却有诸多缺点,比如:机动性较差、部门之间联系较薄弱、工作效率较低等缺点,工程项目的质量好坏通常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能力的高低。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规模日益壮大、情况也是越发复杂、随之而来的是高要求高标准,企业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架构越发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同时,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相对落后,在目前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开发与应用。因此,企业通常在项目的工期制定、质量、成本和工期控制等方面通常是靠经验行事,工程风险相对较大。
3优化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对策
3.1借鉴国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对我国项目管理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和业内专业人士应该主动学习国外工程建设管理有价值的经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努力改进与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随之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具有多样性,采用传统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当前各国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差异各不同,发展迅速,并且在深层次上不断改革创新。与之相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应尝试运用立法的手段保证其得以实现,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新兴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往往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助其实现的。同时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惯例,发展开创建立建筑业技术服务体系和行业中介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要求来发展建立一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公司,将现有的大型甲级设计院改造成项目管理公司,或改组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领导班子,让其成为拥有技术和管理能力兼备的专业咨询机构。当下这些经验都是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3.2优化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在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架构方面,这是建筑事业的环境因素,它会影响资源的可用性,并会影响项目管理模式。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关系分明、权责分明的原则来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努力发展改革我国建筑企业,帮助其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公司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职业化企业,全力支持现有大型企业的发展,促进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实战能力,构建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同时支持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用于我国的建筑行业,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这是实行招标、建设监理制等法规的关键推力,因此我们应重视且切实落实好这项制度。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以及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而迅猛发展壮大,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取得了傲人的成就。随着我国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建筑行业的捷报也不断传出,令人欢欣鼓舞,这也是我国将开启一个新的建设高潮的前奏。我们坚信未来在各个建设项目中,无论从数量、投资额度、资金来源以及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上都必将超过以往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的建设行业,特别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内与国外的竞争不断升级,我们不能再仅使用廉价的劳动力来占有行业市场,此时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汲取国外先进、成熟、可操作性强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学习掌握并开创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最终同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加以创造性的开发运用才能真正地提升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水平,为国家的建设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蒲建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总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李细坤.国内外项目管理比较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7).[3]林中.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水运,2007,07(11).[4]高永利.浅谈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J].城市管理,2008,(03).
第二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论文
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内涵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采用先进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有序、全面、科学、目标明确的管理的手段。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以期保证项目最终成功。在业主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合同中,必须约定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方式、内容、权限、取费和责任等,具体包括项目管理的范围、采购、安全、合同、时间、成本、质量、资源、环境、信息、风险、收尾。
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整
我国现在执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招投标法》《建筑法》等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律关系和相应权责。但是,仍然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管理过程中由于权责不明确,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局面。虽然建设部推出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明确了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但并不具体,且缺乏可行性。
(二)项目管理市场不健全
社会各方对项目管理的认可程度有差别。目前,对项目管理方式的形式和内容,外资企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有较深入了解,能够普遍接受,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对这一新生事物不了解,也无法接受,给项目综合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建筑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
1、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不适应需求
企业成立时形成的组织结构以及长期管理制度,还不适应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在我国,各企业的组织机构大多数采用直线管理制。项目变了,但组织结构还保持原样,每个项目是否能完成完全依靠项目经理,严重阻碍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2、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工程建设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掌握管理、懂技术、经营能力强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在组织大型工程项目中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规范模式、程序、方法、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他们熟悉各种操作软件,能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
3、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依然采用原有落后的方法和手段,形式单一,未研发新的现代信息技术,而依靠经验制定项目成本、质量、工期控制,风险较大。
4、项目管理模式不合理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企业项目工程管理模式仍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使用行政手段和硬性指令,企业配置生产要素未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造成企业缺乏竞争机制和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无法施展其才华,导致人心涣散,生产率和效益低下。
三、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建筑市场改革逐步展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上采用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各行业水平得到提高,但这些项目管理模式的还不够合理。本文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例,遵循建筑行业规律,构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成本指标、质量安全指标、进度指标、合同关系指标与风险指标五方面,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体现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使评价结果更合理,为建筑企业准确判断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篇:广州地铁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广州地铁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广州地铁进入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建设,针对可能面临的工程风险,广州地铁建总明确了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以安全风险动态排查与防控督查为重点,利用两个平台、一套系统和一个应用,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安全系统闭环管理,强化工程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待完善的细节。
【关键词】地铁建设;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近年来,广州地铁进入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建设,同时开工的项目有三百多个。针对可能面临的工程风险,广州地铁建设总部开展了新线建设的重大工程风险及对策专题调研,明确了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地质勘察、设计单位、施工、监理咨询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等主体单位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对存在于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和事件有计划的采取风险预测和识别、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防范措施和对策、实行全过程风险监督管理的活动[1]。建设总部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不断规范管理、科学精细地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1风险防控与管理
针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绝大多数是管理者利用一般项目施工的管理经验或无计划、不系统的进行局部的风险管理或应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均衡,部分人员经验缺乏,面对风险采取的应对处置措施效果不佳等情况,广州地铁在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中引进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新模式,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督促相关工作的落实[2]。
1.1开工前完成“四个报告”。“四个报告”是指地质补勘报告、管线评估报告、房屋鉴定报告和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四个报告也是后续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的基础资料之一。
1.2开展安全风险动态排查与防控督查。每年年初建设总部组织开展安全风险动态排查与审查,参加的单位包括建设方专家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第三方监测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分析方法一般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对比法和专家个人判断法,最终得出了各个工点的重大安全风险,形成项目部、工程中心、总部和总公司四个层级的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各标段每季度和每月组织项目各方对本期的安全风险进行审查。建设总部质安部每月督促做到每个项目管理人员应知应会,并重点检查,如表1-1。有些风险在项目经理一级都难于处理和应对时,必须将风险上报,由上一级领导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和研究。广州地铁建设总部坚持召开每周安全例会,在安全周例会上通报各工点风险管控情况和日常安全生产情况。在监理例会上,对风险管控和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专题汇报,并提出下一步的要求。
1.3风险技术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广州地铁实行“一体化”管理,地铁总公司和建设总部两级设计管理机制,地铁总公司、地铁建设事业总部、地铁设计院三个层次的把关,层层落实责任,总体设计、设计咨询、工点设计、工点咨询、专业设计,科学整合,严格贯穿统一的设计思想和安全的理念。
2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安全系统闭环管理
2.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以往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考核。对重大的安全和技术问题实行专家论证会制度,增强了对关键点和风险点的防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和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存在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力度不够,建设总部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安全管理的制度,将事后追究改为事前防控;还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加强对制度执行力和落实情况的考核,确保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考核评分结果直接与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诚信管理挂钩;同时对内部考核与监督,其结果与部门效绩挂钩,促进了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加强风险管理。
2.2两个平台、一套系统和一个应用
两个平台是指一体化平台、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一套系统是指视频监控与门禁系统;一个应用即企业协同通讯应用BingoLink。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建设遵循“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覆盖事前的应急值守、风险隐患监控,事中的应急指挥,事后的总结评估,实现了闭环管理[3]。该平台要求各单位24小时内上传和处理数据资料。一体化平台中也有大量的安全管理资料需要上传,两个系统中有许多资料是重复的,还暂未做到相互引用。视频监控与门禁系统的投入使用,现场的视频信号实时传递到地铁公司的监控中心,有专门的监理人员监督检查,并通过语音对讲系统实时要求整改,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视频监控系统的威慑作用使现场违章的情况降低了很多[4]。企业协同通讯应用BingoLink除了用于公司内部协作,还应用到建设管理中,对监理和施工单位的人员,通过现场签到(基于地理位置的签到服务)进行管理,从而监控可能存在的监理和施工人员不到场的情况。该应用也很好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反馈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
3现场安全监管和奖罚
按照“三铁”要求,主要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安全“双盲”检查,并依据《广州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奖惩指引》给予奖罚。主要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落实;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作业安全专项方案的执行;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等情况。对不到位、不履责、管理不力、出现重大隐患的标段的项目经理、总监进行安全约谈、通报批评,同时抄送上级主管单位,切实督促参建各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到安全管理的常态化。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由业主代表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停工。每年年终对各标段进行考评,落实奖优罚劣。
4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广州地铁要求切实开展农民工的培训教育,这些培训教育包括项目部班组班前安全教育、每周安全教育;监理每月安全培训;业主开展每季度和工序转换的安全教育。通过层层教育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建设总部质安部每季度组织业主代表、施工项目经理和安全总监、监理总监、总代和安全专监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宣贯国家、省、市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广州地铁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要求;曝光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给各方敲钟、警醒。建立全员安全培训档案,做到培训有的放矢,全员参与。
5工程应急管理
根据安全风险登记表,凡被列入总部级以上的风险,均需由施工单位编制专项应急预案。项目部的应急预案要与外部的应急预案对接。根据内外部环境和工程风险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实现全员掌握应急救援程序和伤员救护的技能。以防范突发事件为重点,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督促施工项目部、驻地监理部履责的同时,将充分发挥施工、监理上级主管单位的管理与技术资源,要求上级单位定期给予地铁工地技术与应急资源支持。扭转广州地铁业主长期担保姆、拐杖、挡箭牌的局面。建设总部编写了《轨道交通工程应急管理手册》,建立人才和技术、应急物资、应急救援队伍等保障机制和网络。并每年举办一场应急演练,演练过程要求全体在建项目的项目经理、安全总监和监理总监等人员观摩,给他们上一堂生动的安全课。
6安全协同管理
推进新线建设工地安全协同管理,建设总部进一步加强与市安监局、市建委、区安监局、监督站的沟通联系,建立安全协同联动机制。
广州地铁构建“4+1”工程监管体系,在安全监管工作方面,也引入政府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加强工地安全监督管理。
开展工地“属地共建”活动,要求各项目部与沿线工点街道、公安、城管、社区、医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好共建交流,确保在日常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协同管理和应急处置。
建设总部各中心每月组织一次风险防范的探讨交流,并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专家到场授课,以期不断提高全线的风险防控和安全管理水平。
7结论
广州地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地铁新一轮大规模建设中是适用的,新线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事故率和经济损失不断降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参考借鉴。
同时,该管理模式在以下细节方面还有待提高:
(1)两个平台的融合与互补。目前两个平台对内业资料的要求高,有过多的过程管理资料需要扫描上传至系统,受限于项目部的扫描仪、网速等原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其中很多资料无关紧要,无需上传,建议精简信息化系统的资料上传要求。另外,两个平台存在较多的重复,需要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重复操作,建议加快两个平台的融合和资料的引用。在一线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花过多的时间精力在内业资料上,则较难顾及现场管理,安全管理的主次颠倒。
(2)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目前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用于监督现场发现违章,未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该套系统可以在应急指挥、进度质量掌控、关键设备材料实时监控、共享人才库,解决人才紧缺等方面发挥作用。另外,基于视频监控数据的统计分析,可进一步提升施工现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伟.CKWR铁路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42-44
[2]刘国祥,罗凤霞.广州地铁土建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探索[J].安全生产工作研究,206-210
[3]刘光武.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1):18-22
[4]郑大闰,王振亚.视频监控系统在地铁施工现场管理的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27,251
1.5版面
第四篇: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再加上建设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建筑领域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建筑形势也开始逐渐向着多方向发展,对于建设工程项目来说,如何有效进行管理,提高工程效率,进而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主要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指明发展与管理方向,通过分析目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的提出了对应研究方法,希望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所助力。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在众多工程建设过程中,复杂的建设内容与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合理,长效的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管理,才能够使我国建设中的工程顺利进行,进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下面通过笔者研究与分析,旨在提高建设工程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科学有效的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通过对建设工程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有效提出对应的管理模式,进而通过模式的提出找出符合并使用的管理方法。
1.1政府管理不善
从政府方面的管理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主要的职能就是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促进建设工程等行业在健康,正确的道路有效并稳定发展。而实现这些管理职能也需要依靠相关法律规范,对参与建设施工项目的主体部门也要进行约束与管理,这样才能够保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有章可循,并且有法可依。另外负责建设工程的主管部门还需要严格依据行业规范进行管理,必须要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相关的注册工作以及专业机构进行资质管理,通过项目规划审批以及使用许可制度等对建设中的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虽然各级地方政府也都相继颁布了关于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结合实际看也存在不足,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对于所涉及的内容不完善并非常不利于其发展,尤其是在施工规范以及工程验收管理上,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不然若导致建筑质量问题就会很难控制,这也就造成了建设工程项目在设计和施工上的不规范问题,不能够不规范地进行管理必然也会造成设计方案不合理及工程不过关等严重后果。
1.2建设工程设计不够完善
设计上的问题在管理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导致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无从开展的原因之一,设计方面的职能是从工程的使用要求出发,通过对该工程的最大限度的了解分析,进而实现适用性,达到某种意义上的经济性。但是受到传统建设模式的影响,我国在建设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真正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各种功能发挥出来。
1.3管理部门工作能力不强
管理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不强也是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紧缺,对于所施工工程中各项技术并不了解,有些时候也存在无法进行相关设备的操作,从而导致大量的设备闲置等情况,造成了浪费问题。管理人员掌握的技术的程度不高,在建设工程中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更是不能保障,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更应该加强部门间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单一的进行规划与管理。
2加强当前建设工程项目模式的措施
2.1完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制度
每项工程的管理模式都不必要相同,虽然有自有的标准衡量,但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做建设工程管理措施,遵照规范管理模式,严格依照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并有序的管理措施,对于特殊岗位来说,在管理上更要加强,有必要的时候适当进行培训,到达任务的有效完成,通过管理模式的完善,具体到每个人,每项工作,让建设工程工作标准化进行。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约束和奖励机制。在项目管理过程上,必须明确责任分配,避免发生工程承包等责任问题,将管理工作明确,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模式管理,并结合管理模式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
2.2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成本是工程施工资金的保证,加强成本管理即是对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成本控制。从工程中标开始到竣工结束,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细致的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及时地对工程资金进行成本核算、预算,控制、管理工程所需的材料、机械设备、成品构件和大型水暖电气设备等在市场中的成本差价,以减少成本浪费。此外,还应对人力资源成本、物资资源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成本流向,合理规划施工组织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可提高工程成本的利用率,从而为施工企业创造最大的成本利益。
2.3增强创新精神与提高对员工的理解力
在我国目前的项目管理中已建立了管理责任制,但就责任制中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也要完善相关的竞争机制、监管机制、约束体制和激励体制等,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管理和培训企业内部的人才,保证其不断发展创新,成为创新型人才。此外,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实行,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通过相应的奖惩机制督促工作人员,从而保证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向着文明化的方向前进。同时管理责任制中的细节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保证主体精干,步骤明确,管理层次分明,完善相关的竞争体制、监管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体制,管理和培训企业内部的人才,保证其不断发展创新,通过相关的奖罚机制督促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对管理模式的认知,有相应的选拨制度和考核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对各种管理模式的开始时间、管理的范围、业主付出的工作差异、对项目负责程度等加深了解。
2.4借鉴国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努力改进与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随之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具有多样性,采用传统模式不是长久之计,当前各国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差异各不同,发展迅速,并且在深层次上不断改革创新。与之相应,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应尝试运用立法的手段保证其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如今各项建设工程飞速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关系到人们生活,各种工程对于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建设工程管理方面若不提高管理水平必然会影响建设工程质量,通过分析得出,只有通过对建设工程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再通过结合实际建设工程进行对应管理,找出最合理的管理形式,通过不断的研究,进而有效的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辂.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4(19):105-106.[2]李民.新时代下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93.
第五篇: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
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多部门办学的松散格局 : 我国特殊教育管理现状透析
(一)管理模式,又称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它既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又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制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即指特殊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不可否认,特殊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私人和慈善的工作、社会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 18 条明确规定 :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残疾人教育条例》第 5 条则明确指出 :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人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残疾人工作。”这样,在具体运作中,涉及特殊教育的不仅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而且有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私人组织,从而形成多部门办学的松散格局。(二)现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的松散格局。1、在教育系统,除了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特教班外,还有特殊学校学前班、幼儿园中的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中等专业学校及职业高中和培训中心、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2、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机构。此外,残联系统还资助建立学前和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聋儿康复、肢体康复、言语障碍矫正站、门诊部、中心、医院等。
此外,还有社会力量和民办的特殊教育机构。包括民办的特殊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与国外基金会或友好团体合办的函授盲校等等。显然,这种多部门参与办学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体现了特殊教育“医、助、教”三者合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其缺陷愈来愈明显。
(三)现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缺陷分析。、从决策高度看,资源分散,不利优化配置与整体规划实施。在农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方式是面向过去,重视经验和做法;在工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方式是面向现在,重视技术和市场;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必须面向未来,重视目标和战略。百年之计,教育为本。受社会现实的限制,国家用于特殊教育的人、财、物毕竟有限②。分散使用资源,使得原本薄弱的特殊教育更难在教学质量、职业培训、师资建设科研攻关诸环节系统规划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从具体运作看,多头负责,不利规范运作与同步发展。尽管教育部在全国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评估诸方面都有统一的规定,但各部门的情况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些必然影响特殊教育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衔接、评估与监督。结果,不仅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同一部门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且同一层次的教育在不同部门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从发展成因看,部门分割,有碍信息及时、充分、有效的交流、整合与提高。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赢得信息就赢得一切。部门分割,必然影响师资、教学、科研的交流、竞争,影响特殊教育的后续发展和总体提高。一方面,好的信息、人才得不到有效交流和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不好的信息、人才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有效整改。这样,特殊教育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二“医、助、教”三者合一 : 历史与现实成因分析
(一)从特殊教育自身发展看,“医、助、教”三者合一的管理模式是历史形成的。古代,受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残疾儿童被看成是“恶毒的精神”、“祖宗缺德”的表现,其生理上的异常被宣布为“上帝的惩罚”、“老天爷的惩罚”;尤其在欧洲,一些法律规定了从肉体上消灭有各种残疾儿童的条文,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让那个不准养活任何一个残疾儿童的法律生效吧”。因此,那时,残疾儿童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受教育。当然,在某些地方(如美洲印第安人中),智力残疾儿童则被认为是神的孩子而得到良好的供养 ③。随着医学等科学的发展,人们得以正确地解释和理解儿童出现缺陷的原因,科学地认识缺陷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18、19 世纪的特殊教育多为医生参与和与治疗结合起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一些国家建立了各类残疾教育的研究或师资培训部门。不过,早期的特殊教育学校大多是私立的、非赢利的,创办者也多为医生和神职人员,后发展为教会、慈善组织、医院等各类组织。解放前夕,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属于宗教或慈善性质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受外资资助的特殊学校,收回了特殊教育主权;消除宗教对特殊学校的影响,改变特殊教育的慈善救济性质。1951 年 10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这样,特殊教育作为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纳入新中国教育体系之中。国家教育部设立了主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二)从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实行“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征在于 : 政府管了所有的事情,包括该管的、不该管的、管得了的、管不了的;管得很死、很深 - 一管到底;所用的指令性行政干预手段也很“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1、微观上的盲目干预弱化、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仅不该管的乱管,而且该管的管不好。其中,以决策、规划上的失误最为严重。2、职能上的错位、不科学的管理手段造就不民主的作风、官僚习气及僵硬的行政体制。“屋里拍脑袋,会上拍胸脯,会后拍屁股”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 这两句话正是对那种不科学、不负责任的领导决策方式及其官僚作风的准确写照。3、职能上的越位、错位同样弱化、虚化、损害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过多的行政干预、不民主的领导作风及民主渠道的不畅通使老百姓养成了服从、观望、依赖的社会习惯,同时阻碍了各种社会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完善,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补作用与良性运作也就无从谈起。从某种意义上看,我国现行特殊教育管理模式正是这种“超能”、僵硬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反映。
(三)从转型期政府行为特征看,传统计划体制下那种僵硬的行政体制并没有因经济体制的先行突破而相应取得质的变化,政府并未真正实现“三个”(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转变。同时,社会利益分层格局的形成、社区建设与 NGO(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全球化的冲击与应对; WTO 的加入与运作;这些又给政府各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包括教育管理改革)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三、美国和俄罗斯 : 两种典型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就世界范围的特殊教育看,各国一般依据本国的条件、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教育体制。一些国家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教育机构体系;有的地方,这类机构的建立或解散由地方行政当局自行决定;有的地方仅有小学水平的特殊教育机构,无所谓体系;有的地方根据某一类原则或学者的建议正在形成着体系。美国比较特殊教育专家马祖苗克(Kas Mazurek)和温泽尔(Margret A.Winzer)收集了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材料,依据教育的范围、层次、水平、方式等因素把它们分成 5 类 : 有限的特殊教育、形成中的特殊教育、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接近融合式的特殊教育和融合式的特殊教育。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与俄罗斯两种模式。
(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地方分权管理制度。州负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主要
通过教育立法和有关条例、联邦拨款和各种信息渠道(包括讲座、调查报告、科研成果、总统文件等)来实现。、完备、适时的法律体系。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一般通过财政拨款来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内容,并随时间的变动经常进行修订和补充;联邦和地方的特教法规很多,一切工作均以法律或法规为依据。比如,在法案中确定了“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的教育安置方式,制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 IEP)、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简称 IFSP)、个别化过渡计划(简称 ITP)等一系列措施,使残疾人在身体的社会的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回归主流”
(Mainstreaming),实现“正常化”(Normalization)、“一体化”(Integration);同时,将特殊教育的起止时间和内容向上下延伸,使特殊教育的发展高新化、永续化。3、运作规范、民主、公开,注重专家、家长及相关组织的参与、咨询与监督作用。在 PL94-142 公法中,提出为特殊教育的研究及示范方案成立专家研讨小组,规定家长在评定、诊断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中的权利,指出州按规定成立的残疾儿童教育顾问委员会(State Advis oryPanel)中的成员必须包括残疾者、残疾儿童教师、残疾儿童家长等各方代表;在 PL99 一 457 公法中,指出州按规定成立的全州机构间协调委员会中的成员必须至少有 3 名残疾婴幼儿的家长、至少 3 名公立或私立早期干预机构的代表、至少 1 名州议会代表、至少 1 名特教师资培训者的代表以及其他有关的代表。显然,这种地方分权制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对特教的关心,有利于因地制宜兴办教育。但是,各地经济差异、制度纷杂,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还存在教师不稳定、种族隔离等问题。(二)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中央集权管理制度。俄罗斯联邦政府 1993 年决定的《俄罗斯联邦教育部章程》中明确规定了教育部的职责。、多部门分工、协作。教育部门侧重领导和管理幼儿园和学校,重点是教育教学机构;卫生部门领导和管理有较大成分医疗、诊断、疗养性质工作的机构,这里同时也进行教育工作;社会保障部门偏重于有社会救助性质的孤儿和重残儿童的教育工作。、强调缺陷补偿(Handicap Compensation)和劳动教育管理。主张设立特殊教育机构以更多地满足某一类儿童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专家委员会和科学院的究机构。这是俄罗斯不同于美国的特点。
四、对策分析
显然,在管理模式上,我国更多地受前苏联(俄罗斯)的影响。那么,在特殊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进一步发展和结合的今天,如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特教的需要真正构筑一个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灵活、开放的良性运作管理体制呢 ?(一)在战略规划高度上,强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显然,市场体系和社会团体的干预并没有削弱政府的作用。相反,不断扩大的压力使政府的管理(服务)活动越来越多,尤其在公益领域,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殊教育是残疾人得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政府的责任,除了多方面的特别扶持外,主要在于制定与实施规划,使特殊教育的发展高新化、永续化,并真正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方面,可以借鉴、参考美国的经验与作法。
(二)在战略实施方面,突出教育部门的主管功能,集中整合、统一管理。1982 年,联合国第 37 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规定,对跨部门、多学科的残疾人事务,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应在总体范围内处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 :1、我国实行“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办学模式。因此,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普通教育优势成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2 特殊教育的“前倾后延”现象要求对政府投入及各种社会资源集中优化整合,以真正提高特教水平与办学层次。以教育部门为主,更有利于发挥整体示范效应、有利于“特教特办”。3、教育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职能,做好统筹、协调、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三)在运作机制方面,在现有的“公办”为主的特殊教育领域引入竞争、责任机制,发展和培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 ④。1、倡导通过项目的形式获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对项目管理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申请、启动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管理、整体评估等环节)予以规范化、透明化、责任化。2、从观念、舆论、政策、法律上鼓励民营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给社会办学留下发展的空间。刚刚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就明确规定,保护办学者合理的收益。3、确立优师优教、优教优酬的竞争机制。建立一支富有爱心、高素质、稳定的特教师资队伍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基石与保障。这里,引入竞争、激励与责任机制,确立优师优教、优教优酬的管理制度是吸引、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终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根本途径。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立法报告书》,北京 : 华夏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98 页。
②据 2003 年 7 月 24 日 《参考消息》(第 5 版)报道,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百分比是 4.53%。
③ 吕千飞 : 《世界教育概览》,北京 : 知识出版社,198。年版,第 127 页。
④ 多元化办学并非多部门办学。它强调发挥各种公民社会力量,包括境外力量。—笔者加。
参考文献: 朴永馨 : 《特殊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法)夏尔·德巴什 : 《行政行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 :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 吴中仑 : 《当今美国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 5 高凤仪 : 《当今俄罗斯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6(法)卢梭 : 《爱弥儿》.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