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时间:2019-05-12 12:4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某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某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第一篇:某某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县卫生局关于印发新野县传染病疫情

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的通知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二○一○年二月一日

**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

处理流程图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

**县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办法

(一)审核

县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

审核内容包括: 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

(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

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应由相应专病管理部门进行及时订正。

(四)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对在传染病漏报检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督促接诊医生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录入。

对暴发调查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实行网络直报。

(五)查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应按日、周、月、年定期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的卡片进行查重。

应根据需要选择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在地址国标码、疾病名称等变量的组合信息来查重。对重卡进行删除时一般应保留最早的一张卡片,其余的重卡一律删除;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疾病按照有关要求查重和删除。

(六)数据备份与系统安全维护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保存3年。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按周、月、季、年)对辖区内的个案数据和疫情分析报表(至少包括分地区报表、分年龄报表、分职业报表、疫情分析报表、高发地区分析表)进行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3、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直报系统的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5、备份数据必须做到:有专人保管;有详细的登记,清晰的标签和完整的包装;经确认批准,须异地存放,永久保存;注意保密,不得更改与外借。

6、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对上报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程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源:

第二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息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2.2.2县级疾控机构对需要调查的AEFI,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开展 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开始后3目内初步完成AEFI个案调查表(附件 表5-3)的填写,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23对于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也应当收集相关资料,填写 AEFI个案调查表,并及时转报至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出预 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22.4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 响的AEFI,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 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2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和报告。2.3资料收集

2.3.1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预防接种史、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

家族史、过敏史,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 的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资料。必要时对病人进行访视和临床检查。对于死因不明需 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病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2.3.2预防接种资料:疫苗供应渠道、供应单位的资质证明、疫苗批签发报告和 购销记录:疫苗运输条件和过程、疫苗储存条件和冰箱温度记录;疫苗的种类、生产

企业、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来源(包括分发、取目期等:预防接种服务组织形式、预防接种现场情况、预防接种时间和地点 供应或销售单位

接种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资质;知情或告知相关资料;预防接种实施情况、接 种部位、途径、剂次和剂量、打开的疫苗存放时间;安全注射情况、注射器材来 源、注射操作情况;预防接种同批次疫苗其他人员的反应情况、当地相关疾病发 病情况等 2.4病例诊断

2.4.1省、市和县级疾控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 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负责对AEFI调查诊断。2.4.2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接到AEFI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 受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进行调查诊断

2.4.3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由受

种者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 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2.4.4AEFI的调查诊断结论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天内尽早作出。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调査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査诊断结论,出具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附件三表5-4)。

2.4.5调查诊断怀疑引起AEFI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交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

2.4.6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市、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 诊断进行技术指导

2.4.7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2.5调查报告

2.5.1对发生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或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疾

控机构应当在调查开始后7日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及时将调查报告向同级卫生 计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向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通报 2.5.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及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上报调查报告。2.5.3调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对AEFI的描述、诊断、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疫 苗和预防接种组织实施情况;发生AEFI后所采取的措施、原因分析;对AEFI 29 的初步判定及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人员、时间等 有

2.6分类

AEFI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5种类型

2.6.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 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6.1.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 常

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5 2.6.1.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预防接 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的

2.6.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急

官、功能损害

2.6.3预防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 5 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5 2.6.4偶合症: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预防 天, 接种后巧合发病 达

2.6.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 疫 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5 数据审核与分析利用 乏

3.1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模块由各级疾控机构维护管理。3.2县级疾控机构应当根据AEFI调查诊断进展和结果,随时对AE个案报告信 息和调查报告内容进行订正和补充。

3.3各级疾控机构对AEFI报告信息实行日审核、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中国疾烟 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控机构至少每月进行1次分析报告,市、县级疾控机构至 每季度进行1次分析报告 处置原则

4.1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依照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4.2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30

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4.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 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健康损害 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4.4建立媒体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及时、客观回应媒体和公众对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的关切。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科普知识的宣传,做好与受种者或其监护 人的沟通,增进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信任 5常见反应的处置

接种人员对较为轻微的全身性一般反应和接种局部的一般反应,可给予一般 的处理指导;对接种后现场留观期间出现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等,应立即组织紧 急抢救。对于其他较为严重的AEFI,应建议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5.1全身性一般反应 5.1.1临床表现

5.1.1.1少数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 达高峰;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 疫苗后6~10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5.1.1.2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除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 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5.1.2处置原则

5.1.2.1受种者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 其他疾病。

5.1.2.2受种者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 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5.2局部一般反应 5.2.1临床表现

5.2.1.1少数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 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5.2.1.2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 大多在8~12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 感染。

5.2.1.3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 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5.2.2处置原则

5.2.2.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5.2.2.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 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5.2.2.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5.2.2.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第三篇:传染病异常信息报告机制和处理流程

双河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 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四次,及时审核、确认上报传染病个案。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审核时发现: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1 .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 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3 原因疾病(3例以上); .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4 麻风病、黑热病等; 1.立即通知由填报 .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5卡片的医疗机构的 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网络直报员进行订 .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6正或删除卡片; 染性疾病。(详见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规范)2.立即把该个案卡 片下载、打印、存档 否备查; 立即用电话向填报卡片的医疗机构所在的县级3.在审核记录中记 CDC核实所报传染病是否属实。录处理过程; 4.必要时可提请卫 是生行政部门对错报 疫情的医疗机构和 1. 立即向主管领导报告; 有关责任人进行通 2. 立即向相关科室通报情况,必要时由相关科室派出报批评,以避免类似 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疫情; 事件再次发生。3. 核实诊断后,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向卫生行政部 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督促县级CDC登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 直报; 5. 在审核记录中记录处理过程。1. 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随时做出专题报告,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用电话、传真、邮件报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督促县级CDC 进行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2. 疫情平息后,督促县级CDC及时进行结案报告。

第四篇: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流行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知道你思想,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治疫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的原则,实行分级相应,快速处理的工作机制。

二、疫情报告

1、疫情责任报告人

学校、幼儿园的医疗卫生人员,分管校长(园长)和校长为疫情的责任报告人;校内、园内的其他人员为疫情的义务报告人。学校、幼儿园一旦发生传染病疑似疫情和传染病疫情时,责任报告人立即报告所在地医院、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2、学生发生散发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向责任医院报告,责任医院核实诊断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学校短期内发生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并将调查情况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4、学校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发生爆发性疫情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三、“疫情分级响应”部分

1、一级响应:一个班级中发生散发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由学校、幼儿园采取隔离传染源、消毒杀虫、预防服药、健康教育等相应措施,责任医院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协助落实防治措施。

2、二级响应:学校、幼儿园短期内发生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学校、幼儿园应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指导学校、幼儿园开展扑疫工作;学校、幼儿园组织实施各项控制措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3、三级响应:学校、幼儿园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或发生多例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学校、幼儿园应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提出疫情控制建议,并立即上报区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执法所负责检查、督促学校、幼儿园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疫情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医院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检诊,协助学校、幼儿园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服药等工作,并将工作情况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教育局和卫生局要立即到达现场,了解疫情概况,研究安排扑疫工作。

四、“部门职责”部分

1、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检查、落实学校、幼儿园的卫生防病工作。

2、学校、幼儿园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晨检制度、因病缺课追踪调查登记制度、疫情报告制度、自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传染病相关制度,制定学校、幼儿园卫生防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预案,按规定报告疫情并做好以下工作:

(1)、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防治污染扩大。(2)、学校、幼儿园的保健医生或保健教师询问病史,做好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发病时间、治疗经过、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目前去向等),必要时可要求提供病历、病情证明等。

(3)、学校、幼儿园相关职能部门应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扑疫工作,稳定学生、家长情绪,维护正常教学秩序。(4)、学校、幼儿园应在区卫生执法监督所的监督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实施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控制措施,有关责任医院协助做好相关技术工作。

3、疫情期间,学校、幼儿园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晨检,落实疾控中心提出的各项防病措施,严格控制进出学校的人员。

4、学校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疫情。

5、学校、幼儿园应按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要求落实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五、保障工作

1、组织机构: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幼儿园都应成立卫生防病的应急领导机构,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2、经费和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责成学校、幼儿园落实卫生防病的专项经费并配置扑疫所需的器材和药品。

3、学校、幼儿园疫情监测网络: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应将学校校医、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寝室的室长等纳入监测网络。

4、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常年卫生防病知识和应急技术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区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5、卫生防护:参与疫情现场调查处置的负责人员,均应配备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避免传染病的扩散。

6、总结:疫情控制后,学校、幼儿园应及时写出书面总结,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办法,总结报所在地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执法监督所要督促学校、幼儿园整改到位。

附件三:

成华区学校、幼儿园预防群体性 食物中毒事故工作方案

为了有效预防学校、幼儿园师生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教育部、卫生部、省、市教育卫生厅局关于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区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一)、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

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学校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构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保障体系。

(二)、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增强责

任心和使命感,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建立起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将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划化的管理轨道。切实保障广大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意识和卫生习惯,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各学校、幼儿园均要建立起食品卫生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早发现问题、早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杜绝重大恶性时间的发生。

三、组织管理

(一)、成华区教育局成立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培训和协调全区教育系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主要工作职责:

1、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区卫生教育部门的

指导下,负责对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建立学校、幼儿园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学校、幼儿园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按照目标任务制定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对全区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督导考评。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和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提出工作意见,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根据具体情况对全区学校、幼儿园教学安排及其它相关工作做出及时调整。

2、日常管理工作由区教育局德育教育科负责,监督管

理和审查工作由安检科负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区教育局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挥。

(二)、各学校、幼儿园应结合本校(园)的实际,成立由学校、幼儿园一把手负总责的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保障本校(园)食品卫生的安全。

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本校(园)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园)

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发生。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的设施条件,保证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加强检测与信息反馈,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地的卫生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起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规章

制度,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各学校、幼儿园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并组织协调,保证学校、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

3、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抓好学校、幼儿园的

基础卫生和常规卫生,消除卫生死角,保持校园环境的卫生整洁。对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要注意做好消毒和通风。

4、要认真执行报告制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要立 即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部门。

四、经常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宣传教育

各校、幼儿园要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习惯。

(二)预防措施

1、严格校园管理,坚持凭证出入和来访登记等制度,加强对食堂、小卖部、自备水源的管理,无关人员不能进入食堂、小卖部等场所,要有专人管理学校自备水源。

2、切实做好校园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学校、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水龙头和放置肥皂(或洗手液、消毒液),教育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健康体检(学校、幼儿园开设食堂、小卖部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佩戴有效健康证上岗)。

4、校医务室(或指定人员)要随时了解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情况,当好监督员和校长的参谋。

(三)物资保障与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督导

1、各校(园)要按照《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指导意见》对本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经常性的定期与不定期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要为经常性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人员、经费保证。各校、幼儿园要对照《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改善设施条件、加强日常管理,保证为学生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和饮用水。

附件四:

成华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 检查指导意见

一、卫生许可证:一点一证即食堂、小卖部、冷饮部、糕点房等经学校批准的食品经营单位都必须分别办理卫生许可证(学校如有几个食堂或承包人不同,须分别办证),不能超范围经营;学校自备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要有完善的水源卫生防护设施,要有专人管理,必须提供当年的卫生检验报告。

二、健康证: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并培训合格

后才能上网,在岗位上须将健康证或复印件戴在胸前(以便检查);每年必须复审;食堂管理人员每天到食堂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如患病(皮肤化脓、腹泻等传染病),必须离岗休息,直至痊愈才能上岗;炊事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穿工作服,帽子要将头发盖住。要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工作时不能戴戒指等首饰物品,专间人员必须戴口罩,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必须洗手消毒。

三、食品库房:主食和副食应分开存放;只有一个库房

时,要分别设置主、副食区域。原料库房内不得存放杀虫剂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资及杂物;食品要离地离墙存放在架子上;要有明显的标签(以免错拿);有无“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一旦发现,立即销毁;不能用化肥袋和饲料袋等非专用食品袋装食品;要配置与库房体积相适应的通风设施;库房内不准住人;不准养猫等动物。

四、索证制度:要到信誉度良好的合法商店、单位定点 采购食品及原料,并让供应方提供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该项食品的卫生检验单(该项食品的有害成份检测报告单)、质检报告单复印件;要有食品入库的验收制度。

五、食品试尝、留样:供餐前30分钟,安排人员试尝

当餐所供应的所有食品,如无异常,才能向学生供应。试尝者、管理者在记录本上签字;将当餐所供应的所有食品每样至少取100克分别存放在清洁的容器里(不能用餐盘),要有盖子或食用薄膜封口,不能混装。将留样食品存放在冷藏柜(不能存放在冷冻柜和常温下存放),留置48小时后,无学生发生食物中毒才能处理。

六、制度:包括责任追究制;食品留样试尝制;食物中

毒应急预案;原料采购索证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采购食品验收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如亚硝酸盐);粗加工管理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面食制作管理制度;配餐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和餐厅卫生管理制度等。

七、泡菜坛要有专人管理,放在上锁的房间里或单独上 锁。

八、检查食堂的整体清洁卫生状况。

九、学校食堂要做好计划。当天的饭菜当天处理,不得 将剩菜留到第二天给学生食用。

十、检查学校食堂是否按要求不给学生提供皮蛋、凉拌

菜、四季豆、发芽土豆、豆奶、鲜黄花菜、野生菌等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

十一、食堂选址:必须远离污染源,距离暴露垃圾堆(场)、坑式厕所、粪池25米以上,环境清洁;不能在食堂内养猪、鸡鸭等。

十二、功能分区:要按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顺

序予以布局,工艺流程要符合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体现由污染区逐渐趋向清洁区的加工顺序,避免造成生熟交叉污染。

粗加工间要分别设置肉类原料(包括水产品)和果蔬原料的洗涤间或池并有明显的标志,不能混用。

加工肉类原料(包括水产品)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与蔬菜分开使用,并有明显的标志,不能混用。烹调间的食用具有专柜存放,柜内卫生状况良好。

餐具洗消间:要设置相对独立的餐具洗消区域,如使用化学消毒法应设置四联池(一洗、二清、三消、四冲洗),最好用高温消毒。应配备与餐具数量相适应的餐具保洁柜,且相对密闭。

售饭备餐间完全独立:

1、有预进间;

2、要有开合式窗口;

3、有更衣洗手设施;

4、有售饭台;

5、空气消毒设施;

6、有通风降温设施。

餐厅:要设置供用餐者使用的洗手设施,水龙头数量要充足。

十三、冷藏设施:有足够数量的冰箱(柜),生、半成 品、熟食品至少个一个,满足生熟分开存放的要求,并有明显标志。十四、三防设施:应配备纱门、纱窗或者塑料门帘或风

幕机;与外界相通的木门下端应装有60公分高的金属防鼠板;下水道出口处应有金属隔栅。

十五、更衣室:有从业人员更衣室(场所)、更衣柜,不能到处乱放衣服等个人物品。

十六、凡供应水果的学校、幼儿园食堂必须有专用水 池,切配台、刀、毛巾等设施,并设专间或专区。

十七、废弃物存放:各场所要设置密闭的废弃物盛放容 器并按规定管理废弃食用油脂。十八、一般要求:

1、粗加工过程中肉、禽、鱼与蔬菜

分开加工;

2、烹调后至食用前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食物要重新加热;

3、有半成品加工区域;

4、加工后半成品、成品存放不得存在交叉污染。

第五篇: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流行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知道你思想,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治疫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的原则,实行分级相应,快速处理的工作机制。

二、疫情报告

1、疫情责任报告人

学校的医疗卫生人员,分管校长方赛娟和校长陈一峰为疫情的责任报告人;校内的其他人员为疫情的义务报告人。学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疑似疫情和传染病疫情时,责任报告人立即报告所在地医院、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2、学生发生散发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向责任医院报告,责任医院核实诊断后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学校短期内发生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并将调查情况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4、学校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发生爆发性疫情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三、“疫情分级响应”部分

1、一级响应:一个班级中发生散发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由学校采取隔离传染源、消毒杀虫、预防服药、健康教育等相应措施,责任医院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协助落实防治措施。

2、二级响应:学校短期内发生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学校应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指导学校开展扑疫工作;学校组织实施各项控制措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3、三级响应:学校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或发生多例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学校应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提出疫情控制建议,并立即上报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执法所负责检查、督促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疫情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医院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检诊,协助学校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服药等工作,并将工作情况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教育局和卫生局要立即到达现场,了解疫情概况,研究安排扑疫工作。

四、“部门职责”部分

1、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检查、落实学校的卫生防病工作。

2、学校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晨检制度、因病缺课追踪调查登记制度、疫情报告制度、自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传染病相关制度,制定学校、幼儿园卫生防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预案,按规定报告疫情并做好以下工作:(1)、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防治污染扩大。(2)、学校的保健医生或保健教师询问病史,做好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发病时间、治疗经过、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目前去向等),必要时可要求提供病历、病情证明等。(3)、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扑疫工作,稳定学生、家长情绪,维护正常教学秩序。(4)、学校应在市卫生执法监督所的监督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实施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控制措施,有关责任医院协助做好相关技术工作。

3、疫情期间,学校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晨检,落实疾控中心提出的各项防病措施,严格控制进出学校的人员。

4、学校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疫情。

5、学校应按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要求落实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五、保障工作

1、组织机构: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成立卫生防病的应急领导机构,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2、经费和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责成学校落实卫生防病的专项经费并配置扑疫所需的器材和药品。

3、学校疫情监测网络:学校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应将学校校医、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寝室的室长等纳入监测网络。

4、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常年卫生防病知识和应急技术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区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5、卫生防护:参与疫情现场调查处置的负责人员,均应配备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避免传染病的扩散。

6、总结:疫情控制后,学校应及时写出书面总结,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办法,总结报所在地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执法监督所要督促学校整改到位。

附件三:

成华区学校、幼儿园预防群体性 食物中毒事故工作方案

为了有效预防学校、幼儿园师生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教育部、卫生部、省、市教育卫生厅局关于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区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一)、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

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学校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构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保障体系。

(二)、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增强责

任心和使命感,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建立起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将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划化的管理轨道。切实保障广大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卫

生意识和卫生习惯,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各学校、幼儿园均要建立起食品卫生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监督检查,做到:早发现问题、早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杜绝重大恶性时间的发生。

三、组织管理

(一)、成华区教育局成立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培训和协调全区教育系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主要工作职责:

1、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区卫生教育部门的

指导下,负责对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建立学校、幼儿园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学校、幼儿园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按照目标任务制定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对全区学校、幼儿园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督导考评。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和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提出工作意见,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根据具体情况对全区学校、幼儿园教学安排及其它相关工作做出及时调整。

2、日常管理工作由区教育局德育教育科负责,监督管 理和审查工作由安检科负责。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区教育局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挥。

(二)、各学校、幼儿园应结合本校(园)的实际,成立由学校、幼儿园一把手负总责的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保障本校(园)食品卫生的安全。主要工作职责:

1、根据本校(园)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园)

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发生。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的设施条件,保证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喝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加强检测与信息反馈,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地的卫生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起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规章

制度,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各学校、幼儿园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并组织协调,保证学校、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

3、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抓好学校、幼儿园的

基础卫生和常规卫生,消除卫生死角,保持校园环境的卫生整洁。对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要注意做好消毒和通风。

4、要认真执行报告制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要立 即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卫生部门。

四、经常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宣传教育

各校、幼儿园要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习惯。

(二)预防措施

1、严格校园管理,坚持凭证出入和来访登记等制度,加强对食堂、小卖部、自备水源的管理,无关人员不能进入食堂、小卖部等场所,要有专人管理学校自备水源。

2、切实做好校园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学校、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水龙头和放置肥皂(或洗手液、消毒液),教育学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健康体检(学校、幼儿园开设食堂、小卖部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佩戴有效健康证上岗)。

4、校医务室(或指定人员)要随时了解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情况,当好监督员和校长的参谋。

(三)物资保障与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督导

1、各校(园)要按照《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指导意见》对本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经常性的定期与不定期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要为经常性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人员、经费保证。各校、幼儿园要对照《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改善设施条件、加强日常管理,保证为学生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和饮用水。

附件四:

成华区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 检查指导意见

一、卫生许可证:一点一证即食堂、小卖部、冷饮部、糕点房等经学校批准的食品经营单位都必须分别办理卫生许可证(学校如有几个食堂或承包人不同,须分别办证),不能超范围经营;学校自备水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要有完善的水源卫生防护设施,要有专人管理,必须提供当年的卫生检验报告。

二、健康证: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并培训合格

后才能上网,在岗位上须将健康证或复印件戴在胸前(以便检查);每年必须复审;食堂管理人员每天到食堂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如患病(皮肤化脓、腹泻等传染病),必须离岗休息,直至痊愈才能上岗;炊事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穿工作服,帽子要将头发盖住。要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工作时不能戴戒指等首饰物品,专间人员必须戴口罩,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必须洗手消毒。

三、食品库房:主食和副食应分开存放;只有一个库房

时,要分别设置主、副食区域。原料库房内不得存放杀虫剂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资及杂物;食品要离地离墙存放在架子上;要有明显的标签(以免错拿);有无“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一旦发现,立即销毁;不能用化肥袋和饲料袋等非专用食品袋装食品;要配置与库房体积相适应的通风设施;库房内不准住人;不准养猫等动物。

四、索证制度:要到信誉度良好的合法商店、单位定点 采购食品及原料,并让供应方提供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及该项食品的卫生检验单(该项食品的有害成份检测报告单)、质检报告单复印件;要有食品入库的验收制度。

五、食品试尝、留样:供餐前30分钟,安排人员试尝

当餐所供应的所有食品,如无异常,才能向学生供应。试尝者、管理者在记录本上签字;将当餐所供应的所有食品每样至少取100克分别存放在清洁的容器里(不能用餐盘),要有盖子或食用薄膜封口,不能混装。将留样食品存放在冷藏柜(不能存放在冷冻柜和常温下存放),留置48小时后,无学生发生食物中毒才能处理。

六、制度:包括责任追究制;食品留样试尝制;食物中

毒应急预案;原料采购索证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采购食品验收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如亚硝酸盐);粗加工管理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面食制作管理制度;配餐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和餐厅卫生管理制度等。

七、泡菜坛要有专人管理,放在上锁的房间里或单独上 锁。

八、检查食堂的整体清洁卫生状况。

九、学校食堂要做好计划。当天的饭菜当天处理,不得 将剩菜留到第二天给学生食用。

十、检查学校食堂是否按要求不给学生提供皮蛋、凉拌

菜、四季豆、发芽土豆、豆奶、鲜黄花菜、野生菌等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

十一、食堂选址:必须远离污染源,距离暴露垃圾堆(场)、坑式厕所、粪池25米以上,环境清洁;不能在食堂内养猪、鸡鸭等。

十二、功能分区:要按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顺 序予以布局,工艺流程要符合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体现由污染区逐渐趋向清洁区的加工顺序,避免造成生熟交叉污染。

粗加工间要分别设置肉类原料(包括水产品)和果蔬原料的洗涤间或池并有明显的标志,不能混用。

加工肉类原料(包括水产品)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与蔬菜分开使用,并有明显的标志,不能混用。烹调间的食用具有专柜存放,柜内卫生状况良好。

餐具洗消间:要设置相对独立的餐具洗消区域,如使用化学消毒法应设置四联池(一洗、二清、三消、四冲洗),最好用高温消毒。应配备与餐具数量相适应的餐具保洁柜,且相对密闭。

售饭备餐间完全独立:

1、有预进间;

2、要有开合式窗口;

3、有更衣洗手设施;

4、有售饭台;

5、空气消毒设施;

6、有通风降温设施。

餐厅:要设置供用餐者使用的洗手设施,水龙头数量要充足。

十三、冷藏设施:有足够数量的冰箱(柜),生、半成 品、熟食品至少个一个,满足生熟分开存放的要求,并有明显标志。十四、三防设施:应配备纱门、纱窗或者塑料门帘或风 幕机;与外界相通的木门下端应装有60公分高的金属防鼠板;下水道出口处应有金属隔栅。

十五、更衣室:有从业人员更衣室(场所)、更衣柜,不能到处乱放衣服等个人物品。

十六、凡供应水果的学校、幼儿园食堂必须有专用水 池,切配台、刀、毛巾等设施,并设专间或专区。

十七、废弃物存放:各场所要设置密闭的废弃物盛放容 器并按规定管理废弃食用油脂。十八、一般要求:

1、粗加工过程中肉、禽、鱼与蔬菜

分开加工;

2、烹调后至食用前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食物要重新加热;

3、有半成品加工区域;

4、加工后半成品、成品存放不得存在交叉污染。

下载某某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某县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传染病疫情处理制度1(大全)

    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制度 一、辖区内散发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处理 (一)核实诊断:收集病人基本情况和查看临床诊治记录,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体征、诊治检查记录,按诊断标准核实......

    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理意见书

    疫情处理意见书(肠道传染病) 疫情概况:你校(园)在 级, 班发现 病例,患病学生 ,于 年 月 日被 医院诊断为 病例,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为了你的家庭和他人康,请家庭配合做好......

    2017年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方案

    2017年xxx乡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应急处理预案 目的和依据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按种工作中发生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定稿]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1、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 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定稿)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 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

    传染病疫情信息培训、自查和奖惩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培训、自查和奖惩制度 一、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防止传染病疫情漏报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科对全院医务人员实行每年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