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加速企业管理升级》
《创新思维——加速企业管理升级》
——北京天骐咨询培训集团 赵月
管理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早己被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为什么许多企业时至今日仍停留在滞后的传统观念体制下,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呢?是不能改、不愿改,抑或不会改?在多年为企业客户服务的沟通与实践中,一直探究这样一个“唇亡齿寒”的问题:中国的企业为何命短?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容易,因为涉及的范畴和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但从中又存在着让人深刻的共性:中国的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盲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在宏观政策方面的不断放宽和完善,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得到扩大,直接面向市场的竞争也使企业的管理和营运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能与时俱进,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成本和项目管理、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生产和物料控制等管理方法,使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不乏存在着多数的企业在成长的同时也凸现出了很多管理问题,面临着机会导向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难题和瓶颈,有相当多一部分企业忽视了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简单的保障生产、经营等方面,例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创业初期的“长老”,本身存在的错误传统观念,用人方面的严重弊端,管理方法的落后以及缺乏管理工具等都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
题严重制约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能突破这些管理问题瓶颈则必会萌生“生死存亡”的忧虑!
可想而知,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迄今为止,伴随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冬天或许会来得更冷,大家都会有更加现实的管理问题需要殚精竭虑的去应对,往往多数企业均会处于世界很大、方向很多、抉择很难的窘境里,因此,就在企业动中求稳,稳中求变的成长过程中,有了合作,也有了竞争乃至敌对,现在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场充满笑声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显然,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滞后式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据研究分析,众多企业管理滞后存在着如下几个“要害性”问题:
一、中高层管理者一人充当角色太多,亦或是角色定位不当;
二、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对管理存在很多程度的错误性认知;
三、家族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任人唯亲唯信的情况非常严重;
四、上级领导行为与管理行为混为一谈,亦或是领导行为重于组织行为;
五、中高层管理者对于下级的控制与激励不平衡。
面对此类管理瓶颈问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已然明显实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想有效地管理一家规模化的企业,绝不能再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传统的层级管理的思维是上级决策和协调,下级执行和反馈,这样的层级管理节奏根本无法紧随时代的步伐。
我们必须通过管理转型和变革来推动规模化企业的管理进程,我们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修修补补,而是要切实的创造一个“创新思维”的管理模式,这也无形提升了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必然适应于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虽然要求企业抛弃传统观念的管理模式,但也切忌盲目变革。为此,提醒企业管理变革与升级前,首先应对自身有—个充分的了解,根据自身的规模、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但无论如何,基于长远的发展需要,企业都应大胆尝试引进“创新性”与“前瞻性”的管理观念,比如创新管理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企业组织理论、快速反应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论、跨文化管理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战略弹性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通过对它们的贯通运用能大大利于企业管理模式走向专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有较长时期的生命力,成为可以抵御市场大浪的战舰。
——北京天骐咨询培训集团 赵月
第二篇:创新思维
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地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国际间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其实质就是各国之间创造力的竞争。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笔者就如何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以探讨。
一、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许多重要特质。关于思维的涵义,当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突破固有的逻辑通道,以新异、独创的方式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这种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提供了新颖、独特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其特点是新颖性和价值性,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程度高,身心发育已基本成熟,其创造性思维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多向和求异性。2.突发和跨越性。3.整体和综合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思4.广阔和灵活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强调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刻也离不开人才,不论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国际(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其核心在于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抢占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类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正发生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和迅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络已逐步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触及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人类生存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选择和创新,不断在超越、创新中生存和发展。这也就要求培养人的教育必须适应这一严峻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显示出无数的魔力,怎样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1·强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晶。知识不仅是人们行动的向导和指南,而且其本身又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和创新价值。知识是人们能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知识水平与创新水平是一致的,真正有水平的创新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2·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具有高度自信的人意味着一个人信任和尊重自己,缺乏自信心意味着对自己的轻视、自卑,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成功。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
4·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不善于举一反三地联想,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想象力和个人的知识水平紧密相联。大学生应当在学习中,不断地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培养高度的想象力, 5·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人的一生有无建树,不只决定有无创造性思 维,更决定于一个人有没有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创造的一分成功,是用九分失败换来的。具体措施
1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选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科目,可以营造文理工交叉的学术氛围。而理工科的学生,由于平时的教育过于重视严谨的作风,缺少活泼的气质,很容易因为专业面狭隘、缺少人文精神养的熏陶,眼界不高,以致难以胜任适应面广的创新工作。但是许多学科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憾,比如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像力。
二、改善环境,营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大舞台
(1)办好图书馆,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纵观科学史在各个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多数是由本专业以外的人取得的。一个人的知识越广博,潜在的创造力就越丰富。高校除教师给学生授好课外,还应重视第二课堂———图书馆的建设。一切从方便学生着想,创造一切条件,如开架借阅、增加阅览座位、延长开馆时间、开展导读讲座等。来增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并鼓励大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摆脱知识专业化,对个人知识结构的束缚,在不同的领域里寻找专业发展的突破点。
(2).变同步的班级授课制为灵活的学分制
统一的学习内容、一致的学习步调、同样的学习要求容易扼杀多样性和个性,也会扼杀创造性。而灵活的学分制能够克服这些缺点,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是以所谓标准答案来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不利于鼓励学生提出多样性的答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对大学的考试来说,有必要对专业课的考试分成两部分———知识型或理论型的闭卷和智力型或实践型的开卷。同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三篇: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
密工作
金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保密委员会主任 方银天
金昌日报
创新思维 改进方法 依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颁布实施已经16年了。《保密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保密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依法治密的新阶段。
16年来,我国保密工作在严峻的形势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保密法》的颁布实施增强了广大公民的保密防范意识,与《保密法》相配套的保密法规体系迈步建立,保密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不断完善,保密工作的执法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保密防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保密工作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日益普及,特别是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涉密范围越来越广,保密与窃密的斗争无所不在。与过去相比,泄密渠道明显增多,泄密机率明显增高,受控难度明显增大。这些都给保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大增加了保密工作的艰巨性和
复杂性。同时还应看到,目前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和群众中,保密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无密可保”、“有密难保”、“保密无用”的和平麻痹思想仍有市场,保密管理松弛、保密措施不力、保密纪律不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机关内部仍存在许多泄密隐患。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保密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依法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一步贯彻实施好《保密法》,积极推进保密法制建设,不断加大保密执法力度,依法保密,科学管密,综合治密,努力把
我市的保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保密法》是我们做好保密工作的根本保证,保密工作必须由人治转到法治,走依法治密的道路。全市各级保密工作部门都要忠实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努力实现保密管理的法制化。
贯彻执行《保密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保密工作的认识。保密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新时期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保密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把保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保
密工作责任制,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
实。
贯彻执行《保密法》,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密工作历来与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相连,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过去,我们是在封闭状态下谈保密,以“保”为前提,保密范围大而全;现在,我们是在公开的背景下谈保密,以“放”为前提,要求该放的全部放开,该保的要重点保好。保密工作不再单纯为保密而保密,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这就要求保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找出新的对策,拿出新的举措,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既要继承和发扬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要研究新情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分析新的形势,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大保密”观念。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条件下的保密管理方式,深入研究保密工作中涉及的不同部位、不同环节、不同人员等实际情况,把握保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保密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保密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保密工作的针对性,确保国
家秘密的绝对安全。
贯彻执行《保密法》,必须认真抓好落实。一要以《保密法》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做好保密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保密法》及配套法规和规章,使《保密法》更加深入人心。要利用党校、干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开展保密教育和培训,继续深化对领导干部、重点涉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保密教育和培训。二要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搞好保密法制建设。保密工作部门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严格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地方性保密法规、规章,健全各项保密工作制度。要积极做好保密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失泄密隐患,堵塞漏洞。三要贯彻“积极防范、突出重点”的方针,抓好保密管理工作。突出抓好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和国家秘密载体的保密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的保密管理,不断发展保密技术工作,提高保密技术检查和防范能力。四要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保密工作担负着“保安全、保发展”的重任,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把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切实把保密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保密机构和队伍建设,按照规定设置保密机构,配备保密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保密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敬业爱岗、认真严谨、业务优良”的保密干部队伍。同时,要努力实现国家秘密事项的动态管理。要从国家秘密文件资料的印刷、传递到保管、销毁,从国家秘密事项的传达学习到贯彻执行,切实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措施,全方位地对国家秘密实行严密保护,防止国家秘密超出控制知悉范围或被泄露。
在纪念《保密法》颁布16年之际,我们要从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坚持“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保密与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充分体现保密工作的目的性,牢固树立保密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保密服务,保障我市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
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
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例如丰田公司,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之首,很大原因在于它每年有100万个创新,人均贡献35条创新,这也是它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员工创新建议一旦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第五篇: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