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
王燕峰
摘 要:“会计信用短缺”已成为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会计造假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祸根。本文面对社会现实,就我国会计诚信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塑会计诚信做了分析,旨在呼唤会计诚信的回归。
关键词:诚信;会计工作;命脉
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会计信用短缺”则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诚信”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是会计工作的“通行证”,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会计信用短缺”不仅会对社会和公众利益造成损害,而且对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诚信的支撑,市场经济秩序就会陷入混乱,社会经济就不会健康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第六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国务院前总理朱钅容基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要求。为什么诚信会受到如此的关注?因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如果市场失去了诚信,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必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先后爆出财务丑闻;国内的有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猴王、黎明股份、银广夏等造假案也先后被曝光。会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这些国外、国内的会计假案的出现充分证明了“诚信”是会计工作的“至上原则”,是会计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立身之本,是会计工作的命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会计工作失支了诚信,使会计从一门实用性的“学术”变成了令人疑惑不解的“魔术”呢?会计诚信的内涵
诚信就是诚实守诺,它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完善的品质和服务。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人们往往把会计诚信片面地理解为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实际上会计诚信既包括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也包括企业行为,且企业行为占主导地位。会计人员的诚信往往依附于企业的诚信,因为会计人员是企业的一分子,他们为了个人生计的需要而保持现有职位,获得既定收入,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处于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弱势位置。而企业则是为了局部利益,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告,以蒙骗报表使用人而获取超额利润。当然由于某些会计人员业
务素质低下,也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属于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会计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利益驱动,诱发造假行为,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仍较普遍。某些企业趁机混水摸鱼,他们往往为了小团体的利益,根本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事项,特别是在收入、成本等相关业务上根本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或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不按规定进行规范的摊销、预提;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人为地操纵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从而掩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准备上市或者已上市的公司来讲,只要按照融资条件做出一份漂亮的报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银广夏就是例证,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通过虚构7.45亿元利润创造了“中国第一蓝筹股”的神话,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可见,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动力。
2.2 监管不力,成本效益失衡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涉及会计诚信问题的法律很多,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执行中真正受到处罚的却很少。对个人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惩处最重的是,对披露信息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的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刑法》),其他是“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金”(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
造假与普通商品一样,虚假的会计信息也存在供给与需求。对于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造假者就肯定会做出造假的选择。迄今为止,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应对会计信息造假,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由于造假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加之监管不力,造假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了“不假反而假”的怪现象。这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2.3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追求虚假经营业绩,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原因,“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都是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形成了一大批“官员企业家”,虽然企业内部均形成了包括职代会、党委、工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董事会高高凌架在上;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等等。某些企业的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考核指标,强令会计人员调整会计账目,虚列收支,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可见,企业结构的缺陷,片面追求虚假业绩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2.4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实事求是,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不能坚持依法办事,有的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中饱私囊; 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追求金钱利益、个人享乐,经不起物质、权利的诱惑,在道德观念上出现偏差、蜕化甚至沦丧;还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人伪造、篡改会计数据敢怒不敢言,对会计工作缺乏信心,认为反正不是自己的事,避之甚远,从而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外,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在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监督失控,内部管理混乱。如有些企业对财产物资缺乏严格控制,从而导致很多财物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可见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重塑会计诚信的几点建议
3.1 重塑会计诚信,要加强法制和监管力度,做到标本兼治
从我国现行法规来看,缺乏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只规定了一些行政和经济的处罚,负刑事责任的很少。因此应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立法,从而加大对造假者的执法力度。对违反法规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除行政责任和经济处罚外的刑事责任,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力除造假之风,使其望而怯步。另外,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制度,外部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共监的防范体系,通过法律和科学的约束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创造必要的条件。
3.2 重塑会计诚信,要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变企业治理结构,解决国有股份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就必须通过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充分体现企业的独立性,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前提条件。企业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就很难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
3.3 重塑会计诚信,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诚信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行动准则,为共建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诚信教育要从大学在校学生入手,使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教材,进入大学教程,使诚信深入人心。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特别是会计领域更应以此做为“立身之本”和“处世之宝”。树立“信”则“立”的观念,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贪不占、讲究信用,同时应守法、守约,以信为本。
在岗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以法办事、爱岗敬业、搞好服务,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不唯上,不唯情,做好“内当家”,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以重塑会计诚信。总之,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诚信更是
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蒙丽珍、韦善宁编著。会计行为规则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 乔彦军。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3]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杨兴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上海会计,2001(9)。
第二篇: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和灵魂
做质量管理的人都知道,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和灵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今天,一个企业的振兴与否都与质量的保证息息相关,只有过硬的质量,完善的质量文化,才能赢得客户满意,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不败之地。
当今所有客户需求都是“物美价廉”和“物有所值”,以客户需求为己任,顾客的认可是关键,也就是必须适应市场,适应顾客需求。
那么,如何进行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是我们这些质量人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更是质量人的核心工作,要想提升产品质量。首先得提升员工品质意识及整体素质,树立企业的质量文化。朱容基曾经说过:“质量本身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必须树立全民的质量意识,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们才能把质量工作做好。”创新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就必须全员参与,让所有员工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保证质量的血液,逐步养成控制产品质量的习惯;进而形成独有的企业质量文化。
大家都知道品质控制思想是:预防第一,争取将不良品消灭在萌芽状态。产品质量的好坏的关键都在于过程管理和系统上,平时一些偶然因素虽然存在,但是对产品质量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产品质量控制从原来的终端把关阶段,已转变为过程控制阶段。把控制关口向前移,关注过程质量指标的考核,才是现时质量控制的关键。很多案例与事实证明,对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越重视,对过程中的质量指标控制的越严、越细,后续产品质量控制上越有利,最终产品的质量也会越好,因此必须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指标,才能让整个质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否则将无法生产出稳定的产品,稳定的产品质量。
比如:
做质量就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和将简单的事复杂化,这两个看似矛盾,其实又有联系的两句话。“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是在做质量过程中,要抓关键的问题,对于一些看似复杂的质量问题,把它层层剖析,找准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就是抓准牛鼻子,起到提一发而动全身,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将简单的事复杂化”,也就是对看似简单的问题,不放过任何细节,任何细节都要斤斤计较、刨根问底,也就是质量管理的特性,面对简单的事,要搞清背后复杂的关系。分析质量问题就是要关注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的变化,仔细分析和论证,找到问题背后的内因。
如何看待品质的生命线,创新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品质。
在ISO9000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我们来谈:现代品质管理体系(MQM),MQM体系是以PDCA戴明管理循环方式,由3大系统(全体系统、工序保证系统、检查系统)的28个项目组成。MQM品质体系专注于生产型企业,体现戴明管理体系中的“三全性”-全员、全面、全过程,强调的就是细节管理,让产品的生产管理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艺、甚至每一个工位都能得到品质保证;同时,要求品质方针与目标必须建立一套落实的制度,要求建立品质成本的统计、管理与改善制度,通过改善制度,会使得各部门不断地追求品质改善,实现以极低的品质成本,实现高品质的目标。MQM的3大体系与28个要求项目
现代品质治理体系(MQM)由3大系统:全体系统、工序保证系统、检查系统的共28个项目组成,全面及具体地从工厂全方位实施有效的品质治理及改善。以下对这28个项目进行简单的说明,从中一定可以感受到MQM带来的品质保证项目的细致性及追求改善的特色。
(一)全体系统
1.项目1:品质方针和品质目标
从品质分析入手定出品质方针和品质目标,在工厂或各部门展开。
分别分析顾客投诉、工序内、外购的不良,对目标设定和弱点部分要作为重点进行活动
全员理解、实施、维持,在各部门展开(谁、何时、根据什么、怎样。。)
2.项目2:责任和权限
作为经营者,为了保证品质,重要的是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权限。编制组织机能图,明确内部品质稽查部门,明确责任与权限。
非凡要明确多头负责事项的牵头与协作部门分工与职责。
3.项目3:品质体系
品质体系里,为了保证品质,要用品质保证体系图表现出从生产预备阶段到量产阶段的日常治理中何时由哪个部门做什么工作。
4.项目4:品质文件治理应治理的品质文件一览表,明确编制、审查、认可权限,及治理方法(期间、废弃、发放对象)
5.项目5:品质记录治理为达到品质要求及确立品质体系的有效运用,需要明确品质记录的治理对象,及治理方法。
6.项目6:内部品质监察
内部品质监查是为了将潜在的体系问题表现出来,并进行预防。
实施部门、确认项目、频度、纠正
7.项目7:治理项目明确公司、部门各级单位品质关联治理项目,并跟踪其推移变化。
8.项目8:品质改善培训骨干,激发活力,构筑发现问题及不断提升改善水平的机制。
9.项目9:4M变更治理
1)明确4M的变更范围:
作业者的变更:新入、缺勤、调动、退职等
有关设备的变更:机器、装置、模具、工装夹具、计测器的购入和变更材料、零件的变更:设计变更、生产厂家变更等
方法变更:条件、工序、工法、场所、生产线等
2)明确4M发生变更时的联络方法传递途径、认可途径、认可后的各部门对应方法,区分变更品的批量的识别方法。
3)明确变更品的品质确认方法·明确变更后的验证项目、验证期间(批量数或个数),实施评价,第一个批量时,规定担当部门或担当者,到场评价,明确问题点并跟踪改善。
4)配套厂4M变更治理
10.项目10:异常发生时的治理
发生品质不良的治理:仅是口头指示,易造成作业结果的混乱,所以异常发生前后的对象个数、作业方法、使用工具、作业时的考虑事项、确认项目要在文件中明确地指示。
作业中断时的治理要尽量避免作业中断时(离位时)、归位后判定错误
工序预备阶段的试验品治理:采用记号笔、标签、放入红箱内等手段加以识别、以防混入。
零件、半成品、成品落下时的处理规定:不要自己评价、判定,应得到检查区或品质责任人的确认。
紧急加工时的预防治理:明确紧急加工的定义,紧急加工时,监视作业内容,及其他决定事项的遵守情况。(指定工装夹具的使用、作业状态、检查个数、检查频率、识别等)
11.项目11:纠正与预防处置针对工序内发生的不良及客户、其它部门发生的不良,制定纠正处置规定(客户投诉处置、防止再次发生)
12.项目12:外协治理在监视每日品质实绩,开展个别纠正措施的同时,根据月间品质情报,对品质最差供给商要展开品质向上活动。
13.项目13:量产性评价
确认生产预备时计划的资料、计测器、工装夹具是否全部完成。(作成检查清单--完成度评价)
确认、评价每个工序的品质保证能力(品质猜测与试做报告)。评价各工序的品质保证能力,发现潜在问题。
(二)工序保证系统
14.项目14:作业指导书类的编制
明确制定时的规定。简单的作业有图纸就可以。
必须包括以下项目:工顺、加工条件(加工方法)、材料、零件治理要点、使用设备(计测器、工装夹具)等(作业指导书、加工条件表、工序作业要点表)。
15.项目15:作业指导书类的改定作业指示书要经常保持最新版。必须明确何时、怎样修改及废除。
16.项目16:作业的实施◇根据标准进行作业(作业标准要处于作业者任何时候都能看见的状态。。明确放置场所)。
保留重要工序的作业记录
17.项目17:再生材料的治理再生材由于其特性劣化,若混合比率高会直接影响品质、安全规格,所以有必要决定混合比率和混合方法。
18.项目18:设备和工装夹具的治理
明确机械性应力弱点部分、易变化位置、不稳定位置,为预防发生不良,要对治工具进行预防保养治理。
明确日常点检项目、定期点检项目、点检频率或维修频率(点检指导书、点检记录表),异常时的处置规定。项目19:批量的治理和识别
明确长期库存的处置方法(判定基准、治理方法、再检规定)
明确不适合品(不良品)的识别、半成品识别、多余零件识别、设计变更品识别、特采品识别方法
20.项目20:工序过程控制
明确既有工序治理水准
研讨如何改进工序治理水准,提升品质保证水平
(三)检查系统
21.项目21:检查点的设定从购入品的进厂到组件、零件的出厂、要明确怎样设定各检查点。各检查点的实际标准中决定检查对象和检查方式,有必要将零部件的生产流程和各检查点的情况用流程图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22.项目22:检查规格书的编制由于检查规格书的编制担当者不同,为了避免因经验和知识对设定项目的熟悉程度产生差距,要规定检查项目选定基准和选定方法,并反映到每个加工对象品的易产生偏差项目的项目选定一览表,和检查规格书的编制标准中。
23.项目23:检查规格书的改定作为检查的基准的规格书要经常保持最新版,设变情报、暂定指示、品质情报、工程变更等内容要反映到检查规格书中。
24.项目24:检查严格度的调整量产品根据工程的稳定性来判定是否消除检查项目或调整检查严格度。
25.项目25:检查实施为避免因检查员不同而对检查项目、检查数量、方法产生差异,要按照各检查点制定的检查规格书实施检查,并应在各检查实施标准中进行规定。
26.项目26:批量的治理与识别
明确检查的批量构成对于发生品质问题时的追溯非常重要,有必要在检查实施标准中确定批量构成,保留记录。
识别治理体系对于防止未检查品、不合格品流到下一道工序,[2]防止不合格品和合格品混入非常重要。
27.项目27:检查设备的治理使用精度不准确的计测器测量,品质也不能保证。因此测量工具的精度点检很重要,应制定并实施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的标准及异常时的处理规定。
28.项目28:安全规格零件的治理生产厂家对产品的质量负有责任,非凡是安全规格零件,公共机关对此监查很严格。因此,有关安全规格零件的实施项目要用一览表的形式明确表示,并有必要制定包括情报、证实书的处理流程、确认方法、记录及其保管期间的标准。
第三篇: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安全生产时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天字号”工程。如何搞好安全生产,处理好安全与企业发展中诸多工作的关系,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坚持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不动摇
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没有安全就保证不了生产,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提法,人们容易接受。创造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工作起来心情舒畅,干起活来大胆放心,工作质量高、效率高。“生产必须安全”就难以把关和接受,在艰巨的生产任务面前,往往生产不顾安全,为了抢进度完任务,总有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其结果导致了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生产任务和经济利益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有的虽然一时未必发生事故,但从此埋下了事故隐患,或植起了职业病病根。因此,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用教训和鲜血总结出来的道理,是任何主观愿望都不能改变的客观规律。
二、正确认识安全与质量的关系。持续开展质量达标活动
企业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质量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企业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才能实现安全生产,为企业赢得最佳经济效益。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回头展望,凡是质量标准化搞的好的企业,生产环境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安全事故就能避免或减少。质量标准化和安全有着直接的本质关系,国家把原“质量标准化”的提法更名为“安全质量标准化”想必意义就在这里。
当然,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生产活动中综合治理的过程,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认真操作落实,有的必须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有人认为这种投入换不到效益,是不合算的。然而,生产实践证明,哪里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差,那里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就高。如果将搞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投入与用于抢救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资金相比,恐怕只是九牛与一毛之比,对比之下显然是合算的。因此绝不应该忽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要把大搞安全质量标准化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常抓不懈。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体系,要把技术规范和标准贯穿到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三、正确认识安全奖与惩的关系,发挥好正反两个典型的作用
安全奖惩制度是安全管理中的常规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奖与惩均是激励机制。奖励是正激励,目的是鼓励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产生正面影响;惩罚是负激励,目的是制止企业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过失行为,强化企业领导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一种方式。二者手段不同,但相辅相成目的一致。
无论奖或惩,都应有标准和尺度,都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们的企业都有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两手都要硬,要使人们有对比意识,既要体现到安全生产搞的好就有利可图,有实惠可得;又要领略到安全生产中不按章办事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要注意做好两方面的思想工作,一要防止受奖者沾沾自喜、麻痹大意,二要避免以罚代管的负面影响。
四、正确认识生产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一切为了企业,企业的一切靠人的努力来实现。
然而,人一但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就无从于生产建设和经济活动,无从于为人类创造财富。因此安全与健康问题,是直接影响人类高质量生产、生活、生存的问题。安全、健康是人类的追求,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
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安全生产方针。要真正贯彻和落实好这个方针,企业领导务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一切围绕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做文章,决不能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时刻牢记安全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教育和培训等紧紧围绕人的健康和安全去落实,把“以人为本”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渗透到安全管理的始终。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认识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四篇:严明的纪律是军队的命脉
严明的纪律是军队的命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无往而不胜的一大法宝。孙子说:“胜兵先胜。”强调先确定必胜的措施,然后再交战。治理军队,贵在文武并用。然而,立法不难,执法难!治军无方的将帅不能统率军队,离心离德的军队难打胜仗。自古以来,由于自己的混乱而导致失败的国家、军队、企业数不胜数。所以,诸葛亮说:“军队训练有素,就算将帅没有才能,也不会被敌人打败;如果军队自己溃乱,即使将帅有才能,也不能挽救军队于危亡。”纪律犹如混凝土,使企业大厦坚不可摧。
纪律是各种社会组织规定其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多少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象军队一样令行禁止,可是老板和员工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难处。想让企业象军队,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问题,不是训练几天就可以改头换面的。G管理模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力图解决这一难题。
约束团队的原则,要快速而有条理,严格而又简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疑是这方面的榜样。然而世上只知练兵,却不知练兵之法的人太多,如果不得要领,损失就太大了。因此,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忠实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中不同性格,能力,背景的人同心同德,产生强大凝聚力,企业家才能轻松管理,员工才能开心工作。
有纪律,就有奖罚,奖罚不能以领导个人的好恶和单纯这件事的得失为标准,应该以这种奖罚会导致什么后果来决定,因为这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大局稳定的大事。
案例1:故事一则(出处不详):
话说古代战场上,两军对阵,箭拔驽张之时,突然一名勇士打破沉默,冲出队伍,直取对方重要将领人头得胜而回,敌军因此溃不成军而大败。这名勇士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然而,等待这位勇士的却是严厉的处罚。因为将帅有将帅的责任,集体的利益永远大于各人的得失!
案例2:经典故事
春秋末年,孙武应吴王要求对宫女试练兵法。孙武把宫中嫔妃和宫女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心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他三令五申重复了要求。训练开始,孙武击鼓传令,宫女们嘻嘻哈哈,没有一个听令,于是他下令把两个队长拉出去处死,回头再看两支女子队伍,早已站得整整齐齐。孙武有自己的原则:命令没有说明是我的责任,如果我的命令颁布的很清楚,而下面没有认真的执行,那就一定要罚。
案例3:没有约束,世界会乱吗?
在太空中,没有了重力,植物将怎样生长?科学家通过太空实验对苔藓类植物在无重力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出乎意料,这些植物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散乱生长,而是长出了一种很有规律的螺旋形状。
按照研究者们的预先想法,这种植物应该在太空中无序地生长。普通的角龄藓是一种相对低级的植物,其末端细胞会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在黑暗的环境中,不受光线影响的它们会一直向上生长。但在1997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进行的太空实验中,角龄藓都长成了螺旋状。
在地球上,重力控制着苔藓的生长方向,这种作用力来自地球的核心。科学家们认为,在没有重力的外太空,苔藓应该毫无阻力地四处生长,然而结果却远非如此,苔藓细胞按照顺序相继长出。
“孙武训宫女”的故事足以说明纪律严明的重要性了。一个企业仅有一个好的制度,如果不去很好执行,那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要想让制度能够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地执行,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来保证。假如每个人都能遵循企业管理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一个卓越的企业。
时代发展到现在,片面地强调纪律肯定过时了,案例3给我们启示,让员工快乐地工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关键是要找到切合点,尊重人性,尊重规律。企业家要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合理地激发员工积极性,善用科学,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我们提倡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领导和员工目标一致的管理最优境界是管理发展的最终趋势。
G管理模式认为:管理存在着最优境界。管理主体(管理者)人性特征与管理客体(被管理者)人性特征在管理环境中博弈形成主体人人生目标和管理客体人生目标。管理主客体人生目标形成后,在管理场中形成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管理互动,管理互动的后果,使管理主客体和谐、统一、高效、有序,从而达到管理最优境界。
管理最优境界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单一的管理手段或管理方案,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案的结合,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作为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企业家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达到管理最优境界!
第五篇: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
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道路交通事业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象和窗口。优化发展环境,必须首先优化道路交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交通是重要内容之一。作为道路交通软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涉路涉车(船)执法状况和水平,不仅体现涉路涉车(船)执法队伍廉政建设的状况,而且直接关系地区形象和政府的威信,关乎地区发展的大局。
多年来,河北省省各级纠风办及治理公路三乱办和交通、公安、农业、林业、建设、财政、物价、审计等涉路涉车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把治理公路三乱工作作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维护社会稳定和反腐纠风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政府负总责、主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原则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加强涉路涉车(船)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部门及其人员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的意识和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1991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公路三乱专项治理工作,1997年我省实现了国道、省道基本无三乱目标,2002年11月,我省通过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两部一办”验收,实现了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目标,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得到了国务院纠风办和省委、省政府、省纪委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为构建和谐河北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形成三乱的利益驱动、收支挂钩、多头管理、执法分散不易监督、一些执法执收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够高等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越权、重复、交叉执法,下达或变相下达收费罚款指标,非法随意设置站卡、随意拦车、随意检查、随意处罚,以罚代纠、以收代纠、执法执收不规范,甚至执法人员与社会上不法分子相勾结及收取车主黑钱等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应当看到,车主和司机负担还比较重,交通运输软环境仍不够优化,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对治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高,监督机构不够健全,监督制约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我省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基础还比较脆弱,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涉路涉车执法执收过程中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环京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我省涉路涉车执法部门“文明执法、秉公执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省面临的治乱任务还十分繁重,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常抓不懈,始终保持治理公路三乱高压态势,特别是要加强治乱法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依法依规治乱的进程。为此,河北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办公室2007年1月编印出版了《治理公路三乱法规汇编》(上、下)。这套《法规选编》将1983年1月至2005年底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颁布的重要法规和有关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分成八大类,即:综合、公安、交通、农业、林业、建设和财政、物价、审计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共142篇,并经省政府纠风办、省监察厅、公安厅、交通厅、农业厅、林业局、建设厅、财政厅、物价局、审计厅等部门共同审订完成,免费发放至全省各级纠风治乱部门及省、市直涉路涉车行政管理部门,供有关领导、工作人员及涉路涉车(船)执法执收人员学习参考,旨在促进涉路涉车(船)执法执收人员更加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治理公路三乱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自觉抵制公路三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