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哲学下的企业文化(写写帮推荐)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员在企业内部如何共同工作的行为方式,对外是企业如何与外界合作共处的一种态度,可以被简述为“我们这里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事的形式。因此我们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解决对内和对外各种矛盾的一套辨证思维,它是指导企业成员如何共同生活的方式。
一、哲学的涵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哲乃智的意思,顾名思义,哲学就是智慧的代称。同样在西方,哲学被叫做“philosophy”,它是从“philein”和“Sopia”这两个古希腊文的词衍化来的,这两个古希腊词的意思分别是“爱”和“智慧”,统称“爱智慧”。显然,从哲学这个词的演化来看,哲学一直被古代人看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在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自然界是统一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则存在与发展的,哲学作为探讨万物最基本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问,自然被看作是科学中的“科学”,同时是所有知识的精华。
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的,而动物则没有,因此思想是人具有的特性。有了思想,人也就要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工作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都是人们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了思想,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的价值观。
思想凝结在物质产品中便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有了人才有的。只有痛苦和人生的悲剧才能强有力地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因为企业中的人都是有价值观的,要使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统一的核心理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人的价值观,让企业中的人都觉得企业能够带给他们人生的幸福,这样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当然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加强了。
苏格拉底宣称人的主要任务是“回归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他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指导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于哲学来讲,最基本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所以哲学简直可以称为人学。你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那么哲学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
可以说,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或愿望。那什么是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呢?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了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并不一定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寻找得到,可见,幸福首先是人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管理中只通过物质上的激励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性的需求,你只有承认人有精神上的需求,你才能管理好人。
企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而哲学在人的思想中居统帅地位,对人的一切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管理的一切问题都与哲学有关。它不仅能够使我们洞察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我们理解员工的需要,从而能够使管理者有效地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哲学思想是企业活动的灵魂,是企业行为的先导,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无不渗透着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或停滞、成功或失败无不融入了正确或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些经营思想无不扎根于管理者的人生哲学之上,而他们的这种人生哲学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所以说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哲学通常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关系:
(1)对人性的假设(善、恶、)
(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征服、协调、支配)
(3)时间取向(过去、现在、未来)
(4)行动指向
(5)人群关系
我们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文化管理的阶段,还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二、中国哲学下的企业文化:
1、《周易》之“变易”思想对塑造企业文化的指导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一旦制定就长此以往,百年不变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随时代而发展。所以对企业文化的真正重视,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调整、更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但需要建设,还需要完善。
《周易》之“变易”思想是指: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市场信息更是变化多端,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
(1).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结构——八卦结构图
现在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小宇宙,画出它的八卦结构图。先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环境,从物质条件到精神因素进行整体观察,以文化为中心,找出四对具有关键作用的对称依存的因素,参照先天八卦的类比内涵排定位置,就是一个易经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型。
乾为天,表意领导;坤为地,表意职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称依存;离为火,表意生产,生产要热火朝天;坎为水,表意市场,市场无定势,变幻莫测就如流水一样,表意供应与需求的对称依存。兑为为泽为说,表意交流与沟通;艮为山,表意固定的规矩,这是灵活与固定的对称依存。
巽为风,表意激励,要激励职工,让他们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震为雷,表意机制,行赏论罚,要如雷般有权威和威力,这是创新与稳定的对称依存。以此提出现代企业管理的三个观念:自强和奉献;沟通和融合;损益即利益驱动。
这四对关系,以企业文化为核心,通过企业文化的功能来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市场与生产之间、沟通与规矩之间、激励与机制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平衡和促进效率的作用。面对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内部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经营哲学为凝聚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一致对外,不变应万变,在太极的阴阳变化中求得生存、发展。
惠普(中国)公司在“沟通”与“规则”这对关系中就是典型的例子:员工的办公地点不固定,总是处于流动性的办公状态之中,企业的管理者也是遵循这一规则。这种规则的实行,对惠普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新的推动。比如,惠普提倡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坦诚相见,提倡“沟通” 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不再局限于本部门,即便是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也不再是困难的事情。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增强沟通,我们谓之为“沟通文化”。
(2)文化与管理职能的完善——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与太极是紧密相连的,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形态,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他们就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他们之间的相生相克构成了万物。五行中的任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四种不同的关系:生我,克我,我生,我克。以土为例,生我者为火,克我者为木,我生者为金,我克者为水。这在一企业中要强调的是要做到人尽其才,要搭配得当,选择能帮助企业发展,能完成企业所托使命的人,来担任企业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各部门员工,才能使企业能够得到良性的循环与发展,使企业整体欣欣向上,一个企业的整体文化氛围立现。
土代表文化,是对员工思想上的指导和控制,这是一个企业的中心力量,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思想文化是不行的。就是所谓的中心土,中心土要肥沃,深厚,有强健的生命力,一个企业的文化强厚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然后再从决策机构中选一有力的领导者,即是土生金,金表示有力,果断,作为领导者这是不可或缺的。
金然后生水,水象征智慧,渗透力极强且灵活应变,领导者要把职工组织好,动员起来,没有灵活的手段,没有过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所以组织职工即如水,水能载舟,也可覆舟,你没组织经验可能会翻船。组织职工之后,就得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制定出来后就要像树木那样生长开来,即是水生木。当企业就像树木那样长大了后,部门增多了,就要再重新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提高职工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火一样的热情,这就是木生火了。职工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产量上来了,利润也就增加了。
(3).企业文化塑造与企业环境关系处理——“天地人”三才思想
《易传》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既肯定了天地环境的客观第一性,又肯定了人事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促成天人关系的协调而为人所用。在立体空间中,天为上,人为中,地为下,各自向自己的发展方向向前发展。当天地人皆为正方向时,即达到最优组合,为《周易》之“乾”卦,对一个企业来说,此时是整个组织达到完美统一,欣欣向荣,和谐发展。在这个空间组合里,由“天地人”三才的方向组合成八个不同的卦,各个卦有各个卦的优缺点。当天地人皆为负方向时即为坤卦时,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事事不如意,人人互相叛逆猜疑,整个组织极不协调。
天地人,三才统一,和谐一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整体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强调组织的集体思想、机制、目标要和谐统一,这样企业才会兴旺发达。《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把人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搞好人际关系,以转化天时、地利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应该发挥其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成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要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2、人事管理——儒家之人本思想
中国儒家文化的实质的人伦文化、家族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和、爱等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仁、义、礼”三学。仁学,讲求尊人,敬人、爱人和安人之道。义学讲求经权变通之道。礼学是规矩之学,讲求行为规范之道。
企业文化理论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管理思想。它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管理的主导环节。新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解脱出来,更重视人,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1世纪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
(1)对儒家思想“和”的吸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最初渊源于中国儒家伦理,但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
中国儒家理论强调的是“仁、礼、义”,使得人们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日本企业的人本主义管理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
(2)对儒家思想“仁”的吸收
仁,简而言之,就是彼此的关怀,仁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本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仁学,注重“人”与“人际关系”,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学就是人学,是一种以人为本,关于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说。思想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
3、文化与制度的软硬制约合一——法家思想
中国古代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要制定一套严密的法规制度,但法家的思想毕竟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因此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制与人本思想相结合。所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应该软硬结合,既重制度约束和经济、行政手段的运用,更重思想引导、精神激励,以此建立适合本企业具体背景的文化体系。
要想制定出优秀的企业制度,首先要建立一种能尊重人性、积极发挥职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体制和制度,如质量管理制度、财务制度、销售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是“硬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它是属于刚性的,无法顾及人的复杂情感及多方面的需要,所以制度的调节范围和功能是有限的,即使是积极的体制和制度,也不是维系企业组织的惟一手段,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培养共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注重的是企业的精神、价值观、传统等“软因素”相协调、相对应的环境氛围,包括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礼仪和习俗、英雄形象及其物质文化等,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约束进而对企业成员的行为进行自我控制。
4、企业文化塑造的战略思想——兵家思想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应依据市场变化灵活采取对策,与前方市场相对应的是企业后方的生产,市场策略变了,生产与管理的观念也应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如何,就看其能否经得起变化的考验。日本企业家非常推崇孙子“上下同欲者胜”的思想,将其与儒家思想结合创立了温情主义的合作型管理模式,营造了“上下合作一致、共同应对市场竞争考验”为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价值观是受企业内部职工及周围的人文环境影响的。关于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文化工作也是这样,应该由企业文化部门根据企业整个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及计划。企业文化运作管理,企业文化塑造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并且企业文化还应落实到企业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企业文化部门应对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并根据运作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战略作出修正与调整。
企业理念的完善和更新,企业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所以企业的事业理念应随之不断完善和更新,否则就会出现经营的被动及危机。由于企业文化系统与环境的水乳交融,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要比企业战略及管理系统高,因此,企业文化系统要先于战略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判断,进而通过自身的变革来促进战略和管理变革,使企业长期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其实这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
5、企业文化塑造与禅学思想
“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佛家感悟人世为核心,但又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感悟。做企业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其实,做企业就是做人,做人的道理就是做企业的道理,企业管理者由于处在一个纷杂错乱的现实社会,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参禅可以让他们摆脱日常的琐事和烦恼,沉寂下来,认真思索企业和人生的真谛。人生就好比一杯浑浊的水,当它高速转动时,我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只有它沉寂下来,才能够澄清。做企业也是这样,需要管理者用禅者的智慧去洞察企业的生存,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企业的发展,这就是企业哲学。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禅者的智慧和感悟,认真思索企业为什么要生存,为什么要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如何看待利润等问题,如果无法厘清这里问题,企业的发展就缺乏方向和持续动力,这就好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既没有导航器,又缺乏动力的轮船一样,是非常危险的。那如何才能找到答案呢?也许从对“禅”的参悟中能找到解决方法。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它的过程与参禅的三个阶段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刚刚学习或导入一种文化理念,往往产生一种看似简单的感觉,然后是“照猫画虎”,但只是“形似”而非“神似”。这是企业的必经阶段,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就变得很卓越,必须经历一个由混乱到有序的阶段。这个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宣传与贯彻,结合公司的实际进行学习与研讨,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要流于形式。
往往有不少人对企业文化是一种片面理解,一种是知道一些,但是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一种是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但对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质疑,究竟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只有极少数的人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正确的认识,但往往太着急,不知道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入手,如何抓抓关键。这个阶段,是典型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主要是因为孤立的、静态的、片面的看待企业文化,而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动态的工程对待。
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企业,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都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但是不一定认同,如果没有认同,就无法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仍然不能“落地”。这个时候产生的感受就是“似是而非”,本来以为企业文化很简单,但实施企业原来这么复杂。虽然高层努力在推,可“雷声大、雨点小”,对企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对企业文化就产生怀疑的态度,甚至是打入“冷宫”。这个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打造一种“执行文化”,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考核、奖惩等。笔者认为,文化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管理是基础、文化是方向,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威力!
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阶段的企业,首先需要企业高层,尤其是总经理自己先悟透什么是企业,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什么,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是什么。
企业与社会是一种共生互生的关系,企业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必须追求利润但又不能惟利是图,企业必须要与社会、股东、员工和客户和谐相处、互利互惠,企业必须有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基本的企业哲学思想,企业总经理必须深刻理解。
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要注重企业理念的制度化、企业精神的行为化、企业制度的执行化、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品牌的结合,用文化作为企业致胜的“终极武器”!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者们已经不是抱着“轻视”或者“敬畏”的态度,而是怀着一种尊敬的心态去对待企业文化,山虽然还是那个山,水虽然还是那个水,但是因为有了人的悟性和智慧,已经成为有了灵性的山与水,企业老总才可以游刃有余、松弛有道。
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是“省悟”的阶段,这个时期,企业需要追求“天人合一”思想,企业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对企业家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禅者的智慧和修养,“无为而无所不为”,通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深度思索,为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一套系统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6、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中,管理者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是下属发展的培养者,是新观念的开拓者,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1)“修身”
修身可用儒家思想来解释,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个人修养欠佳者,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一点蝇头小利,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这样对企业是极为不利的。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素质和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企业家的特点是善于创新,建设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由于企业家重视企业文化,下功夫创新的建设,日积月累,才会形成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
(2)“齐家”
如果把一个企业看做是一个大家庭,那么齐家就可理解为是管理好这个企业了,但是管好一个企业要比管理好一个家庭要难得多,因为一个家庭才几个人而已,而一个小的企业也有十几上百人,大的甚至有几万人,俗话说得好: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如何把百来上万的思想统一,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使之为企业的利益服务呢?这光靠儒家的思想还不行,即仅有“企业文化”的约束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得借重法家的一些思想,要制定一些严格的规章制度,必须使每个员工遵从,而且要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效率。这就是要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合二为一,相互相承。
(3)“治国平天下”
一个好的企业家决不会只满足于现状,他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他的产品在国内销量不错时,他就会向世界市场进军,开始了他的治国平天下的历程。一个企业做大了,我们可理解为一个小的王国,那么他(企业家)怎么才能治理好这个“国家”进而平定天下,占领更多的市场呢?这样我们的兵家思想他又用得着了,市场如战场。“治国”之谋才大略,需要的是企业家的文化底蕴及对市场的战略思想,而仅靠一个管理者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这就必须要在市场的大后方——企业内部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奋斗的思想观念,塑造团体积极文化,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就是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促成中国现代企业管理走出危机与误区,进行一场企业文化革命,使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进而使中国企业延长生命周期,得到长远发展。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力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有文化的企业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因为好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团结、有战斗力、智慧的集体;而且,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由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越来越高。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企业文化哲学”论
“企业文化哲学”论
[ 作者:叶芃(叶生)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5文章录入:wccep ]
经盛管理咨询(中国)公司 总经理 叶生
本文是抽取经盛4月份即将由机械工艺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中的部分内容,它是经盛管理咨询文库的企业文化实操丛书的第一本。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将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企业文化理论以及相关知识都做了介绍,力求理论体系化,操作实践化,是当前介绍企业文化理论最完善的书籍之一。同时将我们一些实践案例都在书中做了介绍,务求读者能够尽早掌握企业文化的实操流程。接下来我们将会陆续推出文库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和品牌营销等其他系列丛书。本文是经盛管理咨询丛书中《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书中观点连载之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员在企业内部如何共同工作的行为方式,对外是企业如何与外界合作共处的一种态度,可以被简述为“我们这里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事的形式。因此我们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解决对内和对外各种矛盾的一套辨证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哲学,它是指导企业成员如何共同生活的方式。
在我们的模型框架中,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哲学所决定的。企业哲学并非是通常所说的经营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
我们要了解企业哲学之前要先了解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涵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哲乃智的意思,顾名思义,哲学就是智慧的代称。同样在西方,哲学被叫做“Philosophy”,它是从“Philein”和“Sopia”这两个古希腊文的词衍化来的,这两个古希腊词的意思分别是“爱”和“智慧”,统称“爱智慧”。显然,从哲学这个词的演化来看,哲学一直被古代人看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在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自然界是统一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则存在与发展的,哲学作为探讨万物最基本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问,自然被看作是科学中的“科学”,同时是所有知识的精华。
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的,而动物则没有,因此思想是人具有的特性。有了思想,人也就要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工作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都是人们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了思想,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价值,所以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的价值观。思想凝结在物质产品中便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有了人才有的。只有痛苦和人生的悲剧才能强有力地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因为企业中的人都是有价值观的,要使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统一的核心理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人的价值观,让企业中的人都觉得企业能够带给他们人生的幸福,这样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当然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加强了。
据说希腊哲学家皮浪在一次海上遇到大风浪,船上除了一头猪外,所有的人都很惊慌,皮浪就跟同船上慌乱的人说,哲人也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没有将人和猪的本质区别开来,因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可比的。但是人也有使自己达到“不动声色”的境界,而不是猪那种麻木不仁的情况,人的“不动声色”是需要通过哲学智慧的锻炼才能达到的。这正如许多中国企业家所追求的那种 “荣辱不惊”境界是一样的,在商界的激烈竞争中能否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往往是决定你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因素。
苏格拉底宣称人的主要任务是“回归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他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指导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哲学来讲,最基本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所以哲学简直可以称为人学。你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那么哲学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可以说,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或愿望。那什么是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呢?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了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并不一定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寻找得到,可见,幸福首先是人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管理中只通过物质上的激励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性的需求,你只有承认人有精神上的需求,你才能管理好人。这也是我们本书所提到的“管理价值观”的方法,文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大变革,只要建立起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繁荣。
马斯洛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动机需求层次论,可以说,只有在第五层次才有可能与哲学有关。
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罗素(英国哲学家)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人为理想而活着,只有了解员工的需要,树立起企业目标与方向,才能吸引员工;只有满足员工需要,才能激励员工;只有了解消费者需要,才能引导消费,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心理,才能使企业发展,而这一切都需要哲学指导,没有哲学、脱离哲学搞管理是不行的。
总之,企业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而哲学在人的思想中居统帅地位,对人的一切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管理的一切问题都与哲学有关。它不仅能够使我们洞察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我们理解员工的需要,从而能够使管理者有效地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哲学思想是企业活动的灵魂,是企业行为的先导,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次无不渗透着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或停滞、成功或失败无不融入了正确或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些经营思想无不扎根于管理者的人生哲学之上,而他们的这种人生哲学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所以说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哲学通常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关系:
(1)对人性的假设(善、恶、)
(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征服、协调、支配)
(3)时间取向(过去、现在、未来)
(4)行动指向
(5)人群关系
我们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达到文化管理的阶段,还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2、兼容并蓄的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用以解决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即如何使矛盾转变成和谐,具体说就是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的各种关系如何处理和谐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哲学指导下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体系;企业哲学是一种人本哲学,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企业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哲学。企业哲学就是企业对内外部的一种辨证式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又决定了企业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所以企业文化是个性化的,这就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詹姆斯在对大量卓越企业的长期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来框限自己,那是一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为两种表面冲突的理念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他用中国的太极阴阳两仪图来说明这种哲学道理。例如以下的这些矛盾,在优秀的公司中就能很好的相处,并通过化解这些矛盾,让企业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变革和稳定
保守和激进
低成本和高品质
鼓励创新与严格的纪律
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
灵活与原则
理想主义(价值导向)和务实主义(利润导向)
优秀企业不会受到这些矛盾的限制,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矛盾并转化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游刃有余,他们不但能够同时做到兼顾两个极端,而且可以区分黑白。这里并不是采用“平衡”的理论,更不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他们既可以做到不断的变革,又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既照顾短期的利益,又兼顾了长期的利益;既做到企业充满机制的灵活性,又不缺乏制度的原则性。正如斯科特所说的:“第一流人才的考验是同时在心里坚持两个相反的理想,却仍然能够运作。”这就是优秀企业与众不同之处。
在企业哲学中,最难解决的一对矛盾就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还是“崇高理想”,优秀的公司追求的是务实的理想主义。例如世界500强的默克公司,在明知道推动一种叫做美迪善计划肯定不会赚钱时,仍然决定投入生产并免费赠送给病人。在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它的负责人这样回答,若不推动这种药品的话,可能瓦解公司科学家的士气,因为这些科学家认定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保存和改善生命”。乔治·默克二世解释了这种矛盾:“我希望……表明本公司同仁所必需遵循的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我们要牢记药品旨在治病救人。我们要始终不忘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这就是企业哲学,既是务实的又是理想的。你想赚越多的钱你就必需学会放弃越多的钱,这听起来是矛盾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优秀的企业家往往能够领悟这种哲学,因为这需要胸襟,需要眼光,更需要与众不同的毅力与耐心。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复杂的,“保存和改善生命”这并不是企业的原始目标,企业要生存就必需要有钱,必需利润最大化,但企业不能只因为钱而存在,因为企业的人不能只因为钱而生存,所以必需有超越金钱之上的力量来支撑企业生存下去的理由,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中人的精神发挥调动起来,让工作变得有意义,精神的力量可以使企业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所以说利润只能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它不能成为企业生存的最终目标,正如人不能没有钱而生存,但绝不能为了钱而生存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篇: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梦
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梦
五千年民族魂,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黄种,风雨前行;挥汗水洒热血,为国强盛;一人梦民族梦,中国崛起。梦,是一个人头脑中的虚幻;中国,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中国梦”,则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既给梦以现实的依存,又赋予中国美好的畅想——不过,每个人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每个人的立足点、着眼点也不同,所以,“中国梦”也因人而异。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下面就结合我所学的哲学原理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中国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一切物体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
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随后,人们意识到了封建制度已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它已经是腐旧了的事物,更认识到了以前的夜郎自大、“天朝上国”的想法不可取,应该有一种新的体制来代替旧的封建制度。于是不少仁人志士们纷纷开始寻求救国图存之路,前仆后继,不畏牺牲,这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如今的“中国梦”。
哲学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还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实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中华民族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都表明了在实现中国梦途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同时也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从哲学上来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群中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首先,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例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当时的国内形势严峻,阶级斗争普遍且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一直以阶级斗争为主,导致了对经济发展的忽视,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大衰退;但是后来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那动荡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前进,甚至反而倒退了,而其他的西方国家在这十年中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跟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此时,在中国阶级斗争不再
是主要矛盾,燃眉之急是要发展经济。于是,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后举行的第一次大会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这使得中国梦得以往下发展的可能。从哲学原理的角度上讲,中国梦不仅是一种奋斗方向,也是一种理论形成的先决条件。这种理论的形成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顶层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形成我们在复兴中华民族大业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解释,是一种思想价值在精神、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各种层面上的理论原理的确立。中国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表述,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顶层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
决定中国梦的历史航向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人民的力量凝聚改革的共识,使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汇聚成科学发展的正能量,直至成为一个时代的力量,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方向,中国梦才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最理想的梦想。
第四篇: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组织变革
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组织变革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应始终围绕“顾客”这一中心做文章,也就是说企业应使其提供的产品或劳务让顾客满意。树立这一理念就是管理哲学的范畴。企业管理者是否遵从这一管理之“道”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现代企业对“顾客”的概念已有延伸,分为内部顾客(企业员工)和外部顾客(用户)。企业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成果应使企业的内外顾客都感到满意。从而,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作为
代表人本管理思想的最高层次,深刻体现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正因为企业文化的内涵包含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构建企业文化对于管理者来说很重要,它可以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
间,从而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以,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哲学指导管理工作,以管理哲学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培育成全体员工的共同价
值观,形成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
在上述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以营销导向为依据,企业的一切工作目标应使用户满意。而目前大多数生产性企业采用职能型的横向部门和层级制的纵向划分这样一种组织机构,其主要不足是:狭窄的职能眼光,不利于满足迅速变化的顾客需要;一部门难于理解另一部门的目标和要求,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等(暂不讨论这种组织机构的优点)。因此有必
要进行组织变革,主要是组织整合及组织运行机制的再设计。
之所以需要进行组织整合,是由于生产型组织在工作上相互依赖,在组织上纵向划分为几个层级,横向上分化为多个职能部门,甚至有些企业其下属机构的设置在地理上还不在同一空间。传统的企业组织整合与协调方式是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化和发展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工作复杂性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细化,企业的整合和协调机制也不断发生变化,其序列关系一般为:
↗工作过程标准化↘
相互调整→直接监督→工作成果标准化→相互调整(项目小组或矩阵组织)
(简单的直接接触)↘工作技能标准化↗
而这些组织整合方式取得效果的程度又受限于企业组织体制的设计,即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中
心形式的确定和工作绩效考评维度的设计
现代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一般采用投资中心责任体制,而企业内部的整机厂及元器件厂则分别采用模拟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销售部门采用收入中心。虽然各个层级及部门的责任中心体制之间有联系,但由于侧重点不同,目标管理的结果并不总是适应满足顾客这一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带来的结果还可能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即可能发生某一部门的工作超前或推迟完成,以至影响相关部门工作的有序运转。一般,工作超前的部门其成员的积极性较高,但是
这种积极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不可能对这种积极性进行激励,所以说超前的工作行为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得不到激励,进而会降低其工作动力,又可能造成工作推迟完成,这同样使相关部门的员工得等待,而这种等待也是人力
资源的一种浪费。)
正由于存在上述现象,我们试想能否对现有的组织运行机制进行再设计,而在这方面日本的准时生产制的管理思维为此尝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保持现有的职能部门的架构,依据营销导向的管理理念的指导,重新设计各职能部门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的层级,保证每一层级的部门的工作成果输出准时满足于上一层级部门的输入需求,并以此设计各部门工作的考绩维度。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并考虑管理哲学及企业文化,尝试
建立如下的生产性企业组织运行机制:
顾客的需求
R↙↗OO↖↘R
内部顾客的需求外部顾客的需求
↓↑↓↑
企业文化建设内、外营销部门
↓↑
整机厂或总装厂
↗↙↘↖
设计部门元件厂或零部件厂
↖↘↙↗
各职能部门
注:R:需求,O:工作成果输出;
该运行机制的中心思想是处于上一层级的部门制导下一层级部门,而下一层级的部门必须准时提供上一层级部门所需的工作成果输入,并保证工作成果合乎要求。(上述的层级划分有时候也会有点变化,如可能整机厂直接对职能部门提出要求,这时相应职能部门的上一层级就变成整机
厂)
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把上述管理层级的设计及运行机制的思路转变为全体员工的认识,并通过一些制度文化来保证其顺利进行,那么就可以克服现有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把员工的个人目标调整到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最终目标相一致,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第五篇:中国典故和哲学
习主席讲述的中国典故和哲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山水之诗,歌鸿雁之章。
在这个秋冬之交,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和“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4次讲话,与10余位领导人举行会谈,向与会者讲述了寓意深远、包罗万象的中国哲学故事。
山水之道
--8日,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说:“中国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两座山在人和神的共同努力下被移开了,愚公的家乡同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
“愚公移山”典出《列子·汤问》,讲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开山修路,子孙相继的故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以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意志品格著称于世,而“愚公移山”之类的远古传奇正是先人们豪情壮志和不懈追求的写照。而今,只要亚太人民坚定信念,就定能克服困难,开辟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
--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老子的话见诸《道德经》,讲述了至善如水,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欢迎宴会上自始至终贯穿的“水”的寓意,不仅点明中国奉行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对外交往准则,倡导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还表达出对亚太地区同舟共济的期许。
--在10日致辞中,习近平还说,明天我们将相会在燕山脚下雁栖湖畔,正式拉开领导人会议的序幕。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儿有山有水,大家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共商亚太发展大计,共谋亚太合作愿景。
孔子之语收录于《论语·雍也篇》,以山水来形容智者和仁者,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领导人聚首北京,大家虽然秉性不同,但正如山水可以融合,APEC将搭建一个求同存异、共商发展的平台。
哲学之深
--10日,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水立方,对面是鸟巢,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圆地方”包含了从几何形状到阴阳属性多重涵义,包含着天地对立统一关系的寓意。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社会乃至自然的平衡,这一理念体现在器皿、建筑等方方面面,在这里透露出一种对亚太地区和谐平衡的愿望。
意象之美
--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开篇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二首》。习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气和美景给演讲开篇,烘托出宜人的氛围,寄托着对于秋冬之季召开的APEC北京会议的美好期待。
--11日,习近平在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辞中说,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成群的大雁来到这里,雁栖湖因此得名。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习近平还说,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让我们以北京雁栖湖为新的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描绘出一幅江水雁过图。“一花不是春”节取自“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语出《古今贤文》,其意是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各种各样的花竞相盛开,春天才算真正来临。
江水、鸿雁、百花、春天,习主席用这些美好的意象,描绘出亚太合作的愿景,并寓意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应像雁阵一样团结协作,共创亚太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