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传统美德
走进传统美德
切身践行雷锋精神——题记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铸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流传几千年,影响人的一生,成为矗立于世,名留青史的道德典范。那何为传统美德呢?就是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传统美德中大浪淘沙、千锤百炼而世代相承的优秀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文明礼仪、道德经典等等。
对于青少年的我们来说:“乐于奉献”是主题。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自觉得践行了这一主题:在学校里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满怀理想与热情,挥洒青春与汗水,投身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中通过实践的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素质,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同时明白了“奉献、团结、互助、友爱”的真正含义,更是明白了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之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处世底线,离开美德半步,轻者误入歧途,重者跌入深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在学校中我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拾捡垃圾、帮助同学,还有我校刚过去的中考准备工作;同时也通过信息手段,了解青年志愿者在全国进行的各式活动。在诸多活动中我们都看到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青年志愿者的足音回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是我们学校的青年志愿者还是社会上的青年志愿者都彰显出共同的信念:奉献爱心,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从规范行为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我们是21世纪的主宰者,我们更应该继承传统美德,把这些闪烁着睿智光芒的精华,化为自身的营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培育文明风尚做自己应有的贡献,做新世纪,新时期的传播者。
山东济宁微山县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晨曦文学社(郝昂)
第二篇:传统美德范文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就越扩大,社会公德规范就越多,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人们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培养起的作用就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或多或少地出现震荡,公德缺失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如图1所示)。
图1: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及美德建设的研究
1、社会公德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如今我们谈社会公德建设,离不开公民个人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违反社会公德主要原因,认为是个人修养不高的占整体被访者的30.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13.5%、16.0%、21.4%(如图2所示),所以可以发现个人修养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图2 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如果有了较高的个人修养,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自觉地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2、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结为儒、释、道三大流派,而其中以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十分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即“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所谓仁,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就是要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就是要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就是要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就是要忠于职责,诚实守信。“五常”之间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有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限度。“礼”则是以仪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表现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的实践和操作中。“智”是要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信”则主张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是真实不虚的,在道德实践中是真诚不二的。
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认为以“五常”为核心的“修己”是实现国家统治的两大原则之一,并且是实现以德治国、安邦济世的前提和基础。“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它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因为道德高尚、风度儒雅而又富于同情心的翩翩君子,是不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也不会拼命拥挤抢座或见死不救的。由此可见,修己对于社会道德的普遍形成和实现以德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二、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显现问题
传统道德观念作为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伦理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着大量一般性的、共同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包含了个人进行自我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合理因素。但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道德准则,延用到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就暴露了它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重私德轻公德。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观,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用仁爱、忠孝、礼义、伦常等概念界定下来的,并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这种“大环境”下的道德准则,强调义在利先,强调家族亲情是最重要的,公德则次之。具体表现为在“身边人”的生活圈子中可以做到尊老爱幼、舍己为人,但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自保的心态,当发生事件和自己没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正如我们调查“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只有5%的人会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出面制止。显然,未加修正的传统道德观是不适用于社会公共利益统一的现代公德建设。
图3: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
2、权利义务不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兄爱弟悌、夫义妇从等等。这些看起来平等的道德义务,却在社会发展过程成为上者支配下者的权力。传统社会观念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使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被淡化。修身养性是必要的,但却常常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忽视了公共利益统一的道德建设。个人身份地位不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也不同,这就形成了等级制,等级越高,越有权利破坏公共道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个别人形成了视破坏社会公德是一种“特权”的扭曲心理。比如现在许多公厕里都写着“小便入池”、“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但有些人就是对此视而不见,故意撒到池外,便后不冲水,以此显示出他的不同。而现代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个人对他人、社会利益的尊重,强调公共利益的统一,强调道德主体的平等。可见,照搬照抄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显然不利于现代社会公德的建设。
3、情大于理。从古至今,我们主张先管好自己的家,所谓齐家,然后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家是被排到最前面的。圣人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我父亲曾经抢过人的羊。抢了别人的羊之后,后来人家就找来了,说这是不是你抢的,他不承认。我知道是我父亲抢的,于是我就去作证说确实是他抢的。我这样做的对不对?孔子说,你做得不对。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的矛盾了,一旦亲情和公益发生矛盾,我们的圣人首先强调的是要先保住亲情。这类传统到今天的影响仍然是非常深远的。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比如拉帮结派、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等等,实际上就是强调情,而忽略了公众的利益。
三、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公德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不能将现代社会公德淡漠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及传统道德观的不足。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曾经对传统道德观进行过彻底的否定,把传统的东西都丢了。结果导致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这些西方的垃圾趁虚而入,造成今天中国道德沉沦的状态。
如今我们讲社会公德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识,也就是个人修养。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操,就有了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行为标准。现在许多地方提倡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通过系统转换都可以为现实服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新境界的追求,为新事物的努力,体现了自主自强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忧天下之忧而忧”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克己复礼为仁”、“兼相爱,交相利”追求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出于污泥而不染”主张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要从现代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就能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提供思想方法。
四、公德建设还需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
现代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个人道德修养,还需要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如今我们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有些人一面抱怨环境卫生差,但他自己往往又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一面感叹人情淡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又往往缺乏应有的热情;一面指责服务态度差,但当他为别人服务时又态度粗暴;一面抱怨别人插队不讲公德,但轮到自己时却“见缝插针”。你能说上述这些人不懂得社会公德吗,他们懂,只是他们觉得别人做了,自己不做会“吃亏”的。
目前有关公德规则制度多是具有倡议性质的规定、公约,或者是与特定公共场合相关的公约。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大多依赖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但是由于社会个体的公德意识的差异,对违反公德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处罚却无从入手,致使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随地扔垃圾的人得到了方便,插队的人先占到了位置,开车不让行人的节省了时间等等,结果是讲公德的人失去了“利益”,违反公德的人既得到了“好处”又不受惩罚,长此以往,不仅助长了违反公德行为的发展,也不利于维护公德行为的成长,影响了社会公德的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的文明卫生全球闻名,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法律化”。新加坡有这样的法规: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实行鞭刑,随地吐痰罚款200新元,随地乱扔烟头罚款1000新元,后者相当于一般人的月收入。因此,除了对公民进行公德意识的培养外,还要在公德行为上制定管理制度,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让违反社会公德的个体付出时间、金钱或者其他物质上的代价,树立起“违反公德,害人害己”的思想,形成一个公民维护公德的良性循环。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三篇: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中华美德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民族利益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保证。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等等这些从5000年之前就开始流传,有不少先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还有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 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 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 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反观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际关系,缺乏彼此的互谅关怀,完全没有温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而引发的伦常悲剧,差不多每天也可在报纸上读到,在新闻报导中看到——儿女一朝飞黄腾达后,便把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餐风露宿的事已屡见不鲜;人们的浮夸作风,自以为是、吊儿郎当的处世态度随处可见,这的确是现今社会的一大哀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社会弊病只会越来越多,越积越深,终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我认为,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世代,是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同时我也认为现代人格是大学生在当今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时代精神与道德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自我潜能自然展开与实践中自我超越的统一;培养大学生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人格,是决定其成才与否的关键。现代人格的本质不是对传统人格的割裂,而是对传统人格的现代转换和创新,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现代人格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入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产生着潜在地、自发地、持久地影响,并与现代社会特征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因此,实现传统美德与高校德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格意义重大。
第四篇:传统美德—
传 统 美 德
读了传统美德的故事后,我感触很深。比如读到《孔融让梨》孔融的梨分给弟弟,把小的梨留给自己,这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比如读到《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病了,想吃鱼,于是王祥就躺在冰山用己的温度融化冰,用手到冰冷的水里抓鱼……这样,这个故事又给我们讲了美德:孝。王祥尽了孝道,但他却付出了很多……虽然时代在飞速前进,可是令我欣慰的是,这些美德还流传了下来。读了传统美德小故事,我深有感触。特别是《曾子杀猪》这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也要去他的母亲对她说回来杀猪给你吃你要好好呆着。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她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能言而无信,要遵守诺言,更不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欺骗小辈,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发生言而无信的事情,家长曾欺骗孩子,但要分清是是非,他们是为你好还是对你不好。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不曾有意欺骗孩子。而本文,母亲只是不要让孩子惹麻烦欺骗孩子,是有意的。
第五篇: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世界的骄傲。
俗话说”一方水土样一方人“每个民族都有昏黄的历史,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行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在长期交往中,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往,庚酮创造了昏黄灿烂的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更同组成了一个同意、团结的大家庭。
中华人民和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成就,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我国各民族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我国自古以来一只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现代化文明假设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