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一、在院长领导下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督促有关部门进行防治工作的实施。
三、利用健康教育课、校报、校园广播及健康教育专栏,定期、不定期进行传染病知识宣传工作,使广大同学加深对传染病知识了解,使之更好地顸防传染病发生。
四、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食堂、公寓、教室等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督促落实各项卫生措施。
五、坚持每年为在校生进行体检制度,及时发现和进行管理传染病患者,防止传染病传播。
六、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生传染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立即逐级上报行政管理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并积极配合疾病控制机构做好处理及控制工作。
七、从新生入学开始定期为每位同学接种甲肝、乙肝、麻疹、风疹疫苗及结核菌索试验,特殊专业接种森脑疫苗,在自愿的基础上接种流感疫苗。
第二篇:《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2.根据传染病疫情,适时开展传染病防控救治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传染病的能力。
3.在病人来院进行保健、诊疗、康复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开展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4.通过专家讲座、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橱窗、版报、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以多种途径对病人及公众开展健康教育。
三、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四、实行国家免疫规划制度,按规定开展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五、对传染病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实行首诊负责制。六、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报告。七、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原则,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
八、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防止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九、诊疗过程中传染病的防控。
1.按国家要求设置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医院指定的科室进行诊治。不得歧视、推诿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2.对患有甲类传染病以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必须安置到医院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根据需要按规定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
3.按国家规定对特定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转诊、追踪随访。
4.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处理。
5.根据需要,按国家规定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查验。
十、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
按国家规定对传染病菌(毒)种的使用、保藏、携带、运输等进行严格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十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防止经血液传播传染病的发生。
违反本规定者,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END
—
第三篇: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
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小组:法定负责人:范国印校长,负责人:杜桂芬;传染病防制工作小组:组长:杜桂芬,成员名单:各班主任;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关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各项工作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各季节传染病流行特点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由传染病预防控制小组主管;学校全体师生、其他员工有参与和配合执行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的责任和义务。配备1名以上兼职传染病防制工作人员。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包括晨检制度、疫情报告制度、预防接种制度、消毒隔离工作制度等。
学校实行晨检制度。主要对来校师生、其他员工通过询问和必要的体温检测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巡查;对每天因病缺勤者、出勤但有身体不适者及其诊治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报送校总务处。同时要尽早督促病患师生到医院就诊。晨检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
学校实行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或同一症状的师生、其他员工人数增多时,应及时向当地医院防保科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疫情报告工作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进行。
学校实行预防接种工作制度。要对小学新生进行入学前预防接种查证、验证工作,并做好登记。要结合各时期传染病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必要的预防接种工作,并做好登记和效果跟踪。避免集体接种,防止群体性不良反应(癔病)的发生。
学校要定期对教学场所、食堂、厕所进行定期空气清洁消毒和物品清洁消毒,并做好登记;由总务处负责。教学场所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由任课教师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患病学生、教职工及密切接触者应接受隔离治疗或隔离观察;学校要加强通风、消毒工作。
第四篇: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岗李一中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为了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将有关做好传染病、食品卫生安全防控方面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提高认识,责任到人。
依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成立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制和监测机制,加强预防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传染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国乾(校长)
副组长:刘银伟(副校长)张铁军(副校长)
组员:袁慧明(总务主任)师广森(政教主任)和班主任
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我校十分重视传染病的督查工作,经常督查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及时了解师生的出勤、健康情况,确保学校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患病、诊断、治疗等相关情况,并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报告,由学校主管领导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三、加强业务学习。
坚持业务学习制度,积极参加特区举办的培训班.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法律意识、卫生防控知识和卫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四、加强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督查。
学校采取每日检查的办法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方式,强化卫生安全督查;食品安全方面,严把采购源头关,严把食品采购验收关、加工关,发现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不留隐患。
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健康教育课。同时,充分利用班会、广播、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疫、防中毒宣传教育,加强对常见传染病知识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流感”、“流脑”、“甲肝”和麻疹等疫苗的接种工作,手足口、腮腺炎等的预防,使广大师生掌握卫生和防中毒的基本知识,提高师生防病和防中毒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认真进行学生体检。
我校每学年进行一次的学生身体健康检查,发现学生患病及时通知家长就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七、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每日三扫、每周一大扫”的卫生制度,认真清扫和清理教学场所和生活场所,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清洁。
第五篇: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一、肠道传染病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科学依据: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可使水受到污染。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可造成病原体扩散。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健康行为:
(1)注意日常卫生,参见第一章基本健康行为“日常卫生”内容。
(2)预防肠道传染病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2.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是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
科学依据:大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识别肠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但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防止疫情扩大。
健康行为:
(1)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的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出现群体肠道传染病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保留残留食物。
二、呼吸道传染病
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保持个人手的清洁。
科学依据: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手接触分泌物后,可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2.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科学依据: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呼吸、咳嗽、喷嚏时将带有细菌或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气中,易感的人随呼吸吸入或接触等方式感染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就会发病。
健康行为:
(1)不随地吐痰。(2)咳嗽、打喷嚏没有纸巾、手帕或来不及时,建议用胳膊肘遮挡口鼻。(3)保持空气流通,参见第一章基本健康行为“日常卫生”内容。
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可降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可能性。
科学依据:积极锻炼身体,可增强体质,有效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活力;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均衡的膳食可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健康行为:
(1)应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2)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以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3)注意均衡饮食,适度增加营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4)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二、肺结核病
1.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科学依据: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吸入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传播。
健康行为:
(1)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
(2)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2.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是防止肺结核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国家为初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免费提供1次痰涂片(3份痰标本)和普通X光胸片检查;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国家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的痰涂片检查(3或4次,每次2份痰标本)和治疗结束时的1次普通X光胸片检查(初、复治患者各提供1次免费)。
健康行为:
(1)出现咳嗽、咯痰2周以上的症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包括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和结核病定点医院等机构)就诊。(2)肺结核患者要坚持完成全程规范治疗,这是治愈肺结核、避免形成耐药的关键。任何治疗的改变应通过医生决定。
五、艾滋病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科学依据: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安全套是用优质天然乳胶制成的圆筒状薄膜套,能避免直接接触性伴的体液,可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健康行为:
(1)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2)妇女应主动使用女用安全套或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3)安全套不能重复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打结、丢弃。
3.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
科学依据: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可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健康行为:
(1)拒绝毒品。(2)不幸染上毒瘾的人,要尽早戒除毒瘾。(3)对于暂时无法戒除毒瘾的人,可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和针具交换的方法。
4.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科学依据: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美容等进入人体的器械,都能传播艾滋病。
健康行为:
(1)提倡无偿献血。(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使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如没有条件,注射器具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4)理发、美容、修脚等服务行业所用的刀、针和其它刺破或擦伤皮肤的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5.怀疑或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到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和治疗。
科学依据: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有可能把艾滋病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约1/3的胎儿和婴儿会受到感染。
健康行为:
(1)孕妇在怀孕早期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向医生咨询,充分了解艾滋病对胎、婴儿和自身的潜在危害,自愿选择是否继续怀孕。(2)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终止妊娠,应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寻求咨询和终止妊娠的服务。(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如果选择继续妊娠,应到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寻求免费预防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和婴儿检测服务。(4)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应进行婴儿喂养咨询,对所生婴儿实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并在婴儿第12和第18个月进行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第五期
常见的意外伤害预防
一、道路交通伤害
1.系安全带、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科学依据: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第一位伤害死因,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伤害已被证实是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和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健康行为:
(1)乘车或驾车时要系安全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安全座椅应安装在后排左侧(在司机后方),严禁儿童单独或由家长抱着坐在副驾驶位置。
(2)驾驶摩托车时要佩戴头盔,要系好带子,而不是简单地把头盔扣在头上。购买头盔时,要选择符合标准的、适合自己头部大小、颜色鲜明的头盔。(3)不超速驾驶。(4)自己酒后不开车,同时要劝阻喝了酒的亲友不开车。(5)禁止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6)注意步行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增加自身的可视性(如佩戴反光材料)。(7)注重车辆维护保养。
二、溺水
1.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科学依据:儿童溺水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暴露于“危险”的水体。这些水体包括游泳池、水井、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还包括家中的浴缸、浴盆。
健康行为:
(1)5岁以下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做到:
•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呆在开放的水源边,不能把儿童独自留在卫生间和浴室。
•无论儿童在家里、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或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分心,如打电话、聊天、做家务。
•儿童一定要由成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年人看护。
•在儿童乘船、嬉水、学习游泳时,家长应为儿童准备并使用合格的漂浮设备,如救生衣等;
•带儿童在设有专职救生员的公共游泳场所游泳,救生员可提供救援和复苏急救,也可减少游泳儿童发生溺水的危险行为。
•浴桶和浴池在没有使用的时候应把水放尽。
•建筑房屋时在地上挖的坑也应该把雨水排尽或填上以防止积水。小的容器如洗涤盆应妥善保管,以防止雨水留存。
(2)不去江、河、池塘等开放性水域中游泳、捉鱼或在旁边玩耍和打闹;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能单独游泳,绝不能在无成人监管下游泳。
(3)避免在不知深浅的水中跳水或潜水。
(4)掌握施救溺水同伴技巧,当同伴落水时,在大声呼救的同时,使用树枝、木棍等施救,不能盲目下水以免造成更多的伤亡。
三、中毒
1.安全存放农药,预防儿童中毒。
科学依据:在广大农业地区,杀虫剂是造成儿童中毒的主要毒物,不仅造成儿童急性中毒,并会造成长期慢性的毒性作用,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危害。
健康行为:
(1)避免随意放置杀虫剂、灭鼠剂、常用药物及其他对儿童来说的危险物品,这些危险物品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例如上锁的橱柜、抽屉等。
(2)对于一些常用的家庭化学用品,如洗涤剂、洗发水和煤油等,也应加强管理,避免随意放置,或者采用一些警示标签、无法让儿童开启的措施,以避免其误服。
2.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科学依据:农村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在房内烧炭取暖,城市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洗澡时浴室通风不良造成。健康行为:
(1)在农村,采取正确的燃煤取暖方式,防止一氧化碳的产生。(2)正确安装和使用直排式燃煤热水器。
(3)在洗浴时注意浴室的通风。
四、烧烫伤
1.热源远离儿童,预防烧烫伤。
科学依据:烧烫伤的发生在婴儿伤害中占18%,在1-4岁儿童的伤害中占9%。绝大多数烫伤是由于接触高温液体引起的。儿童烧伤主要发生在家中,家中最常见发生在厨房。
健康行为:
(1)小儿洗澡应先放冷水再添加热水;家中热水器水温调至50摄氏度以下。(2)热水瓶、饮水机应摆放合理;热汤、热水、热容器等物品均不可随意置于地面上或小儿可触及的低矮桌椅或其他小儿容易触及的地方。(3)将室内的起居区域与烹饪区域分隔开,在家中使用烟雾探测器,电源线路装置应安全隐蔽。放置热源的桌面尽量避免使用台布。(4)安全燃放烟花爆竹。(5)烧烫伤发生后,对烧烫伤创面立即使用冷水(非冰水)进行冷却。
第六期
心理健康
一、维护心理健康
1.有效人际沟通能够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科学依据:有效的人际沟通,不仅可以满足人认识社会与他人的基本需要,建立社交网络,改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深化自我认识,挖掘自我潜能。缺乏倾诉情感的能力的人更容易患身心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胃溃疡等)和精神障碍(如药物依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健康行为:
(1)能恰当地表达喜欢、欣赏、称赞、感激、不满、生气、失望、愤怒等。如“谢谢你的帮助,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我不喜欢你用那种态度和我说话。”不要认为向别人倾诉会让人看不起,也不要认为哭是没出息的表现。(2)坦诚而清楚地说“不”。(3)别人讲话时,注意倾听,即保持认真、警觉、注意观察和深入思考,并给予回应。(4)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
习惯。(5)鼓励学龄前儿童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6)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应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7)中青年要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8)中老年人要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2.怀疑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早去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咨询。
科学依据:心理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轻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康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有效的药物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手段,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健康行为:
(1)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和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治疗;或致电心理咨询热线获得帮助。
(2)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陪同其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3)正确观念:心理有问题≠精神病。心理问题≠思想问题。
3.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心健康。
科学依据:睡眠可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健康行为:
(1)每日应规律运动,睡前宜做温和及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泡热水澡、肌肉松弛及呼吸运动,切忌睡前两小时进行剧烈活动。(2)维持规则的睡眠作息,每日按时上床入睡及起床。维持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当室温、灯光、少噪音及舒适床垫。(3)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过三十分钟仍然睡不着,就起床做些温和的活动,直到想睡了再上床。(4)晚餐后禁喝咖啡、茶、可乐、酒及抽烟。睡前的小点心有助睡眠,然而不宜吃太饱。(5)睡前可用温热水洗脚,以改善血液循环。(6)如果您出现了早醒或睡眠不深,甚至整夜不眠,自己无法调整,影响了正常工作、生活,应该及时就医。(7)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严重的打鼾,并且白天嗜睡,应该及时就医。
4.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调节心态或寻求帮助,能够减轻恐惧或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科学依据: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健康行为:
(1)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从官方获取相关信息,如事件的进展、防护措施等,不要轻信小道消息。(2)突发事件发生后,注意自己的感情、行为和思维的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感到痛苦是正常的,如悲伤、担心、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在随后的几周和几月里多数人可能会感觉好起来,如果几个星期后痛苦没有减少或变得更坏了,应寻求专业的帮助。(3)不要通过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方式缓解负性情绪。
二、抑郁
1.躯体疾病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引起抑郁情绪,应及时缓解。
科学依据:抑郁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一种缺点或性格缺陷。躯体疾病,如各种癌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以及生活事件的应激,如亲人病故、生孩子、工作压力太大等,均可导致抑郁情绪,这并不意味着患上了抑郁症。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治疗,抑郁大多能够缓解。
健康行为:
(1)有一两个知心朋友,遇事能够谈心。(2)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区或工会组织的活动,充实生活。
(3)接纳他人,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秀,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4)不要通过抽烟、喝酒解闷、消愁。研究显示,使用酒精、尼古丁会引发抑郁。
2.怀疑患有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科学依据:抑郁症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兴趣减退持续超过2星期,可伴有自责、无助、无望、自杀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体重下降、性欲减退、注意力减退。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等相关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健康行为:
(1)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警觉,如果怀疑患有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如果有身体的不适、体重的下降,但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要想到可能患有抑郁症。
(3)如果怀疑周围有人要自杀,要立即告知其亲友,寻求心理/精神科医生帮助。紧急情况时报警。
三、焦虑
1.正常的焦虑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
科学依据:焦虑是当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绝大多数属于正常反应,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方式等方法可以缓解焦虑。
健康行为:
(1)增加自信,减少自卑感,减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负性判断,如“明天我肯定考不好”,“我将被老板辞退”。(2)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得的结果上面。
(3)当发现自己愤怒、担忧、害怕时,有意识地进行腹式呼吸。(4)当出现紧张、失眠、压力大时,可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高血压患者可每天进行2次。
2.怀疑患焦虑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科学依据: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抗焦虑药物等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是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健康行为:
(1)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警觉,如果怀疑患有焦虑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