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附件1:
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辽宁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管理,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全体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制定《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条 建立和完善促进我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在确保体育与健康课时的基础上,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教学特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条 校级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管理机构
一、中小学校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同时,主管教学或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分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
二、教导(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其它部门应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保障,保证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条 教研组
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工作,要在主管校长和教导(务)处的领导下建立体育与健康教研组或学科教研组,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日常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间操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学科科研和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第三章 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五条 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第六条 课程的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体能,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第四章 课程管理
第七条 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的必修课时为: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每学期72课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每学期54课时;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学时,每学期36课时。根据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块教学和选项教学,学生可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置的两级学习水平(水平
五、水平六)和七个系列中的若干模块来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每完成1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相当于18学时)。高中三年中,学生修满11个学分(含田径类项目系列必修1学分和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修1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第八条 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间操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紧密联系的课程结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合理整合与拓展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情境,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特色。
三、根据地域、学校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
第五章 教学过程管理
第九条 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教材,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好学年、学期、单元(模块)和课时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有计划地进行。在全面考虑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结合教材、校本课程、学校、教师、学生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育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兼顾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及时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条 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及时处理、协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挤占正常体育与健康教学时间或以其它名目篡改教学计划和内容,师生共同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作息制度,按规定进行教学活动。
第十一条 学校应按照辽宁省教育厅颁布的《辽宁省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辽宁省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的要求,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特点来规划建设体育场馆、配齐器材设备,创造条件满足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十二条 学校要建立体育场馆、体育仓库及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责成专人负责,不能随意侵占体育场馆和体育仓库,保证场地、器材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第十三条 严格规范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资料应及时整理、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第十四条 鼓励学校体育与健康教研组、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与科研,积累经验,服务教学。
第六章 教学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主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各部门负责人要随时检查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文件,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评课,善于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肯定成绩和纠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建立体育教师听评课制度,充分利用教研组的优势,倡导教研组内部、听不同学科的课,取长补短,特别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带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第十六条 建立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师的师德、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估。
第十七条 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评价的方法采取学生评价、组内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上述评价的形式综合运用,形成学生最终的评价结果。实行等级评定(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即:学生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出勤+行为表现+进步幅度+成长记录袋+体育健康知识+量化评价(包括《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学生最终等级。对量化评价结果要及时统计分析,以指导改进教师的教学。体育基础知识、健康知识每学期要组织一次笔试,考核课要组织严密,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第十八条 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完成各方面工作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的评定。主要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综合评价。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的考核评价。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课堂教学评价是通过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课的结构、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执教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第十九条 课程建设评价主要看是否制定了课程的规范性文
件(包括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方案、班级教学计划)以及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完善程度;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核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善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反应等;课程实施保障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估意见。
第二十条 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每学期开始,任课教师要结合实际制定好工作计划;学期末,根据计划对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向主管部门汇报。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对其工作给予指导和评定。
第七章 教师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校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按要求将有事业心、业务能力突出的体育教师充实到一线教师岗位上来,调动教学辅助部门及其成员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第二十二条 教师应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各校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体育与健康教师工作量实施办法。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其它学科相同,各校不得任意削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工作量包括体育课教学、课间操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学校主管教学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师德表现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支持并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有自己阶段性和长期专业发展计划,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加速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过程。
第二十四条 学校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熟悉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规律、精通管理业务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带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辽宁省各中小学校。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拥有解释权,本教学管理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辽宁省中小学校美术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附件3 辽宁省中小学校美术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我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美术课程标准》,特制定《辽宁省中小学校美术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条 建立与完善促进全省中小学美术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在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真正实现教学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有吸引力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条 校级美术学科教学管理机构
一、中小学校的美术学科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同时,主管教学或艺术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分管美术学科的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
二、学校教导处是统管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总务处及其它部门应为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保障,保证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第四条 教研组
学校的美术学科教学工作要在主管校长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建立艺术教研组或学科教研组,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日常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学校美术课外活动(例如绘画组、书法组等)、学科科研和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第三章 美术教学的性质与目标
第五条 美术教学的性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第六条 美术教学的目标
美术教学目标的设置以美术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意,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第四章 美术课程管理
第七条 课程设置
根据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美术课程为每周2学时,学期课时36节;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美术课程为每周1学时,学期课时18节。根据2001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规定,我省高中阶段美术课程实行学分制(3分),在“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教学模块中,“美术鉴赏”为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除此之外,在高中阶段,学生还要选学其他模块中的一个(18学时,1学分),从而完成54学时,3学分。
第八条 课程结构
一、为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美术社团建设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其纳入到美术课程体系中来,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例如绘画组、书法组等)紧密联系的课程结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合理整合与拓展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美术情境,实施有吸引力的美术教学。
三、根据地域、学校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第五章 美术教学过程管理 第九条 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上课前必须要备有详细的教案(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有计划进行。教学内容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围绕三维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十条 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处理、协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挤占正常美术教学时间或以其它名目篡改教学计划和内容,师生共同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作息制度,按规定进行教学活动。
第十一条 学校应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高中也参照此标准)及有关规定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教学规律来规划建设美术专用教室、配齐器材设备,创造条件满足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十二条 学校要设有专用美术教室,制定美术专用教室、美术活动场馆及设施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责成专人负责,不能随意侵占专用教室,保证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美术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资料应归档立案,逐步实现美术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
第十四条 鼓励美术教师、学校美术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美术教学科研,积累经验,服务教学,不断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
第六章 美术教学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主管美术教学的各部门领导以及负责人要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或者随时检查美术教学情况,听取任课教师的汇报和学生意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掌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建立教师听课制度,充分利用教研组的优势,倡导教研组内部、不同学科之间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特别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带动美术学科教师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十六条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建立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对美术学科教师的师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第十七条 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每学期开始要制定工作计划,期末时,任课教师要根据计划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向主管部门汇报本学期的教学情况,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对其工作给予评定和指导。
第十八条 健全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评价。
一、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既要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美术学习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美术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三、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美术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学科经费、教室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估意见。
第七章 美术教师管理
第十九条 学校要本着为教育事业负责的宗旨,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将有事业心、业务能力突出的美术教师选拔到一线教师岗位上来,同时调动教学辅助部门及其成员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二十条 教师应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各校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美术教师工作量实施办法,同时将教师课外艺术活动(例如绘画组、书法组等)的指导计入工作量。学校主管教学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师德表现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支持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有自己阶段性和长期专业发展计划,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
第二十二条 学校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熟悉美术学科教学规律、精通管理业务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带动美术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辽宁省各中小学校,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拥有解释权。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辽宁省中小学校音乐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附件2:
辽宁省中小学校音乐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试 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我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音乐课程标准》,特制定《辽宁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条 建立与完善促进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在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真正实现教学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有吸引力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条 校级音乐学科教学管理机构
一、中小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同时,主管教学或艺术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分管音乐学科的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
二、教导处是统管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总务处及其它部门应为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保障,保证学校音乐学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第四条 教研组
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工作要在主管校长和教导处的领导下建立艺术教研组或学科教研组,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日常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学校音乐课外“三队”活动、学科科研和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第三章 音乐教学的性质与目标
第五条 音乐教学的性质
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促进人的情感体验与文化认知均衡发展以及开发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音乐教学与国民基础教育的其他各科课程一道,共同担负提高我国公民素质的社会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在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音乐教学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六条 音乐教学的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第四章 音乐课程管理
第七条 课程设置
根据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小学阶段学生必修音乐课程为每周2学时,学期课时36节;初中阶段学生必修音乐课程为每周1学时,学期课时18节。根据2001年制定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规定,我省高中阶段音乐课程实行学分制(3分),在“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教学模块中,“音乐鉴赏”为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除此之外,在高中阶段,学生还要选学其他五个模块中的一个(18学时,1学分),从而完成54学时,3学分。
第八条 课程结构
一、为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音乐社团(如合唱、舞蹈、器乐队等)建设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其纳入到音乐课程体系中来,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紧密联系的课程结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合理整合与拓展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音乐情境,实施有吸引力的音乐教学。
三、根据地域、学校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形成有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第五章 音乐教学过程管理 第九条 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上课前必须要备有详细的教案(教学设计),以保证教学有计划进行。教学内容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审美为核心,围绕三维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合理运用多媒体,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条 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处理、协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挤占正常音乐教学时间或以其它名目篡改教学计划和内容,师生共同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作息制度,按规定进行教学活动。
第十一条 学校应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的要求,遵循音乐教育教学特点来规划建设音乐专用教室、配齐器材设备,创造条件满足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十二条 学校要制定音乐专用教室、音乐活动场馆及设施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责成专人负责,不能随意侵占专用教室,保证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音乐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资料应归档立案。
第十四条 鼓励音乐教师、学校音乐教研组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科研,积累经验,服务教学。
第六章 音乐教学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主管音乐教学的各部门领导以及负责人要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或者随时检查音乐教学情况,听取任课教师的汇报和学生意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掌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建立教师听课制度,充分利用教研组的优势,倡导教研组内部、不同学科之间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特别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带动音乐学科教师整体实力的提升。
第十六条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建立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对音乐学科教师的师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第十七条 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每学期教学工作结束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向主管部门汇报本学期的教学情况,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对其工作给予评定和指导。
第十八条 健全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音乐学习的方法和效度,音乐学习过程的特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程度、审美情趣的形成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等。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第七章 音乐教师管理
第十九条 各学校要本着为教育事业负责的宗旨,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将有事业心、业务能力突出的音乐教师选拔到一线教师岗位上来,同时调动教学辅助部门及其成员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二十条 教师应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各校可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音乐教师工作量实施办法,同时将教师课外“三队”及其他艺术活动的指导计入工作量。学校主管教学部门要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师德表现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支持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有自己阶段性和长期专业发展计划,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
第二十二条 学校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熟悉音乐学科教学规律、精通管理业务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带动音乐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辽宁省各中小学校,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拥有解释权。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开展2014体育与健康学科
关于开展2014体育与健康学科
教研活动的安排
一、优秀教学设计、学生小论文评选
(一)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精神,能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利于学习推广。
2、教学设计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反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习的教与学过程,以及对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3、教学内容的选择适合不同水平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组织形式、运动知识技能的教与学方法及步骤、运动负荷的合理性等)层次分明,富有特色。
4、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有新意,教与学目标明确,教与学重点、难点突出,格式详略得当。
(二)学生小论文(健康教育、运动健身知识)
1.小论文主要体现健康教育、运动健身知识及新课改有关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并能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当地自然、生活、生产实际,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
2.教师可指导学生撰写选择下列内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运动健身等。
3.小论文题目自定,论点要鲜明,论据充足,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字,每篇小论文仅限一名辅导教师。
(三)报送要求
1.教学设计、学生论文均按一式3份打印报送,上报地点:林
州市教体局体育办(电话:6875160),电子版发送至lzjtjtyb@126.com。上报的截止时间是2014年6月10日,过期不再补报。
2.参评教学设计、学生论文经专家评审后,根据论文数量和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一、二、三等奖,获奖的学生小论文同时颁发教师辅导奖,二等奖以上颁发优秀辅导奖,由河南省基础教研室颁发荣誉证书给予表彰。
3.按有关规定标准收取评审费用。
第五篇: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小结
2006/2007学年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小结
转眼2006/2007第二学期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快结束了。我认真回顾和整理,小结如下:
一、严格教学五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安时上下课、从不拖欠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
二、认真钻研教材,严格教案设计。
1、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优化教学。
2、执行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让出更大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2)改变以前的注入式为开放式。(3)应用多媒体教学等等。3、利用平时的空闲阅读有关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1)、积极参加各级新课程的培训,充分吸收吸收别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教育中去。(2)、经常和兄弟学校的同仁共同研究探讨一些教学中难题。
4、在教学中大力提倡体育终身教育,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尽可能的教会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些运动技能加以练习,使他们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过去一学期的教学中:初三年级的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本人也在这一年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并把心得写了出来,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又能把这些理论运用
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四、体育训练方面
1、坚持体育训练是教学的延续,在训练中强化教学中的技能,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带校男子篮球队训练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也为我以后训练打下基础。
2、把训练中的一点体会、一点想法及时的记录下来并形成文字并运用到训练中去。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将在来年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小结人:洪 春
200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