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长春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为学者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了解本文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
3、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程序
(一)文学常识
1、写作背景: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2、介绍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明代文学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的名篇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是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文章主题。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
用心爱心专心
(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三)理解文句,落实实词,翻译课文。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古今词义变化。
1、走送之(古义:跑,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2、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代指“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以衾拥覆(介词,用)
重点词语。
见书下注解
难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3、生以乡人子谒余。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4、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告诉了他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
(四)梳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全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讲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求学时大体上就是这般勤恳艰难。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老师优秀,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对照注释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①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或遇其叱咄,色愈恭”„„③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④生活之苦:吃则“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缊袍敝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诸生求学条件的特点。
说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是由四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四个分句分别说明一种情况,简洁而形象地揭示了今日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第二句通过以上对比,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①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②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③有专门的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④有丰富的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4)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a.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生,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坚持好学不倦的志向。
b.作者以太学生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5)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靠的是勤奋刻苦的态度、专心致志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不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6)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读来为什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之感?
因为作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作者勉励马生,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叙人事,头头是道;将自己的求学之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进行对比,所以情真理足。
(7)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虽然由于时代不同,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8)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对比论证的运用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和3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且“未有问而不告”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便自然得出: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学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作用同上文第(4)点。
2、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把对“先达”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叙述和描写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了自己与那些被绮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六)帮你总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以上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学之年,学有所成。
(七)拓展探究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孩子。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齿龀:指儿童换牙,借指7、8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满15岁,可行成年之礼。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满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古稀:70岁。
耄mào:70~80岁
耋dié:80~90岁
期颐:100岁
五、新课导学
下周我们将学习短文两篇:
《热爱生命》和《世间最美的坟墓》
1、查找作者资料:蒙田和茨威格;
2、感受蒙田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阐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托尔斯泰的人格之美,感受他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1、《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_________。题目中“生”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无从致书以观().
媵人持汤沃灌().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同舍生皆被绮绣().
3、在本文第一、二段中,作者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叙写了自己的求学之难?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4、在这篇赠序里,作者作为长辈、尊者、饱学之士,详细写了自己年轻时艰苦求学的情景。有人认为作者有自我炫耀之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5、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则。凡学有所成者,都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你能从作者艰苦求学的经历中,悟出哪些学习秘诀?
励志名言:
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试题答案】
1、宋濂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2、得到请教热水通“披”,穿的意思。
3、得书难,拜师难。
4、作者并无炫耀之意。主要是想让马生从中得到启发,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5、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需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学 砚()硕()师 叱()咄()俟()忻()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衾()被()绮绣
臭()烨()然
缊()袍
耄()老 谬(称
廪()
裘()葛()之遗()
谒()撰()贽()僵劲()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3)日在食(“食”通)
(4)与之辨论(“辨”通)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
假:古义,今义)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
今义指)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
今义:(chòu))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四、学习心得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一、课前积累: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成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第一版块: 意会——言传
1、运用“五读法”,即“读标题、读引言、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部分疑难点。
三、第二版块: 落实——巩固
1、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①注音:嗜学加冠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②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一词多义:
之以
弗之怠()无从致书以观()走送之()计日以还()
益慕圣贤之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当余之从师也()以衾拥覆()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④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尝趋百里(古义:今义:)卒获有所闻(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
⑤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手自笔录笔:
2、生齐读课文。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四、第三版块:诵读设疑
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巩固练习: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假:走: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得鱼腹中书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③至理名言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稍:②不敢稍逾约稍:⒊请写出一个表现马生读书刻苦的句子。⒋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⒍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㈡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⑴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⑵缊袍敝衣敝: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以:⑤以衾拥覆以: ⒊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⒋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B、有司业、博士为之C、县官日有D、腰白玉之环
⒌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⒍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⑵右备容臭:古义:今义:今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1.《课堂作业》1----4题。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1.识记重点字注音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五、研读赏析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1)感情朗读全诗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的人》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导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过程:
(一)积累: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2、诗歌内容鉴赏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作用: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⑤ 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⑥ 还有什么手法吗?
(四)综合学习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诵读赏析】
1,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2,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3,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5,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7,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熟读成诵】:先自己背,互相检查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2、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3、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
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10、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
初三文言文总复习《送东阳马生序》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明 宋濂《宋学士文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加点的字及划线词语。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第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3.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代读书。
4.走送之走:跑。
5.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6.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请教
9.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0.未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语和脸色。
11.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2.或遇其叱咄 叱咄:训斥,呵责。
13.礼愈至至:周到。
14.俟其欣悦俟:等待。
15.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16.穷冬:隆冬。
17.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8.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19.四支僵劲支:通“肢”
20.媵(yìng)人:服侍的人。
21.持汤沃灌汤:热水。沃灌:浇洗。
22.以衾(qīn)拥覆衾:被子。
2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2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5.戴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26.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27.右备容臭(xiù)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8.烨(y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9.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二.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来归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读书。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来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2.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1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三.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主旨: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结构:
第一段:求学的艰难
第1层少年时求书之难
第2层成年后求师之难(叩问之难)
第二段:从师求学得艰难
第1层路途之艰
第2层生活之苦
第3层总括求学经历
(二)阅读理解
1.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有了精神上的富足,就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2.作者写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
1.作者及文体知识2.文言词汇讲解与积累(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讲解(省略句、倒装句)4.文章句子的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了解文章所采用的对比论证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重难点)
2.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刻苦自励。(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综析全文
1.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写什么?
2.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2.第段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衣食之苦与同舍生衣食之享作对比有何好处?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3.体会“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含义。
4.纵览全文,概括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5.写作手法解析
四、课外延伸
今天,义务教育阶段,条件优越,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