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导学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稿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执笔教师:李素叶时间:2013年3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文体常识;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领会其现实意义。
3、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学法指导:
此文篇幅比较长,所以必须反复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领会其现实意义。
一、回顾旧知识
1、注音:
嗜()逾()布衾()皲裂()媵人()容臭()负箧()缊袍()绮绣()
2、解词释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录毕,走()送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同舍生皆被()绮绣。
二、了解新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
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为总裁官,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他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朝廷上祭祀、诏谕、封赐等文章,大多由他执笔。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寓言体散文集《燕书》与《龙门子凝道记》在当时也有较大影响
序:作为一种专门的文章体裁,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后讨论)
1、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2、哪些句子写了:得书之难-----------------,结果是----------------。
3、哪些句子写了从师之艰------------------,结果是-----------------。
4、哪些句子写了求学之苦-----------------,预想结果是-----------------。
四、拓展延伸
1、说出一些刻苦学习的故事。
2、说出一些刻苦学习取得成绩的诗句或名言。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苦耐劳没条件创造条件读书,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能不好好学习吗?套用某位诗人的话: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挥鞭从此起程,去赶赴那美好的锦绣前程。祝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一二题
第二篇:2019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第二课时
锁定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2、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思考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2、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三个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3、课文多出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5、你还知道哪些勤学小故事和劝学名句?
中考链接:
(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④略无慕艳意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启示。
(二)(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走送之______ ②礼愈至______ ③腰白玉之环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三)(1)解释下列语划横线的意思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 ②援疑质理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句子:①
感悟:②
(四)(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义阳朱詹世好学,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①,吞纸以实腹。天寒无毡,抱犬而卧以取暖。犬亦苦饥,恒出觅食,呼之不至,则哀声动邻,然仍不辍其业。
--颜之推《颜氏家训》【注】①举火:点火,特指生火做饭。(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主人日再食______
②恒出觅食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媵人持汤沃灌
C.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②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
(4)(甲)文采用______写作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______写作手法,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
(5)读了上面两段文字,结合阅读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五)【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横线的句子。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甲】文主要讲的是自己
和勤奋、用心之专。【乙】文主要讲的是为学者必须做到
,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
(3)【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其共同之处有哪些?
不同之处有哪些?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设计人:郭仪言 审核人:王晓燕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
1、给下列加黑体字注音:
嗜 学 弗之怠 加冠 叱 咄 俟 负箧 曳 屣 皲裂 媵 人 容臭 烨 然
缊 袍廪 稍
裘 葛 之遗 冻馁 谒 以为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3)媵人持汤...沃灌()(4)尝趋百里()(5)或遇其叱咄()(6)卒...获有所闻()(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腰白玉之环()..3.重点词句翻译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无从致书以观。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难点:①对比手法。②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文章思路清晰,自学时,诵读全文,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1.介绍作者(自读课文注释①。)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
【课内探究】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6.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7.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3分)(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劝董郡南不要北去,但又不便明说。
(5)、写借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与《马说》相比,体裁和语言有什么异同?(4(6)、写抄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7)、写还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分)
答:两篇短文的内容都是议论性的,但体裁不一,《马说》是议论文,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赠别文章,重在叙述。(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马说》语言奇巧而言辩,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0)、写衣食简陋的句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恳切而意味深长,言外传意,委婉含蓄。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讲练册》
三、思考探究、结构脉络: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课外延伸】
阅读《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完成15~14题。(15分)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5.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字。(4分)
①知其必有合也()
②风俗与化移易()③ 而观于其市()
④ 为我谢曰()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①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学 砚()硕()师 叱()咄()俟()忻()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衾()被()绮绣
臭()烨()然
缊()袍
耄()老 谬(称
廪()
裘()葛()之遗()
谒()撰()贽()僵劲()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3)日在食(“食”通)
(4)与之辨论(“辨”通)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
假:古义,今义)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
今义指)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
今义:(chòu))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四、学习心得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一、课前积累: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成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第一版块: 意会——言传
1、运用“五读法”,即“读标题、读引言、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部分疑难点。
三、第二版块: 落实——巩固
1、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①注音:嗜学加冠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②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一词多义:
之以
弗之怠()无从致书以观()走送之()计日以还()
益慕圣贤之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当余之从师也()以衾拥覆()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④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尝趋百里(古义:今义:)卒获有所闻(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
⑤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手自笔录笔:
2、生齐读课文。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四、第三版块:诵读设疑
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巩固练习: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假:走: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得鱼腹中书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③至理名言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稍:②不敢稍逾约稍:⒊请写出一个表现马生读书刻苦的句子。⒋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⒍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㈡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⑴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⑵缊袍敝衣敝: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以:⑤以衾拥覆以: ⒊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⒋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B、有司业、博士为之C、县官日有D、腰白玉之环
⒌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⒍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⑵右备容臭:古义:今义:今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1.《课堂作业》1----4题。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1.识记重点字注音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五、研读赏析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1)感情朗读全诗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的人》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导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过程:
(一)积累: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2、诗歌内容鉴赏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作用: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⑤ 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⑥ 还有什么手法吗?
(四)综合学习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诵读赏析】
1,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2,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3,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5,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7,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熟读成诵】:先自己背,互相检查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2、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3、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
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10、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