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的一滴 导学案 仲丽娟
睢宁县树人高级中学导学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语文编写人:仲丽娟班级: 高一年级使用人:
课 名:《神的一滴》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二、学习重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三、学习难点:
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四、时间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A.课前导学:
一、完成以下内容: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第一小题(字音):
二、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拟出答题要点,准备课堂交流: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第1段对湖光山色的礼赞
第2段作者荡舟湖上,引导人们进入一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中
第3段进一步描述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第4段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
第5段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
第6段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B.课堂导学:
一、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1)学生回答
2)学生点评补充
3)教师明确或归纳
二、课文导读: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三、作者概况提示: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四、朗读:
1、自行朗读,注意体会其思想感情。
2、分组朗读,注意生生交流。
五、小结归纳或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本节课重要知识点
六、布置作业题:精读课文,学生间探讨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第一课时重要知识点
二、教师引导、指导,师生互动,学习重点内容:
(一)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预先设计一些问题
(二)学生思考(太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答题思路)
(三)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直接讲解)
(四)学生点评补充或教师明确归纳
研习课文:
内容赏析及专题交流
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
能力提升 :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语言有何特点?
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
四、课堂总结: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五、作业设计:
完成学案上的相关习题。
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回顾反馈】 “五读”学诗词古文:一读:二读:
三读:四读:五读:【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用《,作者 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仲 隶尝啼焉扳谒称 泯矣. 今夫不受之天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解释下列词语 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即书..诗四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先人还家()不能称.前时之闻()或以钱币乞.之()世隶.耕()曰“泯然..众人矣”()忽啼求之..
()复.到舅家()并自为.其名()问焉.()
5、参照注解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合作探究】
1、解题:本文用“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哀伤,惋惜之情。
2、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意有何作用?、文中“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
5、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表现了其父性格特点。
【展示提升】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名言警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于”各指代什么?(1)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乞之()
E:不能称前时之闻()
(2)、A环谒于邑人:()B于舅家见之:()C贤于材人远矣:()D受于人者不至()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附1: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
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附2:读后感
“天才”源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三篇:《方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下科目: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序号: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
二、重点: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本文说明的道理。
三、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文中注释,疏通文义。
2、先抑后扬的写法。一、导入:
教师讲“囊萤映雪”的故事,然后让三两名学生也讲讲“勤学”的故事,看谁说得更好?
二、题解及作者: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关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二朗读训练: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而已邪
2、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3、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4、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三、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小组合作,读懂课文,找出不容易理解的字词句)思考: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方仲永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学了本文以后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四、达标检测:
(一).填空:(5分)
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家。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0分)
1、金溪民方仲永()2.世隶耕()3.仲永生五年()4.未尝识书具()5.忽啼求之()6.父异焉()7.借旁近与之()8.即书诗四句()9.并自为其名()10.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为意()()12.传一乡秀才观之()1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5.邑人奇之()16.稍稍宾客其父()17.或以钱币乞之()()18.父利其然也()1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0、不使学()
21.余闻之也久()
22、从先人还家()23.不能称前时之闻()
24、还自扬州()25.复到舅家()
26、泯然众人矣()
27.仲永之通悟()
28、贤于材人远矣()()29.卒之为众人()30、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1.彼其受之天也()
32、如此其贤也()33.且为众人()
34、固众人()35.得为众人而已邪?()()
(三)、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7分 1.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2.父异焉:形容动词作动词()
3.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4.父利其然:名词作动词。()5.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6)7.忽啼求之:动词做状语()
(四).一词多义:(18分)
自:
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稍稍宾客其父()
3、彼其受之天也()
4、如此其贤也()
于:
1、于舅家见之()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贤于材人远矣()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卒之为众人()
4、仲永之通悟()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五).古今异义:8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3.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4.且为众人(古义: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5.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四篇:5课伤仲永 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时间:
总第九、十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知识链接
1、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
不能称___前时之闻
泯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在家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3、走近作者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二、小组合作
1、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根据注释及补充解释翻译课文(1)补充解释(第一段)
异:对„„感到惊异
书:写
与:给
为:题上
一:全
就:完成 或:有的人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2)(第二段)
先人: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
闻:听说
称:相当
闻:名声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3)(第三段)
卒:最终
至:达到
且:尚且
夫:那
固:本来
得:能够
已:停止 班级展示 质疑探究
五、知识建构
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你有什么收获?(从了解的文学常识、文言词语等方面谈)
六、反馈达标
1、填空《伤仲永》的作者
是
代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
》。
2、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
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
卒之为众人()3.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乞之()4.朗读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B或以钱币乞之(把他当乞丐)
C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D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6、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2、联系《为学》中阐述的盗理,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顾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自主学习
1.方仲永的才能发生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4、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5、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7、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小组合作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2)本文为什么在第一段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3)“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本文主题:
四、班级展示
五、质疑探究
说出你心中的疑惑,大家共同解决 知识建构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反馈达标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4、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5、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第五篇:《信客》导学案彭娟
《信客》导学案
设计:彭 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2、把我人物形象,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3、树立诚信、奉献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从信客职业特点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品味法。
3、拓展延伸。
学海导航
导读提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顺友颁奖词)
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一、认识信客,感知人物形象
1、理线索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
2、知内容 浏览全文,完成信客档案。
二、走近信客,阅历凄美人生
1、请你在文中找出叙述信客的重点事迹,并分析这些事迹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格。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缅怀信客,秉承奉献风骨
1、寻找生活中的信客
2、为信客撰写墓志铭
四、拓展延伸,领略大师风范
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怀揣《行者无疆》的信念,进行了一次《文化苦旅》,趟过《霜冷长河》,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其文风典雅质朴、精辟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