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课程作业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称:
年级:
学 生 姓名:
学号:
课 程 老师: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09级王明瑞2009212360完成时间:2012年12月31日
体育锻炼对高中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影响探究
——赤壁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作者姓名:王明瑞作者学号:2009212360
摘要:
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当前赤壁一中高三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相对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要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释放毕业班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只有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毕业班高中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赤壁一中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而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1]。有关运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2]。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抽样访查来进行研究。赤壁一中共有30个毕业班(包括复读班),共2000人左右,对其中5个班(300人左右)的学生进行了交谈。
三、主要结果
(一)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幸福感,保持积极的心境,能够产生良好的身体体验,以及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但是在比较重的抑郁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二)6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7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获得良好情绪的体验,在进行谈话的学生中多数会说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参加体育锻炼,之后心情便会感到舒畅,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6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比如参加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参与太极拳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耐性和耐心,是学生心境平和,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通过观察和相处发现,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
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自身的感受告诉自己,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沟通,善于调节人际关系,赤壁一中高中同毕业班的学生中的那些参加学校体育训练队的学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跟实习的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通过谈话知道他们与各科老师的关系以及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很少会跟同学以及老师之间发生矛盾。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体育锻炼亦是有助于身体的健康的,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健身房以及各种运动处方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坐车了巨大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和谈话中,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重视体育学科的开展和发展,虽然实施了新课标改革,但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还是没有提到一个足够高的角度。造成了体育老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消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里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负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失去了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五、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部应提倡把体育纳入高考的评分体系中,通过强制性来提高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发挥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形成相应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努力做到科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作为新一代的体育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体育教育事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做好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工作,让他们从理论和实际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
六、结论
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 形成的品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及时的了解和调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3]。通过对赤壁一中毕业班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健康的心理也能使学生一积极的心态对待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与锻炼的时间,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对学习乃至今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七、参考文献:
[1];
[2]李慧娜,王光,健美操对高中生情绪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体音美教学,2008;
[3]倪 刚,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今日南国,2008年6月(总第94期);
[4]肖 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贵州体育科技,2 008年9月,第3 期(总第92 期);
[5]尹春刚,刍议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10月;
[6]李富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7卷第13期;
[7]赵红伟,孙丽华,白世新,高校不同专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现代远程教育,2009
年3月,第7卷第3期;
[8]刘 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2卷;
第二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第三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好,不得病,只重视生理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其实,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为人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据美国某综合医院门诊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不加选择地抽样调查,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的。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会越来越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生理健康,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身体状况良好,有充沛的精神投入学习和工作。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而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上处在社会生活中完全安宁的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豁朗的情怀,再大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郁闷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悦是不可能的,从来不忧伤、不生气的人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然而,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方法采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能做到的。在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也对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经常在户外运动而又运动得当的人,总是精神充沛,情绪乐观。
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快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综合性症状,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轻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4、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此外,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心理健康所必须的。
第四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关非常密切关系。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复杂的心理矛盾,伴随着许多心理问题出现,如性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逆反心理、挫折心理、社交恐怖等等。消除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除了心理咨询和辅导外,参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健全人格、摆脱心理困扰。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人们遇到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忧郁)时,人将处于一种愁闷的心境,因精神受压抑而产生了较持久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忧郁的突出特点是,看任何问题总是从消极、悲观的角度着眼,遇事总爱往坏处想,容易丧失信心;不愿与他人交往、交流,离群索居,少言寡语,且心胸狭窄;对待事物总是过分认真,思维迟钝,缺乏灵活性;极易发生负性情绪,一些细微小事就引起忧愁与苦闷,容易自寻烦恼,所以经常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情绪低落。有的还会出现早醒、失眠、便秘、食欲减少、性欲下降、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等生理反应。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还有心理治疗效应,它能使人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心情舒畅,使悲观的人快乐。
1)提高人的唤醒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即增加人身体和心理的兴奋程度,发展兴趣,调节精神。适度的身体锻炼能促使人体内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使人产生欣快和镇静。有的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激活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使人们在从事锻炼后能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因此,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尤其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对长期处于对生活失望状态的忧郁类型的人来说,无疑具有一的改善和治疗作用。
2)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消闲娱乐。娱乐体育吸引人们愉快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以缓解工作、生活中产生身心疲劳,消除不当负荷和困苦创伤产生的紧张情绪状态,使锻炼者达到自消烦恼,遣乐于身的目的,使忧郁反应的个体减轻压抑和紧张,进而减少由此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病变。
3)增加社会联系与交往。现代生产方式中高技术的运用和单调工业化生产,使现代人在相对封闭状况下独立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这对原本就缺乏与人交往的忧郁性格的人来说,无疑起了加剧作用。而体育运动可
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语言,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串动作等直接和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地互相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对那些性格怪癖、忧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时冷时热的人来说,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树立自信。
4)增加成就感。人们参加某项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会得到改善,也相应会掌握并发展一些体育的技能和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例如,锻炼者在体育活动中若能完成自己制定的锻炼计划,达到具体的目标,就将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因此,适宜的身体锻炼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具有很好的消除忧郁的效果。
第五篇: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指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身体调节,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事实。关于体育锻炼“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而对于“健心”的功效, 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国外, 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在国内, 体育锻炼也较普及, 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推动了人们锻炼的热情, 但对于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 了解的人并不多, 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关系作进一步论述, 以使更多的人能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功能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使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锻炼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倾向于成熟。
1.2 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
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
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
疲劳的出现。
1.5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怎样在体育锻炼中发挥心理效应
2.1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个体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有关。个体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使个体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2.2控制科学的运动负荷
即控制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活动强度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体育锻炼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耗氧量又与最大吸氧量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关系,因此,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依据。运动心理学规定:体育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
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2.3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目标
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个体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倾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创设相对易于完成的情境,使其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感。同时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个体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在体育活动中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效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使个体在一步步实现目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结语: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季浏, 符明秋 <当代运动心理学>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4李林等< 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与科学, 1998(2)季浏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1)吕红斌<运动与心理健康>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