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

时间:2019-05-12 13: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

第一篇: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

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发布单位:信息学院办公室 2012-11-0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为更好的备战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决定举办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现通知如下:

一、竞赛目的与意义

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的文化氛围,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促进我校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

二、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三、竞赛组织

主办单位:共青团东北大学委员会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四、竞赛细则

1.参赛对象东北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组队由学生自主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参加,团队人数不得超过4人,其中主力队员3名,可设置1名预备队员。由不同学历的学生组队,按最高学历划分组别。可聘请1名指导老师。

3.竞赛内容参赛课题必须要有现实意义,符合社会需求,应多关注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竞赛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主要是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及能源化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自然科学论文的作者仅限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作品不在此列。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3)科技发明制作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只投入较小,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

4.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可以是近年来我校学生完成的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比如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所取得的成果。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个人申报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申

报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同学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是学生。参赛作品的指导教师原则上自己聘请。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报名范围之列。

(4)往届作品经修改后可参加校赛、省赛,但不能参加国赛。

五、激励政策

1、学院可直接向组委会推荐一份代表本学院最高科技水平的作品,不经过初赛直接进入决赛环节。

2、由两名及以上的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本年度学创中心所评选)推荐的作品,可不经过初赛直接进入决赛环节。

六、竞赛日程

第一,前期宣传时间:2012年11月01日—2012年11月15日

第二,竞赛报名请自行到组委会公共邮箱tzbxuechuang@163.com(密码:tiaozhanbei)先锋网、创新网或下载相关报名表格。请将填好的报名表电子版,于2012年11月22日前发送至信息学院团委邮箱:xxtw@ise.neu.edu.cn。

注:要求各参赛队伍或个人报名后(11月24日-12月29日)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准备作品,以便及时参与初赛评审。

第三,初赛

初赛形式:书面评审

作品上交时间:2012年12月30日—12月31日

作品上交地点:二舍东231

具体内容:邀请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参赛作品按科技发明制作、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类进行评审,然后根据综合评分进行作品筛选。根据评审的筛选结果确定进入校级决赛的团队,并将结果进行公布,通知进入校级决赛的团队积极准备。

第四,决赛

决赛形式:答辩

决赛作品提交时间:2013年3月7日—3月8日(9:00—12:00)

具体内容:对进入决赛的队伍,再由专家评审组进行最后的现场答辩评审,并决定最后的校级获奖名次。

第五,校内选拔赛总结,省赛及国赛推荐

学校将通过各种媒介向全校同学公布评奖结果,获得校级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将择优作为东北大学推荐参赛作品报送辽宁省参与评选,省赛的获奖作品将由辽宁省择优推荐到全国组委会。

学校将组织对入围参加国赛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整理好的作品和相关材料向全国组委会申报。

七、竞赛评奖

1.根据竞赛参赛作品成绩,最终评出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且对获得一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将授予优秀指导老师奖。

2.本次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成绩突出的学院将获得东北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团体金、银、铜奖。学院成绩评审办法:将采取和全国接轨的办法。即依据各等次奖计分,计分方法如下:

⑴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

计40分,优秀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2分;

⑵学院推荐优秀博士生作品(有参赛者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等作为支撑)每件额外加50分;

⑶团体作品将按第一作者占单位得分的70%,第二作者占单位得分的20%,第三作者及以后的按占单位得分的10%计算;

⑷团体总分积前三名的学院奖颁发本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金、银、铜”奖牌及奖金,总分在前5名的将授予“优秀组织奖”。

八、大赛咨询方式

竞赛比赛期间,设有挑战杯QQ群(东北大学“挑战杯”:113024611),申请加入时说明学院、学历、姓名、联系方式。

共青团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

2012年11月8日

第二篇:第十三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附件2 第十三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一、参赛资格

凡在201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15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活动实践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等不得申报。

二、作品申报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等。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参赛作品需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

—1—

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在校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各高校选送参加竞赛作品,每人(每队)限报一件,每校限报二十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6。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集体奖项的资格。

三、终审决赛

为了进一步扩大‚挑战杯‛参赛面及活动影响力,本届‚挑战杯‛竞赛将于6月3日至5日在西南石油大学集中举行终审决赛。前期,省评审委员会将对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初审,评出60%左右的参赛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四、奖励方式

—2—

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胜奖。各类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优胜奖作品每件计10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七名的学校。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一等奖作品的件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依此类推至三等奖。入围获奖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均由组委会向作品颁发证书。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申报、全省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5月上旬)1.5月1日前,各高校完成作品报送与电子档申报。组委会只接受学校统一申报不接受学生个人作品申报,将作品和申报表以文字版(一式三份)方式报送至组委会办公室(西南石油大学团委)。请各高校负责本届‚挑战杯‛相关工作的老师在4月10日之前加入‚四川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专项工作交流群‛(QQ群号:439894170)。

2.作品和申报表电子档申报,各参赛高校登陆西南石油大学主页(http://www.xiexiebang.com/),点击‚挑战杯专题网站‛(专题网站2015年4月20 日开通)浮标进行网络项目统一申报。网络项目申报注意事项:

(1)各参赛高校需按照网络申报系统要求,先进行用户注

—3—

册,待组委会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申报系统关闭时间:2015年4月30日24时整);

(2)请各参赛高校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步骤请访问并观看‚挑战杯‛专题网站上的网络申报系统使用手册。

3.根据申报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实施细则》、《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对作品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查,全省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作品进行预审。

4.向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各有关高校按参展通知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二)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6月上旬)1.各高校参赛团队报到、布展; 2.举行开幕式;

3.全省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赛选手进行问辩;

4.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活动; 5.举行闭幕式,公布获奖名次,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4—

第三篇:关于征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关于征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赛作品的通知

各团支部、学生社团: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期间,全国“挑战杯”竞赛组委会将与西安世园会执委会共同举办“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以下简称“专项竞赛”)。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院团委决定组织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征集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比赛背景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二、征集作品时间

2011年6月14日至2011年6月21日

三、参赛对象范围

我院各学生组织、协会、班级均可以个人或集体名义申报参赛作品。

四、作品要求

申报参赛的项目以哲学社会科学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组委会提供了参赛作品参考题目(附件1),作品选题一

般应在参考题目内,字数限定在15000字内,其中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各类别的“挑战杯”竞赛参赛作品不得兼报世园会专项竞赛。

五、申报方式

参照《关于组织开展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桂青联发„2011‟17号)要求,认真填写作品申报书。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作品申报书可在广西共青团网站上下载。

六、专项竞赛选拔赛实施步骤

1、共青团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委员会(以下简称“院团委”)按专项竞赛要求对参赛作品进行初步评审。

2.专项比赛不组织现场展示与答辩。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对作品进行评审,选送11件优秀作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

3.每件作品收取100元的评审费(“西安世园会”选拔赛费用),由院团委上交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为鼓励大家的积极性,院团委将用团费为每位参赛者支付50%评审费。对于初审及再审均未通过的申报作品,则退还申报者相应评审费。

4.请参赛者于2011年6月21日晚8:00前将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四份)以及评审费一并交到院团委办公室,并将电子档发送至院团委邮箱,逾期不接受作品报送。

七、表彰奖励

本次活动专项竞赛评委将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主办单位向专项竞赛获奖者颁发全国“挑战杯”竞赛荣誉证书。

注:本次活动的具体通知以及申报表格已上传至团支书群共享,如对通知内容有疑问,请于工作时间向院团委委员咨询。

附件: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共青团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

“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一)“绿色引领时尚”主题

“绿色引领时尚”是“西安世园会”的理念,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让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论文内容以“绿色引领时尚”为主题,以环保观念与低碳意识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二)“绿色十条”主题

“绿色十条”是指:安全无害、简约装修;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省电节电、珍惜能源;珍惜粮食、绿色饮食;按需定量、理性消费;惜水节水、循环利用;低耗高效、无纸办公;提倡有机、减少污染;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植树种花、美化生活。论文内容以相关内容为主题,以其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影响及意义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三)“可持续发展”主题

围绕可持续发展相关主题,论文内容以探讨转变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为重点,或围绕世园会等的举办,探讨“世园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世园会对城市建设的推进作用”等,论文题目自拟。

第四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自1989年以来,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12届,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3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十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创办至今,“挑战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自1989年开始举办以来,先后有12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获奖者中现已有30多名成为了各学术科研领域的教授和学者,2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

“挑战杯”更是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年有近1500多个项目参与竞技,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挑战杯”竞赛题写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竞赛题词。著名科学家苏步青、钱三强、费孝通、卢嘉锡、朱光亚、周光召等也纷纷寄语大赛。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挑战杯”正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

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

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

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

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二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同在场的属于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接触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第五篇: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部分获奖名单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 二等奖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特等奖

《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 一等奖 《换一片土壤同样绽放——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保护因素研究》 三等奖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特等奖 《面向纺织行业的协同商务智能与物流优化平台》 一等奖

《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成因与引领研究》 一等奖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二等奖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一等奖

《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 一等奖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特等奖 《“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 二等奖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特等奖

《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 一等奖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及未来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基于豫鄂川赣四省的调研》 二等奖

《北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接收模式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 《丧偶之恸后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丧偶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农村财务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佛山市三水区引入中介组织管理村级财务调查与思考》 二等奖 《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究--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实证分析》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 二等奖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特等奖 《完善我国地方应对自然灾害法律制度研究--以南京市2008年雪灾应对为例》 二等奖 《寻找危机中的希望--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玩具企业现状调查和发展策略研究》 三等奖 《乡村赌风的新趋势与文化治赌的新路径--来自皖浙农村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公立医院体系费用控制机制研究:信息与约束——以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为例》 二等奖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 三等奖 《大学文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三等奖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 一等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及其出路--基于江西省70个自然村的调研》 三等奖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困境与出路--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调研报告》 三等奖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变“产业工”的培训模式研究》 三等奖 《废墟上的新生活——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社区归属感调查研究及建议》 三等奖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研究》 一等奖 《馆藏文物保存微环境用多功能组合式空气净化器》 未入围

《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现状调查报告》 二等奖

《不要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点上--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调查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 《都江堰市灾后农民自建房问题调查报告——“HOME”型整体式方案》 二等奖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一等奖 《义乌小商品市场物流体系分析及优化应用》 三等奖

下载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