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废为宝”扮靓校园------手工制作比赛方案
“变废为宝”扮靓校园------手工制作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生从小树立对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环保的理性思考,让学生从小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及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热爱地球,就应节约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好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扮靓生活,扮靓校园,为学校的环境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比赛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与家长参与。
三、比赛要求:
1、用不同的材料(提倡使用废旧、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进行各种造型的创作与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不限。
2、以个人、家长合作或与同学合作均可参加。
3、作品要求:
a、作品材料必须是废弃物品;
b、作品要体现创新特色,作品的含义积极向上,能够体现小学生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
c、作品制作材料不限,表现手法不限,可以是纸工、泥工剪纸、雕刻、泥塑、布艺等。
4、送交作品时间:4月27日前,交到学生阅览室黄老师处,逾期不收。
四、奖项设置:
1、个人奖:分低段组(一、二年级)、中段组(三、四年级)、高段组(五六年级),按一定的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集体奖:按班级获奖总分取前六名为优秀集体,一等奖计6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2分。
2010-4-8
第二篇:“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比赛活动方案
“低碳生活,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活动方案
二年级组
一、活动背景
人们在开创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不仅污染了环境,更使地球上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地球家园只有一个,我们应该把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作为一种文明习惯从小养成。本次活动从废旧物品的妙用入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引发儿童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的体验和情感,启发他们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同时,也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举办这次“低碳生活,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比赛。
二、活动目的
1.本次手工小制作活动是通过自制作品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废旧物品,想象、组合、尝试、体验创新设计的乐趣。
2.本次活动将我们司空见惯的废旧物品加以改造利用,激发学生留意、关注并观察周围的事物,体现环保意识。在“垃圾”到“作品”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创新、大胆尝试,使同学们感受到废旧物品的用途和组合创新,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组合创新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创造美。
三、活动对象 二年级全体学生。
四、评委 校委会成员
五、活动时间
初赛:2018年4月17日2:20(午读)复赛:2018年4月18日10:30(第三节课)
六、评比地点
初赛:二年级各班教室; 复赛:学校大会议室。
七、评比要求
要求同学们要用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作为原料,制作出展现环保、健康向上的作品。
1.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体现环保价值。2.设计合理,美观大方结实,具有可观赏性。3.作品富有创意,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作品必须写清楚作品名称、制作材料、作者和班级。
八、评比过程
1.2018年4月17日,由各班班主任负责评出班内前5名进入复赛;
2.2018年4月18日,进入复赛的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做简要说明,评委现场打分(打分采用十分制)。
3.由赵瑞、庞来龙老师负责收集打分情况,统计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并由高校长宣布获奖结果。
第三篇:“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比赛”班会活动方案
“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比赛”班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了配合学校举办的“厉行节约,以俭养德”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为了丰富我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特举办这次以“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手工小制作比赛。
二、活动目的:
1、“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活动是通过自制作品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废旧物品,想象、组合、尝试、体验创新设计的乐趣。
2、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留意、关注并观察周围的事物,体现环保意识。在“垃圾”到“作品”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创新、大胆尝试,使同学们感受到废旧物品的用途和组合创新,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组合创新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创造美。
三、活动对象:
六年级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31日
五、活动评比地点:
六年级教室
六、活动评比要求:
要求同学们要用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作为原料,制作出展现环保、健康向上的作品,比赛材料请各选手提前做好准备。
1、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体现环保价值。30%
2、设计合理,美观大方结实,具有可观赏性。30%
3、作品富有创意,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40%
七、活动评比过程:
1、课件出示活动方案。
2、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做简要说明,同学们现场打分。
3、收集打分情况评比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颁发奖品。
4、教师总结:这次活动很大程度的推进了我们班第二课堂的发展与建设,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同学们的创造和动手能力,今后我们应多开展这类有益于同学们自身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尽管此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作品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创造性。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同学们应该开阔思维,敢于创新,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第四篇:手工制作比赛方案
2014年秋季学期xx小学少年宫手工制作室
手工制作比赛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室的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各学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增强小组间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室决定于本周开展手工制作比赛活动。
通过此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一、比赛目的:
“手工制作是青少年养成良好学习枝能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手工制作能力,丰富学校文化及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素质,增加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我室特举办本次手工制作比赛,具体比赛事宜如下:
二、比赛时间:
2014年10月15日
下午:13:00——13:40
地点:少年宫手工制作室
三、作品要求:
1、作品要体现创新特色,作品的含义积极向上,能够体现 小学生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
2、作品制作材料橡皮泥,制作物品样式不限,数量不限。
3、作品由学生本人独立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均可。
4、作品大小尺寸不限,在作品背后写上作者姓名、班级、主题。
四、现场比赛作品细则:
1、作品名称;
2、制作者:姓名,班级 ;
3、作品简介:作品创作设想以及功能,材料等方面的介绍。
五、评选标准:
① 作品的主题鲜明;
② 作品具有创新性,体现特色,突出个性 ;
③ 作品的艺术性;
④作品的原创性。
六、奖励办法:
对创意好的作品进行展览,并对制造者进行表扬,并可以带走一样作品进行留念。
xx小学手工制作室
2014年10月13日
第五篇:让陶艺扮靓校园
让陶艺扮靓校园》综合实践教案
德化尚思小学 赖兴俊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已掌握的陶艺制作技能进行创作性运用,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动手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陶艺制作使学生学会合作,树立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合作意识。
3、在陶艺制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利用已掌握的陶艺制作技能进行创作性运用。
三、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调,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师:近段时间,同学们围绕陶艺这个话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了解了许多有关陶瓷的知识并掌握了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陶艺世界,用陶艺扮靓我们美丽的校园。
(二)复习技法、设计方案
1.复习陶艺制作技法(捏、揉、搓、压)2.合理分工,设计方案
(三)制作陶艺、扮靓校园
1.开展活动,制作陶艺 2.展示作品,扮靓校园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1、课题的释义 校园文化广义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以学校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题,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众文化
以学生陶艺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就是指以学生学习制作陶艺作品设为主题内容的陶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制作陶艺作品尝试用陶艺材料的表现形式,从而让陶艺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和社会,启迪智慧,增强想象里和创造力。
2、研究的目标
最终目标:通过陶艺教学活动和以陶艺为主题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学习体验感受有关陶艺知识、技能,领悟陶艺文化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接受悠久历史文化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优美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过程目标:(1)、增强对学科综合性教学意义的认识;
(2)、研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教学课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3)、通过综合教学,培养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生活环境,利用陶艺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意与制作,提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和到现实的生活世界里探究美、产生美化校园环境的积极行动。(5)、启迪学生用陶艺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思想和情感展开无限的创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让学生明确:创作的目标对于他人的需求性,对于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适应性。
3、研究的内容
(1).从陶艺作品创作的角度(造型、装饰、设计理念,人文思想等)和在陶艺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陶艺作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和谐展示,(2).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设计创作研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适合儿童健康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需要.(3).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摸索密切联系生活,从日常生活和环境出发,进行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的类型、学习方法、指导方法、评价机制探讨,尝试对校园文化的各种设施通过陶艺作品制作、科学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创作、设计、论证、展示、辅导等。
(4.)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分析地域特色,研究家乡文化特色用陶艺的方法来表现,反映家乡的人文并展示在校内外。
(5).与陶艺大师的交流,大师作品的欣赏,如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就全面地认识陶艺大师的艺术作品。
(6).陶艺作品的展示效果,如何使作品在特殊的环境中融合,包括作品展示台,光影效果,真正体现作品的良好效果,适合小学生审美的角度等
五、研究的方法
走访、调查法:走访中国美院、南宋官窑博物馆、及周遍学校,调查他们校(馆)园文化建设,环境布置理念、特点,成功与不足处。年6月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课题有关的教学理论,特别要学习理解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生活经验,美术基础)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学校品牌建设和发展规划,挖掘地域文化,制定以小学生陶艺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实验研究法:根据制定的方案,对学生学习陶艺的方法、指导方法、评价机制,诼一进行实验,检验成败得失,并跟踪记载。对用学生陶艺作品展示墙和陶艺历史文化宣传栏、陶艺教室等进行校园环境的操作,分析其价值,布置是否合理。
经验总结法:根据实验情况,结合有关理论对以陶艺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调控,形成较完善的方案及相关的理论。
六、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起讫时间:2008年3月~2009年5月)2008年3~4月 课题组成员收集、查阅有关理论。2008年5月 走访、调查
采集、搜索、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欣赏、分析各种方案的特点
2008年10~12月 设计制定出本校环境设计方案 学生创作、制作作品 2008年1月 布置校园环境
2008年2~3月 对环境布置进行再评价、论证、调整 2008年4~5月 理论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和现有基础
课题负责人:蒋水泉 小学高级教师 美术专职教师 市学科带头人 区一星级教师 2008 课题组人员:郑猛达 美术专职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毕业 邬幼娜 美术专职教师
现有基础:我校位于杭州市三墩镇,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比邻而居,是浙江省示范小学,学校提出“全面发展打实基础,发挥特色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定位”陶艺教育“为龙头的特色教育,97年购买添置了完整的陶艺教学设备,(100多平方米的陶艺工作室,专业的陶艺烧制窑等),为陶艺教学的顺利开展有了良好的保证,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以陶艺为主题的活动。在区美术教研员应爱娜老师的指导下,相继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成立了”七色花“的陶艺社团,有专业的陶艺老师做辅导,为了使学生的作品有良好的展示平台,我校连续2年参加第七,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览,与艺术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作品走进浙大文化广场等,在各新闻电视媒体杂志中都相继进行了报道,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好评。为积极体现陶艺的特色魅力,学校的陶艺室向家长开放,社区开放,专业成立了“社区陶艺俱乐部”:这里成了培养小陶艺家的摇篮地,现在无论你走在学校的走廊中,还是漫步在草坪中,阅读学生的作文中,都有陶艺教育的身影。在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中,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研究中,更是相继撰写了围绕陶艺教学为目标的教学论文等,杭州师范大学的玺印文化研究所中,我校参加的〈〈玺印文化在学生陶艺作品中的新表现〉〉课题,成为其子课题共同来研究。为迎接学校的百年校庆,学生积极发挥特长,研究制作陶艺作品为校庆的纪念品
八、研究预期的结果
学生陶艺作品、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学校环境布置、结题报告 教学活动案例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