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中数学教案 1.1.2 余弦定理
课题:1.1.2余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C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已知a,b和C,求边
(图1.1-4)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
如图1.1-5,设CBa,CAb,ABc,那么cab,则bc
ccabababb2abCa2a2ab2ab2
从而c2a2b22abcosC(图1.1-5)
同理可证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
2cosAa2c2b2
cosBb2a2c2
cosC[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900,则cosC0,这时c2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典例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a
cB600,求b及A
⑴解:∵b2a2c22accosB
=222cos450
=1221)
=8
∴b
求A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b2c2a21⑵解法一:∵
cosA,∴A600.asin450,解法二:∵
sinAsinB2.41.4
3.8,21.83.6,∴a<c,即00<A<900,∴A600.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1】
.在△ABC中,若(ac)(ac)b(bc),则A
解: acbbc,bcabc,cosA2222221,A1200 2
例2.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
(见课本第8页例4,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
例3.例2.在△ABC中,BC=a,AC=b,且a,b是方程x2x20的两根,2
2cosAB1。
(1)求角C的度数;
(2)求AB的长;
(3)求△ABC的面积。
解:(1)cosCcos[AB]
2cosAB1C1200 2(2)因为a,b是方程x23x20的两根,所以ab2ab2
AB2b2a22abcos1200
abab10AB(3)SABC21 absinC22
评析:在余弦定理的应用中,注意与一元二次方程中韦达定理的应用。方程的根往往不必直接求出,要充分利用两根之和与两根之差的特点。
【变式训练2】
在△ABC
中,A1200,cb,aSABCb,c。
解:SABC
21bcsinAbc4, 222abc2bccosA,b
所以b1,c
4【课堂演练】 c,而5cb
1.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是()
A.90B.120C.135D.1500000
5282721,600,18006001200为所求 解: 设中间角为,则cos2582
答案:B
2.以4、5、6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解:长为6的边所对角最大,设它为,则cos
090
答案:A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A.16253610 2458518B.373C.D.48
2解:设顶角为C,因为l5c,∴ab2c,a2b2c24c24c2c27 由余弦定理得:cosC2ab22c2c8
答案:D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3ac,则角B的值为()A. 62 2 B.5C.或636 D.2或33(a2+c2
b2)cosBcosB解:由(a
cb)tanB3ac得即cosB== 2ac2sinB2sinB
sinB=
答案:D2又B为△ABC的内角,所以B为或 3313,则最大角的余弦是()14
1111A.B.C.D.5867
1222解: cab2abcosC9,c3,B为最大角,cosB 75.在△ABC中,若a7,b8,cosC
答案:C
6.在ABC中,bcosAacosB,则三角形为()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
解:由余弦定理可将原等式化为
b2c2a2a2c2b2
ab 2bc2ac
即2b22a2,ab
答案:C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作业:第11页[习题1.1]A组第3(1),4(1)题。
第二篇:1.1.2《余弦定理》新授课范文
投入时间重在理解加紧训练探究方法收获成功
高一年级数学导学案(必修五)
给自己一个梦想,让自己因为有这个梦想而每天自信、快乐!
第三篇: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必修5§1.1.2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①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
②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③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的长度)。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
试解决。
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
C一点C(如图2),用卷尺量出AC和BC的长,用
测角仪测出∠ACB的大小,那么△ABC的大小就
可以确定了。感觉似乎在△ABC中已知AC、BC的长及夹角C的大小,可以求AB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D 两点
(如图3),用卷尺量出CD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
图中∠
1、∠
2、∠
3、∠4的大小。在△ACD中,已知∠ACD、∠ADC及CD,可以用正弦定理求AC,同理在△
BCD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那么在△ABC中,已知AC、BC及∠ACB,似乎可以求AB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2:在△ABC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3:在△ABC中,如图4,过C作CD⊥AB,垂足为D。
在Rt△ACD中,AD=bsin∠1,CD= bcos∠1;
在Rt△BCD中,BD=asin∠2, CD=acos∠2;
c=(AD+BD)=b-CD+a-CD+2ADBD
= ab2abcos1cos22absin1sin
2=ab2abcos(12)
ab2abcosC2222222222
AD图
4学生4:如图5,过A作AD⊥BC,垂足为D。
则:cADBD
22222bCD(aCD)
ab2aCD
ab2abcosC22222A图
5学生5:如图5,AD = bsinC,CD = bcosC,∴c=(bsinC)+(a-bcosC)= a+b-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a+c-2accosB,c= a+b-2abcosC。
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为钝角或直角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2 22 2 22 22 2
2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6:如图6,记ABc,CBa,CAb则cABCBCAab22(c)(ab)
22ab2ab
222即cab2abcosC
cab2abcosC222A
图6
教师:以上的证明避免了讨论∠C是锐角、钝角或直角,思路简洁明了,过程简单,体现了向量工具的作用。又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AB长度又可以联系到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你会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学生7:如图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ABC中,AC =
b,BC = a.且A(b,0),B(acosC,asinC),C(0,0),则 cAB22(acosCb)(asinC)
2222 ab2abcosC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③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余弦定理及推论的构成形式,思考用余弦定理及推论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例1:①在△ABC中,已知a = 2,b = 3,∠C = 60°,求边c。
②在△ABC中,已知a = 7,b = 3,c = 5,求A、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①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④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⑤作业
第1题: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继续要求学生扩宽思路,用正弦定理把余弦定理中的边都转化成角,然后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推导证明。而这种把边转化为角、或把角转化为边的思想正是我们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2题:在△ABC
中,已知abB45,求角A和C和边c。
【设计意图】:本题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求解,让学生体会两种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上的利弊。运用正弦定理求角可能会漏解,运用余弦定理求角不会漏解,但是计算可能较繁琐。
第四篇:(第一课时)1.1.2余弦定理
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1.1.2 余弦定理(一)2012年8月10日
1.1.2余弦定理
(一)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向量知识应用,掌握余弦定理推导过程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余弦定理。
二、预习内容:
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形式一:
a2=______,b2=_____,c2=______.形式二:
cosA=_______,cosB=_____,cosC=_____.特别地:
在余弦定理中,令C=90°,这时,cosC=0,所以c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2.掌握余弦定理,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一些斜三角形; 3.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 [例1] 在△ABC中,已知a=7,b=8,c=5,求A和sinB 的值。
变式训练一:
1.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a=3,b=1,则c=()
(A)1(B)2(C)-1(D)3
2.以4、5、6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A.5
B.3
C.3D.7
4.在△ABC中,若a7,b8,cosC
14,则最大角的余弦是()A.1B.1C.1D.15
678
[例2]已知△ABC中,a=8,b=7,B=60°,求c及S△ABC.c= 3或
5变式训练二:
在△ABC中,若a7,b3,c8,请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并求其面积6√3
【当堂检测】
1.在ABC中,已知b3,c3,B30,则a___________.3或6
2.a=4,b=3,∠C=60°,求 c=.√13
3.在△ABC中,若(ac)(ac)b(bc),则A1200
4.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等腰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已知在△ABC中,b=8,c=3,A=600,则a=()
A2B4C7D 92、在△ABC中,若a=+1,b=3-1,c=,则△ABC的最大角的度数为()
A 1200
B 900
C 60
D 15003、在△ABC中,a:b:c=1::2,则A:B:C=()
A 1:2:3B 2:3:1C 1:3:2D 3:1:2
★
4、在不等边△ABC中,a是最大的边,若a2 5、三角形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cosA的值。2√365/3656、在△ABC中,若A=60o,AC=16,且此三角形的面积为2203,求边BC的长。497、已知△ABC中,AB=4,AC=23,AD为BC边上的中线,且∠BAD=30o 。求BC的长。2√21 A C 第7题图 B 反思: 1.1.2余弦定理蕲春三中刘芳 1.1.2余弦定理 蕲春三中刘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abc2RsinAsinBsinC2、可以解决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 (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 [提出问题]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 如图1.1-5,设CBa,CAb,ABc,那么cab,则bc ccabababb2abCa2a2ab2ab2 从而c2a2b22abcosC(图1.1-5) 同理可证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 7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 2cosA2bca2c2b2 cosBb2a2c2 cosC[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900,则cosC0,这时c2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题型一 已知两边及夹角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a cB600,求b及A ⑴解:∵b2a2c22accosB =222cos450 =1221) =8 ∴b 求A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b2c2a22221⑵解法一:∵ cosA,∴A600.asin450,解法二:∵ sinAsinB2.41.4 3.8,21.83.6,∴a<c,即00<A<900,∴A600.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题型二 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例2.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 (见课本第8页例4,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b2c2a2 cosA 87.82161.72134.62 0.5543,A56020; c2a2b2 cosB 134.62161.7287.82 2134.6161.70.8398,B32053; C1800(AB)1800(5602032053) 90047.题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比较 例3.在△ABC中,已知 b=3,3。B=300,求角A,角C和边a。 思考:求某角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两种方法 有什么利弊呢? [补充练习] 1、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答案:A=1200) 2、在△ABC中,已知(b+c):(c+a):(a+b)=4:5:6,求△ABC的最大内角。(答案:A=1200) [课堂小结] (1)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2)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形状 (五)作业设计 ①课后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与发现] ②课时作业:第10页[习题1.1]A组第3,4题。 ③《名师一号》相关题目。第五篇: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