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种子的力》有感
用顽强浇灌“丰收的种子”
——读《种子的力》有感
一粒种子被深埋在土壤中,无论土层是疏松还是坚硬,一到春天,新芽总会破土而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读了《种子的力量》这篇文章之后,我信服了!
种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人生的旅途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时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我们不善于转化压力,定会被困难压垮和被困难吓倒。就像我自已,只要一听到掌声、拥有荣誉,就沾沾自喜,却丝毫经不起任何失败的打击。
放下《种子的力量》,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失败,你是自甘堕落,还是继续努力,取得最后的成功?”
记得去年暑假的“快乐假期,轻松阅读”的征文活动中,我的作文没有得奖。本来已是沮丧万分的心情被得奖者们那份高兴劲儿刺激得彻底崩溃了。我开始害怕甚至讨厌写作文,因为作文让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于是,“借阅”“参考”成了我完成作文的依托。但是我也慢慢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每日下降,虽然恐惧,但我更害怕老师和同学看到我的失败。我就这样毫无自我地写着、画着。指导有一天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常常与好书交朋友,认真学习写作的技巧,你的写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有长足的提高,写作文要求真!相信自己,可以的!”这不,今年我的作文在丁蜀区“春满陶都”作文竞赛中红火了二等奖呢!
以文学思考人生的作家——史铁生;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海伦·凯勒;不朽的聋人发明家——爱迪生„„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都经历了挫折,但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挫折的另一个名字叫垫脚石!经历生活中的一次次挫折,我们才能渐渐成熟,逐渐长大。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坚强的小草一样,正确对待挫折,勇于给自己加压,善于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动力变成成绩!
第二篇:读种子的力后感
读《种子的力》后感
天气不是很好,但教室里的灯却异常明亮。我怀着好奇的心看《种子的力》这篇文章。
文章中说到,种子的力可以把人的头盖骨分开。因为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连高科技都分不开,种子却能分开,从而更加体现了种子的力。
记得我还读过一篇文章,文章中是在抗日时期,日本人要运送一轮船大豆去援助前线的日军。共产党的地下党的一个成员就接到命令—破坏日军的轮船,不让日本人得逞。他来到轮船边一想:“现在安装炸药包来不及了,只能用种子的力来对付他们了。”他就在日本鬼子不注意时往装大豆的地方放水。前几天轮船还一帆风顺,第三天轮船就沉了。这就是靠种子的力量才让这位党员完成任务的。
种子的力量就是大,只要我们好好利用,一定会对我们有巨大的作用的。
从文中我还知道了人不可貌相,种子小但力量大。
第三篇:读《一粒种子》有感
读《一粒种子》有感
翻开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一书,浏览着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一粒种子》,思绪翩然。
世界上有一粒神奇的种子,只有一粒。相传它会长出碧玉一般的芽,会开出最美丽芬芳的花。因此相继得到国王、富翁、商人和士兵的青睐,他们都希望用它来炫耀自己,用它来升官发财。他们种下它,对它百般呵护。可是当他们发现这粒种子一直没有发芽时,就辱骂它是“死种子、又臭又难看”,把它丢掉。
叶圣陶先生的这粒神奇的种子,带我们见识了哪些势利小人的私心和丑态。看看那位国王,他说“现在好了,有这样一粒种子,只有一粒,等它钻出芽来,开出花来,世界上就没有第二颗了,这才显得我最尊贵、最有权力„„”;再看看那位商人,他说“现在呀有这么一粒种子,只有一粒,这要是开出花,不但显得我高雅,并且可以把世界上的其他富翁盖过去。”可见他们欣赏的不是种子本身,他们只是借势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富而已。这些国王和富商们,让我想起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储藏了满柜的书籍,那些书有精美的包装,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去翻上一页,这些书只是他们的门面而已。
从这则故事中我看到,这粒种子是非常有骨气的,不会为那些势利小人的欲望而发芽,它只会在认识它真正价值的农民的普普通通的农田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让别人欣赏它。你瞧它开出的花多美多香呀!种子这种不肯向权贵低头的骨气和胸怀我赞美,我也要向这粒种子,学习它不向权贵低头、不为金钱所迷惑,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面对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自己理想的田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自己的辛勤给懂得欣赏自己的人带来快乐。我愿做一棵平凡而有骨气的种子。
兴国小学五年级三班
曹若琳
第四篇:读种子课有感
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二、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我们都认为,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问题,如果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很好。俞特却认为: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对小学生来说,结果是最重要的,知识的预习意义就是看了结果状态的知识的内容,知其然后,对所以然往往缺乏追究能力。因此,有部分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说懂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懂错了,至于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并且,在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果之后,他们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三、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先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来解的,用等量关系来解方程,需要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且到了初中后,方程不再用等量关系式而是用等式性质来解,因此,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用等式性质来解,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难度比等量关系式大,这是为什么呢?
俞特认为:这类似于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小孩子会称狗为“汪汪”,因为“汪”的发声比较容易,且狗又十分常见,之后会慢慢地改称“狗”。值得讨论的是:那个称狗为“汪汪”的过程,可否因为将来不称“汪汪”而省略呢?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读《写作力》有感
读《写作力》有感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都能促进思考。作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作者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创意。但是,由于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不进行思考练习,加上对优美语句的过度重视,学生写出的作文最常见的问题是内容不清楚、逻辑不明朗,表达不流畅。
一个思考力很弱的人,在任何领域都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阅读力”“写作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如同人类大脑中的四个齿轮,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读了阿德利安所著的《写作力》一书,我对写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太阳花们的现状,我将作者所研究出的写作教学系统稍稍改动了一点,在前几次的写作课程中,适量地“改革”了一番。
第一课时:主题和计划
每节课开始,提醒学生“务必要专注”。每次写作都要提供一个主题,并围绕写作策略重点展开。本课要为学生提供“写作课程计划表”,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督促学生在课上完成所有的工作计划表。课下交到老师手里,老师查阅并做批注。
第二课时:写作时间
教师重点介绍一种写作技巧,并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务必使用这一技巧。教师需要示范,如何使用写作技巧来完成一段文字。接着,学生需要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打草稿(思维导图),接着完成自己的习作。在这期间,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并加以指导。下课将初稿交到老师处,老师批阅并做批注。
第三课时:讨论与修改
每个学生都需要和一个伙伴讨论,大声朗读出自己的作文。讨论不仅是为了提出赞赏或给予意见,也是为了练习思考。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表,独立进行修改。形成复稿与终稿。
第四课时:分享和发表
文章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作的过程。我们鼓励孩子发表作品,但不能逼迫每个孩子都写得十分出色。根据自己的水平,一点点提高,才能让孩子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挑选优秀的或者进步明显的3—4名学生,讲他们的作品刊登在班级公众号或者校报上,如果时间紧迫,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