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调研材料
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农业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受领导重视、农民欢迎、机手称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一项工作。通过跨区作业,打破了地域界限,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业减灾保收能力,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代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向。为此我局组织人员对2008年全县联合收割机跨区
作业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发展情况
我县自1996年开始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12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由1996年的15台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00台,跨区机收区域已涉及到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内蒙古、黑龙江6个省区,机手收入连年增加。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也从1996年的20台增加到如今的800台。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机收进行有偿服务已成为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2008年,我县716台联合收割机全部投入到夏收工作中,其中400台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单车年纯收入达5万元。
二、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
我县开展跨区机收起始阶段主要由农机管理部门直接组织,随着跨区作业的不断发展和联合收割机数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管理部门没有这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跨区作业的直接组织活动。近几年已逐步从跨区作业的直接组织工作中退出,主要承担着规范跨区作业市场的管理职能,今年由农机部门组织的就不足200台。取而当之的是与市场联系更紧密,对市场把握更好,可以使机手获得更高的作业收入的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同时一批参加跨区作业时间早、业务熟、技术精、头脑灵活的老机手也已经纪人的形式组织、组建跨区机收服务队。目前我县跨区机收组织主要有种3形式:农机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中介服务组织、经纪人组织的跨区作业队;机手自发组织或单机的跨区作业模式。
三、跨区作业存在及遇到的问题
1、中介服务组织、经纪人行为不规范。跨区作业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经纪人队伍的出现架起了作业机具与作业市场之间的桥梁。目前经纪人以自发产生为主,虽然他们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但绝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机务常识、跨区作业管理知识,在协调机具联系作业市场中口头协议较多,纠纷也多,且不易解决。这些经纪人大多数由熟人亲友介绍各农机手,仅仅是口头协定,没有像农机部门和机手之间签定服务合同,因而在利益受损时也无法得到法律的维护和帮助。
2、作业次序、作业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从2008年我县参加跨区作业队实践看,作业次序、作业环境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作业次序混乱,有些地方只接机不管机,造成机车工作混乱,机手相互压价,造成机手收益降低。二是随意上路拦机、扣机,村霸、路霸敲诈机手现象时有发生。
3、由于机手没能及时、准确掌握小麦收割时间、收割面积等有关跨区作业信息就盲目外出,不仅增加自身作业成本,还容易出现其它意外而减少机手收入。我县广运街道办西刘庄村刘文东同另外2名机手共三台联合收割机经对方熟人介绍于5月16日出发到河南省汝南县三桥乡进行跨区作业,结果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小麦并未成熟,无法收割,而当地熟人又不放行,致使三台机车被扣2天后得以离开,耽误到其它地区收割,既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又减少自己的收入。
4、联合收割机机手培训力度不足,新机手作业收益较低。近几年来我县联合收割机增长速度快,而机手培训时间又短,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学员一时难以掌握系统知识,在复杂道路的驾驶和田间操作等维护保养都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培训又没有收割现场,这就造成新机手参加跨区作业时由于操作不熟练,作业面积少,收入较低。如2008年我县组织的作业队在河南南阳收割时,新机手李连成5天收割200亩,而老机手梁朝顺5天却收割达540亩。
四、跨区作业发展趋势
我县跨区作业经过12年的发展,跨区作业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比起始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效果越来越好,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的供求关系日益稳定,机具无序流动的情况逐渐减少,机手收入稳步提高,这些条件都为我县跨区作业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性能、科技含量高的收获机械将会被机手接受,服务项目、服务区域、服务时间将会得到拓展、延伸,将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新亮点。
第二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调研材料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调研材料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调研材料2010-06-29 18:49:4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农业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受领导重视、农民欢迎、机手称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一项工作。通过跨区作业,打破了地域界限,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业减灾保收能力,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代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向。为此我局组织人员对2008年全县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发展情况
我县自1996年开始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12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由1996年的15台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00台,跨区机收区域已涉及到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内蒙古、黑龙江6个省区,机手收入连年增加。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也从1996年的20台增加到如今的800台。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机收进行有偿服务已成为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2008年,我县716台联合收割机全部投入到夏收工作中,其中400台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单车年纯收入达5万元。
二、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
我县开展跨区机收起始阶段主要由农机管理部门直接组织,随着跨区作业的不断发展和联合收割机数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管理部门没有这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跨区作业的直接组织活动。近几年已逐步从跨区作业的直接组织工作中退出,主要承担着规范跨区作业市场 的管理职能,今年由农机部门组织的就不足200台。取而当之的是与市场联系更紧密,对市场把握更好,可以使机手获得更高的作业收入的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同时一批参加跨区作业时间早、业务熟、技术精、头脑灵活的老机手也已经纪人的形式组织、组建跨区机收服务队。目前我县跨区机收组织主要有种3形式:农机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中介服务组织、经纪人组织的跨区作业队;机手自发组织或单机的跨区作业模式。
三、跨区作业存在及遇到的问题
1、中介服务组织、经纪人行为不规范。跨区作业经纪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经纪人队伍的出现架起了作业机具与作业市场之间的桥梁。目前经纪人以自发产生为主,虽然他们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但绝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机务常识、跨区作业管理知识,在协调机具联系作业市场中口头协议较多,纠纷也多,且不易解决。这些经纪人大多数由熟人亲友介绍各农
机手,仅仅是口头协定,没有像农机部门和机手之间签定服务合同,因而在利益受损时也无法得到法律的维护和帮助。
2、作业次序、作业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从2008年我县参加跨区作业队实践看,作业次序、作业环境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作业次序混乱,有些地方只接机不管机,造成机车工作混乱,机手相互压价,造成机手收益降低。二是随意上路拦机、扣机,村霸、路霸敲诈机手现象时有发生。
3、由于机手没能及时、准确掌握小麦收割时间、收割面积等有关跨区作业信息就盲目外出,不仅增加自身作业成本,还容易出现其它意外而减少机手收入。我县广运街道办西刘庄村刘文东同另外2名机手共三台联合收割机经对方熟人介绍于5月16日出发到河南省汝南县三桥乡进行跨区作业,结果到达目的地后发现小麦并未成熟,无法收割,而当地熟人又不放行,致使三台机车被
扣2天后得以离开,耽误到其它地区收割,既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又减少自己的收入。
4、联合收割机机手培训力度不足,新机手作业收益较低。近几年来我县联合收割机增长速度快,而机手培训时间又短,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学员一时难以掌握系统知识,在复杂道路的驾驶和田间操作等维护保养都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培训又没有收割现场,这就造成新机手参加跨区作业时由于操作不熟练,作业面积少,收入较低。如2008年我县组织的作业队在河南南阳收割时,新机手李连成5天收割200亩,而老机手梁朝顺5天却收割达540亩。
四、跨区作业发展趋势
我县跨区作业经过12年的发展,跨区作业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比起始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效果越来越好,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的供求关系日益稳定,机具无序流动的情况逐
渐减少,机手收入稳步提高,这些条件都为我县跨区作业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性能、科技含量高的收获机械将会被机手接受,服务项目、服务区域、服务时间将会得到拓展、延伸,将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新亮点。
第三篇:参加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的准备工作
参加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的准备工作
安徽省六安市农机局李涛
农民机手在开展跨区作业之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新购联合收割机者应凭购机发票、产品合格证、驾驶员身份证到农机监理机构申请办理核发号牌和行驶证。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由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进行培训后凭“培训合格证”申报参加驾驶证的考试,合格后核发驾驶证。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必须按时参加年检审,不参加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联合收割机不得投入作业,不参加年审或年审不合格不得操作联合收割机。
2、选择参加一个跨区作业服务队,由跨区作业服务组织负责统一联系作业任务,保证联合收割机安全转移及时解决作业纠纷,协助做好联合收割机的维修和油料供应,以免盲目流动。参加的跨区作业服务组织一定要是经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审核认定,取得跨区作业中介资格的,并且要签定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向当地的农机管理部门申领《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作业证》,《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作业证》实行免费发放。根据《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联合收割机及其运输车量持《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作业证》免收过桥过路费。
4、做好联合收割机的保养和检修,确保机械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作业。
5、备足联合收割机的损件,随车的工具应齐全。如动定刀片、链条、皮带等。
6、联合收割机要随车配备灭火器和应急照明设备。
第四篇:茌平县农机局关于农机跨区作业调研报告
茌平县农机局关于农机跨区作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机跨区作业作为我县农机化工作的品牌工程,其规模越来越大,作业范围越来越广。为做好今年三夏跨区作业,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县农机跨区作业情况
我县跨区作业活动的开展是从98年开始起步的,当时全县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不足130台,参加跨区作业机械80台左右,并且大部分为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范围为河南的商丘、周口两地,但由于当时参与跨区作业机械较少,对机具需求量大,作业时间较长、作业价格较高,参与跨区作业的机手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平均每台机械收入近3万元。因此,大大刺激了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热情,全县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拥有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参与跨区作业的机械越来越多,跨区作业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县近几年外出跨区作业机械达到六百多台,作业范围也从河南的商丘、周口拓展到驻马店、开封等地。为当地小麦收获提供了机械保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小麦机收跨区作业活动,不但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使其成为了农机工作的一项品牌工程,受到了社会和农民群众普遍好评,并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随着机械数量的不断增加,单机收益有所减少,但逐步趋于稳定。平均单机纯利在3万元左右,然而组织机械外出的难度越来越大,机多地少、竞相降价越来越严重,作业纠纷、安全保障越来越突出,作业机手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跨区作业作为政府赋予农机部门的一项职能,事关农机部门在政府中形象和农民心目中威信。如何使其健康发展,不断完善,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程度,把跨区作业活动做大做强,使其形成一项产业,促进农机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机部门要深入探讨,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加以解决。
1、跨区作业协调组织有待加强
现在跨区作业组织主要是由县、乡农机部门、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分队作业,全程跟踪服务或者是机手自发组织,自行联系作业地点。今年,我县跨区作业由县局组织的联合收割机600余台,组织3个作业队,采取的是全程服务的管理方式,共出动指挥车3辆,维修服务车6辆,管理和服务人员30余人。不但提前签订了作业合同,对作业现场进行了考察,而且全程提供维修、配件供应、保险代理、现金代存、作业调度和作业安全等服务,这种管理形式深受机手欢迎。但也有少部分机手由于经常在一个作业区域作业自行组队外出,虽然免缴了管理费,但是由于安全没有保证,作业纠纷及发生事故处理困难,这部分机手在参加服务队和自行组队之间流动,每年平均在几十台左右。
2、跨区作业市场有待规范
近几年机手普遍反映,农机外出跨区作业秩序有待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跨区作业合同执行不严格,当地农机部门担心作业时到位车少,多方签订合同,造成机械严重过剩。二是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麦收保护价,出现机械争活,竞相降低现象。三是当地农机部门,把跨区作业当作发财门路,乱收服务费、中介费,而对跨区作业中出现的纠纷和事故不积极配合。四是没有明确的作业服务费提取规定,领机人自己说了算,少算作业面积不足额收取作业费普遍存在。五是社会闲散人员领机只向机手收中介费,不提供服务,拦截车辆、刁难机手现象有发生。
3、作业证的管理有待加强
在农业部制订的《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跨区作业机械必须具有《跨区作业证》。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机手为逃避费用,不领取《跨区作业证》,而私自联系外出作业,并且当地农机部门控制不严,造成“散机”增多,冲击机收市场。二是有些外地农机部门根本不组织跨区作业而是把《跨区作业证》当作商品赚钱,更有甚者把《跨区作业证》放在当地农机供应和维修门市部以及集中卖给他人,造成机具无序流动,不但扰乱了麦收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影响农机部门的形象。
4、跨区作业中介服务有待改善
今年,从我县情况看,跨区作业的薄弱环节在中介服务方面,各乡镇村中介服务人员少,由于今年小麦成熟期集中,因此,出现了自发的中介人员根本不与农机部门联系,私自上路拦截车辆,私自收取中介服务费现象,从外地返回本地机械进不了村,造成公路沿线车多地少,而偏远地块缺机现象严重,影响了收获期及麦收进度,这种私自拦截现象在其它地方也比较严重。
要解决这种现象,首先要建立中介服务组织,由乡镇推选人员,由县农机部门进行考察培训,进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建立中介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他们的职责和义务,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制定中介费及服务收费标准。
5、强化政府参与行为
跨区作业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机手收入、提高麦收进步,有利农村稳定车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但是,农机部门如何把这项工作引起领导重视,纳入政府行为还有很多工作,特别是跨区作业机械作为纯农用机械,制定有关政策予以补贴。二是麦收期间由政府出面,由农机部门牵头,组织公安、交通等部门参加,成立农机巡回110,有权对上路拦截车辆,扰乱作业秩序人员进行处理,确保麦收市场秩序,为跨区作业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农机跨区作业之我见
农机跨区作业之我见
【摘要】农机跨区作业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机手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农机服务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农机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够、中介组织服务形式转变不够灵活、组织化程度不高、散机扰乱农机作业市场、“拦机、截机”现象时有发生、出现纠纷得不到公平解决等问题。为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规范跨区作业,建议政府重视,搞好协调;发挥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拓宽中介组织的服务范围 ;搭建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平台;大力开展农机保险,解除机手后顾之忧,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机跨区作业始于1996年,到现在已十多年时间了。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夏到秋、由省内到省外、由试点到全面推广再到辉煌发展的过程,已成为深受农民和农机手欢迎的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途径,对抢收、抢种、保农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机跨区作业的重要作用
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行政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由于跨区作业的开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缩短了机具的投资回收期,实现了农机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改变了以往家家户户买农机的局面,推动了农业机械向大型复式联合方向发展。目前,我县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9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115台。
(二)提升了农机化作业水平。农机跨区作业的开展,使我县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了2倍以上,麦收时间由96年前的2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5-7天,秋季作业也缩短了10天以上。小麦生产已是全过程机械化,小麦联合收获率由96年的10%提高到现在的98%。广大农民群众深有感受地说:“要想收得快,就得靠机械”,“机械到田头,收麦不用愁”。
(三)节本增效,促进劳动力转移。调查表明,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比人工收获小麦提高100倍以上,作业收费与人工收割相比每亩节省支出25-30元。我县机收小麦面积达81万亩,按每亩节省支出25元计算,可节支2025万元。联合收割比人工收获减少粮食损失在3%以上,以小麦亩均400公斤单产计算,每亩减少损失12公斤,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972万公斤,折合价值1360万元。
采用机械收获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在农忙季节不必再赶回家中参加抢收,既节省了路费,又增加了收入。
(四)增加机手收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作业时间由以前每季一周左右增加到20天甚至更长。一般情况下,一台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一年作业收入在3万元左右,比仅限于本地作业的增加2倍多。
开展好农机跨区作业,是推动农民增收就业的一条重要举措。据测算,一般一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需4-5人跟机作业、服务,因此,通过跨区作业可以实现农民季节性就业,直接带动全县农村劳动力约4500人,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五)推进了农机服务业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在生产方式上把小而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闯市场,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小农机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造就了一支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
二、农机跨区作业存在的问题
农机跨区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机部门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还存在缺位现象、中介组织服务形式转变不够灵活、各地跨区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不平衡等等,阻碍了跨区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机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够
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仅限于对其进行培训和备案管理,而不对其具体中介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在外出机车中,也存在着无行驶证、无驾驶证、无跨区作业证的现象。
(二)中介组织服务形式转变不够灵活,组织化程度不高
如:大规模组队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它不仅给管理服务者带来困难,也给机手带来麻烦,一则是路途远、机车多,易发生交通事故;二则是队伍太大容易造成作业机械集中,作业价格不理想,想撤出时又易和当地领机人产生纠纷;三是到达某一个作业地点后机车分布广、地点多,不便联络沟通,不宜搞好服务与管理。
有的跨区作业中介从业人员中存在着文化和业务素质不高的现象,一些人还停留在凭经验办事或“跟风跑”的阶段,对作业期间出现的问题,如麦收纠纷、机械维修等处理能力差,对转移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表现得束手无策,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散机扰乱了农机作业市场
有的临时合伙、有的单独外出,跨区作业地随机主主观而定,造成盲目流动,容易和有组织的跨区作业服务队形成冲突,产生农机与作业量配比不合理,单机作业效率降低,农机户收益减少,而且影响了作业市场秩序。这种散机形式的存在,主要是机手认为中介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在作业时间、地点和作业量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及认为中介组织服务不好或不愿交纳中介服务费等。
(四)“拦机、截机”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地方群众用机心切,或因较为丰厚的中介服务费诱惑而出现截机倒卖,致使上路拦机截机、强迫机手作业的现象屡禁不止。不论是在去的路上还是在回来的途中,都令机手防不胜防。应对拦机截机事件,耗费了机手大量的精力,浪费了机手宝贵的时间,有时还会演变成欧斗事件,甚至造成人身伤害。拦机截机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单机外出的收割机组身上,再加上拨打“110”后,警方出警不及时、无伤人行为就不过问、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致使农民拦机截机现象愈演愈烈。
(五)出现纠纷得不到公平解决
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机械及作业知识掌握不多,操作不熟练,处事能力不佳等原因,常与当地农民产生各种安全纠纷、经济纠纷、交通纠纷等,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往往得不到公平、公正地处理。
三、农机跨区作业的建议及对策
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应站到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尽快规范跨区作业,为跨区作业挡驾护航,为农民丰收、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一)政府重视,搞好协调
各级政府都要成立跨区作业领导小组,抓好农机、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分工和配合,针对以往发生的“拦机、截机”的现象,总结经验,制订出保障联合收割机顺利转移的工作预案。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教育群众不要上路拦截过境联合收割机,对“拦机、截机”的高发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力量重点防范,对上路截机行为要坚决制止,对砸机、打人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二)发挥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农机部门要积极顺应市场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注重加强对跨区作业市场的宏观调控,由市场启动、促进发展逐步向出台政策、规范市场转变,把工作重心转到监督管理上来,并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使跨区作业中的大量具体市场行为由农机协会、中介服务组织、股份制或合作制的服务实体来完成。
农机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跨区作业中介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全面培训,严格发放《中介组织资格证书》、《中介人资格证》及《跨区作业证》;作业期间,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大农机执法检查力度,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同时,对散机加强管理,防止无序流动,维护正常的跨区作业秩序。
(三)拓宽中介组织的服务范围
以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机大户为依托组建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引导他们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搞好常规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服务内容。将十多年来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中去,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区作业的运行机制、效益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玉米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尽快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市场培育成完善、健康、发达的农机作业市场。
中介组织服务要上档次,积极做好作业市场调研,认真制定作业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处理纠纷,做到处处为机手着想、为机手排忧解难。
(四)搭建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平台
尽快开发更易查询、信息全面的全国农机跨区作业直通车,分别以县、乡镇为查询单位,及时、准确、全面反映该区机械保有量、拟引拟派机械数量、种植面积、已收割面积、作业时间、中介组织联系方式、地图等信息。制定、完善跨区作业信息发布管理制度,信息搜集由基层农机站和合法中介组织上报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县级农机部门经过严格审核后,方能上全国农机跨区作业直通车发布,作业期间,要保证信息至少一天一更新,过时信息并要及时删除。
各地以县为单位,组建手机短信发送系统或与通信部门联合,将作业信息、天气预报等信息及时发送给在县内作业的中介组织者、机手,以方便他们做好计划。
(五)大力开展农机保险,解除机手后顾之忧
“三夏”期间,由于联合收割机作业环境恶劣、作业量大时间长,机手时常疲劳作业,容易导致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如果没有农机保险,农机事故双方往往是“一次事故,即刻致贫”。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机手参加跨区作业时必须办理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及第三者责任保险,一旦发生事故或其它突发性事件,及时报案,由有关部门做好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和赔付损失等工作,以推动跨区作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