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3:4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第一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宿迁市农业局何井瑞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其下线温度为O℃-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例如宿迁市以往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在9月25日左右,随着全球变暖,现在的适宜播期在10月5日-10月15日,整个生育期缩短7-10天。同时,近年我市夏天温度平均温度与以往相差不大,但是高温天气减少,导致夏熟作物热量积累不够,生长量偏小,单产徘徊不前。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CO2又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其它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对于有限生长习性的谷物,由于生育期缩短而减少品质降低;而对于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如块根作物和牧草,则有利于生长期延长,增加产量。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同时,增温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这两个决定作物生产率的主要过程。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温度升高、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情况尚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的增加。

4、气候变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5、气候变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

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制度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加强稳产增产技术研究。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家畜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将生物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的融合,通过体细胞无性繁殖变异技术、体细胞胚胎形成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DNA重组技术等,快速有效地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3、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

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具有长远意义。

4、监测作物病、虫、草害与畜禽疾病的变化趋势并加强综合防治。气候变暖、大气CO2增加与紫外光的增强必然会对各种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病原、害虫与杂草的种群结构以及天敌种类等产生连锁影响,畜禽动物疫病状况亦会有所变化。

5、建立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是抗御气候变化的根本性措施,包括:适应气候变化及调整农业布局;合理规划农业耕作;发展生态农业与资源节约型农业;推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增加农业系统的抗逆性和可恢复性。

第二篇: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

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影响 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 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 CO2 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 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 hm²,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 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 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 75亿 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甘薯、高粱、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较强,将起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产量的波动。温度、水分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还决定于水、热匹配状况,如气候变暖与变湿相匹配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气候变暖、变干,水分不仅限制变暖的效果,而且会加剧不利影响,作物将减产;如气候变暖而水分无变化,在冷凉湿润地区作物将增产,在多熟种植的温暖地区对有的作物生长季有利,有的作物生长季不利。

2、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多熟种植,复种指数达到 150 %以上。CO2 倍增时温度升高,增加了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无疑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根据 FAO[4]的报告(1997),在温带,温度每升高 1℃将使气候带移动 200~300 km。CO2 浓度倍增后,当前我国的一年一熟制大约可向北推移 200~300 km,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向北推移 500 km左右。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产区,只要水分条件能满足生育期的需要,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这种变化有可能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的面积扩大,据研究,在仅考虑热量条件的基础上,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后我国多熟种制的面积可能产生如下变化:一熟种制由当前的 63 %下降为 34 %,二熟种制由 24.12 %变为 24.19 %,三熟种制由当前的 13.15 %提高到 35.19 %。随着气候变暖,未来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强烈、更频繁,干旱、洪涝、高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可能增加;另外,气温升高增加了北方地区的热量资源,但季风雨带的南移却可能加重那里的干旱危害,造成北方变干变热而南方变湿变冷的趋势;气候的冷暖、干湿变率可能增大,特别是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受到制约。即我国未来的种植制度会因升温而有所变动,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动态。不过各类种植制度组合、种植作物的种类或品种会因温室效应出现大的适应性调整,高产品种将会被抗逆性强的品种代替,旱地作物如高粱、谷子、甘薯;耐热性作物如甘蔗、水稻等的播种面积将扩大。

3、气侯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 2100~2133 亿 hm²,是耕地面积的 2 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 9 %,气候变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视。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气候变暖后,在 18~27°N(粘虫冬季繁殖气候带)、27~ 33°N(粘虫越冬气候带)、33~36°N(粘虫春季迁入气候带)及在36~39°N 的冀东北、山东半岛、北京等地,粘虫发生世代均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殖 1~2 代。另外,病虫越冬状况受温度影响将更加明显,冬季变暖,容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短,世代增多。更为严重的是多种主要作物的迁飞型害虫比现在分布更广危害更大,我国粘虫越冬北界将从 33°N 北移到 36°N 附近地区,大致与现在的 1 月份植被-土壤系统的水分与热量循环过程在农业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3)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4)全球环境变化的农作物生产安全指标体系与预警系统研究;(5)建立集数据库、模型库和专家系统于一体的以农业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信息系统,以实现农作物生产对全球环境变化反应的动态仿真,便于政府针对全球环境变化做出适宜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修兰主编.二氧化碳、气候变化与农业[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2]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3] 郑斯中.全球变暖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估计中的乐观倾向[J ].中国农业气象 ,1993 ,14(5):44~47.[4]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997 粮食和农业状况[ M ].意大利:1997.[5] 李淑华.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及发生趋势展望 [J ].中国农业气象 ,1992 ,13(2):46~49.[6] 张厚,王宣.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J ].中国农业气象 ,2000 ,21(1):9~13.[7] 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8] 霍治国 ,刘万才.试论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1):117~121.[9] 李淑华.气候变暖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中国农业气象 ,1993 ,14(1):41~47.

第三篇: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气候是发展农业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能源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这些资源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农业又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出现的现实,如何适应气候环境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保证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极为密切。由于气候因素覆盖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由光、热、水和风能等能量和物质要素组成的气候资源是潜力很大的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而旱、涝、风、寒等气象灾害又是威胁农业的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的地域差异生产水平,年成丰歉及作业和管理水平等均受到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的制约和影响。总体上说,广东丰富的光、热、水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各种气象灾害又是发展农业的限制因子。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例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如何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就需做到顺天时量地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谓顺天时,就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如果没有弄清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就会带来盲目性,就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

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人类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将导致极端气象事件日趋严重,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日趋严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气候造成的损失,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二、对策和建议

虽然气候变化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据报道,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陈旧,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同时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又受到能源结构、技术和资金的制约,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减少CO2排放量的潜力有限,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

据报道,地球上的大气碳氧平衡,60%靠森林(含植被),40%靠海洋(含湿地及淡水水域)。21世纪初全球的森林面积只有800年前的30%,吸碳制氧量下降了70%。当前,大气中的CO2由工业革命前的0.0275%上升至0.351%,并将逐年上升。因此大力造林绿化和保护海洋、水域和湿地,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大力开发气象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风能和太阳能是再生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上的风能资源总量为32·26×1011瓦,实际可开发量为2.53×1011瓦。据不完整的资源估算近海(水深10米,离海面10米高)的风能资源储量约为陆地的3倍多,即7.5亿千瓦。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4亿吨煤,因此,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可以解决农业用电的问题。在农业方面应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生物技术等学科,科学的改革种植制度,适应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减少农业生产CO2排放源,提高碳汇库潜力,发展相关学科,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模拟和研究。

土壤和水环境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而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加强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推广清洁农业生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对农业水资源环境认识,建立全民节水型社会,开发和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强化监测技术手段,保护水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

对于农业废弃物应实现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化开发,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管理。对于面源污染治理要从源头抓起,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合理时空布局,加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设农业环境安全保障工程,该工程包括自然灾害预警及响应系统工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新型肥料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业水环境安全与人工增雨保障工程、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与培养工程,这些都应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第四篇: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张中平1刘正本1袁绪永2

(1.安徽省淮南市气象局淮南232007;2.寿县气象局)

摘要本文基于近52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淮南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结合淮南市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关键词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1气候特点

淮南的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1雨热同季的优越性

淮南市年平均气温15.3℃,全年无霜期224天,年日照2279.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937.2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适宜于稻、麦、油、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种植与生长。同时也孕育了“三山” “三水”(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的美好生态环境。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利用率高,气候资源相对更北地区较为丰富。

1.2南北气候的过渡性

淮南市位于北纬32~33度,位于这一纬度带的地区大致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但因这一地带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为悬殊,所属气候类型也千差万别。自江苏省盐城向西,分别出现了平原、丘陵、高山、高原、沙漠、濒海、近海等地形地貌,也就出现了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西亚沙漠气候、地中海海洋性气候、美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等。淮南大致是这一纬度带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淮南兼具南北气候的特点。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农业生产也兼具南北特点。例如,作物既有暖温带的小麦、大豆、山芋、高梁、玉米、绿豆、豌豆等,也有亚热带的水稻、油菜、麻类等。

1.3两岸气候的差异性

春秋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说明对淮河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早有认识。淮河以南地区水田居多,作物多以水稻为主,渔业也有一定规模。淮河以北多旱地,以小麦,大豆为主,沿淮夏季水稻也有种植。统计表明,淮河以南地区气温比以北地区偏高,多年平均偏高0.3度。降水量淮河以南多于淮河以北,多年平均偏高30毫米,在降雨日数上,淮河以南略多于淮河以北,但降水强度的极值出现在淮河以北。淮河两岸的气候差异除天气气候成因外,还可能是因为:(1)地形不同。淮河以南地区

地形属于丘陵,岗地;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其气候响应能力比淮河以南地区要快。(2)城市的热岛效应。淮河以南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

1.4气象灾害的多发性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一年四季都会有气象灾害出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寒潮、晚霜冻等。夏季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大风等。秋季主要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冬季主要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旱涝是淮南的主要气象灾害。旱多于涝,涝重于旱。

2近52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2.1气候有变暖趋势

通过对1955-2006气象资料进行统计表明: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最为突出。1994年以来的13年中,年平均气温年年偏高,其中有8年异常偏高1.0℃以上,有3年(1998、2004和2006年)异常偏高1.5℃以上,而2006年年平均气温达17.2℃,异常偏高1.6℃,为1955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从四季温度年际变化来看,冬季(12~2月)、春季(3~5月)、秋季(9~11月)温度均有升高趋势,以冬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入冬推迟、冬季变短,入春提前、春季变长。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出现了17个暖冬天气,除了2004、2005两年冬季平均气温正常外,其余年份均显著偏高,其中1998、2006两年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2.5℃以上,是1955年以来最暖的两个冬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沟、塘、河、湖冬季结冰甚至封冻是常有的事,1954年末的冬季,淮河全线封冻,冰上可以走汽车。而最近十几年,不仅河湖等大面积水体不会结冰,连沟塘也难得见到薄冰。气候变化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

在农业方面,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气候生产力增加。同时作物有效积温和作物生长期也随温室效应增强而增加。沿淮地区≥10℃积温平均增加15%,作物生长期延长大约30天,这对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较为有利。而暖冬天气有利于病毒、虫卵的越冬,对病虫害防治不利,农业生产成本也将因病虫害肆虐而增加。同时暖冬易造成小麦、油菜冬前旺长,抗寒能力下降等。

气候变化对淮南市农业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使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淮淮北基本上以种植旱粮为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多年调整,大部分农田以一麦一稻为主;农作物种植品种发生改变,小麦种植一直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由于冬季增温明显,现在春性品种面积有扩大倾向;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积温增加,作物成熟期提前。最近7年(2001~2007),沿淮地区0℃和10℃积温,除2003年偏低外,其它6年均偏高。积温总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有促进作用。午秋二季作物成熟期均有提前趋势,2007年秋季水稻的成熟期约提前5-7天;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旱涝灾害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加大,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

2.2降水处多雨阶段

近52年来,淮南市总体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年际、月际之间变幅较大,旱涝灾害增多,强度增大。仅进入21世纪以来的7年中,就出现了2001年的大旱和2003、2005及2007年的严重洪涝。2001年的汛期降水量只有172毫米,比大旱的1978年汛期降水(241毫米)还要少,而且是春夏秋三季连旱,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最近几年,淮河流域处于多雨期,2003、2005、2006、2007年汛期降水量均偏多3成以上,2007年更是偏多6成以上,6~8月降水量达到780毫米,形成了淮河流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2007年7月8~9日,淮南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凤台县新集日降水量达到462毫米,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到89毫米,均大大超过田家庵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2.3其它气象要素变化加剧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淮南全年无霜期天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平均无霜期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约16天。全年日照时数有减少趋势,以2003年最为显著,全年日照时数偏少约400小时,其原因除了2003年阴雨日数较多外,也与最近几年电力、化工工业的发展,排放较多的气溶胶有关。其它方面如大雾日数增加,也与空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蒸发量近年来有加大趋势。这和淮南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下垫面改变较大有直接联系,蒸发量增大将导致径流的变幅增大,旱涝发生的频率增加。

由于淮南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CO2较多及人为的空气热源等原因,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淮南市区平均气温比郊区高约1℃,最高、最低气温高约1.5~2.5℃,热岛效应明显。

3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2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落幕,180多个国家在最后时刻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被要求限制排放量,但在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正作出积极的努力。淮南作为工业化城市,作为产业单一的能源城市,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为保持淮南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从长计议,积极应对。

3.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3.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较为专业化的防御队伍,建立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三是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学普及,增强全民灾害意识,规划建设普及场所,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汇交易

据安徽省淮南市矿业集团透露,其下属公司因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去年被奥地利政府重金买断。奥地利政府出资527万欧元,给该集团公司潘

一、谢桥两个矿井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指标总量30%的部分预付款。这就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应对局面中,也是发展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行动,既保护全球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说也是有利的。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规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不能完成将面临惩罚。而事实上,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但《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奥地利政府就是通过购买淮南矿业集团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来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他必须承担的责任目标。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为700亿美元,潘

一、谢桥两矿的CO2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达成的交易。淮南市应积极研究对策,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申报国际减排指标项目,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的成本进行转移,并充分利用交易资金和技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进行技术改造,减缓在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3.4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煤电化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减少CO2排放。在农村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7年9月,安徽省气象局清洁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验项目“风力提水,节能灌溉”,首次在马鞍山江心乡蔬菜基地安装并运行,开始为基地提供水源,这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欠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环保型能源的一个成功先例。

3.5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对策研究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面和负面都有,而对大部分地区则可能是负面的,总体而言,气候变化越剧烈,负面影响就越大。

考虑到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加之灌溉条件优越,一是应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建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宣传和利用优质气候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优势,景随时迁,四季不同,温润的气候条件,繁茂的生态环境,宜居宜游。

3.6发挥南北过渡带的气候优势

鉴于淮南南北气候兼而有之,一是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同时注重引种气候适应能力较强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包括建立生物气候驯化基地。二是考虑地域性气候差异,比如比更北的地方热量资源丰富,农作物生长期更长,发展秋延或冬季蔬菜生产,供应本地和北方地区。

3.7在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气候论证

在重大项目建设之前,建议对气候和气候变化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在规划的同时,做好气候论证。如在淮南市城市规划中,考虑淮河北岸地势开阔,盛行东北偏东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煤电化基地可考虑布设在这一地区。而风在迎风坡形成上升气流,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城市可考虑依山而建,山南冬季受寒冷北风影响相对较小,夏季受东南吹来的海洋性气流影响,感觉凉爽,山南利于城区建设,以缓解目前城市急速膨胀产生的热岛效应。除了利用山体绿地,水面、风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水的热容量大,对气候变化有稳定器的作用。淮南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淮河、高塘湖、胡大涧、石涧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岗湖,还有塌陷区积水而成的湖泊,水域大多位于淮河以南,与三山相连,因此,淮南的城市建设也可考虑滨水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农村住房用地,也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确保农村住房安全。如能考虑气候要素,不在低洼处建房,一旦受灾,即使庄稼被淹,也不至于无家可归。

3.8加强气候变化宣传,树立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气候变化意识。公众意识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可根据本地实际,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加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等;在基础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举办专题讲座,就有关气候变化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专题介绍;利用信息技术,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网站中充实有关气候变化信息的内容及功能等。

第五篇:初探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利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初探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利 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气候的变化可能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对我区甚至我国的水安全产生重大影响,针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讨论对水资源的影响和供水方式用水行为的改变。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的对策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阀与利用,另一个是增强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洪水安全、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宁夏采取调整的有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多年平均降水量289mm,黄河自黑山峡入境,横贯**平原,从石嘴山市头道坎出境。境内流程397m,水资源量少质差,工程型缺水并存,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一)保障区域持续稳定发展

**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确定了“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以转促配、以联补缺”的总体建设思路,以北部引黄灌区为中心,构建有效的节水调控体系,银北灌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建设调蓄水库,井渠双灌,水库、湿地、滞洪区联合调控,渠水洪水沟水地下水相互补充,通过大水系的建设,达到大面积改造,银南灌区以“两并一改为重点,加快了节水型社会示范工程建设步伐。

(二)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运行

以中部干旱带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构建用水工程良性运行体系。结合“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通过小面积开阀,大面积保护,发展高效节水、特色种植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制定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水权

**水利确定了“北部节水,中不调水和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新思路,实现了“三大转变”,水权转换实现了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投资反哺农业。

二、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

(一)洪水资源化

在洪水期,**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构架出“共拦、分治、联排“的格局,利用洪水、沟水、中水及渠道推水,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管理,变害为利。

(二)污水资源化

废污水未经处理排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建设多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回用,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和灌溉标准,使污水资源化,不仅可增加可用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而且起到了治理污染的作用。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建设

(一)水利领域关键技术应用

建设了**、**、**等大中型扬黄灌溉工程、通过对大孔隙湿陷性黄土、大跨度缆索吊装惊醒研究,解决了黄土湿陷和构建吊装的技术难题,是**高扬程提灌工程的建设水平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通过开展**大坝填筑材料、地基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并实践宽级配砾石土整体筑坝技术,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

(二)建设了一只具有一定研究应用能力的水利科技队伍

在**、**供水工程以及**等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水利项目的探索和实践中,锻炼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小结

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对**洪水安全、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灯方便产生一定的影响。洪水安全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途径减轻其不利的影响。水生态安全方面,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建设,同事也应该加强修复和保护水体环境。用水安全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得以缓解。其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执行也是保证上述措施顺利实施的关键,需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重视全民环保意识。

下载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百日抗旱促春耕行动”施甸县技术服务队耿文诚1前言 从2009年秋季开始,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省降水超常偏少,气温超常......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专业: 班级: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且在过去30年里,气候变暖在全球尺度上已......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在2010年的8月7到20号,我在湖南进行了了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调查.对于这个调查的进一步研究,我参阅许多报刊书籍,经过......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可以细分为一下就几方面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又包括对于农地资本投......

    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候谚语

    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候谚语 一)天时谚语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评分: 《国家地理与旅游安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工业工程 学号: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