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2: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

今年入夏以来雨水普遍不足,尤其是自7月份以来持续高温,降雨低于往年同期降雨量,对双庙镇农业造成了不良影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形式不容乐观,根据县统计局要求,我镇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经调查双浮镇45035亩粮食作物全部受灾,3621亩经济作物也受灾严重,具体情况入下:

1,由于持续连日干旱无雨,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全镇农作物大面积受旱情影响,生产迟缓、减产已成定局,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我镇大豆面积种植较大,目前正是其结荚期,长期无雨干旱,再加上水源有限,直接影响了生长,玉米和红薯等季节性作物也由于干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经济作物中,部分蔬菜品种由于高温提前结束生长,影响了产量和质量,其它经济作物如棉花、瓜果、油类作物也受到严重影响;

2,为尽快缓解旱情,双庙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镇村两级全体干部专题会议,并成立了以镇长王玉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旱领导小组,发动全镇广大干群全力抗旱,但天气长期干旱,水源有限,给抗旱带来一定困难,加上前期旱灾已成定势,导致我镇农作物受灾严重,大豆有荚无粒,玉米有棒无仁,大面积绝收。

通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调研,双庙镇对此次旱情造成农作物生长受损十分重视,分派农业综合服务站专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尽最大努力减少旱情给我镇农业收入带来的损失。

双庙镇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第二篇:弥勒县旱情及农业生产形势调查分析

弥勒县旱情及农业生产形势调查分析

自2009年8月以来,弥勒县降雨异常偏少,至今年冬春,旱情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三年连旱的严峻态势,给全县农业生产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一、当前旱情

1.降雨情况

全县2011年全年平均降水550.1毫米,比2010年同比减少221.1毫米,比2009年同比减少67.4毫米,为三年来降雨量最少年份。2012年1-3月全县降水20.4毫米,一月份降水 11.3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7.6毫米;二月份无降水;受暖西南暖湿气流影响,2月29日到3月4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弥勒县全境于3月3日夜间至5日凌晨出现一次降雨过程,其中全县西北部和西南部降水较多,中部和中东部降水较少,全县平均降雨9.1毫米,降水对缓解当前旱情,特别是库塘蓄水作用有限,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底至4月份,全县仍无有效降水。

2.库唐蓄水情况

由于持续的高温干旱,致使全县库塘蓄水严重不足,给人畜饮水带来了很大困难。至3月20日,全县库唐蓄水6595万m³,比去年同期减少5303万m³,可供水量4099万m³,今年上半年全县预计需水24345万m³,缺水20245.89万m³。全县15座小

(一)型水库干涸4座,100座小

(二)型水库干涸65座,485个

小坝塘干涸338个,甸溪河上游支流化口河、禹门河断流,县城供水水源地花口龙潭干涸。

3.人畜饮水情况

干旱致使全县12个乡镇155882人、95754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五山乡、东山镇、巡检司镇等山区半山区饮水较为困难,全县12个乡镇中未建水窖的191个村民小组的部分困难户,共计1881户6656人和3108头大牲畜饮水最为困难。弥勒县20个国家产量调查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二、农业生产形势

从当前的灾情发展形势来看,小春作物大幅减产已成定局,目前,全县各乡镇正按照常年农时节令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力争小春损失大春补,采取多种措施抗旱保粮保民生。

1.小春作物受灾情况

截止2012年3月17日,全县小春作物受灾510219亩,成灾314944亩,占受灾面积的61.7%绝收147100亩,占受灾面积的28.8%。

(1)小春粮食作物受灾情况

截止3月17日,全县小春粮食作物受灾265217亩,成灾206294亩,占受灾面积的77.8%,绝收108958亩,占受灾面积的41.1 %。其中:

小麦受灾面积173906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5.9%;成灾146156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2%,占受灾面积的84%;绝收88996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3.9%,占受灾面积的51.2%。

豆类作物受灾面积35547亩,占蚕豆面积的71.8%;成灾25683亩,占种植面积的51.9%;绝收13447亩,占种植面积的27.2%。

杂粮受灾32140亩,成灾19346亩,绝收1925亩。其中冬玉米受灾23788亩,占种植面积的76.7%,成灾9162亩,占种植面积的29.5%;绝收375亩,占种植面积的1.2%。

其他马铃薯、大麦等粮食作物受灾23424亩,成灾15109亩,绝收4590亩。

(2)小春经济作物受灾情况

截止3月17日,全县小春经济作物受灾245002亩,成灾108650亩,绝收38142亩。其中:

蔬菜受灾60279亩,占种植面积的53.3%;成灾21968亩,占种植面积的19.4%;绝收9746亩,占种植面积的8.6%。

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受灾36556亩,占种植面积的71.8%;成灾29632亩,占种植面积的58.2%;绝收15196亩,占种植面积的29.8%。

水果受灾69172亩,占种植面积的72.4%;成灾14120亩,占种植面积的14.8%;绝收1030亩,占种植面积的1.1%。

甘蔗受灾62965亩,成灾28250亩,绝收8670亩;其它经济作物受灾16030亩,成灾14680亩,绝收3500亩。

2.全县春耕备耕进展动态

截止3月17日,大春积肥6337万公斤,同比增长83.89%;水稻育秧1399亩,同比增长2490.7%,其中薄膜1390亩,旱育秧1353亩,优质稻1054亩;

烟秧育苗872亩,同比增长36%;辣秧887亩,同比增长96.7%。大春作物栽种80268亩,同比增长59.9%,其中:薯类3840亩,同比增长187.6%,大豆130亩,同比增长62.5%,栽甘蔗57200亩,同比增长50.33%;栽蔬菜18828亩,同比增长65.66%,其中辣椒1495亩,同比增长91.9%。蔗田套种玉米16700亩,同比增长26.5%;蔬菜6000亩,同比增长3.45%,其中辣椒1500亩。收甘蔗46629亩,同比减少15.1%。收小春蔬菜85104亩,同比增长33.22%;收蚕豆19376亩,同比增长116.49%;收薯类18586亩,同比增长206.4%;收豌豆5550亩,同比增长753.8%;收小麦24580亩,收油菜1995亩。

举办培训622次,培训人员39410人,同比增加207次14271人;印发技术材料30859份,同比增加19180份;出黑板报、墙报522期,同比增加74期;广播、电视宣传3178次,同比增加1555次。

三、抗旱促春耕保民生

面对持续加重的旱情,全县人民上下一心,突出抓好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开展抗旱保民生促春耕活动,力争保小春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春耕备耕工作顺利开展,争取在大旱之后实现大春作物的大丰收。

一是扩大旱作面积,在水源不足地区大力推广扩大水改旱面积;二是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提前规划,增加烟后套种秋玉米、秋马铃薯、秋豆类和晚秋蔬菜等作物重视面积,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三是推广生产期短的作物,抓紧抢种和重点发展蔬菜、薯类、鲜食玉米、青饲料等作物重视,最大限度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力争粮食损失经饲补;四是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间套种等生物多样性种植技术,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粮食产量和抗灾害能力。

四、意见和建议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灾情在进一步的持续和加剧,全县人畜基本饮水供应仍能够得到了保障,各项春耕备耕工作也在有序的开展。但是需要看到此次旱情是连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些趋势性、苗头性问题,极有可能变成突出矛盾阻碍抗旱工作的开展。

一是虽然目前全县正在积极进行春耕备耕工作,大春作物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有限的库容水库也开始准备放水,供有条件的农户进行旱地育秧,但对全县而言,这部分水只是杯水车薪,大面积秧苗将面临无水灌溉的局面,同时,如果旱情继续持续,农户用水成本必将增加,势必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在春耕备耕工作中应该把抗旱保苗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保证大春作物育秧灌溉供水;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性优惠。

二是部分山区和半山区农业生产还是以靠天吃饭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还是种植小麦、玉米、蚕豆等传统作物,耗水高、产值低。等雨靠天的等靠思想比较严重,科学的抗旱减灾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山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和特色得不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情况,要从因地制宜出发,扬长避短,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推广种植高产值、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薯类等杂粮作物;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在做好抗旱救灾和春耕备耕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管理及抢收工作,特别要做好受旱情影响较轻的小春作物的管理工作,尽量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四是连续三年的干旱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随之而来的土地闲置荒芜、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等一系列问题将日益凸显,农民工权益保障也将越来越重要。各级部门应该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权益保护,通过承包、转包、互助合作等方式解决农村土地闲置、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关怀和帮助机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

五是长期的干旱和近期成品油价格上调,运输成本增加,种子和其它农资产品价格将有不同程度的上扬,随着干旱的结束,全县将迎来一个大春作物播种的高峰期,要抓好农资生产调运和市场监管,确保各类生产物资的储备和有效供应。

第三篇: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可以细分为一下就几方面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又包括对于农地资本投入的影响和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1)、对于农业资本投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地流转后所带来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投入。对于农地生产的投入不再局限于农药化肥,转而会增加各种农机产品以及机械化生产设备。随着农地流转的盛行,这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

由于农地流转的规模扩大化,对农地资金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部分农民将田地看作自己最后的生活保障,农民对自己的农地承包权更加珍惜。当初邻里、亲友之间通过转包、代耕的形式流转土地,或者农户委托村社代为流转,无偿或只象征性的获取一定收益,现在的农地流转主要以租赁的形式为主,租金以收取现金或者粮食折价为主。总的来说,农地流转将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也会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将会随着农地流转的发展而逐渐减少。所以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也是我们在之后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难。

2、对于产出的影响,在土地流转之后,农地之间的田垄田埂都可转化为耕地。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大粮食的产出。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以及资本投入来增大生产的产出。

二、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之前,农地主要用来生产粮食,农地流转会使土地更加整合在一起,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影响,这部分流转合并的农地可能会去生产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用来养殖水产畜牧等。这在一方面可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能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三、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

之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农地通过出粗、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土地银行等形式逐渐流转到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一些农产公司的手中。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充分利用规模效应使生产成本降低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实行“反租倒包”后,宜春市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使传统的“家家农工副、户户小而全”、以自耕自种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

四、土地流转对于农业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和完善。

随着农地流转的普及,必然会使得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对于我国完善土地

第四篇: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宿迁市农业局何井瑞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其下线温度为O℃-5℃,这对规划作物布局、安排农事活动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地区热量的累积值不仅决定该地区作物的熟制,还决走着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例如宿迁市以往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在9月25日左右,随着全球变暖,现在的适宜播期在10月5日-10月15日,整个生育期缩短7-10天。同时,近年我市夏天温度平均温度与以往相差不大,但是高温天气减少,导致夏熟作物热量积累不够,生长量偏小,单产徘徊不前。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CO2又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其它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对于有限生长习性的谷物,由于生育期缩短而减少品质降低;而对于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如块根作物和牧草,则有利于生长期延长,增加产量。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同时,增温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这两个决定作物生产率的主要过程。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温度升高、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情况尚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的增加。

4、气候变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5、气候变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

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制度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加强稳产增产技术研究。发展生物技术,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家畜新品种。要加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选育优良品种是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将生物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的融合,通过体细胞无性繁殖变异技术、体细胞胚胎形成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DNA重组技术等,快速有效地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3、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加强

节水农业和科学灌溉的研究、推广及应用,研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新工艺,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产量、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灾害能力具有长远意义。

4、监测作物病、虫、草害与畜禽疾病的变化趋势并加强综合防治。气候变暖、大气CO2增加与紫外光的增强必然会对各种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病原、害虫与杂草的种群结构以及天敌种类等产生连锁影响,畜禽动物疫病状况亦会有所变化。

5、建立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是抗御气候变化的根本性措施,包括:适应气候变化及调整农业布局;合理规划农业耕作;发展生态农业与资源节约型农业;推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增加农业系统的抗逆性和可恢复性。

第五篇: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候谚语

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候谚语

一)天时谚语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

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

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江西);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

下载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近期农业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农业生产情况调研报告按照县党委学习科学发展的安排和要求,自3月春耕生产以来,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部门赴各乡镇、村队采取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农业各......

    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

    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 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 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确保粮食安全基础是粮食产量,而稳定粮食生产的手段除政策、机制和气候等因素外,主要是......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

    旱情对国内外粮食价格走势影响的调查【摘要】:2008年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多个省遭遇严重旱情,不仅给冬麦区抗旱保苗、保夏粮生产工作带来严峻考验,粮食价格能否保持稳定亦成为人们......

    金融危机对非公经济影响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3月份我们利用2周的时间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重点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县非公有制经......

    暖冬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选五篇)

    2013年,昌吉市于11月10日入冬,接近常年。入冬以来,我市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暖冬天气,且前暖后冷温度变幅大,各地前期降雪量少,积雪偏晚较偏薄。11月份平均气温偏高,12月份平均气温异常......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 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影响 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

    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相关措施[精选5篇]

    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相关措施 摘要:雾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天气现象,其对农业中的各项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设施农业的生产活动影响更大。如何针对性的提出预防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