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农村环保科普作品形式和要求
作品形式:
1.图文类:包括但不限于小报、宣传画、手册等;
2.音视频类:包括但不限于歌曲、顺口溜、演示、表演视频等;
3.动画类:包括但不限于动画、游戏、flash等。
作品要求:
1.主题鲜明:作品要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当地特点,普及农村环保科学知识,倡导环保行为。
2.原创性:作品应是原创,严禁抄袭和版权不清的作品。作品一经参评即认定为原创作品,一切版权问题由作者负责。
3.科学性:作品反映的内容应科学、准确。
4.通俗性:反映的科学技术知识应通俗易懂,密切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5.艺术性: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独创性,富有特色,具有感染力。
第二篇:低碳环保创意大赛作品要求
第一类:低碳生活创意艺术设计类
作品包括科技模型、创意服装、手工艺品、艺术制品等。作品要求原创,主题有特色,具有创新性,制作加工精美,具有科学性或可收藏性。
第二类:低碳生活创意海报设计类
凡具手绘低碳图纸、艺术绘品、漫画海报均可参赛。作品要求具有原创性,构思和创作要求体现低碳艺术、绿色理念、校园生态。第三类:低碳文学艺术类
凡涉及低碳题材,包括低碳生活影视文学剧本、微电影、DV视频,以及低碳诗歌、戏剧小品、歌舞创作与表演等皆可。作品要求原创,既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又能体现低碳校园生活艺术文化。第四类:低碳项目类
各院学生在各地进行的各类低碳项目,具体形式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节能减排调查与实践、生态多样性调查等与本次大赛低碳生活主题相关的项目,均可参赛,要求项目具有调查方案、项目实施结果、总结报告、项目实施相关记录照片等。
凡此以上,皆要求作品设计创意新颖、独特,技艺或作品种类独创,制作精良,用材合理,切合低碳理念,紧贴校园生活,体现西农校园生活文化艺术,符合西农校园生活文化特点。
第三篇:环保科普知识讲座
环保科普知识讲座
环保教育,从小事做起!
桐林镇中心小学四(2)班
一、随手关闭水龙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滴水或用后不关的水龙头。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流不了多少水。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一个量筒在滴水的龙头下接,15分钟就可接上200毫升水,换算成每天是近20升,每年就是7000 多升。全国有成千上万的水龙头,加在一起可不是个小数。我们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虽然地球表面有71%以上的面积是水,总计约有13.85亿立方千米,但其中有97.2%是不能利用的咸水,2%是两极和高山的冰雪以及难以利用的淡水,真正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千分之一。全球每年的淡水使用量在不断增加,拥有全世界40%人口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约有10亿人喝不到纯净水,因饮用不洁净水死亡的人数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00 万。如此紧缺的淡水资源还在被浪费和破坏着。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在用过水后、洗手洗澡打肥皂和洗碗间歇时,随手夫闭水龙头。
二、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碱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时,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对来说,肥皂在生产和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是轻微的。与肥皂相比,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合成洗涤剂的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盐能刺激水藻的过分增长,水藻在死亡时会因其自身有机物质使水生态系统负荷过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被磷污染的水域含有供水藻生长的丰富肥料,水藻的过分生长又造成氧耗竭,以致水域里的鱼虾因为无力与水藻争氧而死亡。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会形成“死亡带”。因此,为了尽量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大家都应该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第四篇:参赛作品材料要求
附件2:
参赛作品材料要求
一、发明专利需提供专利证书复印件。
二、参赛作品尽可能提供实物或模型。实物作品将在大赛结束后予以统一退还(获奖作品除外)。
三、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提交《参赛申报书》,并按规定填写相关内容,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四、外观设计参赛作品要求提供专利申请的彩色七视图,并提交电子版设计图。打印图幅面大小为A4(297mm x 210mm);作者必须在打印图背面手写签名(以身份证上的姓名为准)及身份证号码。电子版设计图采用 JPG 格式、TIFF格式,分辨率为350dpi,适合印刷制版要求,用光盘存储。电子版与打印稿不一致的,以打印稿为准。
五、发明专利参赛作品要求提供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功能、结构等实新型创意设计需提供说明书,详见附件4《实新型创意设计说明书要求和示例》。
六、以企事业单位名义申请参赛的,要求企事业单位法人签名,并加盖企业公章,并提供企业营业执照;个人参赛的须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七、以上要求的文字材料及设计图均需要一式两份,实物只需1份。
八、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参赛作品,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第五篇:科普是什么?---科普作品的属性
科普是什么?(3)---科普作品的属性
都世民
近来有的媒体发出怪论:科学家写科普是不是浪费?是不是大才小用?还有人说“科学家写科普是别人代替不了的”。这等于把科学家写科普的问题,推向两个极端。说这种话的人对科普没有真正的了解。笔者列举出我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和楷模来回答这方面问题。讲所谓的大道理有用吗?倒不如宣传楷模,介绍科普属性及其它相关问题,让有志者、热心者、喜爱者都来参与这一事业。我们每个人无论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学术成就,是有大小之区别,但是我们自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时,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获得的知识和所有一切应该回报国家和人民,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都希望民族素质不断提高,我们应该关心和支持科普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不断创新!
科普是以作品形式呈现在各种媒体上,其中包括报纸、期刊、专刋、书籍、网页、动画片(VCD光盘)、影视、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口袋书、宣传栏窗口等。在不同媒体上呈现的形式也就不同,不同媒体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是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工作性质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创作科普作品首先必须明确读者群体。但是各种科普作品有一些共性,笔者列举如下:
1.科普作品具有多样性
科普作品在不同媒体上呈现时就有不同的属性,它们有共性也有个性。一般说来,它离不开语言文字,即使是广播或MP3播放时,它是基于播音员朗读科普文章或书籍。在影视作品中,除语言文字外,还要呈现影像。有些影像已变成卡通形象,漫画形象,与真实摄影有所不同,这类影像作品很受孩子们欢迎。
在早期科普作品主要是科普小品、科学散文、科学诗。后来出现了科普連环画、漫画;动画片;电影短片;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科学幻想;科普论坛、科普微信、科技新闻等。如今有人提出老年科普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2.科普作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科普作品的科学性是体现在作品有科学技术含量,它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也就是说,科普作品要传播真科学,不能传播封建迷信,不能宣传伪科学。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差错。这不奇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人们尚不清楚,或者说不完全清楚。就会有争议,发表的作品就会不同。就大宇宙而言,过去西方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伽利略发明了射电望远镜,打破了这一宗教迷信说法。如今人们知道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互关系。人们知道了银河系和银河系以外的世界。但是科技界对宇宙的形成仍无定论。西方天文学家提出宇宙演化的“大爆炸”学说,曾经作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加以批判。然而“大爆炸”理论还是一直占据权威的主导地位。最近中国和加拿大的一批科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宇宙并不源自一个爆炸的奇点,而是从自身上一个旧形态中“反弹”出来。这么一来,“大爆炸”学说受到质疑,“大弹簧”学说正式登上台面。这一新学说的根据是:
今年3月,“BICEP2”望远镜有一个重大发现。当时,天文学家们利用架设在南极、名为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二代(英文缩写为BICEP2)的望远镜,成功探测到了138亿年前,宇宙原初引力波——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痕迹。
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影响我国将李森科学派作为正面报道,而将摩尔根学派贴上了资产阶级伪科学标签。直到1956年8月,在青岛举办的遗传学座谈会后,才纠正了这一错误。如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议一直持续,例如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纳米微粒对人体健康危害等,各说各的,越说越升级,但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在科普作品中常有体现,有的官员、有的专家往往发雷语:雾霾要减少人的寿命五年。有的专家声称从毛毛虫身上找到长寿秘诀。不久前,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了人的灵魂开关。有的专家认为无人机的发展会改变未来战争,变成无人战争。笔者不认同这些说法,如果有人声称能预测寿命,他成了神仙,谁会相信!说发现灵魂开关,就请他把植物人唤醒,否则谁会相信。这就是科学吗?我看这不是真科学,是假科学。
3.科普作品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高士其先生以细菌学为主题,阐述细菌的衣食住行,细菌与人的关系,他不仅阐述细菌,还阐述其它微生物,他广征博引,涉及自然科学好多学科的知识。高士其先生撰写的《谈眼镜》,他用纵横交错的方式,纵向写眼镜的发展史,从一世纪讲到卄世纪的演变,而横向却叙述眼镜的几个兄第: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电影机等。短短千字文,压缩了如此之多的科学知识。不仅如此,文中还恰到好处地叙述了眼镜的光学原理。不难看出,好的科普作品实属不易啊!
茅以升先生是国内外知名桥梁专家,他大半辈子与桥梁打交道,他以桥为主题,阐述了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我国的石拱古桥。他设计建造的是桥梁,他写的科普作品也是桥梁,在他心里没有不能造的桥梁。他为科学与人民大众之间建造了一座通往四化的桥梁。科普作品的知识性要体现在围绕主题,一环扣一环,把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讲清楚,逻辑性要强,不能东一鎯头西一棒子,不能让读者上气不接下气。
4.科普作品的趣味性与通俗化
科普作品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特性,它不同于科技报告和科技论文,对大众科普、少儿科普、中小学生科普,一定要注意作品的趣味性。通常标题和小标题都要醒目、形象、吸引读者。作品开头尽可能以讲故事的方式,吸住读者,以似人的方式表达主题,将专业名词通过比喻,使其通俗化。例如,高士其先生阐述细菌时,以拟人方式讲细菌的衣食住行四件事,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夲来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却又很神秘的微观世界,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拉近了细菌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少儿科普和中小学生科普一定要避免说教式表达方式,平平淡淡的文字,要让孩子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就要改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还要让孩子有想象力。因此科学童话,科学动画片、科幻作品应运而生。
5.科普作品的时效性
一般说来,科普作品似乎没有时效性。实际上是有时效性。特别是科技新闻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对于报纸和网页,每天都要更新,都有重大科技新闻、科学评论。有些报纸和网站都开辟了科普专栏。
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发生某一重大事件时,例如局部战争、空难、自然灾害等,在媒体上总会出现各种科学评论,这些评论往往都有时效性。都有时间烙印。
6.科普作品的创新性
科普作品是需要不断创新,科普工作者要有创新思维,对不同的读者群,其创新需求是不相同的。特别是高新技术科普一定要强调创新。
创新还要体现在主题创新、体裁创新、语言文字创新、机制创新、传播媒体创新、创作者知识更新、信息来源更新等。
科普作品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继承前辈们创建的事业。科普作品己由单纯生产精神产品,发展为生产物质产品,例如,教育模型、电脑软件、电脑游戏、高科技玩具、高科技展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