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
由身到心
——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
其实开始时,自己对佛教根本不了解。以为佛教就是一堆剃光了头的出家人在念经,普渡众生。他们不能有七情六欲,就如戏里的唐僧一样,即便是后来面对生母时也不能相认,有点离谱。我甚至会以为佛教就是菩萨、佛祖,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喜欢祷告的对象,但至少他们的前身是佛教中人。这些印象都是受《西游记》影响所形成的。而再现实一点点,见过的僧人不多,很浅薄,只知道韶关有个南华寺,听过佛教的音乐。
选择佛教是想从中学习到一些修身修心之道,因为自己是个很情绪化的人。觉得佛教其实蛮难领悟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慧根。
曾经有人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此,想先小小总结一下佛教的形成等相关内容。
佛法东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的。“释迦”是族名,“释加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本是古印度一国国王之子。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二千年前,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由于时间、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四大系统,即西域佛教(新疆、甘肃敦煌)、汉传佛教(汉文化圈)、藏传佛教(西藏、四川)、南传佛交(云南)。而比较出名的僧人有虚云、印光、太虚、弘一等等。
兴盛衰败——其实在两汉之际,佛教文化还只是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不为人知;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渐渐初有规模,少有人知;而接着在南北朝、隋唐时慢慢开始繁盛,众所周知;到了宋辽金元就由盛转衰了;明清时渐渐世俗化;而近代佛教又在衰落中革新,渐至今日。关于僧人——佛教认为,众生的头发代表着他们心里的烦恼和欲望,虚荣和感情。所以以前僧人都把头发剃掉,代表把烦恼去掉。意思也就是把凡间一切尽数抛去,也就是脱离红尘的意思。代表从此一心皈依我佛,六根清静。潜心向佛,钻研佛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甚至僧人头上都带香疤的。而现在僧人是否带发修行我不知道,不过绝大多数应该没有香疤了。而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僧人不能吃肉,其实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指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和我们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然后佛教徒有出家和在家两种,在家居士可结婚,出家的须还俗才可以结婚。继而,我想谈一谈上课以来对学到的修身之道的一些个人想法,例如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止观法,还有其它一些。
二十五方便——因为我们只是想学习一下修身之道而已,所以我选择性地截取几个方面来谈。“二十五方便”这是止观法的“前便门”。
其中有个“外诃五欲”,指的是消除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1)佛家认为色声味触都是会生障道业的,所以都不能靠近。但是我们不是要成为出家人,所以没有必要去戒色欲、声欲、味欲等。毕竟这个世界是有“爱”的,没有爱也就不可能会造就出我们,所以男欢女爱也挺正常的。(2)而对于那些音乐的爱好者而言,即便是我们。也不可能要求被戒声欲,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会是怎样。(3)“吃”其实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它可以是亲友共聚之乐,可以是我们放松的一种方法。纵然,不需要戒除,不代表我们可以沉迷。过于沉迷这些,陷得越深,就必然受的苦越多,终究会导致自我灭亡,就如那周幽王一样。而现实中因为美色、享乐等被送进牢房的人也不少。所以什么都不能“过”,要有个“度”。
但其中提及的“内弃五盖”,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它指的是弃除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1)我们试过很想得到某种事物,这可以称之为追求。但是一旦我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
多,无法控制自己,过了度后,就变成了一种贪欲。贪欲产生后会延传下去,覆盖了我们原本善良的心,最终会使我们走上末路,陈水扁、刘晓庆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可以有追求,但是我们不能有贪欲。(2)嗔、恚指仇视、怨恨。生活中,很多事不如我们所意,很多人我们不能选择。难免有时会被冒犯到,也许有时别人真的做了伤害自己的事,被人误会过,“背叛”过,也许很气愤,曾经怨恨过。但是,怨恨又能怎样,只会徒增自己的烦闷抑郁,而那个人也不受影响,何苦呢?我们需要的是像“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一样的人生态度,不要去怨恨他们,笑他们的可笑之处。万事无如退步好,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3)睡眠是必要的,但多了,就如无一可获,如入宝山,空手而归,就是一种懒惰。也应戒去。(4)反省是可以的,但后悔是不必要的。事情已经做了,根本无法重来,又何必每日都处于懊悔当中,自寻烦恼呢?(5)疑包括“疑自、疑师、疑法”,我们对自己要有自信,不要妄自菲薄;且用人不疑,适当时要相信别人。最后五点,“勤行五法”,分别为乐欲、精进、正念、巧慧、一心。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要精进、上进,常念世间之欺诳可厌,禅定之可尊可贵,权衡世间乐与禅定智慧乐之得失轻重,坚持到底。
谈完了“前便门”,自然轮到“止观”了。
止观——天台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止,是停止、止息,即一切的心念,而住于无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智慧。观,是观望、贯穿,即止息散乱的妄想之后,进一步观想诸法,以发真智,彻悟诸法实相的本体。摒除一切妄想,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处在一种恬静的境界之中,尤其越是冲动越要沉着,也即是要“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太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静,其实是一种独自思考的过程,静下来,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不轻易行动,想清楚再做。每天空出几分钟来自我反省,策划明天,每星期有半天独处机会,有了止观的功夫,就能转变心境,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面讲的都是自己关于天台宗修身之法的想法,下面将会谈谈对其他修身之法的看法,或者会有所重复。
退步原来是向前——记得老师曾经介绍过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望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很浅显易懂,也很喜欢这首诗背后的寓意。农夫躬着身子,一步一步向后倒退着插秧苗的。看起来农夫的脚步是向后不断退让,实际上却是一步步前进,直到把秧苗插满了整个农田。以退为进,似退实进。六根清静方为道,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佛学上希望我们世人能抛弃那些外在的诱惑,达到真正的清静。清静,不只是物外的安静、清彻,更是自己的内心干净,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的自然、安详,更能使自心清静。生活中的我们走得太急,大家都不断地争着往前冲,把退后当作是一种退缩,是懦弱的表现,所以无时无刻绝不后退。接着我们大家间的矛盾不断演化,大家都不再快乐。退一步海口天空,正如屈伸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退一步,我们看得更远、更清,往往能将危机化成转机。做人处世要适时“低头”,这也表现了谦让与包容的伟大胸襟,处处谦让忍受,心中将能经常保持宁静与平和,思想也将更为明睿与清灵。并且在我们的谦让过程中,其他人也会感受到,意识到反过来谦让其他人。
生活中的艺术修行——除了以上谈的几点外,生活中,围棋、书法、雕刻、种花、佛乐、抄经等都是修行的好方法。因为那些都是素雅的行为,需要一颗无念的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在过程也是让我们平伏内心,一个人独处,使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在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更清晰。
上课听听道理,下课听听歌,其实蛮轻松的,每星期的这一晚就是让心休息的时候。
参考出处:佛教百科、中华佛教网、问问
第二篇:《佛教与人生》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
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
在正式写论文之前,我想先对秦瑜老师说一声:“谢谢您。”如果没上您的课,我想我对佛教误解只会一直错下去。说心中没有信佛吧,很多佛偈我都很信奉。要说心中有信佛吧,我对佛的了解不过九牛一毛,甚至只是一些错误的认识。
如果没有上《佛教与人生》这门课,我还真的不知道我们中国的佛教文化是起源于印度的。如果没有上《佛教与人生》这门课,我还真的不知道佛教在中国是怎么个分布传播法。如果没有上《佛教与人生》这门课,我还真的不知道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佛教智慧。
认真听了课,才知道佛教诞生于印度北部,现归于尼泊尔;寺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神圣的意思;塔里供奉着的是大师们的舍利„„
细细听了课,才知道印度佛教原来被那么广泛地传播,在中国的佛教分为四个地域:新疆、甘肃敦煌——西域佛教,汉文化圈——汉传佛教(大乘),西藏、四川——藏传佛教(显、密),云南——南传佛教(小乘)。
专心听了课,才知道生活中的佛教词汇形形色色。刹那、生生世世、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事不登三宝殿„„
可多少原本富有深刻意义的佛门术语被人们单纯愚昧地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导致错误流传,失去了原本的意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由来,那是一个多么让人揪心的故事。在此就不再赘述。当时听完了老师的解说,我们都震惊了。我们一直都只遵照字面去理解这句话,仅仅以为是“放下作恶伤人的大刀,改过自新,遁入佛门修行”的意思。
原来,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指他一放下屠刀就成佛了。而是他开始悔过以往的恶业,发愿走上成佛的道路。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
还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句佛偈。其实“红尘”不是世人仅仅理解的爱情的羁绊,尘实际上包括了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个方面。其实寺庙的正面一般有三扇门,中间那扇大门谓之 “空门”,遁入空门就是出家的意思。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其实是觉悟者的指导。而为佛的最根本精神是智慧和慈悲。我们以前看《西游记》经常听到唐僧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慈悲。”之类的话,其实他就是在传达给我们佛家的根本精神。
欧阳竟无曾说过,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佛门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痴。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即使并非佛门中人,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戒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强。我个人认为,口业最应该得到人们的注意。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应当不要口出狂言,自大自夸;不欺骗他人,心口不一;不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慎恶言,不粗口伤人;不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这些至理名言,是我们在跟别人相处时尤其要注意的。这无论是对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相处还是在工作上和同事客户打交道都是非常有益的。只要你谨遵上述箴言,工作、生活中必定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是非不和与妒忌猜疑等负面境遇。
人之烦恼:三毒————贪嗔痴 对治之法:三学————戒定慧
这简单的六个字,给了我多珍贵的生活指导,让我明白到再多的烦恼也有它的治本之道。再烦的烦恼也不过是庸人自扰之。只要你放开心看开看清,一切都清净明了。即使烦恼有108种,我们也能像佛门敲晨钟那样,一下一个把烦恼一一敲击掉。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要相信,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我们要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微笑面对一切艰难困苦。
法鼓山圣严法师教给我们至真至善的人生态度:面对他,接受他,处理他,放下他。这句话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它成为了我生活中的百宝锦囊。
法师还送过世人一份很实在的祝福:和敬平安。这四个字蕴含的真理,是我们生活追求的最满足。
佛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我们心中能想到的那仅仅的一些。佛教的学问博大精深,这史上能参透的人有多少?我心底还深深地埋着一句奉之至宝的话语:懂得宽恕,懂得感恩,懂得爱。我们首先要好好爱自己,才能懂得如何好好爱别人。连自己都不爱,如何爱人?
最后,我想以弥勒菩萨·契此和尚的一首诗结束我的论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愿世间多善少恶,和平安康。
第三篇:古代文学课堂随想
课堂随想
开学至近,古代文学史专题研究已经上了有三个月了,其实感触还是颇多的,或许,这其中的大部分感触是来自于课堂的内容教授吧!恁是我想破了脑袋,也无法理解,这样一门需要文字支持的课程,居然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应该是这堂课上所有同学所共有的疑问吧!
其实,我不得不承认,吉老师是我在这个大学里所碰到的最为负责任的老师,即使是面临没有教科书的尴尬情况,所思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能让我们更为关注课堂,所能接受的知识更多。论及这一点,我想90%的学生都会感到汗颜,而我亦在其中。或許是我們這一代的孩子早已沒有那份沉靜的心,來面對絕對的學術,抑或是靜下心來真真正正的做一件無關功利的事。
不得不说,在当今这个功利的社会下,這節課還是带给我们一丝心灵的甘露。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逐渐我们意识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背离我们的情感世界,我们发现作为物质的存在越来越遮蔽我们精神的空间,我们体会到日常生活的恼人琐事正越来越吞噬或磨损着我们的激情,我们感觉到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使得我们疲惫不堪,我们因为浮躁不再 有时间、有心情抬头看看这璀璨的星空,我们看到人们习惯埋头于刻板的复制而放弃了想象、联想、创造,我们面对文明斑驳的碎片,目睹着越来越多的人或不再流泪,或无动于衷。
古代文學課上,教材内容被定格在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上,感受到的更多的便是先哲們更為深刻的的思想與理論,耳濡目染的,也讓自己的心靈更為沉靜,得到提升。于我們而言,這份收穫更為令人驚歎!
文学,有时它是一种思想,或深邃,或尖锐,或厚重的思想:有时它是一种情感,或爱怜,或幽怨,或欣喜,或悲怆的情感;有时它是一段故事,诉说着悲欢离合,演绎着人生艰辛坎西游记坷的故事;有时它是一种生活,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真真切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帮助我们去弘扬一种人文精神;更帮助我们去找回已经丢失或正在流失的激情、温情和诗情。
无论是浪漫而悲戚的《红楼梦》,还是壮志豪情的《水浒》;不管是历史豪杰聚集的《三国演义》,抑或是神魔幻想绚烂的《西游记》。这些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文学瑰宝无不带给我们激情、温情和诗情,更是我们必须一世珍藏、反复品味的精神食粮。
唐诗宋词相较,笔者更偏好长短句。唐诗人中,最喜欢王维的闲适,其次是李白奔放,李商隐的诡秘,杜甫的太沉重了。唐诗相对僵化,由于字数的限制,表达得抽象,阅读时需要大脑进行二次创造,添枝加叶。宋词词牌虽然有字数和韵脚的枷锁,但诗人高超的挑字功力和对文字把玩的娴熟,留下大量顺口的佳作。宋词的婉约派和唐诗宋词之外,这期间的散文很了不得,韩愈的《马说》、《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都以说理见长。中国散文总是在写一堆堆的花鸟虫鱼、江河湖海,然后发现大自然和社会伦理方面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并在文中快结束时表达出来。这时期的散文深深地有这种说教的特点。
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值得我們發現的實在是有太多太多,,而這些所需要的必須是對於這節課的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於老師的最起碼的尊重。
第四篇:冬之随想
范老师:同学们把预习中的问题发到我的空间作业与讨论模块,其中有一个组讨论区讨论,班讨论,按分的组先传,然后组长汇总一下,同学们可以自己解决,再把剩余解决不了的问题,传到区讨论
作文1 每当提起“冬日”这个字眼,人们就会联想起那令人瑟瑟发抖的冬季,可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体会到了冬日的温暖。
记得在我上小学时的一次寒假,学校为了提升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要求每人每天早晨要跑步一千米。一天早晨,我被那讨厌的闹钟吵醒,提醒我跑步的时间到了,我一望窗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的从天而降,呼啸的北风吹着口哨掠过窗旁,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此时非常想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再n睡一会儿,可是如果再不起床跑步,今天的任务就没时间完成了。于是我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心想:这么冷的冬天,谁还起床外出啊,老师真是为难我们。我边想边拖着乏力的身子在路边慢跑,忽然在看到在一个不起眼的墙角处长着一株傲然挺立的梅花,她在雪花中盛开着粉色的花朵,格外耀眼。没想到在这么寒冷的冬天居然有这样一种坚强不屈的植物在和刺骨的寒风斗争着,而我却那么地害怕困难。一阵阵寒风吹来,墙角的梅花依然在绽放,一股无名的力量涌上我的身子,将寒冷吹散的无影无踪,我坚持着,鼓足了劲跑完了一千米。
此后,每天我都坚持按时起床跑步,因为那个冬日的早晨一直留在我的心头。
作文2 不知不觉,冬天来了,冬风直侵入骨头里,使人有孤独的感觉。走在皑皑白雪上,软绵绵的,轻松松的。仿佛冬天的白雪就像给全世界都洗了个澡。
作文3
寒冷的冬天终于来了,大家都穿上了厚一些的大衣,像平常一样上班、上学。但这只是南方的冬天。北方的冬天和南方的冬天简直是两个世界。南方的冬天没有雪,翠绿的树叶仍挂满在树枝上,夜色的大街上人潮依然,完全没有萧飒的感觉;天晴的时候,也会有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给人以初夏的印象。而北方的冬天却是白雪皑皑,到处是银装素裹,一大片一大片的雪地,象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柔软的棉花;远处的雪山和朵朵白云交融在一起,像仙境般的迷人。河水也会结成厚厚的一层冰,象平滑的玻璃似的,就是一个天然的溜冰场,小孩子们常常会在上面溜冰,还会三五成群地跑到屋外打雪仗,堆雪人,在清凉的空气中留下一串串欢乐的笑声。这又是南方的冬天没有的一种快乐。举目街道两旁的树,树叶都掉光了,树干上挂满了雪花,就象一个个光秃秃的老头,在风中摇摇摆摆的,弱不禁风。华灯下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商店、书店依稀留下匆匆的身影,只有在那些冒着热气的火锅店里人是最多的,几乎所有人都会先喝一口酒,再吃一大块肉,再喝一口酒……吃完后,顿时全身热乎乎的,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夜深了,温度也降了好几度。还下起了大雪,又给大地披上一件银装,给房子擦上一层粉妆,继续美丽的冬天。寒冷的冬天很快就会过去,但它很快又会回来,年复一年,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冬。
作文四:我爱冬天
冬天的气息悄然来到了人间,它一吹将整个世界吹成了粉装玉砌,它一吹吹下了鹅飞般的大雪,它一吹吹来了人们对冬天的喜爱,欢乐的气氛洋溢在人们心中。
初冬时节,秋天的暖意还没有逝去,就下起了雪。雪下了一夜,早晨我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粉装玉砌的世界。路是白的,树是白的,房子是白的,连原来是蔚蓝的天也变成了白色,走在路上,那雪到我们的眼一不小心,就摔在了雪里。雪后,就是孩子们的天地,堆雪人,打雪仗、坐雪撬…….都玩的很开心,那一张张冻红的小脸,露出甜美的笑容。大人们坐在空前,看见树梢上的冰,也露出了笑脸。是啊——雪,这个纯洁的冬之精灵,不仅带给了人们欢乐,还把她雪白的身躯带给了整个世界,把丑恶躯走了,留给人们美好与纯洁。
与雪相比,就是残暴的风了,在有风的日子里,尤其是在冬季,人们都不敢出来了,小动物在动穴里安息,连人们都缩在被窝里,不出来,可是世界的统治者一人,是不会服输的,当人们走在大街上,头上围着厚厚的头巾,可是风还是从缝里穿进去,可是当人们进去家里在炉子上烤火时,风只能在外面吹。
我爱春天的春草萋萋,爱夏天的麦浪滚滚,也爱秋天的果实累累。但我更爱冬天,爱她的寒风瑟瑟,更爱她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我爱冬天,冬天不管什么时候都非常美丽,洁白无暇的雪。
作文5: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冬总是跟风雪相连。没有了春的姹紫嫣红,没有了夏的浓密厚重,没有了秋的天高云淡,有的是那萧瑟枯萎,天寒地冬,有的是那大雪飘飞和寒风凛冽,这便是冬。
大地褪去了绿装,山水失去了生机,一切变得似乎那样的寂寞,那样的寒冷,那样的荒芜和寂寥,冬似乎是死一般的静寂,没有活力,没有鲜花,没有欢声,水凝结了不动,山沉睡了不醒,可是忽然当你不经意间见到翩翩飘落的雪花,你会着实惊叹于冬的神奇和美丽。
漫天的飞雪,扬扬洒洒,有如柳絮飘拂,自浑浑噩噩的天宇席卷而至。顿时消散了隆冬的严寒干燥之感,扑面而来的竟是凉爽滋润,沁人心脾。山上的青松越发的变得青黑了,你看,屋檐上,石桥边,山坡上,要是有了那么一点积雪,冬便顿生美丽与活力,那飘然而落的雪花,星星点点,漫天飞舞,轻悠悠,飘扬扬,伴随着风的节拍,落在你眉宇间,飘在你的手掌心,撒在你的秀发上,你会惊叹于雪的洁白与妩媚,禁不住想邀雪同舞!
如果没有雪,那也不要紧,有一个暖暖的冬日就是最大的心愿了,这冬日是一年中最灿烂、最辉煌、最舒适的阳光,她既不像春日那样的娇艳,也不像夏日那样的无情,也不像秋日那样的沉闷,在冬日的映照之下,冰凌花熠熠生辉,白雪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闪闪发光,一望无际的麦田上铺上了耀眼的地毯,在一片洁白的世界里露出点点碧绿,发出咝咝的声响,那是雪在滋润着麦苗,而天际低矮的太阳洒下绿宝石般的余晖,大地越发变得温秀可喜,美丽的鸟儿飞过,偶尔栖息在枝头,张望着这银色的世界,迎春花在雪低下含着微笑,腊梅更是娇艳无比,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阵阵幽香,沁人芬芳,踏雪访梅,此情此景,景不醉人人自醉啊!坐在暖暖的冬日下,沏一杯清茶,听自己心爱的歌曲,一颗悠然自得的心,神往于美妙的音乐里,或闭目静思,或天马行空,或驰骋纵横,任凭你畅游,或翱翔于太空,或深游于大海,天南海北,无所碍,也无所依。
冬天最好的活动便是去爬山,一家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路走去,可以领略冬日山的萧瑟,可以倾听寒鸦的哀鸣,在宁静的山上,与枯树为伴,邀冬日作客,作一次冬的洗
礼。让你包揽冬的风采与神韵。
冬天也是读书的好时候,汉学者董季直是古人勤勉之楷模,他曾留有“读书三余”之名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取一把暖壶,或烤一个火炉,或在冬日下,或在被窝里,燃一盏油灯,没有噪声的扰乱,没有蚊叮虫咬,在静寂的冬夜里,独享书中情趣,让心灵作一次冬的旅行。
不要说冬天总是荒凉萧条的,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冬天是蕴藏着生机的时节,万物在冬季积蓄着各自的能量,为的是有一个更艳丽更明媚的春天啊!
作文6:
秋 童年时的我,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时光的流逝,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欢,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唯独秋天,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家乡的秋天,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最多也不过是几丝忧愁。语文老师说,秋天是一年中美丽的季节。当时我并不完全相信,总有些怀疑。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观察秋天,感受秋天。秋雨往往是飘落着的,细细的,密密的。风夹杂着雨,雨跟随着风,飘零着。雨轻轻地洗刷着大地上的一切,地面被洗得油亮,树叶上不断地渗出颗粒饱满的雨滴。到了黄昏时,风和雨都放慢了节奏。太阳又从云层里爬出来,将她的余辉送给大地。黄叶在柔和的阳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淡淡的微红,就像害羞的少女那美丽的脸颊。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尤如昙花一现。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我惋惜这短暂的美,更惋惜秋叶的刚烈。它如此奋力地挣扎,是为了摆脱大树的约束,但是,难道它不知道叶落终要归根吗?为了如此短暂的自由却将自己永远地埋在深深的树根下,值得吗?可我又想,这也许正是秋叶的精神吧。它们挣脱大树束缚的真正目的,也许并不在那刹那间的自由,它们是为了将自己最后的注入树根,好让大树在寒冷的冬天能有充足的养分。在来年的春天,树枝上又会长出新的、更茁壮的新叶,那些新叶子不正是它们当年的身影吗?想到这里,我又为秋叶感到骄傲,没想到它们竟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太不可思议了。或许是神秘的大自然赐予的吧。春天的风让人昏昏欲睡;夏天的风让人感到闷热难受;冬天的风让人感到寒冷刺骨。唯有秋天的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既不闷热,又不寒冷,还能让人清醒不少。我简直怀疑秋风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再加上凉丝丝的秋雨,这再好不过的药引子,一副名贵”天然药草"恐怕就形成了吧。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处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大自然赐予了春天鸟语花香,赐予了夏天欣欣向荣,赐予了冬天美丽雪景,当然不会忘记赐予秋天。于是,她赐予了秋天神秘和美丽。看来,大自然是不会偏爱谁的。我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别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秋,让我领略到了它的美丽,又让我领悟了一些道理。秋,果真是硕果累累。
作文7:冬之随想
冬日里没有了春的生气盎然,没有夏的姹紫嫣红,没有秋的硕果累累,有的只是大雪飘飞和寒风凛冽。可在我的眼里,它却是一个洁白,富有情趣的大世界。
冬天的美是独特的。如果说春雨是春天的使者,那么,雪花就是的信鸽。最近的一场大雪来得突然。早上,我一拉开窗帘,就看见房顶,树上,马路上到处都被白雪覆盖,我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去看看雪的世界。
走在路上,雪竟然有半尺多深,踩在雪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城市美容师”已经给我们打通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可小区里调皮的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白茫茫的雪的怀抱。你看,这儿几个孩子在这里打雪仗,那儿几个孩子在滚雪球,还有几个大一点儿男孩用铲子把雪把雪堆到小树下,居然还有的男孩儿直挺挺地向后倒去,原来他在雪上烙印呢!孩子们艳丽的羽绒服,在洁白雪花的衬托下,像是一个个可爱鲜艳的小蘑菇,栽种到了一个充满冰雪,充满温馨快乐的世界。孩子们的头上、身上都灌满了雪,他们仿佛有无限的精力和热量来对抗着这冰雪的世界。小树也不甘寂寞地唱起歌,用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冬天不仅具有独特的美丽,还具有助人为乐的习性。“瑞雪兆丰年”。当雪花伴着轻盈的舞姿,飘飘洒洒落到地面的时候,它那白玉般的身躯,就装扮了银光闪闪的世界,她把生命溶进土地,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冬天也是读书的好时候,汉学者董季直曾留有“读书三余”之名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或在冬日下,或在被窝里,或在静寂的冬夜里,独享书中情趣,让心灵作一次冬的旅行。
不要说冬天冷得让人无处可逃,冷风虽有些残酷,却教会我们在学习上如何面对困难,在生活中如何学会忍耐;不要说冬天总是荒凉萧条的,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冬天是蕴藏着生机的时节,万物在冬季积蓄着各自的能量,为的是能有一个更明媚的春天。
去的都去了,该走的也走了,又是一个崭新的冬天,没有半点旧意,没有半点思念。冬天已至,万物凋零,为了迎接这残酷无情的冬天,万物付出了很大乃至生命的代价。
对于我来说,付出一些也是难免的,但是我付出的太多、太多了,甚至把故乡、父母、朋友都陷了进去,我好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想入非非。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笛声清幽,让我无法抗拒,笛声美妙,让我沉醉到底,笛声远扬,浩浩荡荡,好似千军万马来袭,让我远追而去。“月是故乡明”不错,我爱故乡,我更爱有月亮的故乡。作文网 home.sanwen8.cn 冬天是美的,美是让人陶醉,它的美是一种毫不保留,毫不掩盖、彻彻底底的美,不像春天靠露珠来装饰,夏天靠绿叶来陪衬,秋天靠硕果来掩盖,冬天什么也没有,但是它很美,白色的美,干冷的美,就好似故乡一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畅往,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云雾缭绕,像一层面纱遮住了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故乡。
冬天是无情的,它不讲任何私情,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北风呼呼的刮,求它把自已的思念带给故乡,它说不,白雪漱漱的下,求它把自己的思念带给亲人,它说不,我没有办法,只有沉醉于痛苦和紧张中。作文
我爱故乡,故乡的歌,故乡的人,故乡的面貌,不管什么样的故乡,我都爱它。
第五篇:《随想录》之随想
《随想录》之随想
知道巴金是从中学开始的,不过当时也是指偶尔听老师提及,大体了解了他的经历。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说‚在中国近代文坛史上之所以称巴金为一代伟大的作家,是因为只有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无论是中国还是从世界上来说,一个真正为伟大的作家,一定是一个敢面对自己本真的作家。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他用他时而犹重的笔注,构筑了一个真实的心灵世界。
读巴金,最让我吸引的地方是他经历过‚文革‛,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文革岁月不是太遥远,在长辈言词熏陶下也知道红色袖章、毛主席语录、牛棚和‚霸王餐‛。尽管曾对‚文革‛有些评价和人事,也是肤浅、浅薄的。由于对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认识的模糊和陌生,根本无法对‚文革‛有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年轻的我总是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狂热于批斗,那么多人被打倒,包括那些位居高位者;为什么那些‚牛棚‛‚黑老K ‛‚臭老九‛等这些粗俗的文字会成为通用的语言?所谓的样板戏又是如何成为政治的工具?为什么那个时期没有作家?为什么如此混乱的局面会坚持整整十年?难道真有人当时相信了?也正是抱有这样的心态开始拜读《随想录》,于是思想和心灵被抽走。
总序摘录: 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变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对于这篇总序,我感觉到,巴金之所以伟大亦是由于他只是最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生活和心灵感受,他没有对这种激进生活的叫喊,没有对社会动潮的评价,而是将这种评价和叫喊留给了世人,留给了后来者。
读过《随想录》,我从‚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中看见了‚求知‛,他主张要多读书,无论是好的坏的,扭曲的正统的,书是死的,但理解是个人的,书的好坏必须去读以后,才能全面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做以理性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焚书,极端只会产生更多的扭曲。
从‚怀念萧珊‛中看见了‚求真‛,从他的语言中,看见他对妻子中肯的评价,以及在语句中对妻子包含的感情。从这篇回忆中,我也从整个社会彻底裸露的本性中看见了人的本性,从彻底颠覆的生活中看见了精神的信仰,从彻底的丑恶中看见了永存的善与美。巴金从生活中,看见了中国文化的断裂,看见了中国紧缺的民族性。
从‚长官意志‛中看见了‚求变‛,巴金在尾篇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文艺活跃的局面,鲁迅、郭沫若、茅盾同志的许多作品相继问世,而在‚四害‛横行的时期,文艺园中却只有‚一花‚独放、一片空白,绝大多数作家、艺术家或则搁笔改行、或则给摧残至死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从整片的描写中,我正感受到这些作家、艺术家及人民的呐喊。人说乱世出英雄,乱世亦是精神思想的大发源地,可是在文革期间,却是相反,故我觉得他在呼吁求变,求人文、求社会、甚至求中国的改变,他简而易懂的阐述了一个道理,融则万通,只有包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见,才能真正的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
整本书从一个角度上说是巴金心灵上的解剖,他在文中说:‚我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当做的事。‛‚分是非、辨真假,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随想录》是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巴金在文中说:‚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我也应当象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在写作的过程中,巴金先生体会到‚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越往下写越是觉得笔不肯移动,我时而说笔重数十斤,时而讲笔有千斤重,这只是说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他又说:‚我没有想到就这样我的笔会变成了扫帚,会变成了弓箭,会变成了解剖刀。要清除垃圾,净化空气,单单对我个人要求严格是不够的,大家都有责任。‛由此可见,巴金先生随想思考的深入,已经意识到,解剖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
从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来说,我们所追求的不可能是那个年代的东西,但是我们心灵标准可否一样?这是我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我只能说在不断地读书中‚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