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涟水县杨口中心小学 左丽)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具体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有一个相应的变通,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避免他们对“创新”这一看上去遥不可及之目标的害怕,转而在寻求与前人不同表达方式的前提下“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化难为易,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一些扎扎实实的功夫,进而有效地落实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我们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此反思小学作文教学,迫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加强。然而,对于知识层面相对狭窄、思维能力相对单一的小学生来讲,要使其做到思维上的创新却又是何等的艰难。因此,结合这一实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具体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有一个相应的变通,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避免他们对“创新”这一看上去遥不可及之目标的害怕,转而在寻求与前人不同表达方式的前提下“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化难为易,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思维定势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的是一种套路命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套有学上按既定的角度去思考,去作文,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必须
要改革。为了引导学生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在作文命题上我作了多种尝试。作文是一种精神劳动,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因此,作文命题中,我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小雷锋》、《我当上了班长》、《假如我是老师》、《安全常记我心》、《我是克隆家》、《给班主任的建议书》等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作文游戏,兴趣盎然。许多教育学家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二、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
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为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可结合课文、范文、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会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耳目一新,如:《我班的流动红旗》、《我与凡卡比童年》、《社会呼唤诚信》、《假文盲真可恶》等作文,充满童真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第一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在活动中去,我是把音乐引进课堂教学,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品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符合本段音乐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曾经有人向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的方法,他告诉别人:文章是靠“改”出来的,这说明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使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三、加强写作指导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精神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的是真情实感的身边事,作文自然可以流露其心理、情感活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有一位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获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
参与的结果,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意境和表达能力,必须经过自己内在的主体思维活动来参与。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上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另一种潜在的效应,即学生创新精神的自然培养。当然,作为教师来讲,我们必须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循序渐进,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入手,进而逐步在学生思维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辅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勇于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江苏教育》、《小学教师培训》
第二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传: 华冬霞
更新时间:2012-5-10 16:08:36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呢?
一、激发情趣
引发创新欲望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创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外,还可以紧扣教学训练项目,大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情景,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时,先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突然音乐陡转变化,仿佛自然界中发生了一场恶战。听完音乐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接着小组讨论,每人练说,然后全班交流再下笔成文。正因为这种习作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寓玩、乐、笑于一体,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目的。以趣引入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像的双翼,打开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完成作文。
二、观察生活,培养创造精神
小学生习作是对生活的实践反映,生活实践是学生习作材料的源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如果不留心观察生活,捕捉习作素材,他们就会无话可说。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就引导他们接触自然,热爱生活,要睁大眼睛去看,用自己灵敏的耳朵去听,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想,在实践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进入学生作文。例如:下雪了,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指导观察校园中、田野里的雪景,学生情绪高涨,有的三三两两谈论雪,有的用双手去接雪,有的还想捏个雪球„„然后,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雪景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从远到近写了雪中景色,有的只抓住树上的雪进行描写,有的则写了雪给他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寻找习作的素材,文章才真实感人。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创新离不开想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选材的新奇和独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及时顺着作者思路让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如:学习《一束鲜花》之后,可以提出,开始“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我”改变了主意?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当“我”拿着鲜花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我”和母亲都会说些什么?可以以《当我看到墓前的小男后》为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再进行续写。也有些课文省略了文中的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猜测。如:《信箱》一文,作者并没有写出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学完课文以后,启发学生猜想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书面练习。再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一文后,学生们纷纷都说青蛙真没见过世面,什么也不知道。我抓住这个机会,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题目,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的景象。有位同学就写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啊,天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它知道自己错了,便去帮小鸟捉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靠近小鸟,重新取得小鸟的信任。由于这些练习是阅读之后进行的想象练笔,练笔内容迁移适时,学生易于接受。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鼓励求异,塑造创造灵魂。求异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如一位同学在习作《我心目中的孙悟空》中说:“孙悟空的本领并不大,每次遇到危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化险为夷。”这可与众不同。我在作文评赏课中,专门为这篇作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评议。有的说孙悟空就是本领大,他大闹天宫没人挡得住;有的说孙悟空之所以请别人帮助,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已见,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只有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立意增多,写作时才会感到得心应手。
总之,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打开眼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要教会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写得出生动有趣,活泼鲜灵的。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这个有利条件,引导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第三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呢?
一、观察生活,培养创造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因势利导,力求做到:
1、多阅读
语文课本的句篇佳作常令学生手不释卷,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去鉴赏品味,让他们针对具体篇什畅所欲言,或谈写作手法,或谈遣词造句。丰富知识,增加积累。如学习了“初识鲁迅”这组教材,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鲁迅的文章,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学习了“父母之爱”为专题的一组课文,可让学生阅读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如苏霍
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傅雷家书》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对父母的深挚感情。学生不仅读名家巨著,也读短小精美的散文,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感。另外,教师可创立书香班级,创设阅读情境,在班级开展“捐一看多”读书活动,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博览群书,写读书笔记,精选阅读储备。老师要大声地读给学生听,与学生热烈地谈论书,让学生各抒己见,号召学生家中储备好书,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写作方法,提高了文化素养,开创了新的习作思路。
2、善观察
古人云:“事事留心皆学问”,这说明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是形成新思维的前提。“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外貌、心理也会有细微差别,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与众不同的文章。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如:观察老师手中点燃的一根火柴,展开想象;出示一幅漫画,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去提炼观点;让学生亲临一个场面,写一段场面描写。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然会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带学生们走出课堂,到附近的山上去看看枯黄的落叶、清澈的河水、苍翠的松柏,到校园周围观察自己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学生只要以满腔热情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写作中就会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情而达理。
3、勤实践
教师要力求作文的新颖,就要想办法不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如假期让学生自办手抄小报,动手剪纸,做小制作,搞小发明,把班级的花拿回家管理,喂养小兔,炒菜做饭……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动手中提高能力,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如让学生写主题日记,给出一定的内容和时间,让学生持续地去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主题对象,每天及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把这一内容的日记整理出来,认真修改后就成了一篇文章。如学习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开课的同时,老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动物,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当这单元学完了,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对象也了解得比较全面了,这时让学生去修改自己的日记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为了保证观察和记录的实效性,教师每天要对学生的日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和粗线条的指导。
二、激发情趣 引发创新欲望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创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外,还可以紧扣教学训练项目,大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情景,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时,先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突然音乐陡转变化,仿佛自然界中发生了一场恶战。听完音乐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接着小组讨论,每人练说,然后全班交流再下笔成文。正因为这种习作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寓玩、乐、笑于一体,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目的。以趣引入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像的双翼,打开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完成作文。
三、鼓励求异,塑造创造灵魂。
求异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如一位同学在习作《我心目中的孙悟空》中说:“孙悟空的本领并不大,每次遇到危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化险为夷。”这可与众不同。我在作文评赏课中,专门为这篇作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评议。有的说孙悟空就是本领大,他大闹天宫没人挡得住;有的说孙悟空之所以请别人帮助,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已见,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只有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立意增多,写作时才会感到得心应手。
四、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创新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创新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意识地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心灵不断涌现创新的浪花。
1、敢幻想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创作灵感,把无意的感念引导到有意的创作上来,凭借某一个词、句、段或某一景物,某一感受进行扩散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词语麻辣串”。利用“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根据词语,串写出一段话,甚至编写一个故事。好的作文题目如同开启心扉的一把钥匙,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我到火星去做客》《假如我是……》。让学生想象成文。
2、补空白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教师应
抓住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想象写文,把不具体变为具体,把无声变为有声。还可根据情节发展进行续写,如《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跃跃欲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在临终时说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比较典型的人物语言空白。授课时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联系上下展开想象,把母亲要告诉儿子的话说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总之,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打开眼界,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要教会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写得出生动有趣,活泼鲜灵的。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这个有利条件,引导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对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的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军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他家的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他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二、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油,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油,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先求半瓶油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油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解法二:因为半瓶油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油重,就是空瓶重量。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油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油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油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某村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
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2)4÷〔40%÷(1-40%)〕;(3)1÷(40%÷4)-4(3)4÷40%-4等
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1)当题目答案不唯一时;(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也是群体的、多向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四、鼓励大胆设想,培养独创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优化解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如: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原计划5小时行完全程,实际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按常规列式为300÷(5-1)-300÷5,可是有一个学生列式为300÷5÷(5-1)。原来这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进行推理,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也就是原计划最后1小时行的路程,在实际中由于每小时都比原计划多走一点而提前在(5-1)小时走完了,原计划1小时的路程也就是(5-1)小时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受此影响,有的学生用假设法列式为300÷(5-1)÷5=15(千米)。即如果实际再行1小时,就要多行300÷(5-1)=75(千米),这是在5小时内比原计划共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75÷5=15(千米)。学生这种思维的独创性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关键词: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 愉快教学 开放性问题融洽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问题,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近几年,我在一所乡镇初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而且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徂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万物在运动,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的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
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五、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愉快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激发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智力因
素方面的不足,同时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保证了创新思维的有效实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渗透创新意识,并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级论文
初中数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临泉县城关镇邢塘中学
马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