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时间:2019-05-12 13: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作文教学走进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文教学。

首先,在阅读上下功夫。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说明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大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无不是喜欢读书,读过很多书。惟有饱读书,才会有写作之源。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不高,甚至陷入平淡、平庸的泥潭,主要原因是读书太少,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肚中无货,怎写作文?根据大纲对学生阅读的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不少于2-3部。根据这精神,我校采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学生进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并要求学生确定富有积累价值的书刊,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把博览与深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读2至3本课外书籍,并做好积累工作。要求学生摘录名言警句、精彩语段等。今年下半年我校举行了两次读书报告会,让班上书读得多,读得好的同学传授读书经验,畅谈读书心得,让其他同学觉得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举行了三次读书笔记展览。其中初三有几位学生摘录了名言200多条,精彩语段100多段,写读书心得最多的达1万字以上。在此同时,抓好背诵,要求学生背诵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鲜明生动的口语、佳句;背诵精彩的描绘片段,有特色的顺口溜等。实践证明,阅读是写作的本与源,惟有多读,才不会下笔无助,捉襟见肘,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年我校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被评选出的一类文共32篇,现已汇编成《学生优秀作文选》。

第二,重视课外练笔。《课标》在“必修课程”栏中规定:学生要课外练笔不得少于1万字。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精心安排,认真组织落实,以求得事半功倍之收效。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内作文未免回数太少,收效受到限制。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实质隐含了“多写”的意思,且说“这才可以使写作越来越强”。魏书生先生要求学生“课外练笔每天完成500字”。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鼓励多写,不死定数量。主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和个性发展因素等。对于喜爱写作的学生要求一周内写2篇,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写周记,对于贪玩,以抄袭来完成任务的学生,则要求每周写300字以上的文章,但一定要是自己的作品。

第三,在培养写作兴趣上下功夫。培养写作兴趣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先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能够以愉快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就能写出好作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如联系社会创设情景,提高写作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学生的作文要反映生活,就不能离开生活。教师必须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与社会的现实情景融为一体。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展览会、用心爱心专心 1

养殖场等;观看影片、生活小品等;每天中午利用15分钟的时间读报刊文摘上的主要新闻,以此来给学生作文注入新鲜活力。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华和魅力,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又如可运用评讲鼓励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对班上作文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应该指名表扬,还可以叫他本人在班上朗读。对作文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给以热情的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的智能火花。如初三(7)班有位学生叫王翡翡,她开始对习作不感兴趣,在一次作文选材中由于别具一格,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从此激起了她写作的兴趣,目前她写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好。再如让学生写出“真我”,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习作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初一(6)班在习作《说给老师的心里话》一文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倾诉心里话。一位差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老师,请您不要将每次考试的成绩打电话告诉我的爸妈,您是否知道当爸妈知道我的成绩后,我过的是什么日子吗?告诉您,我每次都会受到爸妈的‘雷击’。您玩弄的这一绝招实在叫我可怕。这样时间一长,也许我的神经就会麻木,说心里话,我是多么地恨您„„”这位差生以前写文章的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可今天这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可见这种实话实说的文章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往往能写出催人泪下的文章。

第四,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学习写作的方法。以前我校的作文教学是采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评讲”四个步骤。这种方法它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如写作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按同一模式写作,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甚至会扼杀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尝试进行了“讨论——写作——再讨论——修改——讲评——小结”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讨论到写作”是学生的写作阶段,从“再讨论到小结”是作文的评讲阶段。第一环节的“讨论”,就是老师布置一道作文题目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主要起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切磋技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可以不受老师拟定框架的限制,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来,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不存在了。第三环节的讨论属于作文评讲阶段,主要是以便习作后互相交流各自的作文。先是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推荐出美文,在讨论中明确文章中的优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接着将各组推荐的美文,全班集体讲评一、二篇,让大家找出文中成功之处和不足这处。修改可采用亲自改,也可学生互改。这样做我们是有理论依据的,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叶老还说:“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完后修改、自评,然后分组互评,使学生在改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起到作文训练的作用。本学期我校各班共写大作文8篇,其中4篇是教师批改,另4篇就是采用以上的批改形式。惟有让学生多改,学生习作才不会思路不清,中心不明。小结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本次作文的成绩和不足作现场点评,使学生得到信息反馈,明确得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学效果好。

第五,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想象作文是学生运用想象法,描述自己没有经历的事。但初中学生生活面狭小,感知的事物不丰富,这就必须把想象作文置于教学中。一般可运用原文情节的趋向,顺着文章意向进行,例如《卖炭翁》这首叙事诗,作者没有写明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后的情景,故意留给读者想象。老师可指导学生想象卖炭翁归途中的神态和心理。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夕阳西下,晚霞照在卖炭翁的脸上,他望着那空荡荡的车,用心爱心专心

2乌黑的脸上滚下几颗伤心的泪。那系在牛头上的半匹红绡,在夕阳的照耀下,血红血红的,像在血里浸染过。牛车在呼呼的北风中,在泥泞的山路上滚动着。他心想:”老天啊!你为何不将这些大鬼小鬼都捉去,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结局,想象了老翁回家途中的情景,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景物描写,深化了诗的主题。当然有时还可以逆反着作者的意向进行想象。例如《孔乙己》一文,假如孔乙己后来中了个举人,第二次到酒店喝酒,掌柜、短衣帮又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由于我们重视了阅读中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习作中出现了很多优质作文。

第六,鼓励创新。这是新课程作文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明确提出”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为了使学生在习作中有感而发,可以采用让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自主作文就是针对”创新“而言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惟有创新,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时代生活的碰撞中产生奇异的火花来,才能写出高质量美文。

第七,作文教学要系列化。根据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目前已编写出《初中作文系列教案》,共20万字。通过教学实践,大家一致认为该教案集有利于教师的作文教学,目前已成为我校的”校本教材“。该教案2003年获丹阳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已在镇江和丹阳部分学校试用,得到了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

另外,在作文教学的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语文教师自身的作文素质必须迅速提高。教师本人应该是一个写作的爱好者,一个能写出示范作文的写作爱好者。如果教师自己不会写,没有写作的那种切身体会,当然也就教不好作文,就无法带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教师应把经常写作看作是自己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二篇:怎样走进新课程——浅议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

怎样走进新课程——浅议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

摘要:

1、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2、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

关键词语:开放式教学 优势互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态分组 优选内容 及时指导 交流评价 以思激活 观察积累

顺其意而扬长 反其道而变短

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语文,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放式教学。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还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

一、动态分组

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在保证组内优、中、差搭配,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兼顾,“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基础上,定期对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编排。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让学生有在新组内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优选内容

要选择值得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学生个人能够完成,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这样的合作

学习不仅不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会让多数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要把握安排合作学习的时机,一节课不宜过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在需要的时侯进行,探究的问题要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一般来说,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和探究。比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二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学的理解?”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因此可以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当遇到大家都想解决,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二册〈〈繁星〉〉时,在学生找有关的科技书或报刊读一读,约几个好朋友,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体会。当对一些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有必要开展争论,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如学习〈〈伟人细胞〉〉时,有学生提出“贾里不具有伟人的细胞”,有的学生认为“贾里具有伟人的细胞”,对于这种情况我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伟人”?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伟人的含义。总之,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该追求形式与效果的和谐统一。

三、及时指导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说的:“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各自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抓住别人发言诉精髓,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从中得到启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加进自己的思考,不断使自己的见解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创造性。

四、交流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紧紧抓住。进行交流要以小组为单位,牢固确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教师评价不仅要关注合作结果,更

应关注合作过程,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的精彩发言。但是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无效的小组学习、热闹型的小组学习、瞬间型的小组学习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杜绝这些所谓的“小组讨论”,主要靠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会讨论、会发现、会倾听、会提问、会思考、会学习。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越发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的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还是老调长谈。仅仅依靠课文后的几道思考题或是课辅材料中的标准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些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因此,推进课程改革,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实行全面的开放,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向思维开放,让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其灵魂。语文教学要强化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训练,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发挥语文学科的根本功能。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语言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有学科特色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思维活动,使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1、“机械作业”――以思激活

抄写、背诵等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这类作业理解的片面的指导的偏颇,只注重作业结果,不进行过程的指导,把学生引入“死抄、死记、死读”的误区。其实这类作业只要强化了思维参与,就能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为“活学”,使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抄写中的思维参与

“抄写”可要求学生的“思”贯穿于始终:写前,读一读字音,想一想

音形的联系,以记住字音;写时,看一看字形,想一想书写的技巧,以揣摩形体;写后,记一记笔顺,想一想字形的组全,以记住字形。这们,就能发挥“抄写”的识记功能、养育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

(2)、背诵中的思维参与。

背诵可分步练习,循序渐进,力求思维参与。一是看一看:初读概览,整体把握内容;二是理一理: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三是找一找:默读课文,画出顺序标志;四是想一想:轻读课文,还原语言形象;五是记一记:读后静忆,回忆背诵内容。这样就能背诵与理解结为一体,把读记与思维融为一炉。

2、“灵活作业”――以思求实

“品词析句、用词选句、读写结合”等灵活作业中的思维训练比较明显,但须讲究训练方法,以保证活中求实,实中求效。具体可要求学生品词析句要双性聚焦,用词造句须打开思路。读写结合能选好内容。

二、向生活开放,让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选讲学校、社会的新鲜事情、学校组织的活动等等。学生为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往往态度十分认真,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指导点拨,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填补了老师不在时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家用电器的式样及其功能,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店、集市、车站、影院作专题观察。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观察应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并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

3、“动手操作型”作业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教师应打破学科的

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面,又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

4、“搜集整理型”作业

这类作业的布置应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火花、图片、烟纸、糖纸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贴画本),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群众中去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并开展交流,资源共享,去粗取精。

5、“劳动服务型”作业

为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观念,同时积累读写的素材。可要求学生回家学做一些家务活,也可组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让学生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受到良好道德的教育。

三、向个性开放,让作业成为发展特长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个体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其个性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加特长的新型人才。据此语文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

1、“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擅长写作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鼓励向刊物投稿;擅长口语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擅长书画的学生,可成立班级美编组,负责班级板报的美术设计;擅长演唱的学生可组成演唱组,负责课本剧的编排、演出。擅长搜集信息的学生可组成“小灵通信息台”,定期向学生发布校内外的新闻事件„„

2、“反其道而变短”

可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与相反的“特长小组”,让他们在“耳濡

目染”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唱组,不求他们立即登台亮相,先让其做助手,即使最终登不了台,也不予强求;不善言辞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讲组,让他们在别人的示范中受到影响,逐步锻炼胆量,培养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开放性的语文作业与原来相比也许并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且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甚至于会受到一些教师的冷落。但我坚信,随着课程改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会成为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语文新课程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颁布,为我国的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实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同样应该体现智、能、情的价值取向。对初中生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情感、灵性的启迪,使语文的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体现。

1.增进学生的智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陶冶情操、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健全人格,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此提供了方便。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养成尊重祖国语言、文学,并在运用中逐步达到完美,规范的目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潜能,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为其营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在课堂与课外的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提高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提高智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与探索精神,并促使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2.培养学生的能力。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丰富而多彩。汉语还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表意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与感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阅读后能吸取有用信息,剔除无用、有害信息的能力,合作,整合阅读中能博采众长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教学规律,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3.丰富学生的感情。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学息息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与文化品味,充分发挥语文课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功能。诱发与培养人的灵性是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灵性是人在对语言文字感悟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素质,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与创造力相通。因此,启迪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灵性的启迪,将诱发、培养学生的灵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灵性,以实现语文教育在培养,丰富人的感情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进行策划与选择的过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1.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2.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为基础,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不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不同,所领会的作品的含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方法不应回避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理解差异。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明显进步。要使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在实践上也与之同步发展,就必须营造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提问设计要有民主,开放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浙江历来为“人文之渊藪”,目前又在建设文化大省,课程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的条件也特别优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认识不足,作用发挥不够。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补充。两者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非常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印证和转化。促成课内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有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能有效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新理念。

4.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调,提倡并实行个性化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形成一种自主的、和谐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格。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应从预设封闭走向生成整合,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由语文向人文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整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应从静态理解走向动态感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独特体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察阅读内容,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应从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营造浓郁的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比较、联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发散,系统组合,使之跳出复制性思维的框架,充分释放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优化其语言思维品质,发展其独立自主、求新求异,张扬学生言语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言语主体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阐释既为语文教师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有利于语文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也对语文教师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新课标还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阐释,对课外阅读作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相去甚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更新知识,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之旧教材,新教材的最大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这些变化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给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留下了空间。然而与此同时,也给教师更新知识,调整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涉猎更多的作品,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时汲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从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博而专深的学识。

3.培养品质,以自己的个性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而教师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绝非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易事。教师的个性能影响并带动学生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优游自如地将学生引领到作品面前,和学生一起感受和领悟语言之美,情境之妙,使学生对语文课有期盼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语文教师需要着意培养自己的人格,让学生期待感知与思考,期待获得惊喜,期待语文教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美不胜收,能给人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而欲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个性,不断“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维护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殚精竭虑发展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

4.刻苦钻研,革新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人格教育的任务。朱自清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语文新课标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的五彩缤纷,自然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要求阅读教学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消化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适应现代观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力求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

论文摘要:改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课程资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

新 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对每个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 了巨大的挑战。“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新课改以来,我在不断学习与大胆实践中触摸着新课程,感悟着新课程。

一,改革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带着初步认知进课堂,激活思维。

新 课程的定位不再是纯粹的文本,而是教师、学生、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是体验课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获得课程资源的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本。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资源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计算机专家、清 华大学 教授谭浩强说:“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 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的有学习能力的象征。”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改变过于注重书 本、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 课程提供有力的课程环境。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前,我安排学生研究、搜集农谚的知识,课始进行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研究、搜集有关农谚的知识,谁来说一说?(生举手)生:我从网上知道农谚是:“农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业气象谚语。” 生:我向家人了解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生:我从《谚语大全》上知道:“柳毛开花,点豆种瓜。”......课前搜集信息是信息的储备,是知识的初生成。一方面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课堂,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议,有感可发,积淀信息。同时可以关注学困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又如:我指导学生写《说说我的村庄》作文,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村庄,课堂上口头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我村在温阳路边上,远远就能看到村口竖起的大牌子:金解人民欢迎您!” “我村东头有条小河,两岸垂柳成行!”

“我村刚刚修了水泥路面,平坦又宽阔,再也不怕下雨天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追寻春天的足迹”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摸一摸微润的土地,闻一闻迎春花的清香,看一看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春的气息。这时我问:“谁告诉我描写春天的古诗文名句?”

学生争相回答: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想到,学生竟然文思泉涌!这么多与春有关的诗句如妙语连珠。是大自然的景象吸引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二,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

传 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去调整学生,调控课堂。新课标下,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的也有自 然界的,既有物力的,更有人力的。因此,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更是重要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将其转化为鲜活资源,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灵活捕捉资源,师生相长。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我们要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次自习课,窗外飘着雪花,学生的小手小脸冻 得红红的。有的学生写几个字就放下笔哈着手。这时,一个靠窗的学生写一会儿作业,就偷偷向窗外望一眼,又偷偷看看我。我注意到了,便走过去问他:“你怎么 了?”该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看会儿雪?”他这一说,有几个学生立即响应:“是啊老师,让我们欣赏一下雪景吧!”我心里一 动:是啊,与其让学生在挨冻中自习,不如就地取材,让他们观赏一下雪景,陶冶一下情操。需要时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马上决定:“行,就按你说的 做!不过大家欣赏时要谈谈自己的感受!”班里顿时沸腾了。下面是他们观后的体验:

生1:雪是那么纯洁,我的心被净化了。

生2:雪花旋转而下,舞姿像蝴蝶一样轻盈婀娜。生3:雪花是孤独的,它盖住了万物,这是它的悲哀。生4,雪花是温柔的,落在手上脸上滋润爽滑。生5:雪晶莹灿烂,却经不住阳光的照射。生6:雪生时装扮世界,死后滋润大地。生7:雪纯洁无瑕,却是藏污纳垢的良所。......读着学生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庆幸当时果断的决定,否则我岂不成了扼杀学生潜能和灵性的刽子手?

2,开放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 主的教学氛围,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海伦.凯勒》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时我对学说:“同学们,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篇课文,二十五分钟后,我让你们谈都学到了什么。”摘录教学片断如下:

生:“我从本课学会了这些生词:捻搓 迁徙 冥思遐想 期期艾艾。”

生:“海伦集盲、聋、哑于一身,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是我们健全人学习的榜样。” 生:“海伦顽强的意志、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

生:“我觉得莎莉 文 老师是用爱和心教导海伦,作她的学生真好!” 生:“我觉得莎莉 文 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如果我的每位老师都这样,那我们就太幸福了!”

师:“你们说得棒极了!看来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大家把握得都很好,通过分析它们,对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教育,我真为你们高兴!”话音未落,班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够放飞思维、启迪智慧,师生能够奏出和谐的乐章。

三,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方面提出要求有:自信负责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冠、不偏离话题。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复述课文。这些要求复述的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语言文字很优美,我教给他们复述的方法,同时他们还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完整。例如复述《芦花荡》一课,同学们大胆想象,效果非常好。

2,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

学习了有关鲁迅的作品后,我让大家讲关于鲁迅的故事;上完《再塑生命》,我让学生讲有关海伦.凯勒的故事;学过《芦花荡》,我让学生讲抗战时期,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等等。同时还举行了讲名人故事比赛,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让名人的思想、道德激励自己。

3,讲述自己的故事。

上 《背影》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中所表现出的父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关爱所感动了,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 帮助,一定也有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感人。”学生很愿意这样做,而且做得很好。因为他们在 书本上感受到了亲情,在生活中体验到了亲情,让他们把自己的感人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乘着改革的春风,我思索着,感悟着。和我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教学中的每一次失误都是在鞭策我:你要学习!学生的每一点变化都是在鼓励我:要坚定信心!我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追寻、创造,与学生同成长、共快乐。

第五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

本册总目标:

语法

1.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2.掌握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学会准确运用; 3.学习常用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 4.妥贴排列词的顺序,掌握基本规律。

语言运用

了解反语和双关的修辞方法,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并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

1.加强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注意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和科学思想,并学会抓住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4.初步学会从内容、形象、情感、语言、写法等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5.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文言文阅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

2.学习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自身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学习翻译文言 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4. 能熟练使用工具书;掌握联系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 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写作

重点: 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与说明,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多种形式地表达。1.客观反映生活,讲究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和平中见奇等技巧的专项训练。2.学会从同一个素材中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立意。3.学会采访与学写新闻。

4.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述明白、清楚。

5.能根据第六单元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附:

八上作文训练的几个内容:

(1)写一则新闻。(2)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叙写小故事。(3)介绍一件工艺品或一处风景名胜。(4)改写一篇文言文或一首古诗词。

口语交际

1.听通知时,要集中注意力,迅速地筛选出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有关的信息。2.传达通知时,要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尽可能转述得全面、完整。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与习惯:听人讲话要诚恳而谦虚,一般不打断别人的话或中途插话;听话要忠实于说话人的原意,不曲解;听话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讲话的要点。

4.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

5.参加辩论时,搜集资料,思维活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综合性学习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桥文化、莲文化等的历史、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2.继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小档案和写描述性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课外阅读

(阶段阅读目标)

1.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能自觉阅读并能有计划地课外阅读。

2.能用批注法阅读作品,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和能力。

(推荐书目)

1.《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老舍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3.《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鲁迅著 4.《福尔摩斯探案》:推理侦破的典范(英)柯南道尔著; 5.《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叙述不平凡的经历

6.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法)凡尔纳著

第一单元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记叙六要素,培养能概括新闻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给新闻拟题的能力。

2.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学会探究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和词语。懂得人物形象欣赏的方法,有感受、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3.懂得服饰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能读懂讽刺性语言,能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4.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

1.《新闻两则》

1.掌握新闻常识,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2.《芦花荡》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蜡 烛》

1.透过人物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2.品味、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 血肉凝成的情谊。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史实。利用书信和作者对话,培养热爱人类文化成果的情感。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领会深层含义,增强语感。3.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第二单元

1.学习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语言的探究来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

3.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能感受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在朴素的基础上融进典雅书面语言。4.感受人物崇高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6.《阿长与〈山海经〉》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背 影》

1.学习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寓蕴的思想感情,感受真挚的父爱; 3.体会本文选取独特角度,围绕“背影”布局谋篇,突现父爱主体的写法。

8.《台 阶》

1.学会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内容,说出故事梗概; 2.学会赏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出恰当的评价;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4.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9.《老 王》

1.把握文章主体内容和线索,体会文章组材有序、杂而不乱的特点; 2.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揭示其内在性格,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0.《信 客》

1.了解作家余秋雨的有关情况;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其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特点。

第三单元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比较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的异同,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特征,注意其平实、简要、准确的特点,强调其科学性、客观性。

5.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11.《中国石拱桥》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领会文章的内容;

2.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及有关知识;

3.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4.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杰出成就。

12.《桥 之 美》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13.《苏州园林》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14.《故宫博物院》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习方位词在空间顺序说明文中的运用,并体会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宏伟壮丽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5.《说

屏》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话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四单元

1.了解事理说明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3.体会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4.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和培养运用资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16.《大自然的语言》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7.《奇妙的克隆》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增强说明文阅读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4.认识科学与伦理道德问题并进行思考,感受科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19.《生物入侵者》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3.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4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5.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第五单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2.自主地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语感;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4.学习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21.《桃花源记》

1.朗读、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

1.积累文言词句,扩大词汇量,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翻译文言文,感受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超尘绝俗的胸襟; 3.了解“说”和“铭”这两种文体;

4.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衬托的写作手法。

23.《核舟记》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24.《大道之行也》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5.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5.《杜甫诗三首》

1.了解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通过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六单元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 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 想感情的能力。

4.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6.《三 峡》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27.《短文两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5.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8.《观 潮》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6.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29.《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30.《诗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走进新课程中的作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二0一0—二0一一学年度上学期)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

    最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导语:无论是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最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湖南省2014年度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选参 评 表注:学科分类包括: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中学数学、小学数学、中学英语、小学英语、政治、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再谈新课程下文言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

    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应关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北峰山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福州北峰中学 吴知光 [摘要] 目前山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