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回忆与思考
---赵丽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演讲---
我今天的题目是“阅读、回忆和思考”。所谓“阅读”,就是阅读人生、阅读世界,就是读书。所谓“回忆”,就是回忆我的生活,回忆我的人生之路,回忆我的创作之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回忆。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回忆他脑子里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人、事和景象,哪怕写未来的景象也是回忆,回忆曾经有过的思索。所谓“思考”,就是不断地思索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历史,还有我们要走的路。我想你们在大学里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
阅读改变人生
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智者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求,去表达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只要花几个小时,花几天,就可以读完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所以说阅读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我童年的理想其实不是当作家,而是当音乐家、当画家。但是,最使我依恋的、影响我最深的还是书。我很幸运,我的姐姐是个文学青年。我五六岁的时候,姐姐已经读初中,那时候她不断从学校借各种书回来,像《红与黑》、《悲惨世界》等,我最初的阅读就是从姐姐借的书开始的。姐姐借回来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而且有时候我读得比她还快。虽然我的阅读是不加选择、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但不管读不读得懂,我一定是把它从头读到尾。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大量的不求甚解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个人的人生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你的寿命再长,精力再丰富,也只能看到这个世界一个小小的角落,也只能经历漫长历史的一个瞬间。但是,有一件事可以改变它,那就是阅读。阅读可以使你活一次,活几次,活几十次,可以走到很多你无法了解的人生中去,可以走到一些你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所以阅读可以使人活无数次。我想阅读是个最有价值的事情,是最划算的事情。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智者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求,去表达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只要花几个小时,花几天,就可以读完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你们到今天一定都读过很多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这种积累,对一个人的人格和思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大概是读初中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诗歌和散文。那时候很喜欢两本书,一本是泰戈尔的《飞鸟集》,我很偶然地得到了郑振铎翻译的这本书,第一次它就把我迷住了。薄薄的一本,都是很短的篇幅,几十个字,几百个字,都没有具体故事,有时候是对风景的描写,有时候是心情的抒怀,有时候是很神秘的,你不知道它在写什么,但很拨动你的心弦,感动你的灵魂。比如,“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飞进了我的沉默的鸟巢”,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非常美妙、非常神奇。那些诗,一段一段,我都能背出来。后来我知道,泰戈尔是印度作家,我找到了所有译成中文的泰戈尔的书,他的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迦利》,他的《沉船》,他的戏剧,以及他的散文。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飞鸟集》,一个作家没有浩繁的上千万字的巨著,只有这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过了几十年、上百年,还能让读者阅读时发生共鸣,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用其他语言读的读者也会因此而感动,这个作家就是个了不起的伟大的作家。主持人刚才介绍说我写了60余本书,其实我是很汗颜的。这些书有多少能被人记住呢?我不知道,尽管我的好多文章被收在语文课本里面,这是强迫孩子在读我的文章,到底这些文章是不是真的感动他们,我不知道。而我读中学时候,有些作家的文字,不是被强迫的,我自己愿意去读,感动了我,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另外一本就是鲁迅的《野草》。我读过鲁迅所有的文字,我认为鲁迅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作家,中国“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还没有一个能超出鲁迅。我们以前讲鲁迅总讲他的犀利,讲他的战斗性,讲他作为一个斗士,怎样在黑暗中跟敌人战斗,他的杂文像匕首一样对准敌人的心脏。我记得我们是这么描述鲁迅的。但其实鲁迅是个很丰富的人,我想所有的人类情感,在鲁迅的文笔中都得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我喜欢鲁迅的《野草》,它跟《飞鸟集》相比,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很短的一段段文字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鲁迅写《野草》时处在他人生的困惑期,他在黑暗中寻找,他看不到光明在什么地方,他在挣扎,他把那种寻找、痛苦、彷徨和寻觅的过程,用奇妙的文字表达了出来,各种各样的人在他的文字中都能有
不同的联想。你们应该都读过《野草》,没读过全部的也一定读过片断,这个片段一定收在你们的语文课本里面。当然我也喜欢《朝花夕拾》,那是写他的童年和故乡的,写得很有感情,很有情趣。
我读高一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绝大多数我迷恋过、崇拜过、喜欢过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批判,都不能再读了。尽管如此,我还是继续我的爱好,读我自己喜欢的书。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找书。我当时经常在废品回收站的门口呆着,看到有人来卖书,我就把他拦下来,然后用很少的钱买下一些书。我还经常去上海的旧书店,那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那里经常有一些很好的书,因为是旧书,很便宜,我记得我花一毛钱就可以买到一部长篇小说。文革开始后,都变成了清一色的书,都是红皮和白皮的,但是我还是去,希望有点发现。果然有一天,我记得是在1966年的秋天,我眼前一亮,在那些红和白之间发现了一条绿,那是我十分熟悉的,我不相信会看到的《飞鸟集》,但我仔细一看,的确是的。当我伸手去拿的时候,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我回头一看,是一个小姑娘。我当然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但我又不好意思跟一个小姑娘去争。于是,我就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书吗?”她一笑,说:“这是一个印度人写的。”并用手做了一个捋胡子的动作,泰戈尔的大胡子。当我想放弃这本书的时候,这个小姑娘又一笑,她说:“给你吧,我家里还有一本。”说完以后,她就连蹦带跳地走出了书店。我现在说起这段往事,就像在眼前一样。我还记得她当时穿的衣服:一件白色的连衣裙,上面有紫色的小花。她走出店门的时候,斜阳正好照进来,我就看着一个逆光的背影走出去。我觉得人生有些事情不是很重要,但有些细节却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说的这个细节就一直不能忘记。然后,我就抢也似的付钱买了这本书,记得是一毛钱。这本书,在我下乡的时候,我一直带在身边。而那个女孩,从此就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成了一种心理象征。当感觉很孤独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跟我看着一样的书。
把文学当成朋友
一个没有阅读经验的人,他的人生可能是残缺的,他的精神也可能是残缺的。
我中学毕业那一年是1968年,正好赶上中央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我选择去了我的故乡崇明岛。记得当时我是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到乡下去的,去的时候心情灰暗,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将会怎么样。面对着一群农民,我时常感到孤独,因为我觉得我跟他们没有什么话可以讲。于是我就不说话,一天到晚埋头干活、写日记。我在日记中写道:再这样下去我会忘记怎样说话,我会变成一个哑巴!潜意识里,我觉得我跟那些农民是不可沟通的。尽管他们很照顾我,同情我,经常送吃的东西给我,但是我觉得他们救不了我。我在日记里写:善良的人们啊,你们救得了我的肉身,救不了我的灵魂,我的思想是无法跟你们沟通的,我心灵上的需要你们是无法给我的。
那时候我的脑子里经常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体格非常健壮的黑奴,身上布满带血的鞭痕,手上带着铁镣,赤身裸体地躺在一块木板上,这块木板刚好可以撑起他的重量,使他浮在海面上。那个黑人躺在木板上,瞪大眼睛看着天空,目光里流露出一种绝望。他没有生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的海面上,露出来鲨鱼黑色的鱼鳍,一群鲨鱼向他游过来。他的结局可想而知:或者是被鲨鱼吃掉,或者是被太阳晒死,或者是被海浪淹没。我就觉得自己就像那个黑奴一样,一个人坐在一块木板上,在海上漂浮,没有前途。我把自己当时那种绝望的感觉作了一首诗,记在日记里,我背给你们听:
假如坐上一艘小小的舢板
没有舵把没有篷帆
没有船桨也没有指南
头上是呼啸狠狠的风暴
身边是劈头盖脸的浪山
只有海鸥凄厉的呼号
在灰暗的天空里时续时断
只有鲨鱼惨白的牙齿
在起伏的波浪间一闪一闪
你说,你说
我该怎么办
我绝望地闭上眼睛
祈求信风把我吹进港湾
还是虔诚地大声祈祷
等待波浪把我冲上沙滩
不
我不愿用这种愚蠢的天真接受命运严峻的挑战
死神已经那么无情的站在我的面前
然而面对这样的绝境
即便是猛士也只能望洋兴叹
你说,你说
我该怎么办
哦,我想点起一团小小的火在这漫漫无边的夜间
没有木柴可以拆下船板
哪怕让整个小船化成一团烈焰
倘使这世界上还有清醒的眼睛
烈火便能传达我心中的呼唤
火苗的煎熬一定是万分的苦痛
希望的光亮却能滋润心田
或者让火光成为我生还的信号
或者让火光成为我葬礼的花环
我还记得我是在一个小草屋里,在一个油毡上写的这首诗。当时确实感到非常孤独。幸运的是,这种状况大概只延续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然后我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些我曾经认为是愚昧的、无法交流的、无法沟通的农民,他们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
那些农民,他们发现了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可能是我拿着一本书,或者一张报纸,躲在角落里阅读的时候那种专注的、甚至是贪婪的神情,引起了农民的注意。他们说,城里来的那个小青年,他一看书就像变了另外一个人。知道我最需要书以后,没有人号召,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里的所有农民,只要家里有书,全都翻箱倒柜地找出来,送给我。我记得他们给了我几十本书。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孽海花》、《千家诗》、《福尔摩斯探案集》、《官场现形记》等等。农民认为只要是书,只要是印刷品,都给那个城里来的学生。我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这些书,有的价值不菲,比如一个退休的小学校长送给我一套《昭明文选》,乾隆年的刻本,装在一个非常精致的箱子里,现在十万块钱也买不来。有的虽然没什么用,比如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八十岁的老太太,送给我一本1936年的老黄历,但却让我感动得落泪,而且至今难忘!我写过一本书叫《在岁月的荒滩上》,记得书的前言是这么写的:“假如现在死神走到了我的面前,他问我,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让你见十个人,你想见的是谁?我闭上眼睛想一想,我发现,这十个人,十张脸中,大部分都是我在农村认识的那些农民。”改变我的第二个原因是书,书改变了我的生活。除了农民送给我的书以外,我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书库,这简直就像一个童话一样。有一次收工后,我生火做饭,有一个老太太来帮我,随手扔给我一本书,说:“拿去生火吧。”我对书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只要根据段落排序就能判断是政治书还是文学书。我打开一看,凭直觉判断那是一本文学书,我就拿起书,读了起来。我现在还记得书里的文字。这是一个俄罗斯作家写的,我看到的正好是这样一段:有两个少女在月光下散步,有一个少女对另外一个少女说,“莉莎,你看,这些在月光下滚动的露珠,她们是多么的美妙,我们的生命就像这些露珠一样,明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们就会消失。”她说:“莉莎,你要记住,生命是短暂的,你要珍惜。”莉莎是一个失恋的姑娘,她有轻生的念头,另外一个姑娘在劝她。我就接着往下看。那老太太后来一看,还没生火,她就跟我说,你不用着急,这些书还很多,就在学校里。后来我找到那个学校,果然有一个非常可观的书库,从泥地到天花板堆满了书,而且每一本都是值得读的书,这真是个奇迹。从乡民那里我了解到,办这个学校的校长,当年家里有很多田地,为了办教育,他卖掉所有的田地,让相邻的所有孩子都能来上学。所以我看到的那些乡民,尽管有一些土气,但其实他们都有文化,都上过学,就是因为有这所学校。我在书库里呆了整整一天,最后,我大概从那里拿走两百多本,足足装了三麻袋,运回到我的住地。这些书对我的生活起了很
大的改变作用。不管白天干活有多苦、多累,只要想到在晚上,在草屋里的油灯下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我就很满足。
那时得到的书,有的现在对我说还是受用的。其中有一本叫《西窗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卞之琳翻译的外国现代派的一些作品,其中有里尔克、普鲁斯特、都德等作家,当时的卞之琳只有二十七岁,这本书是他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挑选他喜欢的作家编辑而成的。书中的作家在八十年代之后,受到我们很大的关注。在《西窗集》中,第一部就是普鲁斯特的文章,叫《记忆和睡眠》,其实就是他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章。这是普鲁斯特文章的第一个中译本,虽然没有译完全,但在偏僻的乡村,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那时候我在读书之余,作一些笔记和写作,当然,当时我没有想过以后要做作家,写的东西要发表之类的问题,只是用写作来排遣寂寞的时光、来抒发我内心的情感而已。在我的笔记中,我写我的生活、写我周围的人物,是用文字来给我周围的人画素描,同时也将我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描画出来。有时候写一些阅读感受,为什么我喜欢这本书而不喜欢那本书。这些文字,在我现在看来仍然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当时从来都没想过要用这些文字换取什么、取悦什么,只是在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去年《读者》杂志告诉我,说转载了我的一篇文章叫《雨声》,这其实是我1969-1970年期间在草屋写的一篇日记。我把下雨屋漏的事用美妙的词语记录下来,是因为漏雨睡不着,也是因为想到一些奇怪的事情而兴奋的缘由吧。前段时间,我看到有人花了两三千字的篇幅,来评论我这篇只有几百字的文章。这倒不是我在夸耀自己的东西,而是想说,这些文字时隔将近四十年还有人喜欢,还有生命力,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因为它的真实和真诚。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站,如果没有这一站,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我的回忆就到此为止吧。我想在座的各位,你们未必都想当一个作家,但是不管怎样,我希望你们当一个文学爱好者,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有趣的书,肯定对你们非常有益。大概在十年前,我接待过一位英国的女作家,叫莱辛,当时她已七十多岁了,她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大受震动,她说:“现在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了。”我问她什么叫“高学历的野蛮人”,她说:“这些人有硕士博士头衔,他们懂得现在最精密的技术,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她的话有些偏颇,但不无道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中没有这样的阅读经验,他的人生可能是残缺的,他的精神也可能是残缺的。所以我要送给大家的话是:不管你们将来做什么,相信你们都会有成功的人生,但希望你们和文学结伴,让文学成为你们终身的朋友。
现场访谈
问:听了您的演讲,感觉到您对文学的热爱,很感动。文学需要物我交流,但我在写作时却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例如一片树叶,我不能将它写活,觉得它很单调,不能去感觉树叶。
答:我喜欢苏联的一个作家普列希文说的话:“我们可以把一片落叶写成一首长诗,这首长诗可能是很空洞的,但可能是非常有感情的”,我想只要你有这个念头,你可以变成一片树叶,可以用一片树叶的口吻来写对大自然的看法。
问:曾经有人说:“美国人都在安静地读书,而中国人都在读短信。”中国人似乎没有了生存目标,如果让你给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什么?
答:如果真的这样,那确实很可悲,但要推荐一本书却不是容易的。“六一节”时,让我向小朋友推荐一本书,我推荐了《吹牛大王历险记》,他将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加以夸张,这使人生充满希望。很凑巧,上海有一个作家陈村,他推荐的也是这本书。但要推荐一本会对生命产生强烈信念的书,很难推荐,我所读过的所有的书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单独的哪一本书可以回答的。
问:有人说过:“很多人会在年轻时把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其实他们很多人写的东西并不好,会被岁月淡忘,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想成为作家。如果让你对这些文学爱好者寄语,你会说什么?
答:很多人喜欢写作,但不一定会成为作家,原因是他们不一定有才能,同时也可能不一定有耐心。要当作家要耐得住寂寞,要准备过清贫的生活,要准备过非常孤独的生活,也许写十年也没人理解,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如果要我送一句话给大家,那么,我想送的是:“不要把文学当成敲门砖,要把文学当成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会和你相伴很长时间。”
第二篇:阅读改变人生.doc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态度。”因为阅读,不知不觉中,我慢慢地在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宽度,同时也渐渐地改变着人生的态度。
我虽然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借阅读一臂之力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书中的至理名言、哲理,给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升华,让我从喧嚣浮泛之中沉静下来,仅留一缕书香,在至醇至爱中徜徉吟唱。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阅读了《爱迪生》此书,书中记叙了他一生的失败与成功。读后,我受益匪浅。
爱迪生家庭贫困,但他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发明的东西实在是不计其数,受世人敬仰与爱戴。然而,看过书,我才知道,在他成功的背后,竟是无数的失败。让人惊讶的,是那无数次失败竟没令他感到丝毫的沮丧,反而使他鼓起勇气,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所在,改善配方后继续研究、发明,屡败屡“战”,最终取得成功。
爱迪生的百折不挠使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以前,我只要遇到小小的困难,就畏缩不前,伤心、沮丧,并因此而半途而废。即使胜利近在眼前,但我却被挫折蒙蔽了双眼,因为失去自信而停滞不前。即使下了决心,重新再来,但又一次的失败会让我偃旗息鼓。甚至于别人的几句嘲笑,都会让我不敢再往前迈进。
读了《爱迪生》一书,我眼前豁然开朗。世人瞩目的发明家可以如此面对自己的失败,而我,一点“芝麻绿豆”的小失败算得上什么呢?合上书,我这样告诉自己。从那天起,我不再懦弱了!不论什么情况下,我都要怀着一份自信。当遇到失败时,我会想起爱迪生,心里默默地鼓励自己:“既然开始了就不放弃,就算失败了重新再来,别人说的都不重要。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演算失败了,我没有泄气;朗诵不理想,我没有气馁;考试落后了,我没有怨天尤人……在每一次失败中找原因,在每一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每一次失败中变得更加坚强。虽然不能跟爱迪生相提并论,但是我能学习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气馁,勇敢地挑战人生的挫折。
阅读带给我的不仅是潜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我新的理念,带给了我新的人生准则。它为我谱写了人生又一曲青春的乐章,它为我打开智慧的心灵窗户。它永远激励着我,改变着我的人生……
又一天结束了,我的求知欲却永远不会停止。每一次生活的体会,每一次生活的感言,都在知识的笔记本中编织细画。也许我不是知识的强人,但我是广袤知识海洋中的一份子,我会凭借着我的进取,我的奋斗,划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现在,我努力拼搏着,快乐地阅读着,正在改变着我的人生,期待它为我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幕。
阅读让我成长,书香让我振奋,只有不断的阅读,知识的甘泉才不会干涸,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让我快乐,阅读让我成长……
没有书的世界是乏味的,没有认真阅读过人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没有阅读的生活也是苍白的,没有色彩,读书的人是快乐的,我的人生因读书而变得灿烂而绚丽多彩。
第三篇:演说改变人生
演说改变人生
投资口才就是投资未来!一言之辩,重一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的力量万夫莫敌!它比任何东西都有能力来统治这个世界!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和史丹佛大学合作研究显示:是否擅长公众演说乃是事业成败最最重要的关键!!
公众演说是建立自信最快,最好的方法。心理学家归纳总结出人类的三大恐惧:怕火、怕高、怕上台演讲!因此,当你学会公众演说后,就能快速突破自我,拥有超人般的自信,绽放无限的个人魅力!
公众演说是推销的最高境界:无论是推销产品,推广理念,吸引人才,募集资金,建立知名度,还是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公众演说都是最快,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公众演说魅力无穷、价值无限!!
一、透过公众演说推销产品,获取更大财富。
你思考过如何快速创造10倍以上的收入吗?
即便是顶尖的销售人员,若是一对一的面谈,成交率也只有50%左右。假设你销售一套价值10万元的产品,可以领10%的佣金,也就是1万元,若一次只谈一个客户,需要花费2-3个小时的时间,再厉害的销售员也只有50%的机率成交,50%的机率不成交。即便是成交,最多也只能收入1万元,你说对吗?若你能同时面对100个以上的人,做公众演说式的销售说明,同样是花2个小时的时间,就按10%-30%的成交率,也至少会有10-30人跟你购买。
同样是2个小时,却可以创造10-30万元的收入,不可思议吧!你的收入竟然在瞬间就可以提高十倍以上!假设会公众演说每个月能帮你多赚15万,每年就能多赚150万,10年就能多赚 1500万!
反之,如果你不会公众演说,那么,每月就会少赚15万元,每年就会少赚150万,10年就会少赚1500万啊!
二、透过公众演说募集资金。
你想要更多的钱来做更多的事吗?
要做任何善事,无论是铺路修桥,赈灾义演,还是给希望工程捐款,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多的钱!就连创业也至少需要18个月的资金开销,来维护资金链的正常运转!要想做更多的善事,就要成立基金会,而成立基金会则需要对大众募捐!透过公众演讲能够得到比你预期
多得多的捐款!假设每场演说能帮你募集到10万元的资金,假设每年演讲100场,就能募集到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10年 就能募集到一个亿!特里萨修女就是用公众演说感动全世界,为国际红十字会募集到几十亿美元的捐款!
三、透过演说推广理念。
你想寻求更多的支持吗?你渴望成为领导人,获得并拥有更多的追随你一辈子的人吗? 无论你有再多再好的想法和理念,如果不能够说出来都没有用!
无论你是竞选村长,乡长,县长,市长,人大代表还是各类协会主席,会不会公众演说的效果,都有着天壤之别!
俗话说:人脉就是钱脉,朋友就是实力。当你学会公众演说时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你,支持你,喜欢你,追随你!
假设,一场演讲能让200个人认识你,这200个人中有5个人认同你的观点而成为你的朋友。如果,每天讲一场,一个月就是30场,就有6千个人认识你!就能结交150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年就有6万个人认识你!能结交1500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年就会有至少60万个人认识你!至少有15000个人追随你!你做什么能不成功?
反之,因为不会公众演说,每天就会少交5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每月就少交150个,一年就少交1500个,十年就是15000个呀!
四、透过公众演说吸引人才。
你知道吗,成功不全是靠自己,也要靠他人、靠贵人,靠团队!!没有任何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盖一栋大楼!没有任何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拍一部电影!
没有任何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办一场上万人的演唱会!没有任何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赢得一场大选!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创建一个跨国集团!
完成任何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除了资金之外,就是建立顶尖级的团队!想一想: 比尔﹒盖茨如何创办微软? 霍华萧兹如何创办星巴克? 马云如何创办阿里巴巴? 牛根生如何创办蒙牛? 史玉柱如何东山再起?
孙中山如何推翻满清王朝? 毛泽东如何解放全中国? 希特勒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如何让美国提前参战? 奥巴马如何赢得总统大选?……….答案是——他们都拥有一流的公众演说能力。当你学会公众演说之后,就可以组建团队,招兵买马,募集资金,影响和激励他人或者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让有钱的人出钱,有力的人出力!
21世纪,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数量的竞争。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最多的人才,谁就是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假设,每吸引一名人才,能替你每个月多创造5万元的盈利。通过公众演说,每个月多吸引5名人才加入你的团队,那么每年就可以为你多创造1900多万元的盈利,10年就变成了十几个亿!
因此,学会如何公众演说,不但是建立领袖魅力的主要基石,也是你能学到的所有技能中,最有市场价值、最能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样,能销售产品,能说明企划,能激励团队,能把报告陈述清楚,把意见和想法表达无误的人,都是各大集团和组织持续不断寻求的人才!更是异性眼中最佳的梦中情人!
孙中山用公众演说推翻清王朝!毛主席用公众演说解放全中国!希特勒用公众演说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用公众演说说服美国参战,从而提前结束二战!
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苹果的乔布斯用公众演说在全世界寻找人才,从而让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全世界!
特里萨修女用公众演说感动全世界,募集到几十亿美金的捐款!
语言就是力量,拥有公众演说能力就等于拥有快速实现人生理想的神奇力量!
公众演说,是每一个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武器,它的威力无论如何说都不为过!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会公众演说将是他最大的损失和终生遗憾!
现在,想一想,在过去的5年里,是哪些障碍阻止了你拥有公众演说能力?
这些障碍已经阻止了你5年,10年,甚至是15年时间,它使你错失了多少个朋友和志同 3
道合的兄弟?它使你丧失了多少次难得的机会和机遇?它使你损失多少本可以获得的金钱和财富?如果,在此刻、在当下、在今天,你还不改变、还不提升自己的演说能力,那么在未来的5年、10年,20年,甚至是50年……将继续痛苦下去,损失下去!!
第四篇:妙语改变人生
每日名言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每日自励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每日短文 妙语改变人生
你会不会说话?
只要不是哑巴,谁不会说话?其实,说话中大有学问。有时,想说,而不能说;想说,而不该说;而有时,想说,而不会说;想说,而不敢说。古希腊寓言中说道,舌头这东西的确是个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词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清楚、动听,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描绘多少金玉良言、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真是善言健谈。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废话、蠢话。是的,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长舌头和头脑简单是亲家,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言可畏,有时舌头底下可以压死人。言语还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
在说话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口才。另外,看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说话的能力。
我们还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妙语会改变你的人生。
你可以重新设计你的谈吐形象和语言习惯。
首先可以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有的尖锐刺耳,有的沙押低沉,尽管一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是最亮丽而具有魅力的。
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运用有效果的发音,坚毅急进的声音,给人一种奋发感;柔和、清脆的声音使人愉快;低缓忧郁的声音让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声音使人发怒。
有的人说话嘴唇太懒惰,不愿张大,字句都被粘在一块,吞吞吐吐出不来。纠正的方法,只要把似乎堵在嘴上的毛巾拿出来。
说话还要保持恰当的速度,太快,使人喘不过气来,听不清,白费口舌;太慢,听了不耐烦。在说话中,声调要注意有高有低,乐曲中有快慢和强弱符号,要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样动听,就要注意快慢高低。
说话带口头禅,会扰乱节奏,显得杂乱无章。平时说话声音不能太响,在公共场合特别要注意文明,大声喧哗,只能使别人捂住耳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忌讳那种傲慢的腔调,趾高气扬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语气。而谦逊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调,能给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力量。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在连获两届最佳女主角奖后,又一次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她对和她角逐此奖的弗伦汀娜推崇备至。“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谦逊的一句话就消除了对方的心理隔阂。
另外,我们还应意识到:说过头的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话,伤害感情的话都会给别人的心灵留下创伤。剑伤肉体,语伤灵魂,逼急的兔子也会咬人。
尽量避免舌头惹麻烦,不搬弄是非,不说人之短,不谈人隐私,树怕剥皮,人怕伤心,做人口下要留情。当遇事应当表露时,不要畏畏缩缩,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讲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会,事后难以说清。
夸张的词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滥,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能每次讲最动人的故事,随时、随地经常出现“最”这个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喜欢夸大的人。
有些人经常要被自卑心理挡住,嘴唇张不开,不敢说怎么办? 实际上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关键是第一句,你只要勇敢地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句就会跟着吐出来,别人决不会在意你说得怎样。
多说话不一定是好事,言语是铁,沉默是金,有时沉默、闭口不言比多说好,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多说多惹麻烦。有些事不需要自己表态,情况还不了解,就应当警告自己闭上嘴巴。难怪有位哲人说:在人生中有两种练是不可少的,一是说话训练,二是沉默,该沉默时还要叽叽喳喳,做人只学会了一半。
每日文摘 谢谢你刺痛我写下这个题目,并非想哗众取宠,只是觉得在我的奋斗历程中,确实应该感谢那些刺痛我的人。
我在哈尔滨有一个比较大的家族,众多亲属中有一位颇有能力的堂叔,很多亲戚都沾过他的光。从记事起,每逢春节亲朋好友相聚时,堂叔的周围都会被一张张讨好奉承的笑脸围绕着。正所谓看父敬子,我的一对堂弟、堂妹由此大沾其父之光,受到众人的另眼看待。而我这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自然难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一次聚会完毕,一位开车的亲戚送我和堂弟回家,行驶至距我家尚有四五百米的一个高坡时,亲戚停下了车:“林涛,你从这儿走回去吧,我不往下拐了。”下车后,我的泪水怎么也控制不住。“我毕竟是个孩子,这么黑的天让我自己走回去,要是换成堂弟,他会不送到家门口吗?要是我父亲有能耐,他会这样吗?”想着想着,我甚至埋怨起父亲的无能。于是,我流着泪在黑夜里一口气跑回家,趴在床上大哭了一场。我心中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比他们强。那一年我14岁。
没想到事与愿违,到头来我还是没能考上大学,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10年前能进效益不错的国营企业亦很不容易。起初虽挣钱不多,工作倒也安心顺当。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赤裸裸地表现在金钱和互利上,就连中学时代无话不说的同学聚会也变了味,成了论权比阔、炫耀身份的聚会。学生时代一位叫峰的男孩,上学时我俩形影不离,经常吃住在一起,好得胜似亲兄弟。然而参加工作后,峰靠着有背景的父亲很快有了起色,成了部门一个小头头。再见面,他似乎不屑与我这个小工人为伍,言行中流露出颐指气使的神色。朋友的变化,强烈地刺痛着我的自尊。可难过归难过,毕竟还要面对现实,命运只有靠自己去奋斗、去改变,正如“水不击不越,人不激不奋”一样。几番思忖,我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作为事业冲刺的目标。可“无冕之王”的光环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戴在头上。文字功夫来不得半点取巧,于是,我自费上了电大中文班,买来新闻方面的书埋头苦读,笔耕不辍地向外投稿……可半年下来,我投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半篇也没能在报刊上发表。一次次碰壁,更坚定了我自强自信的决心。我奋发写稿,一篇、两篇……渐渐地,报纸上有了我一些豆腐块文章。
正当全家人为我高兴时,一位好心人给我介绍了一位某报社负责人,看看是否有机会到他那儿去工作。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件新衣服打扮一番,在一家比较不错的饭店订了一桌酒席,专门宴请“贵人”。开席后,这位姗姗来迟的负责人只和同来的几位侃侃而谈。尽管我们父子一再小心翼翼地陪话,但仍博得不了他的一丝笑意,当他听说我在车间当工人时,脸上更是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虽然介绍人一再极力地推荐,可对方总是不置可否。整个过程,我第一次体验到求人难,低三下四求人更难的苦楚,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晚被人蔑视、看人脸色的滋味。
都说成功垂青于勤奋的人,可尽管我很努力,成功还是与我擦肩而过。今年初,某系统电视台招人,为了这次机遇,我使出平生所学,经过两轮笔试、一轮面试,在300多人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为了不出意外,我找了一位老师辅导。一天中午,赶上那位老师正与别人打牌,我饿着肚子一等就是两个小时。而那位老师出来后,却三言两语就把我打发了。一次次被人蔑视,我的每一根神经都快被拉断了。直到有一天,电视台派人来厂对我进行考核,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真希望这次能圆了我的记者梦。然而希望还是破灭了,原因是,因为我是工人编制。其实我心里明白,原因不仅仅是一个编制问题,我当时已取得了大专文凭,正在念新闻本科函授班,其中有很多不可言传的内幕才是真正的原因。
虽然这次又失败了,可我成功的信心却比以前更强了,一次次的失败使我一步步成熟起来。我一定要给他们看看,我靠自己能不能走出一条路来,一些大作家、大记者不也是工人、农民出身吗?
我现在从车间调到厂报做编辑已经两年有余,这期间,我事业、生活都有了一些长进。可以说,这些进步,都应该“归功”于那些蔑视、刺痛我的人。每当我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时,我就想起一件件往事,是那些刺痛我的人激励着我不断向前,走向成功。
第五篇: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能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中提到的。
麦考莱宁愿做读书的穷人也不愿做不读书的富有国王,可见阅读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如果他没有在仔细考察历史古迹的同时饱览历史巨作,能了解历史吗?能更好地发现文物古迹吗?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吗?显然阅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之作《史记》,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司马迁历尽人生沧桑,身处逆境,却坚持大量地阅读优秀文章,是阅读使他读懂了六国的兴衰,读懂了文人墨客的不懈追求,读出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哲理。司马迁读清了历史的面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李白不是天生的“诗仙”,他在阅读中感慨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圣”杜埔也在阅读中深有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阅读成就了伟大的人。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明白再好的药也只能医治肉体上的伤,无法弥补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空缺,他在阅读中立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创造出了《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大量民族文学作品,使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投身到了救国的队伍中。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的积累,也许就不一定有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也许就不会有矛盾的《子夜》,也可能不会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阅读改变人生。当我走进图书馆时看见一句标语“多读一些好书,智慧一个民族”。阅读不仅是一种需要,而是陶冶性情的良药,攀登理想的阶梯,提高人生价值的途径。品味好书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享有品质的生活,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去阅读更多一些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