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机喷药治理森林病虫害通告
遵照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决定对我辖区内爆发的森林病虫害实施飞机喷药防治作业(以下简称飞防),确保我区森林生态安全,为保证广大居民在飞防作业期间生产生活安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飞防时间
二、飞防区域
雨敞坪镇、莲花镇受病虫害的森林等部分区域。
三、注意事项
(一)飞防期间,请飞防区域内的广大群众不要恐慌,作业飞机飞行高度属安全范围,不会对地面造成任何安全威胁。
(二)在飞防期间,飞防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向空中升放气球、风筝、航模等低空飞行器、悬浮物,严禁向飞机投掷石块等危险物品。
(三)飞防作业时段内,严禁在作业区及周边区域架设高压电线杆、铁塔等20米以上高大建筑物,确保作业飞机的飞行安全。
(四)飞防用药系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的低毒生物制剂,对人畜影响极小,对环境无污染,飞防区域的群众不必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但对桑蚕、蜜蜂等有一定影响,请相关养殖户在7月13日前向所在地镇政府报告情况,并自主采取防范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逾期未申报,又未采取防范措施的,其造成的相关损失自行负责。
(五)请防区范围内的农户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管理,饮用井水的盖好井盖,饮用自然塘、渠、坝及山水的农户做好储备2—3天的人畜饮用水。
(六)禁止其他一切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活动。
如发生违反以上公告规定事项,影响甚至危害飞机正常作业安全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此公告。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森林病虫害讲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1、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森林病虫害是我国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生现状
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其中可造成危害的200余种,造成严重灾害的有20余种,近年来年发生面积均在1亿亩以上,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880亿元。特别是近5年来发生面积由2001年的12462万亩上升到2004年14186万亩,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总体呈上升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二)发生特点
1、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总体下降,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和频次增多,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松毛虫、蜀柏毒蛾等历史性常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总体稳中有降,但天幕毛虫、稠李巢蛾、焦艺夜蛾等食叶害虫在局部地区突发成灾;春尺蠖、松小卷蛾、杨树舟蛾等次要害虫在一些地区连年成灾,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2、钻蛀类害虫危害日趋严重。光肩星天牛、青杨脊虎天牛等杨树天牛在 “三北”地区危害猖獗;萧氏松茎象已扩散到南方6个省(区),发生面积超过376万亩;落叶松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云南木蠹象等蛀干害虫危害趋于严重。
3、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1990年以来,已有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红火蚁、刺桐姬小蜂等多种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原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达20多种,年均发生面积达2000万亩,已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森林鼠(兔)在中西部地区危害呈加重趋势。近年来,鼠(兔)危害日趋严重,对中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构成严重威胁。“十五”期间,鼠(兔)害年均发生1200万亩,占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总面积的10%。其中2004年突破了1900万亩。
5、有害植物扩散蔓延迅速。紫茎泽兰、薇甘菊、飞机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植物在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发生大面积危害,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更新,破坏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6、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有害生物危害日显突出。目前,春尺蠖、栗山天牛等对天然次生林,沙棘木蠹蛾、梭梭尺蠖等对灌木林,沙漠鼠害对荒漠植被的危害日益突出,并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
7、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加大,危害种类增多。板栗、梨、苹果、枣、竹类等经济林的有害生物种类逐年增多,在局部地区正由次要有害生物逐步转为主要有害生物。随着我国经济林的快速发展,发生面积将进一步增大。
(三)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仍处于持续高发阶段,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影响因素是:
1、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全球气温平均增高了0.6摄氏度。据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可能会增高1.4-5.8摄氏度。暖冬、高温等异常气候和干旱、洪涝等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导致森林健康水平下降,有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升高,生态、环境的恶化,暖冬、高温等异常气候和干旱、洪涝等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导致森林健康水平下降,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偏重。
2、森林资源和新造林面积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区域扩大。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26.25亿亩,与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增加23952.45万亩,增长了9.13%,特别是“十五”以来,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造林速度迅猛加快,仅2002-2004年全国营造林面积连续3年超亿亩。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森林面积的增加和造林速度的加快,有害生物的寄主数量和范围相应扩大,其危害的区域也将随之扩大。
3、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森林健康状况欠佳,抵御病虫害能力较差。受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森林健康状况欠佳。虽经多年的恢复和改造,但林分自身结构、森林健康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79885.95万亩,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31.51%,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77.40%,杉木、马尾松、杨树3个优势树种面积占59.41%;林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47:50:3,混交林面积仅占3%。部分森林的生长势较差,大部分人工林已进入病虫害高发期。新造林地大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生物多样性低下,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差;在新造林中,人工林特别是纯林较多、面积大、树种单一,且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幼龄时期,极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国内外经济和贸易活动日趋频繁,物流剧增,检验检疫工作难度加大,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发生的最危险有害生物,有50%以上是外来有害生物,我国公布的20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就有椰心叶甲、美国白蛾、松突圆蚧、蔗扁蛾、红棕象甲、刺桐姬小蜂、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7种是在经贸活动中无意引入的。在口岸,国家检验检疫部门2002年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310种22448批次,2003年截获有害生物1900多种48139批,且在逐年增加;在国内,松材线虫病跳跃式扩散的直接原因就是带疫木材及其制品的调运所致,杨树天牛的扩散同样是木材和苗木的调运所致。我国大量进口木材、引进有经济价值和环境绿化种苗的状况将会持续,危险性有害生物从境外传入的几率增大。国内地区和区域间的木材以及制品和种苗的调运将会使有害生物区域之间传播扩散的风险加大。
5、林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非公有林面积增大,组织防治的难度增加。我国森林面积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占42.16%、集体占37.52%、个体占20.32%,在现有未成林造林地中个体比例达41.14%。随着国有林区改革的深入、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林、集体林将转为非公有林。由于非公有林比例增多,防治主体也增多,防治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任务加重,集中统一防治和联防联治的难度增加,防治成效难以保证。当前,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一些非公有林地一旦发生突发性病虫害,防治无设备、无技术、无门路、无资金等问题十分突出,极易错过防治最佳时机,造成危害加重或疫情扩散蔓延。
6、依法防治意识不强,执法难度加大。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参与防治的意识不强,群防群治的社会化防治格局还未形成。林农和林木经营者自觉防治和依法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一些人为追求短期利益和既得利益,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自觉检疫、主动检疫的意识薄弱,严格检疫执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有些经营者为逃避检疫,“大路不走走小路,明路不走走暗道”,增加了检疫执法的难度。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或防治工作思路,与人类对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技术研究的程度是相关的,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重视密不可分。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思路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提出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主张“治早、治小、治了”。在这阶段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人们大量使用“六六六”、“敌敌涕”等高毒农药,虽然消灭害虫见效快,但对环境影响很大。
第二阶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975年后,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思路,但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预防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并未为“主”,“综合防治”也只是几种防治方法的简单叠加,在思想意识上,依然是“种群消灭”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预防为主,综合治理(IPM)。1967年,美国专家Smith and Vanden Bosch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1997年,美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联盟(IPM联盟)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做了新的定义。随着综合治理理论在全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我国也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引进了这一先进理念,于1989年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明确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使我国防治指导思想和防治措施产生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过去大面积使用化学防治的极端做法有所改变。综合治理应用了容忍哲学理论的思想,不是把病虫害彻底消灭,而是控制在经济水平允许的范围内。但其仅是针对某一有害生物而采取措施,尚未形成系统的防治策略。
第四阶段:“可持续控灾”。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全球形成共识,在其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逐步形成,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的概念相继提出。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提出了“可持续控灾”的防治策略,积极倡导推行营林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进行持续控灾。这一策略比“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和具体防治措施上又前进了一步,但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有害生物本身。
第五阶段: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形成新的防治方针。森林健康也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建立健康的森林。“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对森林的影响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森林健康的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地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作用。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从美国学习和引进了这一理念,在防治生产实践中积极倡导推进森林健康理念的应用和实践。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近自然林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一并作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指导性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于二○○四年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从而使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在先进理论和科学方针指导下的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3、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尽管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规律性的变化可以通过长期的调查,逐渐被人们所掌握,并据此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加以预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对测报对象长期的系统观察,结合当时森林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推测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作出及时的预报。通过发布预报,指导当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防治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减少防治工作的盲目性,对未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心中有数,及时做好防治准备,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准确、及时地控制或消灭病虫害。实践证明,只有搞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才能更好地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做到防在关键上,治在要害处,及时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首先搞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3.1预测预报工作的主要内容。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是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发生期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以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
发生量预报是对森林虫害的虫口密度、虫株率或森林病害的感病指数、感病株率等进行预测,以确定是否会造成危害,是否需要防治。
发生范围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地点和发生面积进行预测以便确定防治范围。
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森林病虫害可能造成的株木的枝梢、树干、树叶、根茎、果实的损失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有无防治的必要。3.2发布预报的常用形式与内容。
发布预报的常用形式有定期预报、警报和通报。
定期预报是根据森林病虫发生或流行的规律,定期发布的森林病虫害预报。
定期预报因对森林病虫害预测时段的长短,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3种。
短期预报是指预报1个世代或半年以内的发生情况。中期预报是指预报相隔1个世代或半年以上的发生情况。长期预报是指预报相隔2个世代或1年以上的发生情况。警报是指近期将暴发面积在100hm2以上的严重病虫害时,必须由县级测报机构迅速发布的预警报告。
通报是指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全面报道本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及防治动态的森林病是情况报告。3.3各级测报机构的职责。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的主要职责
①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的测报业务工作。②整理和综合分析各地上报的测报资料,定期发布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③进行测报技术和防治指标的调查研究,拟定测报办法。④总结交流测报经验,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⑤收集测报资料,建立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档案和数据库。(2)省级测报机构的主要职责
①建立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测报网点,指导测报业务工作,考核、审批专职测报人员。
②确定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测报对象,进行测报技术和防治指标的调查研究,拟定测报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总结交流经验,组织技术培训。
③掌握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定期发布预报。④积累测报资料,建立森林病虫害档案。(3)地、县级测报机构的主要职责
①调查本行政区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准确、及时地发布预报或警报,提出防治意见。
②管理基层测报人员,确定其工作责任区和调查观察点。核查各地上报的测报材料,保证调查和预报的准确性。
③总结交流测报经验,组织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④整理测报资料,建立病虫测报档案。3.4监测调查方法。
常用的监测调查方法有固定样地调查、随机样地调查(临时样地调查)、线路调查。调查时间与不同的调查对象生物学特性有关,通常在越冬期开展调查。3.4.1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昆虫性信息素广泛地应用于森林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防治效果的检查、检疫性害虫的监测以及森林害虫种类的鉴别等方面。
(1)发生期的测报 它是根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测森林害虫成虫出现的高峰期,加上生长发育历期的期距,来预测未来某一虫态出现的高峰期。
(2)发生量的测报 通常情况下,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虫数的多少和林间害虫数量多少成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性信息素诱测结果进行发生量预报。根据性信息素诱捕器获雄成虫数量,通过换算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
(3)发生范围的测报 在大面积林区内,均匀地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根据诱捕器有无捕获到害虫,以及害虫的数量,可以确定害虫的分布地域和蔓延扩散的范围。
(4)防治效果的监测 在对害虫采取防治措施后,为了调查防治效果,可以在已经采取防治措施的林地内设置一定数量的诱捕器进行监测,如果仍然诱到相当数量的成虫时,说明防治效果不佳,否则,说明防治效果好。
(5)检疫性害虫的监测 因外界传入的检疫性害虫往往数量较少,用一般方法不易监测。对于具有性信息素特性的检疫性害虫,可在港口、机场、公路、林区等检疫地点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监测。
(6)森林害虫种类的鉴别 因为不同的昆虫,其性信息素是不同,因此,可以用来鉴定、区别害虫的种类。
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在诱捕器中放入活的未交尾的雌虫、雌虫性腺提取物、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或与性引诱剂在结构上比较相似而在林间具有很高的引诱作用的化学剂等,当雄虫感受到雌性气息而飞来时,就被粘在诱铺器的黏胶上。定时检查捉到的害虫数量,就可以掌握害虫的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预报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预测预报数字模型,就可对该种害虫进行预测预报。3.4.2黑光灯的应用。
应用黑光灯对具有趋光性的森林害虫进行测报,是目前最有效、最实用的调查方法之一。它广泛应用于森林害虫种类调查、分布区和发生范围的调查、发生世代数的调查、发生期的调查、发生量的调查、种群消长规律的调查、防治效果的调查和检疫性害虫的疫情监测等方面。
在应用黑光灯进行诱测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应用黑光灯进行有趋光性森林害虫测报时,要求测报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娴熟的业务技术。要做到认真观察、详细记载、及时分析和准确测报。
(2)力求黑光灯设备(如黑光灯瓦数等),安装地点、高度,1年中开灯天数,1夜中开启、闭灯时间等,在每年中应保持一致,达到标准统一,便于比较分析。(3)作为测报用的黑光灯,应使用放有毒剂的集虫箱,以便迅速毒杀灯诱成虫,保持体躯完整,有助于害虫的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
(4)黑光灯应尽量安装在林间位置较高的空地上,以使光源不受遮挡,安装高度随测报的森林害虫的种类特点而定。
(5)用于监测的黑光灯在1年中从森林害虫早春出蛰活动晚秋越冬休眼前都应开灯。如有目的诱测某种森林害虫,可在成虫始见期前半个月开灯,成虫终止后半个月关灯。
(6)在测报期间,原则上应该整夜开灯,即天黑开灯,天亮关灯。
(7)增加光源种类有利于提高诱虫效果,在黑光灯旁并联一支日光灯或白炽灯,诱虫效果可增加数倍,同时,如果在黑光灯的四周,安装4块相互交叉的透明玻璃做成的挡虫板,也能使诱虫量增加1倍以上。
(8)开灯次晨交诱获的森林害虫分类整理统计后,应分别把原始数据填入黑光灯诱测森林害虫的调查表中。
(9)要加强对黑光灯的管理和维护,防止电路失修、灯管损坏、集虫箱毒剂漏散等情况的发生,以免人畜触电、中毒。同时,还要注意因灯诱引的害虫集中产卵而造成的灯诱地点的害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对此,要及时予以消灭。
4、林业有害生物检疫。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基地。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依法对林木种苗和木材、竹材进行产地和调运检疫;发现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害,应当及时采取严密封锁、扑灭措施,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害传出。可见,森林植物检疫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很重要。4.1植物检疫概念
植物检疫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体系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与危害,保护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与一般植物保护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实施手段的法制性。植物检疫是依据植物检疫法规开展工作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二是涉及范围的社会性。植物检疫工作涉及外贸、邮、运输、旅游、商业、海关、司法、教学、科研等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是搞好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保障。三是机构职能的行政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植物检疫部门代表国家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的权力,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责。四是所起作用的防御性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植物检疫是预防和除治并重,即防止国外、外省的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又要防止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并对其采取封锁、扑灭的措施,以保护农、林业生产的安全。4.2检疫的主要任务。
防止外来危险性病虫侵害,防止本国危险性病虫外传,防止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扩散,保障植物性商品正常流通。
4.3检疫机构与职责。
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
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由加家林业局负责,归口造成经营司具体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植物检商机构负责执行本行政区的森林植物检疫任务。
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的国有林业局所属的森检机构负责执行本单位的森检任务。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5.1防治方针。
新的防治方针由“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预防为主,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和重视预防,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
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和有效防控的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将防治改为防控,就是遵循自然灾害所固有的本质特征、生物多样性和容忍理论,实行生态控制;
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防治工作的法制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手段,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蔓延;
促进健康,就是要树立森林健康理念,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森林健康目标。5.2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措施有人工与物理技术措施、生物防治技术措施、营林技术措施、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第三篇:森林火险通告
中共管前镇委员会 管前镇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森林防火整改措施落实的紧急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
当前森林火险等级加剧,防火形势十分严竣。为了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高发势态,各村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条对照以下10项内容,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整改落实:
1、各村是否成立了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有无进行专项部署,会议记录是否完整清楚?(查:会议记录)
2、2月14日至3月31日期间每天的森林防火值班安排了没有?(填:统一表格)
3、森林风险期间的责任片区包干到位了没有?是否做到责任到人,包干到山(填:统一表格)
4、宣传标语和火险通告在人口集中地段、显要位置和偏远自然村张贴了没有?(见:统一样式,每村至少各5张以上)
5、各村的《森林防火宣传挂历》发放到户了没有?《森林防火承诺书》发放到户了没有?对拒绝签收的农户警示说服教育到位了没有?工作组冒名代签现象制止了没有?
6、“人盯人,人盯山”情况对照:①个别群众擅自野外用火的,是否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灭”,火灾隐患及时排查了没有?②村两委成员有无包片区上山巡逻;③村部有无出资或发动群众上山巡逻;④有无发动山场管护、承包业主自行或出
资派员上山巡逻。
7、“三重点”整改对照:①对本村的智障、精神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走访了没有?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到位了没有?②对重点地段、山场加强巡逻了没有;③对重点时段(每天12:00点至17:00点)加强力量了没有?
8、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应急扑火队员的联系方式、组织预案和应急物资(油锯等)准备了没有?
9、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火灾信息是否及时报告?
10、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村主干、包片责任人是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调度?
近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县防火办、效能办已派出督查组对各地落实禁火令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各村务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照以上10项内容,抓紧抓好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
中共管前镇委员会管前镇人民政府2009年2月14日
附件
1森林火险通告
广大村民群众:
据县防火办测报,2009年2月14日至3月13日为森林防火戒严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擅自在野外违章用火的,一经发现,将根据《森林防火条例》第五十条规定,给予警告,并处予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经劝阻依然不听的,将予以拘留,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此通告
ⅩⅩⅩ村委会
2009年 月 日
(注:今后各村接到森林防火戒严通知后,都要及时张贴)
附件
2森林防火宣传标语
1、一棵大树可造千万根火柴,一根火柴可毁千万棵大树。
2、林木生长数十年,火灾焚毁一瞬间。
3、造林千日功,火烧当日空。
4、森林防火人人抓,绿色银行惠万家。
5、千亩林、万亩林,无视防火等于零。
6、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
7、儿童玩火太危险,家长老师要管严。
8、绿色呵护你我他,护林防火靠大家。
9、天旱草木干,防止火烧山。
10、发现火情快报告,打早打小损失少。
11、森林防火记心上,人人护林理应当。
12、无证用火违规章,酿成火灾要法办。
13、野外用火需谨慎,一朝侥幸成罪人;
14、非法用火要举报,全民监督更重要
15、林火无情防为主,毁林有罪法必究。
16、护林常抓不懈,防火警钟长鸣。
第四篇: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林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建康发展,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正是保护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是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防治技术,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五篇:秋季森林病虫害调查报告
梅街镇松材线虫病疫情 调查报告
我镇在区森防站的指导下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和枯死松树监测清理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于9月份对全镇12行政村的松林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现前期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现将结果通报如下:
一、普查范围和方法
因我镇与青阳九华毗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境内有国家级公益林和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因此十分重视松材线虫病的防范、调查、监测。调查前对全镇松林进行了摸底,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部署。根据区林业主管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镇松林资源分布的实际,今年我镇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的范围是国家重点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水库两旁、松木加工厂。普查中发现有可疑的单株或成片死树的松林,设立标准地,认真调查死树数量、原因。为除治、清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镇在疫情调查基础上,认真制定枯死松树清理方案,积极组织除治队伍。
二、调查结果
全街道共调查了71935.5亩松林,占全镇松林面积100%,包括马尾松林和国外松林。发现枯死松树725株,造成枯死原因为年前雪压和火灾以及上半年马尾松毛虫大发生造成部分树木衰弱枯死,我站已及时通知相关单位清理。我们对全镇详查的结果统计分析,目前我镇境内没有新发生松材线虫病。其它地方少量的零星松树死树是由于火烧或松树害虫危害致死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这次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我们深刻感受到肩头责任重大,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尽管今年我镇秋季普查中没有新发生松材线虫病,但零星死树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少:首先,木材运输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确保木材有序、合理流通;其次,要加强松材线虫病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认识,防患于未然。
梅街林业工作站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