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时间:2019-05-13 20: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第一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木材及林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社会效益,但是森林病虫害促使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要性

一、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人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5、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2、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入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7、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投入是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防治投入。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外,还发挥着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森林面临着三种危害,也就是病虫害、火灾以及人为的乱砍滥伐。在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就必须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毁坏林木的现象。

近些年,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发展,在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在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病虫害发生、传播严重的趋势,使得通辽地区的林业病虫害危机也无法根治。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通辽地区以内,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仍以“救灾”为主,忽视对灾害的预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通辽地区的人工林面积顺应“潮流”而不断增加,使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以近40%的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造林规划的经验,再加上造林工作监督不到位,造成人工造林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从而使林分树种的单一化现象越发严重。而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有使得人工林生态的系统十分脆弱,一旦传入有害生物,病虫害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暴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人工的纯林在调节自我平衡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换句话说,只要受到外界刺激,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当人工林受到破坏,其也会逐渐对其他原始森林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由于人们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没有周全的考虑,使一些社会活动忽视了对生态园林保护,从而把大量原始园林被纳入到开采和使用的范围,无法杜绝的砍伐天然林的现象加剧了林业的病虫害危机,天然林的生态系统也在其长期超负荷采伐的情况下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不仅破坏了林分原始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还影响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从而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虫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最后,化学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农药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功臣”,可以说是对付林业病虫灾害的首选。另外,防治手段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无法适应,使得施药机械的落后很难使防治效果达到理想,特别是与林业特点相符合的防治药剂和药械十分缺乏,有些地区还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再加上制造工艺和技术性能都比较落后,不仅雾化质量差、雾滴大,防治效率低。

除此之外,大部分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识别病虫灾害的能力较低,有时候没有搞清楚状况就胡乱施药,这种见虫就杀虫、见斑就杀菌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不能“对症下药”,还会耽误最佳防治时期,间接破坏树木原本的免疫能力,给病虫提供了入侵的机会。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3.1 要抓好监测,提高预警

病虫害测报网建设应不断完善,根据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不同植被、病虫发生区域差异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还可以促进病虫预报工作的网络化,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病虫防治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3.2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所需坚持的,这就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病害系统为基本要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并把开展植保防治提到专业化的深度,尽量减少胡乱用农药的习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还可以使农药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得到缓解,确保了安全、生态的治理过程。

3.3 合理规划封山育林

林业部门应当以通辽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工作。封山育林工作,并不是单纯拒绝所有的砍伐行为,而应该把经济林与生态林加以区分,并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开放一部分山林用以发展地方经济,并通过封山育林的形式对开发过度的山林进行保护。因此,应以各类的选育措施到位为前提,兼顾林木生长的需要和通辽地区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增强现有的树种抗病基础。

总之病虫害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病虫害测报网、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及合理的封山育林等措施,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森林的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受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发展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才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三篇: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林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建康发展,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正是保护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是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防治技术,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篇: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2005年05月24日 10:17

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已经1999年11月30日省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第一条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经营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木材、竹材以及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森林植物的病害、虫害、鼠害(以下简称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第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第五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减灾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具体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乡、镇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实施以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混交等营林预防措施为主,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第八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负责其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负责其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公路、铁路行道树以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林木,由其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病虫害防治。第九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运输等环节采取预防森林病虫害滋生和蔓延的配套措施。

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应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规划,实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第十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应当定期组织普查,按规定划分森林病虫害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制定相应的监测、预防措施。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负责森林病虫的动态监测;乡、镇人民政府或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应确定兼职测报人员,负责本乡、镇或本单位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并按省林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将调

查和监测情况逐级上报。

第十二条 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定期发布全省森林病虫害中、长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综合分析本行政区内乡、镇和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

测报数据,发布本地森林病虫害短、中期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第十三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建立无检疫对象和无其他危险性病虫的林木种苗基地及抗病虫品种的繁育基地。禁止使用带有检疫对象和其他危险性病虫的林木种苗造林。

第十四条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依法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其他危险性病虫害传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可以建设、配置下列设施、设备:

(一)测报、防治、检疫器械、设备和药剂储备仓库;

(二)测报实验室、检疫检验室、检疫隔离试种苗圃;

(三)交通、通讯设备;

(四)临时简易机场;

(五)林木种苗及木材薰蒸除害设备。

第十六条 森林病虫害发生时,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指导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及时除治,防止扩散;发生暴发性、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防治措施,防止蔓延。

发生暴发性森林病虫害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暴发性森林病虫害面积在500公顷以上的,市(地、州)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省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暴发性森林病虫害面积在2000 公顷以上的,省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向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下达森林病虫害除治通知书,有关单位或个人必须按通知书的要求和期限除治森林病虫害。第十八条 森林病虫害成片发生区,乡(镇)、村可以实行统防统治;跨行政区域的,可以实行联防联治。

第十九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除治工具,并确定专兼职人员实施防治。第二十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应严格遵守农药管理法律法规。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对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进行指导,及时推广适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农药品种和药物防治技术。

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可能使他人利益遭受损失的,应当告知有关单位和个人,并共同采取防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提倡利用益鸟、益兽、益虫等有益生物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益生物,并鼓励、扶持繁育有益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第二十二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需采伐被森林病虫害严重危害致死的林木以及濒死的病虫源木时,应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采伐面积5公顷以下的,经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鉴定后,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采伐面积5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经市(地、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鉴定后,由市(地、州)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三)采伐面积10公顷以上的,经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鉴定后,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采伐保护树种的,按照《四川省绿化条例》的规定审批。

第二十三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由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负担,其主管部门可予以补助。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从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费以及其他造林绿化工程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

集体经济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的病虫害防治。第二十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监督,不得挪作他用;当年结余的资金,可以跨使用。统防统治筹集的防治费用,其开支必须帐目公开,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除治、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人民币1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一)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造林的;

(二)发生森林病虫害不除治或者不按除治通知书的要求除治以及除治不力,造成森林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三)隐瞒或者虚报森林病虫害情况,造成森林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蔓延的,依照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被责令限期除治森林病虫害者逾期不除治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代为除治,由被责令限期除治者承担全部防治费用。

代为除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不因被责令限期除治者申请复议或者起诉而停止执行。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决定。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知道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的60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主管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 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森林和林木,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12月2日

第五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学习纲要

森林病虫害防治学习纲要

1、森林病虫害又称“无烟的森林火灾”。我局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应施调查种类10种。其中虫害7种:分别是杨干象、柳蝙蛾、分月扇舟蛾、松黄星象、纵坑切梢小蠹、银杏大蚕蛾、果梢斑螟。按危害位置分类分为蛀干害虫、枝梢害虫、食叶害虫、种实害虫等。病害2种:松落针病和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森林鼠害:主要是红背平鼠、棕背平鼠。

2、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时主要的危害特点是: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可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

3、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初步预判:

在林间发现针叶树种成片松针发黄、脱落,阔叶树种树叶被啃噬、树冠上有大面积如蜘蛛网状网幕,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状。森林鼠害主要危害树木的根部,将树根表皮吃光,如发现以上症状,需及时通知所属林场或局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进行调查处理。

4、森林植物调出检疫: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向外调运时,需到森林植物检疫部门申请报检,检疫合格后,方可开取植物检疫证书。

森林植物调入检疫: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向本地区调运时,需持植物检疫证书到调入地区森林植物检疫部门申请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分散使用。5外来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寄主松科植物,可随交通工具、松木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其为虫害,但危害状呈现病害特征,因而称“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侵入松树后,破坏、堵塞松树的疏导组织,使松针快速变黄后逐渐变为金红色,松树在40天左右即可死亡,且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根据其危害的严重性,该病已列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之首。目前,“松材线虫病”在我局没有发现,但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疫情持续北扩,形势严峻,现已蔓延至辽宁省清原县,距我省的梅河口市仅25公里,一旦传入我局,将对我局的松科植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而防范“松材线虫病”的入侵是今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6、省厅下达我局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管理“四率“指标

测报准确率:92%以上 无公害防治率:89%以上 产地检疫率:100% 成灾率:2‰以下(千分之2以下)

7、“检疫性”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8、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鼠(兔)、杂草等有害生物。

9、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是指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近期发生情况,结合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估计林业有害

生物未来发生、发展趋势,及时通报有关防治单位,使之能够依照测报信息,做好防治工作。

10、成灾率:指林业有害生物实际成灾面积占现有林和未成林面积的千分比。

11、植物产地检疫:是指植物检疫机构对植物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在原产地进行的检疫。

12、植物检疫: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及技术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13、无公害防治:指对人、畜、禽、鱼及其他生物比较安全,对生态与环境危害较轻的防治措施。

14、林业有害生物按种类分:森林有害昆虫、森林病害、森林有害动物、森林有害植物。

15、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

16、我局目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2017年我局林业有害生物呈多发态势,主要以轻度发生为主。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23230公顷。预测2018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同比基本持平,以轻度发生为主,发生面积约23406公顷,其中虫害发生约18506公顷,病害发生约3177公顷;鼠害发生约1723公顷。

目前我局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以虫害发生为主,其中,危害红松种实虫害“果梢斑螟” 预测2018年发生面积约15564公顷,(其中:轻度发生约15330公顷,中度发生约87公顷,重度发生约147公顷)占全年发生面积的65%左右,对红松种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损失。因而,果梢斑螟虫害防治工作是2018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

“长翅幽蝗”虫害不在我局林业有害生物应施调查种类中,但2017年调查发现该虫害虫口密度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已对四湖苗圃个别绿化树种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危害方式是啃噬胡桃楸、杨树等阔叶树种的树叶。下步工作中将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必要时进行预防性防治,防止其大面积突发。

17、《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三章、第十四条:

发现严重森林病虫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除治,同时报告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

发生大面积暴发性或者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18、《植物检疫条例》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植物检疫机构应当责令纠正,可以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或者在报检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伪造、涂改、买卖、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调运、隔离试种或者生产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开拆植物、植物产品包装,调换植物、植物产品,或者擅自改变植物、植物产品的规定用途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引起疫情扩散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四)项所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没收非法所得。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调运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植物检疫机构有权予以封存、没收、销毁或者责令改变用途。销毁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19、《森林植物检疫条例》第七条: 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属于下列情况的,必须经过检疫:

(一)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必须经过检疫;

(二)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运往何地,在调运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20、《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七条 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在森林的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植树造林应当适地适树,提倡营造混交林,合理搭配树种,依照国家规定选用林木良种;造林设计方案必须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

(三)对幼龄林和中龄林应当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清除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林木;

(四)有计划地实行封山育林,改变纯林生态环境;

(五)及时清理火烧迹地,伐除受害严重的过火林木;

(六)采伐后的林木应当及时运出伐区并清理现场。

森林的作用:

1.经济效益(短期效益)能为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提供木材及丰富的野生植物多源及林副产品。

2.生态效益:

净化空气(一公顷森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1000公斤,释放氧气730公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减少噪音;吸尘杀菌;美化环境。

3.社会效益:(长期效益)能够为人民提供清新,静溢,舒适的渡假旅游场所。

树木的概念: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及木质藤本。

地类:林木采伐调查设计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

(一)有林地:有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2以上、连续面积大于0.067公顷以上的林地。

纯林: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到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有林地。

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蓄积量(达到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以上的有林地。

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连续面积大于0.067公顷、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

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包括采取人工措施)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公顷、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未成林地: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后在成林年限前分别达到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合格标准的林地。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无立木林地:

1.采伐迹地:采伐作业后3年内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火烧迹地:火灾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其他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1)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2)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3)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地的林地;

(4)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森林防火等需要保留的土地。

宜林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他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含配套设施)用地和其他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二)非林地

指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

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公益林(地)、商品林(地)两个类别,未划入公益林和商品林类别的,按其他类别统计。公益林(地)划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地)、升级公益林(地)和县局级公益林(地)。

林龄组划分五个组:幼龄组(幼);中龄组(中);近熟林组(近);成熟林组(成);过熟林组(过)。

七、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占林地面积百分比。

下载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森林病虫害防治员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初探

    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初探摘要:近几年来经过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森防建设飞速的发展,积极的落实责任制度,防治技术也不断提高,成绩也很突出。但是,目前森防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多......

    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第一章 总论-------5 一、项目概要-------5二、编制依据-------5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第二章 项......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技术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技术措施 一、森林植物检疫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是对外检疫,即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林木及其产品由国外传人或由国内输出。第二是对内检疫......

    泥鳅病虫害防治措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泥鳅病虫害防治措施 泥鳅病虫害防治措施 摘要: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具有食用、药用两重价值,是我国主要淡......

    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湟中......

    定边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结(共5篇)

    定边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结 1、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同物异名 黄斑星天牛 A.nobilis) 一、分布:国内分布于除新疆、海南、澳门、香港、台湾外各地均有分布;国......

    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之油松毛(精选五篇)

    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之油松毛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论文摘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2009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

    2009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近年来,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突显,得到了省、市、县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