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读书的危机
不读书的危机
2014-04-2校长传媒
14年3月,民进中央席永新先生第11次提出议案,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而在此之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此之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表示政府将倡导全民阅读。
这样郑重的提到阅读,基本基于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国人的阅读已经成了个大问题。
大概在几年前,一个据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说:中国人均每年读书4.39本,相比之下,韩国为11本,日本为8.4本,美国为7本,而犹太人为64本。这一调查结果随后被新华社引用,在那篇文章里还进一步说,根据这一调查结果计算,扣除教科书之外中国一年人均读书还不到一本。
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虽然后来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竭力辟谣,说从无这项调查,但已没用了。因为似乎没有人相信国人一年会读很多书。
不读书的原因五花八门,无法深究了。但说起来,读书真的有用么?
有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堕落的。但圣经传道书上也说:“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诫: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也许真正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读不读或者读多少,而在于读什么,怎么读。
人类有限的生命时间,所要掌握的东西实在太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阅读最经典的著作,才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有效吸收一些人类理解世界的智慧。
培根就解释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都是可想见的好处。
反过来,而如果你每天读的都是金莲日记,那大约不会有不堕落的可能。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特殊人物,比如王小波每天躲在图书馆读维多利亚时期的黄色小说,也能写出有趣的文章来。但这样人,百年也难见几个,建议就不要学了。
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肯定有利于提升整体的素养。这是没有疑问的。对教育人来说,尤其如此。
如果自己读过的书,还没有学生读得好,那大约也堵得慌。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上上下下人人不读书,不懂得文明的规则,那剩下的力量就很可怕。
唐人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那就是最好的描述了。以史为鉴,还是让我们现在就开始以阅读触摸文明的力量吧。
第二篇:面对危机不懈怠
面对危机不懈怠,抓住机遇创新高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员,我们不但会有辉煌的时刻,也会并且一定会有跌入低谷的时刻。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跌宕起伏,人生才会显得真实,显得有意义。面对着跌入低谷的时刻,我们更应当坚持不懈怠,努力走出一条更好的道路。只有这样,在面对下次低谷时,我们可以更加从容的进行应对;在面对接下来的辉煌时刻,我们能够再创新高,更上一个台阶。
困难也是机遇。在平时,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都被成绩和效益所掩盖。在强盛的时候,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身前美好的未来,看不到身后的阴影。但是,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都会被无限制的放大,若不能及时应对,足以把人拉入无底的深渊。但正是这样的时刻,才是我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的最好时机。我们一车间积极响应节能降耗的号召,从一分一毫做起,将节能降耗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同时,严查跑冒滴漏,坚决杜绝不必要的损失。面对困难,止足不前就是大步后退。只有不断向上攀登,才能在困难中屹立不倒。我们一车间多次开展收率研究活动,成立收率研究小组,誓要保证在现在复杂生产条件下的收率问题。在车间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接纳每一条合理的意见,同时慎重的进行尝试。只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才感到没有辜负全厂员工们的期望。同时大胆进行设备改造,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努力赶上厂里大生产的步伐。虽然我们一车间使用的是老设备,但是老设备也可以焕发出新生!
面对困难,不仅仅要加强生产工作,还更要把思想工作做好。车间领导时刻坚持在生产一线,用多种方式和一线员工交流。全车间从上而下积极开展思想交流,坚持沟通拉近距离、真情温暖职工,切实解决职工们所关心的问题。对职工们所反映的问题,不论大小都非常重视,积极协调解决。全车间的员工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从困难中走出去。努力从和谐班组做起,直到和谐车间、和谐工厂,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面对困难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安全教育。事故是效益的天敌,越是面临困难越不能承受事故的伤痛,所以在困难中更要做到最安全,做到零事故,做到无隐患,还要把这些安全理念送到每个人的心中。只有这样,全体员工不懈努力所带来的效益才不会因为事故白白浪费,厂里走出困难的航途才不会平添更多的风浪。
提振信心抓机遇,众志成城战危机。只要能团结一心,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挺过寒冬时暖春!
第三篇:读书报告—《危机公关》
海南大学2012-2013学第2学期
《公关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论文
题 目: 读书报告—《危机公关》
姓 名:
陈锦坤
学 号:
20100706310003
专业班级: 2010级公共关系学1班
学 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 年 6 月 5 日
读书报告—《危机公关》
书名:《危机公关》,迈克尔·里杰斯特著,郭惠民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6月出版。
作者简介:迈克尔·里杰斯特,国际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曾任查尔斯·巴克公关公司危机智理部经理,该公司属英国大型公关集团—企业传播集团。1979年,因成功处理了海湾石油公司在爱尔兰班特利海湾发生的油轮爆炸事件,而名声大振。近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关公司,专门承接危机管理业务。
内容介绍
第一章为“危机案例”,这一章作为整本书的开篇同时起到了引言的作用。通过对“泰莱诺尔”中毒事件、博帕尔惨案、金融恐慌事件等世界著名的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提出危机处理的要点: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有条不紊地采取行动;策划一个危机管理计划;设立危机控制中心和专线电话,调配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以组织为第一消息发布源;了解组织的公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利用媒介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要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公众组织关心所发生的危机;设法使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站到组织的一边;邀请公正、权威性机构来帮助解决危机;在制订危机应急计划时,倾听外部专家的意见;培训处理危机专业人员;当危机处理完毕后,应吸取教训并以以此教育其他同行。
第二章为“危机剖析”,重点解剖了恐怖主义和电脑灾难两个典型案例,提出了更为严重危机的防范措施;面临恐怖主义时,采取以下行动:情报交流;确定可能遭袭击的目标;制定高级管理人员的安全保护计划;成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设计“模拟危机”情况。出现电脑故障时采取以下应急计划:关键部件在一定的较短时间内恢复运转;整个系统恢复到原来的标准运行程序。
第三章为“策划以防不测”,介绍了危机管理策划的要点:保持正确积极的态度;组织行为与公众期望保持一致;建立组织的信誉;寻找并把握机遇;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对组织潜在的危机形态进行分类;制定预防危机的方针对策;为处理危机制定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组建危机控制和险情审核小组;确定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建立有效的传播沟通渠道;写出书面方案;对方案计划进行试验性演习。
第四章为“在企业兼并危机中求生存”,通过阿瑟贝尔公司和吉尼斯公司之争这一典型案例,分析了企业出现兼并危机的原因:企业兼并与价值认识有关;目标公司管理层无能力管理其财力;企业忽略与股东投资公众及金融团体的交流问题;兼并者消除对手对自己竞争威胁;其它外部因素。提出了反兼并策划的要点:注意险情信号;观察不甚明显的动向;按照兼并法进行全力抗争;组建危机管理小组;了解股东的忠诚度;正确对外发布信息;了解兼并者的身份;注意公司的形象。
第五章为“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个危机事件:塞勒菲尔德事件、中毒休克综合症、班特利海湾危机,介绍了策划危机管理传播方案的要点:设立对外新闻发布办公室;专门人员来应付媒体来电;不要轻易采取低姿态;纠正组织的不正当行为;指出并要求更正与事实不符
可抗拒的状态下发生的。因此,针对企业有可能面临的种种危机,提前精心制定应对方案,并以此为根据来处理紧急发生的危机事件。危机应对方案应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所采取的应付行动。它应提出和回答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发生某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方案必须体现危机处理目标、程序、人员及分工、后勤保障和行动时间表以及各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平时可以模拟演习,试验检测。只有这样,当企业真的面临突发危机时,才能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根据计划,全面安排资源配置,展开全面的危机处理行动。
作者在书中指出:当组织面临危机时,与相关公众的沟通和传播会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处理危机要遵循作者提出的“3T原则”: 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强调组织牢牢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强调危机处理时组织应该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强调信息发布全面、真实,而且必须实言相告。根据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我们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应该主动把握先机,抢占舆论高地,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先发出企业的声音,使公众知道企业对其事件的重视,然后再根据危机细节情况。有效地做到对内对外的即时沟通,也可以听到反馈的声音,保证之后处理危机公关的策略尽可能地完备。事实上,正是由于某些企业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快与慢、疏与堵、说与做的关系,失去了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时机,才导致局面失去控制。正如作者所说的:“现代组织处在一个其活动透明度日益增大的时代里。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面对灾难局面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无疑将会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甚至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
结语
可以说《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重大意义不是告诉我们其中的结论是多么的具有权威性,而是要让我们去领略其研究的过程,去学习其中所应用到的研究方法。总之,读完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
第四篇:《中层危机》读书体会
一部帮助中层领导解疑释惑的好书----《中层危机》读书体会
近期我通读了党委推荐书目《中层危机》,感触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对“中层危机”认知
通过读《中层危机》,对企业中层领导的定位、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了解了什么是“中层危机”及其危害。
中层干部是企业中举足轻重的群体,上面的负责决策,下面的负责执行,中间的就是承上启下,合格的中层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而目前企业高层所面临的共性困境就是团队和人才选用难题,难题中的焦点就是合格中层的缺失——“一将难求”!“中层危机”主要反应在两方面,一是“缺失危机”。外部找不到人,内部也没有合适的人,使高管陷入两难。二是“管理危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虽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却不可忽视。
“中层危机”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中层管理者:一是,刚被提拔到中层,热情高资历低,管理手段需锻炼成长,能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具备创新活力,但比较浮躁。二是,非问题的问题中层。任中职多年,职位稳定却有无法突破的瓶颈,激情殆尽趋向保守,心理饱和,连报业绩预期都打上折扣,没有冲劲。
“中层危机”损伤企业成本,不仅在人力物力上,也在文化精神上。中层危机不解,企业前途难测!
二、正确看待并解决“中层危机”
书中从“立体地看中层危机”和“辨证地看中层危机”两方面深刻剖析了如何看待“中层危机”,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中层危机”的平衡之道。中层危机如同企业的其他危机一样,它必然有潜伏期。面对突然而来的中层危机,企业高层应先把棘手的问题交给助手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理,而把思维集中到为什么会产生“中层危机”上来。二是解决危机的重中之重,除了首先和企业管理理念有关以外,发生在企业的中层危机还有更多的脆弱关键点,重点是中层管理人员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三、摆正位置,充分发挥中层干部在企业中作用
书中告诉我们:中层不只是要执行高层交办的事,也不只是推动基层所希望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去看、去听、去想、去问、去做高层和基层没有表达的事。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层干部,对领导所交待的事情,你的领悟是什么,体会到什么程度,这一点能够决定你把事情做多少。同时,还要与员工一起去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个答案,做出一份指令接收报告,再对员工做出工作的传达。
随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在职业化的环境中,形容优秀的中层干部已不是简单的“德才兼备”,而有了更多科学化和数据化的要求,曾有人将优秀的中层标准总结如下:
l70%态度+30%能力
l70%执行+30%闯劲
l70%宏观组织+30%细节把握
这样的综合素质百分比结构相加,能形成300%的贡献力。概括起来,中层干部关键作用就是承上启下。最需要的就是理解领导意图并能顾全大局。所以,作为中层,一方面要去执行领导的一切指令,把领导的话放大解码。中一方面还应该主动了解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内心需求,并帮助员工实现。同时,中层领导还必须具备两个能力:监督力和指导力,以此来完成我们对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实际的工作方法中有一条非常好用的公式与之相符:HWWC。即:首先明确工作计划,然后做好分工,重点要做好检查,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和修正。只要这样,才能让上级安排的工作顺利执行下去。
对《中层危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也看到了作为中层肩负的责任,我会以此为起点去不断完善自我。改变行为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我会执行我所学到的一切,真正去落实和改变,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叶开
女儿学校周末发回一张广告,号称通知,上面写着,北京某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十本世界名著,都是新课标里的推荐必读图书,有插图版和注音版,十本总价一百九十元——看起来还是原价,一点都不打折——这些图书中,《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金银岛》、《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格利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完整的篇目我忘记抄下来了——单独从书名上看,确实是不错的好书,而且也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高中生阅读的世界名著。
那么,我为什么要反对这套书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据我的经验,这类图书多为图书公司非专业编辑的胡乱改写本,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他的相关内容就不知伊于胡底了。这套书我没有亲眼目睹,类似的丛书看到的却实在太多了。一般来说,他们为了赚钱这一无知无畏地改写,除了极个别编辑水平比世界文学大师还要牛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改出好版本,其他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把原著改得只剩下一堆垃圾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通识。我们的出版界,包括中小语文教育界,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念头,以为好的小说里,读点故事就行了。比如《格列佛游记》,改成“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我女儿二年级从学校图书馆看回来,跟我说,爸爸我看了一本“大人国”的故事,很好看。我说,宝贝,那本书大概是《格列佛游记》吧?她说,好像是。我说,爸爸有全译本,这本书很好,确实值得读。但是,里面不仅有大人国和小人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我那本书是二十多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网格本,张健译。书有点旧,但是女儿读了很高兴,接连读了好几遍。我为了能跟她对上话,也抽时间重温了这本书,然后,我们就知道,耶胡是多么的可鄙可笑,慧駰是多么的高贵庄严了。
给不识字的、或者低幼的儿童,做一点好的绘图本,我不所有的都反对,我反对的是对世界名著的肆意窜改。很多情况下,被这些水平并不高明的编辑吸干了小说的营养水分之后,这本名著的内容可能所剩无几,只有一些道德说教的内容还在残喘,彻底破坏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书,很多篇本身就是当时的文学大师们给青少年写的,我女儿的实践证实了,即使在一二年级,由浅入深,由有趣到有味,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她们的阅读兴趣完全可以被激发,而且,她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没有问题。通常来说,有问题的反而是她们的语文老师和她们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把孩子彻底推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自己晚上去K歌去Party去麻将的时尚父母们。
我女儿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在我书架上翻出拉格洛孚的名著《骑鹅历险记》读完了。这本书很厚,我去查了一下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里石琴娥等的译本,中文五十一万字,相当厚的一本巨著,她几天就读完了。她肯定有些不认识的汉字,也许也有不少不能理解的深刻内容。但是不要紧,汉字这种高度抽象的图形非常好辨认,看的次数多就记住了,至于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小孩子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有个渐次领悟的阶段。我曾在好多篇文章里反复提到《哈利波特》七卷本,被一些假冒的高雅名士鄙视的所谓通俗小说,其实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给中小学生的了不起的巨著。我这里低调一点,不推崇其他任何的所谓思想境界,因为我对思想境界这个词一直很反感,我只提一下小说的趣味。在《哈利波特》里,J·K·罗琳女士天才地把中小学生日常最为厌烦而又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学校,变成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而孩子们所头疼的麻瓜教程,在魔法学校变成了魔法课。这就是一切的趣味所在,是每个中小学生都欣然向往的世界。我女儿有时候会突然说,爸爸,我想上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我说好啊,可惜是我们是麻瓜家庭。她说,也不一定啊,你不是说,我过去常常会作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吗?
我说,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英国,你如果想去,就好好读书,学好英语吧。
前两年,哈佛大学曾认真地授予J·K·罗琳女士荣誉博士学位。我看过她的发言,下面有上千的观众,青年学生热情高涨,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兴致高昂,他们可能还是文坛巨擘、学界耋宿,却并不像我们某些其实阅读量很少却喜欢自装高明的网友那样,眼睛里只认得鲁迅两个字,别的一概是通俗,垃圾。J·K·罗琳在演说时,一口的英国口音,说不定还夹杂着我女儿因此而神往的爱丁堡大学的土语,下面听众席上,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我个人以为,单从小孩子的角度,J·K·罗琳通过自己的作品所阐发的友情、爱和勇气等基本人性观念,对小孩子的教益,要超过鲁迅不知道多少倍。我们这个狭隘的民族,没有超越鲁迅的魔咒之前,很难有更好的阅读视野和胸怀。他的小说作品在那个时代,对新白话文小说有开创性功绩,这无需我们再鼓吹,他已经为此得到了超高的荣誉了。至于对基本人性的理解和阐发,以及对社会的建设性的情感,例如爱、温情等等,他的作品对我们的小孩子有害无益。我们大陆,就是中小学时给选入了太多鲁迅的愤怒杂文,并且要求背诵,从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胸无点墨却目空一切的粪青。古人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觉得,少不读鲁迅,国人则幸甚。很多人会说,那么,谁比鲁迅好呢?好吧,多的我举不出来,请方家稍后指正吧。鲁迅的学生萧红,如今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她的《呼兰河传》我深为折服,单纯从小说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向来说,我个人认为远超鲁迅的小说作品。不过,总体来说,大陆的新白话文小说,从《狂人日记》为开端,到现在九十年而已,时间不够,发育也不够,整体水平水平确实不高,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谣传鲁迅要得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更多是自我励志。这种文学水平的不高,有各种原因,但跟欧美相比,差距确实巨大。做出版的朋友想必都知道,现在的大陆,原创小说反而不如翻译作品销得好。所以,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愿意做翻译书。这是很滑稽的现实。出版界的现状,也证明了我的这个判断。大多数的出版社,无论是国营的还是书商,都把目光盯在欧美的名著上,反复出版。我昨晚为女儿找书,她说要读《汤姆沙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结果在网上书城一搜,就迷糊了。各种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各种类型的版本,简直让人无所适从。好在我可以自吹为专业人士,乱花迷不了我的眼,我要沙里淘金,找出相对满意的版本。第一,是要全译本,第二,是要好的出版社。弄了好久,终于找好了。接着,女儿又说要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凡尔纳科幻小说全集》,我又找了很久,很久。大多是减缩版、改编版,我要的是全译本,我找,我再找,总算找到了全译本。我收藏,但是还不敢下手,要稍后抽空了解一下,才能下决心,因为出版社不是很有说服力。
我对非全译本,一般都有看法。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广告里这些书,都是减缩版。我虽然没有读过这个改编本,但是此前翻阅过的大多数改编版,给我造成了强烈的感受:读了这些垃圾,还不如干脆不读。前两年,对我自己造成一次小小情感伤害的,是号称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杜雷插图版世界名著”。我有个偏好,就是极喜欢《堂吉诃德》和《巨人传》,见里面有《堂吉诃德》,立即下手。拿到手,才发现是改写本。我倒!我恨啊!《巨人传》在中国我见到不下十几本,只有上海译文出版社成钰亭翻译的是全译本。《堂吉诃德》情况好很多,有杨绛、孙家孟等各种版本。而哈尔滨出版社那个版本,我买到手之后,简直是“出离了愤怒”。一般的读者,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哪里知道这种版本的害处?小孩子读了,没头没脑的,以为堂吉诃德带着桑丘,不过就是去跟风车打了一架,那滑稽样,跟赵本山差不多,还有什么意思?《巨人传》嘛,不过就是庞大固埃到巴黎玩,一泡尿淹死三十七万巴黎人而已。故事一减缩,以改编,就这样了。
一般来说,书商做这种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賺钱。賺钱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但是要对得起良心,要赚正当的钱。这些名著,为什么很多图书公司喜欢一出再出呢?核心秘密就是,这些书都过了版权保护期,不受国际版权保护,书商无需额外花钱购买版权。
这些书确实值得一出再出,我也不反对书商出版这些书的“优秀译本”。那么,他们为什
么不出版优秀译本呢?还是为了賺钱。打着改编的名号,国内那些优秀翻译家耗费心血的译作,就可以肆意抄袭而不支付稿费了——又省了一笔开销。
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师,自己本身也不见得爱读书,对阅读也很盲目,缺乏足够的阅读训练,更缺乏阅读量。很多教师,除了教材,外加看看报纸,看看电视,自己每年读过几本好的文学作品呢?请大家、尤其是有空垂惠这篇博文的教师们自己想想,一年读了几百万字的好书?像《骑鹅旅行记》那种书,读两部就一百万字了。优秀的中学教师不是没有,上星期我就收到湖北某中学王磊光老师寄来的信,里面有一篇他写的作文选序。我读了很感动,觉得这位王磊光老师是真的想要为自己教的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情。他的序文,写得也很好,很真诚,不伪饰,不浮夸。看得出来,他自己在课余,也读了很多书,并且因为喜爱莫言的作品,连我写的近四十万字厚书《莫言评传》也读了。
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多一些像王磊光这种努力阅读,踏实做事,而不总是把责任都推给“体制”,力所能及地把好的作品、好的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的老师,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推翻什么僵化的模式,但是我们做到了基本的人性,也可以问心无愧。教育更多的是细节,而不是口号。一点一滴地积累,才是实际的效果。小孩子,如果一年读十本世界名著,到高中毕业,可以积累阅读一百本。这个数字,很少,但也不错了。我那天跟孩子妈妈通过msn聊天,很感慨地说,现在的父母,说不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一百本世界名著吧?我女儿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一百本,虽然不是每部都称得上公认的世界名著,但因为都经过我的挑选,基本可以肯定是好作品。
我们的身边,直接指导小孩子的教师和父母,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阅读,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的阅读要弄得浅显一点,才能读懂。他们几乎是下意识地判断:小孩子天然地要比大人弱智。
我一直反对这种把小孩子弱智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的小孩子,虽然在遵守一些成年人所设置的各种规矩、逻辑上,不如饱经折磨已经变成了木偶的成年人,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力,对世界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超越了大多数浑浑噩噩的成年人,包括他们自己的父母。
我不主张揠苗助长,也反对肆意打压。
上述这些书,国内大多有权威出版社、资深翻译家出版的完整版。
如果读到我这篇小博文,又对自己的孩子惨遭各种语文垃圾残害的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点有益的书,我个人推荐找好的出版社,好的版本,让孩子读到不受污染的,没有地沟油的,暂时没有被酸雨腐蚀过,没有被“转摘引”重组的好书。国内的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丛书是相对比较好的,但不绝对。当下欧美新作,新人接订单翻译的译本,也越来越不可信了。但是,我不能在这里一一指出。很多书我也没有读过,不可能进行对比。专门出版少儿书籍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少儿社、浙江少儿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可能也不错。我自己的亲自挑选经验,中国少儿社的书不错。
经典名著,我个人推荐过去的旧版本。
网上比较认同的网格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等,是比较值得信赖的。
另外,我见到并且买下来的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三十本的世界儿童文学权威典藏版,也很不错:译者、编者和出版者,都很认真。我女儿读了其中的二十八本,有些感兴趣的书,她还读过好几遍。另外,强烈推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瑞典儿童小说女王林格伦的《淘气包埃米尔》《吵闹村的孩子》等八部巨著,我也爱读,并且常读常新啊。中少社有一套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我个人觉得也许还不错,我有过几本,例如柳鸣九翻译的《小王子》。这套书,我还是找“全译本”的,所以里面的凡尔纳作品,我不要。顺便说一句,《小王子》我至今没有看到满意的版本,虽然国内出版了无数种,我自己也有七八种。算来算去,还是中少社出版的柳鸣九的译本可能相对更准确,且是从法文直译,但略少童趣。译林出版社的马振骋的可能是挂名对付的,我对比了一下英文版(我不懂法文,惭愧),看着马译段落,深为遗憾。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周克希版,也比较认真。然而,周克希是数学教授,虽然热爱文学翻译,法文估计也好,但是他的中文可能精准,却少余韵。另有一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中英法六十周年彩色纪念版”,译者署名为洪友,译笔也还忠实。
《小王子》一书在中国大陆畅销,是惊人的奇迹,而且他的书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更是可以随便出版了。我自己也喜欢这本书,所以买了好多种。虽然不是特意收藏,总是想找到更满意的译本。说老实话,对比到最后,我暂时认为,还是柳鸣九先生的译本,最合我的口味。最忠实的,恐怕还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周克希先生的译本。
以上是今天的补正,供同好参考。
普通家庭,父母自己就不读书,小孩子可能也缺乏阅读习惯。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们也还是愿意让孩子阅读,找些有意思的书来读,我建议先读《哈利波特》七卷本,从这套书中获得阅读的乐趣,然后形成阅读习惯。这套书被一些没读过、不知道却怎么形成了歧视心理的中小学老师排斥,认为是不值一读的通俗小说。这种心态简直匪夷所思。只能说,他们的阅读趣味早就被败坏了,他们也早就失去了阅读的趣味。
我本人在工作和写作中,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对市场化的很多作品也相对谨慎,但从来不反对小孩子阅读优秀的所谓通俗作品。不仅《哈利波特》,而且我还推荐《纳尼亚传奇》、《指环王》、《三个火枪手》等巨著。
小孩子读书,非常需要引导,可惜,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失去了指导能力。书商呢,脖子里早就套进钱眼里了。
博文更正一:附带说明一下,本篇博文草稿贴在网上后,有网友指出,马振骋先生从未出过译林出版社版本,“据我所知,马振骋翻译的《小王子》,从来没有出过译林版,他只出过外国文学版。所以你手上译林版的《小王子》,肯定不是马振骋翻译的。请保持严谨,核对了后再说。”
见到这条留言,我赶紧再次核对——发博文前,我已经去翻过了——译林出版社的版本,回覆如下:“这位网友没有留下姓名,很抱歉不知道怎么称呼。我手头的译林《小王子》为2003年9月第2版,精装本,定价:16.70元,内含《小王子》、《战机飞行员》和《夜航》三篇。封面和版权页的译者:林珍妮 马振骋。这个版本的封面设计和装帧,我都觉得不错,而且包含了圣埃克苏佩里的三部重要作品,因此才顺手买下来的。不知道您从哪里看到的?又或者,译林出版社是盗用马振骋先生之名?如有其他信息,敬请指正。”
博文更正二:又有网友指出,译林版《小王子》,并非马振骋所译,译者为林珍妮。我切实地翻了一下,尤其注意了译者的署名。更正如下:译林版《小王子》包含圣埃克苏佩里三部作品,另两部是《战机飞行员》和《夜航》,只有《夜航》是马振骋所译。前两篇的译者都是林珍妮。特此更正,并感谢指正的网友。我个人觉得柳鸣九的相对比较好,另有网友指出,最新《小王子》译本是旅德作家程玮所译。因为没有见到译本,不敢妄加评论。读书乐,祝各位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