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这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回顾自己这三年的作文教学,个人觉得,高中写作教学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写作体系;三是要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讲评;四是要督促学生养成勤于练笔和反复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除了生活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对学生写作的贡献不亚于生活。一个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量,写的文章总会给人干巴巴的感觉。没有阅读,写作就如同无源之水。因此,要想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至于原因,高中语文老师和其他关注此事的人都很清楚,在此不作赘述。但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此事;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介绍、推荐一些书目和文章。包括一些经典的作品,也可以是当代的一些名家名作。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迟子健的《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伤怀之美》,鲍鹏山的《天纵圣贤》等。当然,也可以推荐一些期刊,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创新作文》《独唱团》等。三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会上,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或文章,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把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社写
到黑板上。会后,老师要把学生介绍的书或文章做一个梳理归纳并核实,附上作者、出版社,然后再告知全班学生。四是每周留一节课专门给学生阅读,阅读的内容可以广泛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的都行,但必须是健康的。阅读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图书馆。这节课上,老师既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也要适当监督,不能变成“放羊式”教学。保证学生在忙于学习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同时,有时间阅读。五是及时表扬优秀者。优秀者可以是读书读得多的,阅读面广的,也可以是写作文时引用很丰富的。另外,老师要坚持这种做法,即使到了高三也不能放弃。
这一工作如果落实到位,学生写的作文肯定不会差。
二、设计科学高效的写作体系
高中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体系,至少每一学年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必须科学、高效。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必修阶段时,可以按照教材本身的体例来操作。如高一第一学期主要掌握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征,选好记叙的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写出波澜;掌握写景的方法技巧;会写抒情散文。高一第二学期主要掌握议论的表达方式。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基本的论证方法、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反驳等。高二第一学期巩固议论文的写法。另外,掌握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的四个能力
点:学习写得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这部分,老师还得适当补充相关内容,而且每个点可以写两篇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一般已经进入了选修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学校一般会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但是这本教材里没有写作教学。因此,这个学期的写作教学需要老师自己把握好方向,必须要有一个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最好还包括高三一年的。换句话说,针对后三个学期的作文教学,老师要有一个整体规划,要制订一个科学、高效的体系。如果考虑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上可能有一定的作文复习体系,那么至少高二第二学期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要跟高三的体系能够衔接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二第二个学期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阶段训练如何拟好标题、如何写好开头、如何写好结尾;第二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阶段)巩固如何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作文升格、作文审题(初级)。高三这一年是这样设计的:作文审题(高级),重点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议论文的结构(横向、纵向),重点是如何拟分论点;议论文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符合文体特征,适当巩固记叙文的写法;巩固深化如何写得深刻、丰富、新颖、有文采;全面升格;积累作文素材。
这一体系,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
三、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讲评
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批改方式,都需要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讲评。学生作文交上来后一个星期内应该批改完成并进行讲评,否则效果就会打折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抓紧时间批阅,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讲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指出典型问题、讨论出正确的审题立意、列举典型的分论点、范文共赏共评或作文升格。在范文共赏共评时,可以采取作者本人朗读或全班印发两种形式,但后一种效果明显好于前一种。作文升格要学生先指出问题,可以叫作者本人回答,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回答;然后在旁边修改,并抽查展示,再点评。写一次,及时针对性地讲评一次,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收获。
四、督促学生养成勤于练笔和反复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练出来的。老师指导得再好,批改得再认真都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练习。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文。曾有这样的顺口溜:“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总结得确实很有道理。另外,现在的学生普遍吃不起苦,惰性重,文学积淀不够,所以更害怕写作文,更不想写作文。因此,就需要老师的督促。老师可以每两星期布置一篇大作文,每周布置一篇周记,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以此来督促学生勤于练笔。当然,对写得好的大加表扬,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勤于练笔,有的学生甚至会养成主动练笔的良好习惯。到那个时候,老师就不需要费很大的劲来做这事了。
在老师整体讲评之后,一般的学生都不太愿意去修改自己的文章,而是丢到一边。而很多老师也是讲评完之后,又开始讲授新的作文知识,布置新的作文题目,学生开始另写作文。这种做法,效果并不显著,会让讲评的内容无法落实。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在考试时写的作文题是他们之前练过的,他们写出的作文跟第一次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老师讲评不到位,而是学生在老师讲评完之后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者说老师没有督促学生进行修改。因此,老师在讲评完一次作文之后,最好的做法是要全班学生对照评语修改,修改之后,再交上来,批阅之后再讲评。对于个别写得不好的,要求他再修改,然后要他仔细比对,学生就会在反复的修改中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变得越来越好,写作能力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如果第一次升格之后,总体上仍没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以进行第二次升格。作文升格之后,再布置新的作文,如此循环。
做好这样的工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一般会令你满意的。
做好以上四个方面,作文教学应该会取得显著的效果。我所教的班级,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有的方面,我自己也落实得不好。如及时批改,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这一点我一直做得不太好;还有作文升格这一点,也做得不好,所以效果也打了折扣。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7,(04)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河南省杨庄高级中学王二华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必将成为一门基础学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笔者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多年来所看到以及经深入调查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正吞噬着新课改的伟大成果,所以必须得以及时解决!如果错过信息技术,不仅错过的是机遇,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关键词】:调查现状、信息技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面临的现状
信息技术(IT)课程在高中已开设多年了,每年的高一新生开学我都要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以及对周边县市的走访调查经过认真的归类整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管理层面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够,给予教学课时严重不足,不到一半!更有甚者平时根本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直到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突击一个月应付考试„„以及硬件方面跟不上,虽然近几年教育上对这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一个月下来还不能上机操作一次!
其次,师资配备不够到位,还有一些学校数都凑不够„„另外一少部分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学校都不重视,自己也就放松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采取“放羊式”教学,机子一开就万事大吉不管了直到下课!
最后,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观念不强,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基础薄弱、娱乐性趋势明显,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掌握的内容重视不够,学习不认真,把信息技术课时认为是休闲、放松的“美好时光”
二,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既是必修课,管理上就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由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所以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那么我们应该趁着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健全有关制度,更新信息技术教学管理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同工同酬,优化机房管理„„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思想教育,提高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首先就应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正确认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具有全面的了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事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
2、强化基础知识教育,有效弥补基础薄弱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是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学生中不乏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但是一般来讲比例不高。作为教师,应当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扎扎实实的为学生补上前一阶段欠缺的部分。笔者在教学中,高一新生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等,都会先用一小段时间强化基础内容的学习,然后进入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课程,并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3、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如在教学简单的图像处理内容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运用教师机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分析,在学生演示结束后,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暴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更多学生纠正了类似的错误。此外,在一些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自主制作简单的图文混排、网页等,其结果不乏一些好的作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小试牛刀”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4、采取多元而全面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从的评价原则为: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④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⑤激发学生内在评价的需求。同时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最终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5、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类似于实际运用、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对学生指定一篇文章,让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图文混排,或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专门的网站以及当前正学习的各学科参考资料,查找最新热点新闻事件相关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从上到下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上阳光大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基础》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关键词:朗读
类比
拓展
启发想象
情感渗透正文: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近二十首。这些诗歌作品上起《诗经》,下迄当代新诗,体式各别,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不断优化思维观念和教学方法,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朗读教学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喜悦;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忧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激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豪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悲壮;“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教学,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应指导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园,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逢勃气象,领略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形成语感,培养想象力。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外,还可以在学习完这一诗歌后,专门设置一节诵读课: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直至背诵而出。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付诸于写作,进行诗歌创作。在教学完一个诗歌专题后,教师应安排一两节课举办班级背诵古诗词比赛、班级朗诵会、即兴演唱古诗词等活动。将学生创作的诗歌编辑、打印,装订成册,在班级或学校展览。这些有益的尝试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二、注重类比教学
在推进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诗歌教学中类比教法,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更加喜欢哪一首,然后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之处,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气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动词美、结构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对诗词美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大练兵”“大检阅”。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为小、化小为大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拓展教学诗歌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效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如教《归园田居》时,我在解答《归园田居》中“从何而归”这一问题时,就专门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出“尘网、樊笼”来作答,之后再从中分析它的比喻义,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随口告诉学生是“从官场归”,借用“尘网、樊笼”向学生作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比较贴切。因为官场就像网、就似笼,在官场的作者就如笼中之羁鸟,网中之池鱼,真正入木三分、具体可感地形容出官场之不自由、不自在,这比直接回答“官场”两字,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迂回启发的效果。教师在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引申之义。在讲清陶渊明“归去如何?”的问题时,就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在诗歌中不断歌颂田园之美,怒斥官场之厌,其实正是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如此的诗歌教学不仅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一举两得。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的开始,许多看似容易实则复杂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对我照教参讲的“鸡鸣桑树巅”一句有异议,认为鸡怎么会飞到桑树上去叫呢?是不是古代的鸡和今天的鸡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当时令我也一时语塞。师生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前一句“狗吠深巷中”写狗叫声从深巷中传出,写听觉,“鸡鸣桑树巅”是紧承上句继续写听觉,应是“鸡鸣之声高过树巅”之意。我又顺势发问:既然两句均写听觉,那么又表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反衬村庄的幽静。”教学的民主化开启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使他们发现了美。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我们就很有必要联系杜甫的生平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杜甫做全方位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这首诗歌中,读出诗人老病孤愁、身世飘零之感慨,也才能体悟出诗人关注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走进诗歌,即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
四、注重启发想象
诗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寥寥几笔,将几种景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击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再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祖国江山色彩壮丽,世间万物争奇斗艳,促人上进,催人奋发。学生于此不正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勃发之雄心、激荡之情怀?正是这些极富感性的诗句把学生带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空间,在对它们进行咀嚼、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思维的灵动、想象空间的拓展和审美情趣的升华。诗人借助诗中生动而有立体感的景物和优美和谐、富于节奏的声律,唤起读 潜在的思想感情,生发联想,虚构出形象或展现出某种意境,这种形象和意境美,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能诱发鉴赏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所以我们在吟诵诗歌时,要细心地去捕捉他们,进而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可以说,运用诗歌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应该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
五、注重情感渗透
诗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实,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谓“触景生情”就是 这个意思。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仅仅靠朗诵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手段。利用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学生的情感由“粗糙”而变得细腻,使烦躁的情绪得到控制。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期间的,越是和自己情感状态相近的内容,体会就越深。由于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不可能更多地告诉什么,诗的特点在于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的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对诗中的意象要用心感受,要能在诗人情感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例如《致大海》的结尾,诗人的心灵充满了大海,他要把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浪淘的喧响,以及与大海有关的一切带进森林、荒原,带进诗人要去的一切地方。诗人太爱大海了,大海几乎占有了他全部的思想感情,好象大海流进了他的心脏,他的血液,大海就是他的理想和生命。诗情仿佛海浪,层层掀起,一浪高过一浪,动人心魄。可见,诗歌就是情感的化身。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没有生命的诗歌。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挑战性,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抛弃过去曾经有过的对诗词结构字词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在纵情的朗诵和吟唱中领悟诗词的韵律之美,在亲身的创作中感受诗词的形式和用语之美,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教学效益,就一定会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第五篇:高中书法教学之我见
高中书法教学之我见
书法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一门艺术,其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在学校随着电子白板、投影仪的使用,人们遗忘了书写,拿起笔来好多字写不出来,更谈不上书法了。在人们遗忘书写的时代,如何普及乃至发扬书法是我们美术教师不可懈怠的责任。
书法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是用毛笔书写楷、行、草、隶、篆书体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它凭借点画、结构、章法、笔墨等艺术语汇,创造了具有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以至风格美的艺术形象。在笔墨构成中再现生活,在章法布局中体现力的平衡,在气韵神采中表现人生与表现生命。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学校本课程,在审美教育的旗帜下,找到新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在书法教育的方略上,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根据书法教学的自身功能特点,以激发学生的书法动机,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意识为主,逐步强化学生的理想和世界观,不断探索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一、教师自身知识、自身的书写修养的提高,是教好学生书法课的有力保障。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及自身修养。自己如果不懂书法理论,不懂书法技巧,不懂美学知识,凭现有水平想把书法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主动学习教育学理论和书法教学理论知识,练好基本功,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用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带动学生。
二、重视课堂教学示范,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重在自己,但好的教师的引导或很到位的示范则会起到使学生感到豁然大悟的作用。示范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感受、顿悟。如果教师仅仅讲一讲怎样写,效果就不好,并且有许多技巧性的运笔很难用语言说明白。教师现场书写,一是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书写过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容易明白,某些平常很难写的笔画就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下顿悟了。课堂教学示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像现在课堂上使用较多的就是投影仪。用投影仪示范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画面的大小,让学生看得一清二楚,还能让学生看清楚毛笔在逆锋起笔、中锋运笔、回锋收笔以及提按转折时的变化,观察到毛笔在纸上运行留下的丰富多彩、变化不一的笔画形态或痕迹。有的教师直接蘸水在黑板上写,或者将旧报纸、毛边纸贴在黑板上,教师在上面进行示范,也是不错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常说知之者不若好之者,好之者不若乐之者,还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书法更是要有兴趣,书法教学中更存在大量触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情感激发,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首先讲述古今书法名家的感人事迹是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的良方,向学生展示书法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从古到今就非常重视书品及人品。练字的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书法家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书法家,曾经做过平原太守封鲁郡开国公,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较好,而且有着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的书法以沉着键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在书法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然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其对书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
四、循序渐进开展教学,逐步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学习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急于求成。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前人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精品,但大部分学生在把自己写的字与这些精品对照后,会很受打击,觉得书法学习高不可攀。为此,书法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以隶书作为学生学习书法的起点,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每个笔画都用中锋写出,学生写起来相对容易些。当学生能够正确运笔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分析字形特点,并让其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进行临摹。临帖前,老师要把结构原理讲透彻,要认真分析范字,对范字的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柳体结字内敛外拓,中宫紧收,体势欹侧,取左低右高之势;用笔干净利索,一丝不苟,方笔多于圆笔。颜体结体特点是横平竖直,严密匀整,体态匀称,雍容大度,厚重平稳。正因如此,在课堂训练时,既要教间架结构的普遍规律,也要明确告诉学生不同的字体间架结构是不同的。
五、以勤为径,加强辅导,是书法教学的有效方法。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可见,要想在书法学习方面有所进步,不经过勤学苦练,不经过深钻细研和认真的体验领悟是不行的,但光“闷着头”苦练也不行,易走弯路。
六、正确处理学和用的关系也是书法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以致用,如果学而不用或不会用,就不能促进学习效果。通过运用可以使学生了解临习的不足和问题,促使学生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但一些学生练字时写的是一个样,而在实际写作业、写信等日常生活中应用时又是一个样。在教学中只有不断鼓励学生学用结合,学一个会一个而改一个,才能逐渐改变原来的书写坏习惯,才使学生的整体书法水平有所提高。
在新形势下,高中书法教师要紧跟时代,深入教材,刻苦钻研,创造性地开展高中书法教学工作,体现书法学科价值,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为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出一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