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
“完美的心灵,不完美的世界”
——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
自动化(2)班 范晨威 B10330210
电影《完美的世界》(又名《强盗保镖》英文名《A Perfect World》)是1993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该片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由影星凯文*科斯特纳主演。主要讲的是一名越狱犯与他的人质——一个小男孩在逃亡路上的故事。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已步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的是我开始萌动的思潮。像很多这个阶段的同龄人一样,我开始审视人生,思考生活,感情变得细腻而敏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遇到了这部电影,它给了我很多的触动,给了我更开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的情感世界,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给了我成熟。我觉得有时候一本好书或者一部好电影又或是其他的蕴含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事物,他们都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充当我们的良师益友,来启迪我们,来教育我们。对我来说,《完美世界》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富有魅力,以至于即使是多年以后,我都会不是地去回顾一遍这部电影,哪怕有些镜头对我来说已经烂熟于胸,但依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影片的主角,七岁的小男孩菲利普·佩里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与他一起生活的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他的妈妈。而该片的另一位主角是一名有过多起前科并被关押在州监狱中的囚犯布奇。本来这他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但命运往往是不可捉摸的。就在一个万圣节的晚上,布奇伙同他的狱友——另外一个凶残暴虐的囚犯,在劫持了典狱长之后逃出了监狱。在逃窜过程中布奇两人流窜到了小男孩佩里家,在被周围的邻居发现后,他们干脆劫持了佩里,一起踏上了逃亡之旅。在逃亡过程中小男孩发现外表冷峻、严肃的布奇并不像他的同伴那样凶残、狠毒,反而对他彬彬有礼甚至怀有一点幽默感,不时对他开开玩笑,而小男孩佩里的纯真似乎也打动了布奇,两人竟在旅途中产生了友谊。布奇甚至因为他的同伴后来想伤害小男孩佩里而枪杀了他的同伴。与此同时,布奇的越狱惊动了州警方上层,警方开始了对布奇的围捕。
最终佩里和布奇两人在一片草地上被警方截住并包围了。这时的布奇已受了枪伤,面对警方的包围,佩里母亲的召唤,布奇并没有死死抓住佩里负隅顽抗,而是示意佩里离去回到他母亲的身边。而这时的佩里不愿就此放下布奇一人,在走向警方的中途又返回了布奇的身边要带他一起走。布奇欲拿出他珍藏的一张明信片送给佩里,却被狙击手误认为是在掏枪,而被当场射杀。最后在哀伤、婉转的音乐中,佩里含着眼泪被母亲抱上了直升飞机离去,布奇在看到佩里离去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悲剧,但是它却又悲而不伤,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感动与思考。布奇的死让我们忧伤,而在逃亡旅途中他们那种像朋友又像父子的真挚情感又是如此的美好,温暖着我们的心。
再细看两位主人公,一个年逾四十,一个不满十岁,一个劣迹斑斑,一个纯真的则像一张白纸,表面来看这两个人是风马牛不及的,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导演会把这两个人扯在一起呢?其实结合一下两人的童年背景就不难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我们渐渐地了解到了布奇悲惨、黑暗的童年。布奇的母亲是一名歌舞厅里的妓女,而他的父亲则是一名经常偷鸡摸狗的惯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关进了监狱。因此布奇童年的前半段时间是与母亲在那间乌烟瘴气、各类人出没的舞厅度过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儿童在如此的环境下是如何成长的,当许多同龄人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在父母的陪同下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柔软的草坪上玩耍的时候,他每天见到的是些什么人,见到的又是些什么事,他又能父母那儿得到多少关爱?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干着令人屈辱的职业,或许绝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蹲在角落默默忍受众人的白眼、欺凌。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像白纸一样的心灵都会变得阴暗、消极。于是,布奇在八岁的时候就枪杀了一名成年男子。我们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事情逼得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拿起枪杀了一个成年人。所幸,因为年纪还小布奇当时并未获罪。没过多久布奇的母亲因为身染梅毒而在舞厅的厕所里上吊自杀了。与此同时,布奇的父亲也刑满出狱了,这是多么讽刺,布奇的生活中从未有父母同时陪伴过。布奇的父亲出狱后开始了正经行当,布奇也上了学。当我们以为一切都已经步上正轨时,布奇却因为按捺不住对一辆福特车得车标的喜爱而偷了他被抓,这本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因为福特车的主人——后来良心发现并参与对布奇追捕的德蒙警官,对法官一块小牛排的贿赂,布奇被关进了州里最臭名昭著的少管所,那里云集着这个州最坏的少年犯.于是,一个后来杀人、抢劫的布奇被造就了出来。
而小男孩佩里呢?佩里的父亲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与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佩里从小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被限制与其他男孩子玩耍,没有去过游乐园,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问题他甚至不能再万圣节晚上玩“treat or joke”的游戏。在除了他没有其他男人的家庭世界里生活,布奇显得有些女气。佩里是孤单的。他缺少朋友,没有父亲,友情、父爱对他来说都是乐于不可求的。以至于当其他的孩子在万圣节晚上玩得很开心时,佩里默默地在窗边望着他们,眼中充斥着向往、羡慕。如果佩里的父亲还在的话,佩里可能会在父亲的陪伴下在庭院里打着棒球,骑着自行车,做着一个男孩子该做的事情。因此,佩里一直在心中存在着对父爱懵懂的渴望。
这两个人是如此的相似,两人在童年时期都缺失了来自父母亲一方的爱,他们的很多时候是孤单寂寞的,渴望着对亲人的爱。当这两个人遇在一起时,就神奇地产生了化学反应。布奇在佩里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然佩里要幸运得多。我觉得当一个人经历了让他极难忘记的极端痛苦经历一般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让别人重复他所经历的痛苦,即产生报复社会心理。第二种是尽量去帮助他人免遭自己的厄运,即产生了一种救赎心理。令人欣慰的是,布奇选择了后者,佩里的经历在布奇的心底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似乎他决定帮佩里填补在这一块的缺憾。于是在两人的逃亡之旅中,布奇一直有意无意扮演着一个朋友兼父亲的角色,他一直在保护着佩里关爱着佩里,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名字叫《强盗保镖》的原因吧。布奇为佩里杀了企图伤害佩里的同伴,带着佩里在乡间公路上兜风,与佩里一起偷农夫的衣服,让佩里把汽水喝了个饱,让佩里去一户户的人家玩“treat or joke”的游戏(虽然已经过了万圣节),当遇到不合作的人家时,布奇会暗中露出枪威胁他们。一直以来布奇带着佩里不像是在警察的围捕下亡命天涯,而像是一对父子出来享受久违的假期。特别是当布奇向佩里伸出手,而佩里把自己的手放在布奇的手里是,给出的镜头是两人手牵手的背影,当时我在想他们多像一对父子啊。
特别是有一个场景是布奇偷了一个农夫的车,却因为佩里小便太久而差点失败。事后布奇对佩里不满地说:“该死,你到底喝了几瓶汽水?”当佩里老老实实回答说是四瓶时,布奇却又不禁哑然失笑,狠狠地摸了摸佩里的头,这更像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还有当布奇带着佩里去购物,布奇不巧被警察发现一片混乱时,佩里趁乱偷了心中一直想要的万圣节鬼怪装。当布奇问鬼怪装是从哪儿来的时候,佩里惭愧的低下头说是自己偷来的,换做是佩里的母亲佩里可能会被呵斥一顿,但布奇却安慰佩里说:“偷窃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需要可又没钱时,拿来借用一下也没关系„„”眼中透着男人特有的狡黠。有时候母亲教导孩子的是如何去遵守规则,而父亲则教导孩子如何见机行事,打破规则。
从布奇对佩里的种种来看,布奇原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只不过命运的不幸让他始终被笼罩在这个世界的阴暗面,他的心也因此被污染了。成长过程中的缺乏爱,让他无法感受的人间的善意,也让他无法去放开心胸融入这个社会。教育的缺失,让他始终没有明确善恶的标准,他行为的种种都是他心中天生的善良与侵入他心中的暴力等负面精神角力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矛盾的布奇,他干过抢劫、杀人,却又不滥杀无辜平时也对人彬彬有礼,对佩里呵护有加。布奇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原本心地善良却因为这个世界的邪恶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迷失的可怜人罢了,就像一直被邪恶侵染的迷途的羔羊。而布奇并没有就起屈服于命运,屈服于这个世界。在对爱原始本能的渴望下,布奇下意识地开始了对自我的救赎。母亲已近死了,布奇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只有他的父亲。布奇曾对佩里开玩笑地说过:“我和你一样,都有一个糟糕的老头子。”当佩里问布奇是逃往哪里时,布奇说去找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阿拉斯加伐木。布奇还像佩里展示过一张他父亲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多年的监狱生活,狼狈的逃亡,布奇却一直将明信片完整保存着。可见布奇心中还存在这一份亲情,他的内心还保留着最后一块净土。至此,我们对布奇出逃的原因也知道了,他是去阿拉斯加寻找他的父亲,在布奇口中阿拉斯加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蓝天白云风景宜人,仿佛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布奇对阿拉斯加一切的美好想象都是因为那儿有他的父亲,有他寻觅多年一直渴望的爱。就如影片名一样,那儿是他心目中的“完美世界”。这不是一场逃往之旅,而是一场心灵之旅,是两颗渴求爱并互相慰藉的心灵的寻爱之旅,佩里从布奇那儿得到了父爱,布奇从佩里那儿看到了善良、纯真等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并从中得到了感化。这更是一场救赎之旅,在这场寻找完美世界的旅途中,布奇洗涤了他受污染的心,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最终布奇死了,死在了寻找“完美世界”的路上,或许是上苍不忍再看到他受尽苦难而召唤他而去,布奇没有去到他要的“完美世界”,但至少天堂是一个“完美世界”吧。布奇死了,但他把承载着他美好想象和对爱渴望的明信片交给了佩里,或许他希望佩里能替他活他没活过的生活,去完成他没完成的事情。
在这场旅程中,如果没有佩里,布奇或许只是一个被警察追的东逃西窜的罪犯,或许最后会在警方的乱枪中一命呜呼。如果没有布奇,佩里或许还是那个整天闷在家中与两个姐姐玩洋娃娃的带点女孩子气的小男孩。但是正因为两人的相遇,两人的命运有了截然不同的转机。命运总是这么捉摸不定。
布奇死了,他安详地走了,头枕在脑后,躺在草地上,微风徐徐地吹过,明媚的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似乎睡着了„„对睡着了!
在祝布奇做一个好梦的同时,我们应该深深的思考一下,我们的世界为什么会如此地扭曲了一个善良的心灵,我们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完美!
2011-05-16
(因时间、篇幅限制,还有很多想法未表达,不足之处望老师谅解)
第二篇: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上大学以来,电影看了不下百部,却从未想过写个观后感,可是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后,不得不拿起笔来写下对钱学森先生的崇敬之情。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多个视角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人生,看完电影我的体会就是学有所成必为民族所用。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围绕着一批在美国留学的爱国有志之士回国效力之事,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美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美国人怕钱学森回国后帮助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正如片中美国军方给钱学森的评价,“一个钱学森,顶五个海军陆战师”。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他要离开令美国军方深感不安,百般阻挠。钱学森归国路上的曲折艰难,与美国特工斗智斗勇,他们网罗罪名对钱学森进行逮捕、软禁。而钱学森不惜被抓入狱,仍然坚定归国的信念,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同祖国联系,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和部署下最终促成他返回祖国。从美国人不放钱学森回国这点看,主要是怕他回国后帮助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在军事斗争中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力量。外国势力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我所用。
钱学森归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为了民族的安全着想,他毅然决然地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钱学森,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 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很快建立了导弹武器研制系统。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掌握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能力。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导致世界格局被重新定义,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树立。钱学森率领老一辈航天人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信念,研制出我国的导弹武器系统,奠定了中国航天的基石,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丰碑。中国航天人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民族所用。
通过观看电影,从他身上使我对“报效民族”这四个字的理解更加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将永远被国人传颂。
2012年5月11日晚
第三篇:观电影《决裂》后感
电影《决裂》观后感
电影《决裂》拍摄于1973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所以观看完这部电影,虽然里面有着很多“高大全”的影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产生的电影也是最能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的面貌,从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深层次的东西,如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农村农民的争取自己在社会主义社会下进大学读书的权利,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中国教育的情况等。
个人认为电影《决裂》不仅反映出了很浓的时代特色和时代背景,让我们了解到那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的人和事,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封建思想、顽固派斗争的艰辛历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通过这样的一部影片还是可以收获到很大的思想教育的。当然在影片中,也有着一些社会主义改造经验中的偏差,正是因为存在着糟粕,我觉得这样的一部影片才更值得观看,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辨证地来看待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电影《决裂》主要讲述的是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故事。影片详细描述了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建校、招生、开课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决裂》是一部关于一所所为农业大学的极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的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曾指出年轻人是他的“革命接班人”,然而他却认为他们不必受太好的教育,因为教育使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是优越于其他人的精英。他认为大学不应该采取严格的入学规定,因为这样会把农民和工人排除在外。而《决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看完了影片,有几个场景是我映像十分深刻的,也是给我反思最多的地方。
在《决裂》中,龙校长是一名狂热的毛泽东主义者,他受命接管一所大学,而这所大学的原主管人不准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和工人入学。龙校长询问年轻人,同意一名热情的青年入学,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工人。其他的农民则推荐一名革命前曾受一名地主的欺凌,而现在已是一个稻田专家的女子入学。当龙校长问她是否识字时,她写下了“毛泽东是我们的大救星”这样的字样。充满胜利的喜悦的音乐于是雄壮的响起,她随即也就被批准入学了。龙校长接着还把他的政策强加给保守的原主管人。在我看来,我是十分欣赏龙校长的这种“不拘一格录人才”的做法的。作为一所共产主义农业大学,它本身的建校目的便应当更多的让农村上的文化程度低的工人和农民有进入大学里学习知识技术的权利。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副场景:在共产主义农业大学报名的大门外,无数的青年农民和工人应为没有初中毕业的文凭便被教务主任拦在了校门外,根本没有权利进入学校里头学习的机会。很多想学习、想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男女不远万里来到报名点,而留给他们的是一扇关的紧紧的大门。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本来新中国成了了,人民也当家作主了,可是我们的亿万农民、工人却连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享受不到,教育的特权始终把握在了资产阶级的手里面,那这样我们的国家又能怎么够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
而这一切随着龙校长的到来得到了改变。龙校长这个人本来是当兵的出生,从小也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只不过在延安时,接受几年毛泽东思想,上了几年的学。可以说他是一个最能体会广大工人农民兄弟想获得只是的心的人了。他录用学生并不看来报名的学生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看重的是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只要有一颗肯努力学习的心,那便足够了。在招生现场,他甚至请了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来作为招生负责人。这种精神我是十分敬佩与感动的,我想教育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权利,并不能因为一个人现有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剥夺学习的权利。而至于学习那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现在的学历不高并不能够剥夺一个人想要学习、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因为只要努力就会能学习好。
对于龙校长的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一个人只有品德好,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所以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的就是这些良好道德情操的人。在影片中,有一个学生,他很聪明,学习知识很好。可是他的爸爸送他来上共产主义农业大学的目的是学会兽医。而当这个学生学会给猪牛羊看病后,他爸爸竟然要他去给村里生了病的猪牛羊看病,并且还暗中收钱。甚至在老师发现后,即时劝导也不听,这位父亲而是要孩子直接退学。而教这个学生的老师就是教导主任。当初龙校长找过教导主任谈过关于这个孩子的看法,龙校长说这个孩子聪明是聪明,可是在他爸爸的影响下,思想品德并不能够端正。而事实也证实了龙校长的预言。当教导主任看到这位父亲要带孩子退学时,他的心里无比心痛。当然在影片最后的批斗大会上,这位学生勇敢地反抗了他的父亲,与他父亲决裂,更是与他父亲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决裂,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一个主题吧。
《决裂》中还有两个场景令我映像深刻。一个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那位种稻能手的妇女在自己村里的稻田里发现了害虫,不顾一切地往学校赶希望发动学生的力量来一起灭虫,因为当时生产队里的人都有事出去了,而如果不及时灭虫,则稻子会有很大的损失。而明天就要考试了,大家都在教室里面学习,而在听到这一个消息时,大家都一致地选择了放弃考试,而去灭虫。甚至不顾老师的阻拦,因为更重要的是庄稼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考试。这种精神是令我感动的,因为这种一切为公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尽管后来他们受到惩罚,但是最终龙校长的到来使得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是至始至终我都认为这种做法是没有错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龙校长在到其他农业大学学习交流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去大学里看孩子的农村大妈。那位大妈带上了村里人送的东西满怀着骄傲与高兴去看她在大学里读书的儿子。可是到来大学,当她拿出红枣、花生时,孩子的反应是现在还有谁吃这些东西;当她拿出亲手做的鞋子时,儿子的反应是都穿皮鞋了,这种布鞋多么的老土了。面对这种场景我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种感慨我和龙校长一样有着。我觉得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身居何种地位,我们都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的。
当然,影片《决裂》是以毛主席对龙校长和共产主义农业大学里学生行为的强烈支持而结束的。在这部影片里主要谈论了决裂这个主题。社会主义要同封建残余决裂,要同小资产主义决裂。但是在影片中我也深深地思考,同一些旧的思想,不对的行为决裂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影片中的行为是否又是决裂了过了头了呢?这也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种子。当然这是在那个特定年代的故事,我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感觉有种历史的必然。
第四篇:观电影《活着》后感
观电影《活着》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一家来说,活着是一份幸运又艰辛的事,而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懂得好好珍惜它。
这部电影主要述说了从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影片讲述了几个有关富贵的生活的重要事件,其中,福贵家从富贵人家变为贫穷子弟的过程,而正是福贵性格发生一大转变的一个重要事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一个人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当每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悲壮,或许每个人都能如福贵一般改过自新。在这里我们能明白到自己活着的时候并不单单为了自己,还有我们身边至亲至切的人。或许在平日时候我们毫无察觉,而但当自己真正经历了,才知道活着是那么的美好。
而在电影的第二个事件中,我深深地为富贵不幸的遭遇而感伤。这个事件发生在福贵回到家后。当时,母亲的黯然长逝,女儿的耳聋口哑。这无疑让原本感到幸福的富贵拉到了伤心的低谷。然而他却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现实,并无怨地继续生活着。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和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然而我们却经常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着,并常常抱怨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应好好学一下主人公富贵。从主人公中,我明白到,当现实走来时,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而当自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坦然的态度去对待时,我们会活得更好更加精彩。
莫泊桑的《项链》写着: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在这部电影中,如果当初福贵没败坏了家产,或许死得人就是他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到: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可是我们终究是要活着,就如同福贵在失去了那么多至亲之后,甚至连儿子和女儿也失去了之后,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并对于未来满怀希望。的确,无论发生什么事时,我们都要继续地活着,精彩地活着,因为活着是对自己,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电影以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折射出人们活着并不容易,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人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充满危险与机遇的挑战。而自己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都有为活着而活着,为他人而活着,为未来而活着。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如同浮萍般浮沉,在世态炎凉中感受冷暖人生,让我们看的时候不由得问问自己——我自己又为何而活着?
在这部电影中,我明白到:活着,是一份自己应承担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不是给我们任意挥霍的,活着的本意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本意,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现在或将来的路不同,但我知道我们都仍活着,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更好地活着。在人生中,我们都应好好地活着,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好的承诺。
第五篇:观电影辛亥革命后感
观电影《辛亥革命》后感
今年是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为特别纪念这次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有导演特拍摄了《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其实我本来是对这种红色影片不怎么感兴趣的,迫于上课要求看下去,却发现我被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感动了。不得不说,片中人物塑造得很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灵魂。虽说故事情节自然是不如一般娱乐电影那般曲折丰富的,但这部电影给人的教育意义,其中那些伟人领袖,英雄烈士给人的思想感化是一般电影绝对无法企及的。
辛亥革命是众所周知的大事件了,但人们总有一个毛病,一般人都只记得我们成功的时候,却往往忽略成功前那一次次坎坷和失败。辛亥革命自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辛亥革命是胜利了,是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在这之前的一次次失败可都是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换来的。我也是看了这部电影才深刻了解了这一艰辛的过程。在中学课本上就学过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序》,语言悲怆,激昂人心,可活生生演出来那就更是感染人心,激荡心魄了。这让我感到了电影的力量,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人类绝佳的精神食粮。
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电影中这一情节便是孙中山写《黄花岗烈士序》的原因了。广州起义就这样失败,那一具具烈士遗体任由雨水打淋,鲜血成河,面对如此惨状,革命党人也从未放弃希望。黄兴自我宽慰地说:“不就是失败了吗,又不是没失败过。”他不是不在乎,他心痛于那些年轻的生命,恨不得自己代他们去死,可事已至此,他无法选择消沉,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有摔倒了再站起来的勇气。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全天下的百姓和死去的战士们而活。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革命牺牲,就算革命胜利,他们不是也看不到吗?信仰!那是一种极为坚定的信仰,坚定到让人们愿意为它付出一切。在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是很难理解这样一种信仰了,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少常识的时代,而这又何尝不是个缺少信仰的时代呢?这应该是我们该向革命党人学习的,也是电影的部分意义所在。
孙文说:革命是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多么精辟的解释,正因如此,才有一代代人为此奋斗。选择革命其实就是选择了无私,选择了献身,选择了付出,选择为了活着的其他人。
电影中有句诙谐的话。袁世凯问:孙文是怎样的人?答曰:高谈阔论的孙大炮。这其实是对孙中山很真实的写照,同时我认为也是一种极高的赞赏。他的高谈阔论不是普通的演说,那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是要拿出不怕死的决心与勇气的;他的高谈阔论是挽救中国的良药,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言辞!
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林觉民这一人物,他不顾家中新婚妻子还有孕在身,毅然投身革命,还在临走前写下《与妻书》表达必死的决心。要知道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还未出生前便决定为革命献身,永远无法见孩子一面,哪怕只是一面啊,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事!并且当大清官员对他说教洗脑时,他却拖着流血的脚硬生生撑着椅子站起来,反过来对大清官员慷慨陈词。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真英雄,真汉子!他最后那句“大清索我命,我诛大清心”,实实在在铿锵有力,也预示着大清必将颠覆,大清会有这样的英雄吗?
我感叹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得到了何等的幸运!我们现在的生活正是那一群有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的年轻人用生命换来的。
看过此影片我对革命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英雄已逝,新的时代还等着我们去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