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实践
新学期开始了一段时间了,我们也完成了一单元的教学,单元作文的题目是《这就是我》。也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看到学生的作文后,我感觉很是头痛,作文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首先就是字数不够。在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中,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只能做强调,让学生多读点文章,可以积累一些优美句子充实自己的作文。另外结合自己的经历,多举一些例子,提出强硬性的要求。这些都比较的形式化,此后在字数上基本不会出现大问题。
第二就是病句多,口语化严重。病句方面一直是孩子们的弱项,多数孩子在基础题中出现病句选择题也是没有办法。另外孩子们在平时说话的时间比书写的时间要多,而在与别人沟通上多采用土语,所以在写作文时也是把字兜在一起算数,没有注意语言的通畅性。
在这方面,我采用的是同学之间相互改作文的即时方法,有什么问题当场提出来互相纠正;也有长期战略,让学生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在兴趣上去提高对句子的敏感度。
训练了一段时间,学生在朗读时也有了感情,对句子的感情在不断的提升。
第三就是内容杂乱,没有条理,没有中心。读孩子们的文章很难和他们有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作文就是把很多的句子、段落杂糅在一起,这应该跟他们很少写作文有关,不能很好的把握顺序性,比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于是,在以后讲课文时特别注意提到文章的顺序性在哪,长期下去让学生形成惯性,这样在自己写作文时也会特别注意。另外就是些小作文,或单写开始,或写某段,或写结尾,这样去训练学生。
在每个训练上孩子们都认真参与了,也希望各种训练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学生交上来的一次次作文来看,他们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的进步。
第二篇:初中材料作文创新教学实践
初中材料作文创新教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写作指导中,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激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几点尝试,以供参考。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检验与总结,是一项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写作,是学生艰巨而又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文教学要走出传统写作教学的教条囹圄,使学生作文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斑斓的个性。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中大胆创新。[1]
一、创设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采用了集体借阅方式和个人到图书室、阅览室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即每周由教师给全班每人借书一本,每周一换阅一本,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另外利用课间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览室、图书室去阅览,这样,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必要时,教师可以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章,研究理论收集整理并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此外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大朋友,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2]
二、让学生感悟生活,培养感性思维能力
作文的生命在于汲取生活的活水,经由灵魂的玉壶倾注到文字之中,才真正能够破除概念化的空洞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指导过多地让学生立什么中心,选什么材料,规定文章的形式章法,使学生在没有真情实感的情况下,挖空心思去套用模式,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学生写作文时,要少些清规戒律,允许有个性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每次写完作文题目,我就给学生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书写认真,我每天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小楷,提升内在,每天一句好词好句。二是写出真情实感。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走进大自然,多观察、思考、体验,激活思维,放飞心灵。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以健康的心态感悟生活。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才能展现个性。
三、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材料写作素材是学生创作材料作文的基础,其直接决定着学生作文创作的质量。所以学生要重视基础写作知识的积累,否则学生无法写出一篇优秀的材料作文。而就写作材料的丰富手段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积累字词,避免学生采用错误的词语来表达有关的意思,同时也要避免学生滥用词语或者书写错别字。其次语文教师需要在平时引导学生多阅读文章,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佳词好句来让学生进行背诵,从而达到提高材料作文写作质量的目的。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来源,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孩子看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所以看过之后大多在大脑里没有留下什么印痕。所以,要让孩子积累材料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定向、定目标的观察指导。实践证明,现在的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于学校?D?D家庭,但是他们的见识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词汇更丰富了,学生有了写作素材,自然把写作当作一件愉快的活动,再也不害怕了。笔者的做法是一是引导学生敏锐捕捉当时当地发生的新人新事。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了解家乡的变化以前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现在变成了笔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昔日低矮、破旧的瓦房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了......并引导学生将收集到材料组织成文章,比如让学生写《家乡巨变》或《我的家乡》。二是每周布置学生用手机拍照,比如说以主题为感慨时光飞逝的图片,配上文字,来提高写作和观察力。
据心理学家所说,人对事物的记忆是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识记?D遗忘?D再识记?D再遗忘,知识的记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巩固下来的。我想,这巩固下来的东西便是能够及时提取出来的渗透性的脑积累信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的作文就是多看,多练,此外别无心的和方法。同样道理,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成语是祖国语言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结晶,它短小精悍,意蕴丰富,内涵深广,在文章中恰当的运用成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能理解成语的含义,并且能做到正确运用,我组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语,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说看到了一排排楼房,便去想“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样的词语;看到了花朵盛开的景象便去想“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等词;看到初春的垂柳,便去想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妙诗句;看到街上有人在吵打斗殴,便去想“大打出手”“大骂出口”等词语……
结语
语文是心灵的殿堂,是情感的体悟,是人生的浓缩,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成功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而撷取写作之花。
第三篇: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初探
江苏阜宁县明达中学
薛学红
联系电话:*** 邮编:224400
引语: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她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心境 意境 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
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象整合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瞻中秋团圆之际,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找出上阙的意象有“明月”、“雀”、“清风”、“蝉”、“稻花香”、“蛙声”,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夏夜幽美的景色:皎洁明月,微微清风,幽幽稻香,乌雀飞啼,蝉鸣高挂,蛙声一片,展示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与淳朴农民的深厚友谊。
2、散文描述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起到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对诗词的展开和发挥,使凝练的美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解读。笔者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在听完学生的描述后再和学生一起欣赏梁大和在《苏东坡写作故事》一书中《千古绝唱“中秋词”》中的描述:“„„一轮明月挂在中天,把清冽的银光洒向大地,默默地为千家万户祝福团圆。他们一边频频举杯,一边谈天说地。突然,年方7岁的苏迨,往东坡怀里一滚,天真地问道:‘爸爸,这天上的明月,是几时就有的?’苏东坡还未来得及回答,已长得和父亲一样高的苏迈也忍不住插上一句:‘是阿,不知天上的仙宫里,今晚该是哪一年,月亮竟然这般亮、这般圆?’听了两个儿子颇有哲理的问话,苏东坡像喝了著名的碧香酒似的真有点醉意,恍惚中好像驾着长风,飞到天上„„”此时学生似乎也跟着苏轼上天入地,思念子由,望月抒怀„„
3、绘画入情
人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这一特点。所以,针对写景或描绘性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向学生展示意境相同的山水画或自己绘制的图画,这样,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
4、音乐烘托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使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节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这里我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再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整个教室弥漫着音乐,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完全沉浸在歌声中,享受着诗歌给他们带来的美„„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春江花月夜》、《江河水》、《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味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结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第四篇:3.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计划
初中作文教学践行计划
姑开中学 朱绪勇
迎着炎炎的夏日,七月二十八日我参加了“民革·新纪元纳雍师资培训项目”的培训,五天的时间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结束了。可是专家们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却使我感受很深。曾宪一校长的《中考作文全攻略》讲座,精辟的讲解,像一股清泉慢慢流进我干涸的心田,我受益匪浅。曾校长认为在作文教学方面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作文教学的针对性;
(二)作文方法的可操作性;
(三)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四)实践性要强。总之曾校长的讲座为我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清朝的大教育家顾炎武曾说过“学以致用”为了把所学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特拟定如下作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生认真审题
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选题篇作文,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必须先确定立意和选材,这就离不开审题这一写作基本环节。审题准确起码能保证拿到作文阅卷时的切入分,审题一着不慎会致使满盘皆输,那么命题作文审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解释题目中的每个字词,明晰底线要求。
(二)弄清楚写“大我”、“小我”、还是“大小我”均可或是他人。
(三)将题目中概念化解为自己曾学过的相似或相近的题目。
(四)回忆写过的与中心相近的好作文材料,将其转化成考场作文。
二、教学生认真选材 1.写好记叙文关键是要有“感动”、“难忘”、“有价值”、“有意义”等和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然后由“事件”写到“事理”,再写出“事情”的过程,或是由“行动”写到“互动”再写出“情动”的“真情实感”的高层次的要求、2.写好议论文关键在于有足够的鲜活的,富于时代特色的论据,尤其是“交际”、“合作”、“责任”、“良知”、“精神”、“生命”、“思想”等主题的论据材料,然后再追求立意有深度,语言有文采等高层次要求。
三.教学生写作技巧 用题记昭示文章内容。
例:
一潭融化的雪水 + 一片嫩叶= 一个温柔的季节。
——春
一阵隆隆的雷声 + 一道新虹= 一个激情的季节。
——夏
一片红枫叶 + 一把镰刀= 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
一片雪花 + 一串爆竹声= 一个喜庆的季节。
——冬 四.多指导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从某种层面上讲,学生作文的内容与他们的阅读面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 面,才能提高写作的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初中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与心得
初中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与心得
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的人。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上作文课学生脑子中没有材料、无话可说,没有写作积极性;教师改着学生干巴巴的作文,也感受没情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试探和实践:
一、正视学生的语文堆集。在阅读中培育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做念书笔记的习惯。
二、凸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乐趣。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浸染。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点拨指导。
四、放飞想象,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发展。
一、正视语文堆集。
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育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正视组织学生多练而不年夜注重指导他们多读,却是存在着的现实问题。
阅读是作文的基本。阅读就是念书,经由过程念书可以体味前人堆集起来的常识和珍贵的糊口经验,可以领略前人考验成熟的思惟作风和合适纪律的思维体例,能够进修到前人来自糊口的经由加工的说话精髓和熟练的表达技巧。作文是对说话文字的运用,其中领受长短常主要的基本。教学生作文,必然要让他们体味念书的主要性,让他们热爱念书、学会念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领受说话常识和说话技巧。
(一)鼓舞激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是堆集的一个主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的古训说得极是。良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因为课外常识丰硕。书是常识的海洋,具有充实和培育人的丰硕资本和强年夜魅力。古今中外,凡有丰硕常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越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要鼓舞激励他们下功夫多念书,这是为了丰硕学生的常识。培育他们的阅读乐趣和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指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徐挺拔同志有句名言“不动翰墨不念书”,就是强调记念书笔记的意义。
二、凸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使命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向沟通。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浸染。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需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顺应时代成长潮水。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自己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尊贵得师德、文德,过硬的功底,强化自己,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四、放飞想象,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发展。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是作者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将知识、思想、观点、态度表达出来,把心中之意化为笔下之意。新课程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书写真情,张扬个性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
(二)、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三)、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理想和希望 长久以来,课堂成了语文教学唯一的场所,教学被校园围墙围住而与大自然、与社会隔开了。其实,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
(四)、积极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学生作文,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大多是很随意的,漫无目的的写到哪就算到哪,写作前缺乏周密细致的思考和布局,那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的写作呢?我认为作文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第一步,要认真审题,把握好文章的方向。第二步,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第三步,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第四步,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可详可略,但一定要注意,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第五步,文学体裁的确定,表达方式的运用。第六步,修辞手法的选取,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第七步,文章结构的安排、布局,从全篇和局部都要有所考虑。第八步,精心拟定题目,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是写好一篇优秀习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作文教学的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不畏艰辛、不惧力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累积,相信可以改变目前学生 “任务式”的“瞎子”作文这种状况的。一定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最终会写出令人满意的优秀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