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对策,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写作 教学 改进 效率
【正文】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人们探讨比较多的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说到写作教学,只是关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写作,这种轻视写作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写作教学的意义方面看,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方面来看,都是不正常的和不足取的。如果再看看写作教学的现状,更加让人忧心重重。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到适当的对策,摸索和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写作教学的意义解读,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我不揣冒昧,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因为听说读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四种重要技能;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为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会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更不必说对听说能力的辅助作用了;三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可以说,具备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就等同于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四是可以作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工具,因为动笔抒写是能够消除郁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加剧。当代的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教会他们拿起笔来倾诉心声,真的可以算作一剂对症的良方。由此可见,本着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的目的,加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应该说,我们的生活 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是丰富细腻的,而且他们是乐意“我手写我心”的,喜欢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数学生缺失表达的愿望,只是被动的应付写作,从打腹稿到动笔,再到文章成型,整个的过程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真的可谓是痛苦万分。结果怎样呢?当然只会是收效甚微了。
究其产生,不外乎有学生和教师两者的因素。笼统的说来,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初中学习有其特殊性。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无暇顾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无精力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吸收接纳得少了,腹中空空如也,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条理混乱,说白了就是敷衍其事。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许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事完全靠他们自己来做,是很难成功的,常常要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有预期的结果出现。那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考考考,学生的包袱。” 学生们紧紧张张、提心吊胆的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等来的是语文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常常就会困惑多多,茫然无措,多数时候是由于阅卷老师对考试作文评判标准的拿捏不一,随意的判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为了看得到的、所谓的成绩与实效,无视教学规律,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写作教学。于是乎,什么《考试作文秘诀》啦,什么《考场作文大全》啦,一律被大肆鼓吹和宣扬,让缺乏扎实基础训练的学生脑袋变大,无所适从,只能够疲于应付。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适当的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让人不能满意的现状。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郊游,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锻炼,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 勇气。过平淡生活,尽享家人的体贴温馨;勤学苦读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教诲;遇到困难时,感受他人的热情和关怀。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练习观察人物,学会观察自然景物,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捕风捉影的做法当力求避免。如果能够将开展活动和写日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课业的负担沉重,生活真的是单调乏味,其中的烦恼和痛楚,确实让人同情。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
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写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的经验是,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可以要求他们多写赏析式、读后感式的笔记。摘录式的、质疑式的读书笔记,或者显得简单,或者操作难度大,可以不作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笔者的做法有,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要让学生懂得,读精品就是与名人和大师交流,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多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的。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譬如创设文学园地,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小册子,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做评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了,又能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优秀的作文,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种做法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作文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初中语文的写作训练要求;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个适用的、可执行的、长期的写作教学计划;在进行写作训练设计时,要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初中写作教学仍然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美 丽的西双版纳》时,就布置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素材,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来赞颂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效果就不错。另外,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学生对主题确立、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作统筹考虑,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成文。
改进作文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一套的评改方法,与今日提倡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许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经常感叹巨大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做的是不划算的事。教师要有教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要教给他们评价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确评价的标准,掌握打分的细则。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集中批改,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小组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期望实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网络的虚幻神秘,信息的真伪难辨,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
有哲人说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在这里,我要说,教学的环境、教育的对象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对路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改变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尴尬不已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黄 麓 镇 中 心 学 校
张 维 芹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的思考与实践
凤冈县石径中学 安胜德
反思是思考过去做过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做好工作。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学研究活动的需要,在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提出了“教师即为研究者”的重要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因此,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当然也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教学过程的反思等。
一、反思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的策划。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缘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理论。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学校教学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必然会出现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它将实现中小学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设计的内容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和教学措施设计等。
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首先要看对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计是否达到基本要求。如对基础知识,是了解、理解还是掌握层次设计要合理,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对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败笔。例如,教师在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如果对“相对”讲解得不透彻,例题分析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选择参照物判断错误的现象。对教学内容设计的反思如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对教学时间设计的反思如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否则会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对教学措施设计的反思如在教学中,经过学生群体性的反应,如他们的接受程度、参与程度、投入水平等表现,教师会产生某种体验。并常常自问:我的教学步骤流畅吗?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吗?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吗?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吗?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吗?如何改进?
二、反思教学内容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一章的内容时,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把教材的编排顺序给予调整。先认识光的折射,再学习透镜,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事实上,教材再版时也是这样调整的。因此,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三、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四、反思教学方式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课堂气氛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热烈等。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如何构建等。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如温度的概念;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如能量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如学习“凸透镜成像”一节时,每组发给一只凸透镜课外时间测量焦距,上课时每组现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古语说“有的放矢”,教学反思应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
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如是否口齿清晰、是否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体态语言是否亲切自然等等。上海一所中学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物理课是因为喜欢他们的物理教师,包括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教师创设愉悦课堂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陈述,合理掌握授课语调,形成亲切得体的教姿教态,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
将反思的结果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活动法,逐步放开课堂。游戏的加入与活动的增多,非但不会使教学进度滞后,反而因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活动课堂的管理问题等,可以在反思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经过上述五个反思,师生的教学活动会产生一种“共振”,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业务成长就会“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第三篇: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富裕县第二中学肖迎春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探索实践活动在各个学校中开展。前几年在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开始采用我市教育学院数学科《问题教学》课题小组的材料进行“问题教学”的教学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问题解决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问题解决已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反映。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重要性。但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有,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问题解决正反映了这种社会需要。
(二)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和不足。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中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显著特点。然而,改革开放也使我国数学教育界看到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虽然我国数学教育界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例如,在近年高校招生数学考试中,也加强了对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能力的考查等。虽然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应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一些人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数学观的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对于数学是什么,恩格斯的定义: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对数学的观点是相对静止的,它主要指出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然而,当今的社会实践告诉人们还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就数学教育而言,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数学,除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更在于数学是 1
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的一般性。在解决来自实际和数学内部的数学问题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不仅如此,这种过程和方法与解决一般的、其他学科中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可以较快地教给学生一般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想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
二、应该指出“问题教学”是指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而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是我们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
什么是问题解决?有的人认为,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则认为:把数学应用于各种情形的能力就是问题解决。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对问题解决的意义作了如下说明:第一,问题解决包括将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包括为现时和将来出现的科学理论与实际服务,也包括解决拓广数学科学本身前沿的问题;第二,问题解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第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其基础是虚心、好奇和探索的态度,是进行试验和猜测的意向;等等。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简而言之,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常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时需要合作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教学”教改活动材料中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与此意并非一致,课堂上充满着问题也并非就是问题教学。在“问题教学”教改活动材料中就问题解决的宗旨体现并不完善,因此我认为教改材料在诸多方面须改进,确实落实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
三、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在新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设立了实习作业、应用题、想一想、做一做等,这和问题解决思想是一致的。在《目标--问题集》中还未能充分体现问题解决思想,在问题的设置上流于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重点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这就是它所强调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多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教师(材料)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可以先教给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有时候则可较多地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不必在任何时候都让学生亲自去猜想、发现,那样要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此外,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方向上,要把好“舵”。
(二)打好基础是先决条件
这里的基础有两重含义:首先,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将得到应用,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因而不能要求所学的知识都能立即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其次,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景、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掌
握相关的技能。应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反而要更加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给学生哪些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常识如把银行的利率、投资、税务测量等方面的问题与数学学习相结合。例如在“角平分线”的教学中的例1就是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作业中也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此外,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宜把实际问题搞得过于繁杂,以致耗费太多的学习时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四)教学应以一般过程和方法为主
在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应注意传授学生比较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对于一些技巧性的问题和繁杂的证明不应该过多强调,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问题情景
一个好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
(1)有意义或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
(3)易于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
(4)适当的时机;
(5)难度的适当。
(六)对现有习题形式的改革
《目标--问题集》中仍然沿用课本的习题和大量传统练习,这也有背于“问题教学”的宗旨。我认为应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适当补充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使问题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1)实际应用问题的编制要能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感,同时考虑到教学实际需要。(2)非常规题应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它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练习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能不完备,从而结论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开放空间的广度,把问题的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4)合作讨论题是相对于独立解决题而言的。有些题所涉及的情况较多,需要分类讨论,解答有较多的层次性,需要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和空间。这种题可以适当编入课堂练习,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
第四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它要求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随着教育公平化的逐渐落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的综合教育水平,但同时生源的落差也在逐渐加大,个体差异明显。在数学的学习方面分化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有差异;另一方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拓展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了数学水平的分化。如果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刀切”的教法,忽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用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方法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则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将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不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教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学形式评价考核上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所收获。分层教学是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良好体现,它立足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 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测试与评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成绩差异、效率高低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佳的同学,B层是成绩中等,但学习上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的同学,C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能主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经过一段学习后,再根据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把学生调整到适合他们的层次,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和竞争意识。
2: 目标分层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此目标设计相应的有梯度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等让每位同学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识记、掌握、理解、应用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讲“韦达定理”时,A层的要求是能熟记公式,并能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运算,B层的要求是能理解公式的推导并能熟练运用,C层的要求是能独立推导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较复杂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问题。
3: 授课分层
3.1 讲课分层
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学有所得。在实际授课时,以B层同学为基准,兼顾A、C两层,中速推进。对于基础知识集体讲解,保证全体同学能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对于特征知识的个别讲解,保证A层同学能懂,B层同学会用,C层同学会迁移。如对于k=±1的直线,A层需掌握它们与坐标轴的夹角为45?,B层需掌握它们能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C层可告诉他们=-1的两直线垂直。A、B、C三层同学各取所需各有所得,A层“吃得了”,C层“吃得饱”。
3.2 问题设计分层
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和启发性,让问题结论成为“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较简单的问题让A层同学回答,让他们有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感受成功感,B层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而C层则要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讲解平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可设计如下:
(1)点(0,8)与(0,-6)的距离?(4,8)与(4,-6)呢?
(2)点(0,8)与(-6,0)的距离?
(3)点(4,8)与(-6,2)的距离?
(4)点与的距离?
(5)在直线y=2x-1上,且与点P(3,4)的距离为5的点?
然后让A层回答(1)(2)(3),B层回答(4),C层回答(5)。
3.3 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新课讲解后的巩固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完成,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练习的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或纠正,提高教学效率。对练习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和直接运用,为必做部分,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分析讲解释疑,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体讲,主要对象是A、B层同学。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主要对象为B层同学。第三层次为较复杂的综合题,主要针对C层同学。后两层次题目为选做部分,这样分层练习既可使A层有联系的机会,也使B、C两层有发挥的余地。在完成本层次的联系后,则鼓励向高层次递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4 分层作业 作业分层就是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题量不等的练习,而以往的“一刀切”作业,往往会造成A层吃不消,C层吃不饱。为此,课后作业一般也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可仿照课上第一、二层次的练习稍作变化;第二层次是在基础题上略有提升,C层是极少量基础题加上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业量不宜过多,一般在半小时以内能完成,在作业批改时特别关注A、B两层同学的作业,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向高层次递进。
3.5 辅导分层
辅导分为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在课内辅导中主要以A、B两层同学为主,对他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解,在课外辅导中,对A、B层同学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查漏补缺,对C层同学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并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A、B两层同学,尤其是A层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3.6 分层评价
为了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了发展,分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考核的方法。测验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简单运用,选做题即为附加题,它强调知识间的综合与能力的发挥,要求较高。这样分层评价,有利于A层同学取得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获取学习的动力,对B、C层同学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感悟到“学无止境”。
二:分层教学的效果及评价
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较复杂,所以更需要积极尝试。分层教学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各层次的学生通过符合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目标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而当学习成为一名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要求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 分层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虽然分层教学较以往的集体授课制存在着较多优势,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较以往要高,只有对此存在的问题多加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分层的量化依据
怎样对学生来分层,不能仅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而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性情况,注重科学性、客观性,不能只重成绩,轻视能力。
2: 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指导
切忌将分层等同于快慢分班,以防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客观宣传分层教学的优势,明确分层教学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以得到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以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作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3: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学生的分层,教师的教案也要分层,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学生“教与学”效率的提高,只要我们能认真研究不断改进分层教学,克服重重困难,就一定能使分层教学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优势。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目录
目录……………………………………………………………………………….........1
一、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2,3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4
(一)新课引入,进入角色——以培养兴趣为前提问题设计贯穿趣味性„„„„4 1.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4,5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5
(二)启发诱导,合作交流——以指导实践为基础问题设计贯穿探究性………………5,6 1.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6 2.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悬念、探究性问题情境………………………………………6
(三)总结反思,梳理知识——以激励评价为手段问题设计贯穿综合性……………..7 1.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7 2.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8
三、数学教学情境地创设实践与探索后的反思………………………………………….8,9 参考文献…………………………………………………………………………………….10 后记……………………………………………………………………………………………..1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反思
薛永玲
【内容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正是适应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设计中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这次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优良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加大对教材的钻研力度,掌握一定的原则、方法。良好的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善于对课堂进行反思。“情境”创设的质量高低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合作交流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提出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是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具体场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并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贯穿课堂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走进课堂,就等于是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了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同他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的沟通和联系的时候,他就无法理解这个书本世界里最精要的东西。“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已说明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知识欠缺生长环境,学生的构建知识体系就会是空中楼阁,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若能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构建生长平台,学生就会在情境的展示中积极参与研究知识的生长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有何重要性?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探索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最后,对情境创设更好的实施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反思。
一、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意义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目的 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引出问题,三是诱发思考。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产生惊异和欣喜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
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有了兴趣可使人的脑细胞运动加快、神经紧张、精力集中、思维敏捷,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验证明,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符合他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能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动力,真正能起到诱导创新的好效果。
2、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获得良好的发展。
3、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鉴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易于集中注意,积极思维。
4、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哈佛大学流传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数学教育可以将所要传授的知识融于情境中,通过创设有意义的、丰富的、真实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而真实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与猜想,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5、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在情境中、在学习行为中、在合作交流中、在互动中、在反思中,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著名作家路遥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信仰,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那么我想教学工作更需如此,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体验,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正是适应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设计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这次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优良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加大对教材的钻研力度,掌握一定的原则、方法。良好的情境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善于对课堂进行反思。“情境”创设的质量高低与运用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数学课上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呢?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做了如下尝试:
﹙一﹚、新课引入,进入角色——以培养兴趣为前提问题设计贯穿趣味性 数学教学不单是使学生学习和承认知识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构建过程的探索,以问题为起点,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质疑、促进学生去构建新的认知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必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金字塔的图片并设问:“你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接着讲解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高度的数学史实。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条木柱,当木柱的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你能解释这个方法吗?故事讲完了,学生们正沉浸在故事之中。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们面面相视,回答不出。教师告诉学生:“下面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了。”从鲜为人知的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方法引入本课,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好的导入就好比给学生注入了兴趣的活力,使学生对这节课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喜 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节课在知识的呈现阶段就让学生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与喜欢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上这节课,所以数学课要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心理,让他们感到有趣、熟悉、亲切和希望,这应该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基础。
又例如讲九年级《随机事件》一节,通过央视热播的动画片《大英雄狄青》,给学生讲解这位宋朝名将抛掷百枚钱币鼓士气,从而顺利征讨侬智高,大获全胜,平定了邕州的故事,接着又设问:听完故事是不是还为狄青捏着把汗?狄青真的有把握100枚铜币全朝上吗?这个情境的创设及内容都比较新颖。学生听完后,迫切想了解狄青会赢的原因。
另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48人分为十二个小组回答各种问题时,我即兴地设计用两个骰子撒出点数,用面朝上的点数之和来确定哪一小组回答问题,学生感觉很新鲜,又觉得很公平,体现事件的随机性。
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愉快,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这节课的情境创设随着情境慢慢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又创设情境,并不失时机的渗透强化随机事件的概念,可谓边学边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的。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一课里,三者都是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选择哪一个来代表一组数据更为合适呢?在本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小品情境:“商品出售”。内容简要:出售广告说商品五元一件,某人进去买好后,付的金额却是十元,于是引来一段争议。这个五元是指这些商品的什么呢?若是此人花了十元买了两件价格不同的商品,那么每件商品平均五元,从而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若是把这些商品的价格从低到高排列,而五元一件的商品刚好处于正中间的一个或是两个,那么这个五元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此人花了十元就是买了两件五元的商品,当然广告中说商品五元一件也有可能是指这些商品中价格是五元的最多,而此人却买了价格是十元的,这里的五元就指的是这组数据的众数。通过这个小品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小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深受所有学生的喜欢。把小品形式引入数学课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生动地再现了数学内容,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加入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并且是当前数学教师最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了,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地创造出迷人的问题情境,而结果却造成拖泥带水式的失度、失真,只会是事与愿违的“画蛇添足”罢了,定会导致数学味的丢失,所以设置数学情境时,一定要看其中是否蕴含了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恰当的趣味问题情境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诱导作用,使学生的疑惑在自己的疑虑过程中不攻自破,同时,思维活动也获得了较好的完善与突破。
(二)、启发诱导,合作交流——以指导实践为基础问题设计贯穿探究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展示知识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入新课问题情境的设置固然重要,但是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问题设计更是一节课的核心。好的问题设计师探究性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所以在知识的探究中,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景越丰富,学生学习情绪越高涨,越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探究能力。
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一节概念课。要求学生认识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等立体图形,要求学生能对生活中的物体抽象为一些立体图形,学生对这节课普遍不太喜欢,教学效果也不太好。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从学生喜欢的积木开始让学生自已搭模型,并对做好的模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有的按照圆与非圆分成了两类,一类圆柱圆锥,一类棱柱棱锥;有的按照上下底面是否相等分成了圆柱棱柱与圆锥棱锥;有的按照底面边的条数进行分。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学习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关系,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合作交流,经历了数学的思考,经历了从数学角度思考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些过程都不是教师的教学所能代替的。学生自己建构立体图形的分类的效果,也不是授课法所能代替的。
2、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创设悬念、探究型问题情景
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探究通过平移变换,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变化特点时,在顶点式情况下学生探究得出:“上加下减常数项,左加右减自变量”后,我接着引导:“抛物线的解析式是一般式情况下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而通过步步相关的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里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 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又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勇于否定的精神。
(三)、总结反思,梳理知识——以激励评价为手段问题设计贯穿综合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老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活动经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在问题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的乐趣。古人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做标新立异的二月花,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1、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了 “过三点的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要怎么样才能到镜店配一块合适的镜子呢?学生想知道答案,于是他们将问题逐步展开,结果发现将此问题转化为“确定圆”的问题,即只要带一块有边缘的碎块到镜店就能配一块合适的镜子.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能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时,我提出问题:窗外的红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许多同学立即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利用了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在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内化为自身思维的发展过程,变传授知识为引导探索,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实际生活的数学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又如:金融问题:储蓄的学问、怎样存钱本息多、买保险和存款哪一个更合算?消费购物:打折问题、打折与返券促销方式的比较;电信、网络:全球通与神州行哪个合算、上网包月卡与储值卡的比较;交通:出租车计价问题、怎样出行省时省钱; 最佳方案问题:花坛设计,房屋的布局和装修,旅游租车、购票等;为什么校园里的地砖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而没有正五边形?等等.如果教师能够引用这些例子,使学生体会到这些问题只有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说明数学应用之广泛,感受到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数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使学生真正明确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不能光靠教师说,要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经验。
2、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活动型问题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高峰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能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以此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与解直角三角形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每周一清晨,学校的全体师生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在国歌声中,旗手升旗的速度有快有慢,很难做到与音乐的节奏同步。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学校准备投资换成电动旗杆。由于国歌演奏时间是固定的,总共43秒钟,那么只要测出旗杆的高度,计算速度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测旗杆的高。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或投影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大家先集中讨论方案,再分散实际操作,最后集中总结交流.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各小组竟然总结出了七、八种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去同存异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2、利用标杆;
3、利用镜子;
4、利用测角仪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等等,由于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基本背景联系密切,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用身边的例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操作活动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这说明学生亲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识的捷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具有的数学素养。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三、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实践与探索后的反思
第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同问题紧密结合,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实 际出发,偏离了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第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引起思维困惑,激起疑问形成。激疑为先,讨论在后,点拨思路在最后,激疑一定不要忙着解惑,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情感,这是教学把握的关键。
第三、情境创设要适时适度,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需“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情境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和谐性、实效性。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合作讨论应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要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多给予鼓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都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去领会,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因此,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需要热情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操作和思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使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新课标,升华数学课堂教改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吕世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3]《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王立嘉 宁波出版社 2004年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分设研究》 潘莉霞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年第6期
[6]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03年8月
[7]王志民.透析问题情景中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9月
[8]卢惠龙 走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误区 中小学数学 2004年第1期
[9]田慧生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特征与意义 课程 教材 教法 1999 年
[10]张维忠 有效的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数学教育学报 2001年
【后记】
总之,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景。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已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具有活力和灵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问题化课堂教学,能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薛永玲
2012-2-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