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高丽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对知识有真正的兴趣。”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因此,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被视为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音乐素养的最好手段,如美国、朝鲜、日本、欧洲各国、港澳及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我国也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器乐教学进入了普通音乐课堂,已逐渐普及,成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器乐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器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器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等目的。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将一些易学、音色美、具有特色又便于携带的乐器引进课堂,从2000年开始先后把竖笛、口风琴、葫芦丝、巴乌、陶笛等乐器引进了课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人人参与演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组织课堂器乐教学?采用哪些有效地课堂器乐教学策略?我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总结了一套让学生在“玩”中学乐器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效果比较显著。“玩”乐器的教学方法在于把学生从强制、说教、灌输的被动地位中解脱出来,努力使学生把对技能的学习变为自身的需求,让他们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求当中。
因为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当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艺术欣赏和表现的需要,才能让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才能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如何将乐器成功引入音乐课堂?学生又是如何进行自主器乐学习?
一.拥有器乐教学的热情
音乐教师是整个器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对乐器都不感兴趣,也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乐器一般是选择一些简单易学,音色优美,便于携带,价格便宜,适合整班教学的小型乐器,如竖笛、口琴、口风琴、葫芦丝、巴乌、陶笛等。但为什么有些教师很难坚持下去,很难见成效呢?最关键的是教师自己对这门乐器缺乏兴趣,缺乏了解,缺少练习,最终使得学生也失去了兴趣。
竖笛是一种最便宜的乐器,有些老师却偏偏认为竖笛的声音是最刺耳、最难听而把它拒之于课堂之外。其实不然,竖笛在台湾称为“直笛”或“木笛”,在大陆称为“竖笛”,在香港称为“牧童笛”,英文称为 Recorder,又称Blockflute。高音直笛(Soprano Recorder)是我们通常见到的小直笛,音域比女高音高八度,一开始学习的时候气息很
2.学习乐器可以促进记忆力的增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品质,而实现的途径是让学生学会良好的记忆方法。如,提高注意力,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段、分类、比较等。从提高注意力方面来看,通过创作者的思维或灵感形成的一个个小音符,不象语言那样一句句有明白的语意,没有集中注意力是很难记下来的;从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段、分类、比较等方面来看,初中学生把乐曲记住并背奏是很困难的,在背奏中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但通过对乐曲的解释,如划分段落,找出前后有重复的地方,从而缩小了记忆内容,再进一步明确乐句的结构,对乐句进行对比,其准确性就明显提高了,久而久之,这些就会成为他们自己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不断地强化与反复练习,记忆就有一定的持久性、精确性。
3.学习乐器能提高人的动作协调性。器乐演奏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它属动作技能。如:学生在学口风琴时,手指的关节不能塌陷,手要放松,乐曲练习的时候还要注意穿指跨指,节奏,必须做到动作协调。长期练习,可以提高人的动作协调能力。
4.学习乐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弹琴的过程是眼、耳、手、脑同时运用的过程。眼要看谱,提高了注意力观察能力;耳要听音,训练和培养了听辩能力;手指在快速流动,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提高了思维敏捷能力;学生学乐器的过程需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坚持通过日常的器乐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然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掌握器乐教学方法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器乐教学方法是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器乐教学当中应把握好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规范而科学地示范演奏,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的实效。
2.趣味游戏法。此法亦系常用的器乐教学方法之
一、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唱奏结合,吹奏接龙,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练习曲目的设计,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由易到难稳步地向前推进。学生要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配乐训练法。此法又称伴奏教学法,一首乐曲练熟之后,播放伴奏,让学生合着伴奏练习。这种方法一来可以固定节奏和速度,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有学生一起交流的身影,学生有了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上自主选择的空间,对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也变得更加自觉和主动。
五.培养良好的器乐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是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不乱讲话,不乱动乐器,不乱敲乱吹的良好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看指挥排练和演奏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爱护乐器,做到轻拿轻放,保持乐器清洁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当中我设计了上课的节奏,用齐拍节奏的方式让学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并开始一节课的学习。还和学生共同设计了集体停下来停止练习的节奏,老师只要一拍这条节奏,则表明所有同学必须很快的停止练习,否则练习的声音此起彼伏,老师则没办法实施教学。我平时上课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上课之前每一组给五十分的基本分。老师在范奏和讲解的时候,如果有人发出声音就会扣除本组的分数,没有发出声音则奖励加分。老师在讲解和示范完毕会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在学生的练习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单个进行辅导。练习完毕对学生进行抽查掌握情况,完成任务加分,不会演奏的当场指导,不扣分。鼓励学生举手上台大胆展示,凡是主动上台展示的学生都可以加分。下课后统计每组的总分,第一名平时成绩加八分,第二名平时成绩加五分,第三名平时成绩加两分,第四名没有分加。这样既能很好的维护课堂纪律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半年的时间反复练习,学生能够形成习惯,老师上课也自然觉得轻松愉悦。
六.成立器乐学习社团
器乐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练习达到提高演奏水平的过程,一周靠一两节音乐课来学习时间肯定不够,况且不可能一个学期每节课都是学习乐器,这样的话,音乐课就会变得单一和枯燥无味。于是我又联合团委,成立了葫芦丝社团、陶笛社团、竖笛社团。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社团的训练时间是一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凡是加入社团的同学根据每次学生的练习态度和出勤率评选出“优秀社员”,并且不用参加音乐考试,直接给予满分。社团分为两组,一组为“优秀队”,一组为“精英队”。“精英队”的成员一般是乐感好、节奏感强、进步大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班级当中他们可以成为组长发挥优势辅导其他同学进行器乐的学习。
七.创设登台表演机会
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器乐教学如果离开了活动,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将成为空话。但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和自信,有的明明能够演奏得很流畅了,也往往不敢大胆的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登台表演,学校的艺术节、狂欢节、社团活动日我都鼓励学生参加表演,凡是参加了校级以上的表演,音乐免试且总评成绩给予满分。在表演当中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一件小小的乐器,让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了充分的
第二篇:生态课堂实践与思考
构建我校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流村中心北流小学
一、“生态课堂”的认识 前言:
2015年8月30日,学校围绕:“生态育人”办学特色开启了理念为“建教育生态筑绿色梦想”的创建生态课堂教学活动之旅。我校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现与同事分享,也期待着大家对此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尽快修缮、我也期待着听到大家的做法。
上学期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听专家同行讲科研讲经验进课堂,提升研究能力;和名师同行同上课,学习生态课堂”。在上一学期,除了听专家讲座外,每一名任课教师还走进延庆四小听课,交流课堂教学艺术并在12月份进行了师徒晒课、三校晒课。第二学期围绕生态课堂,围绕培养健康、自信、乐学的追梦少年,围绕平等、尊重、互助、共生的核心价值观,围绕三分钟演讲我们开始了大胆探索。借此契机,我想谈谈个人对于“生态课堂”的一些粗浅认识,与老师们探讨、交流,希望能引发大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艰难的莫过于“课堂教学改革”。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之后,广大一线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课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2016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指出:优化教与学方式努力构建生态课堂。1生态课堂要体现快乐。2生态课堂要体现平等。3生态课堂要体现尊重。4生态课堂要体现宽容。5生态课堂要体现批判性思维。读懂儿童,努力构建生态课堂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方向与目标重点。我的理解是:“生本”是起点;“生长”是过程;“生机”是目标。首先,“生态课堂”应该根植于“生本”。
“以生为本”、“尊重学情”要求我们不仅要挂在嘴边、写在文中,更要真能做到“蹲下来”倾听学生心声。
生态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本课堂”。农民在播种之前,必须先全面了解土壤、气候、种子等各方面的条件,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丰收。同样,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也应该以一种平等者的姿态走近学生,充分地、真正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困惑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尊重学情”的,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其次,“生态课堂”应该着眼于“生长”。
余文森教授曾经把“有效教学”归纳为三个要素:速度(减少时间的“成本”,即轻负)、收益(增进成果的“收获”,即高效)、安全(强化学习的体验,即长效)。尤其是最后一个要素“长效”,实质上与“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是一致的。所有事物的“生长”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课堂”也是一样,它致力于师生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和成长。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以“长效”,我们应该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体验的强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小学阶段学好各门课程,还可以把这些方法、能力和素养带到高中、大学,甚至带到工作、生活中去,受用一辈子。
与学生同步发展的,还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所谓“教学相长”,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评价„„我们一定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成就。
最后,“生态课堂”还应该以“生机”为终极目标。
所有的教育,都是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还应该成为学生的价值引领牌、精神导向标,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们在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为了更能让一线教师的理解我将上海师范大学郑杰教授整理出的把握“生态型课堂”的主要元素介绍给老师们:
1、生态里有无数个物种。意为:进入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之间存在很多差异性: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智力差异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陈晓聪
2、生态里找不到一个花盆。
意为:“花盆”是束缚学生发展的障碍,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科”,要有“大视野”。
3、生态里,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组织的。
意为:最适合的教学是最好的,低效源于适得其反。老师要从“行为理论”的五个方面:“暗示、提示、明示、强化、惩戒”,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4、生态里物竞天择。
意为:追求卓越才有未来。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暗示,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5、生态里都是共生的、群聚的。
意为:合作学习,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的实践研究重点
6、生态是有节律的。
一个学期的节律:学生第一次低潮期,一般在开学后的第六周,期末考试之后的第六周,出现第二次低潮期,这种节律被称之为“第六周现象”依据学生施教。
一堂课也有节律,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人的节律也各有不同,教师要有所掌握和了解。
7、生态环境很优美。
校长从“课堂学习环境的十个研究”,告诉教师要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8、生态似乎是张无形的手,无处不在,却无处在。
校长从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期,引导老师要消除“职业倦怠期”,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做“生命化和智慧型老师”。
今后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我校的教学研究目标为和教师一起在学习分享中共同打造“生态型课堂”,营造期待中的“理想型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实践
一、大胆实践,找准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在明确了生态课堂的内涵之后,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召开本校研讨会,梳理了桎梏教学发展的无效问题,调整思路.从一个途径着手构建生态课堂.面对问题沉住气找方法。
(一)改革备课,突出教研,重新建构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强化备课要求,课堂设计要在以下几点下功夫:(1)课前学生要研究什么.(2)课堂小组如何交流.(3)在学生探究中如何点拔学生思维.4)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怎样讲.(5)练习的设计上要分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如何设置.倡导教研组集体备课,用心研读和揣摩教材,立足于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准确定位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把教学内容以关键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找准课堂的切人点.要树立大的课程观,着力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渗透.同时要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二)典型引领,分层递进。加大生态课堂构建的引领力度,任何发展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上来进行, 不能拿着我们先进的教学方式强加给所有老师.根据学校现状,我们采取”典型引领,分层递进”的方式,促使老师不断研究实践.先锋引领“周福军引领”李萌老师接力,除加强学生语言表达和学习常规培训外,在1-6年级的班级中,自主申报了3 个班级作为课改”典型班级”,充分尊重了教师的自主发展.选派校干和骨干教师参加学校每星期研讨,利用新鲜的理念跟老师们共享,出示“生本实验课”,典型班级的老师们更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形成了不断实践,不断超越的课改氛围.聘请了市区教研室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开放式六步法教育理论讲座”, 更深层次的改变了固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有力的推动了生态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为构建生态课堂比较出色的几位教师录制了教学片断,展示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碰撞的精彩, 将这些视频在各个班级巡回播放.给教师,特别是其他学生以启迪.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就会以最快的方式方法去模仿,甚至是超越.
(三)过关检查,注重评价,加大生态课堂的普及力度我们组成了”生态课堂评价小组”,采取”听,查, 访,看,结”的方式,首先对于典型班级的课堂进行了诊断.”听”--进课堂听课,听教师调控课堂是否大气;”查”--查教师教案,作业布置及批阅.”访”--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看”--一看学生课堂表现等学习状况:”结”--及时评课反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课堂是否过关,定位评选校级教学能手的必要指标.(四)优化合作,提高效能,建构生态课堂的组织形式我们在不同的年级均针对学生的各项学习习惯做了一定培养,在生态课堂理念的支持下,我们又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在培养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技术的掌握。分组时用进行教师培训。汇报时用轮流说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交流时用三步采访法进行指导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萍老师为我们进行课堂诊断时说:
(五)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寻求构建生态课堂的社会支持我们有效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分别由学校和老师分层对家长宣讲了”构建生态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广角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课前小研究”要予以指导,要给孩子搭建在家尝试当小老师的平台,提升孩子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和整体水平.家长也给予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很多学生在这样新型的学习方式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感受到自己探求知识所获得的远比教师的讲授要深刻的多.我们还开展了“课改问卷调查”,家长同志们非常赞同我们的课堂改革,有的还将辅导孩子好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全校家长.教学改革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借力研究构建模式。构建生态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六步法” 在以上多途径构建生态课堂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构建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绿色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呈现—小组组探究--全班展示--教师提升--拓展应用.
(一)课前研究。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课件,准备课上运用.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学时要思考看懂了什么,可以设计问题考大家,谁提出的问题深刻谁学得好.(二)问题呈现。
通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可以重点在学生中梳理出关键的问题,呈现出来.(三)小组探究。
针对前一环节呈现的问题,小组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要参与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进程并给与必要的帮助指导.(四)全班展示。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研究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各小组要自己主持讲解,组内互相补充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辩论,共同完善,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卡干结构(五)教师提升.针对重难点的地方,教师还要注意提升,起到课堂画龙点睛的作用.(六)拓展应用.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我总出的”六步教学法”不是想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新.关键要启发 群体异见,关注个体创见,真真正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三、生态课堂实践中的收获
1明确了一个认识,找到了一个定位。我是谁,在课堂改革的急剧变化之中我要做什么?成年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从概念开始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大堆问题且都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不解决会使课改信心受阻,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所以我们要一起研究编组技术、合作结构技术、班级管理技术、小组评价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本地生态育人教育,与魅力流村文化与当地学生完美结合,是我们的生态课堂模式本土化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大团队理念。咨询人员陆淑芳谷天虎王晓燊
2整理出一套材料。1合作学习的99个小贴士。例如:小组合作时怎么做不要做什么?尊重师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存档评价是指教育系列化。2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使用手册外出小组化。卡甘合作中心卡甘合作中心电子书籍。一套专家:郑杰、王钰成、卡甘。3一套技术分组技术。交流技术汇报技术。4小组合作学习实用箱。实用技术指导手册、分组牌、抽签筒、白板8块、签字笔红黑、8支彩笔、红绿灯、扑克牌2副。
3拟定了一个名师计划。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一点思考,愿意在实践中借签到更多的经验在课堂改革中让我们学校有名课程名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名学生。
四、生态课堂中的困惑
1、教师缺乏体验性合作培训。
2、学生训练时间很难把握。3、12年级也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此时不宜迟,越早越好,而且勤习多练才能更持久。
4、立人字课与生态课堂关系的把握。怎样整合系统设计整体安排。
14名教师。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文|郑杰(著名学校管理咨询专家、教师培训专家、自由教育者)
学校为什么要成为名校,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必须有目标,才能充满活力。而对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学校来说,成为名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我们校以“薄弱”著称,将来我们要以“优质”闻名。成为名校代表了学校的志气和尊严。
学校凭什么出名?我想以下四种对象有助于学校成为名校:1.名校长,2.名课程(或名项目),3.名教师,4.名学生。我考察了一些中国名校,一部分名校是因为校名的历史性贡献,一部分是靠着培养出的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说,在现阶段,也许在我这个校长已经出了一点名之后,要寄希望于“名课程”和“名教师”为学校出名了。名课程与名师其实是高度相关的,教师致力于课程改进与新课程开发取得成果而成为名师,名师打造了学校的高质量特色,充分反映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成为名课程。名师与名课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他活动的空间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了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了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低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内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时都向你请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成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了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能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就可以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可以靠这门课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教师的成长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一是新手型,二是成熟型,三是专家型。一所名校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专家型教师,我希望我们老师中间能更多出一些名师。如果你是一位名师,我这个校长不仅决心为你提供令你满意的服务,即使让我对你打躬作揖我都会十分乐意。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有些宣传我们不必太当真,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佐证。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当的对策,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写作 教学 改进 效率
【正文】
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人们探讨比较多的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说到写作教学,只是关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写作,这种轻视写作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不论是从写作教学的意义方面看,还是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方面来看,都是不正常的和不足取的。如果再看看写作教学的现状,更加让人忧心重重。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反思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到适当的对策,摸索和尝试改进方法,力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对写作教学的意义解读,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我不揣冒昧,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因为听说读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四种重要技能;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为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会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更不必说对听说能力的辅助作用了;三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和奇特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可以说,具备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就等同于提升了生活的品质;四是可以作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工具,因为动笔抒写是能够消除郁积在内心的不良情绪,以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加剧。当代的中学生,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教会他们拿起笔来倾诉心声,真的可以算作一剂对症的良方。由此可见,本着为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的目的,加强写作教学意义重大。
然而,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是不能令人乐观的。应该说,我们的生活 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是丰富细腻的,而且他们是乐意“我手写我心”的,喜欢尽情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的。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多数学生缺失表达的愿望,只是被动的应付写作,从打腹稿到动笔,再到文章成型,整个的过程几乎毫无乐趣可言,真的可谓是痛苦万分。结果怎样呢?当然只会是收效甚微了。
究其产生,不外乎有学生和教师两者的因素。笼统的说来,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初中学习有其特殊性。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无暇顾及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无精力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吸收接纳得少了,腹中空空如也,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空话连篇,条理混乱,说白了就是敷衍其事。
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许多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事完全靠他们自己来做,是很难成功的,常常要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才会有预期的结果出现。那种寄希望于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考考考,学生的包袱。” 学生们紧紧张张、提心吊胆的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等来的是语文考试成绩的起起伏伏,他们常常就会困惑多多,茫然无措,多数时候是由于阅卷老师对考试作文评判标准的拿捏不一,随意的判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为了看得到的、所谓的成绩与实效,无视教学规律,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写作教学。于是乎,什么《考试作文秘诀》啦,什么《考场作文大全》啦,一律被大肆鼓吹和宣扬,让缺乏扎实基础训练的学生脑袋变大,无所适从,只能够疲于应付。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适当的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让人不能满意的现状。
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贫乏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出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譬如,春天去踏青,鸟语花香让人喜悦、让人陶醉;夏日去田野,骄阳暴雨让人备尝劳动的艰辛;秋日去郊游,瓜果飘香让人感受生活的甜蜜;冬天去锻炼,凛冽寒风让人倍增战胜困难的 勇气。过平淡生活,尽享家人的体贴温馨;勤学苦读中,得到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教诲;遇到困难时,感受他人的热情和关怀。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练习观察人物,学会观察自然景物,要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捕风捉影的做法当力求避免。如果能够将开展活动和写日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课业的负担沉重,生活真的是单调乏味,其中的烦恼和痛楚,确实让人同情。在大力倡导给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希望。
鼓励学生多读精品,并且与写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初中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厚积才能薄发。智者的教诲启迪,大家的远见卓识,同龄人的反响共鸣,应当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笔者的经验是,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可以要求他们多写赏析式、读后感式的笔记。摘录式的、质疑式的读书笔记,或者显得简单,或者操作难度大,可以不作要求。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还比较差,难以读到好的书籍,好在现在许多学校也建立起图书室,读书的条件有一定的改善。笔者的做法有,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给大家推介选读优秀文章,由学生展开讨论,谈收获说感想;教师也可以精选报刊上一些时文佳作,给大家做讲解点评。要让学生懂得,读精品就是与名人和大师交流,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事理,学会了做人,受益多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后,效果自然会凸显出来的。
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中生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譬如创设文学园地,构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小册子,在班级内公开展示,请每一位同学做评价。坚持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写作的热情就高了,又能够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优秀的作文,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这种做法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和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作文方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认真落实初中语文的写作训练要求;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一个适用的、可执行的、长期的写作教学计划;在进行写作训练设计时,要做到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重视的是,初中写作教学仍然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原则,这一点可以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美 丽的西双版纳》时,就布置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素材,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来赞颂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效果就不错。另外,在写作活动中,训练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学生对主题确立、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作统筹考虑,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方能下笔成文。
改进作文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老一套的评改方法,与今日提倡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许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经常感叹巨大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做的是不划算的事。教师要有教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要教给他们评价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明确评价的标准,掌握打分的细则。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集中批改,然后在班级里交流。小组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期望实现互帮互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网络的虚幻神秘,信息的真伪难辨,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
有哲人说过,一切都在变,唯有“变”是不变的。在这里,我要说,教学的环境、教育的对象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研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对路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尽快改变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尴尬不已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秦训刚、晏渝生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黄 麓 镇 中 心 学 校
张 维 芹
第四篇:论文课堂器乐教学教什么
课堂器乐教学“教”什么
课堂器乐教学对于普通中小学校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展开了对课堂器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但在笔者所观察的不少课例中,对于课堂器乐教学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什么,仍是部分音乐教师感到迷茫的地方。下面以小学四年级《多年以前》的竖笛器乐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案例描述及简析
笔者曾观摩过三节由不同教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课题为《多年以前》的课堂器乐(八孔竖笛)教学课。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播放了歌曲《多年以前》的范唱一遍后,请学生哼唱,学生用训练有素的声音准确地演绎了歌曲,然后按教师的要求,集体用竖笛熟练地演奏了该曲旋律,再在教师的指引下哼唱和吹奏了二声部旋律,接着是合奏,再与演唱进行配合„„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完美”。
第二节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先哼唱歌曲的旋律,然后分段学习吹奏。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范奏,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教师对个别演奏技巧的纠正„„临下课前5分钟,在一次全班比较整齐地吹奏歌曲旋律后,教师要求一半学生唱歌词,一半学生吹奏歌曲旋律。没想到,吹奏的声音盖住了歌唱,唱的学生似乎总要“跟”在“奏”的后面。
第三节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歌曲的演唱,然后请学生拿出竖笛“为歌曲伴奏”,学生用竖笛“结结巴巴”地吹奏了一遍旋律后,教师表扬了大家,然后便进入了拓展环节——为歌曲设计场景进行表演。
三节课中,从器乐学习的角度看,第一节课最“美”——学生演奏技巧纯熟,歌曲演绎整齐、流畅,音乐情绪把握恰当。但这节课总让人有“演”,而不是“学”的印象;第二节课最“完整”——我们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由陌生到熟悉的学习过程,但音乐情绪的把握不足;第三节课最“没事干”——竖笛就像一个毫不起眼的配角,一晃而过,可有可无。
二、对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三个案例都紧紧围绕音乐作品《多年以前》,使用八孔竖笛展开教学。但在器乐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把握方面却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效果。《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器乐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的表述是:“中小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不单是为了掌握一两件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演奏乐器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对器乐教学的要求,笔者对案例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以下分析:
按《课标》的要求及上述分析,显然,第一节课的效果是最好的,第三节课的效果最差,而第二节课只能算是一节竖笛技能学习的“训练课”。
[图片]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器乐辅助教学,又避免出现“表演课”或“训练课”现象,使器乐教学成为增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媒介呢?
三、对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目标定内容
器乐教学目标是器乐教学的“纲”,应首先准确定位目标,以目标完成的需要确定器乐教学的内容。
以演奏为主的教学,器乐的技能学习就是主要目标。但技能的学习应立足于“音乐”的学习和分层要求,避免枯燥训练。
明确“学具”功能,重视音乐感受
案例中第二节课是竖笛“训练课”,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完整地吹奏全曲显然能力不足。因此,造成了一种矛盾:是技巧重要还是感受重要?笔者认为,“感受”更重要。对于普及性的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器乐的“学具”功能应该得到明确,即借助“学具”促进音乐学习。
那么,对于技能不足的学生应该怎样凭借器乐去感受音乐呢?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斌老师曾说:“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教学。”在合奏中,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由于课内练习时间有限,因此难度要适中。如,附点节奏掌握不好的学生可以吹奏单音,指法变换困难的地方可以用“和音”置换,编配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程度的伴奏,给能力不等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 立足学生实际,强调有机结合《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器乐教学要尽可能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要在学习乐器的一开始(不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就这样做。”因此,器乐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应避免“纯技术练习”,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强调有机结合。
如学生在学习《多年以前》时,刚学会吹一个音“sol”,为了让学生能马上感受到乐器演奏的奇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伴奏,尝试唱奏结合或师生合奏:
[图片]
假如学生总是唱不准下属音fa或八度大跳的音符,则可聆听吹奏并模仿;假如学生对音乐情绪把握不准确,可以用器乐再现进行比较;假如要进行典型节奏型“x xx xxx|xxxx-|”的旋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让乐器来帮忙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之,课堂器乐教学应立足学生水平,与其他教学活动的结合应遵循灵活、易学、有趣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吹奏旋律并不是给歌曲伴奏,教师应加强为歌曲进行编配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第五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王 盈
我们都知道,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标准关键在课堂。新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以探究式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则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下面就结合个人的实践来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四种基本课型:
1、新授课教学。
2、复习课教学。
3、实验课教学。
4、综合实践课教学。每一种课型的有效教学设计都有它自己独到的方法。这里着重探讨新授课探究式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新课的引入设计。
新课引入的设计方式有很多,这里初步小结了12种:
1、观察和实验引入新课
2、实例引入新课
3、小故事引入新课
4、物理史料引入新课程
5、导言引入新课
6、巧编笑话引入新课
7、错误经验引入新课
8、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9、引申扩展引入新课
10、描述情景引入新课
11、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12、提问、质疑引入新课。这么多种引入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当然是灵活的加以选择,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不多,连两幅较大的插图在内共一页纸,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前面第八章第1节“力,弹力”中已经研究过。要研究的就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个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书上只是用举例推理的方法,讲述了物体受平衡力和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情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有效的引入新课呢?请看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故事引入,将自己乘车去某地时,车子行驶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拐弯等情况,编成故事,再配合动画展示,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二:复习导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问:物体受到力时将怎样运动呢?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三:实验导入,首先教师出示一只排球,并把它放在讲台上,接着从讲台上将排球水平推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参与,谁愿意轻轻将排球抛给老师,并问:你抛球时用力了吗?老师推球时也施力了,说明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四:魔术导入,教师先展示一只乒乓球,并请学生检查没有问题,然后播放音乐,同时快速将一根很细的透明细线用透明胶带一头贴在乒乓球上,一头贴在教师手掌心,然后配合音乐表演乒乓球听着教师的口令上升,下降,向左,向右等运动,学生观察到乒乓球好像浮在空中听从老师的指挥。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激趣导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经过实践及操作反思,不难发现1、2两种引入太过平淡,不能立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第3种引入设计是学生参与式实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实验虽然有学生参与,但本身过于平常,没有新奇性,不能起到震憾效果,第4种方案,将魔术引入物理课堂,有很好的激趣效果,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魔术本身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其次这个魔术与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有联系,但学生往往会将探究的注意点集中在老师是用什么特殊方法不接触球就使其运动起来的,其引入新课的有效性不高。
方案五:放礼花弹引入。
第5种方案,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激趣作用效果显著,学生得以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其次,礼花弹施放的过程紧扣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同时,教师提问引发学生自觉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了课前设计的预设效果。
新课引入的有效性分析:分析以上几种方案,新课引入的有效设计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
2、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能否引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4、能否促进新旧知的转化,5、能否增强课堂的诗意,6、能否活跃课堂的气氛等等。
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开拓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需借助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创设物理学习情景,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心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机,才能自觉地启动思维,迫切而主动地将矛盾转化为问题提出,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发现有待于学习和探索的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把“幽默”、“诗意”、“发散”的课堂教学艺术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习过程变得快乐起来。
二、进行新课设计
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等等。
(一)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教学有如下几点要求:
1、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不过分强调概念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重视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4、多样化的概念教学形式和途径
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降低了对概念应用的定量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要求 ;
2、多处对概念的定性说明不再给出统一严格的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的含义;
3、增加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内容;
4、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
为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转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般而言,物理概念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2、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I、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力?
(2)提出体验要求,学生进行体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1:学生体验实验手推小球,手压海绵,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或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海绵变形。
2:学生体验实验钩码拉弹簧,棒击乒乓球,弹簧伸长,乒乓球同用手推的小球发生一样的现象。教师举例:机器代替手也起到提、推、拉、压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起到这一作用。
3:学生体验笔脱手。学生分组实验:磁铁靠近大头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纸屑能吸引纸屑。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巩固应用,加深理解,师生分析上述结论,再根据生活经验“一只巴掌拍不响”,进一步理解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课堂现场氛围,比如上公开课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老师的到来,然后再次热烈的鼓掌,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一只巴掌拍得响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强调启发式教学——变教为诱和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强调体验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适用于现象鲜明的实验概括出的概念教学。如:压力、压强、浮力、熔化和凝固、杠杆、功等概念。
II、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密度”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由如何分辨不同物质的体验游戏引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进而进行大胆猜想,在猜想的基础设计并进行实验: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之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得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自然的引入密度的概念,进一步教学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出示密度表,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
由于
1、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问题性。
2、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3、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所以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实践了课标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的要求,使学生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关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规律主要是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观察与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很适合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讨论探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设计策略。
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Ⅰ、提出问题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以下几种:运用观察,引导比较,指导推理,实验体验等。
下面我们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第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案例是这样设计的。
1、用灯光隧道引入新课后,组织学生活动:大家的桌上也有镜子,照一照,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过渡: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想一想,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我觉得„„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提出问题,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之间关系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体验:请学生分别靠近正常工作的电熨斗和其导线
2、教师过渡:你感受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提问:感受到„„,我想到了„„。
再如:探究“速度”时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举高到相同高度,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将放手,你想知道什么?
★第三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体验提出问题,比如,探究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的。
1、体验活动:叉鱼比赛
2、活动中你有哪些疑问?
3、学生提问。
再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射击比赛。先用激光灯直接射向靶心,再用激光灯对着平面镜照,看谁还能准确的击中靶心,结果老师胜出,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些什么?
★还可以根据旧知提出问题。比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中,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在已知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情况下,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探究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时,在已经得出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的基础上,问学生你有哪些疑惑?
Ⅱ、猜想与假设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要为学生猜想创设必要情境。
2、指导学生猜想要有根据。
3、要引导学生对实质相同的不同猜想进行归类。★猜想与假设环节实施步骤:
1、搜寻事实、经验、直觉
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探寻与之相关的现象、事实、经验、资料、仍至学生的直觉等等。
2、归纳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找出共性内容或特点。
3、形成假设。
根据分析,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组织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独立思考。
△比如,学生猜想大小纸锥谁先着地?学生猜大的先着地,教师可以提出: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再如,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桌上的镜子照一照,再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进行猜想。当然学生的猜想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出来,如果太多可以进行整合,或有选择的验证其中的部分猜想。
Ⅲ、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研究对象包含的物理量
2、弄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明确研究的方式:定量、定性、比较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步骤:
1、指导学生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量
2、确定实验器材
3、设计实验步骤
4、设计实验数据、现象记录表格
△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猜想时,首先学生小组讨论,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像距和物距,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关键点及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一是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用玻璃做这个实验,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教师也可以在揭示虚像概念时,有意识的演示确定虚象位置的实验从而降低学生在设计时的难度。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二是如何消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小组交流确定方法,做三次,收集三组数据。这样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再如,探究光的反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猜想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反射角与入射角,然后小组交流确定最佳方案。
Ⅳ、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实验交流要求
2、合理分组,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3、注重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及时指导
4、实验时间要保证
5、指导收集数据的有效方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步骤:
1、提出交流要求
2、根据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充分实验
3、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本环节应尽可能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特别是指导帮助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并抓住典型类型为交流作准备。
Ⅴ、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2、教给学生必要的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策略。
归纳法: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出共同点提炼结论;
推理法:分析数据或现象找出其趋势推广趋势至理想化;
比较法:根据表格对比直接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常见结论的形式:
△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与论证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指导学生分析三组数据,不难看出每一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从而归纳得出结论。再如分析与论证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首先指导学生看电压的变化情况,再看电流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电压增大时电流也增大,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小组讨论后会发现,存在正比关系。
Ⅵ、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检验过程是否合理
2、要指导学生评估结论的可信度
3、要指导学生改进探究实验方案
4、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估及教师评估的方式。
其实科学探究的评估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应该特别注意及时性原则。如,当学生提出探究方案时,应及时作出评估,这样可以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适当的修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的给以评估,及时反馈和指导修正探究方案,以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当探究的结论得出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精神以及探究方法、技能甚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在探究活动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太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等。
Ⅶ、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设计:
★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展示探究过程。
2、要指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质疑。
3、要指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探究方案。
4、要指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推广与应用。
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原则,也应将它运用于探究过程的始终,从而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且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科学探究的设计都要完整的包含这七个环节。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实践
★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
1、必须紧扣并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
2、必须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趣
3、必须难易适度
4、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
5、必须具有促进学生进步的特性
6、作业必须适当,学生能够完成。
△比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故事的形式出示一幅画,大师的失误,学生很感兴趣,讨论很热烈。
2、虽是一个常见题,但却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速度”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海洋里游得最快的动物旗鱼,天空中飞的最快的动物雨燕,碰到了一起,它们都说自己是速度之王,并为此争论不休,如果你是裁判,你打算怎样裁决?谁愿意试试,为了快速裁决出结果,你可以升格为裁判长,需要几名助理裁判及他们的任务由你决定,开始!这道题改编自3W的第2题,其实质就是3题计算题,如果不加以改编,直接呈现给学生,导致重复计算,有效性不高,换一种设计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更体现了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力与运动关系”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传气球”游戏做完后,问学生游戏过程中气球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练习的有效性很高。
四、课堂总结的设计实践:
★课堂总结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学生是课堂总结的主体
2、要指导学生从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总结
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
4、教师要把握全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的首席,应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才是有效。
五、课堂拓展延伸的设计实践:
★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充分认识STS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所选的STS内容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渗透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主要内容。
2、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整合
充分利用好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材料。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STS及科学世界的内容。充分挖掘物理史、科技史的相关素材。
3、根据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方式
4、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比如:“平面镜”的拓展设计:设计实验,将两块平面镜互成90度放置,将一物体放置在靠近夹角的某一适当位置,观察成像情况。然后逐渐减小两块平面镜之间的夹角,观察像的变化情况,最后两块平面镜平行放置,观察成像情况。再将其中的一块平面镜换成玻璃,观察成像情况,说明这就是灯光隧道的工作原理,再问为什么老师制作的灯光隧道展示的效果比你的好呢?想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课后继续探究。
△“速度”的拓展设计:在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同时激发兴趣,课后查资料,了解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的速度之最。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