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堂讨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讨论;主体性;民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我们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兰州市《中学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造成学生”课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感悟,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与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教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一来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教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笔者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笔者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课后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这些情况,笔者采取了一个对策:在课堂中,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了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你们生活的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那些合法权益?”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 “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讨论的,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一框时,在课堂上,笔者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些同学在嘀咕”我觉得我最辛苦了”,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笔者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家里谁最辛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自己,有的说是父母,有的说是爷爷奶奶……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延伸讨论价值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起到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那些改进的意见等。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开展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
三、思想品德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像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三 21:03
1、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一课程区别于他课程的特性。教师只有把握课程性质才把握课程的特质,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针。
2、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思想品德课有三个基本理念:条件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方法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3、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
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有机统一的三维目标体系,是新课程的突出特点之一。教师只有认真把握三维目标,很好地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才会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与实践,多数教师对课程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有了较为清楚地认识与把握,特别是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4、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标准
新课程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为基础,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组织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三方面组成纵坐标,构成了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体系。纵横坐标交互,共同形成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线,主线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通过学习与实践,多数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体系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心中有数,方能灵活施教,从容施教。
5、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新课标对如何有效施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等。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不断用这些“建议”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可喜的转变。
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广大教师大多能够认识评价的目的、遵循评价的原则,在评价的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且取得一定成效。
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较大转变
1、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基本能够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总目标”、“分类目标”的规定,还是对具体“内容目标”的规定,都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生活主题的要求,确立并努力落实“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努力贯彻“三贴近”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和实效性。
在情境的设置上,能够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课堂练习能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活动方式上,注意启发性、开放性与探究性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4、在教学手段上,注意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改过程中,许多教师注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四)多数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有明显改进
1、评价内容更全面
以往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只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新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
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新的教学评价是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性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动促进作用。
3、评价方法多样化
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和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评价方法除了笔和纸测试以外,还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这样利于对被评价者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不但可以评价结果,而且可以评价过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不力
课程理念是构建新课标、新教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没有新课程理念指导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基本理念理解与把握还不到位,或者这些理念还没有转变为现实的教学行为,如:教学过程中,情景设置远离学生的生活;教育目标偏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课程追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不够;教学评价只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等,致使课程目标得不到贯彻落实。
事实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归因为是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学习、领悟、贯彻不到位所致。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新课程、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具体教学行为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学习、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强化。
(二)目标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尺度。但有些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把握目标的能力较弱,不能从整体上对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关系进行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有的三维目标含糊不清,相互错位;有的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的甚至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自由放任。这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驾驭和处理教材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未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有的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结构体系、内容呈现方式及主要特点等不甚了解;有的教师对教材主体单元的逻辑层次、各个模块的功能认识不清;有的教师对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把握不准„„表现在教学上:在教材处理上有的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不能灵活整合教材,照本宣科;抛开教材,任意“发挥”等等。处理把握教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提高能力当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仍较为突出
尽管从总体上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教学效益有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
1、教学互动性不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缺乏应有的广度;探究活动不充分,不深入,似蜻蜓点水,缺乏应有的深度。
2、情景设置缺乏思维深度,缺少探究价值,“精品”意识不强,多是浅层次的“重复建设”。
3、重形式,不重实效,媒体运用、“讨论”、“辩论”、“表演”、“体验”等,意在“表演”“走过场”。
4、重视现成结论,忽视学习过程,不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体验,引导学生参与也多是教师“抢”“逼”“围”,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5、受到事先设计好的活动程序的束缚,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且对生成性的问题置若罔闻,不能有效利用。
6、课堂即使评价笼统而缺乏针对性,多“很好”、“太棒了”、“为他(她)鼓掌”等等,不能给学生以准确的切合实际的鼓励和指导。
7、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五)教学评价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虽然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注意了多元化,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了发展性评价,但在日常评价中,重知识性评价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一些较好的评价方法没能长期坚持下来;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规范、可操作、比较合理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继续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和指导力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适应新课改,推进新课改,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此,必须继续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可进行再培训,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理论方面的、课标和教材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教法学法等方面的专题式培训;可以搞区域、校际教研与交流,组织和建立区域联合教研网络或者学习研讨共同体等,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学共长,共研共进。当然,教师的培训需要各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
1、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标准意识,用课标指导各种教学活动。教材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教师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教学,那种抛开教材,另起炉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允许的。当然,教材为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2、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机统一整体,教学中应鲜明的体现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安排与处理要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要为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服务,切不可以知识为中心,喧宾夺主。
3、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指导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提高。在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片面性: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乏;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
4、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学中,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等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方法要服务于课程目标意义的实现。努力克服重形式轻内容、以形式代内容的倾向。
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离不开预先精心的活动设计,离开预设很难有精彩呈现。而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即在教学中,随时都会生成很好的教育资源或契机。所以,教师要精心地、全面地进行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从容地面对学生,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以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转变教研方式,加强校本教研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好形式。各学校、教研组要着重研究学科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评价。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理念,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大大探索与试验。要借鉴各地区、各学校总结出来的好的评价方案,逐步完善本地区、本校与新课程配套的学科课堂评价和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多元主客体评价方式,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积极开发有实用价值、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资源
加强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学特色的体现,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各校教师应根据当地地域文化实际、学校教学实际、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育活动更加灵活,使教学形式更具特色,使教学效果更突出。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尤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生活化 学习兴趣 生活体验 学习体验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是有意义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关键是如何提高兴趣,兴趣从那里来。兴趣从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中来,教师要选取生活 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地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音乐声毕,我又启发道:“在音乐的海洋里,你的回忆之河流淌出了哪些片段、哪些画面?”熟悉的画面、欢快的旋律、富有诗意的问语勾起了学生温馨的回忆,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以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起老师的教诲、关爱,谈起与老师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学生的爱师之情油然而生。
又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实话实说”:说说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又是怎样面对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刚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个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刚聊天时提出,两人见面 并一块外出游玩。小刚很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我问同学们:“小刚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学生明显分成了“去派”和“不去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案情继续:小刚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禁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同意了。这时我又问:“你认为小刚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见面比较好?”学生众说纷纭。当小刚与这位网友见面时,这位网友说自己生活比较困难,向小刚提出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刚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激烈的辩论。当小刚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及其同伴的跟踪。小刚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悬念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而这又迫使学生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大胆猜想。教学内容也随之自然展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此时教师不是以真理和道德的说教者的身份轻易地评判,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标准,各抒己见。
又如,在学习《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榜样就在身边”的教学环节:你认为我们学校、班级或小组内谁的意志比较坚强?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学生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他们在交流的同时也教育着自己和他人。
再如,学习《情趣与兴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的区别,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说:爱花这种情趣,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做法。第一种人自己种植花卉,欣赏花的结苞、开放到凋落;第二种人在逛公园时看到自己喜爱的花便顺手摘下。通过这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比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第一种是高雅情趣,对社会有益,第二种是庸俗情趣,对社会无益。
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生活,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
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种生命的重要性,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教学难点,我把游戏活动“搬”到了课堂。我把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发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子的学生,并让他们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编织“生命网”。接着我问同学们:“从刚才的游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是相互关联的!”“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需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学习《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悉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了然于心。
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宽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例如,在上完《学会调控情绪》这课后,我给学生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
又如,一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课近尾声时,我布置了课外探究题:请深入自己生活的社区,调查社区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观察每个物种及每种生命的特征,写一篇调查报告。关爱生命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而应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的生活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备课不仅仅是备知识点、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生活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生活化也要求学校领导、所有任课老师以及学生家长要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真正实施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
生活化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也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永恒的追求和动力。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论文
【摘 要】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关键词】立足课堂;着眼实际;选取场景;创设情境;参与实践;拓展课堂;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我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情绪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赞扬与鼓励》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编演了台湾一名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因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段高超的小偷恍然省悟,迷途知返的感人故事。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回作家,猜想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语。这样既让学会善于赞扬别人,也感悟到“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的人生真谛。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情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参与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教学难点。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先发放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我举起这张“生命网”,然后发问:“从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互相关联”,“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初中在“双效”活动中,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在研训中心的指导下,已初步建构了高效课堂新授课模式,目前已在全区推广。下面就思品学科新授课模式做一简介。
基本目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思品学科的功能性。
基本要求:遵行洋思“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理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传承夷陵区思想品德课的活动教学优良特色。
模式构建:
一、课题情景引入。(1-2分钟)
结合初中思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学习现状,用视频、材料、漫画、动画、活动、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呈现:(1-2分钟)
过程:
1、教师出示目标。可用投影、板书、口述等方式完成。
2、学生感知目标。用个人领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强化感知,加深印象。
3、教师解读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简单说明,强调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以及达成目标需要注意的细节。
要求:
1、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细致设标。
2、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确,简单明了,易进行终结性评价(当堂可检测)。
三、学生自主学习:(10-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可依据学习内容和课堂具体情况设计成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
1、出示自学指导。明确告之自学的要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自学后应达成的目标(主要是本框的基本观点或知识点)。
2、学生自主学习。依据自学的目标和自学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书上找出本框的基本的观点(或知识点)。
3、自学效果检查。教师采用个别检查和学生相互检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4、尝试训练检测。在规定的时间内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或者是学案)相关的基础训练题(选择题)和比较简单的问答题。
5、小组合作评价。完成训练题或检测题后教师指导学生交换批改。
6、师生解惑释疑。学生在达成自学目标的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和训练中的错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进行本环节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提示学习方法,特别是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二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必须对应准确。
四、巧设“活动”突破 :(10-15分钟)
1、活动预设。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将要达成的目标问题化,合理设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如:比一比、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练一练等等)、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等。活动的落脚点要注意回归教材。
2、活动开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老师特别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注意精讲点拨。
五、主流价值引导:(5-8分钟)
1、归纳小结。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回顾。
2、整理反思。整理笔记,反思学习过程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并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
3、学生展示。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特别要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4、记忆强化。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复习或记忆。
六、当堂检测反馈:(3-5分钟)
1、学生检测。检测题要依据学习目标分层设计,要设计精当、应对中考,材料题要具有接受性(学生身边的、具体恰当)、典型性(与中考题类似)、时代性(当前的前沿的)、功能性(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2、检查评价。教师用合理可行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评价。
3、督导落实。对检测中有问题的学生督导,帮学生过关。
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 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0个,思想品德教师10人,其中专业教师7人。市骨干教师1人,县骨干教师3人,课堂教学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全体思品教师都倍受鼓舞,立即成立了以学校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领导挂靠,提供经费保证实验教师按时参加培训,定期研讨,极大地保证了本课题的正常进行,现将我校课题研究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加之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课堂时间的大量减少,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策略的研究,构建高效课堂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五环节”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优化与组合,形成“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改变现实课堂教学中自主性不够,结构松散、零乱,效率低下,反馈矫正不及时等问题,形成有利于发挥自主、互助、反思、练习、补偿等关键性学习环节作用的学习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课题组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及途径,进而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不仅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能够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实现了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通过对 学生“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练习性学习、补偿性学习”各环节的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的研究,探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练习性教学、互助合作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和促进,寻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在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平等交流,做到共识、共享、共进。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创境育情,艺术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学习机会》一课,老师先播放一些贫困地区极其艰苦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教学条件比较的录像资料,创境育情,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能拥有这么优越的教学环境是何等的幸福,从而认识到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增强讲课的感染力,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按照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是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为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教师要“引而不发”。一方面针对各类学生在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予以个别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从限制性词句中找疑问,从类同中找特殊,从现象中找本质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抓住学习的要点、理清思路,高效自主学习。
(二)互助合作,资源共享、众智交融,共建和谐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主要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而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活动:
首先,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小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所学的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保持互动,特别是合作性的互动,由此推进教学过程。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是合作学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再次,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
最后,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很多,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可以通过书信、电台、报刊、网友、发电子邮件等途径。当然主要形式有如下两种:
首先,生生互助。生生互助合作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一起讨论,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生互助合作,前提条件是要组建好活动小组,小组成员间不仅要有明确的分工,而且要把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水平不等、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科学地编成一组,以优化合作的条件,增强互补性,但小组和小组之间总体水平不能有太明显差异,以免造成活动开展的失衡。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取学生感兴趣、探究性强、解决问题方法多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合作的问题。合作活动中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也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价,评价要体现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注意把对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师生互助。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老师参与角色的问题,师生间存在分歧的问题,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互助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两点:
1.合作学习不是要求小组成员在某个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同样的提高。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求学生在某个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同样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强求学生一定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扮演某一个角色,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表现出他们的特长。2.合作学习中要避免“搭车”现象
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于教学中时,如果组织的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一个成员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另外一个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搭车”现象。“搭车”现象会使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到冷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也可能很少去和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同学商讨。“搭车”现象不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会损坏学习的效果。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依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使学生各自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最后的实验评价中,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以每个成员的成绩的总和作为小组成绩,这样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情境下,没有逃避责任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互助合作的目的是“探究反思、释疑明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反思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反思,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
合作性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日常的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它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分组简单机械,使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是讨论流于形式。有的变成了“闲聊”,有的过于频繁,有的讨论的问题设计过滥。深入探索的内容少,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进行,使思品课教学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汇报停留表面。它不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汇报了事。而应是展现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之,我们实施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原来枯燥的说教,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
(三)巧疑妙问,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释疑明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从问题开始。作为课堂提问,它是组织教学基本形式,是老师启发诱导和执教的重要手段。科学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诱导,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质量。一是问要问在要害处。要害处即是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点”。教学抓住这些地方发问,就能起到“投石击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
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
二是问要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具有思维度。
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显魅力》(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大屏幕显示资料。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
那是他临终前,突然他感到非常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其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说完,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夏衍。
大夫和护士赶来了,当他们听到这一切……。
看过材料后教师提出一联串的问题:你知道老人在临终前说了个什么字吗?(学生:一个“请”字。)你从夏衍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夏衍老人极其艰难又极自然地说出的“请”字,仅仅表现为礼貌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老人的遗言厚重无比,甚至超过了他生前写过的文章,这句扎根于老人心灵的话,是他倾其一生的人格写照,他告诉我们:礼貌更是一种修养。这样以问题的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由“礼貌”这一“已知区”引导“修养”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反,如果再出示材料后换一种问法:夏衍老人的做法是礼貌的吗?这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完了,不会引起学生往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让人动脑子,没有思维度,不会引导学生思考“礼貌”与“修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发展。
三是由浅入深提问要有递进度。所谓递进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气节处目……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影响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伐木材的关节。
四是质疑问难提问要有双向性。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反思中想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一位老师在《财产留给谁》(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一课中,用视频播放了电视连剧《马大帅》中的一个情景:马大帅给苏老太太保姆时对老人无微不至,感动了老人。老人临终留下遗嘱:把房子和50万元存折交给马大帅。事后,引起了苏老太太的儿女向马大帅索要遗产的**。图像放完之后,老师问道:“谁能结合教材知识针对上述案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这份遗产究竟属于谁?”有的同学提出:“苏老太太的儿女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也有的同学提出:“马大帅继承遗产的方式属于哪一种?”“法定继承人就一定有继承权吗?”等等。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师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进步,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
(四)练习巩固,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顿悟、升华
经过前面三个环节师生的通力合作,掌握了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有机统一,为了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通过练习启发引导学生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做简要的归纳总结并及时发现问题,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围绕重难点,精选优化创设能够综合当堂教学目标的一两个生活情景,设置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把传递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指导道德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
此处的情景和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能承载当堂课有关的重、难点;应能与生活、时事、新闻、焦点或时代特征相联系;相对导入环节和释疑环节的材料该情景应更具综合性;情景的创设应具科学性、明理性、引导性、启发性;问题涉及的梯度、深度、高度应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学生的理解能力、觉悟水平相一致。
(五)补偿升华,铸德生能,操知践行。练习巩固的过程,也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哪些知还未道?哪些情还未达?哪些理还未明?哪些能还未生?哪些事心明却错行、无行?围绕知、情、信、义、行的教学目标查漏,然后补偿是新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方法。
本环节中的补偿可以在课堂之上,如即情即景即题即意补偿,也可拓展到课堂之外,内容和形式更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鼓励学生开展小调查、小咨询、小考察、小采访、小分析、小实践、小论文、小记录、小报告、小展览的“十小”活动。凡此种种,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能有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课题的推进和实施效果。有的教师对实施“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疑虑,平日课堂教学中探索的不好,真正做一名课题的实践者还需要提高认识。
(二)课题的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策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环节”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教师、学生、问题、情境四要素的基础上生成的,各环节之间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还要相互渗透和融合,如何寻找更科学的实施策略,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仍然是课题组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各位同仁:
我来自钟祥市教研室。对于钟祥,有些老师可能知道,因为钟祥有两个方面比较出名。一是钟祥旅游景点比较多。钟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有大口国家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卡斯特地貌黄仙洞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长寿钟祥,旅游天堂”这个广告词名副其实。二是钟祥教育比较发达。2008、2009、2010连续三年高考,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人数分别为11人、10人、12人,分别位居全省高中第五、四、三名,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县市区高中第一名。特别是2010年高考,钟祥一中荣获全省理科第一名、第二名。今年高考,全省文科前10名钟祥一中有四个(2359),全省理科前10名,钟祥一中有2个(48),预计今年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10人以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媒体,分别从不同侧面对钟祥教育作了报道,进行了宣传,钟祥教育正像一匹黑马为世人所关注。以上是一段广告,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打造思想品德堂高效的话题。今天,我们首先简要从理论上介绍一下高效课堂定义、特征、评价等性问题;接下来我向大家推介思想品德情景介入导学法;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主要从备课高效、课堂高效、作业高效、教研高效等方面介绍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如何正确理解高效课堂 1.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其有一个基本描述是: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也就是说,课堂要做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2.高效课堂的特征有哪些?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次秦穆公对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了,在您的后辈人中有谁能够继承您的衣钵为我寻找千里马呢?”伯乐回答说:“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马技术很高,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于是就召见了九方皋,令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到各处寻找了三个月后,回来报告说:“我好不容易为大王您寻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那匹马眼下正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就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九方皋连马的毛色,甚至马的雄雌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辨别出千里马呢?”伯乐这时长叹一声说道:“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神而不是马的形--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内在特征而不在于马的皮毛。因为太注重它的本质,所以不知道它的表象。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马牵到秦穆公和伯乐面前时,大家一看,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千里马。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象,人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
高效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学中高效率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感悟知识、运用知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取得好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
2009年10月31日,我带领钟祥市教研室全体初中教研员到杜郎口中学进行了为期7日的杜郎口“课堂驾校”研修班学习。我们一是聆听了5场专题报告;二是每天深入课堂听4-5节课;三是与杜郎口中学配给我们的导师结对交流课堂教学心得;四是自己备课并请指导导师修改;五是在导师指导下上实践课。接触杜郎口,学习杜郎口,参与杜郎口,我们感受到了杜郎口高效课堂教学和全新学校管理模式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模块,预习、展示和反馈;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基本操作步骤是: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题纲,做预习指导;(4)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例如思品晚自习大致流程(30分钟):①5分钟时间,师生问答复习上一节课知识。②10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教材,以问题形式在预习笔记本上梳理知识清单。③5分钟时间师生提炼教材每一段意思。④10分钟时间分组发放、交流下一节课展示的问题。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大致流程:①全体学生爬黑板,写出预习问题的答案。②分组解读、问答展示的问题。③穿插巩固所学知识。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通过“兵教兵”、“兵练兵”达到“兵强兵”。大致形式:①学生互相检测。②教师分组检测。③验评小组检测。④质检中心检测。《课堂驾校专用资料》之《课堂评价》。考评小组有副校长任组长,分文科、理科组,每天到课堂上听课、验收、指导、反馈,每天平均在5节课以上,每周至少20节。除了听课外,还要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笔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双向纠错本等。考评组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量化直接对着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把所有学科主任和年级主任的名次进行量化、评比,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兑现。
从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模式我们至少可以得出高效课堂的以下点结论:
一是三维目标得以实化和实现。“三三六”课堂模式在预习笔记上梳理知识清单环节,主要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在展现提升环节——主要是实现能力提升目标。
二是教学方法得以改进。“三三六”课堂模式体现出“先学后教”特点;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在行为层面上加以较好地阐释和发展,使之形成“看得见、可操作、能检测”的客观存在;在具体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三是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得以优化。实施“三三六”课堂模式,教师讲课时间由满堂灌到教师每堂课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活动超过35分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能力明显提高,学习明显高效。
四是师生地位发生变化。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点播者,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五是课堂教学环节落实。“三三六”课堂模式下的课堂都是沿着“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展开,体现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大致可以包括定向、预习、合作探究、精讲、巧练、检测六个环节。定向是师生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方法。预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列举知识点,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精讲是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中产生的认知偏差、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遗漏的知识点等,进行精心点拨、讲解、剖析,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体验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检测是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检测中查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评析是教师指导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梳理知识体系,总结方法和规律。
六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测评。通过学生出题评价、科任教师出题评价、学科主任出题评价、校质检中心出题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一般要求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
3.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表达成的途径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评判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是看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看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
我个人认为评判一节思想品德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是看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看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受益程度,受益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表达成的途径是否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即我们追求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之外,还包括“有效用”和“有效率”。
(1)“有效果”。即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要追求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度,要努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能力,要促成学生在基本方法与态度上的有效转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才是高效课堂的落脚点,也是评判课堂是否高效的准则之一。
(2)“有效用”。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学生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促成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以学习求发展”的基本态度与能力,使得学生对当今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不能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兴趣与能力的发展。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色。
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3)“有效率”。从教学结果上来说,无论是对学习效果的追求,还是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应建立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的条件下,都应追求低时间投入,高效果高效用产出,要为学习留下足够的自主发展机会和发展精力。从经济学角度说,即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学产出,主要指知识的获得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学投入,主要指教学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一般地说,教学效益与师生有益收获成正比,与师生教学所耗时间、精力、物力成反比。
因此,我们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教学的效用和效率,把效果、效用、效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在“减负增效”上做文章,争取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主动多样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