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搞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然而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又在广大农村,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初中德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从思想品德及其学科教学的特点,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以及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德育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德育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工作的研究背景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培养人在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等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
第二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思考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 德育;生活化;主体作用;师德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0―0022―01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多年,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探讨。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
1.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设计的活动和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农村学生有着更多的生活实践体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教材及教学素材。
2.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扩展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丰富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和独特的作用。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4.加强师德修养,发挥教师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作用。中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个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犹如迷雾中一盏明亮的灯塔,点亮和指引着学生的思想航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也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德育过程中,既需要知识性的教育,也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更需要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着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养成教育协同化、社会化
1.学校应充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机制。德育资源除了学校的软硬设施外,还包括德育队伍。德育队伍不仅包括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学校应有统一的德育部署,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优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强刚毅的意志品质,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与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引导家长积极营建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还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农村中学生在家里更多的参与家庭劳作或做家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要趁机从思想上积极评价、鼓励引导、延伸教育。
3.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依赖于长期的所有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的校园教育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自强、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尊重、文明等精神品质;作为家长应从孩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大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示范、教导学生养成勤劳、刻苦、节约、礼貌、孝悌等思想观念。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艰苦,只要合理加以利用,这正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上述思想品质的活教材。编辑:蔡扬宗
第三篇:现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当代初中生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道德观念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变灌输型德育为渗透型德育。
【关键词】:观念转变与教育内容转变教育实践与思考渗透德育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谐教育
【正文】:
当代初中生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在网络、电视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光怪陆离、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与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教育产生激烈的冲突。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又迫使他们被动地、茫然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性,学校苦心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和脆弱。这样,社会生活中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现象必然使初中生单一的思想产生裂痕,给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就为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改进德育工作思路?
一、现代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大部分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生活追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灰色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逐渐滋生蔓延开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意志薄弱、任性,承受控制能力差。例如年级中有一个女生因为妒忌另外一个女生比她更受同学欢迎,竟然对那个女同学大打出手。
(2)、自我中心意识强,不愿受严格的纪律约束,缺乏团结精神。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家庭的娇惯,唯我独尊,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只想他人为自己服务,不想受团队纪律的约束,指责别人头头是道,批评自己时认为是其他人对自己的不满,不愿接受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一些学生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相互攀比的思想,超前消费有相当市场,吃苦耐劳精神差,艰苦奋斗精神不强。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认为艰苦朴素过时了,生活上不能太节约,不能太亏待自已。例如:有学生要求父母给他买高档手机,否则就不回来上学。
(4)、劳动观念淡漠,在家是“小皇帝”,在校不愿参加公益劳动,认为劳动是辛苦的,甚至存在花钱雇人替自己做清洁,做作业的现象。
(5)、青少年学生反社会化人格日益凸现,违法犯罪令人触目惊心。有人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天然的反社会化人格。表现为冲动和感性丰富而理性脆弱,凭感觉行事,模仿力极强,无视规则,背叛秩序。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一旦养成行为习惯,极易导致令人忧心忡忡的未成年人问题。破碎的家庭、落后的学校教育和失衡的社会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反社会化人格”特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数量上急剧上升,而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蔓延快,作案手段狠,团伙作案多,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201
2年1—6月青少年犯罪中,学生有125名,占青少年犯罪的41.3%。
二、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与时代合拍。
1、德育观念的转变。
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创造进取,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
(1)立足德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培养真正、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了解掌握他们的总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个性差异。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现实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2)立足德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现代的中学生讲究实际,以自我为中心,迷恋网络„„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问题,要正面加以引导,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力戒片面和偏激,使学校德育不失实效性。
(3)立足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工作有一个很有见地的话:“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德育工作要丰富多彩。可以搞一些文娱活动、道德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体现其实践性;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德育成为动态话题,这样德育内容既要坚持传统道德的典范,更要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代合拍的德育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2、完善德育内容。
(1)充实德育的“双基”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抓好基本的政治方向教育的同时抓好基本的文明习惯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上下功夫。在社会转型期,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接近、最关心的事情相吻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和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去影响学生。
(2)充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道德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做后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犯罪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这与他们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3).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培养一样,仅靠书本,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将德育和社会实践融于一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中,努力拓展学生活动时空,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人生品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遵循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主体,教是主导”这一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和自我完善。例如:班主任要重视每星期的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开展多样性的主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组织活动,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4.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中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进行品德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思想的引导。例如:在讲到中国特色的建筑物时可以适当穿插爱国教育。
三、变灌输型德育为渗透型德育。
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吸收外界的信息多。过去单调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德育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新时代新的德育教育思路归结于一句话:德育无痕。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方法:
(1)养成教育法。
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的广播、橱窗、壁报、板报、初中生业余团校,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学生会、文学社、英语单词竞赛、各科兴趣小组等社团,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干部值周制、卫生监督岗、文明礼仪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等,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树立中学生熟悉的学习标兵、行为标兵能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效仿典型,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例如:进行年级的优生表彰、年级进步奖、好人好事表彰等。
(3)情景陶冶法。
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升旗礼、校运会、篮球比赛、毽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文艺汇演、艺术节、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月、海报比赛等。
四.以德育促发展,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其特点是情绪多变,容易冲动,起伏不定。
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寓德育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之中,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将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全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理念,从源头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外,现代社会单亲家庭子女增多,留守家庭子女增多,父母因为忙于做生意而忽视子女的教育等,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上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难题。但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又形成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学校要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真,积极探索策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给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现代社会学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个体价值,全方位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
育人、活动育人,教育工作者无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措施,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重要性》------汪悄然(2009.5)
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朱小曼
第四篇:关于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密山市兴凯中学孙景林
通过几年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对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设有了一些想法:
一:适应实际:
农村中学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农村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不足,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社会文化氛围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法规正趋完善。这些现实都将制约综合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做为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中,就应充分了解实际环境条件,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完成教学任务。
二: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适应现实的方法,贴近生活也是学生情感的要求,贴近生活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器材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制做“简易淋浴装置”时,农村的学生都觉得很有兴趣,他们家里的自来水水压很低,还每天放几次水,再想把水弄到高处就更不容易了。当明白这套“简易淋浴装置”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后都觉得有点不可思意但很适用。
三:趣味诱导
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不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没兴趣参与,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新颖有趣,引人入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四:挖掘真感
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以学生自己为主角的故事学生自己最爱听,学生自己实际的体会学生的感受最深。例如在进行调查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对班级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评估,指导他们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写出调查报告,发到网上进行交流。学生自己评估自己本人的心理,自然格外认真,当看到 自己的材料在网上出现了,他们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激活潜质
努力尝试激活学生心灵中潜在的优秀的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潜质激活后产生的变化和带来的美好感受。重点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学生动口、动脑更乐于动手,像“纸盆烧水”、“釜底游鱼”这类小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后,不管成与败都会觉得很有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感受。诱导学生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和优良品质,自信的去应用这些优良品质,去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今年在记忆能力测评活动中,一些学生就发现了自己的记忆能力是很不错的。这对学好某些科目是相当有利的。
六:落实机制:应该建立相应的课堂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班级学校的激励机制等,特别是评价机制尤其重要,它决定了实践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及结果。现在的考试还是以答卷为主,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很少,从实际情况看,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估也确实很困难。我们现在还不能在中学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测试,也是现实。目前有校课、省课、国课,应该整合起来,提高其适应性和持久性。
七:乐享探究:我们应该能力诱导学生乐于去动手操作,乐于探
究,并在实践探究中感受快乐,养成终生快乐探究的习惯。我认为学生有了终生快乐探究的习惯,是学生终生幸福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没有条件学生会创造条件努力探究,没有兴趣即使有条件学生也不去探索,更谈不上什么习惯了。
2014.7.6
第五篇: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本省十大实事之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浙江省;文化礼堂;农民群众
引言:
一般而言,礼堂是指用于集会、观看电影或者一般公共演出活动的场所。礼堂曾经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人们在礼堂里观看幕布电影、皮影戏、二人转等,礼堂是人们群众集体娱乐的公共记忆场所。顾名思义,农村文化礼堂,即在农村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仪式、祭祀、娱乐宣传活动等,来挖掘和展现本村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凝聚和传承文化的一种乡村文化建设活动。
“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我们需要给农村建设一个个新的精神文化地标。”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在传统的基层文化阵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为了探寻重构乡村文化价值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幸福和谐之路。”一年多过去了,浙江大地已涌现出13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
一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的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礼堂”是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公共文化“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从而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文化礼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向。“文化礼堂”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与传统美德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把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的价值追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下去,并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一)处理好农村礼堂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设计上,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求热闹,求娱乐”这个浅层面上,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活动引领农民价值观的转变。同时,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上,要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理念,进一步提炼文化礼堂的功能和定位,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在这个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中,普及科普知识,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墙、文化窗等载体,全面展示农村的历史沿革、乡风民俗和文化古迹,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
(二)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该有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文化礼堂、文化学堂和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布置应有一系列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标准并不是模子,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地既要注重标准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坚持建设标准,是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质量保证,而挖掘地域特色是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抓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结合,文化礼堂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才可能有可持续的动力。
三 文化礼堂建设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建设经费缺口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包括文化礼堂的设备购置以及设施的基本维护、更新和管理,很多地方都是需要资金来维持的。虽然在建设经费上采取上级补助、市财政投入和村级自筹相结合的模式,但对村级经济较好的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广没有太大问题,而对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文化礼堂建设的经费来源是个大问题。
(二)村民认同有差异,全民参与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使试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让这些人接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礼堂的建设现在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被所有村民真心拥护,村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有待挖掘。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从而影响组织者的积极性。
(三)文化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学者也普遍担心,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后续乏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在刚开始通过挖掘本村特色和梳理村史文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的推广中,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村里开发的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之后恐怕也会面临缺乏后继人的问题。简单机械的复制试点的经验和模式,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的差异,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
总之,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上,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解决。这需要社会上各部门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四 结语
文化礼堂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品质,更发挥了教育人、感化人的高层次作用,引导大家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打造“精神家园、文化公园、生活乐园”的目标,并以“精神家园”建设为核心,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的心灵殿堂;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典型的树立与培养,并以点带面,逐步由农村向城市延伸。逐渐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艺、电影演出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成为农村老百姓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