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资料 2

时间:2019-05-12 14:0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资料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资料 2》。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资料 2

专题复习

(一)八年级下册词语解释

1.油光可鉴(jiàn):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深恶(wù)痛疾(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4.感人至深:至,极。形容十分感人。

5.毫不介意: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6.正人君子: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也用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7.做好做歹: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8.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9.磨磨蹭蹭(mïcânɡ):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10.粗制滥(làn)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11.藏污纳垢(ɡî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12.郁郁寡欢:心理苦闷。

13.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4.正襟(jīn)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15.颔(hà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16.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17.黯(àn)然失色:面容和眼神阴暗下来。

18.广袤(mào)无垠(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19.平淡无奇:事物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和出奇的地方。

20.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地产生。

21.花团锦簇(cù):鲜花围成团,锦绣聚成堆。形容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22.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

23.繁花似锦:无数盛开的花朵像美丽多彩的锦缎。

24.风云突变:风云忽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

25.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26.落英缤纷:落花纷繁的样子。

27.冥(mínɡ)思遐(xiá)想:漫无边际地深思想像。

28.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29.不屈不挠:指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挠,弯曲,屈服。

30.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31.鞺鞺鞳鞳(tānɡtānɡtàtà):原是钟鼓象声词。这里形容波涛声。

32.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33.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34.千山万壑(hâ):山峦连绵,高低重叠。

35.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36.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7.相形见绌(chù):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38.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39.美味佳肴(yáo):味道鲜美的食品。

40.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41.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42.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43.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辅,帮助,辅助。

44.绞尽脑汁(zhī):绞,挤压。形容费尽心机,苦思积虑。

45.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46.颤颤巍巍:抖动摇晃﹤多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47.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48.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

49.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50.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51.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52.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53.众目睽睽(kuí):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54.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理很坦然。

55.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56.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非常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57.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58.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59.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60.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哕,鸟鸣声。形容声音动听。

61.囊nánɡ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yìn﹥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来反光

刻苦读书的故事。形容学习刻苦。

62.超然自在:超出物外的安宁。

63.合辙zhã押韵:这里指押韵。

64.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65.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66.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67.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68.逢场作戏: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玩玩,凑凑热闹。

69.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70.市井里巷:街市里面的小街小巷。

71.凡夫俗子:平凡庸俗的人。

72.看风使舵(duî):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73.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74.孤陋寡闻(ɡū lîu ɡuǎ wãn):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人情练达:指通晓待人处事的经验。

专题复习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背诵:《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雪》《野草》《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字适之,学者《我的第一本书》《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牛汉《列夫·托尔斯泰》《三作家》茨威格《再塑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女作家《雷电颂》《屈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静

夜》《日》《月》《巴金选集》《龙·虎·狗》巴金《海燕》《高尔基全集》 “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高尔基,前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

学》《组歌(节选)》《泪与笑》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喂——出来》《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云南的歌会》《沈从文散文选》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

究家《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吆喝》《北京城杂记》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春酒》《琦君散文》琦君,台湾女作家《泥人张》《好嘴杨巴》《俗世奇人》冯骥才《与朱元思书》《艺文类聚》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马说》《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明初文学家《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集·外集》刘禹锡,唐 诗人、哲学家

《赤壁》《樊川诗集》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

《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

《水调歌头》《东坡乐府笺》苏轼,宋代文学家

《山坡羊 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

散曲作家《小石潭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岳阳楼记》《范正公文集》范仲淹,宋朝《醉翁亭记》《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宋。“唐

宋八大家”《满井游记》《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

文学家《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集》陶渊明

《行路难》《李太白全集》李白,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诗详注》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集校笺》岑参,唐代诗人

《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现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海底两万里》(1、《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3、《神秘岛》)凡尔纳,法,“现代科学幻想小说

之父”

人物:尼摩船长、阿龙纳斯、康赛尔、捕鲸手

1、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2、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海底潜艇)

3、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尼摩船长反抗

压迫)

《名人传》罗曼·罗兰,法,人道主义作家

人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

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专题复习三——语病

病句类型病句示例备注

语序不当1.我们来了的消息传开了,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来看我们。

2.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搭配不当1.她的优美歌声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2.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3.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模的报告。

成分残缺1.通过七八个孩子一齐努力,终于把雪罗汉塑起来了。

2.文中增加了对小男孩的眼神和景物等,使文章更生动了。

3.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成分赘余1.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工具书、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2.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老教师和女教师只占少数。

3.听说学校要成立文学社,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

结构混乱1.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我们是生长在新的时代的青年是多么幸福啊!

表意不明1.同学们已经基本上全部到齐了。

2.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不合逻辑1.采集昆虫标本从小对他就很有兴趣。

2.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学生会干部和学生。

专题复习四——仿写

一、知识指导:

(一)什么是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

如何按要求进行仿写呢?

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

面入手进行仿写。

例如: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再造一个句子。

金钱能买来书籍,但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康;

解题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例句的结构是:金钱能买来……,但买不来……;金钱能买来……,但买不来……;这一步是做仿写题的关键所在。

其次分析例句的内容,从例句可知:(1)“能买来”的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书籍、药

品);(2)“但买不来”的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知识、健康);(3)“书籍和知识”、“药品

和健康”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根据例句,答案可填写为:“金钱能买来礼物,但买不来真情”;或“金钱能买来玫瑰,但买不来爱情。”

有些仿写题,从形式上看,往往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依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在仿写此题时,除了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外,还要注意三点:(1)要使用拟人修辞方法;(2)“墙角”是表示事物处所的修饰语;(3)仿写的句子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有哲理性。比如下面的几个仿写句子,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正误。

1、月下的恋人,你结婚时,玫瑰便枯萎了

(从整体上看,结构与例句相符,但未使用拟人修辞格。)

2、小小的蜡烛,你燃烧自己时,世界便光明了。

(从整体上看,结构与例句相符,第二句也使用了拟人修辞格,但“小小”不是表示处所的)。

3、笼中的鸟,你安于现状时,自由便夭折了。

(从整体上看,结构与例句相符,也使用了拟人修辞格,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符合仿写要求。)由此可见,在仿写时,要做到“形似义合”。即在形式上,与例句相似;在内容上,与例句吻合。做到了这两点,不管题型怎么变化,都会迎刃而解。

(二)常见的仿写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续写式

如:仿照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一场甘霖。

参考答案:“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2、话题式

如:仿照例句,以“笔”为话题立意开头,并作为本体,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例句:书似阶梯,开启心灵之门;书似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仿句参考答案:笔似火焰,点燃文明之光;笔似犁铧,耕耘五彩之梦。

3、开放式

如: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太阳无语,却放射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广博。

仿句:参考答案:青春无语,却焕发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大地。

(三)“仿写句子”,应遵循如下六条原则:

1、句式相同——所仿写出来的句子,在句式结构上必须与试题提供的例句保持一致,方能语气连贯。

2、修辞一致——“仿写句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必须与例句一致。比如例句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仿句也必须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3、对象同类——所仿写出来的句子,陈述的对象应优先考虑与例句陈述的对象是同类事物,实在不行当然也可以是不同类事物。

4、结构对称——“属对”最大的形式特点是词性必须相同,词义必须相对或相反,字数必须相同。

5、讲究文采——仿写句子既然脱胎于传统语文中的“对课”,就必然要承继它的文学特质。在仿写句子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句式相同”、“修辞一致”、“对象同类”之外,还要尽可能讲究一点文采,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学才华。

6、格调高昂——所仿写出来的句子,必须格调高昂,必须展示当代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反映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切不可流露丝毫消沉、颓废的情绪。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汇总

一、(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①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③决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三十年”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史)(1840-1949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开国大典举行。奏国歌升国旗、鸣放礼炮(54门礼炮—54个民族,28响—中共艰苦奋斗的28年)、讲话、阅兵、群众游行。(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与中央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3)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议》。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5)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其中黄继光和邱少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高地争夺战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最后被大火烧死。(6)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①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②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三、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广大农民受尽剥削,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结果: 1952 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解放。(4)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新中国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①和平解放西藏;②抗美援朝;③土地改革;④三反(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五反(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四、1、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成就: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并取得显著成绩: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6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③中国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中国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千堑变通途”。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⑦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5)意义: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

人民。(2)意义(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五、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4)三大改造的完成: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

(1)内容:P27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1。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点:

①土地改革是1950年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农业合作化是1952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8、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P39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3)影响:P39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端,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5、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

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2、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③20多年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见课本P77《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4、在亚非国际会议(又称“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参会各国的理解和尊重。

5、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见课本P81《中美建交公报》)。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1、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送上了太空,并进行了太空漫步(翟志刚)。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863计划”(见课本P94):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第七单元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第三篇: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人教版)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人教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简述题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3)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每个人的成长都带有时代的印痕,小华的爸爸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名字叫建国,那么他今过多少岁的生日?请你分析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答:(1)2005-1949=56岁(2)意义:同第2题

4、建国后,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但现在在外国势力扶持下的**集团长期从事分裂中国的“西藏独立”活动,请你用史实说明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的分裂活动都是不得人心的。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西藏现在已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了?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有哪两位?西藏和平解放说明了什么?请你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西藏的现在,并展望一下它的未来。

答:(1)史实:①唐朝时,唐政府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称吐蕃),加强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后来,吐蕃首领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②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隶属中国版图。③明朝时设都指挥使司,清朝时确定了西藏地区的首领**和**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和**共同管理西藏。由此可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005-1951=54周年

(3)阿沛·阿旺晋美和十世**

(4)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西藏被列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西藏的明天会更好。

5、小光是低年级的学生,每次升旗仪式,他都为《国歌》雄伟的旋律所吸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你能否为小光解答以下问题吗?

(1)《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原名是什么?

(2)这首歌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为国歌的?

(3)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当时指什么?

(4)今天我们处在和平盛世,这句歌词是否已经过时,谈谈你的感想?

答:(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指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

(4)不过时,《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思想,使我们警钟长鸣。

6、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人们经过那里的时候,都要驻足观看,在上面雕刻着碑文,在基座四周,嵌有十副巨型浮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立此碑的目的是什么?(或碑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我们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3)在基座上的十副巨型浮雕概括表现了近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你能猜一猜这十件重大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吗?

(4)如果今天让你继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你准备增加哪些内容?

答:(1)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国革命胜利的取得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无数人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决不能忘记他们,也不能辜负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发扬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志报国,做全国发展的好学生。

(3)这十件大事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7、“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这是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请你回答:

(1)毛泽东当时认为什么必须参战?中国最终以什么形式参战的?

(2)参战的利益是什么?不参战有什么损害?

(3)参战与否是与什么联系到一起的?我们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意识?

答:(1)因为美国的侵略活动已经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形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情司令的带领下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参战的利益,抗击美国侵略,可以巩固人民政权,赢得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可以壮大新中国的志气,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不参战会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国内的经济建设。

(3)参战与否是和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到一起的,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为祖国争光的信念。

8、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向“邻人”大规模派兵的共有两次,请你说出这两次出兵的时间,战争名称,战争的结果和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这两次不同的结果,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答:(1)第一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二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妥协退让,卖国求和。而新生的中国政府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3)启发: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胜负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还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以为人民的斗志等因素,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家卫国,争取世界的和平。9、2004年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建国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它与现在的土地所有制有什么不同? 答:(1)共同出发点: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现在是土地公有制。

10、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或为什么这次运动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针对这次运动的完成你有何感想?

答:(1)这次运动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2)答土地改革的意义略

(3)感想: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1、新中国成立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 答:(1)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各省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3)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2、从爷爷奶奶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解放前的中国农民生活大都十分的困苦,通过学习历史,你知道他们贫穷落后的根源吗?这个根源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运动被消除的?请你举出两部反映这一运动的小说。

答:(1)根源: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通过1950年—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丁铃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1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中国人民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二、列举题

1、列举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党和人民进行的两大运动并说出它们的时间。

答: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运动;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

2、列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答: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列举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事迹。

答:黄继光:在上甘岭的一次战斗中,他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志愿军某排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最后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4、列举土地改革的目的、原因、内容。

答:(1)目的: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5、列举抗美援朝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开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6、列举土地改革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束: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列举出几部反映从1949年—1953的这一时期的影片及相关的历史的事件。

答:《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甘岭》、《英雄儿女》(抗美援朝)《创业史》(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简述题

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请你回答: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工业面貌,我们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有何成效?你怎么样看待这些成效?对于振兴工业,你有何建议? 答:(1)我们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2)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如何看待:“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一百年的成就的总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4)建议: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结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要重视人才,要合理利用资源等。

2、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后期存在哪些缺点?另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遗留了一些问题,试分析产生这些遗留问题的深刻原因及教训?

答:(1)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

(3)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4)缺点: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5)由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化的、片面化的理解,加上缺乏实际经验,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国家全部取消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公有制经济成了唯一的经济成分,这就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再加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答:(1)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在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比重。

(3)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社会主义经济。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4、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答:(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性质。

(4)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共八大后的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又出现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如何看待这些失误?通过失误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失误: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泛滥开来。如何看待:出现以上错误主要由于中国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走了曲折之路。

经验教训:(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2)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6、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否正确?为什么?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这一决定的执行情况如何?

答:正确。因为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的论断是在对我国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虽然这一决定做出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绩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这一决定并没有长期执行下去。7、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党和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答: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

解决: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8、“大跃进”时期,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了耕作,上山采矿,建炉炼钢。你认为这样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涉及环境问题的例子吗?

答:(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合理的利用矿产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困难。

例子: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白色垃圾问题以及工厂的废气和废水所造成的 环境污染。

9、如果你有机会观赏到1969—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你知道这些旧物属于哪个时期?你怎样看待这个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答:(1)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2)“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基本上没有提高。

(4)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

人祟拜和个人专断。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10、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主要责任在于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怎么看待毛泽东一生的功劳和过失?

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对待毛泽东也应像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将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中去全面的客观地认识,看主流、抓本质。所以毛泽东这次犯的错误终究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在“文革”中,他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革”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他领导粉碎了林彪

反革命集团,对江青、张春桥等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揭露,避免了其野心得逞,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把他看作自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11、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按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是进京“赶考”,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赶考”是什么意思?

(2)我们把毛泽东等人的考试题按“1949—1957”和“1958—1976”年两个阶段划分其“考试”成绩如何?

答:(1)赶考意味着共产党人要面临执政和建设政权的新任务。

(2)第一阶段(1949—1957年)考试成绩较为理想,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发动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第二阶段(1958—1976)考试成绩不及格,1958年制定了党的建设总路线,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我国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文化大革命”运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起伏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如第一阶段。

二、列举题

1、列举“一五”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务。

答: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如印度。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列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业的成就。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和鹰厦铁路和宝成铁路。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3、列举中国现代史上,我国颁布的两部具宪法性质的文件? 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

答: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5、列举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评价)。

答:时间: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特色),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列举三大改造主要是针对哪三个行业的改造? 答: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7、列举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答:(1)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一家一户的分散分营影响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8、列举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

或途径。

答:(1)农业手工业的方式:走合作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9、列举三大改造在后期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答: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10、列举八大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答:(1)时间:1956年(2)内容:大会是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1、我国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以及这种错误的主要标志。

答: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12、列举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3、列举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及他们的称号,并说出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答:(1)“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列举在“文化大革命”出现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及他们被粉碎的时间。

答: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被粉碎)

15、列举“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怎样的斗争?

答:(1)“二月抗争”是党内老干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斗争;

(2)毛泽东及时察觉林彪阴谋,粉碎了他们的反革命政变计划;

(3)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抵制“左”的错误,继续与“四人帮”做斗争。

(4)“四五”运动,人民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

(5)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等领导下,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的局面。

16、列举1976年发生的几件大事。答:毛泽东、周恩来逝世;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7、列举“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 答: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

18、列举在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两次“左”的错误。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答:(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7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的转折点.(2)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经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5、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践中实现了哪些转折? 答: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向实事求是;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上,改变了僵化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尊重人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6、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1)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2)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各是怎样实行改革的?

答:(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发展乡镇企业;

(2)在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6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简述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表现有哪些?)你知道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那一天我们一般举行哪些活动?

答:(1)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门会在街头设点接受市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请你回答出有关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是什么?并说出这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哪几次主动纠正错误路线的事件? 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惩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影响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实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原则: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 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在深圳市深南路有一幅巨幅画像,每逢节日,尤其是每年的2月19日,人们都要来这里观光、献花、拍照,用各种

各样的方式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的儿子。深圳人民对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谁?为什么深圳人民对他如此爱戴?人们为什么把他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答:(1)他是邓小平。

(2)1980年,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渔村一跃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所以深圳人民爱戴他。(3)答案见上题。

11、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总结,请回答: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答:(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任务;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2、为庆祝建国56周年,学校准备举办一次“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参加筹备工作。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展览内容要显现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请你按要求各举一例。在展览结束后,需要归纳一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请你来完成。答:(1)上网、查阅图书资料、调查访问等。

(2)过渡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建成。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建立深圳经济特区。

(3)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13、对外开放的含义及旧中国“开放”的区别。

答:(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区别: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4、《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 答:(1)因为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所以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改革开放。

(2)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是指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4)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他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他又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二大,他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理论;1992年南方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5、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并得到确立的?

答:(1)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992年南巡讲话后,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年党的“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

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6、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的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等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请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一代中央领导人提倡这一精神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可以使全党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廉洁自律,居安思危,永葆我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对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列举题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答: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列举建国后,我党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两个会议。

答:中共八大(195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3、列举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答: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列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列举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6、列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7、列举1985年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答:(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8、列举我国在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答:(1)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2)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9、列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哪些重要的会议。答: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列举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所提出的理论。答:(1)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针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姓“资”和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11、列举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内容。

答:(1)“十二大”: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十三大”:(1)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党的十三大就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十四大”:(1)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十五大”:(1)江、泽、民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3)把邓小平理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2、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列举邓小平理论中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有哪些? 答: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4、列举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3)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实例: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5)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燕尾服,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进一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他们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民族经济;中央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要给予大力的支援,更好的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实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你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都实行了哪些民族政策?

答:(1)56个民族(2)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

3、邓小平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在这段话中提到收回香港,请你回答(1)香港回归祖国是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构想的成功实现?这一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2)这一构想提出的时间、出发点、含义和意义?(3)简述一下香港和和澳门回归的过程。

(4)回顾中国近代史,写出有关香港被英国割占所签订的条约名称。

(5)简要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受,作为青少年,为了祖国的统一你应该怎么样做?

(6)请说一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7)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政府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答:(1)“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

(2)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提出来的;出发点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是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道路,也为台湾回归祖国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3)香港:1984年底,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9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的统一

一、分析探究题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这项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实例有哪些?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提出的开发战略是什么?这个战略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答:(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这是中 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中国百年耻辱得以雪耻,作为炎黄子孙感到振奋骄傲、自豪、高兴,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中共的领导下,成功地收回香港,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香港能够成功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4、想一想: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请你想一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答:(1)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1842年开始通过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香港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重要的国际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信息中心;“一国两制”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虑,明确指出,一要实现香港主权回归,二要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维持香港的繁荣。

(2)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进入对立状态。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不仅保持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请总结党的三代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方面的主要思路和观点)

答:(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邓小平: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形成

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江、泽、民:1995年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为了实现两岸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答:(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7、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急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那目前来看,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你怎么样评价“台独”行为?请你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前景的看法?

答:(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元朝时,中央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二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2)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3)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

(4)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8、目前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美国在建国初期曾采取了什么行动干涉我国内政?

答:(1)台湾问题(2)因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说它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问题。(3)建国初期,派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9、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答:(1)指导思想是“一国两制”。(2)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届政府都把台湾纳入自己的主权管辖之下,包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台湾和大陆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我坚信台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10、一位民族五金厂的厂长在谈到企业发展时这样说道: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我们的“尚方宝剑”。你能谈一谈这一民族政策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它实施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几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筹建新中国时提出来的;(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五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4)略。

11、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什么?什么时间提出的?有什么意义? 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3)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12、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香港和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归,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 异同?

答:(1)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13、藏族著名歌手才旦卓玛首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片《今日西藏》主题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歌反映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其主题是什么?

答:(1)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题:歌颂了西藏的民主改革,表达了西藏人民过

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14、通过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被英国割占和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比较一下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对香港的百年沧桑巨变,你有何感想?

答:(1)中国近代史中被英国割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根本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见第3题的第(5)问

15、请你探讨下下,如果没有“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能否回到祖国怀抱?

答:两种思路:(1)没有“一国两制”方针,就不可能这么快地解决双方分歧,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平稳过渡;(2)即使没有“一国两制”,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必将增强,国际地位也将明显提高,不仅港澳问题,就是台湾问题也将会得到圆满解决。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分析探究题 1、1956年,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的汇报。中央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打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

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的导弹部队是什么时候组建的,主要担任什么任务?

(2)我国为什么要重视导弹部队的组建?

(3)我国导弹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哪些?请你举例说一说具体导弹的发明情况如何?

答:(1)我国的导弹部队是1957年组建的,主要担任核反击的任务。

(2)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中程、远程、洲际导弹和核武器。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2、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并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海军的发展状况。

答:(1)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2)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请你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倡导,并在哪年最早提出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3)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将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管用吗? 答:(1)周恩来倡导提出的,最早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2)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通过谈判的方式,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充分依据历史及国际法中有关领土问题中的有关条款的规定来解决中印、中俄的领土争端。但对于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这一问题,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并强烈的抗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会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处理国际争端仍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你知道哪些和他相关的外交活动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答:外交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的精神: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他总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和外交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他善于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寓刚于柔,寄理于情。他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既能从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他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5、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请你用简炼的语言说出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1)成就: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等等。

(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的几代领导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等。

6、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目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所学的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答:重大事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国抗美援朝;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71年,尼克松派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同周恩来进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主要因素: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人权问题;西藏问题等。

认识: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

7、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条件(即原因)有哪些?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有何意义?

答:变化:(1)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原因是二战后美国为了确立世界霸权,敌视中国革命的胜利,竭力遏制共产主义)

(2)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根本原因:美国对华政策由对抗到缓和,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日益上升。

标志正常化的事件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8、尼克松访华,按照外交礼节的惯例应由迎接方先伸出手来表示欢迎欢迎,首次访华的尼克松总统反而先伸出手来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对于这次握手曾说:“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你回答:

(1)你认为“握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理解。这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当时两国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并概括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当今时事,你能列举几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在我国台湾问题上的表现吗?

答:(1)握手的真正含义是“和解”,并结束了对中国的对抗。

(2)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当时两国的共同要求是:改善中美关系。

(3)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现在又支持台湾的“台独分子”搞独立,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等。

9、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是怎样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

答:(1)1949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5)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0、1971年7月9日,一架从巴基斯坦卡拉奇起飞向西飞行的美国专机,在空中突然掉头直飞中国,开始了神秘的“破冰之旅”,你知道飞机上坐的是谁吗?他肩负着什么重要使命,为什么把此行称为“破冰之旅”?

答:飞相坐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他肩负尼克松总统的给予他的任务,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改善中美关系。因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这次行动以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这次行动揭开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序幕,所以说是“破冰之旅”。

11、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并分析一下,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 成就:(1)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得到改善;1972,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2、在21世纪初,我国成功的承办了一次国际性的会议,请你回答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此次会议的背景、具体

时间与地点、主题、参会主要领导人以及会议取得的成果。答:(1)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简称APEC会议。

(2)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的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参会主要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等19位领导人。

成果: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3、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回答一下,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特点及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会议召开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结果怎么样?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说一说什么是万隆精神? 答:(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3)遇到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使会议的气氛紧张起来。(4)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5)能改变航向的原因:因为他坚决执行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外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的航向。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分析探究题

1、“两弹一星”指什么?都是在什么时候试验成功的?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他被誉为什么,请说出他的两句名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有什么历史意义?你有何感想?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应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答:(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1964年10月。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3)邓稼先,“两弹元勋”,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之后一定回来。”

(4)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5)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6)为我们国家的强大而自豪。同时也为那些为了原子能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7)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学好本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1)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2)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4)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3、新中国成立后,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下面是一些有关航天成就中一些问题,请回答:(1)毛泽东在何时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2)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叫什么?它是我国在何时发射成功的?发射该卫星的火箭叫什么名字?(3)我国是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4)1999年,2003年我国在航天领域里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5)请你分析一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20世纪50年代

(2)东方红1号,1970年,长征号。

(3)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人员努力钻研、探索;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改善了发展科技的条件;我国也需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席之地;根本因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4、“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杂交水稻。请回答:(1)“籼型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什么?是什么时候由哪位科学家培育出来的?(2)这位科学家曾在哪一年被国家授予什么奖项?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3)请你总结一下他对农学的贡献是什么?(4)我们要学习他什

么样的优秀品质?

答:(1)又被称为“东方魔稻”,是1973年由袁隆平培育出来的。

(2)在2001由江、泽、民主席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东方魔稻”。

(3)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4)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5、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这场革命是以什么为中心展开的?(2)在这场科技革命后,世界各国都把什么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并纷纷制定了什么计划?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应该怎么办?

答:(1)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

(2)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

(3)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提出了“863计划”。

6、“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请回答:(1)这个建议指什么?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提出来的?(2)这是哪位领导人的批示?(3)在此批示后我国出台了什么重大的计划?形成了什么文件?具体内容是什么?(4)我国现在经济还比较的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钱去搞高技术的研究?(5)请你举出几个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答:(1)这个建议是指《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是在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的。

(2)邓小平。(3)出台了“863计划”,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4)原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搞高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缩小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等我国经济发达后再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就会丧失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等;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7、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到2001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5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也非常迅速,上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急速上升为2001年初的2000多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请回答:

1、当前我们国家上网的主要是哪些人?

2、结合自身或周边上网同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上网给你们的成长带来的便利条件有哪些?

3、以后应用网络应注意哪些问题?

4、你如何看待上网?

答:(1)80%以上是青少年。(2)上网可以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进入浩瀚的知识海洋;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等。

(3)要注意不能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不能有超时无节制上网,不能侮辱欺诈他人,不能沉溺于虚拟时空。

(4)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8、“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上在两句话是江、泽、民分别在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上做的报告内容。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为了发展教育提出了什么战略?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

(2)我国的基本教育包括哪些阶段?在世界上占有什么位置?

(3)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何时颁布实施什么法律?(4)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哪一年?(5)有人说这种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说法对吗? 答:(1)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2)包括小学、初中。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2000年.(5)不对。国家对按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只免收学费。

9、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请回答:(1)这是谁说的?(2)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认为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如何? 答:(1)这是邓小平说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部分社会科学和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它可以使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加速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并使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不断更新;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劳动的复杂程度,它可以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并引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一些新型产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促进管理现代化等。(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的制定等。(4)科技为教育服务,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进步。

10、“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上述内容出自什么文件?此文件何时制定的?“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中的“年限”的几年?党和政府为什么规定义务教育?为了使贫困的地区的孩子能上学,我国青少年基金会创办了一项公益事业,这项公益事业是指什么?

答:(1)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的。九年。(2)因为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

(3)是指“希望工程”。

11、中国的竞技体育走出国门开始于什么项目?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谁?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的?

答:(1)乒乓球。(2)许海峰。(3)从整体的健康水平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全国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大大加强。从典型的事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体育已是亚洲强国,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金牌总数32枚,名列第二的好成绩。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的举世瞩目,因此在越来越得到亚洲、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不但在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还将承担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任。

(4)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2、2001年7月13日,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彻底难眠、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请回答:(1)中国申奥成功反映了什么?

(2)中国申奥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3)从中国申奥成功这件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4)申奥成功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大事,你作为一名中学生,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你觉得你应该做什么? 答:(1)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全面提高。

(2)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体育强国。

(3)启示:北京申奥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是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产生吸引力的结果。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尤其是学好外语,以文明、上进、热情、友好的姿态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我做起:应该动员家人、亲戚、朋友都来为2008年奥运会出谋献策,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通过努力拼博,成为奥运赛场上的一员,为国争光;学好一门外语,争取到奥运会上当一名志愿者。)

13、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中共在什么时间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文学和艺术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挫折? 答:(1)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文学的发展: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例如《红岩》、《青春之歌》等。改革开放后,先是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成功之件。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班主任》《哥德马赫猜想》等。

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舞剧《丝路花雨》等。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行方面: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而今天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飞机等。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人称“旧四大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流传“新四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的高档消费口层出不穷,“新四大件”的说法又落伍了,经济发达的地区,电脑、手机以及私家车、别墅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试问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对于“新四大件”的落伍,你有何感受?

答:(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新四大件“的落伍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领导了消费新时尚。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面对这些变化和适应这些变化?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进行就业。

(2)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我们应该正确来面对这种变化,要发愤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争取使自己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以适应这种就业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相比较,人民在吃方面变化很大,请你概括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答:(1)关于食方面: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原因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积极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5、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等。

6、搜集过去使用的票证,看一看哪些行业使用票证,思考那时候为什么必须使用票证而现在不用了?

答: 有粮票、布票、油票等,原因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1、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3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人民的生活20多年来都是在不断的改善的。请你用史实说明一下。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关于衣方面:改革开放前,衣服的颜色单调、质地粗糙、样式简单、购买凭证。而现在人们的穿着越来越讲究,服装色彩越来越丰富,可以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的方式。关于食方面: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关于住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房屋建筑的式样,人均居住面积、居住环境等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⒈原因: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方爆发内战,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应朝鲜政府的请求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1953年7月,在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一、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二、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

初二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

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

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⑵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⑶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⑷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7课 全国大**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一月革命”“二月抗争”主要人物: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

3、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全国公安、检查和司法机关遭到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

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一、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坐的飞机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随之被彻底粉碎。

二、国民经济1.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到了1972年,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2.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3.随之而来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国民经济又遭到破坏。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1.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2.成就略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追悼周总理的“四五运动”。这一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2.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10

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关于两个凡是的探讨2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意义:这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14课 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1987年,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2.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胜过达到小康水平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第三步:世道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是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是,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与世长辞。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越剧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2.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⒉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4.第18课 国防建设一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建设。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

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二、民兵和预备役

1.《中华人们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国家实行义务兵役为主体的义务兵和志愿兵相接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每个公民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人民解放军有了可靠的兵源,增强了国防后备力量

5.第19课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⒈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课标: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课标: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努力下;② 1960

年11月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 ③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⑤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⑥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袁隆平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①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③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从科学计算扩展到过程控制、信息处理、经济管理、情报检索、人工智能等方面。

四、“863”计划的制定: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组织专家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进行论证。同年底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为纪念科学家们的建议,这个纲要命名为“863”计划。

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⒈教育事业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科教兴国”的国策。③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⒉文学艺术的繁荣:①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文学:小说:《青春之歌》、《红岩》、《芙蓉镇》、《平凡的世界》。③艺术:昆剧《十五贯》、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红灯记》、话剧《茶馆》、绘画《开国大典》、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有《南征北战》、《红高粱》,电视剧《四世同堂》、《西游记》。⒊中国成为体育强国:①195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②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28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三名。③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课标: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⒈日常生活变化大。⒉就业制度:企业打破“铁饭碗”。干部终身制正在废除。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向选择,用人方式多样化。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⒊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①20世纪80年代末,职工医保制度开始改革。②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城镇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③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兴办了各种社会福利院。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1、新中国成立: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决定以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⑵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⑶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②国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3、抗美援朝:。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口;邱少云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烧身,壮烈牺牲。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4、,规定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5、⑴。⑵制定宪法: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应当吸取哪些教训?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搞经济建设,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②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不要凭主观愿望办事。

7、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有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8、文化大革命: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错误判断,认为共产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决定发动一场群众性的“文化大革命”。

⑴导火线:1965年《文汇报》发《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⑵全面发动:①标志是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516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做出《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②文革的实际指挥部是中央文革小组。⑶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⑷结束: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

文革的性质和后果:性质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对我国造成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是“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后果是①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践踏。②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提示: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⑵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崇拜。⑷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⑸保持稳定,反对**等。

9、全国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⑴、准备: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其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②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⑵、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⑶、内容:①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⑷、意义: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改革:①农村的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的改革:1985年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12、对外开放:⑴经济特区:1980年建有区;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成经济特区。⑵对外开放格局形成:①十四个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②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③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④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加入。

14、法制建设的成就:⑴主要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⑵1982年新宪法规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⑶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⑷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

15、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⑶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⑷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⑸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16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出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⑵、“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⑶、“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17、民族团结的加强:⑴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⑵、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⑶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8、一国两制: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

澳门回归祖国。⑶港、澳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两地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使港、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19、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⑴1992年,达成共识,以口头表述方式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⑵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八项主张”。

20、国防建设:⑴1949年人民海军和空军先后建立。⑵科技强军: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⑶1966年二炮创建。

21、外交成就:⑴、20世纪50年代: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同印度、缅甸总理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②1954年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中国出席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⑵、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22、现代科技之花:⑴“两弹一星”:导弹“东风1号”;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⑵“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3、教育事业的发展: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⑵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4、体育: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获得28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三名;年,北京申奥成功;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32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二名;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行,中国获51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一。

下载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资料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资料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精选五篇]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期中复习资料

    一、国家的主人——人民 广泛的权利——公民 1、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公民权利的实现:作为--不作为 3、凡......

    八年级英语下册复习资料 Unit6

    八年级英语下册复习资料 Module6 1.No one _______ us when we told them the truth. A.knewB.believedC.thoughtD.saw 2.---_______?--Yes, that’s what I saw. A.Is that......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 1、《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中......

    八年级英语下册复习资料 Unit9

    八年级英语下册复习资料 Module9 1.I know he avoids______me. A.meetingB.to meetC. meetD.met 2.It is brave________ him to save the girl from the fire. A.forB. toC.......

    八年级下册古诗 2(大全五篇)

    饮酒(其五)〃陶渊明 【评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计划 2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二三三”课堂模式,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高效轻松的教学模式和......

    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教案2

    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教案2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