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5篇

时间:2019-05-12 14:1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

第一篇: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探论

从上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发展的过程盛衰起伏,有辉煌也有遗憾,总结起来的经验教训应该从两个方面论述: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方面最主要的经验集中到一句话就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产生;巴黎公社则较早的进行了一次实验;一战后在俄国得到了实践,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扩大到了东欧及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从产生、扩展到低落的整个过程都不是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而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他们基本的共同点就是经过艰难的民族独立运动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忧外患重重。然而一方面是千疮百孔的政治经济局面急需建设,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主义根本没有历史经验和他国教训可以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苏联成立后相对较好的克服了这个困难,却也给以后的国家制造了更大的困难。苏联强有力的控制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推行斯大林模式,给这些国家造成了极大地灾难。追其原因就是完全没有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套用刻板的模式。可以举东欧和中国的例子来分析。

二、具体实行方面的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

1、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及时转变刻板的计划经济,同时要控制好市场经济。

2、切忌急功近利的心态。

3、以工业为发展核心,兼顾农业和第三产业,不能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

4、要开放,与世界接轨,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其次在政治民主方面。

1、不能纠缠于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并将其扩大为全国性的铲除异己的暴力恐怖行为。

2、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政治民主,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适应。

3、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要有策略,要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利益,给予人民宗教信仰和传教的自由,同时也要严厉控制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主义。

最后在社会民生方面。

1、解决好分配问题是保持稳定的关键。

2、社会财富和国家财富增加后要关心民生,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科教文卫及各种公益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使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杀鸡取卵。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巩固与发展无不经历过各种曲折反复,社会主义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总结经验,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第二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3、《四月提纲》提出

A、把大型企业全部国有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而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 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② 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②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③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④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 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B、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其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剩余粮食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低价购买D、限价购买12、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

13、十月革命 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具有策略性

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B、由工人对一切企业实行生产监督

C、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D、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6、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A、卫国战争期间B、一五计划完成后C、二五计划完成后D、三五计划完成后

18、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 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八一九”事件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D、《阿拉木图宣言》

20、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八一九”事件B、阿拉木图宣言》的签定

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D、明斯克协定的签署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3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蜾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简括实施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三、问答题

23、简析十月革命后至“二战”前苏俄(苏联)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的背景与作用。

24、有人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体制上的保证,是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因此,这一体制毫无进步性而言”。

请结合史实和你自己的思考,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专题七 《专题检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C;

4、C;

5、B;

6、B;

7、D;

8、A;

9、C;

10、A;

11、B;

12、D;

13、C;

14、A;

15、A;

16、C;

17、C;

18、D;

19、D; 20、C。

二.材料题

21.(1)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粮食税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加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缩小了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但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问答题

23.(1)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势力的疯狂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迫切需要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使苏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1925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1927年开始农业集体化,实行了3个五年计划。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的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使苏联基本由农业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产值已占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业强国;但从长远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4.提示:

(1)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该体制。绝对地肯定和

绝对地否定都是错误的。

(2)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去评价。

(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一定要史论相结合。

第三篇: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直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2)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3)结果: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第四篇: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必修二 经济成长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春)

一.背景

1.国内: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苏俄面临着物力财力极为匮乏。

2.国际:英美法日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二.目的1.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祖国,巩固政权。

2.越过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①积极: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缓解城市饥荒,保证前线供应。

②消极:卢布贬值,农民实则将粮食无偿交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2.工业——工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卢布进一步丧失价值,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易形式。

4.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四.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军事行政命令的经济体制,超越生产力发展需求。

五.评价

1.积极方面:使“目的”得以完成。

2.消极方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联盟的巩固,导致了1920年春经济和政治危机。Ⅱ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928年逐渐取消)

一.原因

1.直接原因:医治战争创伤,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理论原因:1918年春,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的理论原则。

二.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存在,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内容

1.农业——粮食税

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工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有利于国外资金和技术的传入,以便更快恢复发展工业。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使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促进商品流通。

4.分配——工资级别制

四.意义

1.政治方面: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页

3.思想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

Ⅲ斯大林模式(1936年)

一.背景

1.外因: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2.内因: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斗争的错误

估计以及过于自信的性格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完成,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内容

1.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⑴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⑵提出:1925年12月,苏共(布)十四大

⑶过程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②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第三个五年计划(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⑷问题: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⑴背景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⑵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⑶提出

1927年,苏共十五大

⑷进程

①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掀起高潮。

②1930年,整顿发展。

③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④1937年,基本完成。

四.评价

1.伟大功绩

⑴政治方面

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⑵经济方面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⑶思想方面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2.重大弊端

⑴政治方面

①党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破坏民主集中制;

②干部职务终身制,缺乏必要警惕监督;

③1936——1939年,大清洗运动。

⑵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低下。

⑶思想方面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Ⅳ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一.背景

1953年,斯大林病逝,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平凡冤假错案,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

农业方面的改革成为突破口;工业上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外交方面

古巴导弹危机,国际威望严重受损;大国沙文主义,影响国际社会主义团结。

三.评价

1.进步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局限性

好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后没有相应配套措施;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束缚;过于强调主观,一味否定斯大林模式,造成人们思想混乱。

Ⅴ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一.背景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改革混乱辞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永远退出政治舞台。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集体领导,实行“三码驾车制”,扩大党内外民主。

2.经济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军事方面

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8月,侵犯我国东北新疆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美苏争霸;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

三.评价

1.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过高的估计进一步阻碍了改革

进程。1975年,苏联经济停滞。

3.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具备竞赛,使经济负担加重。

Ⅵ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一.背景

经济全面滑坡,苏联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陷入危机边缘。

二.内容

1.政治方面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从宪法中删除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条文;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中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2.经济方面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

三.评价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的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Ⅶ苏联解体

一.时间

1991年12月25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升起俄罗斯联邦三色旗;26日苏联正式解体。

二.原因

㈠解体原因

1.根本原因

苏联传统机制弊端太多,失去了动力和机制。

2.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3.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

4.内部原因

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

②经济:生产力水平低。

③思想:教条主义,左倾思想严重。

④民族:各加盟国对苏联不满。

4.外部原因

西方和平演变。

㈡改革失败原因

1.纠正党的历史错误滑向否定党的历史成就。

2.批判停滞社会主义理论滑向意识形态多元化。

3.发扬党内民主滑向党的民主集中制。

4.从划分党内职能区分开始,把党政分工变为党政分家。

5.模糊和抹杀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五篇: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试题: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对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我们都要正确地对它们进行总结,因为它们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吸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人,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度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和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都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加上我们自己后来发生的“左”的错误,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下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和总结,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了解,其中所调查行政村的主要问题有:农业技术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惠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农户。经营规模......

    2018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过关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

    事故教训

    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经过4.02日4106工作面放炮事故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在我们工作当中的弊端与麻痹。 ‘4.02’事故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就是要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从中总结经......

    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人民版07版必修2)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一、选择题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

    大学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些什么

    大学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些什么 21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和任务,而是中国未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深刻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特......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已发表一百六十余年,但如今我们用现在角度去解......

    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毛主席的一句“中国人名从此站起来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始,如今,63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到了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