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时间:2019-05-12 13:1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一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展望和部署:

第一步,21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步走可以称为“小三步”。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经济方面。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人的自身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第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第三,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一,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第二,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

第四,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使我们深深感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世界经济史表明,每当出现生产力革命性突破的机遇时,都有某些国家后来居上。中国历史上曾痛失了几次重大发展机遇,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面对新世纪的新战略机遇,中华民族再次走到一个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研究和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比例组合。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布局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整体性调整,而非局部调整。

(2)结构升级的调整,而不是相互适应的调整。

(3)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整,而不在于经济总量的一时扩大。

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经济效益好:成本(投入)小,产出大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增加就业。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信息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1)信息化建设

第一,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

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电视、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第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第四,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1、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加快城镇化进程(耕地少、人口多)

城镇化: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经济基础

(1)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发展协调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2)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的经济基础。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运行性要素:生产管理

2、科学技术渗透

使得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这就势必引起产业结构、劳动结构重大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1、提出和内容

(1)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人口多不等于人力资源丰富(素质和创新能力)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1、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坚持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指导思想:第一,经济发展着眼于历史的长远。第二,把经济发展纳入系统工程。

2、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事实说明,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政治。

3、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2)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作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第二篇: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现化代战略目标的确立

(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新确立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个目标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如果有一名最简明的话来概括,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说得展开一点,那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一)邓小平关于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设想

1987年10月,党十三大对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其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党的十五大对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一步规划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

第一个10年,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

突出战略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先富带动后富,地区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台阶式”发展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贯彻“两个大局”思想,促成地区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1、是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达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需要

2、是形成各个地区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态势的需要

3、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4、是增强各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和巩固国防的需要

(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

6、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农业。

7、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科技和教育。

8、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益三个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9、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比例协调。

10、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1、但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初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4、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1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注:后面的全是正确答案)

1、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的战略重点是()

A.农业;B.能源和交通;C.教育和科学。

2、我国现阶段已达到的小康是():

A.低水平的;B.不全面的;C.发展很不平衡的。

3、“三农”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因为():

A.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D.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E.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4、邓小平指出:发展农业,主要靠():

A.政策;B.科学。

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所走的道路是():

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环境污染少;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6、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必须通过改革形成():

A.有利于节约资源增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B.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

C.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D.有利于集约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7、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

8、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8、“两个大局”是指()

A.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顾全大局;B.沿海地区要顾全大局,帮助内地发展。

三、辨析题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是达到小康水平(对)

2、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高科技,农业不应再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错)

3、新型工业化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错)

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错)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是什么?

(l)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深化农村改革,以改革促发展。(3)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3、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l)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断型工业化路子。

5、简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4)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6、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三要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四要强化城乡污染治理,保护环境。

五、论述题(注:以下答案是论点和论据,必须结合自己认识去展开,否则只能得一半分)

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奋斗目标:(l)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将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将使经济更加发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巨大的优越性。

2、试述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及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1)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即东部沿海地区利用有力条件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党中央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意义:其一,它将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二,它对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其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毛主席的一句“中国人名从此站起来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始,如今,63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必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我就谈谈自己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点见解。

中国,一个有着极其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很强盛的,但清朝末期却是一段让人无法忘却的屈辱史。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中国的生产力和国力严重的落后于开展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甚至连曾今要到中国学习经验的日本都比中国强盛。落后就要挨打,伴随着八国联军清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侵略性的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上下民不聊生,而卢沟桥事件更是标志着日本全面 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人民陷入了水生火热中。

其实为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做了大量的尝试,包括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想尝试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先生成立的中华民国等等,但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了一起,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的一条光明大道。

新中国成立后,党明确提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带领着人民遵循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开展着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提升,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现在,我来具体的谈一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经济水平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表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开始。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及其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即要建设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灌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以完善为主题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一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递增7.9%。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增长了3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6年的3587元,增长了26.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1666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其中55.9%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31.1%,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58.9%,90.6%的农户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的经济还在快速的增长,所以,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是比较成功的。

社会主义军事建设

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安身之本,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国防能力,就不能保证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即使经济再强盛也不能称之为强国,为了避免清朝末期的那种任人宰割的局面再次发生,中共中央对军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我国的军事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1956年7月19日, 中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歼-5 , 首飞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战斗机。1959年9月, 中国自主生产第一代超音速战机-歼6 首飞成功。1956年 6月 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常规潜艇下水。1960年11月5号,中国的第一枚导弹“东风1号”发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1966年1月 , 歼-7 首飞成功,1970年 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12月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汉”级核潜艇下水。1971年12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105舰“济南”号启用!1980年 中国研制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东风5号试射成功。1984年6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歼-8战斗机原型机首飞成功,1998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首飞成功。2003 年4月29日,中国最新驱逐舰052C型中华神盾级下水。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 国产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重型轰炸机,歼-20的成功试飞让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为之一震,中国终于有了可以与美、俄相媲美的战机了。2011年8月10日,改良版的前苏联航空母舰“瓦良格”号完成首航,中国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海上作战能力大大加强,为保障国家主权做出进一步贡献。

虽然中国取得很多进步,但中国的海军和空军的实力距美国、俄罗斯、日本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继续对国防建设投入大量精力。

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建设

科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得以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没有很高的科技水平,那国家将寸步难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为了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审批设立了一批985、211工程类高校,希望通过这些高校的研究带动全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到如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最基本的九年的义务教育,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但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孩子无法接受教育,这仍然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

1957年,针对建国后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60年来,中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块金牌打雅典奥运会上奖牌榜第三名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得金牌榜第一名,中国的体育事业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但中国只是在一些传统强项上有着绝对的实力,在游泳、田径、三大球上的水平离世界强队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全民健身的目标并未达到,所以国家还要继续抓体育建设,使中国的体育达到全面强盛的程度,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在电影方面,2011年,国产电影共达到494部,全国电影院共有6400多块荧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大国。

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硕果累累。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此外,中国还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 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而在航天事业上,2003年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紧接着,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而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更是为中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做好了准备,中国的航天技术将的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都是一些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但事实上,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国家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造成了泡沫经济,国有企业的垄断,房价的高涨,物价的飙升,一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公务员每年公款吃喝造成的大量浪费,就业难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拆迁问题”,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浮躁、不专心学术的问题以及人们的道德缺失所造成的“我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挟尸要价”“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扶不起”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当今社会所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很多大学生成为了愤青,对这个社会失望之极,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只有爱这个国家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看问题要客观。现在媒体曝光这么多的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不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吗?而且国家的发展怎么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真的社么问题都没有就真的有问题了。而就算有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接受他然后再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埋怨。

总而言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还是去的很大的成功的,对于那些问题,我们要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明天会更好。

电力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张潮

第五篇:中国人口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呈现哪些特点?如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中国人口的优势,同时克服其弊端?

答: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 清醒认识全面加强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二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四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提高人口素质,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全面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

五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的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六 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

要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

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八 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公共投入是保稳定促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必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第;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强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

新,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开展国际人口与发展合作交,流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形象。

二.阐述理论创新对实践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有哪些创新?请各举一例说明。

理论来源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理论创新能够推动实践活动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列举《决定》中你认为对你的工作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项举措,并充分阐明理由。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目前城村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农村的孩子学到的知识远比城市孩子要少得多,这说明当前的教育深度只局限于城市,而农村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公平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或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新格局,世界经济的,世界政治格局,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对世界各大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的影响。

第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中国走的以经济带动综合国力,以经济带动中国政治地位的政策,已经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到了有效的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但是中国始终走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选择了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中国的发展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主张已经扮演到了世界政治角色。中国同周遍国家的经济往来已经影响到他们同美国的政治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周遍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繁荣,一些国家已经在政治上开始实行亲华。

中国以一个新的东亚区域合作组织取代有美国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从而逐步消除美国在本地区影响。

第二,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

第三,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是一个事实。中国实行和平发展经济的战略手段,实行以经济发展带动中国政治,带动中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带动在世界政治舞台中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同周遍国家的经济往来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同韩国,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已经赶超美国,中国在他国家的地位日趋上升。相反的是,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在亚洲已经下降,在很多方面已经是力不从心,东道主的地位已经被中国所取代;美国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但随着今年来中国的发展,中国同周遍国家经济贸易额的日趋上升,在很多方面美国在他们国家中的地位已日趋被中国取代。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吸引了亚太地区大量闲置资本前往中国投资,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新的财源。可见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市场,是世界各国的贸易伙伴;为世界提供了有效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第四,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总之,中国在一步步强大,但是世界人民也应该认识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强大是友好的强大。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一个在国际社会起建设性作用的负责任的大国。和平崛起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

下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探讨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1,高速铁路的概念 根据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运营速度超过250km/h(新建线)或200km/h(既有线改造)的铁路系统。高铁除了在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

    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战略

    阅读目的:了解保险经纪公司发展前景 阅读材料一: 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战略初探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戴晓斌 公司发展战略,通常简称为公司战略,是公司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公司......

    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

    以法治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尊敬的党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其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公报的一大亮点。法治中国将作为治国......

    论中国分析化学的发展战略

    中国分析化学发展战略 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分析化学是化学表征与测量的科学,进入二十一世纪,分析化学已渗透到等诸多领域,分析化学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

    ETS生物肥料事业中国发展战略

    ETS发展战略1.率先开拓北方市场,销售全系列高中低档生物有机肥料,建立稳固的销售区域,确立木美土里生物肥料品牌地位; 2.主要是开拓以河北为中心的华北区域; 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

    2014年中国儿童用品行业发展战略

    2014年中国儿童用品行业发展战略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推动,一些童鞋品牌为了谋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纷纷提出了应对策略。尝试采用品牌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