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时间:2019-05-12 19: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第一篇: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革命新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摸索的一条有益的革命道咱,它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不可忽视农村这个重心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无论是发展繁荣经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村。基于农村既是多种矛盾的集中焦点,又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改革就首先从农村突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今取消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免费上学以及农村养老问题、还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对农民问题充分重视。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就一定能够使农村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富强。

其次,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一贯立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重大成果。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坚持独立自主,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反对左、右倾错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既要反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领域里的陈旧保守观念,又要反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思潮,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篇:苏联亡党亡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亡党亡国的综合原因,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有经济原因、民族政治原因;有外因、更有内因。1.苏联模式带来的的弊端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而政治不民主,学术言论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失望。2.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在实行民主化时,他极端急躁,从权威的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意识形态也是苏联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支柱之一,因此任何大的改革都要意识形态基础,这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弱点,虽然他提出过“新思维”的口号,但是却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思维。3.苏共薄弱的党组织建设

这也是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更是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4.错误估计民族关系发展状况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苏联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前景过于乐观。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后国内已经消灭了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实际上苏联民族众多,民族关系更是复杂。苏联错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表现,混淆了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于是苏联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纠纷,加深了民族关系危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民族分裂运动愈加猖獗,并且苏联的双重主权国家原则为民族分裂提供了合法依据。5.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1.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毫无疑义,苏联解体是违背苏联大多数人民意愿的。苏联解体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空间。解体后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短时间不能消除的。任何分裂行为都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苏联解体给世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就是: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在贫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优点也难以发挥。只有社会主义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苏联后期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3.吸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正确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任何经济发展方式或者部分社会发展方式没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分,只有是否利于本国国情之分。苏联过度中央集权导致人民没有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过度的舆论约束使人民缺乏表达想法的机会,所以经济社会的发展缺少吸引人民的亮点,且明显的固定模式化。

4.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有其客观的规律,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到国家和阶级消亡之后民族才能消亡,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会不断出现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而且,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存在,是与社会发展中其他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致使民族矛盾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正确认识本国实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这不仅对解决民族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必须遵循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民族矛盾和问题的长期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坚持科学决策,运用民主和法律手段,正确引导和妥善解决民族关系问题。5.健全社会民主义法制

苏联、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不正常,由此导致的官僚主义和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党政关系上以党代政,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所有这些,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西方搞和平演变的反动势力正是看中了这一弱点,集中在“民主”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煽风点火,把“和平演变”称为推行“民主化”。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这个教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6.加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增加凝聚力,走群众路线

苏联、东欧剧变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关键时刻,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发生了分裂,党自己改换旗帜,拱手交出政权。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可见,只有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把党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7.处理好国际关系,又要警惕和平演变

在对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国内建设服务、为国内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就应该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复破坏,特别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干扰经济建设、分裂国家的潜入口。

总之,苏联解体有着深深的必然性,令人反思。它的解体是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低谷,但是也标志着会有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到来。

第三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

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发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能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隔离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2)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涉,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说:“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4.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起到了启迪作用。毛泽东指出:“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982年9月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四篇: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毛主席的一句“中国人名从此站起来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始,如今,63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必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我就谈谈自己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点见解。

中国,一个有着极其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很强盛的,但清朝末期却是一段让人无法忘却的屈辱史。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中国的生产力和国力严重的落后于开展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甚至连曾今要到中国学习经验的日本都比中国强盛。落后就要挨打,伴随着八国联军清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侵略性的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上下民不聊生,而卢沟桥事件更是标志着日本全面 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人民陷入了水生火热中。

其实为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做了大量的尝试,包括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想尝试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先生成立的中华民国等等,但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了一起,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的一条光明大道。

新中国成立后,党明确提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带领着人民遵循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开展着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提升,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现在,我来具体的谈一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经济水平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表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开始。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及其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即要建设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灌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以完善为主题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一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递增7.9%。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增长了3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6年的3587元,增长了26.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1666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其中55.9%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31.1%,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58.9%,90.6%的农户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的经济还在快速的增长,所以,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是比较成功的。

社会主义军事建设

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安身之本,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国防能力,就不能保证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即使经济再强盛也不能称之为强国,为了避免清朝末期的那种任人宰割的局面再次发生,中共中央对军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我国的军事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1956年7月19日, 中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歼-5 , 首飞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战斗机。1959年9月, 中国自主生产第一代超音速战机-歼6 首飞成功。1956年 6月 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常规潜艇下水。1960年11月5号,中国的第一枚导弹“东风1号”发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1966年1月 , 歼-7 首飞成功,1970年 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12月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汉”级核潜艇下水。1971年12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105舰“济南”号启用!1980年 中国研制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东风5号试射成功。1984年6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歼-8战斗机原型机首飞成功,1998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首飞成功。2003 年4月29日,中国最新驱逐舰052C型中华神盾级下水。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 国产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重型轰炸机,歼-20的成功试飞让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为之一震,中国终于有了可以与美、俄相媲美的战机了。2011年8月10日,改良版的前苏联航空母舰“瓦良格”号完成首航,中国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海上作战能力大大加强,为保障国家主权做出进一步贡献。

虽然中国取得很多进步,但中国的海军和空军的实力距美国、俄罗斯、日本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还需继续对国防建设投入大量精力。

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建设

科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得以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没有很高的科技水平,那国家将寸步难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为了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审批设立了一批985、211工程类高校,希望通过这些高校的研究带动全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到如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最基本的九年的义务教育,而随着高校的扩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但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孩子无法接受教育,这仍然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

1957年,针对建国后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60年来,中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块金牌打雅典奥运会上奖牌榜第三名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得金牌榜第一名,中国的体育事业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但中国只是在一些传统强项上有着绝对的实力,在游泳、田径、三大球上的水平离世界强队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全民健身的目标并未达到,所以国家还要继续抓体育建设,使中国的体育达到全面强盛的程度,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在电影方面,2011年,国产电影共达到494部,全国电影院共有6400多块荧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大国。

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硕果累累。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此外,中国还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 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而在航天事业上,2003年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紧接着,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而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更是为中国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做好了准备,中国的航天技术将的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都是一些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但事实上,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国家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造成了泡沫经济,国有企业的垄断,房价的高涨,物价的飙升,一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公务员每年公款吃喝造成的大量浪费,就业难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拆迁问题”,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浮躁、不专心学术的问题以及人们的道德缺失所造成的“我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挟尸要价”“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扶不起”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当今社会所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很多大学生成为了愤青,对这个社会失望之极,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只有爱这个国家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看问题要客观。现在媒体曝光这么多的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不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吗?而且国家的发展怎么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真的社么问题都没有就真的有问题了。而就算有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接受他然后再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埋怨。

总而言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还是去的很大的成功的,对于那些问题,我们要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明天会更好。

电力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张潮

第五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展望和部署:

第一步,21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步走可以称为“小三步”。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经济方面。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人的自身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第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第三,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一,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第二,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

第四,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使我们深深感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世界经济史表明,每当出现生产力革命性突破的机遇时,都有某些国家后来居上。中国历史上曾痛失了几次重大发展机遇,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面对新世纪的新战略机遇,中华民族再次走到一个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研究和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比例组合。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布局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整体性调整,而非局部调整。

(2)结构升级的调整,而不是相互适应的调整。

(3)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整,而不在于经济总量的一时扩大。

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经济效益好:成本(投入)小,产出大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增加就业。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信息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1)信息化建设

第一,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

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电视、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第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第四,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1、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加快城镇化进程(耕地少、人口多)

城镇化: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经济基础

(1)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发展协调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2)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的经济基础。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运行性要素:生产管理

2、科学技术渗透

使得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这就势必引起产业结构、劳动结构重大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1、提出和内容

(1)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人口多不等于人力资源丰富(素质和创新能力)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1、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坚持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指导思想:第一,经济发展着眼于历史的长远。第二,把经济发展纳入系统工程。

2、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事实说明,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政治。

3、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2)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作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下载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革命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口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呈现哪些特点?如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中国人口的优势,同时克服其弊端?答: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

    论空想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5篇)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人类文明结出了无数硕果。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三位思想家为主要代表的空想社......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和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 学期论文 题目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和贡献 所在学院 艺术学院 专 业 产品造型设计2班 姓 名李国健 学 号 201030151113 指导教师......

    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继成功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全面确立后,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又带......

    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沈传亮 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 大家好,下面我们就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对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探讨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现化代战略目标的确立 (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新确立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个目标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