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究竟走何种道路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镇化的唯一道路。在此,本研究将对中国城镇化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规模大城市
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道路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⑴小城市重点论;⑵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⑶大城市重点论;⑷中等城市重点论;⑸大、中、小合理结构论等多种观点。中国的城镇化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力向,最终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多元化城镇体系应是我国的理性选择。
一、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在对我国应该选择的城市化道路模式上,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张发展小城镇。
这种观点出现较早,至今仍占主导地位。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国情出发,反对集中型城市化道路。认为在体制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高达2亿人,靠大城市解决不了这样多的人口失业压力。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小城镇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现有的大中城市方面,主要的制约是:其一,现有的城市无法承受农民进城的冲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其二,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其三,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形成了“城市病”,导致城市贫民窟蔓延,城市环境恶化,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现阶段,大中城市还不能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有三个明显的发展优势:其一,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其三,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二)主张发展大城市。
有些专家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走大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是大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不仅大城市发展仍有相当潜力,而且小城镇发展存在着制约因素。
反对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观点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就像分散的乡镇企业一样,也是分散的小城镇,而不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因而小城镇难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得“农村病”,比“城市病”的问题更为严重。
(三)主张发展中等城市。
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极差,绝大多数人20万以下的县城规模不经济十分明显;大城市综合效益优势十分明显,但多面临着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困扰;中等城市兼具小城镇和大城市的优点,又能相对地避免它们的缺点中等城市,其人口大约在50万至100万,它既可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四)多元模式的城市化。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上述“大小之争”根本没有必要。我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因为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差异较大,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相同。具体建议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结合起来,从调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入手,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发展大都市带,以此作为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部致力于扩大吸纳农村人口,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的规模适度扩大,大力发展小城镇,使中部地区成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战场。西部的中期目标定位于“大城市、小城镇”,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大调整,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布局模式。要依托现有的大中城市,在少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形成较大的人口集聚核心。
二、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主要模式
1.以现有大城市为基础带动相关城市群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基础和龙头,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快速发展,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交通运输成本低、专业分工相对明确、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格局。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个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2.积极鼓励中等城市的发展。
中等城市主要是指20万人到50万人之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在这些地区,这种城市积聚了相当的经济能量,人气、市气、辐射力都已开始显现,但由于它们尚处于从小到大的转换阶段,上述“两气一力”积聚得比较缓慢,城市扩容能力低,吸纳能力不强。因此,帮助中等城市加速扩容,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城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优先加速中等城市的扩容,为特大城市设置保护带,以减轻特大城市的托力,并培育其逐步成长为大城市。
3.稳妥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
在离大城市较近的周边地区,小城市和小城镇应确立依托大城市加快自身发
展的战略。要注意对大城市辐射的承接,避免在专业分布上与大城市的趋同,走特色发展之路,与大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最终融入大都市。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国家的财政和政策扶持等手段,帮助偏远落后地区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其综合功能,使其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应把县域中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作为发展重点,并通过相邻建制镇的组团发展,增强其集聚辐射功能。建设景区旅游、绿色农业旅游、专业加布、农业产业化、物资集散等专业化和特色化小城镇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中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之我论——中国应大力发展大城市
第一, 我国的大城市是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实力、结构最先进和合理的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成正比例的关系。1984年, 京、津、沪三大城市的产值占全国300多个城市总产值的21%。90年代以来, 中国沿海地区的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 进一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有的新城区的用地面积甚至超过了老城区。如浦东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大连新区等。其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有目共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96年中国大城市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国的89%, 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1%, 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4%,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40%, 工业利税占全国的34.3%。“大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9.3%, 其中特大城市占21.12%。”“1996年大城市实际利用外资达237.2亿美元, 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43.28%。”大城市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们是区域性社会, 是经济、文化中心, 其中一些是全国性中心, 既是组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经济联合的强大的生产中心, 也是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的中心,又是为自身及周围地区甚至全国提供各种服务的中心。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目前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 尤其要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实施优先发展大城市战略, 以大带小, 以城带乡, 早日实现城市化。
第二, 我国大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当代国际化城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 比重可达GNP 总量的60-80%”第三产业本质上是城市经济, 城市规模越大, 意味着用户越多, 服务的商机越大。从整体上看, 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城市规模等级越高, 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现代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大于第二产业, 在后工业社会, 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 中国必须把城市做大。
第三, 大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我国正在走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路子。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 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 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 需要靠近大城市市场。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 向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 大城市在信息交流和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百万人口、几万家企事业单位聚集在一个大城市里, 加上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提供的便利, 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导致大量信息的涌现, 创新潜力不断迸发。实践表明, 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 发展大城市是缓解我国人口与土地承载力过小之间矛盾的要求。根据
专家的测算, 按照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统计, “1995年, 我国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 人均建成区占地面积63.23平方米;20-50万人口中等城市, 人均建成区占地面积105.05平方米;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人均建成区占地面积
151.69平方米。”小城市用地是大城市的2.5倍, 可见大城市的发展是可以节约用地的, 是节约型的。发展大城市, 不仅能够大量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会提高人口素质、市场需求和生活水平。“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近几年来吸收农村务工人口均在300万人以上, 相当于建立了1000个小城镇。”上海是我国目前最有效率的城市, 因为上海用最小的空间承载了中国最多的人。
四、小结
世界城市化规律显示, 城市化中大中城市的发展是必须的, 而小城镇的繁荣则往往在完成城市化之后。大城市是现代工业的载体,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城市超先发展”是许多国家走的一条共同道路。作为一个地域广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城市化道路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情重新抉择。
参考文献:
[1] 杨重光.当前我国大城市发展的新特点[J].城市.2006年6月,9-11;
[2] 孟月玲.关于大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年10月, 34(30),39-40;
[3] 刘艺书.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争论.城市问题.1999年.90:12-15;
[4] 赵庆海,费利群.面向全球化的中国大城市发展.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10月.5:69-72;
[5] 李朝智.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141-143;
[6] 严正.小城镇还是大城市_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东南学术,2004年.1:60-66;
[7] 张蕊.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探讨.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15
(3):40-44;
[8] 朱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模式选择研究.管理参考。
第二篇: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中国高铁发展战略
1,高速铁路的概念
根据国际铁道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运营速度超过250km/h(新建线)或200km/h(既有线改造)的铁路系统。高铁除了在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不同的国家,对高铁的速度要求不同,但要求都较高,截止到2012年,世界上主要运行高铁的国家最高时速大约为300公里(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310公里(西班牙)和320公里(法国),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则最高可达431公里的时速。2.高铁发展的历史背景
铁路是人类发明的首项公共交通工具,在十九世纪初期便在英国出现。直至二十世纪初发明汽车,铁路一向是陆上运输的主力。二次大战以后,汽车技术得到改进,高速公路亦大量建成,加上民航的普及,使铁路运输慢慢走向下坡。特别在美国,政府的投资主要放在公路的建设上,不少城市内的公共交通曾一度被遗弃。
早在20世纪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寥寥无几。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
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每小时271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
从日本建立起第一条高速铁路以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就再也没有停过,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主要体现在:一是修建高速铁路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都有了全国性的整体修建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二是修建高速铁路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更广层面的共识,特别是修建高速铁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土地使用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显著,以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不仅如此,高速铁路还具有载客量大、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极具竞争力。3.中国高铁的发展现状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列车开通运营,经过短短5年发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接近1万公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铁体系,搭建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平台。
中国
多年来,中国不断吸收、消化、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高铁技术,并且把这些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技术。
中国高铁自开通运营以来,客流需求旺盛,运量持续增长。2007年动车组投入运营至2012年,全路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5.7亿人次。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全路比重由2007年的4.3%增长到目前的26.7%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增加5.4亿人,增长39.6%。
中国高铁的盈利能力随着2013年初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后不断提高。中国铁路总公司于6月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提出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借助高铁网络优势,试水高铁快运。三季度全路货物发送量日均完成865万吨,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3.3%,扭转了上半年同比持续下滑的局面。4.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
目前,持续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得不到满足,铁路运输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规划发展如下:
第一,对选定的既有线进行改造,以较少的投资、较短的时间建成旅客列车时速达l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并在其中设置供高速列车运行的试验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我国大量的既有线进一步提高速度提供技术储备; 另一方面加快速度建设新铁路,以适应将来的需求。
,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由高速铁路的修建与运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中国国务院2012年通过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贯通“四横四横”的高铁网络,并建设相关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届时中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所谓“四纵”是:京沪高铁;京广深(香港)高铁;京沈(阳)-哈(尔滨)大(连)高铁;东南沿海高铁。“四横”是:徐州-郑州-兰州高铁;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高铁;青岛-太原高铁;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高铁。
第四,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辽中南、山东半岛、中原地区、江汉平原、湘东地区、关中地区、成渝地区、海峡西岸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为重点,建设城际高速铁路,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5.高速铁路发展的战略意义
5.1铁路在经济发展中纽带和动脉作用
21世纪以来,世界总体的经济趋势总体呈现出调节、休整、攀升阶段,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已经使得世界化产业分工加剧,各大世界经济团体的相互渗入越来越多,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依存度越来越高。生产物资的大范围运输,长距离转运的物流格局已经形成。人类的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人类社会一种不能缺少的需求,现今社会,交通运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重要的基础结构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觉条件。可以说,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条件。发展高铁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对国民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2铁路运输发展在中国的优势
铁路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独特作用我国是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 2%。铁路具有运力大、占地省、能耗低、污染少、全天候、适应性强的技术经济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建立以铁路为骨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全社会人员、物资加快流动,使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随着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旅客、货主对运输快捷舒适、经济便利、安全正点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运输市场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铁路安全度高、舒适性强,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必须全面提高运输质量。铁路具有长距离、大能力、低成本的技术经济优势,随着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的运营,已经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这一种安全、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成为交通运输的主流方式。对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也将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5.3高速铁路发展对就业与工业的影响
高速铁路对于就业和工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需要大批的修建人员,铁路建成后将在沿线形成大批的中、小城市,这将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沿线区与外界商品、技术、人员.物资的交流和流通,吸引资本的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产业群,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高速铁路的兴建和正常运行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这将加快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整合合并.产业链的升级优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分流渠道,缓解了当前企业和单位的人事改革难题。同时,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推动和诱发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5.4高速铁路发展对国防的作用
铁路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与安全作用东亚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我国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铁路建设就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亚欧大陆始终是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亚欧大陆板块的腹地,历来也是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一方面,我国已有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铁路运输通道对于资源、物资的输入输出,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作为交通运输的铁路是强化控制和保护领土的最有效的工具。作为亚洲最大的陆权国家,必须从全球发展定位和国家经济角度、领土完整及国防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铁路具有的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在国际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的战略层面上,铁路发展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安全作用毋庸置疑。4结语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国际产业大分工,能源、资源以及人员的流动,为现代交通运输提出新的挑战和难题。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符合国际和国内发展的要求。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交通网,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第三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展望和部署:
第一步,21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步走可以称为“小三步”。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这个目标大体涵盖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经济方面。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人的自身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六大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第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第三,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一,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第二,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
第四,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使我们深深感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世界经济史表明,每当出现生产力革命性突破的机遇时,都有某些国家后来居上。中国历史上曾痛失了几次重大发展机遇,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面对新世纪的新战略机遇,中华民族再次走到一个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研究和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比例组合。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布局结构和就业结构等。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整体性调整,而非局部调整。
(2)结构升级的调整,而不是相互适应的调整。
(3)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整,而不在于经济总量的一时扩大。
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含量高: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经济效益好:成本(投入)小,产出大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增加就业。
总之,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信息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1)信息化建设
第一,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
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电视、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第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第四,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努力改变信息资源开发落后的状况。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1、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加快城镇化进程(耕地少、人口多)
城镇化: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经济基础
(1)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发展协调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2)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的经济基础。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
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运行性要素:生产管理
2、科学技术渗透
使得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这就势必引起产业结构、劳动结构重大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1、提出和内容
(1)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人口多不等于人力资源丰富(素质和创新能力)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内容
1、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坚持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指导思想:第一,经济发展着眼于历史的长远。第二,把经济发展纳入系统工程。
2、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事实说明,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任务: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政治。
3、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2)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十六大报告第四部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作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第四篇: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战略
阅读目的:了解保险经纪公司发展前景 阅读材料一:
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战略初探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戴晓斌
公司发展战略,通常简称为公司战略,是公司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求得公司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公司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公司战略回答的是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公司是什么?它应该是什么? 保险经纪公司既有通常公司的共性,又有其独有性质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23条规定:保险经纪人是指保险经纪人与投保人签订委托合同,基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按约定收取中介费的单位。中国的《保险法》已明确说明了保险经纪公司应该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的公司。从当前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发展的现状观察,大部分的保险经纪公司更多的只是担当了保险公司的销售系统,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技术服务还有一个艰苦的积累发展过程。
创造出有优势的公司是保险经纪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的目的所在。一个没有任何优势的公司想要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几乎不可能。因为没有生存优势而退出市场、被兼并的保险经纪公司在中国已经发生。各家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将本公司自身置于激烈竞争的全球保险经纪市场体系中去;同时又对公司内部进行分析、寻找出各种资源因素,并充分利用和组织好各种资源,去形成一个整体优势,发展创造出有本公司特色,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这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更应是公司战略发展的目的所在——创造出有优势的保险经纪公司。
保险经纪创造有优势的保险经纪公司要有惟一目标——就是超强持续赢利能力,就是要盯住利润。如果保险经纪公司不是从这个目标出发而是直接奔向这个目标,那么,公司很快就会被引到摧毁战略的歧途。不管公司的目标会使公司陷入麻烦之中。因此,如果不赢利,公司的战略就没有必要存在。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初创发展时期,尤其要重视成本控制和产出成果的比例关系,因为保险经纪公司不能输、输不起,要盯住利润,时刻从这个角度分析公司战略是否有效,经过这个艰苦过程的累积,将来一定会创造出有优势的中国保险经纪公司。
创造出有优势的保险经纪公司去赢得利润,目标是一致的,但各个公司的创造优势的战略发展模式却是不同的。各个公司依据又是多维的,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不同保险经纪公司起点不同、经营背景不同、掌握的基本资源种类不同,并不存在最好的处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略并不存在,适合于所有公司的创优战略发展最佳模式并不存在。当前有如下主要几个模式:
股东优势型的发展模式
许多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创始的股东,其本身就有大量保险经纪服务的需求,保险经纪公司利用其掌握的大量股东资源优势取得了保险经纪业务的发展优势方向。如目前国内保险经纪业务量排在第一位的长安保险经纪公司及联合、航联、华信、竞胜等保险经纪公司。长安就是依托电力行业股东资源优势,快速分割占领市场,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公司原始积累,在业内树立了长安品牌的相对优势。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及少数民营的大公司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是保险经纪市场的重要业务资源。保险经纪公司要创造、更要利用好与股东之间的天然联系,使两者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这对于国内创立、成长阶段的经纪公司可以迅速获得业务规模、技术、人才、经验等重要而宝贵的资源,为公司更好、更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优势。
市场优势型的发展模式
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定位在走市场优势型的发展模式道路的相对较多,大中小型公司都有,而相对具代表性的有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及长城、木易保险经纪公司等。经过七年的艰苦实践,江泰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定位,即:高科技、高风险、高效益;大企业、大项目、大机构(三高三大),逐步形成了八个方面的市场,即:全国性大客户市场、各省市自治区分支机构市场、各行业风险部门市场、特殊风险市场、责任保险市场、职工补充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经纪市场。有的已经形成规模,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发展优势。
人才资源优势型的发展模式
保险经纪公司的性质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公司,需要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技术的增值服务,而提供服务的人才又更是首要因素。选择好人才、使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对处于创业和高速发展期的中国保险经纪公司来说是创造出公司优势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方面,外资、中外合资的保险经纪公司相对要好些,如:达信、中怡、韦莱等公司,主要是此类公司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本实力、用人观念等综合因素所致。中国保险经纪公司在培育并做好人才资源工作方面,相对突出的有华泰、五洲、盛安国际等保险经纪公司。华泰经纪努力研究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切实措施,并借鉴使用了国外的薪酬体系,公司的业务、品牌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五洲经纪公司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立足国际市场,建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因为人才优势的发挥,公司仅利用四年时间就迅速发展,已跻身于中国保险经纪排名前十位。
第五篇:盐亭城市规模发展调查报告
盐亭城市规模发展调查报告
××××学院 土木工程 2009级1班 ××× 2009××××
盐亭县位于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市的东南部,处在嘉陵江与涪江的分水岭,东接南部、南充,南连射洪,西临三台,北抵梓潼,行政区域面积1645.45平方公里。盐亭下辖36个乡镇,467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居委会。境内石油,天然气,膨润土,盐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河流有六条,其中,梓江最大,流经县境107公里,全县森林覆盖面积9010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38%。
盐亭县大约有6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81万人,非农业人口9.35万人。盐亭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轩辕黄帝元妃、伟大的养蚕缫丝的发明家嫘祖的出生地和归葬处;也是宋代著名画家文同的故里。
盐亭县政府驻地在云溪镇,也就是盐亭县城就在云溪镇(云溪的得名是因为当年杜甫路经盐亭时写下了一首诗,诗句里有“马前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县城位于弥江和梓江的交汇处,大部分位于弥江即将注入梓江处的平坦地带,城西是国家级高山森林公园,城东是凤凰山,城北平坦地带很窄很窄,但是在梓江下游和上游多平坦地带(下图是盐亭县城的地理位置图)。
盐亭城市现今有常住人口7万,旧城人口密度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盐亭县城计划要达到10万人口的城市规模,那么盐亭县城该如何发展呢? 盐亭县城规模发展与区位条件
盐亭县城处在两江交汇处,但是城西、城东都是比较高的山,是不能够向这两方向发展的;城北平坦地带少,也不大可能向这个方向发展。而盐亭县城要想发展壮大,只有沿梓江流向往下游发展,或者沿梓江流向反方向向上发展。前面已经提到这两个地方相对平坦开阔,而且梓江下游有盐亭工业园区,梓江的上游是往绵阳方向,有绵盐公路通过,交通便利。事实上也是如此。盐亭县城如今在突破山的限制,往上述这两个方向发展。盐亭县政府已经搬到了两江交汇处往绵阳方向的一块平坦地带(上图中的A处)。盐亭工业园区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开始兴建的,当初考虑到了梓江下游较开阔等原因,才选择在离县城4公里的原云溪镇上月圆村和麻秧乡下月圆村。同时,在梓江一带,有盐蓬路通往蓬溪县,有绵盐路通往绵阳,交通便利。盐亭县城规模发展与工业发展
盐亭实力雄厚的企业不多。稍微比较可以的企业有弥江酒业,绵阳市金明木业有限公司,四川鸿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盐亭绿神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在缓慢中发展。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盐亭县成为了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但这时,盐亭县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大量的资金涌入盐亭,2008年6月10日盐亭工业园区开始建设,首期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包括建材化工工业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目前已经有新疆金和集团、嫘祖米业公司、新疆华磊门窗公司、成都建丰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入驻。盐亭工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盐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将会有力地促进盐亭城市的发展。
盐亭城市规模发展与房地产开发。盐亭现今有几个实力相对雄厚的建
梓筑公司。建筑公司将会促进盐亭城市的江市政建设与发展。为新了突破城市发展的城瓶颈,盐亭县城在努力往梓江上下游两个方向发展,为此,先后在这些地方开发了几个楼盘。在县政府附近,修建6幢33层的超高层住宅——梓江新城,在嫘祖大桥附近沿着梓江正在修建另一幢住宅——锦绣江城。也在嫘祖大桥附近已经修建成了“世恒锦都”楼盘及休闲活动的公园。如今,这一区域逐渐繁荣了起来。盐亭县城将不断往这些方向发展,并不断壮大。
盐亭城市规模发展与交通
盐亭县目前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有省道唐巴公路穿城而过。有绵盐(绵阳至盐亭)、盐南(盐亭至南部)、盐三(盐亭至三台)、盐蓬(盐亭至蓬溪),梓盐路(梓潼至盐亭)等公路横贯县境。36个乡镇间互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总投资1100万元的县城文同干道二期工程已经完成。目前,成 德南公路已经修到了盐亭,在盐亭县城附近设了个站。但是,盐亭城市要发展,显然只通公路是不行的。盐亭有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要将资源运出去,需要更方便的交通——铁路。据我们当地人说盐亭在将来要修铁路。我也在今年驻绵的4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中关于绵南铁路修建的建议中了解到“绵南铁路”是打算通过盐亭县的。希望这条铁路能够早日修通。到时候,盐亭城市的发展会是迅速的,腾飞的。盐亭县城规模发展与文化发掘 盐亭有着悠久的历史,盐亭嫘祖陵核心景点 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历史上的名人有轩辕黄帝之元妃,养蚕缫丝的伟大发明家嫘祖,唐朝中期的宰相严震,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同等。尤以嫘祖文化和文同文化有名,但是,这些文化还需要发掘。盐亭县城附近的金鸡镇就有嫘祖的墓穴和一些纪念建筑物。如果能够将这些文化发掘出来、并加强宣传开发成旅游胜地就会加快盐亭的旅游业的发展。到盐亭旅游的人多了,盐亭县城这座城市就会能够迅速发展,盐亭城市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嫘祖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