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

时间:2019-05-13 02:2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

第一篇: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

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

当涂投资20亿建设新城区

本报讯(记者 王文生 通讯员 马翅)新年伊始,当涂县城市建设又有大手笔,今年该县将投资20亿元,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据了解,今年该县县城建设将以基础设施、公用配套设施、民生工程和旧城改造4个方面内容为重点,配合宁安城际铁路建设,启动滨江新城规划,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和新一轮大发展。

该县将进一步拉开建设框架,拓展城市规模。完成实施314省道县城段市政化改造工程和姑孰北路延伸工程,积极启动小黄山区域开发建设,主动对接市区南进战略,推动县城向北发展。加快东环路北段、太白路东段和提署东路改造工程,推进县城向东拓展。建成凌云大桥,规划建设青山路,加强河南街的规划管理,推动县城跨姑溪河向南发展。加快205国道县城段市政化改造,推进县城向西拓展。同时,大力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城市功能。以供水、供气、排水、城市交通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公厕、停车场、新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五星级长江国际酒店装修工程,改造提升海狮国际商务酒店,加快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推进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此外,加快旧城区改造,打造城市新亮点。重点改造提升提署路、西大街,积极实施老城区路面改造工程,推进原酒厂、钢铁厂、化肥厂、棉纺厂、登峰塑料厂和县公安局地块等老旧地块的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该县还将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城市和谐。按照“先安置、后拆迁,先拆迁、后出让”的原则,积极推进“净地”出让,加快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重点实施焦家安置小区、和合安置小区、襄城河安置小区、行春路安置小区、五星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

第二篇: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作者:唐爱军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401期

摘要: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至少有三种属性:认知性、结构性和功能性。通过多重语境的概念释义,挖掘出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即科学-意识形态的认识论框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结构论框架、阶级利益的功能论框架。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展开了进一步的扩充或批评。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理论问题。我们在梳理其意识形态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整体性视域概括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从中透视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以及后人对这个框架的拓展或批评。这些分析框架是我们看待当前意识形态现象的基本理论工具。

一、意识形态的三种概念

(一)认知性概念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起源有“两个传统”:英法唯物主义和德国观念论。特别是在前者的影响下,马克思首先把意识形态当作一个认知性概念。他把以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哲学和神学诠释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它们是“从天上降到地上”,走的是一条从思想观念到客观现实的唯心主义道路。马克思把这样的意识形态定性为“虚假意识”。虚假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歪曲和虚幻的反映。马克思用“照相机隐喻”形象地揭示其本质:“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1]作为一个认知性概念,虚假意识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学说,它错误地认为思想观念是独立自主的。与虚假意识对立的是“科学”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学说归结为意识形态,恰恰相反,它是与意识形态对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建构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观念学即唯物史观。它主张从物质实践出发理解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归结为意识了的社会存在。

可见,在认识论框架中,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虚假意识”“唯心史观”。与意识形态对立的概念是“实证科学”、唯物史观。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宗教和哲学的批判,为科学理解人类思想活动和意识形态提供认识论基础。

(二)结构性概念

梳理马克思著作,我们发现,他基本上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但也曾在描述意义(中性意义)上使用它。马克思采取了“空间隐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公式)的表述方式,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结构定位。“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2]马克思描绘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之间的“立体关系”,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要素本质:“观念上层建筑”。

研究作为结构性概念的意识形态,就是探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因果互动机制、交互作用。第一,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结构性的话语,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维度”。这种反映维度既包括否定性要素,也包括肯定性要素。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更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同一性逻辑,而不是差异性逻辑。第二,思想型的国家机器。与经济结构相比,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一方面,国家机器直接规定了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向和基本内涵。另一方面,意识形态

主动论证和设计国家制度,是关于政治法律制度的国家机器理论。马克思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机器的同构性:“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第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将意识形态与整个社会意识、文化系统进行了“抽离”,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与个体的、零碎的日常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相区别的。意识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上占有主导权。其次,它是与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相区别的。意识形态只限定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的“反映维度”。

(三)功能性概念

意识形态还是一个功能性概念。这里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形态主体性机制中呈现的主动建构的权能,特别表现为政治合法化和文化主体塑造等社会政治功能。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的产生、扩散同阶级关系联系起来。“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取决于和来自于经济条件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统治阶级要通过意识形态对自身权益进行合法性论证。为了发挥合法化功能,它必然采取“虚假意识”的形式。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而为了使自己的特殊利益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它需要“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2]。意识形态在表达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时候是真实的,在表达社会普遍利益的时候才是虚假的。由此可见,虚假意识的存在不仅仅是认识论问题,更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利益根源。作为一种虚假意识,意识形态以一种幻想的、虚幻的形式实现了自己的阶级辩护功能。“意识形态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代表阶级关系,这些观念并不准确地描述有关阶级的性质与相对地位,而是以赞同统治阶级利益的方式来歪曲这些关系。”[5]马克思认为,只要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就存在矛盾,意识形态就要掩盖这一矛盾。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越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就越多,意识形态的合法化任务就越重。

二、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通过多重语境的概念释义,我们实际上触及马克思研究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在意识形态理论的流变史中,相关学者对这些框架展开了一系列的拓展或批评。

(一)科学-意识形态的认识论框架

在认识论框架下,意识形态与科学是对立的:一是它与自然科学的对立。“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6]二是它与社会科学的对立。马克思多次讲到,要清算意识形态家的见解,阐明他们的理论学说——历史科学。两分法影响到后来的阿尔都塞。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认识论断裂”,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属于意识形态,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属于科学。

科学-意识形态的对立被列宁打破了。列宁将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意识形态并不必然是虚假意识,也可能是科学理论。列宁指出:“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7]这里的“思想体系”就是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表明,不能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意识形态也可以是科学:只要它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真实反映人们的利益和需要,它就是真实的。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都受到列宁的影响。他们都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看作是科学理论。美国著名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家古尔德纳也曾指出,意识形态并不局限于虚假意识,它也可以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话语”。“意识形态作出了对于社会世界的一种诊断并且声称它是真实的。它提供了一幅精确的社会图像并声称(或暗示)它的政治方针就是建立在那个图像的基础之上的。”[8]

毫无疑问,科学-意识形态两分法是青年马克思分析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马克思当年主要任务是清算“意识形态家”的唯心主义,因此,他过多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马克思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正确意识”“理性话语”。当某种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它代表社会普遍利益,能够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它的意识形态就是“正确意识”。在推翻封建统治的时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包含了真理性因素。

(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结构论框架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分析意识形态的根本框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勾画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结构关系,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它明确化。晚年恩格斯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分析框架。西方学者沿着两种不同路径拓展着这一框架。

一是阿尔都塞彻底的唯物化解释模式。他否弃传统决定论,力图瓦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断裂。他将后者彻底回溯到前者,指出意识形态就是一种物质性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机器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者各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9]他从两个方面来说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第一,意识形态不是经济基础的被动的“事后”反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条件。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的不仅是它的技能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众人对统治的意识形态的顺从的再生产。在这里,意识形态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消极因素,经济基础与它的关系也不是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而是作为社会再生产与劳动力的再生产之间的多元决定关系。第二,意识形态物化为客观的国家机器。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已经物化为一种客观的行动方式和结构,物化为教堂、工会和学校等国家机器。

二是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如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大众主义”、詹姆逊的“文化历史主义”、伊格尔顿的“文化审美主义”。我们以威廉斯为例来说明他们对马克思结构论框架的拓展。第一,批判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庸俗化解释。庸俗唯物主义采用的是反映论模式,把“意识及其产物”解读为物质社会过程的“反射”。他反对这种“两阶段论”的解读:先有物质社会生活,然后才形成意识及其产物。第二,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多元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威廉斯指出,不能把“决定”理解为某种内容被预告、预示和控制,而是指前者对后者设定界限和施加压力。“决定”并不意味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函数”或衍生物。第三,凸显文化意识形态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威廉斯用“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和“霸权”概念来替代传统意识形态概念。情感结构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实践意识和社会经验。人们对自己的社会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情感结构也是流动的、不断塑造的。而在建筑比喻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形式”和“结构”。此外,他用“霸权”概念来说明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和主导性。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实践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在建构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体验模式、社会政治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不弱于经济权力的文化霸权。

(三)阶级利益的功能论框架

阶级利益论是马克思分析意识形态的核心框架。它将意识形态与一般文化范畴区分开来,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性和利益属性。列宁、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虽然将意识形态概念

中性化,但并没有突破阶级利益论框架,而是进一步发展了。

西方学者对阶级利益论的批评或“发展”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扩大阶级利益和权力统治的分析框架。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拉伦和汤普森。拉伦指出,马克思的局限性首先在于仅仅在民族国家内部分析阶级统治问题,而没有分析国家之外的阶级对抗问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一方面是阶级压迫和主要劳资矛盾背景之下的批判工具,另一方面是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分析的工具,民族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典型场所。”[10]其次,马克思阶级利益论框架只分析阶级统治、阶级利益冲突问题,把意识形态理解为阶级统治的辩护思想体系,忽视了阶级统治之外的权力冲突问题。拉伦的思路与汤普森一样,后者就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服务于权力关系的意义体系,这种权力关系是包括阶级统治在内的一切不对等的统治关系。因此,拉伦要超越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将民族国家之外的、阶级统治之外的性别、民族和种族等领域的统治形式和利益关系都纳入到意识形态分析视野中。

第二种是完全消解阶级利益论框架。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海姆和格尔茨。曼海姆指责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抱有阶级偏见和利益诉求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知识社会学就是要抛弃它。格尔茨认为,马克思的利益论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权力斗争功能,遮蔽了它的广泛社会功能——塑造社会角色、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规范、加强社会认同、缓和社会矛盾等功能。他试图用文化体系的研究框架完全取代阶级利益论的分析框架。一方面,他将意识形态概念泛化,意识形态变成与权力斗争、利益冲突无关的一般文化体系,消解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利益性。另一方面,他将意识形态符号化,意识形态变成一种互动的符号体系,意识形态研究就是分析人的符号的意义。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意识形态不关涉利益斗争,而是人们建构的意义系统,这个系统引导人们对社会的理解。

三、现实启示

我们应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既应坚持马克思的根本方法论,也应吸收后人的理论发展。但这些理论发展并不能取代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其合理成分只能看成是对这些分析框架的补充。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三大分析框架仍然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遵循。

第一,从认识论框架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深入到当代中国的现实中去,使得其理论建构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主流意识形态要成为获得民众普遍认同的“理性话语”,至少需要把握中国社会现实的“三大逻辑”。一是中国人自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逻辑”;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三是人民群众追求富裕生活、自由发展的“理想逻辑”。脱离了这三大逻辑,任何理论说辞都只能是“虚假意识”。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呈现出诸多的片面性和虚假性,就在于它们没能全面地、真实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存在”。

第二,从结构论框架来看,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前提是:以一种辩证的、总体性思维把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结构关系。首先,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们的意识形态也要顺应这种结构变化,实现自身的转型。主流意识形态应实现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及时吸纳市场经济中的合理要素,比如自由、平等、个体独立等理念。其次,主流意识形态要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国家制度进行富有成效的论证与辩护。这是因为,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最为紧密,两者呈现一种相互重构的结构性关系。最后,应认识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搞意识形态多元化;经济层面上承认私有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并不代表取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第三,从功能论框架来看,在建构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反映人民利益,契合人民的诉求。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毛泽东思想抓住了人民群众要求阶级解放、当家作主这一根本诉求;邓小平理

论回应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愿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构建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人民群众要求和谐生活、公平正义的新期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创新进一步关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作为意识形态建构和宣传的根本基点。中国梦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但落脚点是人民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1],98[-2].[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413.[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06.[4][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单行本)[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5][英] 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1.[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3.[7]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8]Alvin.W.Gouldner.The Dialectic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M].The Seabury Press,1976:31.[9][法]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56.[10][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6.(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第三篇:项目建设框架协议书

编号:2013年号

玉溪红塔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司

项目建设

框架协议书

二〇一三年月日

玉溪红塔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司

项目建设框架协议书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红塔区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滇中经济圈建设和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重大历史机遇,以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导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工业产业,加快工业突破,力争在2016年将红塔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实现“工业3年倍增”,“工业强区”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红塔工业园区本着“非禁即入、内外并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乙方友好协商,就引进项目入园建设发展达成以下框架协议条款:

第一条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名称:(暂定名)

2、项目投资方:

3、项目建设规模:

4、项目计划总投资:

5、资金来源:

6、项目占地面积:亩(以实际丈量供地面积为准)

7、项目选址:红塔工业园区观音山片区

8、项目建设周期:年月至年月(个

月)

9、项目经济效益(产值或销售收入、利润、税收、投资回

收期等):产值/销售收入万元、利润万元、税收万元。

第二条本协议书定位

10、本协议属非经济性质协议。本协议旨在红塔工业园区支

持企业做大做强,企业依托自身资金、市场、人才、研发、培训等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组织实施本项目,凸显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条关于项目用地及面积

11、按照国家现行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定,乙方依

法取得项目用地并支付所有费用,项目用地以功能布局、规划设计需要及选址地实际丈量面积为准。

第四条甲、乙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12、甲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项目实施地实现“五通一平”,即将水、电、路、通信、有线电视接通至乙方项目用地红线旁,土地平整达到具备进场施工条件。

(2)甲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相应工作机构,积极做

好推进项目实施的协调服务工作,指导协助乙方办理项目行政审批手续。

(3)甲方积极争取各级对项目的扶持政策和资金。

13、乙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乙方严格按照本协议约定的第一条项目建设内容组织

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2)项目实施遵守玉溪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

业布局规划及土地、规划、环保、林业、水利、建设、安全、消防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条件要求,乙方不得擅自改变项目投资主体、项目性质、土地所有权、土地用途。

(3)乙方自本协议签订后,在玉溪市红塔工业园区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企业独立核算、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红塔工业园区管理规定。

第五条违约责任

14、如遇自然灾害、政策因素等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不能

实施时,所造成损失甲、乙双方各自承担,互不追究责任。

15、甲、乙双方在本协议中约定事宜,因单方面原因不能履

行时,应在30个工作日内向另一方提交书面说明材料,双方进行协商,妥善处理。否则,导致项目不能正常实施时,守约方可通过法律程序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第六条其他

16、本协议法律关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协议发生

争议时,甲、乙双方本着有利益项目实施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如不能协商解决,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定。

17、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

18、本协议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玉溪红塔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二〇一三年月日

第四篇:公安信息化建设方案框架

目录

第1章 **信息化建设要求......................................................3

1.1 基础建设...............................................................3 1.1.1 建设目标..........................................................3 1.1.2 建设原则..........................................................3 1.1.3 建设需求..........................................................5 1.1.4 建设性能要求....................................................5

第2章 硬件平台建设方案......................................................6

2.1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7 2.1.1 网络逻辑架构....................................................7 2.2 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设计............................................7 2.2.1 服务器设计目标.................................................7 2.2.2 系统拓扑结构....................................................8 2.2.3 数据库服务器....................................................9 2.2.4 应用服务器.......................................................9 2.3 存储设计.............................................................10 2.3.1 存储资源区设计...............................................10 2.3.2 存储可靠性设计...............................................10 2.3.3 磁盘阵列、SAN交换机........................................10 2.4 虚拟化设计..........................................................11 2.4.1 服务器软件配置...............................................11 2.4.2 网络设计........................................................11 2.4.3 IP及服务.......................................................11 2.4.4 存储设计........................................................11 2.4.5 高可用性HA方案..............................................11 2.4.6 灾难恢复DR方案..............................................11

2.5 备份系统设计........................................................11 2.5.1 保证数据不丢失的实时备份.................................12 2.5.2 全方位保护的平台和应用....................................12 2.5.3 双重保障的 D2D2R 异地数据容灾..........................12 2.5.4 优化容灾性能的源端重复数据删除.........................12 2.5.5 更智能的数据周期管理.......................................12

第3章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清单.........................................1

2第1章 **信息化建设要求

1.1 基础建设

1.1.1 建设目标

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集约高效、共享开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原则,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构架,建成涉密与非涉密两个业务平台,实现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开展政务大数据开发利用,为信息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在有效降低重复建设投资、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需调配、即需即用、有效共享。

1.1.2 建设原则

(1)集中性原则

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要以管理系统集中、数据集中、处理集中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备、统一开发与应用。

(2)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开发,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选择技术先进、具有一定代表水平并且成熟的技术方法和产品来建设。

(3)可靠性和可用性原则

系统设计建设应采用高可靠的产品和技术,充分考虑系统的应变能力、容错能力和纠错能力,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系统功能要求实用性强、可用性好,确保系统能长期、稳定、高效地使用。

(4)效益性和实用性原则

系统设计开发应全面考虑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性价比和投入产出比等诸多因素、考虑经济投入规模和实际使用价值,系统建设要力求达到经济收益好、社会效益高、资金投入少、实用价值高。

(5)前瞻性、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规划、设计应具一定的前导和超前意识,确保系统在较长时期内先进和稳固,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升级能力,使系统能顺利地实现向更新一代设备、技术平台的平滑升级。

(6)安全、保密性原则

从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多角度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采用多种手段对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控制来确保业务经营信息的安全。

(7)急用先行、稳步实施原则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急用先行的原则,优先建设急需的系统,同时要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全局,逐步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

1.1.3 建设需求

客户的基础需求,要达到某某作用

1.1.4 建设性能要求

 支持32位和64位操作系统,兼容现有市场上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软件;

 支持远程数据镜像或拷贝功能数据,快速、自动的数据备份与管理;

 拥有灵活良好的扩展性,能满足今后系统扩充和升级需要;

第2章 硬件平台建设方案

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能够充分结合客户实际情况,利用现有已建成成果以及需要实现客户需求的新增硬件基础

2.1 数据中心网络设计

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政法现有的网络结构体系,新建网络与电子政务内外网对接,从而并满足上层业务应用需求,具体参见如下章节内容。

2.1.1 网络逻辑架构

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其逻辑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1-1 网络的逻辑架构(根据实际情况绘制)

 现有业务网络  所需业务网络  是否涉密网络

2.2 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设计

数据中心服务器平台根据主流应用软件架构的需要,根据应用功能及所承载的系统软件的不同,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虚拟化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中间件服务器等

2.2.1 服务器设计目标

先进性、实用性:设备选型时考虑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选择目前国内的主流机型。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以联机事务处理为主,在服务器选型时主要考虑其事务处理能力,不片面追求其CPU的速度和内存的空间。

I/O处理能力:本项目数据量大、数据有效期长,这就决定了未来信息系统运行中主要的瓶颈在于系统的I/O处理能力,选择I/O处理能力强的服务器和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是选型中的要点。

安全可靠性:系统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在选型时不仅要求选择单机可靠性高(如采用多路CPU、内存CHIPKILL技术、冗余电源等),而且要选择能够提供好的集群解决方案的品牌。

可扩充、升级能力:在系统选型时,要考虑到系统今后的发展情况,在设备选型时留有一定的余地,同时也要求所选用的设备除了本身具有较好的可扩充能力外,同时具有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原厂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衡量设备可扩充、升级能力的重要标准。

厂家的售后服务:厂家的售后服务质量如何,是选择产品时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厂家售后服务水平的标准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响应时间、备品备件的储备、故障诊断手段、故障排除时间和售后服务的体系

最高性价比:用户方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性能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2.2.2 系统拓扑结构

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采用的服务器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中间件服务器、社会管理系统服务器等。

服务器构成为: 数据库服务器*台 应用服务器*台

系统平台服务器拓扑图:

2.2.3 数据库服务器

讲述服务器作用

2.2.4 应用服务器

讲述服务器作用

2.3 存储设计

2.3.1 存储资源区设计

存储资源池有多样化的需求,主要包括各系统的生产存储资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各类数据库存储资源,本地资源池等。

存储资源池的需求

2.3.2 存储可靠性设计

讲述存储功能

2.3.3 磁盘阵列、SAN交换机

磁盘阵列可以组建磁盘阵列柜为集群服务器提供储存解决方案,数据中心所有服务器存贮均采用SAN方式。

磁盘阵列方案介绍

规划中,中心机房采用FC-SAN的方式连接方式,最大可以连接16 台服务器,并提供相应磁盘存储服务。本次连接磁盘阵列的服务器有数据库服务器、3台应用服务器(Cluster1)。

在FC-SAN 中存在着其灵活的连接方式,通过链路层交换提供

及时、多路的点对点的连接。通过专用、高性能的光纤通道交换机进行连接,同时可进行多对设备之间点对点的通信,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总带宽随设备的增多而相应增大,在增多的同时丝毫不影响这个系统的性能。在链路中使用光纤介质,不仅完全可以避免因传输过程中各种电磁干扰,而且可以有效达到远距离的I/O 通道连接。

在FC-SAN 中所使用的核心交换设备-光纤交换机均带具有高可靠性及高性能的ASIC 芯片设计,使整个处理过程完全基于硬件级别的高效处理。同样在连接至主机的HBA 设计中,绝大多数操作独立处理,完全不耗费主机处理资源。

2.4 虚拟化设计

2.4.1 服务器软件配置 2.4.2 网络设计 2.4.3 IP及服务 2.4.4 存储设计 2.4.5 高可用性HA方案 2.4.6 灾难恢复DR方案

2.5 备份系统设计、2.5.1 保证数据不丢失的实时备份 2.5.2 全方位保护的平台和应用 2.5.3 双重保障的 D2D2R 异地数据容灾 2.5.4 优化容灾性能的源端重复数据删除 2.5.5 更智能的数据周期管理

第3章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清单

第五篇:企业网站建设合同框架.

企业网站建设合同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 双方一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具体合作内 容如下:

一、项目概况1、2、3、二、合同内容1、2、3、三、合同价款及方式1、2、3、四、交付时间及验收1、2、五、知识产权

六、甲方权利义务

七、乙方权利义务

八、保密责任

九、特殊免责条款

十、不可抗力

十一、协议变更、解约、违约处理

十二、争议解决

十三、生效 甲方: 法人或授权代理签字: 盖章: 签约时间:年 月 日 乙方: 法人或授权代理签字: 盖章: 签约时间:年 月 日

下载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拉开建设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框架(合集)

    第一部分 街道概况 1、 街道的地理位置及面积; 2、 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构成; 3、 社会单位构成分析尤其是工业与商贸网点分布情况、安全卫生服务设施情况等; 4、 区域安全特征......

    流程体系框架建设方案

    内蒙古华元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机构图 内蒙古华元科技有限公司职责初步内容 一:高层领导 高层领导做战略部署,规划企业方向,对二级部门直接领导,做二级领导的考核考评。在日常管......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

    附件2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征求意见稿)有关情况说明一、改革思路为保持资质管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干扰,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在维持工程勘察、......

    建设工程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建设工程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合作人:合作方本着公平、平等、互利的原则订立协议如下:第一条 合作方自愿合作所接建筑工程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合作方进行垫资,资金占用费为1分利......

    中国企业领导力与建设框架

    中国企业领导力与建设框架国庆假期与一位在香港致力于领导力开发的专家见面会谈,这位在欧美等国际市场都非常活跃的领导力开发专家正好与我研究服务的对象相同??面向组织团队......

    建设工程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建设工程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甲方: 地址: 乙方: 地址:鉴于: 1. 甲方系知名的建筑工程咨询公司,现即将针对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本项 目”)申请投标。 2. 乙方系建设工程企业,在该领域内有......

    拓展训练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五步走上周三我有幸参加了国青拓展在小汤山培训基地组织的拓展训练活动,当天的天气条件异常恶略,但零下十度的低温和大风并没有挡住我们这个团队进行融合和历练的热情......

    拓展训练团队建设

    《拓展训练团队建设》授课资料 拓展训练团队建设》 主讲老师: 主讲老师:雷老师 课程时间: 课程时间:1 天 培训要求: 培训要求: 团队意识;个人潜能;团队合作;凝聚力;归属感 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