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框架分析
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框架分析
学号:20111842 姓名:谢冬冬
专业班级:商务1102
自从2009年美国启动开放政府政策以来,政府数据开放就成为国际政府机构在进行数据与信息分享时的重要议题。近几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陆续建立了自己的数据门户网站,将以前政府专有的各类民生数据推上网,实现全民共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保障公民“数据权”的浪潮。
对照国外几个国家在政府数据开放的法律法规、分享方式、开放数据维度、推广方式和分享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各城市在推广政府数据开放工作方面还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参与度不高、部门积极性欠缺、数据层问题需解决等多方面的挑战。
电子政务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青岛市,在政府数据开放上,扬长避短,借“信息共享目录采集”之机,获取各部门可对公众开放的数据资源,并初步设计了青岛市政府数据开放服务平台。
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低成本、大规模、集约化资源配置的“青岛模式”,其背后得益于以下“四统一分”的管理体制,即:
1、统一机构:青岛市电政信息办统一负责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核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全市机关电子政务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和技术支持,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
2、统一规划:两办先后印发三个“电子政务五年规划纲要”。每年制定数个具体项目建设和应用推进计划,由两办发布实施。
3、统一网络:部门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纵向网络和跨部门网络,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连互通,一律通过全市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
4、统一软件:通用应用软件由青岛市电政信息办统一开发集中部署,为部门虚拟应用。专用应用软件基于集中统一的共享平台开发、部署和运行。
5、分级推进:各区市、各部门负责本级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
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其电子政务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不断深入,统筹整合力度也不断加强。
目前,青岛市电子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形成市、区、街道三级大统一的系统,提供着基础设施、平台、数据、应用等多模式、多层次的共享服务。
通过ASS或SaaS模式,该平台提供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网上办事服务、网上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等完整流程,涉及内部信息编审、信息共享、电子监察、决策信息服务、督查、考核、舆情管理、项目督查管理、电子邮件、社区管理、视频会议、学习交流、政府信箱、网上访谈、政府信息公开、政协提案管理、人大建议议案管理等丰富的应用软件云服务。
通过PSS或PaaS模式,该平台提供了民政信息化、政务热线办理、卫生信息化、旅游信息化、人口计生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大企业直通车等范围,涉及数字档案馆、应急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网络监管、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代表委员联系与服务、信访管理、红十字会、产业集群管理、市长联系企业平台、招商引资投资促进项目管理、文化市场监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粮库监控、亿元新开工程项目管理、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财力投资重大项目监管、建设工程信息公开诚信体系等平台云服务。
通过DSS或DaaS模式,该平台为法人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比对校准系统、数据标准管理系统、政务信息采集平台、信息共享目录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系统、中介组织信用数据库、涉企信息库、批文证照库、执法数据库、财源信息库、统计信息库、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提供了数据云服务。
通过ISS或IaaS模式,该平台为社会保障、网上车管所、重点车辆及驾驶人监管系统、政府采购、汛情发布系统、数字化城管、卫星云图接受系统、防洪工程视频监控、人事考试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干部网络学院、人力资源e网、肉菜流通追溯、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等提供了基础设施云服务。
青岛市通过有效整合IT公用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资源,成功实践了政务云共享模式。这既降低了IT管理与运行成本,又减少了基础设施与应用软件的低水平重复,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断得到突破,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意识也逐渐加强。
创新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优化办事服务流程,使得青岛市的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优质高效。同时,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深入,各类法规、文件、政策、审批事项等内容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
这些为政府数据开放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和技术保障,在不久的将来,政府数据开放必将成为青岛市集约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实践创新。
一、青岛市电子政务的建设
(一)探索路径
在国家正式出台政府数据开放法律法规及建设要求之前,青岛市已经着手数据整理、技术筹备、制度探索等工作,并为数据开放的路径提出了一个初步构想:
参考信息公开的分类标准形成政府开放数据目录----〉共享目录采集过程中梳理可公开发布的部门数据----〉规划设计政府数据开放功能,初步搭建平台----〉在政务网开展问卷调查:你想得到政府的哪些数据----〉上传一部分受众面广泛的政府数据----〉向市政府汇报,赢得决策支持----〉信息公开细则完善及其他制度规范建设----〉正式向公众开放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进行多渠道宣传----〉陆续开展激励活动----〉制定开放数据和API的标准、格式----〉逐步扩大政府开放数据的种类与深度。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还结合本地实际,初步设计了本地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该平台主要由数据中心、核心服务和数据开放网站三部分组成。
其中,数据中心统一存放要对外发布的政府数据,包括政府数据、数据目录和数据描述定义;核心服务是对数据开放网站提供的支撑服务,包括数据申请服务、交换服务、数据发布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运维监控服务;数据开放网站是数据开放服务的载体,是面向社会的窗口,主要包括数据开放服务、APP应用、数据目录、开发者中心和互动交流版块。
而整个平台搭建,需要用到的关键技术有数据拼接、应用糅合、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存储、开放服务、搜索引擎、商业智能、地图服务、元数据管理和推荐引擎等。
(二)各司其职
政府开放数据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解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技术实现中的各类问题,建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争取先发优势,是政府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大环境下,政府各级决策者必须首先树立三种意识:共享、开放和创新。具体而言,分别指的是“政府的数据本是一种公共资源,应该与全民共享”的意识;“政府越是开放,越是容易产生好思想,政府才会更有效率”的意识;“政府开放数据是不断创新的重要来源,将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城市创新,创造更多就业”的意识。
同时,要围绕政府职责与任务,采集、共享与公开数据,做政府该做的事,不与民争利,形成与企业、公众良好的互动,促进数据开放。还要鼓励和公民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科学研究以及方便生活的信息应用系统。
政府数据开放的实践者——从事电子政务的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向政府决策者建议,加快政府开放数据的步伐。
(三)适度超前,整体配套的技术体系
为了保持集中统一的体制和模式,必须做到两个适度超前: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核心技术体系,以便及时满足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需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共性应用系统,以便顺利推广应用。
(四)循序渐进 深化整合 目前,青岛市已经和正在利用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的电子政务项目有110多个,若按单位分别统计,应用系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个,有4万多公务员使用着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着工作。该统一平台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共性应用软件,整合基础应用,实现了办公、审批、执法、社区、视频会议、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网上办事等。
第二阶段:统一平台,整合部门专业应用,实现了行政监察、财源监控、医药卫生、民政、应急、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文化执法、专项资金监管、重大项目监管、旅游、招商、督查考核等。
第三阶段:统建中央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统计、审批执法、社会信用、档案、公文法规等。
(五)以资金作保障与约束
青岛市始终坚持对电子政务实行统筹整合原则。2008年初,时任青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书坚主持召开信息化统筹整合专题会议,确定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并提出 “三不”原则,即“没有特殊需要,各部门不再单独建设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不再建设机房,不再设立信息中心,逐步将全市机关的电子政务系统整合到统一平台上”。据此,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于2008年底印发《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所有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都要经过青岛市电政信息办等部门审核把关,否则不予立项。在资金上为电子政务的大集中做出了保障与约束。
(六)信息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关键是:作为配角的技术部门主动为作为主角的业务部门服务。因业务部门不熟悉技术,往往难以提出电子政务应用思路,这就需要技术部门主动出主意,开发演示应用原型甚至产品,让业务部门产生应用愿望。这时技术部门就可以把应用推进的任务交给业务部门,自己退居二线,回到配角位置,提供服务保障。
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还总结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十大原则:以政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以应用为中心而不是以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而不是以服务提供者为中心;以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为中心;以流程为中心而不是以部门为中心;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整合共享;核心技术体系和共性应用系统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技术系统够用就好但必须整体配套;必须建立有效的投资保障和约束双重机制;适度安全,审慎处理安全保密与应用的关系。
二、青岛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效益
(一)大幅度降低成本
据介绍,2001年以来,青岛市用于电子政务核心技术体系(包括网络)的建设投资约为1.2 亿元,但由于核心技术体系以集约化模式为众多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已节省一次性建设投资4亿多元。核心技术体系每年的运行维护费(含网络线路租用费)为500万元,但每年为部门节省运行维护费约3000万元。使电子政务的“资金黑洞”基本被堵住。
(二)节省人力资源,降低安全风险
在分散建设模式下,各部门都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建设和维护各自的信息化系统。但受人员编制限制,部门的IT人员配备一般较少,很难对信息系统进行专业的运行维护。在“青岛模式”下,部门一般不需要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机构,减少大量人员配备。而且均能享受到青岛市电政信息办提供的专业服务和24小时×365天的可靠运行保障,不仅节省了各部门的人力资源,而且避免了部门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带来的信息系统管理运行中的安全风险。
(三)方便共享协同,深刻影响政务创新
“青岛模式”最重要的效果是实现了应用的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对政务模式创新影响深刻。特别是由于使用统一的网络和软件平台,非常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跨层级、跨部门的大规模业务协同和联合服务,显著降低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的障碍,有效遏制“信息孤岛”和“业务割据”带来的管理风险,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创造了条件。青岛市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低成本、大规模的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也为智慧青岛的建设建立起了一套强大的“神经系统”,期待青岛电子政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再立新功。
第二篇:关于青岛市电子政务专网(金宏网)
关于青岛市电子政务专网(金宏网)
历史:
1996年,青岛市政府作为电子政务的试点城市,建成了全国党政机关中布局最完整的政务网络---金宏网;统一部署了先进的应用软件系统---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开通了国内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2001年初,青岛市市又提出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电子政务战略和技术研究,制定了电子政务工程规划纲要,使青岛市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而顺利进入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确定的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行列。(摘自电子政务论坛)
定位:
金宏网不是保密网、只是一个内部工作网,任何时候都不准处理、存储涉密文件。(摘自《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展金宏网加快推行无纸化办公的通知》)要求:
1、所有与金宏网互联的网络系统,都必须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
2、入网微机不得同时访问国际互联网。
3、加强用户和密码管理,按规定做好防病毒、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字签名、信息加密等安全保密工作。
4、不在金宏网上存储、处理、传递涉密信息。
5、不擅自下载、复制金宏网内容。
6、不将金宏网内容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对外散布。
提醒:
采用隔离卡的计算机:在维修等网线插拔时,容易造成内外网的混淆。建议在内外网网线插槽与插头上,分别作上明显的内外网标记。为杜绝犯错最好使用不同尺寸规格的内外网网线插槽与插头。
细心的网络安全专家发现,硬盘的物理隔离只是实现了双网隔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业内人士称“隔离了硬盘之后,同一台电脑在两个网络之间切换,还有存在共用的存储空间,比如内存,外接的移动存储设备等。这些都给不同网络间的数据存留提供了空间,从而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产生。”
第三篇:电子政务背景分析和网络建设现状
一、电子政务背景分析
1.1 电子政务的含义
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办公自动化开始,逐步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各行政单位之间的电子化、网络化和集中化,通过不断的发展,确定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化工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实现各部门和协作单位的信息互通,为社会提供信息化的服务手段,最终以实现信息化设备为目标。
电子政务:用信息化手段履行政务,用信息化手段依法行政。
电子政务的实施,为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设备与技术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使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
1.2 电子政务主要功能
1.监督电子化:通过政府公务的电子化,将政府办公事务流程向社会公开,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2.资料电子化:服务于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资料、档案、数据库也应上网。政府部门的许多资料档案对公众是很有用处的,要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为社会服务。公开政府部门的各项活动,可以使政府受到公众的监督,这对于发扬民主,搞好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有很大意义。
3.沟通电子化: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并为公众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提供方便,公众可直接从网上行使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
4.办公电子化:网上办公是政府上网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办公电子化,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公众同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对于塑造政府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5.市场规范电子化:政府上网,除了其相关职能和内容上网以外,应建立起各个部门相应的专业交易市场,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企业的资金、技术有限,需要政府为其建立起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这对于搞活经济,繁荣市场非常重要。
1.3 电子政务服务对象
政府的服务型职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职能、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职能、政府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对公务员的服务职能。
图1 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内容
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职能
中国政府是中国人民的政府,体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对公众的服务,包括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办事指南查询、新闻快报的收看、法律法规的查询、相关表格的下载等,使公众通过网络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相关资料,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缴纳保险金、补办身份证等业务,大大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缩小公众办事的周期,广大公众能够切实的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职能
企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提高对企业的办事效率,缩减中间环节,减少认为因素的干扰,是政府对企业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包括通知发布、网上缴税纳税、审核、联合审批等,通过这些业务的开展,可以优化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统一窗口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各部门之间是互相协调的关系,增强相互之间的服务意识与职能对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有关键作用。例如,各部门之间的公文发布、视频会议、IP电话、数据共享等均能起到增强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提高政府整体对外服务能力的作用。政府对公务员的服务职能
电子政务网络的建立也要考虑到对公务员的服务,为广大公务员提供便利的资料查询、邮件服务、网上会议学习、远程培训等业务,使他们通过电子政务网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对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有重大推动作用。
1.4 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按照对《2006-2020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理解,我国“十一五”至2020年信息化战略大体将实现三大阶段跨越式发展。
第一阶段(2005——2020年),信息化夯实基础。到2020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与国外中等发展国家的差距从目前十几年缩短到6至7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信息化指数)排序从目前50至60名进入全球30名、亚州前5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二阶段(2020——2035年),信息化全面推进。到2035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跨越式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缩短到2至3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20名、亚州前3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我国开始全面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三阶段(2035——2050年),信息化高度发展。到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总体水平赶上和超过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信息能力总体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10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开始进入中高级信息化社会。
二、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情况
2.1 电子政务网络结构
1、从横向、纵向角度来看:
横向角度: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基层单位5个层面的网络;
纵向角度:由1级网、2级网、3级网、4级网连接横向网络。
所以,横向网络用来连接本地资源,纵向网络用来连接横向网络,形成全面的网络连接,达到各级资源共享。
2、政务信息网在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公众网。核心内网主要运行副省级以上党委、政府、机要等各类涉密办公业务;政务外网主要运行政务各部门非涉密的内部办公业务;政务公众网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
3、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通过物理隔离器实现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政务公众网之间通过防火墙逻辑隔离。如下图所示:
图2 电子政务逻辑结构
2.2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现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分为三种,即:
1、国家电子政务专网(原机要网),由中央办公厅负责建设,从中央到省止,不向下延伸;
2、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电子政务内网与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物理隔离,传输政府办公业务中不能在外网和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
3、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属的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建设。电子政务外网与电子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电子政务外网是连接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网络,主要运行政府部门不需在内网上传输的业务和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
图3 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设架构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针对当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17号文件)中提出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为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对于副省级以上单位,18号文明确指出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建国家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统筹规划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网络地址和域名,组织研究起草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2007年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网络正式开通,由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构成。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介绍:
国家政务外网承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务部门业务协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满足中央和各级地方对口政务部门之间信息纵向传输、汇聚及各级政务部门之间、政务部门与公众、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需求,与互联网安全连接,支持各级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门户网站。
图4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拓扑图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作为电子政务外网国干,负责连接各省电子政务外网,整网包括中央城域网、广域骨干网、互联网出口、中央网络管理中心、省市接入网、中央部委局署接入网等几个重要部分。
其中,中央城域网的规划:核心以路由器组网为主,传输带宽采用2.5G,为加快核心层数据转发和保护关键数据,大都采用环网技术,即租用电信运营商的SDH设备和传输线路,将核心设备进行环形连接;也可以只租用裸光纤线路,采用环网技术进行环形组网。
2.3 电子政务网络需求分析
结合这几年国家颁发的标准和规范,未来几年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主要会集中几点展开:
1、安全性。各政府部门均有保密信息,网络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严格保证各部门的安全隔离,同时具有对内部安全的保护措施;其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也对各政府部门必须建设合规性的安全网络提出了要求。
2、“三网合一”的承载能力。网络要有足够的链路带宽、数据处理能力和相关机制来保证数据、视频、话音的有效承载,并能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运行效率。
3、全程的QoS保障。对话音、视频等重要业务进行有效的服务质量保护;
4、完善的管理。能够对全网设备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保证网络投入运行后的稳定运行。
第四篇:案例分析:杭州市电子政务的建设
杭州市电子政务的建设
浦行管0804 P23040804031金鑫
“网上政府”是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政府。“网上政府”是现实政府的延伸和创新。而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提高效率、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窗口,满足企业和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切入点,带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府形象。“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从2003年建站之初,就秉持“执政为民”理念,以构建“方便、实用、为民”的网上政府为目标,以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升办公业务系统、完善业务工作体系为支撑,包含着市政府及所属各部门的综合信息。在展示形象、发布信息、受理事务、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信办和计世资讯分别组织的全国政府网站评估中,“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均名列前茅。
门户网站四大板块内容:资料查询板块。通过杭州概览、市志、年鉴、图库、视频资料、统计、政报等多个栏目对杭州进行多方面的介绍。政府信息公开板块。作为主频道,通过透视政府、政务动态、文件公告和法规规章四大栏目来突出“政务”和“门户”概念,它以“政务”为主线,涵盖了杭州市政府和各部门的核心政务信息,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权威、及时、全面、深入的政府信息和政务动态详尽的政务信息服务。互动交流板块。汇总网站所有的互动类栏目,开设了12345市长信箱、96666效能投诉、建议提案、建言献策、网上调查、政务论坛等,并具有个人定制、网上订阅、电子地图等功能。通过“12345市长信箱”栏目,可以向政府投诉、咨询、建议、求助,并可随时查询受理状态。它是网民最常用的栏目之一,网上找政府最便捷的通道。“政务论坛”: 为全国政府门户网站首家开放性论坛,是政府与市民沟通最直接的桥梁。网民可以在这里讨论热点话题、焦点事件,以及对政府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等;政府部门可以在引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参与论坛对话,进行沟通交流。并实现了信息分类处理、综合信息报告制度。
政府服务板块:根据办事事项组织相应的网上办事系统和静态类办事信息,分网上办事、用户频道和公共服务三大板块,分别从政府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两个方面为网民集中提供系统的便民服务。网站提供了市政府各部门的各类办事指南和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并通过表格下载提供了各部门审批办事所需的各类电子文档。集市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办事服务于一体。市民可以选择平台上的办事事项,在线填写相关表格,提交办事申请。各政府职能部门在收到办事申请后,进行及时的在线或离线受理,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统一反馈处理信息。用户频道包括生活频道、旅游频道、教育频道、创业频道。公共服务有城市信息、便民公告、公共信息、实用信息快速查询、电子地图。
门户网站网络办事流程——目前,“中国杭州”门户网站部分实现“一站式”、“跨部门”、“自助性”、“全天候”服务了。设定网上办理的主要业务流程为:
(1)用户通过“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市民邮箱”进行身份确认;由于用市民邮箱的方式,它凭杭州市民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证件开设,实现了网上身份认证;
(2)用户将相关材料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站申报方式提交;
(3)“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统一受理反馈平台将预审信息递交到相关部门;
(4)部门进行预审,将处理结果递交统一受理反馈平台;
(5)通过“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将预审意见及时反馈给用户。
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趋势——以公众为中心,整体构架清晰,追求简洁实用。按照服务对象对网站内容进行初步分类,打破政府部门界限,面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专门服务。对于各类服务对象均能够按照应用主题提供覆盖生命周期所需服务内容,体现客户意识目前“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的结构体系还留有明显的以政府结构来组织内容的痕迹,尚需在服务对象的细分、服务主题的分类、服务程序的完善、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注重内容质量的重视程度,表现形式上追求简单实用,尤其在首页设计上,采用精练的目录式的设计风格,精简篇幅,容易让用户掌握内容整体构架。突出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服务型”定位,使用者往往通过3-5次点击就可以得到所需的信息服务,在细节上重视人性化设计
1.杭州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主要有哪些特点?
(1)市政府门户网站涉及内容广,它有资料查询、政府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和政府服务的功能,并且每一方面包含的内容多和详细。如互动交流板块设置了市长信箱、效能投诉、建议提案、网上听证、网上接待室、建言献策、网上调查等,政府服务包含网上办事、用户频道和公共服务三大板块;
(2)门户网站的服务对象多,如普通公民,各种企业组织,个人可以通过网站查询相关信息、了解政府情况、建言献策、求助学习等。个体户或企业组织可以通过网站快速办理审批手续。
(3)门户网站网络办事效率高,便利省时、自由,目前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部分实现“一站式”、“跨部门”、“自助性”、“全天候”服务了。
2.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为政府政务工作做出哪些贡献?
(1)在政府信息公开和交流的方面,门户网站突破传统政务开展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把政府的相关信息,如政务动态、文件公告、法规规章和公共信息等,及时全面地向全市的公众展示,公民和企业组织可以通过网站向政府投诉、咨询、建议等,这使民意能够充分得到表达。
(2)在业务办理方面,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部分实现“一站式”、“跨部门”、“自助性”、“全天候”服务。个体户和企业组织随时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随时填写表单,并且很快得到反馈,这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跑各个部门且反
馈很慢的传统办理手续一去不复返,使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3)在公共信息服务的方面,网站对于不同需求的人有不同的服务。网站将公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分成了四个频道:生活频道、旅游频道、教育频道、创业频道。公民可以很快捷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也是传统的政务不具备的功能。
3.结合杭州市电子政务的发展,说说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趋势。
首先,政府门户网站始终紧扣以服务公众为中心,以满足企业和公民对政府工作的各种权利为目标。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从建站之初,秉持与传统政务一样的“执政为民”理念,以构建“方便、实用、为民”的网上政府为目标,让公众能够得到满意快捷的服务。在政府信息公开和交流的方面,政府的政务信息都会展现在公众面前,公众也可向政府投诉、咨询、建议、求助,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其次,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内容不断得到改进改善使政府工作提高效率,公众满意。对于不同需求的公众或企业,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做了不同分类,有信息公开和交流、业务办理、公共信息等等,有的公共信息在网站中空缺就必须及时补充,目前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业务部分实现“一站式”、“跨部门”、“自助性”、“全天候”服务,部分也要向大部分发展。目前“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的结构体系还留有明显的以政府结构来组织内容的痕迹,因此,网站的内容质量要进一步提高,表现形式上追求简单实用。
第五篇:电子政务前景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研究
很多国家都认识到电子政务立法的重要性,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国的立法工作。我国正处于电子政务立法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等一些新的概念也很快产生,其含义是指在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网络、电脑以及电话等工具,为企业、社会乃至公民个人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共服务,并且打破了传统政府管理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界限,改变政府管理方式。
1.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当然,电子政务的上述业务内容并不是一出现就具备了的,而是在电子政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二、国内的电子政务的现状
对于我国来说,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与电子商务一样是从国外泊来的。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的,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循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展开的。从总体上看,与其他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就具体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又与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我国的电子政务的起点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而我国则基本上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这些差别主要是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另外,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有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精兵简政。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要满足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树立形象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