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

时间:2019-05-15 11:2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

第一篇: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 2002 〕 17 号)印发以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基础信息库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十一五 ” 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指导 “ 十一五 ” 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促进全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特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应用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信息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 到 2010 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 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总体框架的构成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 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服务与应用系统

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逐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通过计算机、电视、电话等多种手段,把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惠及全民。

面向城乡公众生活、学习、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在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户籍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公用事业、住房、出入境、兵役、民主参与、就业、社会保障、交通、纳税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视为农民提供涉农政策、科技知识、气象、农产品 和农资市场信息、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农用地规划、乡村建设、灾害防治等服务。按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为外籍人员提供出入境、商务活动、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在华就业等服务。

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在企事业单位设立、纳税、年检年审、质量检查、安全防护、商务活动、对外交流、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资质认证、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

政府通过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政府服务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法人登记和管理、产品登记和管理、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许可、特许经营和社会活动许可、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社会义务管理、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权益管理、社会应急事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为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提供市场与经济运行、农业与农村、资源与环境、行政与司法、公共安全与国家利益等方面的信息监测与分析服务。为满足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提供信息汇总、信息分析等服务。为满足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财政事务管理、物资管理等信息服务。

(二)优先支持的业务

“ 十一五 ” 期间,主要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需要,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 4 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作为电子政务优先支持的业务。从提高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出发,应优先支持办公、财政管理、税收管理、金融监管、进出口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监管、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保障、司法保障等业务。这些业务是支持政府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规划应用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电子政务需要优先支持的业务。

(三)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办公、宏观经济、财政、税务、金融、海关、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防汛指挥、国土资源、人事人才、新闻出版、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药品监管等,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提供了电子政务技术支持。“ 十一五 ” 期间,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兼顾中央和地方的信息需求,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是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推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部门间业务协同。对新建的应用系统,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做好需要优先支持业务的流程梳理,搞好部门应用系统和地方综合应用系 5 统的衔接。应用系统建设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

四、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信息,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信息采集和更新

各级政府要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相关部门共同需要、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明确信息采集工作的分工,形成有序采集的机制,减轻社会公众和企业的负担。结合业务活动的开展,建立信息更新机制,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

(二)信息公开和共享

各级政府要 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准确地 向社会公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结果,提高政 6 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要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需求,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围绕部门间业务协同的需要,以依法履行职能为前提,根据应用主题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中央各部门的应用系统要为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加强已建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新建应用系统要把实现信息共享作为重要条件。

(三)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的采集部门要按照 “ 一数一源 ” 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结合业务活动的开展,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更新和共享。基础信息库分级建设、运行、管理,边建设边发挥作用。国家基础信息库实行分别建设、统一管理、共享共用。各地要探索符合实际的基础信息库建设、管理和应用模式。

五、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一)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中央和各级地方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分级规划,分别实施,分级管理,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逐级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必须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进行。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服务;逐步建立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等需求,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 8 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以优先支持的业务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分级建设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支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围绕深化应用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电子政务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要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按照 “ 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 ” 的要求,明确信息安全责任。根据网络的重要性和应用系统的涉密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划分安全域,确定安全保护等级,搞好风险评估,推动不同信息安全域的安全互联。

六、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

围绕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开展电子政务法研究,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共享、政府网站管理、政务网络管理、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法规建设,推动开展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在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组成,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是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要重点制定电子公文交换、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电子政务数据元等标准,逐步建立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加强标准宣贯和培训,强化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

七、管理体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部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协调健康发展。要加快推进各方面改革,使关系电子政务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促进电子政务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发展。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素 10 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机制。国信办要认真组织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各项决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篇: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形势不仅呼唤新的改革观、发展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总书记审时度势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适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安全观将会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构筑更为坚固的安全屏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性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以往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与深化,所涉及的时空领域比历史任何时期都宽广,而提出此观念的背景因素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复杂。纵观最近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既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了民意诉求,对于统筹中国发展,应对国内外安全挑战十分重要。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声势浩大,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的同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浪潮。美国调整“重返亚太”,触发亚太国家关系的再调整;美欧日力推四大经贸新协议试图摆脱WTO另搞一套,目的是抑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贸格局。

虽然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局势的基本态势。

中国的周边热点持续发酵,不稳定因素增加。“朝核危机”使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半岛形势牵动各方神经;中国在钓鱼岛受到日本的挑衅,并引发钓鱼岛危机,美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有利于日本甚至“介入”的立场,以“防卫”钓鱼岛及遏制中国;在南海,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领土上的纷争日趋激烈,美日印相继插手南海问题图谋使争端国际化、复杂化。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比较严峻。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官员腐败、法治欠彰、分配不公等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当前,这些问题和矛盾进入敏感期、突发期、多发期,在很多地方都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再加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分子以及邪教势力趁机煽动闹事,尤其是新疆恐怖主义分子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维护政治安全的压力相当大。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复杂影响。

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发酵,使中国国内外面临的安全问题相较以往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及敏感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以全新的理念认识国家安全,以全局的视角定位国家安全,以整体的思路规划国家安全。于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性思维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一般来说,小国、弱国总是把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首要的基本的目标,而大国、强国则往往追求更大、更多的安全利益。冷战结束以来,随着诸如环保问题、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关学者和理论家们在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安全观,其中最早出现的有“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三种,后来人们又开始用“非传统安全观”来概括这些不同的安全观。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从某些方面认识国家安全或国际安全而形成的不同安全观,而不是全方位的安全观。例如,在日本兴起的“综合安全观”,主要是强调利用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之外的经济力量、技术创新来保障它的安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后和平宪法限制了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发展。因此,这种综合安全观便有了明显的局限性。

与此不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安全理念的局限性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其缺陷而汲取其优点的新型非传统安全观,是把现实中存在的国家安全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整体安全观。它把分散的国家安全认识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安全新观念。

习近平首次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过去提出的“综合安全观”的升级,在集纳国民、政治、经济、军事等安全问题的同时还特别突出国际安全问题,统筹了国内外两个安全大局,协调了中央、地方、外交、军事乃至宣传方面的力量。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它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总体安全体系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的安全,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联,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的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

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提五要素,即以国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把国民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国民安全在整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性、目的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看,这在事实上确定了一种以国民安全为宗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民本国家安全观”。由于只有国民安全才是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那么无论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还是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相对于国民安全来说,都不具有宗旨性和目的性地位,都不过是实现国民安全这一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的不同措施和不同手段。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政治安全是根本。政治安全一般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安全,包括国家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并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增多,国家处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国家政治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保持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和政治稳定,一切安全问题都是空谈,相反,也只有在政治安全良好的状态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把政治安全确定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内向性。

经济安全是基础。冷战结束以来,国家安全的内容更为丰富,重点也发生明显变化。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已不局限于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信息、生态、能源等多方面的安全。而经济安全不仅是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它的基础与核心,没有经济安全,便没有政治、科技、军事、社会等的安全。我国经济安全目前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潜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如我国对西方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不断加深了我国自然资源、市场、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庞大国际热钱无序流动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跨国并购和金融风险等不断挑战我国的经济安全。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的增加并不表示我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削弱,相反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逐步强大,才产生了许多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中逐步解决。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多边共赢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都将是一个处于上升轨迹中的国家。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摩擦和争议不断出现,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冲击是出现摩擦的原因之一。这一冲击既有物质层面,也有心理层面。从物质层面说,中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的实力发生重大变化,与实力对比变化相伴而来的是国家间相对地位的变化,比如中日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快速上升,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主导国的地位正逐渐被中国取代。另外,面对中国的崛起,某些大国作为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对中国的防范意识加强,并通过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加大中国的安全风险。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中越南海争端等都可以看到大国的影子。这就导致我们在国际关系层面上遇到的很多挑战,一方面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包括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了,但是老百姓感觉到的却是中国似乎面临安全困境,尽管我们一再表明自己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但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利益相关者,种种论调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一些周边国家试图推动区域内大国或引进区域外大国来平衡力量或制衡中国。如果不调整外交政策,我国就容易被孤立,因此需要给一些国家安全保证,以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恐惧。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既重视中国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很强的国际包容性,强调命运共同、和谐共处。命运共同体,既是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的关系,也是成员国在安全问题上互相谅解、相互提供支持,在发展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所有国家的安全水平的关系。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安全的本质就是国家安全必须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建立和谐世界是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必要保障。

从功能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互利共赢的共同安全。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它有助于把相关国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在面临经济危机、外部安全压力、全球或地区层面的共同威胁与挑战等问题时,能够提供更可靠和更有效的相互支持。在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扶持和帮助,在平时也能在国际层面相互提供物质和道义的支持,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作用。通过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把我们长期执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政策推向更高水平。

从目标上看,命运共同体与本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高度契合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积极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本身说明了中国试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说明了中国对地区与国际事务所采取的建设性态度。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取得成效,意味着中国与周边国家要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推进。

从途径和手段上看,中国国家总体安全观强调以合作促安全,首先通过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建设比较深入和完善的经济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逐渐建设安全共同体,然后才是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成熟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不会自动导致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安全共同体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十分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多次质的提升过程,这需要相关各国政府共同努力推进。

第三篇: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总体策划(文本框架2)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总体策划构思

一 项目缘起与策划背景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境内,地处黄山和九华山之间,其湿地景观资源丰富且独特、生态环境优良、山水风光优美、动植物资源丰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诗人赞誉曰:“天池无此亲切,太湖无此幽深,三峡无此青翠,漓江无此烟云,富春无此高寒,西子无此胸襟,乾隆无此眼福,江南无此水程”。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湿地为主,同时包含有自然河流、入河河口、草木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加上太平湖地区旖旎的山水风光、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幽静的环境,构成了太平湖湿地公园独特的综合型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总面积98.5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88.6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7倍;最深处达70米,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碧透,岛屿散落如珠,岛上林木葱茏,沿岸青山连绵起伏,山水相连,景色绝佳,有“黄山情侣”、“皖南翡翠”、“东方日内瓦湖”的美誉。

该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森林面积达1.5万公顷,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拥有维管束植物180科627属1210种(包括变种),水中浮游植物31属;脊椎动物82科193属279种,常见浮游动物23属,国家级保护鸟类16种省级保护鸟类36种。每年约有2万只鹭鸟、近万只雁鸭在此栖息。

太平湖地处皖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省级、区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胜景点多处,宗教、艺术、建筑等种类繁多。

在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未来的建设中,黄山区将力求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和湿地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把公园区划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5个功能区,以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湿地生态保育区是湿地公园保护的“核心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这里拥有典型的河口湿地和草本沼泽湿地景观,荟萃了太平湖湿地的精华,其功能定位科学考察、生态监测、湿地研究和生态旅游。除建设一些用于科学研究的设施,如湿地观光栈道、观鸟中心、标本馆、湿地生态系统博物馆等以及监测站点外,严禁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

湿地科普教育区紧邻公园的核心保护地带,面积12.21平方公里,是太平湖湿地公园内包含陆地面积最多的区域,既有湿地景观,又有景色宜人的田园风光。其功能定位生态科普教育、生态观光和乡野休闲。开发建设以科普教育类项目为主,同时兼顾一些观光类和休闲类等相对静态的旅游产品,如多类型湿地园、乡土植物园、水趣园、乡野垂钓园、生态示范村、露营地等。

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是太平湖水面最为开阔的区域,面积35.42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和提升现有的基础设施,并结合公园入口外围的停车场、加油站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为湿地公园主要的游客接待区域。同时,根据湖面开阔、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游船观光、滨水休闲及水上运动类项目。

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的面积25.21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水域蜿蜒曲折,湖湾港汊参差错落,还分布有以众家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和古人类文化、以龙窑寨为代表的制陶文化、以轮渡村和平龙山茶园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其功能定位历史文化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体验。通过对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建设轮渡民俗文化接待村、平龙山茶文化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众家山古人类文化体验区等,从而体现“知性之旅”的内涵;同时,开展采茶、炒茶、品茶、制作陶器等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增强游客新奇的体验。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则由湖中数十个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岛屿组成,堪称太平湖的景观精华区,面积15.42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特色休闲、生态观光。开发方向是在保持整体自然原生景观特点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发一些岛屿,并引入生态循环的理念,形成“一岛一品”的主题群岛生态休闲项目群。目前重点开发黄荆岛景区。

这5个功能区划定出3个保护级别:湿地生态保育区(核心区)为一级生态保护区;该区的外围区域、湿地科普教育区、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为二级生态保护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和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为三级生态保护区。每个保护级别均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2008年7月2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皖政秘【2008】77号),规划要求在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未来的建设中,将力求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和湿地功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以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把公园区划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5个功能区,以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地政府计划在9年内,采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以及招商引资等多种办法,把太平湖湿地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湿地景观展示、环境教育、科研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 策划理念

(一)“四先”理念

考虑到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的整体性、综合性、复杂性和服务性,再加上国家湿地公园的创意空间很大,因此,结合资本投入力度、回报率要求等因素,在商业模式上我们强调“四先” 理念,力求用比较小的投入资金的杠杆去撬动最大的项目,先以两三个特色项目带动太平湖湿地的全面开发建设,最终把太平湖湿地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湿地景观展示、环境教育、科研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第一,先按照《太平湖旅游总体规划》和《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单个项目策划,进而对每个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而非盲目确定项目。

第二,先根据项目要求取得建设用地,进而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而非盲目建设,或搞“四边工程”。

第三,先锁定核心地块,进而获得相关资源权益,以区域旅游资源锁定为前提,核心地块为关键。

第四,先设计商业模式(运作模式),再投入资金,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思路,找准盈利点和运作方式狠下功夫。

(二)杠杆运作理念

经过认真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而言,高额的资本投入,并不能产生快速的回收。所以我们在这个项目的营运策划中,提出了“五重杠杆运作模式”,其目的,就是突破高投入与慢回报之间的矛盾。

规划杠杆:先利用《太平湖旅游总体规划》和《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提高本项目在全国、区域的定位,通过举办高规格评审会议,再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产生出巨大的影响,为融资、招商、旅游营销、土地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政策杠杆:先利用XX集团的各方面资源和资金优势引进一些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比如养老社区、国外大公司的研发中心等,为项目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政治操作平台——提高绿色GDP,加快地方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策划,形成以养老社区、科研基地和休闲旅游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具体方案,最大程度的影响省、市两级党委与政府,形成党委与政府全力支持这个项目,从而要求政府给予本项目及其它开发项目的最大优惠条件。

营销杠杆:借助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的旅游优势,造势宣传、全面提升项目管理和科学营销,优先打造部分精品项目,形成部分项目收入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改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给银行融资,土地价值提升,投资商追捧提供坚实的依据。以部分项目红火营造人气旺、收入提升、效益好的形象,实质性的撬动融资和招商引资。

土地杠杆:先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取的湿地核心区的部分土地,通过以上三重杠杆的运作,实现周边土地的大幅升值,以商业房产、旅游房产等方式,使投资商实现最大的资产收益,从而带动整个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也让当地政府得到最大经济效益。

融资杠杆:先利用XX集团公司的人脉资源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再依托政策支持、政府优惠、低价获取获取的土地,以前述四重杠杆为手段,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并对项目未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进行必要的宣传展示,从而实现大规模融资,更好的运作后续项目。

(三)产业整合链理念

考虑到太平湖的区位条件,开发单一项引进目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必须树立产业整合链的理念。第一,整合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周边地区的所有旅游资源,通过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项目建设,引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标客源,在核心地块建设个性鲜明、创意无限、领跑行业潮流的养老、休闲度假等设施,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留住客源;第二,以泛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链延伸的整合运作,通过整合,把太平湖湿地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湿地景观展示、环境教育、科研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三 项目定位分析

(一)项目主题

1、以养老社区为主题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9亿,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养老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养老需要。例如,养儿防老、储蓄养老之类的旧办法在“四二一”和“四二二”的家庭人口结构之下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养老问题。养老社区的建设将在解决目前养老供需矛盾和实现老年人健康养老等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2002年在北京顺义区推出了专门面向老年人的房地产项目——北京国际太阳城。接踵而来的是在哈尔滨、上海等多个城市也出现了类似专门提供老年人养老的养老社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户,而是真正地成为和社区息息相关的一份子。一个开放的、活跃的养老社区通常不仅仅拥有医院、商店、公园,还通常都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特别能够提供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各种服务。在这个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环境中,老人们可以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充实感。因此,在此类型的养老社区刚刚推出时,这些优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养老社区在国际上早有先例,在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地都广为流行。我国的养老社区处于起步阶段,在硬件和软件上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然而,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使得这一个潜在的客户群空前强大。

第一、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养老体系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养老方式单一。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育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家庭增加,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赡养功能削弱。同时,家庭中成年子女精力和时间有限,已越来越难以照料和护理老年人的生活与疾病,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发展的需要。

养老供需严重失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截至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而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仅有3.9万多个,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多张,是老龄人口总数的千分之十,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养老社区建设政策支持不足。由于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国家财政难以支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同时,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不利于养老福利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二、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体系,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是满足我国基本养老需求的重要举措。养老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是改善民生、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养老社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福利水平。在当前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的环境下,加大养老事业投入、支持养老社区建设,还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而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据估算,1.5亿中老年人产业将产生2万亿的产业经济,国民生产总值提升10%。(按照我们国家现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在20万亿-22万亿之间计算),分析如下:

①按照每个老人每月进行200元的消费,那么年消费2500元,年1.5亿老人产生3000多亿的消费需求。

②按照5个老人需要一个人照顾的就业比例,将会产生3000万个就业机会,每个就业机会年收入1万元,又是3000亿,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城市职工再就业和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问题。

③按照1.5亿老年人,20%有购买力,则有3000万人,按照三分之一由居住需求,则是1000万人,每人需求10平米,单位价格5000元/平米,则产生5000亿的产值。

④再加上由此引发的老龄保健、服装、药品、用品、娱乐的开发。合计20000亿产值是个保守数字,仅3000万人就业就会把社会负担变成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第三、政府对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的政策支持

加大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在对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统一暂予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赋,甚至永久性取消这些税赋。加大政府融资支持力度。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养老项目建成时,按照项目投资规模一次性返还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二是政策性银行对于养老社区建设项目的贷款给予利率和期限优惠;三是鼓励实行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支持养老社区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金融30条”中明确提出,“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出资建设养老社区的具体优惠政策,促进养老社区快速发展。这既有利于扩大投资,又有利于改善民生工程,还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一举多得。

太平湖畔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空气清新,富有充足的负氧离子,山清水秀,怡情养性,滋养聚气,进而生生相息,是休闲、养生的绝佳境地。

在养老社区的主题下,可以形成五大类产品:第一,养老型房产;第二、养老社区服务人员培训基地;

三、老人消费场所;

四、健康养生配套项目;

2、以休闲度假房地产为主题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一个休闲时代正在来临。5+2的生活方式,两个黄金假期,不同程度的带薪休假,私家车的普及,道路交通的便捷„,人们的休闲需求不断膨胀。旅游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也从单纯的观光向度假转变,结合了旅游休闲度假与房地产开发的旅游房地产正酝酿着新一轮旅游和地产经济的兴奋点,成为中国旅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新时尚。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黄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国内罕见。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黄山就在境内,黄山脚下有太平湖、翡翠谷、黄帝源、神仙洞、翠微寺、飞龙瀑等自然人文景点3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4处,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湖,水域辽阔,水体清澈,湖光山色得天独厚,以轻柔、妩媚、静逸、幽远见长,人称“黄山情侣”、“江南翡翠”。立足区位、资源、生态优势,太平湖正在全面加快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2008年将初步建成具有国际水准,集风景观光、休闲健身、商务会议、餐饮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基地。黄山区周边方圆百里之内,密布着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江泽民同志亲自命名并题名的花山谜窟、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佛道教圣地九华山和齐云山等众多名胜。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G3京台高速太平湖出口,20分钟便可驶入G3京台高速,融入华东高速网,40分钟内可达黄山风景区、黄山市区、黄山机场和高尔夫球场,2小时内可达杭州、九华山、婺源等地,上海、南京、合肥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城市距德懋堂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另外,澳大利亚SPG集团投资项目有助于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旅游开发。由此可见,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具备了建设休闲度假房地产项目的所有条件。

在休闲度假房地产的主题下,可以形成三大类产品:第一,休闲度假区住宅(风格别墅、民俗度假村等);第二、时权酒店或产权酒店;第三、休闲度假中心(运动、健身、会议、培训等)。

3、以林业科研和林产品深加工为主题

XX集团前身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集团公司教育产业已经延伸到海外,在美国和加拿大都设有教育机构,其所属的国内学校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也有合作。从2008年底开始,集团公司在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确立山林种植、养殖以及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后,开始与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林业科研机构洽谈,准备与他们合作开展林业科研和林产品深加工。

目前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约为30多亿公顷,占全球总面积的27%。人类森林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的森林面积占了一半以上。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大量森林资源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森林面积2.98亿公顷,居世界第4位,约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3%。加拿大的森林面积为4.4万亿公顷,是世界三大森林大国之一,约占加拿大国土面积的44%,相当于整个亚洲的森林面积。

美国和加拿大不仅森林面积大,其林业科研水平也是居世界前列。美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林业科研管理体系,由联邦系统、高等院校系统和森工企业系统3部分组成。联邦系统在林 业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重点为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科研项目,经费来自国会拨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部分。高等院校系统科研活动,除围绕所在地区的实际 问题进行外,更侧重于按用户的要求提供有偿服务,经费来源除政府部门的正常拨款外,还包括各州和私营企业的拨款,后者是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加拿大林业科研工作主要由联邦政府、省政府、企业和大学四大部分共同承担。另外,其他一些与环境、水资源相关的全国性机构也开展一些相关的科研工作。

美国和加拿大在林业科学和技术的许多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往,林业科研集中在低成本、高质量产品的技术开发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林业研究的重点领域已逐步转向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林业科技开发也由传统的技术开发转向新产品、增值产品、环保产品及材料的回收利用等方面。近年来,美国和加拿大的林业科研机构,尤其是高校和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始越来越多的与世界各地的高校或企业合作,开展林业科研以及林业产品深加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根据《2008年黄山区林情公报》的统计,黄山区土地总面积246.2万亩,林地面积192.8万亩,占总面积的78.3%。全区总人口16.3万人,其中林农人口12.5万人。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为175.1万亩,灌木林地面积为15.1万亩(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7.8万亩,灌木经济林地面积为6.6万亩,其它灌木林地0.7万亩)疏林地0.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6万亩,其它林业用地0.4万亩。由此可见,林业在黄山的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可以引进美国和加拿大得林业科研机构,对促进黄山区的林业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对于XX集团来说,今后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将不再是建设更多的学校,而是加大对学校科研的投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XX集团还将利用其国际背景,引进国外的研发机构,一旦这些国外的公司或高校在本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不仅可以培养一大批本土研发人才,其技术外溢也有助于提高本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推动本地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在林业科研和林产品深加工的主题下,可以形成三大类产品:第一,林业科研机构;第二,林业种植、养殖;第三,林产品深加工。

4、以现代服务业培训为主题

国务院2007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

基于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精神的理解,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XX集团开始涉足现代服务业。集团公司已经投入巨资,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开办连锁的产后护理中心,目前济南店已经开始营业,合肥店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北京店也开始选址,我们还将在全国其它合适地区陆续开店,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产后护理连锁企业。于此同时,我还还对养老社区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建设XX集团第一个养老社区已经为时不远。

我们在推进的过程中,深感现代服务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部分新型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黄山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黄山区实施的“一路三区,五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以旅游业为主,各种类型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亿元,增长13%,其中三产20.7亿元,增长11.6%,占GDP的55.2%,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0.3%,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人才匮乏是最主大的问题。

XX集团的主导产业是教育,包括技能培训在内的职业培训是公司的传统项目。集团公司所属两个高职院校和一个本科院校自建或与其它企业或国内知名高校共建多个培训基地,XX科技职业学院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还承担了志愿者培训工作,得到奥组委的充分肯定。集团公司做现代服务业培训的优势在于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又有覆盖全国的实习实训场所。

(二)项目定位

1、养老胜地。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养老的最佳场所,这里总面积98.5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88.6平方公里,是个天然氧吧,不仅养眼、养身、养心,对老年人的咳嗽、哮喘等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有丰富的山泉水,经专家勘察,这些水中独含锶、偏硅酸等人体有益微量元素,锶元素可治疗骨癌,达到止痛、抑制病灶增长甚至破坏转移肿瘤病灶的目的。长期饮用可达到预防骨癌,强身健体作用。

XX集团拟建的养老社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户,而是真正地成为和社区息息相关的一份子。这个养老社区不仅仅拥有医院、商店、公园,还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特别能够提供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各种服务。在这个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环境中,老人们可以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充实感。养老社区的每一处物业都有独特的主题文化,每个设施功能都源于老年人对生活需求的考究,每个景观节点都在养眼、养身的同时引入人文。

XX集团拟建的养老社区还将和省级品牌医院联合办医院,引进CT核磁共振等高端检测设备,保证日常医疗需要;和全国知名医疗专家建立联系,保证疑、难、重病症的会诊治疗;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老年常见疾病的讲座,从营养配餐、生活安排、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康健。

2、度假天堂。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国内罕见。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黄山就在境内,黄山脚下有太平湖、翡翠谷、黄帝源、神仙洞、翠微寺、飞龙瀑等自然人文景点3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4处,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湖,水域辽阔,水体清澈,湖光山色得天独厚,以轻柔、妩媚、静逸、幽远见长,人称“黄山情侣”、“江南翡翠”。

泛舟湖上,岛屿绿洲与湖岸青瓦农舍相映成趣,波光轻盈,渔歌帆影,悠然自得,品一壶地道的太平猴魁,陶醉在“人入画图里,仙升明镜中”的意境里,令人心旷神怡。百亩果园成林,银鳞窜动的鱼儿,乘载随波逐流的木屋,湖上品茗、对弈,享受顺其自然的自在。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业主就是太平湖的主人,处处体现尊贵享受礼遇,不仅如此,我们还为业主提供周边景区旅游的VIP服务和高尔夫会员服务。

3、财富赢家。

拥有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物业,业主不仅拥有了一座世外居所,还收藏了一份稀世名贵的珍品。黄山风景区的品牌优势、太平湖的区位优势、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以及资源的稀缺性,成就了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物业巨大的升值潜力。休闲度假时代的来临,带薪休假等制度的施行,更为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创造了绝佳的时机。项目委托国外知名酒店管理公司为物业管理顾问,为投资回报提供了保障。

4、皖风徽韵。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古老的徽州,其所在的黄山区前身为太平县,建于唐天宝十一载(752),治所设仙源,属宣城郡。太平,吉语。《庄子·天道》:“太平,治之至也”。优越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形态和地方文化。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将充分利用黄山名人历史文化优势,提升和丰富旅游项目的内涵,打造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徽文化旅游品牌,以徽文化为核心,以各个项目为载体的集观光游览、体验娱乐、休闲度假、会议修学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物业将以皖风徽韵为主题风格,汲取传统徽居建筑精粹,融入现代居住元素,保留原有建筑形式,汇入个性、时尚的理念,对其内部进行适度装修和现代化改造,以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使其成为可居、可赏、可藏的休闲度假精品。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

1、建设投资估算

⑴ 估算指标参照:2000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安徽省综合估价表》、2000年《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安徽省单位估价表》、2000年《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安徽省单位估价表》。结合工程使用性能按当地同类工程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⑵ 本工程所发生的少量设备、设施购置,其价格按市场调查价估算。⑶ 第一期的苗木种植及绿化工程投资均并入建筑工程投资费用类,其投资按当地经验数据计算。

⑷ 项目前期费按参照有关数据估列。

⑸ 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分别按第一部分工程费用的1.2%和1.4%计算。

⑹ 勘察设计费,根据本项目只有部分工程需设计部门进行设计的具体情况,设计费按直接投资的1%估算。

⑺ 办公及生活家具购置费按总定员300人,每人500元计算;职工培训费及职工提前进场费按总定员的60%每人2000元计算。

⑻ 基本预备费按第一、第二部分工程费用之和的10%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利息按5年以上期,年贷款基准利率6.12%计算。

本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为 24744 万元,其中建设期利息为864万元。

2、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采用收入比例估算法,按正常年收入的10%计算流动资金需要额为350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105万元。

(二)总投资 总投资=建设投资+铺底流动资金 =24744+105=24849万元。投资构成分析

总投资规模中:铺底流动资金占0.42 %;

建设投资占99.58 %。

其中:土建工程费占58.64 %;

设备购置费占 11.26 %;

安装工程费占

1.51 %;

基本预备费占

8.74 %;

建设期利息占

3.48 %;

土地使用费占

12.01 %;

其他工程费用占3.94 %。

(三)资金筹措及用款计划

1、资金筹措 ⑴建设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资本金12744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2000万元。⑵流动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铺底流动资金105万元;申请流动资金贷款245万元。⑶企业资本金

企业资本金 = 12744 +105 =12849万元。

资本金占总投资51.71%。

2、用款计划

本项目建设期预定为3年,建设资金安第一、三年各使用30%,第二年使用40%。流动资金建成后一次投入。

第四篇:关于公文电子归档管理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的说明

关于公文电子归档管理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

建设总体框架的说明

X档发XX号文件《XX地、州、市XX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综合评估评分标准》中,第XXX项考核内容为公文电子归档管理是否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现就此项考核标准,做如下说明:

XX发改委于XXXX年XX月XX日下发《XXX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该文件第X部分重点工程段落第X节内容中提及全力建设政府综合决策平台,建设工程内容包括:政府综合决策信息系统、综合统计地理信息系统、投资项目管理系统、税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档案系统。其中,数字XX系统是将现有XX数字化,实现数字化XX资料在网上的发布和传递,以及实现公文电子归档管理;同时把档案数据集成到信息资源平台,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查询等方面的服务。

第五篇: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

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据国家《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及省工信委“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

足发展,电子政务稳步展开,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框架体系”建立,即全市各级机关办公业务网互联互通,并与66个市直部门和4个县区实现网络连接;市政务专网由横向和纵向主干网络组成,横向联通全市各政务机关和部门内部网,纵向连接国家、省级和各县区政务专网,成为全市覆盖范围最广泛的政务系统专用互联网络;市政府门户网站是市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正式站点,成为市政府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门户;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目前建有纵向业务系统28个,横向业务系统6个,并运行有国家政务外网业务系统12项。建立专业数据库28个,其中人口信息库、法规数据库、信用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机关和部门重要业务数据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和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市投入近

亿元,80%的市直部门、所有县区政府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和互联网信息网站。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财政投资近3000多万元,正在搭建网上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及政府部门数据交换平台。

2、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市民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托市政府门户网,73个市政府部门和4个县区开展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提供网上表格下载等便民业务,方便了企业办事。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依托政务专网开展贯穿各级、各部门的多种业务应用,建立了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80余个,政务机关的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建议和提案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办理;公文、信息、机要和明传电报在各级、各部门间实现网上安全传输;建立水利、防洪抗旱、人防、林业防火治安、交通等应急指挥系统8个;在线访谈、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应用逐步开展并

取得成效。“金安”工程稳步推进,财政、税务、工商数据比对工程实现了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借鉴;网上行政审批工程初步实现“一站式”审批管理,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为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了全市行政事业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已经逐步建立。

3、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得到加强,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的指导、收集和编报,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指导,负责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制定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做

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规章,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政务信息能力普遍提高,举办电子政务培训班8期,全市各级机关先后有600余人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1、面临的形势。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家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加快推进的新阶段。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电子政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国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确立了定位;现代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民信息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为电子政务发

展提供了外在动力;相继出台的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为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市政务网的建设,为整合资源、构建统一基础平台,促进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把握时机,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局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政

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安全管理不规范,法制建设薄弱,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能适用实际需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信息产业底子较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使用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创业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期间

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以及关键业务和关联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强整合与协同。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安全的关系,按照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原则,建立技术、管理和制度并重的安全保障体系,保持应用、安全、发展以及需求之间的综合平衡,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2、需求主导、重点推进。围绕政务强化需求,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按照机关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优先和重点建设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机关效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4、统一标准,确保安全。按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破解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与信息共享的难题和瓶颈,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立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是:按照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策略,进行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度;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创业服务年建设为抓手,加快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务专网互联互通、协调资源、协同业务的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以政府核心业务流为主线,重点推进面向政务的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宗旨的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事业各个领域当中的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平台,拓宽全市机关内部业务和对外服务网络化服务功能,逐步打造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关人员的信息能力显著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整合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一是按照省统一要求,不断加强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完善网络基础平台。整合现有政务信息化资源,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导航、共享、交换,为各类政务信息化

应用提供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依托现有基础设施,改造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全面完成设备升级改造和备份工作,确保高效稳定,不断适应政务信息化应用复杂多样和发展变化,及其对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扩展性的要求。二是加强数据资源、交换及安全管理建设。集中管理电子政务基础资源,为政务机关和部门提供公共资源共享服务,实现共性资源、优势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降低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成本。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与集成,支持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安全管理上,针对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政务数据的备份、容差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三是建好应用、安全等平台。在应用平

台建设上,以建设基于多层架构的应用支撑平台为主,有效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与整合,实现跨部门的、统一的应用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功能,消除信息和应用孤岛,避免建造新的孤岛,为网上联合审批、协同办公提供技术支撑。在安全平台建设上,按照国家、省电子1 2 下一页

下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信〔2006〕2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框架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以三网一库为核心和基本架构 三网: 政务内网平台: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的电子化......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平台化、组件化、集成化思想,开发出的集运输管理、仓储和配送、客户服务、财务结算、决策分析和审核于一体的综合物流......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总体框架解读 商学院 公维才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0年10月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总体框架)(定稿)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质量工作的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公司事业的发展,根据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

    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框架分析(共5篇)

    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框架分析 学号:20111842 姓名:谢冬冬专业班级:商务1102 自从2009年美国启动开放政府政策以来,政府数据开放就成为国际政府机构在进行数据与信息分享时的重......

    国家电子政务参考标准下载

    [原创] 国家电子政务参考标准下载 电子政务, 下载电子政务, 下载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第6部分:信息安全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第5部分:支撑技术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第4部分:信......

    国家电子政务项目编制要求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55号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

    浅析国家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浅析国家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内容提要: 国家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其中政府作为国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