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占跃平(2008年10月)
一、衢州市电子政务发展基本情况
二、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起步很早政府上网工程百城试点全省信息化试点市浙江
1、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
衢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系----统浙江省“十五”科技重大计划
衢州市机关信息系统
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衢州政务网的拳头栏目——市长信箱
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6、电子政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情况
(1)“十五”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
(2)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信息化)规划情况
7、资金保障和社会化程度情况
三、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1、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
2、制定技术标准
3、加强绩效评估
4、完善法律法规。
一、衢州市电子政务发展基本情况
1998年成立衢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2001年4月调整为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常设办事机构,作为本市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委、市政府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衢委发[2001]34号),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要求全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2001年成立由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全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由市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统一协调,书记、市长经常亲自过问电子政务建设,分管副市长负责抓落实。
二、衢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电子政务起步很早,2000年10月12日,市委办印发了衢市办[2000]84号《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启用单位电子信箱的通知》,给乡镇和各县(市、区)机关单位、市级机关单位统一配发电子信箱,用于各级机关单位之间发送、接收非保密性的文件、通知、信函等公文和接收、发布有关信息,各单位在每天上下午定时开启信箱接收文件信息,直到2003年正式建立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后,普通电子信箱电子政务逐步淡出。
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
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重要文件和“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精神,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按照上级部署积极展开,本级和上下级办公系统如衢州市(各县市、区)公文交换阅办系统、浙江省公文交换系统等,应用和联网情况良好。2000年1月,衢州市被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指定为“政府上网工程百城试点”之一;2000年12月,又被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全省信息化试点市。
1、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2003年8月1日,衢州公文交换阅办系统V1.0版开始运行,公文交换阅办系统涵盖了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2004年1月1日,公文交换阅办系统V2.0版投入运行并实行电子公文交换单轨运行,全市所有机关单位的所有非涉密、非紧急性公文一律停发纸质文件,全部以电子版文件在这个系统平台上投递、交换、阅办、归档。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处于先进水平。2004年10月完成公文交换阅办系统V3.0的各项开发应用项目。2005年6月,各县(市、区)系统进入试运行,7月1日,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成功升级到V4.0,并与各县系统对接成功,系统纵向实现市、县、乡、村全贯通,横向实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部门及事业单位、有关企业全覆盖应用。2005年4月24日,应中央办公厅要求,衢州市有关同志在省委办公厅信息中心负责人带领下专程赴京,就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并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从2005年8月到2006年3月的半年时间内,中办《秘书工作》、新华社《内参选编》、国家省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化》、省信息产业厅《数字浙江》等杂志,都分别刊文介绍了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充分肯定为机关信息化的“衢州模式”。从2005年开始,平均每年各单位向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平台投递电子公文达到3.8561万次、1927.6万份、15420.7万页,各用户在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平台发送电子邮件达到66.7万次、325.7万份、667.4万页。系统用户达到 22000多个,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3500人。该系统市、县财政仅投入区区几十万元,而每年全市可节约办公经费3000万元,公文周转时间平均缩短2天,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衢州市网上办事大厅系统——2003年1月1日衢州市网上办事大厅项目投入试运行,作为我市电子政务试点工程的核心内容,该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十五”科技重大计划。
衢州市机关信息系统主要有:衢州市公文交换阅办系统、党政办公业务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系统、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教育城域网、数字档案馆、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网、农技
110、工业科技
110、工业网、企业质量网、统计信息网、公安专网、工商专网、交通网、防汛专网、社会保险业务专网、就业服务网等。各信息系统之间,基本以独立运行为主。系统之间,属于同一部门管理的,能实现局部有限信息共享,主要通过存储介质拷贝来进行,同一机关单位内部内网上的系统和互联网上网站信息共享,基本也是通过存储介质拷贝来实现。
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衢州市1998年启动政务网站建设,为了达到政府与百姓的互动,先后开设了办事大厅、问计于民等栏目,政务信息公开内容丰富,栏目设置齐全。市政府及各组成单位遵循“便民、利民、无偿”原则,在衢州政务网上向社会公开除保密规定不允许公开之外的与本单位相关的信息。
市县两级政府及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市(县、区)概览、领导简历等;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领导分工、工作规则、联系方式等。以上各类信息如发生变更,在变更后24小时内在主站点进行更新内容。
3、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衢州市十分重视政务信息公开,主要领导对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有明确要求,在理念、栏目、内容甚至在版面设计方面,都亲自过问,从战略方向上提出重要意见。2004年,根据省政府门户网站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衢州政务网考核办法》,明确衢州政务网作为“中国浙江”政府门户网站的子网站,不但是政府政务公开的总窗口、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总平台,同时也是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与公众联络交流的重要渠道。
衢州政务网的拳头栏目——市长信箱,多年来,市长信箱因权威、迅捷、高效等特点,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2000年,衢州在全省首次尝试在网上对人代会议案进行公开办理,并将办理结果在网上进行满意度投票,受到人大代表和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2001年,又率先在全国建立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前网上公示制度,对拟提交审议并以市政府令形式发布的所有规范性文件,在审议出台前在衢州政务网上公开征询群众意见,收集的意见建议经汇总整理,供市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参考,同时对群众意见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公开反馈,提高了政府民主决策化水平,提升了政府对于民众的亲和力。
2003年9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对全国259个地级市政府网站进行研究,衢州政务网()综合得分位居第九;2004年7月,衢州政务网获2004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地市级)第四名;2004年9月,衢州政务网在2003-2004年中国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排行中,居300个普通城市的第十名;2005年2月,衢州市政府办公室被评为2004年度省政府门户网站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单位。
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2006年1月,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印发出台了衢州市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以“统一的因特网出口、统一的公众服务专区、统一的部门专网”为目标,正式启动全市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其中公众服务专区,就技术而言,创造性地在省政务外网公众服务专网基础上设置,用于物理集中放置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对外提供公众服务的服务器群,市级各单位及各县(市、区)原则上不再单独设置公众服务数据机房,方便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就运作模式而言,政府不投一分钱,完全运用市场化资金建设,建成后市场化运营,同时完整地实现了政府对公众的一体化服务,彻底结束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深度整合奠定网络基础。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2004年7月,由信息办牵头,完成了《衢州市通信和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各县(市、区)也编制了相应的预案。2004年12月30日,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务、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衢州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
小组”,其办公室设在信息办。
6、电子政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情况
(1)“十五”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由发改委牵头,信息办等相关部门参与,在2001年编制完成,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由市政府发布实施。在此规划中,包含电子政务规划的相关内容,本市没有编制电子政务专项规划。信息办是该规划实施的牵头单位,但信息办对电子政务项目审批和项目执行情况监督方面,没有任何参与的依据,掌握的信息很少,因此,在规划执行中,信息化领导小组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2)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信息化)规划情况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由信息办牵头,各相关单位参与,2006年编制完成,由发改委和市信息办联合发布实施。在此规划中,包含电子政务规划的相关内容,本市没有编制电子政务专项规划。
7、资金保障和社会化程度情况
作为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市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按照“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理念,坚持灵活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全市资源,切实弥补资金和人才的不足,避免了政府背上一系列的包袱,绕开了技术主导的误区,保障政府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施政创新和服务质量上,走出了一条“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我市党政机关网站一般采取外包开发,自行管理。公文交换阅办系统除市本级和龙游县以外,其他五个县(市、区)均托管在电信或广电IDC机房。其他较大的信息系统,一般也自备机房和设备;市县机关单位网站,多数使用行政首脑信息中心服务器,也有少数租用电信运营商服务器空间建站。
三、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1、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
信息化建设包括电子政务建设,对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巨大不可限量,党的十六大把信息化提高到带动工业化高度,各级各地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但目前,全国各省、各市县,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不统一,导致中央对信息化建设的政令不畅,对文件精神的理解有偏差,政策作用难以发挥,网络建设大量重复投资,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财政资金浪费巨大。只有理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管理体制,才能事半功倍,纲举目张,在较短的时期内,解决政令不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浪费巨大的问题。
浙江省本级具有相对较好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导体制,即省政府主要领导兼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与国家对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产业厅。但浙江省各市县普遍尚未设立信息产业局,对产业的管理省市县各级都没有理顺。建议全国统一机构设置,在市县建立信
息产业局,编制根据各地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可有较大的不同;各市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应国家和省,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设在信息产业局。
2、制定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明显感到发展很快,甚至超前发展,而标准滞后;标准应发布应适度走在建设之前。在信息化管理体制理顺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可现行试点,经过对试点的大量调研,制定相应的标准。电子政务标准在科学适用的前提下,宜多搞强制性标准,这样,才有足够的约束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或重复建设。像办公软件,完全可以全国选几个特别优秀,进行标准化提升,发挥大批量低成本优势,极其廉价地提供全国各级各地方使用。
3、加强绩效评估。
全国各地电子政务建设从局部自身总结起来,到处都是成绩,但是,各地从信息化办公室掌握的情况看,普遍认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电子政务是最缺乏监管和最缺乏绩效评估的方面之一。以至于没有人能真正说的清全国电子政务到底化了多少钱,这些钱又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国际国内网络设备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不停的游说,各级各地信息中心每年都会开大单,财政有钱多投,没钱少投,想怎么建就怎么建,随意性很大,有时,上级文件提出硬性要求,资金限期到位,一些地区和单位感到压力很大。
4、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在没有设立信息产业局的情况下,市县信息办要对应国信办、信息产业部对应下来的所有工作,凡是有两个部委或省对应厅局参加的电视电话会议或下发的文件,但是,面对通信、网络、信息产业管理管理规范的大量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有没有自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限,因为这个机构社会上很多方面都不了解、不认可。衢州市2001年初,在研究设立信息办的时候,由于缺少上级的规范要求,市委办和市府办在印发《关于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对信息办工作职能、人员编制等作出规定后,编办等方面至今没有正式予以承认,很多方面的工作开展得特别不容易。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应当和其他方面一样,在理顺体系的前提下,完善法律法规,以一个体系来执法,而不是以一个部委来执法,这样的法律才有威严,执法才能到位。
第二篇: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汇报
页眉文字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汇报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通知》(宜委办[2004]53号)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目标办《关于印发2004电子政务建设单项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宜信息办[2004]7号)文件精神,我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采 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健全了管理制度,加快了硬件建设,强化管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2004年的全县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为更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推进我县信息化工作建设进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南溪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勇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县领导担任,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内网和外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中:内网建设由县委机要局负责,局长陈全富兼任主任;外网建设由县招商局负责,局长王德彬兼任主任。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各项建设内容。
二、加快硬件建设,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
一是加快网络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完成主机托管工作;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岗位责任制。为快速推进我县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我县加大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财政投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县政府办公室新近又购置了三台电脑,专门用于信息报送和信息管理,并明确了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与信息报送。
二是积极开展网上应用推广。积极向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办公资源网报送信息;11月1目至今,我县坚持每日向市政府公共信息网上报信息,共上报了近60条信息,其中有25条在公共信息网首页“要闻”中发布,有56条在南溪县政府“县内要闻”中发布,“要闻”今年发布了涉及南溪的各类要闻共753条。基本保证了我县政府门户网站动态信息的日更新要求。同时对外难耐了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优惠政策信息,另外还积极推开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栏目。
三是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严格按信息发布制度进行信息发布;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网络安全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三、强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一)建全信息发布制度,严格监控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的信息发布工作,在县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监管,健全了具体信息发布内容和程序要求:
1、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栏目由县政府办公室审定,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和县级部门主办。县级部门主办栏目包括县长信箱、政务服务中心、采购招标、城市规划、投资指引,以及南溪经济和便民服务中涉及部门工作动态和部门政策的子栏目,其他栏目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
2、多方开拓信息来源。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国内官方新闻媒体,具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有ICP运营资格的中文网站,经相关部门审定的信息资源,县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的县内重大信息,保障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合法。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的信息采集主要采取从信息源中摘编和自主制作两种形式。
3、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设立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栏目编辑主要由网站工作人员组成,网站主编由县信息中心分管领导担任,网站总编由县信息中心主要领导担任。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
4、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实行信息发布三级审查制。首先,栏目编辑人员按照栏目要求,根据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编辑,并注明信息采集日期、信息来源渠道(摘编信息要标明作者)、信息想发布时间、信息采集人等。拟发布的信息及时送网站主编;第二,网站主编按照有关规定,对拟发布信息进行审查后提出是否发布意见并及时送网站总编;第三,网站总编对拟发信息认真审核后确定是否发布。发布的信息要备份并归入数据库管理。对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之窗栏目中的领导讲话、人事任免、法规文件、南溪大事记、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栏目,以及涉及省、市、县领导、重大突出事件、自然灾害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信息,县信息中心编辑审核后,送县政府办公室初审,报县政府领导审核。
5、县级部门的栏目按照“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对上网发布的全部信息进行审查把关,市级部门主办栏目应确定专人管理和维护,需要发布的信息,采取两种方式传送。一种方式,需要发布的信息经分管领导签字后,以书面及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交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发布;另一种方式,县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信息中心设定模块,统一制定编辑权限,交由相应栏目主办部门远程后台编辑,并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发布。
6、对在公告板等发布公共言论的栏目建立完善的审核检查制度,并定时检查,杜绝违犯《计算
[1] [2] 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形出现。对一旦发现在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等9种情形的信息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删除本网络中含有上述内容的地址、目录或者关闭服务器。编辑、主编和总编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制止,并保留原始记录,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信息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的,产生不良后果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实行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认真防范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是全县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和舆论引导窗口,肩负着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群众提供完善、密集、周到的信息化服务,因此,必须营造先进、可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杜绝和避免安全事故、安全责任的发生。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具体包括:
1、严格要求全县电子政务外网工作人员和用户,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和采取的必要措施。
2、规范单位和个人入网登记手续,认真签署相应的信息安全协议。严禁任何用户擅自连入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南溪县信息中心设专人负责审查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上网信息。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和用户在网络上发现有碍社会治安和不健康的信息,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机关报告。
3、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传发布信息IP、密码指定专人掌握,信息经过审稿程序严格把关确定无误后,方能上传发布。对所有网络内的计算机安装了防火墙、查杀病毒工具,防止信息资料遭到破坏、盗用和其它意外损失。
4、对查阅、复制或传播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等各种违法信息,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信息中心提出警告或停止其使用网络的决定,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5、严格落实保密规定,对国际互联网与党政网分别联接,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同一台电脑上使用,必须分别设置不同的电脑。
页脚文字
第三篇: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整体安排和具体要求,全面贯彻电子政务“信息畅通、务求实效、服务工作、提高效能”的发展方针,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快捷、方便、有效服务,有利于畅通信息渠道。我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管理员思想上也深刻认识,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务求实效。实行建设与应用并重,载体与效果并重,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有为、有序、有效开展,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安排,明确了一名副书记具体分管此项工作,对电子政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并指定两名思想过硬、文字功底好、基本素质强的同志担任信息管理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从上至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按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我镇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分管领导和信息管理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公文网上交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定期对网络硬、软件进行检测,确保机房网络设备无故障,服务器软件正常运行,通信渠道畅通。
2、及时排除网络系统、用户出现的故障,重要网络问题及时报告领导,并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
3、准确及时的接收电子公文,及时传阅并回收归档。对不能正常接收的电子公文,及时与发送单位联系查明原因。
4、发文时做到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发送,不随意乱发。
5、发现网上出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
四、保证党政网安全保密
公文网上系统设有用户密码口令,并做到定期更换。按照要求执行绝密级公文和未明密级的涉密公文不得在网上交换;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保密机制;对公文网上交换各环节进行严格保密,没有向无关人员透露操作程序和提供电子印章等相关设备和软件;用于公文网上交换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指定了专人管理和维护,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隔离。
五、加强网络病毒防范。
任何软件在加载进网络时都进行了病毒检测,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确保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镇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19日
第四篇: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方案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全市信息化进程,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效率政府,结合实际,制定XX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政府管理改革的助推器。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利用g3移动手机办公等先进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建设节约型机关和节约型政府。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可使政府成为更加开放和透明、更有亲和力的政府,成为更符合环保精神、更加廉洁勤政的政府。
二、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管理、服务、应用为中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努力建设服务政府、透明政府和效能政府。
三、总体目标 在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沙坡头区各镇(乡)政府及中宁、海原两县政府机关实施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建成以统一规范、先进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基础,以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和办公自动化等为重点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统一规范和标准,建设电子政务专网。在电子政务应用上,围绕提高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以核心政务电子化为重点,开发电子政务办公软件,变革传统办公方式,实现无纸化办公;结合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以在线服务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实现网上服务;结合资源整合,以信息共享为目标,建设综合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带动信息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市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为建设数字XX打下基础。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三网,搭建电子政务硬件平台。
1、建设专网,即电子政务专网。建立一个独立于因特网以外的安全、高效、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具体内容是:建立涵盖市直各单位(部门)两县人民政府及沙坡头区各镇(乡)政府等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安装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相关服务器,搭建电子政务硬件平台;运用防火墙和专网技术,保证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性以及与因特网的物理隔离。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设因特网出口,确保各单位的上网需要。
2、完善内网。建立内部局域网,为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运行,打好硬件基础。
3、健全外网,即公众信息网。包括市政府门户网站、县(区)、部门和镇(乡)网站。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做好网站更新、充实、管理和维护工作;指导、督促县(区)、部门和镇(乡)建立和更新本级政府网站,并整合现有网站资源,完善政府网站体系。
(二)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夯实电子政务软件基础。
电子政务系统包括公文交换、公文流转、公文制发、信息处理、督查督办、会议通知等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实现无纸化办公,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推行三大应用,彰显电子政务服务优势。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是基础,沙坡头旅游区,关键是应用。全市电子政务以建设三网、开发电子政务系统为基础,着力推进办公自动化、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应用。
1、办公自动化应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和办公业务系统为重点,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功能。
2、网上办公应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安全认证系统为重点,实现网上办公的应用功能。
3、网上服务应用。以推行政府网站建设、自主建站系统、网上审批系统为重点,实现网上服务的应用功能。
五、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完成建设方案制定,网络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建设和开发阶段(2009年2月15日3月31日)。完成光纤敷设、中心机房建设、网络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等工作,实现各级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完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自主建设站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指导并督促有条件的县(区)、部门和镇(乡)建立内部局域网,建设本级网站,开发办公业务系统。
(三)实施阶段(....)。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完成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等软件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能力培训;正式启用电子政务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推行和维护。市政府信息中心协调市移动公司负责全市电子政务专网的网络搭建、软件开发和后续维护、技术运行、系统升级等工作。各部门和镇(乡)要全力配合市移动公司做好传输光缆的接入、电子政务平台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培训工作,确保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
(二)拓宽渠道,加大投入。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有计划地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适应电子政务运转的需要。
(三)注重宣传,加强培训。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政务的功能和优点,努力营造学习和使用电子政务系统的氛围;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办公软件、办公自动化等业务知识培训,印发相关宣传材料,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认可、学习和使用电子政务,不但要做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者,更要做电子政务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沙坡头门票。
(四)健全制度,宁夏沙坡头,严格考核。制定《XX市电子政务运用管理办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出台电子政务建设考核办法,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范畴,并定期开展督查,确保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有序开展。
(五)中宁、海原县可参照此方案同步实施。
第五篇: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
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
201051211415 黄醒芹2班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逐渐成为各国提供经济高效政府的措施,而中国与不例外。电子政务便于政府传播和接收信息,提供政务办公效率。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些许不足。本文通过介绍贵州省电子政务的建设与传统政务相比,从而对贵州省电子政务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贵州省 电子政务建设 比较
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贵州省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组织机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与涉农电子政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程加快,一批重点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并带动全省信息化向纵深推进,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施政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组织机构和政策环境
2008年由于领导小组成员变化及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调整,贵州省对领导小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全省9个地(州、市)也均按省级模式相应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但只要贵阳有信息局作为独立行政编制的信息化主管部门(仅占11%),其余均是挂靠在政府部门的非行政编制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在省级57个部门中,有独立信息中心的有17个(占29.8%),有正式编制的单位30个(含事业编制)。
在电子政务政策环境方面,2006年,贵州省出台了指导全省信息化建设的《贵州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包括了电子政务在内的各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长期规划。进几年,为了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陆续出台了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政策规划,如《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贵州省电子政务内网2007—2010建设规划》 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为贵州省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政府上网工程和门户网站建设
贵州省各级政府、省直部门的网站建设发展的较快。目前,省地县三级人民政府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门户网站,各部门已经建有200个政务网站。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与1999年地接入国际互联网。贵州工商红盾信息网点击率达到170余万次,解答公众咨询问题近8000个,转办各种举报投诉案件280余件。为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解决电子政务向村镇延伸服务的问题,必须将电子政务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结合。贵州省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2008年省信息化领导办公室在毕节和六盘水两个地区开展了“乡乡有网站”工程试点工作。试点内容主要为:开通乡镇政府门户网站,初步搭建信息平台,集成已有的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各涉农网,提供政策法规、旅游、气象等信息服务。
三、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步伐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发展。
贵州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主要由省委办公厅负责,省委机要局实施。省委机要局依托其机要系统组织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网络平台。此网络上联中央办公厅电子政务内网,向下已建成省—市—县三级纵向2M数字主干基础网络,省、市、县三级党委办公厅(室)计算机局域网已接入主干网,并已建成省委办公厅到省政府办公厅、省国家安全厅的1000M光纤电路和到省直30个部门的数字电路,实现了与省政府办公厅及部分办公室、信防局等部门已分别以局域网或终端的方式接入主干网运行。目前全网接入终端数量达2000多台,服务器200多台。
贵州省电子政务外网主要由省信息中心负责建设。2006年底按照国家外网技术标准,先期建成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连接的贵州省电子政务外网过渡性网络。2007年将此过渡性网络扩展到了9个地(州、市)和36个厅局。2008年电子政务外网进一步向前推进,实现了与黔东南州政务网及六盘水市政务网的对接,黔东南州16个区县及州政府50多个委办局,六盘水4个区县及市政府大部分委办局顺利接入省电子政务外网。2008年8月初电子政务外网正式承载省政府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运行。同时,贵州省到国务院应急办的应急视频系统建设也于近期完成。
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为逐步实现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四、重点工程建设
贵州省的电子政务重点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金财”、“金盾”、“金保”、“金卡”、“金关”、“金水”、“金审”和“金土”等金字工程和其他电子政务的重点工程的建设正在进一步深化中。
贵州省“金盾工程”(一期)由省公安厅于2003年启动,现已基本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内容。贵州省“金保工程”从2006年起由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承建,现已建成省、市二级数据中心并投入运行。贵州省“金财工程”的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以省财政厅局域网为核心,纵向上与财政互通、下与市(州、地)财政部门互连的广域网,横向与省级预算部门、省级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连接的城域网。地区到县级财政的网络也在建设中
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率先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除涉密事项外,地政矿政测绘行政审批业务、日常办公、日常事务管理均在网络上运行,并全面运行了部、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网络的建设用地远程报批系统和国土资源网络的矿权报批。省国土资源厅建立了政务公开、窗口办文、电子政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行“前后台分离”的办事制度,实现网上限时审批、图文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的办公格局,被国土部誉为“成功之路”。
除以上重点工程外,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已建成省、地、县三级联网的全省广域资源网,卫生部门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直报系统已覆盖到每个乡镇。
五、涉农电子政务建设
为促进电子政务在农村地区的开展,贵州省相继建设了贵州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以下简称农经网)、贵州农业信息网(以下简称“黔农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且服务能力日趋增强。
省农经网已建成1个省级信息中心、9个地级信息分中心、87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145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443个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点。信息服务辐射50%的行政村、农业专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黔农网在全省20%的行政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点),服务面覆盖行政村1491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基础设施终端接收站点覆盖了100%的乡镇和99%的行政村,省级资源库和辅助教学网站已基本建成;2004年3月开通的“贵州希望网”在2007年中国农业网站百强评选活动中,因近几年来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方面的突出成绩,被评为百强网站之一,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网站。
在服务方式上,采用“三电合一”(电脑、电话、电视)的方式使信息直通“三农”,增加信息服务渠道,直接服务产业基地和农户。
六、电子政务应用与数据库建设
近年来,贵州省电子政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在国家“金”字工程的推动下,贵州省建设了20余个规模较大的应用系统,其中包括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计划生育、国土资源、财政、税务等等。这些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并已承载了大量应用,建设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办公系统建设方面,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设了自己的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各地、各部门利用政府网站开展对外宣传、网上招商活动、与市民沟通、交流等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省工商局建成了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数据中心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数据中心,两个中心分别归集了企业信息209万余条和企业信用信息34万余条,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32万余条,公示信息23万余条;省建设厅依托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全省建设行业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并从中提取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在网站上公布。此外,财政、宏观经济、税务、国土、科技、教育、水利、人事、档案等部门的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七、资金投入
2008年贵州省信息化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信息化项目52项,项目总投资1.19亿元,省财政支持资金1210万元。其中电子政务项目15项,项目总投资3159万元,支持资金525万元。
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不足
虽然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的不足也随之涌现出来。
一、网站建设传递信息的多,在线办事的少
近年来,虽然贵州省上网工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公众了解政府信息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在网站功能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很多政府网站不仅功能少、质量差,而且实用性、互动性不强,网站仅起到向公众传递政府静态信息的作用,只是把政府的政策法规、机构设置领导介绍等搬上网络,没有吧传统的政务与网络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设置的栏目大多为静态的宣传周知栏目,政府新闻发布占主要地位,公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会应性。贵州省行政许可事项共1040项,实现在线办理的只有58项,这58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土和工商部门。对于大多数政府而言,政府网站还仅仅是一个宣传工具,信息服务仍是网站的主体,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整体薄弱。
二、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互联互通不畅,资源难以共享
从理论上来说,政府各部门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可以综合统筹,在业务协调和硬件、网络设施上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但这只是理想中的情形。就贵州省来说,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自成体系、互不联通、资源独占的现象。自成系统的各相关单位,处于利益考虑,不愿利用或提供已有资源,导致信息共享、整合度不高,已建成的项目和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资源浪费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效能大大降低,投资和效益不成正比,无法更好的为贵州省经济建设服务。而仅省人口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就有计生、公安、统计和社保四个部门同时在进行建设和维护,各自有着不同的数据采集渠道、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彼此之间基本上是互不沟通,因此数据不能共享使用。联通互通不畅已经成为贵州省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制约了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设热情高,应用热情低
尽管近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投入在加大、应用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仍存在建设和应用反差大的现象。大多数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时研究比较多,投入资金也比较重,对电子政务的物质层次强调过多,建设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各种原因使一些系统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造成大量资金
和设备的浪费。
四、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间差距较大
首先,地区间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贵州省各市(州、地)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贵州省电子政务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其次是部门间不平衡。
总体来说,贵州省各地、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电子政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推进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难度较大。
传统政务的不足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可以显现出传统政务的不足有办公手段、业务流程及与公众沟通方式。
一、办公手段
传统政务的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要亲自前往各部门的所在地,如果一件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那就更是费时费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普遍通过纸质媒介进行,成本高而效率低。
二、业务流程
传统政务机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虽然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较强,但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高,信息失真率较高,所以往往使上级决定在执行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三、与公众沟通的方式
在传统政务的模式下,政府主要借助各种公共传媒来发布政务信息,而公众主要借助信件等传统手段向政府传递信息。这些交流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速度缓慢,政府和公众之间无法做到及时沟通信息。这不但提高了公众获得公共信息和服务的成本和难度,而且也增加了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难度,从而为官员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
电子政务与政府革新的案例:美国政府创新
美国政府是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故乡。1993年七月的一天,克林顿和戈尔站在白宫草坪的讲台前,克林顿宣布了改革政府的总计划,其正式文件是副总统戈尔办公室经过六个月时间完成的《国家绩效评价报告》。总统在报告中宣称,需要将政府带入信息技术时代,改革创新的核心是在政府领域内引入市场文化。
一、在危机和压力下政府决定推行政府创新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危机使改革政府的呼声成为美国各界人士的共识。美国人选择向企业学习,以企业精神来革新政府。人们认为,美国联邦政府管理状态不佳,联邦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走下坡路,居首位的原因是缺乏领导能力。以前所进行的改革未能取得持续性的改善,现实需要创新政府治理,改革高层领导,实现面向绩效的管理。
这场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和改革创新运动,受到了国会的支持。戈尔亲自领导政府改革的专门组织,统筹、研究和协调。在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没有先例可援,必须从头探索。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政府创新在美国政府运作和管理服务实践中非常活跃。信息技术在政府创新工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将政府改革和政府创新并提,建立了政府改革网站和政府创新网站。
二、建立政府改革实验室
戈尔于1993年提出政府改革实验室的概念,1996年,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创建政府改革实验室,并授权政府改革实验室实验新的政府工作方法,然后,在政府中推广实验证明成功的方法。政府改革实验室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创造了一个有实验自主权的环境,且能显示政府创新的优点和效果。戈尔要求每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提出二三个作为改革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实验室里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创新设计工作流程,用激励替代规则管理,由公众满意程度来测量成效。政府改革实验室为政府机构发现新的工作方法,为寻找用较少的资源完成同样的工作方法而不懈努力,并确实取得成效。政府实验室冲破阻力,鉴别和破除明显不必要的规定和戒律,倾听公众的意见,及时发现公众对政府的需求和要求。短短几年时间,全美国已经建立起了340个国家改革实验室。
三、政府组织在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积极开拓
美国三级政府组织都以政府改革实验室为榜样,认真借鉴、探索新的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推广政府改革实验室的成果。高效率、低成本,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的改革指导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政府组织转变职能,将一部分公共服务事务交给社会,由非赢利组织操作,政府向这些非赢利组织提供一部分资金,明确任务,督促检查其工作;尝试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应用在政府组织人事管理中,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政府管理的自动化程度,2000年,美国政府为方便政府工作人员上网专门设立了蓝页网站。
在改革进程中,美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政府创新机构制,将其融入政府体制中,反过来运用改革实践。具体体现在:一是按照创新理论设计、运行国家政府改革实验室,设计、实验、推广新的政府工作方案;二是鼓励各级政府组织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创新,并积极推广其新经验方法,表彰业绩突出者;三是积极吸收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积极推广电子政务;四是设立政府创新网站。
“金字塔式”的政府结构抹煞了许多雇员的创造性和智慧,电子政务则能吸收一线人员参与决策。政府在推进政府改革创新中鼓励吸收现代先进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积极推广电子政务在政府各级组织中的应用。借助先进技术,规划电子政务的蓝图,电子政务改革成为政府工作及其文化的永久性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北京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行政学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电子政务研究
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编,《电子政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吕新奎主编,中国信息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汪玉凯主编,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