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

时间:2019-05-12 14:2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

第一篇: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

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

保送生无需参加高考,经学校推荐,即可进入大学就读。不同省份的保送生政策略有区别,一般省级优秀学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中获得奖项以及获得全国决赛奖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都是保送的对象。

2014年高校保送生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往年具有保送资格的考生由7000人,今年大幅缩减到260人,缩减超95%,提醒打算走保送途径的考生请仔细查看是否具有保送资格。

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考保送“收紧”政策,清华大学等众多高校2014年保送生规模缩减,以往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以及各种有保送生资格的竞赛的同学们,以往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就可以具备保送资格,2014级必须要获得国家级的一等奖,并且能够入选国家集训队,才可以具备保送资格。意味着以往具有保送资格竞赛7000人左右,在今年这个人数缩小到了全国只有260人。

清华大学近期公布2014年保送生招生简章,规定保送生将采取中学推荐方式进行报名。面向外国语中学的保送生招生专业中,除了日语、英语等专业,清华大学还提供了建筑学、新闻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等热门专业。

清华大学在招生网上也注明了,参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总决赛表现优秀并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保送条件的考生,可以在竞赛现场通过考核予以录取。

第二篇:太原市普通高中招收推荐保送生政策出台

太原市普通高中招收推荐保送生政策出台

2012-05-22

从今年起,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时,联盟校中的优质校必须招收一定比例对应潜力校的优秀学生,这是市教育局昨日出台的今年普通高中招收保送生政策中要求的。

今年招收保送生的学校除县(市、区)属普通高中学校和市级及市级以上示范高中学校外,凡自愿申请招收保送生的其他公办完全中学,经市教育局批准后也可招收保送生。招生范围规定了户口迁入时间各县(市、区)属普通高中招收的保送生,必须是本县(市、区)属初中学校具有本县(市、区)户口(户口迁入截至日期为2009年8月31日)的应届毕业生,严禁跨县(市、区)招生。省、市直属完全中学招收的保送生,须具有太原市六城区常住户口(户口迁入截至日期为2009年8月31日),在本校连续就读三年,有正式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从今年起,凡联盟校中的优质学校招收保送生时,必须招收一定比例对应潜力学校的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名额有限制 县(市、区)属普通高中保送生招生名额为当年招生计划的30%之内。市级及市级以上示范高中保送生招生名额为本校应届初中毕业生的10%之内,其中2%用于招收联盟校中对应潜力学校的学生。

自愿申请招收保送生的其他公办完全中学的保送生名额不得超过本校应届初中毕业生的8%。

保送生计划完不成的,将转为统招计划。

保送生名单须公示

各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实行“三公开”,即保送名额公开,保送办法公开,预录取名单公开,并实行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可先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再由学校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确定预录取名单,名单确定后要进行7个工作日的公示,最后经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才能发放录取通知书确定为高中正式学生。

此外,市教育局要求,超计划招收的保送生将一律不予注册;招生过程中一律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凡已被确定录取的保送生,不得再参加初中学业考试,对违规参加学业考试、填报中考志愿者,一经查出,成绩及所填报志愿作废,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修订)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建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关于修订完善钢铁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动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化解,促进钢铁产业调整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形成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见附件)。

本次修订秉承清单管理加底线思维理念,以解决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规范未来10年钢铁产业的发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为3月20日-4月20日)。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以书面或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邮编:100804)

联系电话:010-68205194/5189/5196

传 真:010-66023282

电子邮箱:cyjgc@miit.gov.cn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2015年3月20日

附件: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

第四十四条〔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本产业政策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最新标准执行。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修订,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废止。

第四篇:关于调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关于调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

地价优惠政策的通知

各局、室、直属企事业单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滨海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促进开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地价政策优惠。

一、外资企业:外资实际到位100万美元以上(含100万美元)的企业,地价下调10%;300万美元以上(含300万美元)的,地价下调15%;500万美元以上(含500万美元)的企业,地价下调20%;超过600万美元的企业,其地价下调幅度视项目的具体情况,另行决定。

二、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省级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或火炬计划,并通过产品鉴定其产值占企业全部产值的50%以上的企业,生产、科研用地价格下调15%;高新企业或项目取得国家级认可或认定的,则地价下调20%。

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业用地符合上述条件享受优惠地价的,必须先按基准价支付土地款,在资金实际到位并投产后,退还优惠部分土地款。

三、其它内资企业不再享受地价下浮政策。

四、原颁发《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投资企业实行优惠地价的决定》(温开【1999】28号)、《关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惠地价的实施办法》(温开【1999】46号)、《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用地优惠办法(暂行)》(温州【2000】58号)的三个规定,同时停止执行。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企业入驻基本条件及入驻程序

一、办理依据:《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项目(企业)入驻审批办法(暂行)》温开发【2001】5号。

二、基本条件:申请入驻的孵化企业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省、市颁布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项目或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并处于研发、中试、试生产或小批量生产阶段。

三、必备资料:申请入驻的孵化企业需向创业服务中心提交入驻申请书、主要工作人员简历、身份证明、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等、简要可行性报告、项目技术证明材料(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查新报告等)及项目孵化计划书。

四、办理程序:创业服务中心受理孵化企业的入驻申请,会同开发区招商局、经济发展局对孵化企业进行考察评审。经同意入驻的孵化企业与中心签订培育合同,并由开发区招商局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孵化企业持立项批文办理工商、税务等公司设立手续。

五、受理地址: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园创业中心项目发展部

六、联系电话:86581007

关于《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孵化企业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企业优惠政策若干规定》(温高新【2002】1号,以下简称《规定》),颁布实施以来,为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孵化企业和留学生创业企业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促进了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对孵化企业的支持,总结《规定》一年来实施的情况,特制定本意见。

一、对优惠政策享有对象的确定

《规定》第二条孵化企业指根据《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项目(企业)审批办法》与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订立孵化合同的企业(含留学生创业企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指留学人员在创办企业中占有不低于25%股份或在企业中担任专职高级技术或管理职务。留学人员身份按市委发【1999】124号文件第二条认定。

二、进一步完善孵化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

1、由开发区财政在科三经费中单列孵化专项资金。根据《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给予支持的项目,由专项资金支出。

2、简化前期审查程序,由创业服务中心对项目进行初审,经委托专家咨询、评审后,由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批准、公示后由高新办、财政局联合发文。

3、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创业服务中心利用和孵化企业接触紧密的工作特点负责对项目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和协调服务工作,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日常管理。

4、针对高技术领域技术成果以专利、著作权、和技术秘密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情况,在孵化资金资助项目完成时可由创业服务中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验收方式。

三、关于企业上缴税收产生的区财政留用资金的安排使用。

1、规定第七条中“留成部分”指与创业服务中心签订孵化合同当月至合同终止当月孵化企业缴纳税收(包括国税和地税)的开发区财政留成部分及创业服务中心缴纳税收的开发区财政留成部分。

2、留学生创业企业创造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全额用于支持其技术创新,其他孵化企业创造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一半用于支持其技术创新,其余一半则用于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立区,名牌兴业”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落实“质量立区,名牌兴业”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加大名牌产品发展力度,依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工商、税务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奖励资金,奖励创优企业。

第四条凡取得IS014000认证,符合程序、运行正常的企业,经现场考核合格后,奖励5万元。凡当年在星级企业评比中IS014000已作评比条件之一,并获得开发区信用星级企业称号的单位,原则上不再享受专项奖励,如星级企业奖励不是5万元,补足为5万元。

第五条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奖励20万元;获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2万元。

第六条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奖励2万元。

第七条本办法实施前己被评为中国名牌、省(部)名牌产品或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在下一轮重新评定通过时,给予同等奖励。

第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立区,名牌兴业”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同时废止。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计划与

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区科技计划与项目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温州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的精神和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发区科技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指根据开发区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由区科技经费支持或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区经济发展局制订并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进步活动。区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列入区科技计划,由区内企业承担,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的活动。

第三条项目立项实行专家评估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审批制度。

第四条项目管理实行合同制。所有项目都应当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按合同要求组织实施。

第五条计划与项目管理实行公开行政制度,拟定的项目经费支持情况向社会公示。

第六条项目经费实行零基预算制度。项目立项与经费资助分离,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立项的计划项目,可不给经费资助。

第七条计划与项目管理实行回避制度。项目行政管理人 员、咨询专家、受托从事科技中介事务的机构与项目实施有 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八条科技计划应突出重点、综合集成。优先支持高新技术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区域性支柱产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等。

第二章项目立项

第九条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科技经费资助的额度,科技计划项目分为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

一般项目是指项目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有一定的技术创新难度,项目完成后对所在行业(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区科技经费资助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的项目;

重点项目是指项目投资额在100-300万元之间,有较大的技术创新难度,项目完成后对所在行业(企业)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区科技经费资助在10-20万元(不含10万元)的项目;

重大项目是指项目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技术创新难度较大,项目完成后能提升所在产业技术水平,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区域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创新技术研究及重大产业化项目,区科技经费资助在20万元(不含20万元)以上的项目。

第十条项目申请者(承担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工商、财政关系隶属开发区并依法诚信纳税的企业;

2、具有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和条件,有健全的科研、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信誉度;

3、项目负责人在相关专业和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项目小组成员结构合理。

第十一条申请的项目应当符合我区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第十二条申请项目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填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上季度末单位财务报表;

4、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十三条立项程序

1、申请受理。项目申请者向经济发展局提出申请,由经济发展局科技处统一受理。

2、项目初审。由经济发展局科技处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初审的主要内容是:形式审查、查新、项目实施的必要性、申请单位及课题组的承担能力、经费预算的合理性。

3、专家评估。由经济发展局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创新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意见。

4、立项。由经济发展局根据项目初审和专家评估意见,下达科技项目计划。

5、经费安排与审定。由经济发展局根据经费申请、科三预算及项目进展情况提出立项经费安排建议计划,由分管主任召集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共同审定。

6、公示。对审定项目经费安排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7、经费下达。对经公示后无异议或异议得到排除的项目,由经济发展局与区财政局联合下达科技项目经费计划。

8、签定合同。由经济发展局、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实施合同书。

第十四条建立科技计划与项目数据库,加强对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专家的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库。对在科技项目评估与验收等过程中需要专家参与的工作,实行专家随机抽调的制度。对专家每年进行必要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实施与验收

第十六条科技项目按合同进行管理。经济发展局为甲方,项目承担单位为乙方,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十七条重大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重点和一般项目不超过一年半。由于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执行合同或者需要变更合同的项目,经甲乙双方协商,做出中止、撤销或变更的决定。

第十八条项目在完成计划合同任务后应当组织验收。项目验收的组织工作由经济发展局承担。

第十九条申请项目验收应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验收申请书;

2、项目实施总结材料(如:试制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经济分析报告等);

3、涉及技术经济指标的有关证明材料(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等);

4、项目经费决算表。

第二十条项目验收以项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指标为依据,采取书面验收与现场验收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十一条验收程序

1、申请。项目承担单位向经济发展局提出验收申请,填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2、批复。经济发展局对项目验收申请进行批复。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不予组织验收:

(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不齐全;

(二)、擅自修改合同考核指标内容;

(三)、超过原定计划合同一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且事先未作延期申请的。

3、验收。由经济发展局牵头,会同财政局,组织行业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验收。

4、结论。组织验收的部门应作出通过验收和未通过验收的结论。

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合同任务的项目应当作出通过验收的结论。对合同规定的主要任务没有完成,数据不真实的不得通过验收。有弄虚作假骗取科研经费行为的,经济发展局有权收回补助资金,并追究相应责任。

第二十二条没有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以后二年内原则上不得再申请区级新的项目。

第二十三条对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信用档案。对无正当理由不验收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按合同规定要求上报项 目执行情况的项目负责人,自该合同规定应完成之日起两年内不再安排新的区级项目和不再推荐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项目。

第二十四条验收结论和承担单位信用情况在项目数据库中记录,作为以后项目立项审查的重要依据。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开发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改贴息资金

管理办法

为了充分发挥技改财政贴息资金(以下简称贴息资金)的宏观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我区企业做大做强,根据《温州市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州市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申报、审核若干规定》,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贴息原则

1、以国家、地方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方向,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2、发挥贴息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和调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的积极性。

3、择优扶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4、支持企业开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提升效益以及节能降耗、综合利用、防治污染的技术改造。

5、立足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

6、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第二条资金来源与用途

1、贴息资金由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

2、贴息资金用于财政隶属开发区(包括滨海园区、龙湾园区、高新园区)的企业。

第三条申报条件

1、技改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并在开发区总区域范围内实施,一般技术改造项目 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技术引进项目投资在30万美元以上。

2、项目企业必须是财政关系隶属于开发区,并照章纳税的企业。

3、项目必须按技术改造管理分级权限审批或履行规定的手续。

4、项目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规范,项目投资、建设工期、工程质量符合项目批准要求。

5、贴息的项目在实施期间没有重大安全事故。

第四条贴息标准

为鼓励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按项目实际投资金额计算贴息额。项目实际投资金额由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和财政局联合核定。贴息率原则上掌握2-6个百分点实行最高限额控制。具体如下:

1、国家、省、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和开发区级重点技改项目,贴息率为3-6%。对实施技改项目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可再安排1-2年,贴息率为3-5%的贴息资金。

2、一般性技改项目,原则上安排1年。贴息率为2%。

3、技术引进项目的贴息率为3%,期限为一年。

4、已取得国家、省、市安排贴息资金的市级以上技改项目贴息率低于本办法规定的最高贴息率的,可予以补足,并可酌情给予再贴息。单个项目开发区重点骨干企业贴息额不超过50万元,一般企业贴息不超过30万元。

第五条贴息申请

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企业,在接到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财政局联合申报通知后,向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提出贴息申 请。申请材料包括填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改项目贴息资金申请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文复印件、各类借款凭证及利息清单复印件、设备购置及安装等发票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会计报表等。以上资料一式二份。

第六条审批程序

1、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受理企业贴息申请后,将企业申报资料转送财政局一份,由财政局对企业财政隶属关系进行审核后,根据企业技改项目实施情况,由开发区经发局、财政局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对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现场调查、审核,确定实际投资额。

2、开发区经发局、财政局根据本办法初步确定贴息项目贴息金额。报管委会批准后,经媒体公示,下达技改贴息资金计划。

3、项目企业凭下达的文件,到开发区财政局办理技改贴息资金划拨手续。

第七条贴息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企业收到贴息资金后,应作冲减企业财务费用处理。任何单位不得弄虚作假,伪造凭证,骗取贴息资金。对违反规定的,除将骗取的贴息资金全额收缴财政外,还要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取消其今后3个的技改贴息资格。

第八条本办法由开发区经发局和开发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办法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同时废止。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组建与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定》,提高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规范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的组建、验收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发中心”主要建在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开发实体或组织。

第三条“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

1、为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用高新技术对企业的传统工艺技术进行改造;对企业引进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2、开展人才交流和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第四条研发中心申请组建条件:

l、工商、税务关系注册在开发区,并依法经营、诚信纳税的企业;

2、申请组建研发中心的单位为市(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3、企业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资源综合优势;

4、建设方向明确,目标可行。

第五条研发中心申请验收条件:

1、有固定的场所,办公面积在300m以上;

2、拥有能承担研发中心任务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比例占企业职工总人数10%以上(或直接从事研发人员8名以

2上),高工职称2名以上;

3、有必要的检测、测试和分析设备;

4、有充足的经费来源,研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3%以上(或企业年直接投入企业研发中心的研发经费超过80万元),财务单独列帐;

5、有合适的高新技术项目;

6、有一定的研发成果,每年至少研发1-2种新产品或新项目;

7、有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批准组建和验收程序

1、申请单位填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申请书》一式六份及相关附件,报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2、开发区经济发展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组建的研发中心进行必要论证和筛选后,经批准同意组建的研发中心(筹),由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发文公布。

3、研发中心组建完成并经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验收的中心进行验收和考核。

第七条经验收合格后的研发中心,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文公布并授予“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称号。开发区科技三项费用予以资金资助。

第八条对中心开发的科研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开发区科技三项费用予以重点支持。

第九条拨付给企业研发中心的科技经费补助资金,必须 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购置研究开发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原材料及引进必要的技术软件。

第十条研发中心在每年12月底前向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报送工作总结。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每两年对研发中心的工作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对名不符实或确实不能适应任务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撤消“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称号。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与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定》,促进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范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加快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步伐,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负责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原则上一年认定一批。

第三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工商、税务关系隶属开发区,并依法经营、诚信纳税的企业;

2、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50%以上(从事纯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企业可减半);

3、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4、大专、助工以上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以上,直接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占10%以上;

5、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

6、高新技术产品利税率超过20%。

第四条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应填写《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和其他相应资料一式六份,报送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第五条进入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申请认定高 新技术企业,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第六条开发区经济发展局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认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资料审查和综合评议,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建议名单,提交管委会分管主任。由分管主任召集有关部门共同审议。审定名单由开发区管委会发文公布。

第七条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由管委会授予“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开发区科技三项费用按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予以奖励,并负责推荐上级高新技术企业。

第八条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每两年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次复审,凡不符合有关条件的,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第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年修订)

附件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

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

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

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

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

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第四十四条〔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

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本产业政策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最新标准执行。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修订,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废止。

下载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保送生政策最新调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2014加分调整政策

    本报讯 昨天,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2014年本市高考照顾加分政策调整方案。根据新的加分政策,少数民族考生由现在增加1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5分投档;市优秀学生干部由现在的增加20分投......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结合 2007-08-24 12:41:04|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从7月1日起调整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这次政策......

    大学生士兵相关政策调整

    大学生入伍新政策为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今年以来中央军委、四总部针对大学生入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一是优先征集政策。大学生入伍年龄放宽到24周岁。部分体检标准......

    保送生自荐信

    保送生自荐信 篇一:保送生>自荐信与其说是在自荐,不如说是在盘点,盘点过去11年学习生涯的酸甜苦辣。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没有太多的可圈可点。父母眼里的乖乖女,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保送生自荐信

    保送生自荐信 保送生自荐信1 尊敬的清华大学招生办:您们好!感谢您垂阅我的自荐信,我叫xxx,男,今年xx岁。是xxx中学高三的学生。始终梦想着去清华的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

    保送生自荐信

    保送生自荐信 保送生自荐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简历。我叫,重庆师范大学物理(师范)专业20xx届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和锻炼,我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并......

    保送生自荐信

    保送生自荐信1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xx。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代表200名保送生做一个简短的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一届保送生向我们全校的老师表......

    哈尔滨调整中考加分政策调整

    哈尔滨调整中考加分政策调整 中考报名网中考成绩查询网址中考查分网中考电话查分中考政策哈尔滨调整中考加分政策调整 从哈市教育局获悉,哈市拟对原中考加分政策和艺体特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