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扩大内需与调整消费政策
扩大内需与调整消费政策
我国目前无论是最终消费率还是居民消费率,都明显低于国际上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消费率水平。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严重约束。因此,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的政策效果磨损,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应该是我国政府当前消费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
一、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发展影响的国际比较
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的判断,可以从历史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两方面来认识。
纵向比较,从我国1981年至1997年16年三大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看,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
基本上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由1981年的67.5%降至1997年的58.8%,居民消费率由53.1%降至
横向比较,最终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在70%左右,素以高储蓄率闻名的东亚国家也在65%以上。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略有下降。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H·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1997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但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却仅为47.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率如此之低极不正常,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从国际经验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三个推论:
1、不能绝对地看待储蓄率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不存在储蓄率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绝对关系。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刃剑”,高储蓄率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埋下消费不足的消极隐患。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际环境中,高储蓄对经济发展的正负面作用影响大小不同。
2、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是有条件的。投资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看并非是最终需求,它不是为出口服务就是为消费服务。在出口主导增长型国家,只有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高储蓄才能转化为高投资。在内需主导增长型国家中,只有投资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高储蓄率才能转化为高投资率,高投资率才会有高效率。如果居民消费不足或出口需求不足,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将发生困难,高储蓄将造成资金的闲置。
3、从长期看,经济大国发展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出口主导增长型发
展起来的经济大国必须及时转换到内需主导增长型模式,转换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振兴消费需求。
二、谨防中国落入消费内需不足的“日本式陷井
将中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率、投资率、出口依存度等指标与日本由高速增长期(1965-1970年GNP实际增长10.3%)向平稳增长期(1970-1975年GNP实际增长5.6%)转换点1970年时有关数据作一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目前存在落入消费内需不足的“日本式陷井”的危险。
1、出口依存度和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日本1970年的出口依存度为9.48%,我国1997年的出口依存度达到20.3%.有人认为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因加工贸易比重大而高估,若将1997年GDP和出口总额同时扣除加工贸易额,出口依存度仍然高达9.8%,同样高于日本1970年的出口依存度(注意日本数据中未扣除加工贸易成份)。为了避免加工贸
易的不可比性,我们再比较两国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日本1970年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为0.22%,而我国1997年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为4.5%,这已经达到日本历史上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登峰造极时期的水平。事实上,我国自1994年以来,进出口顺差占GDP比重在不断提高,已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日本式道路。
2、储蓄率和投资率。日本1970年的国内储蓄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0.3%和35.5%,而我国1997年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为41.2%和38.2%.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超过35%,国内储蓄率高居世界首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内需不足并非在于投资内需不足。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也并非在于国内储蓄不足。1994年开始我国改变了投资率高于国内储蓄率的局面,国内资金出现剩余,银行存差不断扩大。
3、居民消费率。日本1970年的居
民消费率为52.3%,从历史数据比较看,这是70年代以来日本居民消费率的最低纪录。我国1997年居民消费率仅为47.5%,消费内需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已经比日本近30年来历史最低点还要低近5个百分点,我国消费内需不足问题的严重性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来说,目前58.8%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和47.5%的居民消费率水平明显偏低,不利于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内需条件。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可能再有日、韩、东南亚国家当初的国际贸易条件,也不可能有支撑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庞大海外市场。中国决不可能走“低消费率、高外向度”的外需主导型发展之路,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以内需为主。因此,消费率偏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只有实行鼓励消费政策才能达
到适度消费目标
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适度消费政策,即在宏观调控中努力保持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快速增长,消费增长率不超过经济增长率,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不超过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从长期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必须坚持适度消费政策。但是,“九五”后两年和“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一时期促使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通过数量模型测算,如果影响消费的各项政策不作重大调整,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自发走势仍将继续下行。根据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目前已经达到严重低水平的客观现实,如果我们继续实行目前的适度消费政策,政策作用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磨损,其实际效果将可能是消费不足。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继续下降,这将影响整个扩
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影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因此,我们认为,要扩大内需,将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张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实行鼓励消费政策,在宏观调控中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使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使政策作用虽经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利因素的磨损,但最终将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我们这里所说的“适度消费”目标是建立在对“适度消费”动态、辩证认识基础上的,“适度消费”的本质应当是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使消费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到“九五”后两年和“十五”时期,适度消费的目标是促使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回升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水平。第一步目标是使最终消费率由目前的59%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62%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率由目前的47%逐步回升到接近东亚国家的50%的
较低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应当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四、当前可供选择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
1、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4、取消抑制消费的过时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5、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6、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第二篇: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方案的通知》(X府发〔2013〕6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到2017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72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32%;网络零售交易额75亿元,年均增长36%。
(二)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2017年,完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改造,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以上,3G/LTE(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4G网络实现全市重点乡镇、高速公路、县际干道、主要景区有效覆盖,各区市县城区深度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30兆比特(Mbps),XX主城区及有条件的区市县城区达到500兆比特(Mbps)以上,农村家庭达到10兆比特(Mbps)。云服务水平达到为全社会广泛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智慧城市、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二、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
加快以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发挥其对扩大信息消费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我市“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推进光纤和有线电视入户。启动实施“城市宽带提速计划”、“农村宽带普及计划”、“视听乡村”、“农村校通宽带计划”、“应用创新推广计划”、“宽带体验提升计划”和“宽带产品研发计划”7大专项计划。(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委,各通信、广电运营企业)
(二)移动通信基础建设。统筹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局域网(WLAN)、LTE(4G)等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组织实施TD—LTE产业化及应用示范,推动开展基于TD—LTE的行业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各通信运营企业)
(三)三网融合建设。加快通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三网融合示范工程。(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通信、广电运营企业)
三、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努力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广播影视节目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一)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华蓥市、邻水县和武胜县等区市县及相关园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重点支持华蓥市电子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各相关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二)提高信息产品应用能力。积极参与XX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自然灾害预警与救助、公共安全综合应用、城乡建设、智慧景区管理、林火预警应急等领域的开展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等)
(三)强化广播影视产品服务能力。加快打造XX红色影视文化城。大力宣传,积极邀请影视制作单位到我市拍摄一批质量高、有影响的红色影视剧。(
第三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修订)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建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关于修订完善钢铁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动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化解,促进钢铁产业调整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形成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见附件)。
本次修订秉承清单管理加底线思维理念,以解决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规范未来10年钢铁产业的发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为3月20日-4月20日)。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以书面或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邮编:100804)
联系电话:010-68205194/5189/5196
传 真:010-66023282
电子邮箱:cyjgc@miit.gov.cn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2015年3月20日
附件: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
第四十四条〔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本产业政策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最新标准执行。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修订,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废止。
第四篇:工商局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思考建议
目前,全国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落实国务院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应对和化解经济危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是市场规制和监管部门,也是经济推动和服务部门。认真分析考量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结合工商部门的职责,笔者建议当前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落实国务院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
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拉动社会投资。市场经
济的发展主要是由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带动的;现在外贸需求滑落,保持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国家投资四万个亿,一是激发大家的信心,二是增加需求保增长,三也是希望带动民间投资。如果只是政府唱独角戏,没有互动,没有其他市场主体参与,其内在动力、责任心、方式方法和效果等是不一样的,市场是很难活跃或者兴旺起来的,也是不能够实现保增长目标的。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们现行的市场准入法律规定了正常情况下市场准入的条件,却没有规定经济危机条件下市场准入的门槛。虽然新近实施的《反垄断法》第15条第(5)项规定对经济不景气状况下实行豁免制度,但它不是市场准入法律,不能对市场准入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随着现实问题的来临,我们应该考虑制定经济危机条件下的市场准入法律规定。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恐怖袭击等会引发社会恐慌和动荡,经济危机同样也会引发社会恐慌和动荡。作为经济规制和监管部门,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特殊措施来应对和化解经济危机。建议国家总局出台暂行办法,规定经济危机条件下(如两年内)设立登记的企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企业,其注册资本可为正常情况下的1/2,认缴出资期限可延长为3—5年。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市场主体总量,拉动社会投资,带动市场需求,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践,为我们完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摸索和积累经验。
二、发挥部门资源优势,提振消费信心。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与生产和流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国家将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作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政执法机关,我们现在已经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消保维权法律法规制度;全系统共设立各类12315维权联络站或投诉站50.4万个,“一会两站”(即消费者协会、12315维权联络站、消费者投诉站)进社区、进村镇、进市场、进企业、进超市,覆盖面达80%,目前已形成了从国家总局到省局、市局、县局、基层工商所共40多万人的消费维权执法组织队伍和网络;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消费维权执法;这是我们的部门特色和资源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门特色和资源优势,营造积极和谐文明安全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要将消费维权工作置于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大局来思考和谋划,加强消费引导和提示,主动提供消费知识与信息,倡导积极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发展;及时调解和处理消费纠纷,规范和维护正常的消费秩序;强化对农民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等的监督和保护,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基层工商所要以此为契机,迅速从停征两费的茫然和失落感摆脱出来,振奋精神,脚踏实地,积极开展辖区消费维权执法,如严厉打击在农村销售假冒伪劣家电的行为,确保中央“家电下乡”政策贯彻落实等;尽快适应职能转变。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来抓消费维权执法工作,有为才有位,才能够保证和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的长远发展。
第五篇: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十大扩大内需政策 拉动十大产业发展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经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这十项工程建设共需投资4万亿元。
4万亿元的大手笔,不但对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的信心恢复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一些相关产业、行业及企业也将会从中受益。
交通业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政策,中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了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
最近,国务院批复的2万亿元铁路投资,加上由此扩建所带来的巨额融资需求,也将逐步带动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放松和改革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表示,近3年铁路建设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其中长期投资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铁路建设将掀起新一轮高潮。这不仅将解决且前主要干线运力不足的问题,还将拉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一条万亿元产业链的发展,切实实现拉动内需的目标。”
据了解仅2009年铁路将安排工程投资6000亿元,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
房地产业
令人关注的是这十项措施的第一条,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表示,这不仅有助于尽快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也有利于刺激相关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正如会议要求的,“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而拉动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行业的引擎作用毋庸回避。
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则是对楼市的实质性利好。
杨红旭说:“这项措施表明,中央鼓励居住消费的态度明确,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或将进一步放松。”
水泥行业
无论是基建还是楼市都会带动相关建材业的发展,建材里面的水泥行业受益最大。从水泥需求的构成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大概占35%左右,房地产占30%左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其他投资大约占到35%。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的拉动效益非常明显,而公路相比铁路,单位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更大。据专家粗略估算,2万亿新增交通投资可拉动约3亿吨水泥需求。平摊到5年里,每年平均新增水泥需求6000万吨,将有效填平由于房地产投资萎缩带来的水泥需求的下滑。另外,灾后重建,对水泥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所以,水泥企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工程机械行业
工程机械行业主要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与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度相关,下游客户多为中铁、中建、中交等基建企业。一般说来工程机械设备采购额占到基建投资的5%~6%,上述三项大的投资措施出台,2009、2010年两年每年对工程机械的拉动作用:铁路投资每年增加2000亿元:公路投资每年增加3000亿元;灾后重建每年增加3000亿元;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1200亿元;其他项目投资800亿元。总共每年增加约1万亿元,而工程机械设备采购额则每年可增加500~600亿元。
综合来看,对土石方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设备(如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和混凝土设备机械(如泵车、拖泵、搅拌车、运输车、搅拌站)的拉动作用较大。
股市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11月10日沪深两市较大幅高开,沪指开盘1782.31点,涨198%;深成指开盘5855.08点,涨177%。受政策利好影响较大的几大板块领涨大盘,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人气,股指不断震荡上行。沪指在冲高到1863点之后,出现了小幅回调走势,成交的有效放大为11月10日股市的持续反弹提供了较大动力。股指重回升势,尾盘两市拉出了一波上攻的小高潮,最终,两市股指几乎收在了全天的最高点。沪指收盘1874.80点,涨7.27%;深成指收盘6127.12点,涨6.50%。沪指出现了自今年9月22日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11月10日当天,股市呈现出价升量增的局面,沪深两市分别成交589.29亿元和225亿元,总量超过800亿元。
方世恒进投资认为,在国务院公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8000亿元平准基金上报的背景下,两市跳空高开后震荡走高,成交量明显放大,如此的走势折射出当前扩张性经济政策对A股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牵引动能,这有利于A股市场的后续走势进一步形成乐观预期,不过鉴于目前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宏观经济下滑之势依然难以改变,加上市场长期形成的熊市心态,反弹可能会以震荡上行的方式展开。国泰君安证券天津营销总部分析师朱非表示,此次出台政策利好作用明显。
银行业
会议指出。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信贷规模限制的取消对银行和企业来说都是利好,也有助于为扩大投资及保增长提供充分的保证。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太霄认为,要启动经济,金融的支持不可忽视,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将为促进内需等措施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证。
谈及对银行和企业的影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金融业分析师伍永刚表示,首先,信贷规模限制取消以后,加上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会增加很多的投资项目,同时也会加大对很多产品的需求,这将导致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增加,银行信贷增长总体也将加快,这对银行和企业来说都是好事情。
其次,信贷放开以后,货币环境处于放松之中,银行的溢价能力可能会被削弱,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息差,这对银行是负面消息。但是如果考虑到信贷规模的扩大,对银行的影响还是偏正面。
电网设备
在此次公布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位列第二,显示其分量不轻。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对电网设备等行业带来实质性利好。
具体而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矫健则认为,此举将对电网设备行业构成利好。“在完善农村电网方面,将有利于由国家或地方出资投资农村电网建设,改变各省农电公司因亏损而难以有效加大农网投资的现状。”他期待未来还将有两大电网公司关于农电投资方面的具体政策出台。
钢铁行业
国务院出台的十项刺激内需计划中,对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有明显刺激作用,受此利好政策影响,钢铁板块于11月10日整体上涨超过7%,在宝钢、鞍钢、武钢等钢铁龙头早盘涨停的带动下,钢铁股几乎全线涨停。中信证券分析师周希增认为,国家投资计划的出台未来将增加几千万吨的钢材消费。
中信建投认为,此次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建材的正面影响较大,由于建材产能增加不大,国家刺激内需在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机场建设的拉动使建材市场保持一定增长。
据分析,仅2009年铁路投资计划中将消耗钢材2000万吨,另外,2009年安排机车车辆购置投资1000亿元,消耗钢材500万吨。
医疗卫生服务
十项措施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也位列其中。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近年来强化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努力,有利于加速释放制药业的国内需求。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拉动医药产业的产值,更能够通过保障家庭医疗成本的降低而提振其他行业的消费信心,因此,对社会经济整体拉动能力可成倍增长,有数据称,每1亿元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可以拉动10亿元社会消费总额,由此来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拉动内需的一大战略。
环保领域
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的第五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会给相关行业带来利好刺激,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即是节能环保板块。具体而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包括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对环保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浙商证券分析师彭继周指出,在中央一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下,环保领域的投资比例预计将逐年提高,未来成长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