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年修订)
附件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
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
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
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
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
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第四十四条〔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
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本产业政策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最新标准执行。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修订,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废止。
第二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修订)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建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关于修订完善钢铁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动钢铁产能过剩矛盾化解,促进钢铁产业调整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形成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见附件)。
本次修订秉承清单管理加底线思维理念,以解决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规范未来10年钢铁产业的发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限为3月20日-4月20日)。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以书面或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邮编:100804)
联系电话:010-68205194/5189/5196
传 真:010-66023282
电子邮箱:cyjgc@miit.gov.cn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
2015年3月20日
附件: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 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发布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
第四十四条〔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本产业政策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的各类所有制钢铁企业。
本产业政策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最新标准执行。
本产业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根据情况及时修订,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废止。
第三篇: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03月20日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当
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实施公平贸易政策。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六)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
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七)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八)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二)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各省(区、市)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执行期限,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实施《规划》的中后期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第四篇: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版)网络课堂课件内容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版)网络课堂课件内容 第一课时内容
一、总体情况
(一)钢铁产业政策修订的背景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中国钢铁产业依靠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满足了建筑、机械、能源、汽车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伴随着钢铁生产消费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钢铁产业技术装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产业体系发展健全,国际地位大幅提高,钢铁强国之路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作用逐步显现,钢铁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处于新常态,表现为“三低一高”的特点:生产消费在峰值平台波动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经营困难,原燃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钢价则在绝对低位,环保治理保持高压态势,能源制约趋紧,融资难度大、资金成本高。可以说,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和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中国钢铁产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也肩负着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历史使命。
当前钢铁产业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无序恶性竞争等,都亟需从产业政策层面进行引导、规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发布,以下简称《产业政策(05年版)》)执行至今已有1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随着经济环境、政策要求和钢铁产业自身的发展演变,《产业政策(05年版)》在总体思路、政策目标、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已经与宏观环境、产业发展实际大相径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明确提出要修订完善钢铁产业政策。为适应新常态、新要求,解决钢铁产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更加高效地引导、规范钢铁产业发展,有必要对《产业政策(05年版)》进行修订。
(二)《产业政策(15年版)》主要内容
《产业政策(15年版)》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政策目标。定性和定量结合,提出钢铁产业政策的各项目标,主要包括总体发展、结构调整、产品与服务、技术创新、节能减排、资源保障、市场环境等方面。
二是市场准入。以负面清单形式和底线思维理念,从布局、装备、工艺技术、环保、安全、节能节地节水等方面,提出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必须达到的标准条件。
三是市场退出。从依法淘汰、依规淘汰和引导退出等方面对哪些钢铁企业必须退出提出明确要求。
四是结构调整。从产品结构升级、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对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
五是环境保护。在强化环境治理、推进清洁生产和升级环保设施等方面加强钢铁产业环境保护力度。
六是资源保障。从国内外资源勘探开发、价格形成机制和开发城市矿产资源等方面予以规范。
七是资源能源节约。围绕固废综合利用、节水节能和加强能源管理,对钢铁产业资源能源节约提出要求。
八是国际化发展。明确放开外企对国内钢铁企业控股的限制。
九是市场环境。明确政府行政职能转变,构建公平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以及行业中介组织发布行业预警等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十是其他。明确钢铁产业政策管理主体、职责和范围等有关内容。
(三)《产业政策(15年版)》的主要变化
1.政策导向的变化
《产业政策(15年版)》的主基调是调整,明显有别于以发展为主基调的《产业政策(05年版)》。《产业政策(15年版)》修订秉承负面清单、底线思维的理念,以解决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秩序”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钢铁业行业予以引导和规范。
2.行业管理思路的变化
(1)明确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准入条件。在布局、工艺装备方面以负面清单形式,在节能环保、节水、节地和安全等方面以底线思维理念,设置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准入条件,通过适时发布“白名单”,加强对钢铁产业的引导和监管。
(2)明确现有钢铁企业的退出机制。加强环保能耗执法,更多运用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律政策,迫使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逐步退出;按照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继续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对达不到准入条件或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引导其逐步淘汰,实施依法、依规等多种手段并存、相互促进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
(3)明确提出钢铁企业服务理念创新。积极引导钢铁企业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通过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产品、技术支持和服务。
(4)明确提出加快钢铁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5)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步伐。构建开放性新经济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允许国外企业控股国内钢铁企业。
(6)明确政府依法行政,各司其职。通过信息发布、行业预警、行业协调、市场税赋公平以及相关制度建立和政策支持等工作,更好发挥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服务、引领作用和监管职能。
二、政策目标
(五)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
与《产业政策(05年版)》的产品结构调整目标相比,《产业政策(15年版)》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品种质量,而是有了突破性的创新:一是高度重视“服务”,提出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制造”向“服务”转变;二是高度重视标准,提出打造形成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这一转变意在引导我国钢铁产业,由生产延伸到服务,强化服务增值,由产品延伸到标准,巩固市场地位。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深受产能过剩矛盾的困扰,无序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经营普遍较为困难。为此,《产业政策(15年版)》围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出了明确目标,包括对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的要求等。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
与《产业政策(05年版)》提出的2020年前十位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比例达到70%以上相比,《产业政策(15年版)》下调了产业集中度目标,提出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
总体看,这是一个更加务实的指标:一是我国地域广阔、钢铁产业规模大、经营分散,产业集中度不宜简单与韩日等国类比;二是近年我国钢铁产业效益差、企业经营困难,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困难较多,重组意愿不强,集中度提高的步伐明显放缓。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与《产业政策(05年版)》相比,《产业政策(15年版)》在布局目标的描述上更加聚焦,重点之一是对中心城市城区钢厂的定位,优先推进其转型,然后是搬迁改造,和之前相关政策提倡的搬迁改造有了重大区别。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政策(05年版)》在政策目标中并未涉及到技术创新方面内容,《产业政策(15年版)》则是浓墨重彩,彰显了新版政策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
《产业政策(15年版)》提出要打造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既要构建科研领军人才培育体系,也要构建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此外对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研发应用、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提出了明确要求。更重要的是,《产业政策(15年版)》结合工信部职能,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主要考核两个指标,一是要求重点统计企业应用MES比重超过80%,二是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这也将鼓励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电子商务的加快发展。
(六)节能减排目标
《产业政策(05年版)》也设置了从2005年到2020年的节能减排目标“2005年,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76吨标煤、吨钢可比能耗0.70吨标煤、吨钢耗新水12吨以下;2010年分别降到0.73吨标煤、0.685吨标煤、8吨以下;2020年分别降到0.7吨标煤、0.64吨标煤、6吨以下。”
《产业政策(15年版)》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年限由2020年延伸到2025年;二是《产业政策(05年版)》主要是节能指标,新产业政策增加了二氧化硫、烟粉尘等环保指标。原因在于产业政策必须考虑一定的前瞻性。
(七)资源保障目标
《产业政策(05年版)》关于资源保障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产业政策(15年版)》适应全球铁矿供需格局新常态的要求,从合理、长远稳定角度出发,提出了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以及矿产资源和再生矿产资源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八)市场环境目标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建设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内容。《产业政策(15年版)》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突破性地提出要在行业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政府在钢铁投资项目核准方面作用淡化、权力下放,而更加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以法律法规为基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三、市场准入
(九)生产布局
《产业政策(15年版)》在产业布局中不再强调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建设条件,也不再对各地区如何发展钢铁产业进行要求,这是政府不越位、不错位,更进一步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体现。
(十)工艺装备
在钢铁投资项目核准制取消后,《产业政策(15年版)》力图打造钢铁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其中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应达到的工艺装备水平进行了规定,与《产业政策(05年版)》有所区别的是,新版政策没有对具体的炼铁、炼钢装备规格容量和消耗指标进行要求,而是采取了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相结合的办法,体现了与现有文件、制度的衔接,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政策灵活性。
(十一)节约用水
目前,重点统计企业吨钢取水量先进水平已达到低于4m3的水平。同时,国家最新颁布的《节水型企业钢铁行业》标准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提出了新的较为系统的用水指标要求。因此,本款相关用水指标执行该标准要求,即吨钢取水量低于4.2m3,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7%,以促进建设节水型企业,实现节水型行业。该条款将使钢铁行业通过节水型企业示范,进一步推进节水型行业建设,促进钢铁企业绿色化转型。
(十二)节约土地
与《产业政策(05年版)》相比,新版产业政策在节约用地方面的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求十分具体,更加细化,比如对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容积率、绿地率等提出了详细指标;二是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分长流程、短流程进行要求,其中对长流程,又按500万吨以上、500万吨及以下的不同规模进行要求。总体来看,新版政策关于节地的要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十三)安全生产
产业政策(05年版)》中并未就钢铁行业安全生产进行明确规定。《产业政策(15年版)》从遵守安全法律法规、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完善安全生产机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十四)监督管理
《产业政策(15年版)》提出钢铁项目建设要制定产能置换方案,钢铁建设项目由事前核准、备案制向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转变。
四、市场退出
(十五)依法淘汰 依规淘汰
《产业政策(05年版)》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内容主要是从工艺和装备规格来考虑的,《产业政策(15年版)》则有所不同:一是突出强调依法淘汰,也就是按照环保法、环保标准、能耗标准的要求,对不达标企业分情况采取限产、停产、整改直至关闭等措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思维;二是更加重视与现有规章和工作制度的结合,即按照及时更新的《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继续加强淘汰落后产能。
(十六)引导退出
《产业政策(05年版)》主要是对钢铁企业新建、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政策提出要求,除淘汰产能外,并未涉及退出的概念。《产业政策(15年版)》则在退出方面给予了方向性的引导,首先是要求企业对照本政策的相关条件进行改造,如果仍无法达标,则应逐步退出,以有序压减产能,对与城市钢厂搬迁,则是优先鼓励其转型发展,其次才是实施环保搬迁。
五、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十七)产品结构调整
《产业政策(05年版)》在品种开发方面重点强调新型钢铁材料、高性能钢材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注重延长钢材使用寿命,减少用量。而《产业政策(15年版)》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首先指出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更关注大批量应用的钢材产品质量,主要考虑的是一般质量和规格的钢材占全部市场需求的90%以上,量大面广钢材产品质量性能的提升意义重大。此外,《产业政策(15年版)》还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功能材料,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更加强调材料的实用性。
(十八)标准升级
《产业政策(05年版)》并未对钢材标准升级设置专门条款进行规定,而是为突出节材设置了钢材节约使用一章,其中提出要适时组织修订和完善建筑钢材使用设计规范和标准,鼓励钢铁企业生产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提高钢材使用寿命,降低钢材使用数量等。不同于《产业政策(05年版)》,《产业政策(15年版)》一是从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系统优化、科学制定新的钢材标准,二是强调从消费、生产两方面协作的角度推动钢材产品标准升级。
(十九)消费升级
《产业政策(05年版)》在消费升级方面只是泛泛提出:“通过推广Ⅲ级(400MPa)及以上级别热轧带肋钢筋、各类用途的高强度钢板、H型钢等钢材品种,降低钢材消耗”。而《产业政策(15年版)》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深入推广应用400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主要考虑近几年,我国在400MPa高强钢筋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要继续挖掘潜力,探索往更高性能钢筋的推广应用方面发展。此外,《产业政策(15年版)》指出了高性能钢材的特点,即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为各种用途钢材的升级指明了方向。
(二十)服务升级
《产业政策(05年版)》就加强服务曾提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稳定。鼓励钢铁企业与用户建立长期战略联盟,稳定供需关系,提高钢材加工配送能力,延伸钢铁企业服务”。《产业政策(15年版)》则更加注重钢铁企业为下游用户提供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并首次指出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强调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钢材产品本身,而是一系列的服务。
(二十一)兼并重组方式、方向
与《产业政策(05年版)》相比,《产业政策(15年版)》在重组取向上的变化较为明显,主要目的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改造和压减产能,而不再是简单做规模加法、建设新项目以及上市融资等。此外,在重组方向上,《产业政策(15年版)》适应新形势要求,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开展跨国并购,上下游产业链重组等。
(二十四)体制改革
我国钢铁行业中,国有企业产量仍占有半壁江山,而且多为重点大中型企业,尽管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受体制制约,国有钢铁企业效率低、决策慢、收入分配激励不足等问题仍广泛存在。《产业政策(15年版)》中对国有钢铁企业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导向,就是发展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二十五)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产业政策(15年版)》明确提出要确立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采用市场化方式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同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针对钢铁行业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方面缺乏有效协调的问题,《产业政策(15年版)》明确提出要构建行业性的平台和协调机制,以提高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效率,减少重复研发和科技资源浪费。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长期以来重科研、轻转化,重研发、轻应用的痼疾,提出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突出应用为上的理念,强调创新目的是为用户服务。《产业政策(15年版)》提出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推进国产钢铁技术装备国际化发展。
(二十六)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人才队伍建设设置条款,《产业政策(15年版)》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为本次新增。设置本条款主要考虑我国钢铁产业已经度过了依靠规模扩张和引进模仿来发展的阶段,今后要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其核心保障要素是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人才队伍在整体规模、能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等方面与需求不相匹配,这就要求培养、使用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十七)支持技术创新
《产业政策(05年版)》专门设置了一章来阐述产业技术政策,主要是从主体装备规格、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对新建、改造项目的投资核准技术条件提出要求。《产业政策(15年版)》没有对此作出规定,但提出要研究制定专门的《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随着钢铁产业规模扩张时代的结束,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成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手段,当前钢铁产业技术升级也呈现同质化、无序发展、重复投入和浪费的情况,有必要出台产业技术政策,针对一些影响钢铁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重大性的环节,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升级换代的引导和规范,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明显成效。
二是伴随着钢铁行业项目投资由中央核准改为由地方备案,政府对新建、改造钢铁项目的技术门槛要求随之弱化,同时,尽管发改委发布的有产业结构指导目录,但该目录对某一产业的技术规定过于粗略,分为鼓励、限制和淘汰几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新建项目、淘汰落后的标准管控,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产物,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的今天,指导目录不能够发挥引导规范钢铁技术升级的作用,应研究制定出台专门的钢铁产业技术政策,弥补不足,完善钢铁产业政策体系
(二十八)两化融合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两化融合设置条款,《产业政策(15年版)》中关于两化融合的内容为本次新增。设置本条款主要考虑:一是我国钢铁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加快钢铁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二是当前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发展迅猛,智能制造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层面推向了新的平台,我国钢铁产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实现赶超;
三是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从国家层面应加强引导、扶持,更好地促进钢铁产业发展。
(二十九)技术方向
《产业政策(15年版)》鼓励引导的技术方向和《产业政策(05年版)》有了很大不同。《产业政策(05年版)》主要鼓励企业应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从方向上看,《产业政策(05年版)》主要是从装备角度来引导,而《产业政策(15年版)》则主要聚焦于绿色低碳、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等领域的技术。
六、环境保护
(三十)环境信息公开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环境信息公开设置条款,《产业政策(15年版)》是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关于“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的要求设置的该条款。
(三十一)清洁生产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清洁生产设置条款,《产业政策(15年版)》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活促进法》的要求,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环保部联合发布的《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所设立的。《产业政策(15年版)》设置本条内容的主要考虑:钢铁行业属于两高一资行业,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必须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另一方面,实施清洁生产可以从源头减少钢铁企业污染物产生,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生产效率。从企业角度,应和第三方机构合作,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无低费、中高费方案,满足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并不断提高达标等级。
(三十二)环保设施
《产业政策(05年版)》曾就钢铁企业环保设施进行了明确规定:“新上项目高炉必须同步配套高炉余压发电装置和煤粉喷吹装置;焦炉必须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并匹配收尘装置和焦炉煤气脱硫装置;焦炉、高炉、转炉必须同步配套煤气回收装置;电炉必须配套烟尘回收装置”。
《产业政策(15年版)》对环保设施的要求明显不同:
一是《产业政策(15年版)》主要是针对“企业”环保设施,而《产业政策(05年版)》主要是针对“项目”环保设施,从项目到企业,体现了政府对钢铁环保设施管理从事前到事中事后的转变,从环保设施建设到环保设施实际运行的转变。
二是《产业政策(15年版)》主要强调从除尘、脱硫、污水处理、危废处理和贮存处置等环保监管的重点着手,同时注重环保部门的实时联动监管,而《产业政策(05年版)》主要是从工序的角度来要求配合何种环保设施装置。
七、资源保障
(三十三)国内开发
《产业政策(05年版)》围绕国内铁矿开发提出了专门要求,《产业政策(15年版)》则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删除了“国家鼓励大型钢铁企业进行铁矿等资源勘探开发”的表述,这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删除了“储量5000万吨及以上铁矿资源的开采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或审批”的表述,主要是考虑到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且《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中已经规定铁矿项目由省级政府核准。
三是删除了“充分利用国内贫矿资源”的表述,主要是是考虑到国内铁矿产量已超过15亿吨量级,其中包含大量超贫矿和高成本竞争力弱矿山(尤其是近年来来新勘探开发矿山),在政策引导上,不再鼓励企业勘探开发成本高、竞争力差的贫铁矿资源。
四是将“国家鼓励企业发展低品位矿采选技术”修改为“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主要考虑:我国铁矿资源多属难采难选矿,特别是含磷鲕状赤铁矿、羚羊石、菱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但产业化经济回收利用技术仍未突破,仍需加强难选矿的技术研发,为此部分资源的利用做技术储备;近年来,从难选矿利用技术发展看,选冶一体化利用成为难选矿利用的一个主要方向,因此在本条内增加了冶炼技术研发。
五是增加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表述,主要考虑:目前我国铁矿石总量已很大,且在过去十年的大规模开发中,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保和安全等方面问题,政策上要引导国内矿合理利用,不宜继续大规模扩产和利用超贫矿资源。
六是增加了“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的表述,主要考虑: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我国铁矿产业发展总布局已经形成,且区域特色明显,未来一个时期,铁矿产业发展应由规模发展转向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同时,从国家层面和各区域特点分析,有必要引导部分有较强竞争力铁矿项目建设,稳定和保证国内矿的供应。因此,本条提出建设差异化管理试验区(矿业经济区)。
七是增加了“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的表述,主要考虑:我国铁矿企业综合税费负担率约25%,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另外,在国家资源税正在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的改革过程中,因此,资源税改革方向应是建立一套与市场价格挂钩的浮动税率体系,顺应市场发展,减轻企业负担。为此,国务院常务会已经决定从2015年5月1日起,铁矿石资源税由建按税额80%征收下调至减按40%征收。
(三十四)国际开发
产业政策(05年版)》围绕国际铁矿开发提出了专门要求,《产业政策(15年版)》则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增加了“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的表述,主要考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海外掌控权益铁矿资源量达到几百亿吨,而实际形成权益矿产能不足进口总量10%,特别是大多数权益矿资源为需选低品位矿,或开发配套设施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无法转换为投资效益,投资教训惨重。未来十年,要引导企业走出去中,转变观念,以实现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同时,实现资源掌控,同时推动现有已掌控资源的开发和资产增值。
二是删除了“沿海地区企业所需的矿石、焦炭等重要原辅材料,国家鼓励依靠海外市场解决”的表述,主要考虑这已经是既成事实,无需再赘述,同时删除该表述也是更好地体现市场决定性作用,即由市场的主体——企业,来决定资源配置。
(三十五)国际贸易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铁矿石国际贸易设置条款,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设置本条款主要考虑建立公平合理的贸易矿机制和秩序:近年来,铁矿石定价机制从长协谈判定价转变为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指数定价,并出现了掉期交易、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铁矿石金融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本条款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定价机制更加透明公开,促进铁矿石价格合理,实现供需双方长期共赢。
(三十六)废钢回收
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阐述废钢行业发展重点是建设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主要政策保障措施是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设置本条款主要考虑:
一是我国废钢资源供应紧张,废钢资源回收、流通和利用体系较为混乱,基本为分散的、小作坊式的、传统的回收单位,市场缺乏具备整合力量的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堵住废钢铁资源流向国家明令淘汰的高排放、高污染、低产能落后的小钢铁企业,是摆在国内各大钢厂面前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废钢加工配送基地是以“大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形式对钢厂实施供料,是钢铁企业提升废钢铁加工配送能力,实现废钢铁产品化、标准化、区域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废钢资源加工配送基地是废钢行业当前发展的重点。
二是废钢行业作为再生资源行业,其发展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2008年前,废钢行业享受“两免一抵”的优惠政策,曾大大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但从2011年元月1日起,国家对废钢回收行业开始按照17%的增值税全额征税,不再退税。这造成了废钢资源价格相对上涨,并推高了钢铁企业使用废钢的成本,进而抑制了对废钢资源的消费。近两年来,整个行业经营比较困难,急需政策支持。因此,有必要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八、资源能源节约
(三十七)固废利用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钢铁业固废利用专门设置条款,仅在第13条有零星的原则性描述,且与环保、节能等内容混在一起。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本条款设置主要考虑:
一是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工业产业。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铁矿石、煤炭等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建设完善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加大冶金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冶金固废利用产品及标准的制定,合理、高效的利用冶金固废对于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十八)节水
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本条款设置主要考虑: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积极推广应用节约用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节约用水工程,重点统计企业节约用水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在节水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国际节水先进企业差距明显,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逐步向生产过程系统节水发展。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水资源利用划定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提出了相应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以及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此,增加了节水管理专门条款,强化钢铁企业节约用水管理,完善企业节水管理组织机构,采取有效的节水管理手段,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落实节水“四到位”管理制度,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并加强节水管理考核制度,系统全面促进钢铁企业节水工作,建设节水型企业。
(三十九)节能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钢铁业能源节约专门设置条款,仅在第13条有分散的描述,主要是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提出钢铁企业利用二次能源的方向,且与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内容混在一起。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本条款设置主要考虑:
一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对节能工作考核将进一步加强,比如“一挂双控”政策:“一挂”就是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双控”就是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约束,能源消费总量只减不增,现有产能能效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先进能效标准,促进优胜劣汰。钢铁产业作为高耗能、过剩严重产业,受节能管控是首当其冲的,必须实现钢铁产业节能总量和工序能耗双达标。
二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能源消耗重点控制行业,钢铁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压减能源消费没有终点,必须长期持续做好节能工作。为此,《产业政策(15年版)》新推出了“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明确行业标杆,以持续推动全行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提升和能源节约。
(四十)能源管理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就钢铁业能源管理专门设置条款,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本条款设置主要考虑:
一是从“十五”到“十二五”是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取得成绩最快的十五年,三个五年中,技术节能是主要贡献者,而管理节能方面贡献较少。未来十年,钢铁工业技术节能的贡献预计将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管理节能将逐步发挥更大潜力。
二是从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节能方面来看,依据工信部发布的能源管控中心实施方案,和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建设和改造完善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100个左右,将大大提高钢铁业节能水平。此外,从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方面来看,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节能工作重视程度,提升专职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企业能源管理基础能力,也将深度挖掘钢铁企业节能潜力。
(四十一)国际化发展
《产业政策(15年版)》在我国钢铁产业国际化发展方面和《产业政策(05年版)》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产业政策(15年版)》提出:“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而《产业政策(05年版)》则要求:“外商投资控股我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同时对境外钢铁企业投资我国钢铁工业提出了规模、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
九、市场环境
(四十二)市场公平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与市场公平相关的内容,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本条款设置主要考虑:
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产业政策(15年版)》顺应该要求,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优惠政策行为。这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即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就没有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仍然存在不规范经营、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严重干扰了合规守法的正常经营,造成优不胜劣不汰的怪象。其中,钢材销售不开票是危害较大的一种,使得企业在不同平台下竞争,市场机制扭曲。因此,《产业政策(15年版)》提出要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以尽快清除“钢材销售不开票”不公平竞争的土壤。
(四十三)诚信系统
《产业政策(05年版)》没有与诚信系统相关的内容,本条为《产业政策(15年版)》的新增内容。本条款设置主要考虑:
一是要运用信息公示手段和信用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责任,扩大社会监督,协助政府提高监管效能,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法律、道德和经济学价值”的理念。从内外两个层面着手:以建立内部的企业信用制度,帮助企业确立对内对外信用形象;以建立外部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转移。
同志们,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对《钢铁产业政策》中的一些要点予以简单讲解,请大家结合讲义认真、系统学习,这样才能对《钢铁产业政策》中一些新的提法、内容全面掌握。
第五篇:广东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广东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粤府〔2009〕98号
2009年9月10日印发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等特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6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特编制《广东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本规划是一个既立足于保持我省钢铁产业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做强我省钢铁产业的行动方案,重点考虑2009~2011年的工作安排。
一、产业现状
(一)发展现状。
我省钢铁产业已基本形成从铁矿采选、炼铁、炼钢、轧钢到钢材深加工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规模有所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铁产量分别为589万吨、720万吨和704万吨;粗钢产量分别为902万吨、1152万吨和1067万吨;钢材产量分别为1780万吨、2014万吨和2040万吨。2008年规模以上钢铁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3.1%。
——兼并重组实现重大突破。按照国家的要求,我省成功引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重组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钢)、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钢),组建广东钢铁集团,实施广钢环保搬迁,建设世界先进的湛江钢铁基地,同时加大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钢铁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我省建设成为钢铁强省奠定了基础。
——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近年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我省重点企业工艺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高炉、电炉、烧结机等装备向大型化发展,高炉TRT发电、焦炉干熄焦等节能减排技术逐步应用,广州JFE限公司40万吨热镀锌生产线工艺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力推进。近年来,我省对落后钢铁产能实行差别电价,以及强化环保、质量、税收和安全监管等措施,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700多万吨。
(二)存在问题。
——钢材产量与产品结构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08年我省钢材表观消费量约为4500多万吨,供需缺口高达2500万吨。现有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建筑用螺纹钢、线材,热轧和冷轧板材产量少,不能满足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对高档板材的需求,每年需从省外购入大量轿车面板、家电面板等高档板材。建筑用螺纹钢、线材也需从省外大量购进,导致广东地区钢材售价较华东、华北地区平均高出200元/吨钢以上。
——资源利用成本较高。我省铁矿大多属于伴生矿,杂质含量高。由于钢铁企业规模小、采购量少,进口铁矿石需通过中间环节采购,采购成本远高于签订长期协议的直接采购。废钢价格相对偏高,波动较大。炼焦煤和喷吹煤均需从省外购入,物流成本较高。
——研发能力差,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我省钢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省内的主要高等院校也没有开设钢铁冶金类专业,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间的联系较少,难于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创新。
二、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钢材消费还将适度增长。
按照国家发展战略,预计到2020年全国钢材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即2008~2020年钢材消费年均增长2.45%。我省对钢材需求也将适度增长,预计2020年钢材消费量将达到7000万吨,年均增长约3%。
(二)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调整布局步伐进一步加快。
钢铁产业具有全球配置资源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钢铁业已进入了由超强、超大企业集团主宰业界发展的时代,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钢铁强国都拥有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钢铁企业,国内主要钢铁企业也开始在沿海建设钢铁厂,利用便利的港口条件,降低运输成本,同时通过钢铁企业重组,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国内钢材需求大幅下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消化库存高价铁矿石造成企业巨额亏损,企业经营困难,钢铁产业盲目投资势头已趋缓,部分落后产能已主动停产或减产。我省应抓住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组建广东钢铁集团的机遇,利用当前项目建设所需设备、材料等要素价格大幅下降的有利条件,在湛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沿海钢铁基地,储备先进产能;同时加快实施广钢环保搬迁,加大韶钢、广钢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挤压落后产能生存空间,实现钢铁产业优化升级。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切实推进联合重组、优化布局、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提升水平工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促进,与资源、环境生态相适应,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省。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依托广东钢铁集团,建设钢铁强省。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组建广东钢铁集团为契机,依托宝钢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打造湛江、广州和韶关三大钢铁基地,生产高等级钢铁产品,全面替代进口钢材,全方位满足以珠三角为中心的钢材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与市场的优化配置,提升我省钢铁产业整体竞争力。
——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大力推进我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淘汰韶钢落后产能,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实施广钢集团芳村钢厂环保搬迁,在湛江建设千万吨钢铁基地,在南沙建设板材深加工基地;淘汰省内其他小钢铁企业。2010年底前,全省合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上。
二围绕三大钢铁基地,延伸发展钢铁产业链。鼓励广东钢铁集团投资矿山勘探和开发,实现铁矿资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开采;以三大钢铁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钢铁生产辅助原料供应与生产、机械制造与修理、建筑施工设施、辅料矿开发等配套产业;按区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钢材剪切配送和彩板、镀涂板、制管等钢材后加工项目;充分发挥华南地区临海、临港优势,大力发展钢铁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大研发、设计和应用力度,促进钢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船、石化、汽车、家电、金属包装等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湛江钢铁基地。
按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装备一流、效益良好的目标,加快推进湛江钢铁基地建设,一期工程钢产能1000万吨,力争2012年建成。同时,以大型钢铁项目落户湛江为契机,推动湛江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湛江城乡发展,振兴粤西经济。
(二)做优广州钢铁基地。
打造钢材深加工基地,在广州JFEl80万吨冷轧钢板项目、镀锌板项目基础上,在南沙新建一条180万吨冷轧钢板生产线,以及钢材表面处理、深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支持广钢集团珠江钢铁公司对现有系统进行配套和改造,提高钢水质量及产品档次,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该公司通过新建相关的配
套生产线,调整产品结构,在充分发挥和挖掘集装箱板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实施品种多元化和规模化,成为薄规格热轧板、耐候钢、高强钢、硅钢、中厚板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支持该公司调整资本结构,减少资产负债率。
(三)改造提升韶关钢铁基地。
大力支持韶钢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增配钢水精炼设备,提高钢水质量及产品档次,逐步培育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建筑、机械、汽车等行业用高等级棒线材、结构用板、大型型材的生产基地。同时推广应用可循环钢铁工艺技术,高炉安装TRT余压发电,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与余热蒸汽回收.利用,促进节能减排,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建设广东钢铁研究院。
借助宝钢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产学研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在广州建设企业性质的广东钢铁研究院,加大资源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与人才培养平台,承担钢铁行业重大、前沿、基础性项目研究与开发,为生产、技术、质量、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用户服务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其逐步成为高层次、高水平、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型的集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为一体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基地。
(五)坚决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积极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淘汰现有落后钢铁生产能力,切实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各地要严格按照与省签订的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责任书的要求,按期淘汰中频炉、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根据国家要求,进一步提高淘汰标准,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
(六)延伸发展钢铁产业链。
发挥华南地区临海、临港优势,建设大型钢铁物流基地;研究建立大宗产品交易平台,稳定市场价格;发展电子商务,通过钢铁制品加工向下游延伸服务,为汽车、装备制造等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加大研发、设计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钢铁产业与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七)保障资源安全。
——加强省内铁矿石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鼓励广东钢铁集团与省内大型矿业企业合作,投资矿山勘探和开发,实现铁矿资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开采,禁止大矿小开和乱采滥挖,防止资源流失和生态破坏。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支持大型钢铁企业到省外、境外独资或合资开
发经营矿石、煤炭等资源,建设球团矿等原料加工厂。支持广东钢铁集团组织建立铁矿石、煤炭、废钢铁料等资源集中采购体系;充分利用湛江钢铁基地优越的港口条件,对进口铁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实行统一采购、集中配送。
(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挖掘在能源、水资源、物料利用方面的潜力,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湛江钢铁基地要建成以热电联产为基础,集化工、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示范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五、政策措施
(一)采取各种措施缓解钢铁企业经营压力。
鼓励类钢铁企业回收利用废钢资源,可享受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开展大中型钢铁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步伐,对电力消耗总量大、单位电耗指标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符合国家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条件的重点钢铁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可优先作为直购电试点单位;支持重点钢铁企业银行贷款实施债转股,综合利用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股权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资金需求。
(二)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在严格市场准入的前提下,从省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省内主要钢铁企业进行以治理污染、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支持广东钢铁集团向省内上规模钢铁企业增资扩股,减轻企业财务费用负担,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支持广钢环保搬迁。
由广州市政府牵头研究制定支持广钢环保搬迁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广钢环保搬迁后土地转让收益以资本金方式注入企业,搬迁后按照经省政府同意印发的《关于促进扩大内需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国土资利用发〔2009〕71号)进行土地开发等。
(四)支持韶钢剥离办社会的职能。
支持韶钢于2011年前,全部剥离企业办学校、医院、幼儿园、托儿所、派出所等社会机构,将相应职能和人员交当地政府接收。具体由韶关市政府牵头会同韶钢集团等单位负责落实。
(五)坚决落实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政策。
严禁违规审批新建、扩建钢铁项目,坚决落实差别电价等淘汰落后钢铁产
能政策,促使落后钢铁生产能力平稳退出市场,确保按期完成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目标任务。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建设铁矿、炼焦煤、冶金焦等主要原辅材料生产供应基地。
(七)大力支持钢铁配套产业建设。
大力支持三大钢铁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以及钢材后加工、物流、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对部分重点项目,优先考虑列入省重点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八)支持建设钢铁物流基地。
支持在紧邻南沙深水航道的地区建设大型钢铁物流基地,主要用于韶钢、广钢原燃料输入,湛江钢铁基地、韶钢和南沙冷轧板材成品配送集散等。
附件:广东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项目表(略)